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后限时练(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

课后限时练(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

课后限时练(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
课后限时练(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

课后限时练(五)遗传的分子基础

时间40分钟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1.(2011·安徽理综,5)甲、乙两图表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解析:图示显示:甲过程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只复制一次,所以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过程为DNA分子转录形成RNA分子的过程,在一个细胞

周期中,可进行大量的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以DNA分子转录形成信使RNA的过程可起始多次。

答案:D

2.(2011·天津理综,5)土壤农杆菌能将自身Ti质粒的T-DNA 整合到植物染色体DNA上,诱发植物形成肿瘤。T-DNA中含有植物生长素合成酶基因(S)和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R),它们的表达与否能影响相应植物激素的含量,进而调节肿瘤组织的生长与分化。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升高时,诱发肿瘤生芽

B.清除肿瘤组织中的土壤农杆菌后,肿瘤不再生长与分化

C.图中肿瘤组织可在不含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肿瘤组织生长与分化

解析:因土壤农杆菌的T-DNA已经整合到植物DNA分子上,所以在清除土壤农杆菌后,肿瘤仍会生长与分化。图示显示,当S 基因不表达R基因表达(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比值升高)时,可诱发肿瘤生芽。图中肿瘤细胞中DNA分子上有细胞分裂素基因和生长素基因,所以这个肿瘤在没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R、S基因分别控制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和生长素合成酶,从而控制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合成,所以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与分化。

答案:B

3.(2011·宁夏模拟)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若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若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中就具有了放射性。

答案:A

4.(2011·南京模拟)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种类和数量均不同

B.RNA能以“RNA―→互补的单链RNA―→RNA”方式完成复制

C.逆转录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

D.转录和翻译过程既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也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解析:本题以中心法则为命题点,考查转录和翻译、RNA的复制、逆转录过程等内容,渗透了对考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查。在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转录出的mRNA 种类、数量均不相同;逆转录是在逆转录酶的参与下,以RNA为模板,需要宿主细胞提供与DNA合成有关的ATP、原料等条件,故发生在宿主细胞内。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故均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

答案:C

5.(2011·天津卷,2)根据下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A.TGU

C.ACU D.UCU

解析:本题借助氨基酸密码子的推断考查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密码子为mRNA 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因此根据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关系,由DNA信息链上的碱基T、G可推知mRNA上相应位置上的碱基分别是A、C,由tRNA上反密码子最后一个碱基A可推知mRNA上相应位置上的碱基为U;因此苏氨酸的密码子为ACU。

答案:C

6.(2011·海南琼海一模)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正在进行的过程是转录,进行该过程的主要部位是细胞核

B.从化学结构上看,图中的2和5相同

C.若已知a链上形成e链的功能段中碱基比例为:A:T:G:C=1:2:3:4,则形成e链的碱基比是U:A:C:G=1:2:3:4

D.通过该过程,遗传信息由a传递到了e上,再由e传递到蛋白质上

解析:图中2和5分别是碱基U、T,所以化学结构不一样。

答案:B

7.(2011·广州模拟)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A.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B.含有腺嘌呤20个

C.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碱基排列方式有4200种

解析:DNA分子每条链的其中一端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上A:T:G:C=2:1:4:3,所以DNA分子中A:T:G:C=3:3:7:7,其中腺嘌呤有200×3/20=30个;碱基排列方式有4100种。

答案:C

8.(2011·银川一模)科学家在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线粒体因子——MTERF3,这一因子主要抑制线粒体DNA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能量的产生,此项成果将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根据相关知识和以上资料,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DNA也含有可以转录、翻译的功能基因

B.线粒体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C.线粒体因子MTERF3直接抑制细胞呼吸中酶的活性

D.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受损相关

解析: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含有DNA,能够完成转录、翻译等过程;进行减数分裂时线粒体基因是随机分配的,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线粒体因子MTERF3主要抑制线粒体DNA的表达,而不是直接抑制呼吸酶的活性;线粒体因子MTERF3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说明这些疾病与线粒体的功能有关。

答案:C

9.(2011·北京东城区二模)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分析可知()

A.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B.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需tRNA的协助C.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D.过程①②③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解析:同一个体的体细胞内所含基因都相同,因为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的;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合成异常;过程①②③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的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10.(2011·山东潍坊一模)某研究小组发现染色体上与抑癌基因邻近的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反义RNA可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使细胞易于癌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A+U的比例与抑癌基因中A +T所占比例相等

B.反义RNA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需tRNA

C.与邻近基因或抑癌基因相比,杂交分子中特有的碱基对是A—U

D.细胞中若出现了杂交分子,则翻译过程被抑制

解析:反义RNA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所以反义RNA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不需要tRNA。

答案:B

11.(2011·唐山一模)在遗传学上,把遗传信息沿一定方向的流动叫做信息流。信息流的方向可以用下图表示,则()

A.①和②过程都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B.能进行④或⑤过程的生物不含DNA

C.①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③过程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解析:由图知,①过程是DNA复制,②过程是转录,③过程是翻译,④过程是RNA复制,⑤过程是逆转录。DNA复制和转录时都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只催化DNA转录,而不能催化DNA复制。在DNA复制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翻译过程中,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和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B

12.用15N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繁殖四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4N和15N,c只含14N,下列图中,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和图表信息转换能力。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含15N的,让其复制4代共产生16个

DNA分子,其中两条链都含15N的DNA分子为0个,一条链含15N 的DNA分子有2个,两条链都含有14N的DNA分子有14个,所以a:b:c=0:2:14。

答案:D

13.(2011·广州重点中学模拟)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A.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10个

C.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解析:A错误: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由一条链上A:T:G:C=1:2:3:4,可计算得到该条链上100个碱基中含A、T、G、C依次是10、20、30、40,另一条链上含A、T、G、C 则依次是20、10、40、30。B错误:该DNA中含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10+20=30个,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2-1)×30=90个。C正确: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是A:T:G:C =(10+20) : (20+10) : (30+40) : (40+30)=30:30:70:70=3:3:7:7。D 错误:在含2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不考虑每种碱基比例关系的情况下,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但因碱基数量比例已确定,故碱基排列方式肯定少于4100种。

答案:C

14.(2011·天津和平区调研)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 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称为多聚核糖体。如图为两个核糖体沿同一mRNA分子移动翻译形成多肽链的过程。对此过程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A.此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B.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从右向左

C.合成多肽链的模板是mRNA

D.两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相同

解析:图示表示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根据两个核糖体相连的多肽链的长度,可判断出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由于肽链的合成均以同1条mRNA为模板,故两条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

答案:B

15.正在分化的两栖类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中,RNA的合成非常旺盛,但将完整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RNA的合成立即停止。下列对这一实验现象的分析中,合理的解释是() A.移植的核基因结构改变了

B.卵细胞内含有抑制基因表达的物质

C.卵细胞内缺少合成RNA聚合酶的细胞器

D.实验中丢失了合成RNA的模板

解析:通过题干给出的信息可知,RNA合成旺盛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后,RNA合成立即停止,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是细胞核本身内部的基因发生变化,移植时细胞核完整,基因也不会丢失,卵细胞中也并不缺少核糖体,因此,A、C和D均不是合理的解释。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移植后由于细胞质的影响,使核基因表达暂时受到抑制。

答案:B

16.(2011·苏北四市联考二)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图中________所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A过程发生在________的间期,B过程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需要解旋酶的过程有________。

(2)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它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

(3)D过程表示tRNA运输氨基酸参与翻译,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

(4)图中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图中的不同核糖体最终形成的肽链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解析: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即

图中A、B、C,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在该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它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原料;转录原料是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解旋发生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所以当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时,它所对应的氨基酸密码子是UAC,即氨基酸为酪氨酸;由图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a到b,由于模板相同所以图中的不同核糖体最终形成的肽链是相同的。

答案:(1)A、B、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A、B(2)A原始材料(3)酪氨酸(4)由a到b相同17.(2011·重庆理综,31)拟南芥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其突变体可用于验证相关基因的功能。野生型拟南芥的种皮为深褐色(TT),某突变体的种皮为黄色(tt),下图是利用该突变体验证油菜种皮颜色基因(T n)功能的流程示意图。

(1)与拟南芥t基因的mRNA相比,若油菜T n基因的mRNA中UGA变为AGA,某末端序列成为“-AGCGCGACCAGACUCUA A”,则T n比t多编码________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位置相同,UGA、UAA为终止密码子)。

(2)图中①应为________。若②不能在含抗生素Kan的培养基上生长,则原因是________。若③的种皮颜色为________,则说明油菜T n基因与拟南芥T基因的功能相同。

(3)假设该油菜T n基因连接到拟南芥染色体并替换其中一个t基因,则③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在联会时的基因型为________;同时,③的叶片卷曲(叶片正常对叶片卷曲为显性,且与种皮性状独立遗传),用它与种皮深褐色、叶片正常的双杂合体拟南芥杂交,其后代中所占比例最小的个体表现型为________;取③的茎尖培养成16棵植株,其性状通常________(填“不变”或“改变”)。

(4)所得的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拟南芥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个物种。

解析:(1)若油菜T n基因的mRNA中的UGA变为AGA,其末端序列的终止密码子也由UGA顺延至UAA,从而多编码2个由AGA、CUC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

(2)解读题图可知,将油菜T n基因(目的基因)与含有抗生素Kan 抗性基因的质粒连接,形成重组质粒(重组DNA分子)①,将①导入农杆菌,再利用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感染拟南芥突变体,形成转基因拟南芥。其中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应能在含抗生素Kan的培养基上生长,如果不能生成,则应是重组质粒未导入农杆菌中,拟南芥突变体的种皮为黄色(tt),当油菜T n基因转入拟南芥突变体中,若③转基因拟南芥种皮的颜色为深褐色,则说明油菜T n基因与拟南芥T 基因的功能相同。

(3)以一个油菜基因T n替代拟南芥一个基因t,转基因拟南芥基因型为T n t,T n t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联会时,DNA已复制,基因型应为T n T n tt。假设叶片正常与卷曲用A、a表示,叶片卷曲的转基因拟南芥的基因型为aaT n t,种皮深褐色、叶片正常的双杂合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AaTt,二者杂交,其中,aa×Aa→aa(卷曲) Aa(正常)=1:1,T n t×Tt→TnT(深褐色) :T n t(深褐色) :Tt(深褐色) :tt(黄色)=1:1:1:1,

故其后代中所占比例最小的个体表现型为黄色正常、黄色卷曲。茎尖细胞培养成植株,属无性繁殖,其性状通常不发生改变。

(4)转基因拟南芥只转入了个别基因,其与野生型拟南芥不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是同一个物种。

答案:(1)2(2)重组质粒(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未导入深褐色(3)T n T n tt黄色正常、黄色卷曲不变(4)是

18.(2011·山东烟台一模)油菜植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甲所示,浙江农科院陈锦清教授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高产油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其中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图乙是基因A

或B表达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a与酶b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___。

(2)图乙所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称为________;图中结构⑤的名称是________;氨基酸②的密码子是________;图中④形成后到达此场所是否穿过磷脂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基因B中,α链是转录链,陈教授及助手诱导β链也能转录,从而形成双链mRNA,提高了油脂产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酶a与酶b结构上的区别是构

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其空间结构也不同。图乙所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称为翻译,图乙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核糖体、氨基酸、肽链、mRNA、tRNA,mRNA属于大分子,mRNA 在细胞核中形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形成双链mRNA后,mRNA 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不能合成酶b;而细胞能正常合成酶a,故生成的油脂比例高。

答案:(1)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其空间结构不同(2)翻译tRNA UCU否(3)形成双链后,mRNA 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不能合成酶b;而细胞能正常合成酶a,故生成的油脂比例高

高中生物专题遗传的分子基础

10 遗传的分子基础 安徽4..右图为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基因中不可能含有S元素 B.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3∶2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4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元素只含C、H、O、N、P。在双链DNA 分子中,A等于T也占全部碱基的20%。由于A+T+G+C=100%、C=G,得出C和G各占全部碱基30%,所以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3∶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DNA解旋酶作用于氢键。复制3次共产生8个DNA,16条脱氧核苷酸链,有两条母链含15N,所以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8. 安徽5.测定某mRNA分子中尿嘧啶占26%,腺嘌呤占18%,以这个mRNA反转录合成的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比例分别是() A.18%、26% B.28%、22% C.26%、18% D.44%、8%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mRNA分子是单链,尿嘧啶占26%,腺嘌呤占18%,即U+A=44%,则C+G=56%。由此mRNA分子反转录形成的DNA分子的模板链中,A+T=44%,G+C=56%。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中,A=T,G=C,故A与T各占22%,G与C各占28%。 北京3、下图为某种真核生物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的部分图解。有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b表示RNA聚合酶,a表示核糖核苷酸链 B.该图表示DNA解旋,脱氧核苷酸链正在延伸 C.该图表示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D.该图表示以氨基酸为原料,多肽链正在合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转录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图中所示过程为转录过程,a表示核糖核苷酸链,b表示RNA聚合酶,A项正确。B、C、D均错误。 江苏10、下表表示某真核生物酶X的基因,当其序列的一个碱基被另一碱基替换时的假设 相对于酶X的活性相对于酶X的氨基酸数目 甲100% 不变 乙50% 不变 丙0% 减少 丁150% 不变 ①蛋白质甲的产生是由于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后,对应的密码子没有改变 ②蛋白质乙的氨基酸序列一定发生了改变

浙江省高中生物专题八遗传的分子基础学业水平考试(含解析)

浙江省高中生物专题八遗传的分子基础学业水平考试(含解析)[考纲要求] 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b);(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b);(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a)。2.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1)核酸分子的组成(a);(2)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b);(3)活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b)。3.遗传信息的传递:(1)DNA分子的复制(b);(2)活动:探究DNA的复制过程(c)。4.遗传信息的表达:(1)DNA 的功能(a);(2)DNA和RNA的异同(b);(3)转录、翻译的概念和过程(b);(4)遗传密码、中心法则(b);(5)基因的概念(b)。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 1.两种肺炎双球菌:S型菌:菌落光滑、菌体外有荚膜、有毒;R型菌:菌落粗糙、菌体外无荚膜、无毒。 2.过程(使用对照实验方法) 3.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一定含有一种物质(转化因子)使某些R型菌转化成S 型菌。 二、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埃弗里) 分析: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其他物质不能。实验证明:DNA才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增殖时合成蛋白质以及DNA复制的原料均来自细菌,模板为亲代噬菌体的DNA。

2.分别标记噬菌体:用35S标记蛋白质,用32P标记DNA,一个噬菌体只能标记一种元素。3 .实验过程分析与结论 过程结果分析结论 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悬浮液中有放射性而 沉淀中没有放射性 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 细胞外,不起作用DNA在亲子代间具 有连续性。DNA是 遗传物质 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悬浮液中无放射性而 沉淀中有放射性 DNA进入细菌细胞 内,指导T2噬菌体的 增殖 4.误差分析 (1)用32P标记噬菌体实验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的原因有: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2)用35S标记噬菌体实验中,沉淀物中放射性偏高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有35S 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四、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2020年高考生物易错知识强化练习:遗传的分子基础(含答案)

遗传份子的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 1.(2019全国卷Ⅰ?2)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 ①同位素标记的tRNA ②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 ③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④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⑤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C 2.(2019天津卷?1)用3H标记胸腺嘧啶后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 A.DNA复制的场所 B.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C.分泌蛋白的运输 D.细胞膜脂质的流动 【答案】A 3.(2019江苏卷?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4.(2019浙江4月选考?20)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5.(2019浙江4月选考·22)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 B.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没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 C.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D.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答案】A 6.(2019浙江4月选考·24)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 B.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 C.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 D.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 【答案】A

2015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遗传的分子基础精品试题(含2014试题)

2015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精品试题(含2014试 题)生物 1. (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4级高三第一次联考)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 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到模型建构的方法 D. 将S型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加入含R型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将产生S型菌 [解析] 1.遗传物质肯定能储存多种遗传信息,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样可能蕴含多种遗传信息;摩尔根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DNA酶能水解DNA,一起加入培养基中不会产生S型菌。 2.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下图中m、n、l表示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 b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细胞中,m、n、l要么同时表达,要么同时关闭 B. 若m中缺失一个碱基对,则n、l控制合成的肽链结构会发生变化 C. a、b段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D. 不同人a、b段包含的信息可能不同,可作为身份识别的依据之一 [解析] 2.一个细胞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m、n、l可能同时表达,可能同时关闭,可能一个或两个表达;若m中缺失一个碱基对,会导致m基因结构的改变,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m中缺失一个碱基对,对n、l基因可能没影响,所以肽链结构不变;a, b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实质是DNA,所以a、b段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不同人的DNA序列不同,可作为身份识别的依据之一。 3.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下图为科研人员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分子切成片段导入R型菌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S型菌表面多糖类荚膜的形成受DNA(基因) 控制 B. 实验室中过程②的实现可用Ca2+处理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讲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纲要求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Ⅰ);(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Ⅱ);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1)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Ⅰ);(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Ⅱ)。 4.DNA分子的复制:(1)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Ⅰ);(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提示 细胞增殖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细胞分化过程完成遗传信息的表达。 考点1 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无毒性R 型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注射 小鼠死亡。 分析: ①加热杀死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②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原因是S 型细菌的DNA 与R 型细菌的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S 型细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2)体外转化(如图) (3)体内转化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关系:体内转化实验说明S 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

【思维辨析】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013·江苏,2C)( × ) 提示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的存在。 (2)噬菌体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 (2013·北京,5A)( √ ) 提示 噬菌体是病毒。 (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DNA 用15N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2012·上海,11C)( × ) 提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用32P 标记噬菌体的DNA ,而不是用15N 标记的DNA 。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2012·江苏,2A)( √ ) 提示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提取的DNA 纯度没有达到100%。 (5)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012·江苏,2D)( × ) 提示 只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6)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011·江苏,12D)( × ) 提示 没有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7)HIV 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2009·江苏,5D)( × ) 提示 HIV 的遗传物质是RNA 。 【归纳提炼】 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问题分析 1. 体内转化实验中细菌数量变化曲线解读 体内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S 型、R 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ab 段: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ab 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 型细菌的抗体,故该时间段内R 型细菌数量增多。 (2)bc 段: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对抗R 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 型细菌数量减少。 (3)cd 段:c 之前,已有少量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S 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 型细菌大量繁殖,所以cd 段R 型细菌数量增多。

遗传的分子基础测试题1

遗传的分子基础测试题1 一、选择题 1、30. 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都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3×l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3、关于下图DNA分子片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都一定引发性状 变化 B.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C.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4 D.该DNA分子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的种类和(A+T)/(G+C)的比例 4、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个基因都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 B. DNA分之上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基因 C.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D.可以准确复制 5、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完整性、独立性 B、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子细胞中二者都是单一存在 C、成对的基因、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D、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6、已知a、b、c、d是某细菌DNA片段上的4个基因,右 图中W表示野生型,①、②、③分别表示三种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虚线 表示所缺失的基因。若分别捡测野生型和各种突变体中某种酶的活性,发现 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该酶有活性,则编码该酶的基因 是 A.基因a B.基因b C.基因c D.基因d 7、右图表示发生在细胞核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a、b、e、d表示脱氧核苷 酸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过程需要ATP和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B.真核细胞中此过程发生的唯一场所是细胞核 C.b中(A+G)/(T+C)的比值一定与c中的相同 D.正常情况下a、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

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二

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二 一、选择题 1.下面对DNA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B.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总数相等 C. DNA分子中只有4种碱基,所以实际上只能构成44种DNA D.DNA分子中碱基之间一一对应配对的关系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下图表示DNA分子复制的片段,图中a、b、c、d表示各条脱氧核苷酸链。一般地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a和c的碱基序列互补,b和c的碱基序列相同 B.a链中(A+C)/(G+T)的比值与d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C.a链中(A+T)/(G+C)的比值与b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D.a链中(G+T)/(A+C)的比值与c链中同项比值不同 3.(河北常德一中月考)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是DNA分子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先在一块芯片表面固定序列已知的核苷酸的探针;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靶核酸序列,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TATGCAATCTAG(过程见图1)。 若靶核酸序列与八核苷酸的探针杂交后,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如图2所示,溶液中靶序列为() A.AGCCTAGCTGAA B.TCGGATCGACTT C.ATCGACTT D.TAGCTGAA 4.用15N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繁殖四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4N和15N,c只含14N,则下图所示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最新整理)

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 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 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的思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分别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从变异的角度看,R菌转化成S菌,属于基因重组(R菌的DNA中插入了可表达的 外源DNA)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如何标记噬菌体: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注意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3)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离心的目的: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5)对照:两组实验之间是相互对照 6)误差分析:35S标记蛋白质,搅拌不充分,会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升高 32P标记DNA,若保温时间太短或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 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④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 接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新】人教版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强化训练测试卷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优化测评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2小题,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7.8.9.10.11.12. 选项 1.艾弗里及其为了探究S型肺炎双球菌中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 外转化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的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 B.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的作用 C.在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添加S菌的DNA后出现的菌落只有S型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下图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B.a、d组小鼠死亡是小鼠免疫功能丧失的结果 C.从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到的S型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的 D.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突变 3.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本实验需利用已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来标记噬菌体 B.分别用35S、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延长培养的时间可以提高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D.本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4.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过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B.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将其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而获得的 C.将混合保温时间偏短,且其他操作正常,会使得上清液放射性偏高 D.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5.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化合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核糖核酸的含氮碱基最多有4种 B.有的核糖核酸能催化生化反应 C.有的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 D.核糖核酸在细胞中能通过半保留复制方式复制 6.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7.将雌性蝗虫某个细胞的染色体中所有DNA链都用32P标记,然后将该细胞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两次连续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如果是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将有两种且两两相等

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题(答案版)

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题 1.(2017·全国卷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C)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2.(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C)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3.(2016·江苏卷)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4.(2018·西安二模)科学理论的得出离不开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艾弗里及其同事所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运用了物质分离、提取和鉴定技术 B.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C.威尔金斯等提供的DNA衍射图谱数据,为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通用版)一轮精品试题库:2-5遗传的分子基础

精品题库试题 生物 1. (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4级高三第一次联考)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 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到模型建构的方法 D. 将S型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加入含R型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将产生S型菌 [解析] 1.遗传物质肯定能储存多种遗传信息,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样可能蕴含多种遗传信息;摩尔根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DNA酶能水解DNA,一起加入培养基中不会产生S型菌。 2.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下图中m、n、l表示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 b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细胞中,m、n、l要么同时表达,要么同时关闭 B. 若m中缺失一个碱基对,则n、l控制合成的肽链结构会发生变化 C. a、b段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D. 不同人a、b段包含的信息可能不同,可作为身份识别的依据之一 [解析] 2.一个细胞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m、n、l可能同时表达,可能同时关闭,可能一个或两个表达;若m中缺失一个碱基对,会导致m基因结构的改变,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m中缺失一个碱基对,对n、l基因可能没影响,所以肽链结构不变;a, b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实质是DNA,所以a、b段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不同人的DNA序列不同,可作为身份识别的依据之一。 3.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下图为科研人员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分子切成片段导入R

【高考真题】高考生物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7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含答案)

专题07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1.(2018海南卷,10)下列与真核生物中核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分子 B.合成核酸的酶促反应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C.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D.转录时有DNA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 【答案】B 2.(2018江苏卷,3)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内DNA的合成都需要DNA片段作为引物 B.真核细胞内DNA和RNA的合成都在细胞核内完成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细胞内的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DNA和RNA的参与 【答案】D 【解析】原核细胞内DNA的合成需要RNA为引物,A错误;真核细胞中的DNA和R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DNA和RNA,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说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体外转化试验证明了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过程都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都需要DNA和RNA的参与,D正确。 3.(2018全国Ⅰ卷,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高中生物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测试题(附答案)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测试题(附 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某细胞内相关的生理活动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若该细胞为记忆B细胞,其细胞核、细胞质中均能发生a、b过程 B. 细胞发生c过程时,mRNA沿着核糖体移动,参与的tRNA可能有61种 C. 图中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由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D. 分化的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一定不同 2.某种物质可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该物质不会阻断的细胞生理过程是 ①DNA复制②转录③翻译 A. ① B. ①② C. ③ D. ②③ 3.若图中甲、乙、丙所代表的结构或物质的关系,则表中相应的叙述与图示不符的选项是选项甲乙丙相应的叙述 A DNA RNA蛋白质①过程可表示转录;②过程可表示翻译 B二倍体花粉单倍体通过③得到甲的常用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种子 C离体细胞愈伤组织植物体①过程表示脱分化,②过程包括再分化 D CO 2+H 2 0C 6 H 12 O 6 丙酮酸 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过程表 示有氧呼吸 A. A B. B C. C D. D 4.下列有关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都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B. 人体不同细胞中DNA复制方式不同 C. 翻译过程中mRNA都要与核糖体结合 D. 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可由DNA流向RNA 5.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目前该病毒已经造成超过5160人死亡。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下图途径进行增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生物变异和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

生物变异和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引起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有三个,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 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①蝇的白眼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 ④人类的色盲⑤玉米的高茎皱形叶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 2、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但在形成配子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换,基因从而发生了交换,那么,这两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于()A.卵原细胞中 B.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C.都在第二次分裂中 D.都在第一次分裂中 3、一双链DNA分子,在复制解旋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C,则DNA分子经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占() A.1/2 B.1/2 n-1 C.1/2n D.1/2n+1 4、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用X射线处理使第2染色体上的含显性斑纹基因PB的区段易 位到W染色体上,再将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凡是雌蚕都有斑纹,凡是雄蚕都无斑纹。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这种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5、离体培养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对谷氨酸的吸收功能丧失,且这种特性在细胞多次分裂后仍能保持。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诱变处理破坏了细胞中催化A TP合成的相关酶系 B.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 C.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通透性降低 D.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6、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性状可以遗传,但它不是一个新物种。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四倍体西瓜幼苗,可获无子西瓜,这种性状不可遗传 B.一块水稻田中偶尔发现一株矮秆水稻,它连续自交后代都是矮秆,这种变异可能源自于体细胞或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实质都是染色体上的DNA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D.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植物(三对基因可自由组合),用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n株幼苗,其中aabbCC的个体的比例为0 7、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再发生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会使人患遗传病,所以对人类来说,变异都是不利的 C.非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导致的变异叫基因重组

遗传的分子基础测试题2

遗传的分子基础测试02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B.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C.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2、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④过程分别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B.②③过程均可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④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 C.把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过程,子代含15N的DNA占100% D.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同 3、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核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相同 B.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相同 C.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相同 D.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4、下图为人体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得出( ) A.过程①、②都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 B.食物中缺乏酪氨酸会使皮肤变白 C.M1和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D.老年人细胞中不含有M2 5、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的示 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过程叫做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C.乙图所示过程叫做转录,转录产物的作用一定是作为甲图中的模板 D.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配对并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6、右图1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图2表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有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答案)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答案) 1. 从化学上分析,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中核酸主要是脱氧核糖 核酸(DNA),在染色体上平均约占27%,其次是核糖核酸(RNA),约占6%;蛋白质占66%,是由组蛋白与非组蛋白构成的,两者的含量大致相等,但根据细胞的类型与代谢活动,非组蛋白的含量与性质变化较大。此外还有少量的拟脂与无机物质。 2. 分子遗传学已拥有大量直接和间接证据,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⑴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①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其大小和功能如何,它们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且配子中的DNA含量正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系列的一些物种,其细胞中DNA的含量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也呈现倍数性的递增。 ② DNA在代谢上是比较稳定的。 ③ 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从噬菌体、病毒,直到人类的染色体中都含有DNA。 ④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诱发各种生物突变时,其最有效波长均为2600A,这与DNA所吸收的紫外线光谱是一致的。 ⑵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①细菌的转化:1928年,格里费斯( Griffith , F . )首次将一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RII转化为另一种类型RIII,实现了细菌遗传性状的定向转化。16年后,阿委瑞( Avery , O . T . )等用生物化学方法证明这种转化物质是DNA。 ②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赫而歇等用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用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感染大肠杆菌,经10分钟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发现用32P标记,放射性活动见于细菌内而不被甩掉并可传递给子代。用35S标记,放射性活动大部分见于被甩掉的外壳中,细菌内只有较低的放射性活动,但不能传递给子代。这样看来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内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说DNA是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 3. ①由两条互补的多核苷酸链,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在同一轴上互相盘旋起来,很 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②在DNA双链中,一条链的走向从5ˊ到 3ˊ、,另一条链的走向从3ˊ到 5ˊ。两条 链呈反向平行。 ③ A与T以两个氢键配对相连,G与C是以三个氢键配对相连。 ④各对碱基上下之间的距离为3.4A,每个螺旋的距离34A,也就是说,每个螺旋包括10对碱基。 4. a. 这条链是DNA。 b. 如以之为模板,形成互补DNA链,它的碱基顺序为:T-G-G-C-A-A-A-T c. 如以之为模板,形成互补RNA链,它的碱基顺序为:U-G-G-C-A-A-A-U

高二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当它侵染到细菌体内后,经多次复制,所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 A.不含32P B.含少量32P C.含大量32P D.含少量35S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DNA能主要的遗传物质B.DNA能自我复制 C.DNA是遗传物质D.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3、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进转化的转化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5、下列有关DNA是双螺旋结构主链特征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两条主链方向相同且保持平行B.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互排列而成 C.两条主链排在外侧且极为稳定D.两条主链按一定的规则盘绕成双螺旋 6、双链DNA分子的一个片段中,含有腺嘌呤520个,占碱基总数20%,则这个片段中含胞嘧啶() A.350个B.420个C.520个D.780个 7、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2%,若其中一条链中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胸腺嘧啶占30%,则在其互补链上,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分别占() A.12%和34% B.21%和24% C.34%和12% D.58%和30% 8、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 9、骨骼肌细胞中合成mRNA及多肽链的场所分别是() A.细胞质和细胞核B.细胞核和线粒体 C.内质网与核糖体D.细胞核与核糖体 10、在胰蛋白质酶的合成过程中,决定它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mRNA B.tRNA C.DNA D.核糖体 11、一段信使RNA上有30个碱基,其中A和G有12个,转录出该信使RNA的一段DNA中的C和T的个数以及翻译合成多肽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A.30、10 B.30、9 C.18、9 D.12、10

2020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遗传变异和进化小专题6遗传的分子基础试题

【2019最新】精选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遗传变异和 进化小专题6遗传的分子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2016·德州模拟)关于肺炎双球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基因的表达离不开核糖体 C.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 D.遗传信息不能从DNA流向DNA 解析:肺炎双球菌含有DNA和RNA,其中只有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基因的 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而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所以基因的表达离不开核糖体,B正确;在双链DNA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在RNA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C错误;肺炎双球菌细胞内能进行DNA分子复制,所 以遗传信息能从DNA流向DNA,D错误。 答案:B 2.(2016·南京模拟)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 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B.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上清液a中放射性比较强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35S标记的应该是噬菌体的外壳,外壳中含有S元素,而DNA中不含S元素;在②过程中,如果不充分搅拌,会使较多的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上,这样沉淀物中含有的放射性较高,如果搅拌充分,沉淀物的放射性较低;在上清液中含有较多的噬菌体外壳,所以放射性相对较高;上述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A 3.(2016·揭阳模拟)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X) 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 分别为U-A、A-T、G-C、C-G,推测“X”可能是() A.胸腺嘧啶 B.胞嘧啶 D.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C.腺嘌呤 解析:由4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对可知该DNA分子经过诱变处理后,其中1条 链上的碱基发生了突变,另一条链是正常的,所以得到的4个子代DAN分子中正常的DNA分子和异常的DNA分子各占1/2,因此含有G与C、C与G的2个DNA分子是未发生突变的。这两个正常的DNA分子和亲代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是一致的,即亲代DNA 分子中的碱基组成是G-C或C-G,因此X可能是G或C。 答案:B 4.(2016·湖南三十校联考)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是20条,其中 染色体中的DNA用3H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则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 A.5条 B.40条 C.20条 D.10条 解析:DNA有两条链,由于是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所得的DNA分子中 有一条链被3H标记,另一条链中不合3H,这样的一条DNA分子在不含有标记的环境中再复制一次,将得到两条DNA分子,其中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不被标记,而另一条DNA分子中有一条链被标记。由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在40 条染色体中有20条被标记,另外20条没有被标记。 答案:C 5.(2016·温州二模)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 中,错误的是() A.该过程不会发生在细胞质中 B.该过程两个RNA聚合酶反向移动

遗传学网考试题

概论 1. 下列突变不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的是A 。 A.同义突变 B. 错义突变 C. 无义突变 D. 移码突变 E. 以上都可 以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 2. 一段正常的氨基酸序列Glu-Cys-Met-Phe-Trp-Asp代表了蛋白质的一部分,如果碱基发生了突变,编码氨基酸序列仍为Glu-Cys-Met-Phe-Trp-Asp,那么此突变为A。 A .同义突变 B. 错义突变 C. 无义突变 D. 移码突变 E.以上都不对 3.基因表达时,遗传信息的基本流动方向是C 。 A.RNA →DNA →蛋白质 B.hnRNA →mRNA →蛋白质 C.DNA →mRNA →蛋白质 D.DNA →tRNA →蛋白质 E.DNA →rRNA →蛋白质 4.遗传病特指C。 A. 先天性疾病 B. 家族性疾病 C.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D. 不可医治的疾病 E. 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 5.种类最多的遗传病是A。 A. 单基因病 B. 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 体细胞遗传病 E.以上都不对6.发病率最高的遗传病是 B 。 A. 单基因病 B. 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 体细胞遗传病 E.以上都不对7.遗传密码表中的遗传密码是以以下何种分子的5’→3’方向的碱基三联 体表示 E . A.DNA B.RNA C.tRNA D.rRNA E.mRNA E.以上都不对 8.根据国际体制的规定,正常女性核型的描述方式是 B 。 A. 46XX B. 46,XX C. 46;XX D. 46.XX E. 46XX 9.人类染色体的分组主要依据是 E 。 A.染色体的大小 B.染色体的类型 C. 性染色体的类型 D. 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 E. 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粒的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