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青山不老 参考教案

20.青山不老 参考教案

20.青山不老 参考教案
20.青山不老 参考教案

20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散文,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教学目标

1.识读“粼、虐”等7个生字,理解“盘踞、肆虐、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3.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句等方法,感悟“青山不老”含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

2.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20* 青山不老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尝试自学,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语形容对老汉的印象。

(三)引入课文,重点探究

1.指导学生找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并谈谈感受。

预设一:

(1)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全”谈感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尝试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指生读,全体读。

预设二:

(1)引导学生理解2700亩的概念。(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是50平方米,3700亩相当于我们5万间教室。)

(2)一个山野老农竟然能做这么多,所以说这真的是——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把这奇迹读出来!板书:奇迹。

预设三:

(1)指导学生理解“如臂如股、劲挺”的意思。

(2)这些树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3)师生小结:守住了这片土,就意味着我们守住了——家园、庄稼,这些树帮我们守住这方水土,更是守住了希望。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奇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抓住关键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1)引导学生理解“肆虐”的意思——任意残杀或迫害。

(2)结合图片资料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受环境的险恶。(教师边播放图片边解说: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小结: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这位瘦小的老头竟然用15年的时间——课件出示图片文字,引生读: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怪不得作者感叹——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大环境恶劣。

(1)学生谈感受。板书:小环境艰辛。

(2)教师引导:老人15年如一日的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选择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是因为(引导学生齐读课件内容)

3.小组合作,领悟“青山不老”。

引导学生找到作者深有感触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1)小组分享句子,谈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能够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4)教师小结:是的,老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正所谓“青山常在水长流,老人精神永不朽”,难怪题目为《青山不老》。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件内容,生齐读。

(四)综合练习,运用实践

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一、二题。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通过抓关键句,看到了一位山野老农在险恶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中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相信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人们世代传承,相信,青山是不会老的,永远不会老。

2.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18 青山不老

奇迹

大环境恶劣

小环境艰苦

部编版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肆虐、盘踞”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山野老农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巩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巩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奇迹”: 1.揭题:今天,何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课文,齐读题目:

青山不老 2.欣赏图片,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四字词语。 3.学习第一段,配乐朗读。 4.引导出示老人创造的“奇迹” 5.拓展图片补充资料:7条防风林 3700亩林网深入感受“奇迹” 板书:一片绿洲 二、潜心会文,感受“奇迹”的创造 1.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迹”?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 通过图片感受恶劣的自然环境,进一步体会老人创造的是“奇迹”。 (1)学生找出有关句子 (2)通过声音、图片感受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 (3)积累描写环境恶劣的四字词语 (4)随文理解:肆虐、盘踞这几个重点词。 (5)读县志,进一步感受环境之恶劣和可怕 师板书:生命禁区 2.合作探究: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老人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小组成员按序交流。 三、小组汇报

青山不老教案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 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 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 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静静的看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 ——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进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2020-2021【优质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0青山不老课堂练习及答案

20*青山不老 第一课时 一、多音字组词。 参:cān ( ) shēn( ) cēn ( ) 恶:è( ) ě( ) wù(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2.非法占据、霸占。() 3.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修改病句) 四、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 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3.丁——冬——丁——冬……() 五、阅读练习。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参考答案 一、参加人参参差不齐凶恶恶心可恶 二、肆虐盘踞风雨同舟三番五次恭敬 三、1.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2.老头创造了奇迹。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 四、1.B 2.A 3.C 五、1.nì dào qíng zhuì 2.起方向相反举,抬落,掉下 3.大风刮起时,能将牛马吹得倒退,或将它们吹到空中两三丈高,然 后又落下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看这片绿绿的青山(出示课件)你想说什么? 滋养我们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 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 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20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 【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课件4】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案例设计理念设计理念《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将以新课程的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渎、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集合文中语句解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畅谈导入 1.播放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 1 / 7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师: 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有一位老人也深深的打动了我,课件出示老字。 谁来说说这个字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他从 65 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揭示并板书课题: 青山不老设计意图: 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要求: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思考: 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奇迹、宏伟、价值、命运等自由选择下列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青山不老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 壱、导入: 师:昨天晚上我们跟随着微视频,我们温习了环境描写、对比描写、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文章的表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将结合“青山不老”这一课例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感悟!请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全文,感知大意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展示一下? 重点指导:“劲”的读音。师:他有一个字音读错了,谁来帮帮他? 师:大家请看,“劲”有一下两个读音,在本篇文章里应该选择哪个?让我们一起读。 师:生词我们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关键词句、主要事件就能准确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容。这种方法简单又有效,希望同学们经常的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深入文本,感知人物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仿佛也置身与那座不老的青山之中

了!文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座怎样的青山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山的语句。 师:让我们给青山来个特写吧!谁来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感受了这座独有的青山风韵,真不错! 师:看到此山此景的时候,文中的我由衷的称赞它为奇迹。 师:同学们这样的山,这样的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吗?哪里? 师:你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座青山所处的地理环境吧!【了解晋西北的相关资料】师:经过以上的了解,你认为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 师:作者又是运用那些语言把晋西北如此恶劣的环境描述出来的呢?谁来交流?【品析环境描写】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称这座青山为奇迹?这就是环境描写在文章表达中所起到的衬托的作用。 师:这就是中国的晋西北,过去和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齐来感受。 【分角色朗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由的感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师:对比方法的运用,让晋西北的变化更为明显了。这是多么好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致趣,导入新课 1、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将不懂的词语划出来,同桌互相交流,提问 3、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 1、理解词语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治理:管理,处理、整修。 领悟:领会的意思。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山川共存:与山川融为一体。 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次数频繁。

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

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_课堂实录_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

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青山不老,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案例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青山不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感人事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这篇文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在教学中,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层次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感,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得到升华。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幻灯1),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国的土地沙化面积等于全国耕地面积,而且土地沙漠化还在扩大。晋西北作为京津的第一道屏障,治理沙化刻不容缓。)2.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他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呢?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幻灯2)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默读质疑,小组交流 1、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2、小组交流,解决疑问 3、小组质疑,全班交流 4、未解决的问题,请组长做个记号,课中共同探讨。 预设:1、感受环境之恶,青山之美;2、感受老人之老;3、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四、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你还能在文中哪里感受到描写奇迹的语句吗? 4、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人教版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

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部编版《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9.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读题以后,你有哪些问题?如:青山为什么不会老?是谁让它不老?不老的青山是怎样的?青山,是单指自然界的青山吗?如果不是,

那又指谁? 二、带着以上问题,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反馈交流: 1、检查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他的精神与青山一样永远不老。 四、细读课文,感受“青山不老”的主题 (一)抓老人的年迈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小结:就是这样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让世人震惊的奇迹 (二)抓植树造林的面积广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

部编版六上第19课青山不老创新教案

《青山不老》创新教案 课前: 同学们,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前段时间,全国举行评选活动,这些人之中,有共产党战士雷锋,有“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全国人民的楷模!让我们心怀感动,走进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出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一、导入——发现一道风景 在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中,一大批英雄劳模们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获得一致公认。而出乎意料之外,一位晋西北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这个手端一杆旱烟锅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他是这样描述的: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梁衡(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山野老农,走进这座不老的青山。(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有感触的地方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做上记号。 2.每一个荣获“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呢?能用一个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吗?这是老师昨天布置的预习题:(出示感动中国推荐表)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 【入选理由】文中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3.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来,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一个要求,发言的同学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自己的观点。 4.交流预设:绿化、种树、环保、奇迹、奉献(学生上台板书) 5.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你们精彩的发言既道出了心中的感动,更谈出了自己感动之后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照板书小结)的确,这位山野老农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6.昨天预习的时候,老师还布置大家思考:我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展示学生的预习单)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的,也有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的,也有询问这位老人具体情况的,老师梳理了一下,

最新小学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最新小学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这句成语也是被人教版语文小学教科书收入在六年级上册第16课的名称.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

最新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精品)

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A案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N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优质课教学设计_5

“珍爱家园从我做起”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珍爱家园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主题,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教材安排的是《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是让学生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使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者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内容: 1.自主设计的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珍爱家园的相关文章:《在宇宙医院里》、《可爱的地球》、《不幸的地球》、《泥土最珍贵》、《谁让太阳变懒了》、《人类的保护伞》。 2.议题:(1)地球资源现在呈什么趋势以发展? (2)面对地球家园的污染、破坏和资源、能源的消耗,我们人类到底应该怎么做? 设计理念: 1.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主题整合教学内容,以群文拓展主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阅读水平,引导学生能使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展开讨论。 2.用多篇文章开拓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激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对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的珍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水平: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水平,快速阅读文章并概括出多篇文的相似处,了解地球家园的现状,懂得人类的生存与地球密切联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快速阅读方法阅读材料,并概括出多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保护地球家园,刻不容缓”的道理,并将保护地球家园的意思付诸于行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阅读激发学生珍爱家园、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所选文章,归纳概括出地球资源的发展趋势。 2.针对所给出的议题各抒己见,大胆讨论。 3.在感受家园美好后,了解人类的生存与家园有着密切联系,同存同亡。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资料,整理好阅读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引入议题。 1.师:孩子们,众所周知,我们都生活在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之上——地球,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上的一花一草,河流、土地、森林、动物都是我们密不可分的朋友,值得我们爱护。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家园吧。 师:出示课件“家园”,并在黑板上板书:家园。 2.师:我们所学过的第四组课文,你们还记得他们吗?(生:记得。)咱们一起说出它们的课题。 生:齐说课题。 3.师:你发现这些课文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肆虐、归宿、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让我们跟着作家梁衡一起去认识这位老人吧!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你还有什么疑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同学们先用笔画下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第四自然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一亩约667平方米,一间教室50平方米,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4万9千多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的呢?画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满腔的欣喜。)齐读。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这还是一片怎样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质课精选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精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三、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青山不老》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试讲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由泰山风景图引出一组图片,用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 出示词语: 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寸草不生黄沙满天天寒地冻 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 (二)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 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 (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险?(板书:险恶) (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 (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 (5)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 2. 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 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 (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 3. 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 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 (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 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 年后绿洲的美丽, (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板书:环境衬托) (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 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 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三)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