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4学时)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学时)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科学研究的深入,对道德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在的表述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这一表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是一种新的认识。在过去的教科书中只是说道德是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在我国,道德源远流长,在公元前5—2世纪就已经有了“道德”、“人伦”的概念。在中国古代,“道”最初的涵义是道路,以后引申为原则、规律、道理或学说的意义。“德”的涵义偏重于主观方面。古代,“德”与“得”相通,一般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即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从伦理学角度看,“道”是行为的原则,“德”是行为的效果。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等。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这就是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道德”这一概念的原始规定中,都包含着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含义。

规范通俗地说就是规矩,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做人的规矩。比如踢足球,如果没有一套规则,球就没法踢,弄不好就要伤人。在二十世纪初,足球比赛还没有严格的规则,踢伤人、踢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据记载,1903年一年内,在美国就有44人死于球赛。1904年又出现了18名死者和大约150名重伤者。1905年,当时美国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是个球迷,亲自出来干预。他在白宫召见美国最强的几个大学球队的选手,发出警告:“必须即速修改规则,如果再不改正规则,纠正暴力行为,将采取行政措施禁止球赛。”从此,美国足球规则委员会作了修改规则的试验。足球比赛规则在竞赛运动中逐步完善。

人类社会比足球场更大,情况更复杂,如果没有完善的行为规则,天下就会大乱,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行为规矩。前些年对道德的理释,道德是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例如: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德育知识词典》对道德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这一。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观念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力量来实现的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主编的《新伦理学教程》中认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更为复杂,更加需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贯彻执行。我们已经规定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但是现实社会还存在着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欺诈和假冒伪劣等不道德的行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先进的,好的,但是有许多不好的、不道德的行为。评价道德不能只看原则和规范,还要看行为活动和心理意识。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既是一种善恶标准,又是一种行为标准;既表现为道德心理和意识现象,又表现为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现象,同时又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现象。

(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人类社会的行为规则有许多种,如法律、道德、纪律等。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纪律是由企事业单位制定,所属人员遵守。法律和纪律都具有强制性,法律的执行,依靠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政权机关的惩罚力量来保证。列宁说,无论什么法律,如果没有政权都等于零。道德却不是这样,它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惩罚机关,所谓道德法庭,也不过是个形象性的说法而矣。说它有,大街小巷找不到;说它没有,却又无往而不在,它是什么?它就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接受了某种道德观念后形成的内心信念。有的伦理学教科书把道德定义为:道德即是非强制地调节社会性关系的规范。

1、社会舆论。所谓社会舆论,是指人们表达、传播、交流关于某一现象、事件、行为和对人物评价看法的倾向性态度。从形成途径和存在方式看,可以把社会舆论划分为正式舆论和非正式舆论。正式的社会舆论是由社会组织或国家机关正式表达的,或者是因它的传播而形成的。它通过国家或社会组织建立并控制的工具(如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等),内容一般经国家或相应社会组织批准和认可。非正式社会舆论则不然,它是人们自发表达和流传的看法和态度,即所谓“发发感慨”、“随便说说”;不表达国家或相应社会集团的意志和要求,即“凭心而论”、“说句公道话”;没有正式的固定的表达机构和工具,即所谓“街谈巷议”、“流言蜚语”;表达的看法和态度也往往是不成体系的,即所谓“三言两语”、“七嘴八舌”。

在道德生活中,特别是社会性的道德评价中,舆论有着特殊的功能。首先,它是社会对某种道德行为的善恶判断和褒贬态度的表达方式。其次,它是向行为当事人传递其行为价值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使行为当事人从中了解行为的社会后果,如家庭、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当事人由于受到舆论的影响,调节自己的行为。第三,从一定意义上,社会舆论也是一种“强制力量”,因为它能够通过赞誉或谴责,迫使行为者接受来自社会的善恶裁决和准则性命令。古人云:“千夫所指,不病而死”。“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岂谁怜之!”

大学生中,有的人可以置校规校纪于不顾,老师讲的话可以不听,但是对同学们的议论却很在乎,这就是因为对社会舆论的恐惧。

必须指出,社会舆论,不论是非正式舆论还是正式舆论,都有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之分,这是必须注意区分和认真对待的。

2、传统习惯。所谓传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已被人们普遍承认和熟悉的,一些日常的、稳定的道德经验、道德常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传统习惯这种“常识”、“习性”和“惯例”之类的东西,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一些最起码的要求。它虽然是较低的道德要求,但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在评价行为的善恶时,特别是评价日常行为的善恶时,总是首先看这一行为是否“合俗”,是否“反常”(即与“常识”、“常规”和“惯例”不同)。把传统习惯看成是评价行为总体善恶的重要根据。

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不相同的各个民族中间,有不同的习俗。

应当注意传统习惯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和根据的功能是有限的,要区分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是历史上传留下来的旧风俗旧习惯,还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新风俗新习惯;第二,是属于某一地区或职业集体所特有的风俗习惯,还是全社会、全民族共有的风俗习惯;第三,是符合历史必然性要求的道德关系及其发展的风俗习惯,还是不符合历史必然要求的道德关系及其发展的风俗习惯。

3、内心信念。所谓道德信念,是人们对某种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道德义务和强烈责任感。内心信念主要是作为良心来发挥其功能的。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良心是推动

人们进行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的内在动力,如人们常说:“我受良心的驱使……”,“良心不容我袖手旁观”。良心作为“真正深入到血肉里去”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在人们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第一,良心在行动之前,帮助人们选择行为。第二,良心在人们的行为过程中,能够扬善抑恶,调节行为。第三,在行为之后,帮助检查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评价。如果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事,一旦经过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感到内疚和不安。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年轻时曾在主人家偷了一条小丝带,继而又诬陷了一个年青的女佣人。这一不道德的行为,几乎使卢梭终身苦恼。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感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是昨天才犯的。”“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迄今丝毫没有减轻。”

反之,如果一个人做了符合道德要求的事情,虽然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甚至被别人误解,可是行为者本人在良心上却得到满足,他问心无愧,内心感到安慰,体验到自己人格的尊严。

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既有其特殊的功能,又有其共同的基础和密切的联系。社会舆论的赞赏或谴责只有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的善恶判断达到一致,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舆论和传统习惯是外因,良心是内因,外因通达内因起作用。当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与人们内在的道德信念有某些共同点,从而引起良心的共鸣时,才可能对人们的行为起鼓励或抑制的作用。如果不一致,人们就会采取“不听那一套”的态度。

(三)道德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是由精神或理性决定的,是“主观意志的法”,或者是人先天固有的“善良意志”。旧唯物主义者认为,道德是由人的“感情欲望”、“生理本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二、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道德起源的条件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应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人们常常想到动物的一些活动,诸如蚂蚁的团结,鸳鸯的贞洁,蜜蜂的纪律,燕子的勤劳和企鹅的互助等等,认为动物也有道德。其实这并不是动物有什么美德,而只是动物的本能。马克思、恩格斯说:“动物不对任何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社会关系作为关系的存在是与人们的自我意识分不开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一步,当人开始意识到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是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生产劳动的过程从现象上看是人的智力、体力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表现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较为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产生了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自我意识。

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社会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

复杂,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约束人的行为、调解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

2、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

人类道德的萌芽。道德发生史的研究表明,人类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

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而道德这个词恰恰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原始人的祖先发展到人类阶段,是以遵守其群体的习俗为条件的。如果没有这些习俗惯例,或者不严格遵循这些习俗惯例,原始人的共同体就会土崩瓦解。这些习俗涉及收集食物、起居饮食、繁衍生存包括怀孕、分娩、青春期、月经、婚姻、死亡等,大多是以否定性的语言或禁止性的词句表现出来,故原始习俗又可称之为原始禁忌。原始禁忌是超越于群体的赞成或反对态度之上的,好像是通过某种难以理解的神秘力量而自动地发挥着作用。

人类道德的形成。人本身逐渐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多样化,打破了那种存在于原始人中的天然秩序,建立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社会新秩序。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个人的尊严、雄辩、宗教的情感、正直、刚毅、勇敢,此时已成为品格的一般特质”。如果说在蒙昧时代,原始人还处在一种天然的习俗或禁忌来维系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的阶段,那么到了野蛮时代,则产生和形成了人类的道德。当然,道德的形成和产生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少数人的意识逐渐发展为多数人的意识,变成普遍的共同的社会要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经过了若干发展阶段。仅以婚姻家庭发展为例,就经历了从毫无约束的杂婚制,到禁止父母与子女通婚,再排除同母所生子女之间的性交关系的血缘群婚,再到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对偶婚等形式。伴随着血缘家庭的是人们对潜在危险的恐惧感和遵从禁忌而产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与普那路亚家庭(即不同血缘家庭之间的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群婚家庭)相适应的是对外在规范的敬畏感和违背后的过失感;与对偶家庭相连的则是自觉遵守氏族道德而产生的荣誉感和自我尊严感以及违背道德后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愧疚感。可以说,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原始群的禁忌到氏族的禁令再到共同制定道德规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外在要求到内在需要,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

(二)道德的本质

所谓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马克思文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既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原始公有制的经济,产生统一的社会利益,道德自发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把个人利益从属于氏族部落的利益。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名义上也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但这种整体利益不过是以普遍形式表达的少数剥削者的利益,是“虚幻的”整体利益。实际通行的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才可能出现统一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道德。在各个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或根本对立的阶级利益。这些不同的阶级利益,必然要形成各个

阶级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体系,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总是围绕着本阶级的现实的和未来的利益而展开的。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当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日益腐朽、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形成时,旧的社会道德关系也必然随之日益衰微,新的社会道德关系便随之日益兴起。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之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比历史上任何道德体系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强大。

四、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

(一)五种类型道德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1、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获取食物、抵御自然界袭击和危险的能力很低,因而人们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劳动,相互协作,才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维护氏族整体利益是原始道德的基本原则。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共同劳动、互助合作构成原始道德的重要规范。推崇勇敢刚强、吃苦耐劳、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

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

纯朴性与野蛮性并存。原始社会道德中的集群主义道德原则、平等互助、共同劳动的道德规范以及勇敢刚强、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无疑代表着它的纯朴性和高尚性。原始社会道德也有它粗野残暴的一面,突出的表现为氏族复仇、食人之风和血缘群婚。

直观性与狭隘性同在。原始道德教育最初是通过典型示范和传授行为而进行的。原始道德只是在部落的狭隘的范围内才有意义,“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人们把自己的部落赋予善和亲切意义,而把别人的部落赋予恶和仇视的意义。

自发性与外在性一体。原始道德浸润着大量的自发因素,人们的自我主体性意识还很弱,区分人我、群己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不仅将评价运用到氏族部落成员身上,而且也将评价运用于自然现象上,把自然力幻化为善与恶。对外界力量的依赖成了当时道德行为调节的依据,甚至连良心的谴责也被理解为某种复仇女神或魔鬼的迫害。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奴隶社会是一个公开的不平等和最直接最残酷的奴役形式而出现的阶级社会,封建社会则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度。

贯穿这两个社会形态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古代雅典要求它的公民在战争中要奋不顾身,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他们要向国家宣誓,“我一定要使身后留下的祖国比我所继承的祖国更大更好而不是更小,我一定听经常存在的当局的话,服从既有法律及人民一致制定的新法律”。我国封建社会要求人们精忠报国,忠于封建制国家。

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这两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要求。古希腊奴隶主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国王、武士、农夫和手工艺人三个等级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国王是神用金子造成的,具有理性的本性,职能是管理国家,品德是智慧;武士是神用银子造成的,具有意志的本性,职能是保卫国家,品德是勇敢;而农夫和手工艺人则是神用铜铁造成的,只有情欲的本性,职责是服从管理和为统治者服务,品德是节制。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盛行种姓制度。婆罗门教把种姓区分为四种瓦尔那: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农民和手工业者)和首陀罗(奴隶)。在中国,人分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也是这两个社会所共有的道德要求。恩格斯说:“奴隶制,在它是生产的主要形式的地方,使劳动成为奴隶的活动,即成为使自由民丧失体面的事情”。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妇女做到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谓妇德就是要妇女孝敬公婆,服从丈夫,守节有耻,动静有法;妇言即择词而论,不道恶言;妇容即服饰鲜洁,沐浴以时;妇功即专心纺织,不苟言笑。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

首先,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一方面挣脱了原始氏族道德的狭隘与局限性,加快了道德意识和伦理学理论向前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又以“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和“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揭开了人类道德史上不光彩的一页,表征着古代纯朴道德高峰和封建道德这种进步中夹杂着退步。

其次,与原始社会道德意识混沌朦胧状态相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由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得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精神活动,因而能够对人们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进行思考和概括,用文字和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

再次,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也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我国孔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忠臣出于孝门。隋唐时,佛教、道教成为向人们灌输封建道德的重要手段。

3、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自由道德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只得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取工资来维持生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处于对立的状态,一个昂首阔步、挺胸前行,一个战战兢兢,尾随于后,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那就是让人来揉。

(1)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价值或原则。一切都变成互相利用或尔虞我诈的关系,医生希望人们多发病,建筑业的老板希望天下多火灾,当铺的老板希望世间多灾难,棺材铺的老板则希望多死人……。

(2)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把它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提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实质:自由,只意味着资本家购买和剥削工人的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却没有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平等,是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和在交换市场上的形式平等,而实质上他们之间则是统治和服从、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博爱,则是资本家对工人假惺惺的慈善或救助,实质上却是以榨干工人血汗为条件的。当资产阶级统治受到威胁时,它就要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方面,也是资产阶级处世做人、待人接物的主要价值方针。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金钱君临一切。金钱可以购买权力,也可以支配善恶。它能使恶行瞬间变成美德,也能叫任何美德顷刻化为恶行。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指出:“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二)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背反”观点评述

道德是不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发展的呢?一部分思想家认为,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社会越发展进步,道德越堕落退步。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平等的深化和道德的堕落,他说:“科学和文艺日益进步,可人类变得愈来愈坏了”,“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天边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卢梭的这种论调,在20世纪更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萨特、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弗洛姆等都立意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的现状,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尖锐对立,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

我国伦理学界认: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背反并不是绝对的,它只是私有制社会的特殊现象。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2、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使社会日趋进步合理和个人日趋完善方面产生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和影响。尽管在阶级社会里,没落的剥削阶级寡廉鲜耻、穷奢极欲,置人伦道德于不顾,但是在一些进步人士和广大被统治阶级那里,向往一种真正的合乎人性的道德,却是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2)道德作用的范围日益扩大,道德调节的方法不断完善。道德冲破狭隘的生活圈和集团以外;社会分工的精细和职业的增多道德有越来越广阔的领地。(3)道德知识的内容不断增多、伦理学作为认识自我的价值科学日趋繁荣兴旺。(4)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容、结构和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3、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所谓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是指评判某种类型的道德是否进步的标准,而不是指具体的道德品质或行为是否进步的标准。科学的道德进步的标准,即评判某种道德类型在历史上究竟是进步的?抑或是守旧的?革命的,还是反动的?只能是生产力标准。凡是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否则就是落后的、守旧的道德。

4、道德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1)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道德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是变革和继承、否定和肯定的对立统一过程,其发展的路线和方向是从素朴的非阶级道德到阶级道德再到更高一级的全民道德。

(2)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是阶级社会道德发展和进步的杠杆。在阶级社会里,道德的发展不但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而且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所左右。历代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道德,主要是在阶级斗争中产生和书展起来,并且是前后相继的。比如,农民阶级的平等道德观就是在反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提出和发展起来的。陈胜、吴广起义提出“苟富贵,勿相忘”,北宋钟相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未李自成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到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则使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关于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思想更加具体化,提出“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反映了农民阶级道德在阶级斗争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3)道德的发展是善恶矛盾斗争的结果。善恶矛盾是道德结构内部特有的矛盾,道德领域充满了善与恶的对立和冲突。尽管善恶观念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民族性,但人们在趋善避恶、扬善抑恶、改恶从善上的倾向却是共同的。正是由于每种道德都强调这一倾向,使人们产生了褒贬不同的两种态度,并自觉运用这一观念去评价社会的道德现象,善善恶恶,才使得道德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并且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1学时)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合乎历史规律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又要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积极成果。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的内在精神动力。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的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有各自的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他们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如果离开以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就难以更好地推进。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总是不断地相互影响,又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东汉以后,佛教传人中国,伦理思想家们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学的影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墨、道、法等各家伦理思想和佛学有关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强调整体精神,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为整体献身的大丈夫精神。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范仲淹也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和崇高的道德要求。宋明时代的理学家们,主张以“公义”灭“私利”,以“天理”灭“人欲”;清代的思想家顾炎武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鸦片战争时著名的禁烟派领袖林则徐所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富避趋之”的诗句,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

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孔子从各个方面对“仁”做了阐释,在人和人相处中,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够增强理解,相互体贴和相互帮助,从而化解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认为天人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天地的儿子,因此,人与人应是兄弟,人与物应是朋友)。发展到明清之际,黄宗羲的启蒙主义思想,说明这种人本主义原则在社会发展中,既能够成为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思想,又能够由强调整体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让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信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是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生活和道德理想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要有精神需求,重视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把“圣人”、“贤人”作为追求的理想人格。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崇高道德的要求,就可以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孔子称赞在“德行”方面最满意的学生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天下为公”的理想,既是一般的社会理想,也是道德理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人所说的“立德”、

“立言”、“立功”的所谓的“三不朽”等,都表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自立、自强、自重、自爱的道德精神和人生态度。

6、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奋发志气,切磋践履,养心修身、变化气质,才能达到目的。孔子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是最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只要人们能够坚持不懈地修养,就一定可以到达这种最高的境界。墨家也非常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意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把“所染”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正确方法

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是一种批判的继承。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一个个具体的道德命题,究竟应当怎样来弘扬精华、除弃糟粕呢?

批判的继承,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经过选择而吸取的道德遗产,根据当前历史进步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予以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的、积极的方面。

首先,对那些基本上属于精华的传统道德应当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即如是传统美德,仍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赋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的名言,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所说的。这两句话中所指的“天下”,在当时,既指整个华夏民族所聚居的广袤土地,又兼指宋王朝所统治的范围。而这两句话中的“忧”“乐”二字,既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忧乐,又有对宋王朝统治的兴衰的忧乐。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就为人民而忧虑,在山野中隐居为民,就要为君王而担心。因而,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理解这两句话时,“天下”就应当理解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从而取代了范仲淹所说的“天下”,同时,人们应当有的“忧”和“乐”,自然也就和范仲淹所说的忧和乐不同了。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在继承时都要注意抛弃其在当时所包含的调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弘扬其在今天能更好地调解和理顺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关系、加强人民之间的团结的积极方面。再如: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一段话,其中的“广居”、“天下”、“道”、“志”等,都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批判继承。对于这一类基本上属于优秀传统道德的内容,只要坚持这种态度,就能够更好地加以继承。

其次,对于那些较为明显的精华与糟粕相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以义利关系问题为例。《论语》中提出“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义然后取”(《论语·宪问》)等等,这些思想,应当说基本上是属于精华的部分,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维护封建等级的内容。这就需要正确区分古人所说的义和利与今天所说的义和利所具有的不同的涵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里还有另一种情况。例如“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淮南子·缪称训》)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等道德思想,就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今天在继承时,更应当仔细地加以批判

和分析。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一般是指统治阶级的成员或有道德的人,而“小人”一般多指居下位的卑贱者,有时也指只顾私利而没有道德的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总的来看,包含着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容,即一方面认为,只有统治者才明白大义,而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另一方面也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明白大义,而没有道德的人是只知道私利的。但在长期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统治者都只强调第一种理解,把他们自身看作是知道大义的,污蔑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从而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制造舆论。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应当彻底地予以批判。但同时,也可以吸收其强调有道德的人是知道大义的人,而无道德的人是只谋私利的人的合理思想,并加以改造,使其在新的时代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强调批判的继承,还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是植根于中国古代以农耕为“本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土壤之中的,是在长期的奴隶阶级和封建阶级统治的社会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因而,传统道德中的许多内容,都不同程度地打着这些统治阶级的意志的烙印,从本质上来说,是为着巩固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而服务的。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和德目,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为巩固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如果不能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批判旧道德,否定旧道德中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内容,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继承。

(四)要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在近现代革命和建设中所创立的适应革命和建设需要的革命精神、奋斗拼搏精神。其中,也包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在早期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所表现出的社会变革思想和品质。革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探求真理、抵抗外敌奴役,致力于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热爱集体、服务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友爱互助精神;坚持原则、团结协作的协调精神;严守法纪、步调一致的全局精神等。这些内容,是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许多内容本身已构成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将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人际准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二、吸收人类道德的优秀成果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人类的发展进步,总是以继承和发展全人类的文明为前提的。在人类的文化道德建设中,国外,包括西方发达国家,许多方面也为人类进步做出过贡献。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人人平等、自由思想、人道主义,去掉其政治内涵,作为伦理观念,有其合理的成分;资产阶级国家重视法治、重视个性发展的思想,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环境保护、重视管理等,都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道德传统时,我们应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西方“中心论”,鄙薄中华文化道德传统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可取;另一种是闭关锁国倾向,盲目排外。它会阻碍我国的改革开放,不利于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正确的态度仍然是批判地继承。只有充分利用全人类一切(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文明,我们才可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三、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评析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

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此即为“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主张在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要实行整体改造的方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已经蜕变为一个不能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整体,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道德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西方道德文化整体移植过来,特别是要用本文个人主义价值观来取代集体主义价值观。

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从方法论上来看,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以及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所以存在着认识偏向,究其方法论根源,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伦理道德的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而致。彻底否定伦理道德传统可以继承的观点,其错误就在于只看到传统道德形成于某一具体时代、具体人物和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没有看到在其中也包含了超越时代的普遍性因素;主张全盘继承、全盘复古那些人的错误,就在于夸大了传统道德的普遍性,看不到不同时代的特殊性,因而否认了对传统道德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因此要反对妄自尊大、全盘复古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想;也要反对妄自菲薄、全盘西化的崇洋媚外思想。同时,还要警惕来自“左”的方面全盘否定传统道德的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观点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的文明大道凭空产生。列宁当年对这种所谓的“社会主义文化派”的虚无主义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过去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也必然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1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讲解,让同学们懂得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理解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正确把握集体主义的内涵。

重点与难点:市场经济时代,强调个人利益,为人民服务还有意义吗?集体主义还行得通吗?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是我国现时代居主导地位的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党一直强调,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有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大家都忙着挣钱,在这个时候再来讲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还有实际意义吗?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与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能并存吗?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作为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可以,向广大公民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否有些脱离实际?对这些困惑,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给予说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机制,对当前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建设既有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一个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上的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立足点,努力去适应市场经济,服务于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一方面应当包含尊重人们正当权益、尊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崇尚公平和正义等道德价值,与时俱进地为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营造相应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通过培育和提升人们的时代精神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适宜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求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具有遏制和约束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价值蕴涵和功能,通过切实加强道德教育、厉行道德评价和提倡道德修养等途径,促使“经济人”与“道德人”实现统一。

二、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同时也代表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每个劳动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与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道德,也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们常把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讲“为您服务”、“为他人服务”,这样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人为什么要为他人服务呢?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分析,首先为他人服务是人类生存的必然,人作为个体有着天然的局限性,不可能自己完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你种田,我织布,他盖房子给人住,必然有相互的服务。其次是生活的必要,现代社会生活复杂,劳动日益社会化、专业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不但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也不能像小农经济时代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信息社会必然是相互联系,彼此配合,将个人的行为转化成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列宁选集》第4卷,第143页)。再次,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得到他人给予自己的服务,为他人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

人人都是权利的主体,人人又都是义务的客体。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幸福。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客观上要求为人民服务,要求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应当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中,服务多种多样。服务包含着市场行为,也包含着道德追求。作为市场行为,服务者通过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合理报酬;作为道德追求,服务者通过无偿服务,感受助人之乐,提升精神境界。这就是说,不是所有的服务都是有偿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规定的有偿服务及所取得的合理报酬是应当的、正当的。作为工资发放的人民币是这种合理报酬的体现。但是,在这里,服务的实质仍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互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民币的关系。所以,那种把为人民服务说成是“为人民币服务”的说法是不对的。在我们国家,除了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个体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自己的劳动所得,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里的劳动者是通过给老板“服务”而获得自己收入的。那么,怎样理解他们的劳动也是为人民服务,

怎样理解他们的为人民服务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呢?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整个国家的性质来分析。尽管我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但它们并不占主体地位,我们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因此,只要它们符合“三个有利于”,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也在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所以他们既是为老板工作,也是为人民服务。

2、为人民服务是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为自己”的经济,在推行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提倡为人民服务是不合时宜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市场主体的直接目的看,可能是追求企业的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就市场经济活动的实际过程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则必须立足于服务,体现为服务。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工厂、企业生产的商品,不是供自己使用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使用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是等价交换,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通过市场销售将商品转化为货币,企业才能连续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货币在消费者的口袋里,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不断开发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如果不围着消费者转,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商品就卖不出去,他就不可能赚钱。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者不是别人,正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倡为人民服务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根本一致的。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不但不可能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恰恰需要通过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市场经营主体自己的利益。市场经营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他人提供有一定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他人服务并为社会、他人所接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但是必须指出,我们不能把市场经济的利他性同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因为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如果把利他性归结为为人民服务,不仅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会在实践中造成极大的混乱。须知,我们讲的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又具有其个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是同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我们所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离开中国市场经济的这个特性,笼统地讲市场经济要求为人民服务,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是不仅在于它要求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更在于它要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制约下,每个市场经营主体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自觉、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要求市场经营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当然对正当个人利益的强调和重视与为人民服务并不矛盾。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绝不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相干甚至根本对立的,相反地,它正是植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性之中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道德上的反映。那种认为倡导为人民服务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的观点是片面的。

至于说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对党员、对党和国家干部的要求,将它放大到全社会,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似乎脱离实际,这是由于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理解不全面所致。从一般意义上讲,为人民服务的实质和基本内涵,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样的要求,对于一般群众来说,似乎它高不可攀、远不可及。须知,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不

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存在于、洋溢于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之中。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也是个人谋生的需要,一个人爱岗敬业,为他人服务,才能得到企业和大家的信任;不好好工作,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就可能被炒鱿鱼、丢掉饭碗。

为人民服务的一般要求是面向全体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的人应当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那种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二)社会主义道德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就是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原则。这不是主观的设定,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是集体主义的经济基础,它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直接的经济前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直接的政治组织前提;以拥护四项基本原则为思想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直接的思想前提。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就使得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施行。多年来,集体主义实际上已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

我们所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机制、手段,不仅必须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而且必须服务于这一基本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切实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紧密结合创设了条件,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道德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义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而且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有一些人觉得今天实行注重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同弘扬集体主义相矛盾,强调集体主义是行不通。这是因为人们对集体主义的内涵不甚清楚甚至有某种误解。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集体主义原则,是提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我们可从以下三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来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的内涵。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俗话说:“民富国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或虚构的。过去有一段时间宣传走向极端,把个人利益与“私”划上等号,认为讲个人利益就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先进就不能讲个人利益,甚至是“不吃草,只挤奶”;刻意塑造的“高、大、全”的先进形象,好像都是不食烟火,凡尘之中举头仰望方能见到的神。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肯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他们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集体利益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意愿,体现着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离开了集体,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前提下,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无疑是理所当然的。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

会发生矛盾。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作出牺牲。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全局比喻为“一盘棋”。我们在下棋的时候,有时候“丢卒保车”;有时候“丢车保帅”,都是为了全局的胜利。再譬如,农村在兴修水利的时候,有时候要挖一部分土地、压一部分土地,对于被挖、压的土地,是一种损失,但这样可以保障大面积土地的稳产高产,因而是值得的。

但是,集体主义并非提倡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而是要求尽可能地做到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集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它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根本不同的概念,但个人利益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整体利益的尺度来看,凡是与社会整体利益在价值目标上能够保持一致的能够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个人利益,都是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是集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资料。有了房子住,才能够不沐风淋雨;有了衣穿,才不会赤身裸体;有了食物吃,才不至于忍饥挨饿……。有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条件后,人们还得有精神生活上的要求。需要读书,以增长知识;需要娱乐,以缓解疲劳;需要欣赏,以获得美的享受等等。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既不束缚和压制个人,也不扼杀个人利益,而是要尽量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保障和满足正当的个人利益,它们约束和限制的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强调重视正当的个人利益与强调集体主义原则二者并不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注意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实现个人的尊严、价值、权利,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造成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的局面。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离开现实的道德状况,只谈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忘记共产主义道德的远大理想,只谈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要照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文化、教育和道德水平,要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的现实要求等等,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秩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和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的意义和主要内容,认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成为具有优良道德的人。

重点与难点:诚信是这是本节的重点,自觉进行道德修养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在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时期道德是有层次的。

基本道德,是不损人利己、为人处世要顾及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使这一层次的道德实际上是“不能不遵循”的道德规范。不遵循要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同声斥责;遵循基本是应当的,不一定或往往不会受到弘扬、表彰。

社会主义道德,或许可以说,是比基本道德高一层次的道德,是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是在顾及集体和他人的基础上,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是“有利于人”、“乐于助人”的道德。这应当是被人们称为“美德”的道德水平,是受到称道的品德。

共产主义道德,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即:可以达到“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境界,是为人民可以“忘我”的高尚道德。这是会获得人们称颂和崇敬的道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共产党员,是具备这样的高贵品德的。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从最基础、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方面,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化,与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从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进行了新的扩展和完善。这是我国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的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通俗易懂、简明易行,有利于公民道德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含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又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

爱国: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

守法:学法知法,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维护法律权威。

明礼: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秩序。

诚信:诚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信用。讲信用,重信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团结:家庭和美,邻里和气,民族和睦,同心协力。

友善:善待他人,互谅互让,扶危济贫,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勤俭:艰苦创业,劳动致富,勤俭节约,移风易俗

自强:学习知识,增强本领,崇尚先进,不怕苦难,自力自强。

敬业: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干一行,爱一行。

奉献: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正确反映。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把诚信看作是做人的立足之本,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輗、軏分别是古代大车和小车的车辕与横木相连的关键部位,孔子将人的诚信与车上的輗、軏相比喻。輗、軏是车的关键,诚信是做人的关键。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没法行走,一个人不讲信用,他怎么做人呢?孔子把重诚信看成为人、做事、治理国家等方方面面普遍的要求。

子贡问政——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如何处理政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管理好国家应该使粮食充足,军队强大,百姓有信用(有译为:对国家有信用)。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去掉一项,三者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兵。”——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二者之中去掉谁?”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有译为:百姓对国家没有信心,国家难以立足。)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季札“宝剑心许”、商鞅“立木取信”是守信遵诺的典范。一个国家,如果无法取信于民,这个国家必然会走向灭亡,历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反面的例子;其他的改朝换代也都与民众的信任、人心的向背有关。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视诚信为人生之大义。《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将军“每至乏绝之处,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近食”。李广口讷寡言,但待人以诚之至,所以一旦与匈奴交战,李广振臂一呼,士卒各个效命,每战必胜。《三国演义》载诸葛亮第五次出兵祁山,拒敌日久,兵士换防日期已到。在蜀中兵未到,司马懿大兵又来攻城的情况下,诸葛亮仍坚持信誉为本,令该回乡的士兵即刻返程。杨仪建议暂不让士兵返乡。他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吾纵取胜,失信于人矣!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回家,其父母妻子,倚门数日而盼。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则全其信耳。”即传令,应去之兵,当日便行。众军听知,无不叹服,皆人呼曰:“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以杀魏兵,报丞相大恩,虽万死不辞。”后来打败了司马懿的大军。此足以看出,行政、治军皆以诚信为本。不然,将是松散的队伍,毫无凝聚力的军队,是不能却敌的。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中的“信”剔除其封建性内容的解释,也有可批判继承之处。古往今来,诚信为人生之大义,“言必信,行必果”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许多仁人志士,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重信轻利,舍生取义。“诚信”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财富,在文学作品中多有表现。如《三国演义》中刘关张誓同生死的言行,梁山好汉讲信义不惜死的情谊,都是诚信、守诺、勇于实践诺言的典范。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尤三姐、司棋……各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了对爱情的“信守”,梁祝的“生死恋”,“卖油郎独占花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是对诚实的讴歌、无信的鞭挞。

2、当代社会诚信观察。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现代社会是诚信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祖国大地海阔天广,千帆竞发。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大障碍。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出租司机叫尼哈,小时候家庭贫困,团市委发动社会各界资助他念完了高中。3月5号,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他为了回报社会,打算免费为乘客服务。他开着的士行至农贸市场门口,见一位大娘提着菜篮子在路边等车,他把车停在大娘面前热情地说:“大娘,上我的车吧,今天,免费。”大娘很奇怪地看着他,“免费?”“是啊,你看!”他指着车说,“回报社会,全天免费,我们也学学雷锋嘛。”大娘说:“小伙子,你别骗人了,这年月,哪有免费的好事啊,谁知道你安的是什么心啊!”说完,

招手拦下了一辆收费的的士,走了……人们都用怪异的目光审视着这辆贴着“回报社会,全天免费”的红色的士,人们一边议论着一边从他的旁边走过。他掐表算了一下,在免费的士停下的40多分钟里,竟有16人先后打了旁边的7辆收费的的士离开了。他等了一上午只接了一个戴红领巾小学生。

“免费的的士”这等好事,竟无人相信,无人敢坐,无人领情,很是耐人寻味。是啊,平日里,的士别说是免费,宰客的事亦非一桩两桩。于是,假作真来真亦假。此事究根追底,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一)大学生与诚信

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基本良好,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诚信是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看不到大学生的主流,是不对的。但是看不到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看不到高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不对的。毋庸讳言,在大学这科学的殿堂里,诚信状况也不是完美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与民工讨薪“并驾齐驱”的又一社会焦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据分析,现在大学生作弊现象显现4个特点。一是作弊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个别人变成了一群人。前年的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南京某大学考场当即查出40多名“枪手”。类似情况在全国许多城市均有存在。二是作弊者的心态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害怕害羞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三是作弊工具变得现代化,由过去夹带“小抄”发展到“枪手”替考、利用手机传递试题答案等。四是出现了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他们不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散兵游勇,成为一支有组织、有中介的队伍,形成了联络、接头、见面、谈价、付钱、代考“一条龙”服务。如南京的“职业枪手”公开明码标价,替考英语四级1500元、六级2000元。

其实大学生的失信岂止于考试作弊?反映较多的还有欠交学费、造假学籍履历、毕业生长期不还助学贷款等。在欠交学费的同学中有一部分的确家庭困难,没有钱。但是也有的是追求高消费,把家庭给的钱花光了。有钱买手机、有钱下餐馆,就是没钱交学费。其次大学毕业生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据媒体报道,在一些高校周围的复印店里,有人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复印,转眼就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某单位在一次招聘中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竟有5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6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面对这些“掺水”履历,一些用人单位发出了“大学生诚信何在”的疑问。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推出了助学贷款。但这项工作在一些地方推行得并不理想。曾有报道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甚至根本不归还银行贷款,从而大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使他们不敢轻易向大学生放贷。2003年辽宁省的助学贷款为809名大学生解决了“上不起学”的难题,这对于那些贫困学子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然而,当人们对大学生能够“有学可上”而感到欣慰之余,又面对一个不愿看到的事实,在受益于助学贷款的809名大学生当中竟有243名大学生“赖账”!银行规定“不还贷率达20%就停止放贷”,这对后面的同学极为不利。

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逃课,借图书馆图书长期不还、损坏图书,抄袭作业,人际交往中的不诚实行为也随时可见。

(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必须抓好以下环节。

1、提高诚信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指的是人们对于个人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对一定社会用以调节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了解和掌握。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孔子说“知者不惑”,有了道德知识,在是非面前就不会迷惑不解,无所适从。荀子也说:“知明而行无过矣”,把“知明”作

为“行无过”的前提。目前一些人的不诚信、虚伪甚至欺诈的行为往往是缺乏诚信道德认识引起的。大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要从提高诚信道德认识开始。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千百年来诚信道德观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牢固的心理: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现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活动是商品的交换活动。信用是维系交换行为的无形纽带,失去这根纽带,交换就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我们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里的“有序”,核心内容就是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失信必然损害市场,丧失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赚钱是好汉,没钱玩不转”,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一个企业家,一个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不重诺践约,采取坑蒙拐骗等不诚信的手法,不仅要受到同行的唾弃,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单位如果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必然会失去市场,在经济活动中无立足之地。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有好下场。

诚实守信又是当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诚信已成为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地“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去年,我国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说话算数,遵守国际规则,在世界上享有良好信誉。大学生学业完成后要走向社会,在社会活动中总要与人合作,总要求得别人的帮助,是否诚实守信,就成为个人能否成功的前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诚信已不仅是一个基本道德问题,它已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是资本,是财富,是竞争力。

2、培养诚信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等情绪与态度。如果没有对善与恶、诚信与欺诈强烈的爱憎感情,就不会有诚信的行为。前些日子社会诚信行为大量缺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舆论导向失误,形成一种反诚信的文化氛围。坚持诚信的人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另类”,“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被视作“不现实”、“不合国情”、“呆傻”,而反诚信的行为则被誉为“聪明活络”、“会办事”。因此社会上“假、赖、骗、欺”盛行,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假就是假账、假信息、假产品。据统计,我国一年假产品造成的损失估计至少有2000亿。赖,赖债不还,全国三角债大概有15000亿左右。银行由于逃废债造成的损失一年大概在1800亿左右。更可怕的是把所谓企业的重组当成一个逃债的工具,甚至在公开的会议上推广这个经验。欺诈的事件(光是合同欺诈)一年损失就达100亿以上。专家估计,我国在市场交易过程当中,由于种种失信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可能会占到GDP的10%至20%。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必须广造舆论声势,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在大学校园里,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黑板报等舆论宣传阵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组织征文、讨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开展道德评价。我们都曾沐浴过诚信的阳光,也都遭遇过谎言乃至被骗的苦雨。大学生要在人生实践中把对诚信的道德认识提高到诚信的道德情感,对诚实守信的行为赞扬褒奖,诚信是修养、诚信是文明、诚信是基石;对失信行为无情地鞭挞,失信是卑鄙,失信是无赖,失信是自灭。

3、锻炼诚信道德意志。

有了诚信道德认识和诚信道德情感还不够,因为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中学法制教育讲稿5

中学法制教育讲稿5 中学法制教育讲稿5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与各位同学一起进行交流,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中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避免犯罪”,希望同学们能从这次的交流中获得一些知识。 首先,我向同学们通报一组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字:截止2010年12月,我县人民法院已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4件,51人。其中,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0人,三至五年有期徒刑的9人,拘役15人,缓刑3人,免予刑事处罚10人,判决宣告无罪2人。14至15周岁的15人,16至17周岁的34人,另外还有不满14周岁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10人,在逃的6人。大多数为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不到10人。抢劫犯罪8案17人,盗窃犯罪13案18人,故意伤害7案9人,强奸犯罪4案4人,非法拘禁犯罪1案2人,交通肇事犯罪1案1人。他们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就在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满义气、暴力等不该有的思想,发生纠纷以后不是通过正当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武力等手段,最终导致双方聚集多人在一起相互斗殴,有的进行寻衅滋事,有的为了个人享乐进行盗窃、抢劫等犯罪,从而严重侵犯了社会管理秩序、败坏校园风气,他们的行为在给社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同时,也使自己和家庭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纵观他们犯罪的过程,主要是人际交往过程发生毛病,因此,我今天就中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避免犯罪这一话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一点启发。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内涵 什么是人际交往,这似乎是一个十分简单而又明了的问题。因为交往对于任何现实的社会来说,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你。一个人可以不与他人交往而独立生存于世的情况是不可想象的,你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有哪个说不与他人交往的? 交往的实质是活动,交往不仅仅是每个中学生的意愿、爱好或需要,而且是中学生之间,中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我们说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活动。举个例子吧,张同学对王同学说明天去上街,王同学表示同意,这是不是一种信息交流,王同学说去,张同学二人就去了,王同学说我不去,张同学也不一定一人去,这是不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呢? 那么,中学生通过日常的交往活动就会结成一种特殊的关系——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情感态度上的疏远紧密,经常听人说张三和李四关系好,我和他不怎么样,就是这种情况,交往的结果就会形成一个社会群体。为什么学习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呢?因为他们通过交往形成了一个群体,努力学习的群体。为什么偷偷地到网吧上网的总是那几个同学呢?我看也是因为他们通过交往形成了一个好上网的群体。为什么有的同学打架,有的同学就积极参加呢,而有的同学就不去参加呢?因为参加的同学在交往中形成了一个群体,不愿参加的同学没有和他们形成一个群体。 二、正确认识不良个体与犯罪的关系 什么是不良个体呢?在犯罪学中,不良个体中是存在反社会人格倾向的社会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各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态、越轨,从而个人与社会直接处于不和谐、不平衡,甚至对立的状态。如,学校要求中学生遵守学校纪律,不得上网吧,而有这么一个学生,偏要偷偷地去网吧上网,这个学生就异常、越轨;中学生不许打架、盗窃,有这样一个学生不为什么事,就要捅其他学生几下,或将他人物品拿走,这个学生难道不是异常、越轨吗?这样的人就是属于不良个体。不良个体在我们学生中往往表现为:一是在认识水平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想。有人认为我好歹考不上大学,现在就这么混混好了。但是,同学们,我希望你们了解一个社会事实,那就是在社会有地位的、有

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试题(含参考答案)

《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以下各小题所给出的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人括号内,每小题1分。 1、制定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宗旨是“为规范银行业从业人员( B ),提高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建立健康的银行业企业文化和信用文化,维护银行业良好信誉,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职业操守”。 A.职业纪律 B.职业行为 C.职业操守 D.职业道德 2、银行业从业人员在无法确知自己的行为是否属于利益冲突或对如何处理利益冲突存有疑问时,应该按照内部规定向( D )报告,寻求内部专业支持。 A.银监会 B.所在机构负责人 C.银行业协会 D.上级主管 3、下列符合“守法合规”要求的做法包括( D )。 A.遵守法律法规 B.遵守行业自律规范 C.遵守所在机构的规章制度 D.以上都应遵守 4、银行业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中,不符合“熟知业务”的有关规定的是( B )。 A.熟知向客户推荐的产品 B.银行产品部门向客户经理介绍产品时未提及风险,客户经理也没有主动了解产品风险C.熟知与自身岗位相关的有关法规 D.熟知业务处理流程 5、某银行销售人员在向客户推荐银行产品的时候,向客户特别强调了同类产品历史年收益率高达30%,暗示肯定能够达到该收益目标,并强调该产品没有风险,对该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A )。 A.没有做到向客户充分提示风险 B.由于历史上该产品确实没出过问题,也就不用向客户说明是否存在风险 C.该人员是为了完成销售目标,对银行有利,所以是合理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做到授信尽职,但对申请贷款企业的授信尽职不应该包括( D )。A.了解该企业所处行业情况. B.如该企业申请担保贷款,应当了解担保物的情况 C.了解客户所在区域的信用环境 D.必须了解该企业总经理的个人信用卡消费情况 7、工作人员发现同事在给客户介绍产品的时候刻意隐瞒了该产品的风险以实现销售目标,则该工作人员( C )。 A.应当帮助同事隐瞒,以便增加银行销售额 B.不管该行为是否符合规定,与自己无关,不应当过问 C.应当及时提示、制止,并视情况向所在机构或有关部门报告 D.应当立即向监管部门检举该同事的违规行为,不必事先提醒同事或向本行领导报告 8、当银行业从业人员对所在机构的处分有异议时,采取的正确行为有( A )。 A.先按正常渠道反映与申诉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说课稿.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阳平二中的李少辉。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的指挥棒,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以我先谈一谈我的教学理念。其实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一直以来都指引着我的教学。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知识变得鲜活,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课题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的角度去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 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中学安全法制教育课讲课稿

在特立中学法制教育专题讲座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派出所所长,我叫***。在这个秋高气爽、五谷飘香的九月,我们迎来了新生入学的日子。为了增进学校师生以及新老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同时帮助新同学了解一些校规,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今天,学校组织了有全校师生参加的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我能受邀来到现场,和大家一起就一些中学生常见常用的法律知识进行研究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借此机会,我利用一些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使大家能对一些常见法律知识和犯罪概念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在多年的办案生涯中,有很多案件已经在记忆中模糊了,但是,有一个案件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2005年7月,我市先后发生两起抢劫案,被抢手机两部。几天后,案件破获,两名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令人吃惊的是,嫌疑人杨某是省内某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李某刚参加了高考,并被大学录取。案情很简单,他们想拥有一部手机,但是不敢向家里人要,看到电视里持刀抢劫的情节后,于是想出了到街上抢劫的主意。案件的结局很悲惨,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学校知情后将他开除;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手握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进入了监狱。他们的大学生涯就此结束,而人生也增加了一个洗不去的污点。堂堂的大学生,

和将要进入大学深造的优秀青年,为什麽会犯下这个错误?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罪与非罪的界限,等知道了,已经铸成大错。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今天,我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还有人重蹈段某、杨某的覆辙。由此可见,学习一些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下面,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法律?中学生为什麽要学习法律?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法律有宪法、刑法、民法、环保法等等,范围很广。大家不要认为只要我们不犯罪,法律就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一出生起,就享有了姓名权、名誉权、继承权等,到上学的年龄有受教育权,年满十八周岁后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在受着法律的保护,我们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在由各种不同的法律调整着。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我们参与社会活动,维护自身权益,实现和谐相处的需要。 大家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甚至作为将来的大学生,将在艰苦的学习中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最终成为对社会、对祖国有用

银行人员职业操守

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对职业操守进行了统一规范,是对所有银行工作人员廉洁从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防范职业道德风险、拒腐防变的有力武器。 银行从业之道,贵在廉洁。无数事实表明,廉洁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来说,如果不能坚守职业操守,就会失去拓展市场赢得客户能力的基础;如果不能经受住物质利诱的考验,就会失去提高创新发展能力的保证。金融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准如何,直接关系到金融事业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银监会十分注重银行案件防控工作,在规范从业人员金融行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指引》是首次以职业操守形式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标准要求,充分说明了银行工作人员廉洁从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站在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加深对《指引》各项职业操守的理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行,自觉养成遵守职业操守的良好习惯。 “操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廉洁正直的品德。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既是一种职业涵养,也是个人品德的具体体现。《指引》对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规范,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维护银行业信誉。作为职业操守,需要每一个从业者去遵守,以形成一种习惯。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道德资本。这种资本是不断增长的,所以它的利息是人们终身取用不尽的。”对银行员工来说,一旦养成遵守职业操守的习惯,就不会为各种物质利益所惑,就能筑牢防腐之堤,在思想上构筑一道“防火墙”,从而做到“心不动微利之诱,目不眩五色之惑”。 但是,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腐败的缺口,往往从小事、小节打开,从小节不保到大节丧失,也是一些银行从业人员走向犯罪的普遍规律。从近年来银行发生的各种经济犯罪来看,大都是银行从业人员理想信念丧失,职业道德不保,从吃企业一顿饭或收受客户一点感谢费开始的,还认为这是人之常情。久而久之,一旦对物质生活享受追求的欲望膨胀,这种人就会利用工作之便以职谋私,违规操作,违法经营,以致不能自拔而走向犯罪的歧途。事实证明,不能保持良好的职业习惯,不能坚守人生的道德底线,才是走向犯罪的必然结果。那些银行犯罪人员身陷牢狱时,总是后悔当初不该轻易吃喝收受好处,只可惜等到醒悟方悔迟矣。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召陵区邓襄一中周耀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承前启后,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 ③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建立假说并论证的科学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复习、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大胆推理建立假说并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来验证假说,使学生感受一次真正科学探究之旅,体会科学探究的含义、过程,学习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实验验证假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大胆

推理建立假说、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不怕困难挫折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带来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法分析 1、教法依据 以辨证唯物主义认知规律为指导,在教师创设的一定问题情景中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已学知识推理、假说、论证。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 2、教学方法 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我采用归纳推理、实验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提出假说——设计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首先复习知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得出质量守恒这一推理假说。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学生经历初次验证自己的推理正确的喜悦后,再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和铜与氧气的反应,使之感受矛盾,受到打击。同老师一道认真分析原因,优化方案,再次演示,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确具有普遍性,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生活。使学生享受发现“新大陆”的喜悦,愉快的接受并运用知识。 三、学法指导

中学生法制课讲稿

中学生法制课讲稿 听法制课懂法守法,让在校学生健康成长同学们、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好。 今天应邀参加学校举行的法制课,很高兴,借此机会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讲上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将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广大青少年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接受法制教育,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第一,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第二,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法制更加完备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广大青少年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第三,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重任将历史地落到青少年朋友的肩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肩负并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少年儿童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才能保障我们伟大祖国的长期稳定、经济腾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学校组织给同学们上法制课,通过听讲课、受警示、学法律,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一点一滴积累,持之以恒学法、守法、用法、护法,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争做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当前,未成年人包括在校学生犯罪问题,仍然是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天我用几个案例,说明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讲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思路及重难点的处理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4、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起点能力: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对实验探究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会紧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三、教法分析 因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和启发引导法相结合。 四、学法分析 首先创设探究问题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所用学法为: (1)实验探究法:培养学生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五、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分为:实验探究和练习总结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究实验,突破重难点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讲稿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讲稿 黑狼口中学 2017.11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法制的话题,我感到非常高兴。面对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未成年人也时常受到无辜伤害的现象,我们作为法制战线的警察,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同学们每天生活在阳光下,你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既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在家又倍受父母和亲人的宠爱,可是你们知道吗?在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仍有一些与你们同龄的孩子不能象你们一样拥有自由和快乐,他们有的成为侵犯别人,给别人造成伤害的青少年罪犯,也有的成为被罪犯侵害的目标,成了无辜的受害者。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经常受到无辜的伤害呢?经过深深的思考与工作的实践,我们发现,他们当中有的是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不懂得什么是犯罪,或是对法律漠视,故意以身试法而误入歧途,有的是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今天,我将以一些案例的方式给同学们重点讲述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如何远离社会不良因素的伤害,保护自身安全。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下刑事责任年龄。我们初中的同学大多是12周岁至15周岁左右吧?有的同学可能要问:对我们这么大的学生来说,如果触犯了法律会不会受到刑事处罚呢?那么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处罚都有哪些规定呢?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规定了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同时又规定,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时候,可以由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达到劳动教养标准的,可以送到劳动教养所进行劳动改造。所以,并不是说,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无所约束了。那有些同学可能要说,我们是好孩子,不会去做坏事,那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进行法制教育了呢?我们之所以给同学们进行法制教育,目的之一,是为了让你们从小就增强法律观念,知道怎样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做一个守法的好学生,目的之二,是要教会你们增强自己的保护意识,学会如何远离社会危害,保护自身安全。 那么对青少年来说,怎样才能远离危害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呢?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很多犯罪分

《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宗旨] 为规范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提高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建立健康的银行业企业文化和信用文化,维护银行业良好信誉,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职业操守。 第二条 [从业人员] 本职业操守所称银行业从业人员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适用]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本职业操守,并接受所在机构、银行业自律组织、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章 从业基本准则 第四条 [诚实信用]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以高标准职业道德规范行事,品行正直,恪守诚实信用。 第五条 [守法合规]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范以及所在机构的规章制度。 第六条 [专业胜任]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格与能力。 第七条 [勤勉尽职]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勤勉谨慎,对所在机构负有诚实信用义务,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维护所在机构商业信誉。 第八条 [保护商业秘密与客户隐私]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保守所在机构的商业秘密,保护客户信息和隐私。 第九条 [公平竞争]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尊重同业人员,公平竞争,禁止商业贿赂。 第三章 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客户 第十条 [熟知业务]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熟知向客户推荐的金融产品的特性、收益、风险、法律关系、业务处理流程及风险控制框架。 第十一条 [监管规避] 银行业从业人员在业务活动中,应当树立依法合规意识,不得向客户明示或暗示诱导客户规避金融、外汇监管规定。 第十二条 [岗位职责] 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业务操作指引,遵循银行岗位职责划分和风险隔离的操作规程,确保客户交易的安全,做到: (一)不打听与自身工作无关的信息;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 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 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 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

大宁中学法制教育讲话稿

大宁中学法制教育讲话稿

大宁中学法制教育讲话稿 法制辅导员周显植 同学们、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好。 今天应邀参加学校举行的法制课,很高兴,借此机会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讲上几方面,与大家共勉。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将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广大青少年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接受法制教育,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第一,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

2、缓刑:是指附条件的暂缓刑罚执行的制度。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一是判处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是根据犯罪性质和悔罪表现,使用缓刑不致瑞危害社会;三不是累犯。累犯不适用缓刑。 3、罚金。附加刑的一种。成人不少于1000元,未成年人不少于500元,强制缴纳。 4、共同犯罪。由二人以上故意犯罪为共同犯罪。 5、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根据规定,主犯包括了两种情况:(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他们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是犯罪集团的核心。(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6、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所谓次要和辅助作用,是相对主犯的主要作用而言。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从客观方面看,被告人必须实施了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均使用了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走财物。这是所说的暴力,是指犯罪分子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如杀伤、

(金融保险)银行职业操守抢答题库

1.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是规范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提高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建立健康的银行业企业文化和信用文化,维护银行业良好信誉,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2.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岗位所需的()、资格与能力。 3.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保守所在机构的(),保护客户信息和隐私。 4.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反洗钱有关规定,熟知银行承担的反洗钱义务,在严守客户隐私的同时,及时按照所在机构的要求,报告()。 5.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对所在机构代理销售的产品必须以明确的、足以让客户注意的方式向其提示被代理人的名称、产品性质、产品风险和产品的()的信息。6.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所在机构有关兼职的规定。在允许的兼职范围内,应当妥善处理兼职岗位与本职工作之间的关系,不得利用兼职岗位为本人、本职机构或利用本职为本人、兼职机构()。 7.银行业从业人员离职时,应当按照规定妥善交接工作,不得擅自带走所在机构的财物、工作资料和客户资源。在离职后,仍应恪守诚信,保守原所在机构的()。8.银行业从业人员对所在机构违反法律法规、行业公约的行为,有责任予以揭露,同时有权利、义务向上级机构或所在机构的监督管理部门直至()举报。 9.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同业人员接触时,不得泄露本机构客户信息和本机构尚未公开的财务数据、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新的产品研发等重大内部信息或()。 10.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以高标准职业道德规范行事,品行正直,恪守()的原则。 二、判断题(15分,共15题,,每题1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职业操守所称银行业从业人员是指在全球内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牵着智慧的手,一天天向上。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完成我今天的说课。您的聆听是对我的指导,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承前启后,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和关键: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法分析 教法依据: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指导,在教师创设的一定问题情景中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师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方法: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我采用实验引探法,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三、学法指导 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水平,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只需启发点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又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学习还必需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体现了三个字“引”、“动”、“变”。 1.引(合理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如对定律中的“参加”和“生成”、“质量总和”和“化学反应”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但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2.动(师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变(适时变换):通过多媒体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变换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这样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最终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中小学法制教育课讲稿

中小学法制教育课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我们希望小学,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法律知识,只有知法,才能守法。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接触、目睹过许多受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未成年受害人、以及因触犯法律而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未成年人。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因为对法律观念的淡薄而误入歧途,有的是因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而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还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无动于衷、束手无策。所以,让你们掌握一些法律的基本常识,对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你们就有可能不再触犯法律、不再误入歧途断送美好前程。如果你们知道了自己有什么权益,那么,当你们的合权益受到侵犯时就有可能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护,同违法行为进行斗争。正因为如此,我希望同学们不但今天要认真的学习,而且平时也要多接触、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知识,在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不以为然,犯罪和我们小学生有什么关系?我又不会偷、去抢。同学们,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时偷油,长大偷牛”,如果我们在刚刚成为少年这个年龄段,不重视遵纪守法,那么有些问题发展下去,可能就会演变成违法,严重的就要犯罪。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旁,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例也并不少见。前几年湖北大冶震惊全国的“9·13”大冶罗桥中学抢劫案中,3名案犯中2名胡姓少年不足18岁、另一名明姓少年则只有14岁。2009年9月,3名少年因为缺钱,最终决定到学校去“借”。他们手持水果刀等作案工具,在罗桥中学校园抢劫学生53人,殴打学生40人,其中致2人轻伤,16人轻微伤,共抢了300多元及牛仔裤1条、怀表1块。3名未成年案犯最终分别被大冶法院判处9年、8年、1年有期徒刑,并处500元到1000元罚金。 另外,曾经轰动一时的海南“龙虎帮”犯罪团伙主要成员“恶虎”陈里入狱时未满16岁。他的人生经历可能在失足青年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本来是个乖孩子,心性也很善良。在学校读书,就时常看见群学生相互之间打打杀杀的,还在上课呢,接到通知立马放下课本便成群结对地,有的还找出刀具,跑向械斗场,学校老师也没办法管住,他平时最爱看枪战片,黑社会老大的那种“英雄”气概总是让他佩服不已,甚至成了他的学习榜样。他开始尝试追求“黑老大”式的生活。由于有了平日里势单力薄遭“追杀”的经历,他便一步步走进

银行工作人员职业道德

银行工作人员职业道德 银行工作人员职业道德 如何提升银行员工职业道德是银行员工培训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就是同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银行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银行职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事又是银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提升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银行员工的服务意识已经尤为重要。礼仪培训师朱晴老师就“如何提升银行职员的职业道德”发表一些建议。银行员工为什么要提升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2)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3)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4)职业道德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5)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6)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对员工义务的要求;7)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8)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影响深远。银行员工提升职业道德的必要性1.职业道德对于银行职员工作的约束性银行职业道德是银行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对于银行这样的特殊行业,职业道德对于员工的工作具有约束性,避免银行人员在工作中因为私利而损坏客户的利益,甚至是银

行的形象。2.诚实守信是从事金融工作的行业基本要求 为了构建金融行业的“良好环境”,为了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效的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银行人员应该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守“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承诺,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员工应该具备以下职业道德: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作为职场工作人员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奉献精神。爱岗敬业是一个人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长存的基础。所以,银行想要在世界金融业中不断的发展并且壮大,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忠于职守,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部门,爱自己所在的单位。 2.遵守法规,依法办事 依法行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建设法治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金融机构,银行职员在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银行的领导干部更需要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强干部法律意识和政策把握能力。通过领导干部和各族干部不断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3.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是银行职业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尺度。银行工作是各方面利益分配的关健,只有在银行工作中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一心为公,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银行工作天天要与“钱”、“物”打交道,如果没有廉洁奉公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可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还可能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但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使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水平。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水平,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实行透过现象理解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法制教育课讲稿

法制教育课讲稿 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一堂法制教育课,在上课之前,有一个问题我提出来给大家思考:学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监狱是肮脏聚集之地,这两个地方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那么从学校到监狱究竟远不远?我希望大家带着问号认真听我的讲课,相信等课讲完了,对这个问题,聪明的同学们应该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 说起法律,可能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都还只是小孩子,法律离我们太遥远了。真的很遥远吗?法律真的只关大人们的事,和我们小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吗?那么请听下面这个案例: 前不久,有同学到学校交课外活动费时,老师要求学生在报名费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说以前发现有同学使用假币,在人民币上签上名字有及时找到假币的主人。当看到妈妈把给他的新钞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时,这个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知道,这种在人民币上签字的行为是否违法。同学们,你们说呢?(此处等同学回答) 是啊,这位老师要学生在人民币上签名字,不但严重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严重的,它是一种污染人民币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有故意毁损人民币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损害人民币的行为。显然,老师让学生在人民币上面涂写、签名属于破坏人民币的行为。按照上述条例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这位老师给予警告处罚,并对其罚了款。 同学们看,就这样一个很随意的行为,一不小心就让老师触犯了法律。我们还能说法律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吗? 根据民警叔叔办案的经验和一些调查来看,现在犯罪行为正在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你们知道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是什么吗?这个全世界公认的第三大公害就是少年犯罪! 某市对在押的267名未成年罪犯进行调查显示,14岁犯罪的有41人,占15.4%;15岁犯罪的有78人,占29.2%;16岁犯罪的有116人,占43.4%;17岁犯罪的有29人,占10.9%。也就是说十五六岁的未成年犯罪占71.6%,这个年龄段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且“犯罪年龄”中出现的犯罪行为具有随意性、有暴力倾向和不计后果等特点。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小学学生。你们也会进入到14到16岁这样一个危险区间。如果在这个时期内不把握住自己,那么就会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不但毁了自己,对社会也是个巨大的损失。 某市有一位姓严的少年,还没满15岁身高就达到了2.02米,刚满10岁的那年,小严就凭着高得出奇的个头被选入省少年篮球队。小严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为他的前途,父母还是按时交纳每年数千元的训练费用。小严更是连晚上睡觉都搂着一个大篮球,不止一次地梦见自己夺冠捧杯。将近5年的训练不光教会了小严怎么打球,也令他见了不少世面,他随队去过哈尔滨、北京、天津、成都等大都市,然而封闭式训练的枯燥也让他学会了吸烟和酗酒。 由于小严的3门文化课经补考仍不及格,他被所在篮球队辞退了。老师和教练也都为他惋惜,省队里一个姓陈的教练还专门为他开了介绍信,联系了一个哈尔滨的著名球队。 小严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从家里要出钱了,他心里发急,想着\"出息了再还\",他偷走了四舅妈2个金戒指和2千元钱。他拿这些钱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少不更事的小严才体会到社会的复杂。球队不收留他,队员也不搭理他,在临走前的那天晚上,趁教练和队员都在训练,他偷走了教练的1千元钱、1部手机和队员的1部手机。就这样,小严辗转于哈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