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摘要:双相情感障碍可共病多种精神疾病,共病使得症状加重,同时也使得症

状多样化的呈现,也很容易漏诊以及误诊。本项研究进行分析双相情感障碍常见

的几种共病疾病,以最新研究进展的角度进行探究,辅助临床尽早的对于共病疾

病识别,并减少或者避免误诊,对患者落实早期的规范化的治疗。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精神疾病;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为临床上的一类心境障碍,一方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另一

方面又有抑郁发作,在精神科属于多发的以及常见疾病,而且此疾病具有较高的

致残率以及复发率、病死率特点,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命质量。相较于单

一疾病而言,共病患者的病程更长,临床症状较重,同时具有较重的社会功能损

害性特征,由于预后效果较差,所以会相应的产生自杀风险[1-2]。所以,积极的

研究共病,对维护患者治疗安全可靠性、有效的评估治疗难度、疾病的预后等等,可产生重要的依据。

一、焦虑症

有相关的共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概具有74.9%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终

生共病焦虑障碍的情况,双相Ⅰ型终生共病率是86%,双相Ⅱ型终生共病率是89%,阈下双相终生共病率是63%。国外的学者分析52个基于观察的精神病人

群研究,结果表明,双相情感障碍中具有43%的焦虑障碍的终生流行率,最为常

见的就是惊恐障碍,具有近17%的共病率,之后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共病率14%)、社交焦虑障碍(共病率13%)[3-5]。其他的包括了双相情感障碍和创伤

后应激障碍、广场恐怖症、强迫症以及单一恐惧症。针对共病的机制的研究,有

一种分期模式,即焦虑障碍表现是高危青少年的精神病理的早期表现,能够向着

双相情感障碍的方向发展。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焦虑症者,发病的年龄是相对较早的,会降低恢复的可能性,而且缓解时间短暂,往往伴随较高的自杀率。治疗焦

虑症的主要举措就是抗抑郁药物,但是会影响到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所以,双

相情感障碍跟焦虑障碍的共病率是较高的,双相情感障碍早期临床症状中,焦虑

症状就是重要的一种[6-7]。

二、共病物质依赖

美国共病调查结果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病物质使用障碍具有较大的比重,

大概是42%。我国学者研究显示,通过再诊断120例酒精依赖患者,发现了具有58例(48.33%)病患是共病双相情感障碍者。现下精神病学领域在研究酒依赖

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方面,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论,其中的一个观点就是二元论,即认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共病属于两者分别当作一独立疾病的方式,在

同一病患临床相中进行共存,另一种观点就是一元论,即两者共病属于一种跟单

纯双相情感障碍和酒依赖不同的独立疾病实体[8-10]。但是酗酒之前有双相情感

障碍发作史以及情感障碍的家族史,在戒酒之后出现躁狂症状、抑郁症状未显著

程度的改善、加重躁狂或者抑郁情况属于公认的观点,都应该考虑到双相情感障

碍与酒精引发精神障碍的共病。酒精滥用可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感症状产

生严重的影响,因为5-HT系统功能异常紧密的关联于负性情感以及大量的饮酒,存在酒精依赖抑郁者的5-HT功能,明显的低于无酒依赖抑郁症者。

三、共病人格障碍和共病强迫障碍

Brieger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非双相心境障碍者中,大概具有12%的比重是合并边

缘型人格障碍的,双相心境障碍者跟边缘型人格障碍共病率较低,大概是7%[1]。边缘型人格障碍紧密的关联于双相情感障碍者,特别是跟双相抑郁的关联性较显著,我国的学者提出了双相抑郁的边缘型人格障碍亚型[11-13]。国外学者Kathryn 等研究显示,存在心境障碍家族史的个体患人格障碍率,相较于无家族史的患病

率更高些,跟遗传存在某种关联性,而且心境障碍的后代患人格障碍几率密切的

关联于其父亲精神障碍、家庭压力等环境因素。两者共病具有非常繁杂性的成因,而共病的形成,跟生物因素以及共病之间互相的影响、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联系。与人格障碍共病,一方面会将心境障碍者生活质量水平降低,另一方面会损害到患者的家庭以及人际交往、工作等等,加大治疗的难度。

多数的研究结果显示,双相障碍跟强迫症的共病为常见现象。为了对二者为不同

的疾病,还是其中一个为另一个的亚型形式,有学者进行分析双相障碍与强迫障

碍共病患者的遗传性显示,共病患者有较大的比重是具有心境障碍的家族史,明

显高于存在强迫障碍的家族史,即很多的双相障碍同强迫障碍共病者,其实为双

相障碍者[14-16]。强迫障碍与双相障碍共病,无疑让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化的呈现,两者共病跟单纯强迫症的病患相比,普遍的发病更晚些,而且年龄稍大,有较高

的复发率,治疗依从性不高。进行治疗时,主要是采取心境稳定剂。

四、共病进食障碍和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当前,针对研究双相障碍同进食障碍共病机制方面鲜少,基于双方发病机制观察,都是存在去甲肾上腺素异常、5-羟色胺功能异常的情况的,表明密切的关联于去

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功能异常引发情绪波动情况,这一观点未来需要更多的研

究予以论证。共病进食障碍能够引发双相障碍疾病病程延长、降低预后成效的情况,而且对于恢复双相抑郁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共病期的双相障碍患者会增加

自杀风险,所以必须要加强监测此患者人群[17-19]。

较少的外化症状、不同精神疾病并发症,属于成人多动症表现,双相障碍者中,

常具有多动症情况,共病率高达21%,同时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双相障碍患者,其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率,发病年龄较低,会产生较多的情感发作次数等等。现

有的研究显示,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的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

能水平较弱,相反的5-HT功能亢进,两者共同发病机制都存在去甲肾上腺素功

能异常、5-羟色胺功能异常的情况。焦虑、抑郁以及循环性的性情,紧密的关联

于双相情感障碍以及抑郁者的共病性疾病,两者共病人群内,会具有较高的自杀

风险率,跟被诊断此疾病者具备消极情绪、易冲动、不容易把控自我情绪等有关。国外研究显示[20],双相障碍中,多动症相对常见,但是临床工作期间并不多见,主要就是因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减轻,情感症状很容易对其掩盖,所以

应该加强鉴别的认真程度。

结语:

双相情感障碍的共病相对常见,此情况会引发不典型的以及更复杂性的临床

症状,会使得临床误诊率提升,给顺利的治疗构成一定的阻碍。临床医师应该不

断的更新观念,积极的学习先进的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知识,将理论

联系起实践,减少双相情感障碍漏诊、误诊情况,提供给患者更加标准、及时、

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促使患者提升治疗成效。

参考文献:

[1]白晓瑛,曹向欣,马丽娜,等.酒精依赖共病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心理月

刊,2019,14(11):15-16.

[2]曹宁. 不同性别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基于治疗时间的中介

效应分析[D].济宁医学院,2019.

[3]吕园园,陈宝嫦,许律琴.酒精依赖与双相情感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调查[J].海南医学,2019,30(08):1076-1078.

[4]常桂花.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

志,2019,46(02):202-205.

[5]贾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

师,2019,35(08):39+42.

[6]李芷涵. 基于精神疾病共病与多特征融合贝叶斯模型探索精神疾病潜在分子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贺长兴,邹韶红,贾丽娜,等.酒依赖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5-HTR1B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9,32(01):29-32.

[8]李梅枝,朱薇薇,王东欣,等.社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躯体疾病的共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06):1035-1037.

[9]李雪果. 成年双相障碍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脑生化代谢的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8.

[10]严保平,李薇,张贤峰,等.精神障碍患者共病酒精使用障碍的现况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02):142-146.

[11]白凤凤,刘庆贺,顾培,等.额颞叶痴呆与精神障碍共病情况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03):400-402.

[12]武伟敏,邹韶红,佟钙玉,等.双相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03):403-405+412.

[13]李思聪,姜涛,韩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用药情况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

报,2018,39(05):556-559.

[14]许晶晶,方贻儒.双相障碍共病肥胖的性别差异[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12):1695-1698.

[15]张丽. 双相障碍共病躯体疾病与代谢—炎症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7.

[16]鲁明,樊东升.偏头痛与情绪及情感障碍共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03):164-168.

[17]鲁明. 注意对偏头痛合并情绪障碍的认识和处理[A].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2016:1.

[18]沈妃.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9):109.

[19]巩存奇. 双相障碍共病调查及半年随访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6.

[20]罗炯,陈旭,王雪,等.癫痫共病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477-1480.

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性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性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在情感和行为 方面经历了极端的波动。与其他精神疾病相比,双相情感障碍与许多其他疾病存在共病性,这意味着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更高。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性,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首先,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Depression)之间存在显著的共病性。研究表明,超过6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他们的生命中至少有一次经历了抑郁症发作。这两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的,因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情感和行为上经历了两个极端:抑郁和Mania(躁狂)。这可能导致他们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而 抑郁症的症状又可能引发双相情感障碍的Mania发作。 其次,双相情感障碍与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之间也存在共病性。焦虑 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经历了持续的不安和担忧。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有高达50%也患有焦虑症。这可能是因为焦虑和Mania之间存在一定的 关联,患者可能在Mania发作期间经历焦虑症状,而在抑郁期间则更容易出现焦 虑情绪。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之间也存在共病性。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但它 也可能在成年期持续存在。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同时患有ADHD。这可能是因为两种疾病都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尤其是多巴胺和 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导致情绪和注意力的问题。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与药物滥用也存在共病性。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滥用药物或酒精。这可能是因为患者试图通过药物来缓解他们的情绪波动和不适感。然而,药物滥用只会加剧他们的症状,并增加治疗的复杂性。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摘要:双相情感障碍可共病多种精神疾病,共病使得症状加重,同时也使得症 状多样化的呈现,也很容易漏诊以及误诊。本项研究进行分析双相情感障碍常见 的几种共病疾病,以最新研究进展的角度进行探究,辅助临床尽早的对于共病疾 病识别,并减少或者避免误诊,对患者落实早期的规范化的治疗。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精神疾病;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为临床上的一类心境障碍,一方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另一 方面又有抑郁发作,在精神科属于多发的以及常见疾病,而且此疾病具有较高的 致残率以及复发率、病死率特点,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命质量。相较于单 一疾病而言,共病患者的病程更长,临床症状较重,同时具有较重的社会功能损 害性特征,由于预后效果较差,所以会相应的产生自杀风险[1-2]。所以,积极的 研究共病,对维护患者治疗安全可靠性、有效的评估治疗难度、疾病的预后等等,可产生重要的依据。 一、焦虑症 有相关的共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概具有74.9%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终 生共病焦虑障碍的情况,双相Ⅰ型终生共病率是86%,双相Ⅱ型终生共病率是89%,阈下双相终生共病率是63%。国外的学者分析52个基于观察的精神病人 群研究,结果表明,双相情感障碍中具有43%的焦虑障碍的终生流行率,最为常 见的就是惊恐障碍,具有近17%的共病率,之后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共病率14%)、社交焦虑障碍(共病率13%)[3-5]。其他的包括了双相情感障碍和创伤 后应激障碍、广场恐怖症、强迫症以及单一恐惧症。针对共病的机制的研究,有 一种分期模式,即焦虑障碍表现是高危青少年的精神病理的早期表现,能够向着 双相情感障碍的方向发展。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焦虑症者,发病的年龄是相对较早的,会降低恢复的可能性,而且缓解时间短暂,往往伴随较高的自杀率。治疗焦 虑症的主要举措就是抗抑郁药物,但是会影响到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所以,双 相情感障碍跟焦虑障碍的共病率是较高的,双相情感障碍早期临床症状中,焦虑 症状就是重要的一种[6-7]。 二、共病物质依赖 美国共病调查结果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病物质使用障碍具有较大的比重, 大概是42%。我国学者研究显示,通过再诊断120例酒精依赖患者,发现了具有58例(48.33%)病患是共病双相情感障碍者。现下精神病学领域在研究酒依赖 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方面,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论,其中的一个观点就是二元论,即认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共病属于两者分别当作一独立疾病的方式,在 同一病患临床相中进行共存,另一种观点就是一元论,即两者共病属于一种跟单 纯双相情感障碍和酒依赖不同的独立疾病实体[8-10]。但是酗酒之前有双相情感 障碍发作史以及情感障碍的家族史,在戒酒之后出现躁狂症状、抑郁症状未显著 程度的改善、加重躁狂或者抑郁情况属于公认的观点,都应该考虑到双相情感障 碍与酒精引发精神障碍的共病。酒精滥用可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感症状产 生严重的影响,因为5-HT系统功能异常紧密的关联于负性情感以及大量的饮酒,存在酒精依赖抑郁者的5-HT功能,明显的低于无酒依赖抑郁症者。 三、共病人格障碍和共病强迫障碍 Brieger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非双相心境障碍者中,大概具有12%的比重是合并边

精神病学研究进展

精神病学研究进展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重要性,因此精神病学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旨在介绍精神病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前景展望。 一、精神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 近年来,精神病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新趋势,即注重研究精神病的分子机制。科学家们从基因层面探讨精神病的形成与发生,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大规模基因分析、图像处理等技术手段,对病因和预后进行探究。通过这些研究手段,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精神障碍相关的基因,并能通过设计针对特定基因的治疗来改善疾病的症状。 二、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模式 另外,当我们研究精神障碍时,我们不再只从医学角度考虑,更多的是将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融合到一起,从多个维度去探究精神障碍的成因、治疗和预防等问题。例如,我们可以从社会经济因素的角度探究贫困对精神健康的影响,从生物学的角度探究肠道菌群对大脑功能的影响等等。这样的多学科的研究模式能够更客观地描述精神障碍的本质,为人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方案。 三、神经诱导再生疗法 得益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对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神经诱导再生疗法逐渐成为焦点,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患者神经干细胞进行培育,再将其进行向导性分化,最后注射到受损背景中,让其拥有再生神经细胞的功能。其中,人工合成生物支架是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在患部上种植一种类似于胶原蛋白和胶原蛋白基质的支架组织,能作为神经再生细胞的定植基质,克服了神经干细胞单独应用的重建缺陷,对于患部的表面性缺陷、硬组织缺损、神经缺损等都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四、精神疾病机制解析和治疗方法的创新 针对精神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方面,现今新兴的治疗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单一药物治疗而已,可以被更为合理地称作“以机制为导向的靶向治疗”。新型药物不再仅仅是扼杀自然途径的病理特点,而是从病理特点的异常值开始,尝试从原因入手,阻止其向病理方向发展。例如PM101在骨折的治疗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并且通过临床证实,该药物能够对关节软骨的生长提供明显的助力。此外,针对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应激解除性药物,也将进一步发挥其治疗效果,促进更多疾病病人走出困境。 五、未来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精神病学的研究前景还将继续拓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整体性的思考,深入挖掘人类精神体验、心理健康模式、自我认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带来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主题,这将为不断发展的精神病学研究领域注入全新的活力和机遇。 结语 精神病学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领域。在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推动下,未来的研究将迎来更丰富的拓展方向,人们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也将更加全面和深刻。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新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新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新进展 来源:爱唯医学网 2011-06-23 大中小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高等特点,临床症状复杂,在不同或同一时期出现躁狂或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同时,双相障碍可增加酒精和物质滥用、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危险;在企图自杀的1/3患者中,10%~20%死亡与双相障碍有关。 双相Ⅰ型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3%~1.6%,双相Ⅱ型障碍的患病率高达3.7%。双相障碍患者的发病年龄多见于15~24岁,而明确诊断常延迟5~10年,临床上常被误诊或漏诊。因此,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和诊断水平是精神科医生的重要挑战。 全程治疗方案的选择 双相障碍的全程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其治疗目标是:缓解或消除症状;促进康复,保持良好的功能;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如果确诊为双相障碍,不主张单一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因为单一治疗有引发躁狂和增加发作周期的风险。联合用药时,一般

采用一种新型抗抑郁药(如SSRI/SNRI、安非他酮)联合一种心境稳定剂治疗。由于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躁狂时易引发抑郁,因此不宜选用。原则上应选择诱导抑郁发作较小的药物,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药物选择需满足的条件治疗双相障碍的理想药物须满足以下要求:对躁狂相、抑郁相均有效,起效快速,能够预防复发,既适用于单一治疗或联合治疗,又能用于共病治疗,耐受性好,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不会导致新的疾病产生,如治疗中引发抑郁、发作周期加快、功能损害、体 重过度增加、代谢异常等。 双相障碍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1)经典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氯丙嗪;(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齐拉西酮;(3)锂盐、双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和其他抗惊厥药物;(4)其他抗抑郁药。 心境稳定剂是指对躁狂或抑郁发作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且不引起躁狂与抑郁转相,或导致发作变频的药物。理想的心境稳定剂应该具有抗躁狂、抗抑郁、预防躁狂-抑郁两极波动、有效治疗混合发作、抗自杀、有效治疗精神病性和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作用。 心境稳定剂包括:(1)锂盐:碳酸锂;(2)抗惊厥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和加巴喷丁;(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哌罗匹隆等。 心境稳定剂适用于双相Ⅰ型障碍、双相Ⅱ型障碍、环性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间歇性暴发性障碍、躯体疾病所致躁狂,如卒中、肿瘤或颞叶综合征等重性抑郁障碍(作为联合治疗或预防复发的作用)。 治疗的依从性双相障碍的治疗依从性见图1。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或对治疗的理解或依从性,是双相障碍治疗成功的关键。针对疾病特点及其治疗进行健康和心理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这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患者讨论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有针对性的积极处理,会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复杂的心境障碍,特征为情感变化的极端波动,包括情绪高涨时的躁狂期和情绪低落时 的抑郁期。这种心境障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显著的 负面影响。药物治疗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 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 1.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历史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采用的是锂 盐(Lithium)治疗。锂盐可以有效地控制躁狂和抑郁的发作,并稳定 患者的心境。然而,使用锂盐长期治疗存在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如 肾脏和甲状腺功能异常。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陆续开发了多 种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以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2. 现有药物的治疗效果 目前,除了锂盐外,还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如抗癫 痫药物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和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Olanzapine)和奎那霉素(Quetiapine)。 这些药物被证实在控制躁狂和抑郁发作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抗癫痫药物作为常用的替代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躁狂期的症 状和抑郁期的发作次数。卡马西平通过抑制神经元放电活动来减少躁 狂期的情绪波动,而丙戊酸钠通过增加神经抑制性传递来提高抑郁期 的心境稳定性。

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奥氮平和奎 那霉素是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它们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信 号传导来缓解症状。这些药物在控制躁狂期的情绪激动和抑郁期的心 理压力方面疗效显著。 3. 新药物的出现和研究进展 尽管现有的药物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仍 然存在许多限制和不足之处,如副作用的产生、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等。因此,新药物的研发对于改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s)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例如,利培酮(Risperidone)和安立康酮(Aripiprazole)这两种药物被证实可用于急性双相情感障 碍和维持治疗。这些药物不仅对躁狂期和抑郁期具有较好的疗效,而 且副作用较少,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代谢状态影响较小。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抗癫痫药物正在被研究,如拉莫三嗪(Lamotrigine)。拉莫三嗪已被证明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维持治疗具 有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调节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的释放,增加脑内的抑 制性传递,减轻躁狂和抑郁的症状。 4.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在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中,个体化治疗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 方向。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个体的情况进

双相情感障碍的基因研究进展与心理学意义

双相情感障碍的基因研究进展与心理学意义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 特征是情绪波动剧烈,从极度兴奋和冲动(躁狂)到极度低落和消沉(抑郁)。这种情感障碍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揭示了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基础,并为心理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基因研究揭示了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基础。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双相 情感障碍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双亲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患病的风险要高于一般人群。另外,孪生研究也证实了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同卵双生子在遗传上更为相似,如果一个同卵双生子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那么另一个同卵双生子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着明显的影响。 其次,基因研究还发现了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具体基因。研究人员发现,多 个基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其中,一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传递有关,如COMT、BDNF等。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不平衡,进 而影响情绪的调节。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与心理应激反应和免疫系统功能有关的基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了患者对心理应激的敏感性,从而导致情绪波动的加剧。 基因研究的进展不仅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解,也为心理学 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首先,基因研究揭示了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受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影响。这一发现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理解情感障碍的多因素性。其次,基因研究还为心理学家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根据不同基因的突变,可以个体化地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基因研究还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理解情感障碍与其他心理疾病的关系,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然而,基因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首先,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是复 杂的,涉及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目前的研究还未完全解析这些基因和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药物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药物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情感波动剧烈,从极度兴奋(Mania)到极度抑郁(Depression)的转变。这种情感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变得尤为重要。药物研究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药物研究进展。 一、传统药物治疗 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锂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锂盐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首选药物,它能有效地控制情感波动,并减少复发的风险。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状,如三环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控制情感的高涨状态,如兰斯贝拉、奥氮平等。然而,这些传统药物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副作用较多、疗效不稳定等。二、新药物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些突破。以下将介绍一些新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抗癫痫药物 一些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被证明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来控制情感波动,减少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 2. 睡眠调节剂 睡眠紊乱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因此,一些睡眠调节剂如曲唑酮和苯二氮䓬类药物被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这些药物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减轻情感波动。

3. 抗炎药物 最近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一些非甾体抗炎药物和抗氧化剂被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氧化应激来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 4. 神经营养剂 神经营养剂如ω-3脂肪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被认为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这些药物能够改善神经元的功能,减轻情感波动,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三、药物治疗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新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首先,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较大,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其次,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最后,药物治疗仅仅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一部分,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药物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此外,个体化治疗策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基因检测和药物监测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剂量。 总之,药物研究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然而,药物治疗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个体化治疗策略,以提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探索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的新发展趋势

探索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的新发展趋势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情绪波动 剧烈,从极度的欣快和兴奋(Mania)到深度的抑郁(Depression)。这种疾病给 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的发展趋势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方向。 首先,心理疗法的应用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的药 物治疗相比,心理疗法可以更全面地帮助患者理解和管理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是一种常用的心理 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减轻抑郁和控制情绪波动。此外,心理教育和支持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帮助患者了解他们的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加社交支持。 其次,药物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锂盐、抗 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等。然而,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疗效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开始被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如抗癫痫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这些药物在控制情绪波动和减轻抑郁症状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此外,个体化治疗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通过基因检测和药物敏感性测试,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药物反应性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被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重 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减轻症状。因此,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平衡。此外,一些辅助疗法,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和瑜伽等,也被一些患者用于情感调节和压力缓解。 另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随着智能手机和移 动应用的普及,一些应用程序开始被开发用于帮助患者追踪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提

不容忽视的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技术发展趋势

不容忽视的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技术发展趋势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征为情绪波动 剧烈,从极度的兴奋(Mania)到极度的低落(Depression),严重影响患者的日 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药物治疗的创新 药物治疗是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锂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副作用和疗效不佳的问题。近年来,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首先,针对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可 能会导致情绪波动的加剧,而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则更加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稳定性。例如,一些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证明在治疗双相情感 障碍的抑郁期疗效显著。此外,一些新的药物研究也致力于寻找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其次,基因治疗也成为双相情感障碍研究的热点。研究人员发现,双相情感障 碍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基因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基因表达来改善情绪稳定性,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虽然基因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其潜力令人期待。 二、心理治疗的创新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传统的心理 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插入式治疗。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心理治疗方法也逐渐出现。

首先,心理治疗趋向于个体化和综合化。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往往是一种通用 的治疗模式,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而现在,心理治疗趋向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不仅仅关注患者的思维模式,还会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家庭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以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的普及,一些心理治疗应用也开始出现。这些应用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情绪跟踪和管理,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患者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各种情绪,并学习如何应对和管理这些情绪,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三、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社会支持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患者的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对于他们的康复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社会支持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传递不及时、支持不足等。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下,社会支持的形式也在不断改变。患者可以通 过在线社区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支持,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帮助。此外,一些在线平台还提供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使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帮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线社区和平台的可信度和安全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结起来,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药物治疗的创新、心理治疗 的创新以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这些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是独特的,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支持措施。

双相情感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发展趋势

双相情感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流行病学特点 与发展趋势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为情绪波动的极端变化,包括情绪高涨的Mania和情绪低落的Depression。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对社会造成了重要的负担。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关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双相情感障碍。尽管儿童和青少年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相对较低,但研究表明,早期发病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症状和较差的预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情绪波动更为剧烈,表现为情绪高涨、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使得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更难适应,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尤为重要。 其次,我们将探讨成年人阶段的双相情感障碍。成年人患者的双相情感障碍发作通常较为明显,且情绪波动更具有周期性。他们可能经历数周或数月的情绪高涨期,然后进入数周或数月的情绪低落期。这种周期性的情绪变化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情绪高涨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行为、过度乐观、言语过速等症状,导致他们在财务、职业和人际关系方面遭受损失。在情绪低落期,患者可能感到极度的悲伤、无助和自卑,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成年人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将关注老年人阶段的双相情感障碍。尽管老年人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较低,但研究表明,老年人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其他心理和身体疾病相混淆,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困难。老年人患者的情绪波动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失眠、焦虑等症状相关。因此,医生在评估老年人患者时应当综合考虑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方法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方法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患者在情 绪上经历周期性的极度波动,包括情绪高涨(躁狂)和情绪低落(抑郁)两个极端。这种情感波动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帮助患者控制情绪波动,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1. 抗抑郁药物的应用 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 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抗抑郁药(TCAs)。SSRIs通过 增加脑内5-羟色胺的浓度来减轻抑郁症状,TCAs则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 色胺的再摄取来发挥作用。然而,这些药物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效果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可能导致情绪波动的加剧。因此,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时,需要谨慎监测患者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抗躁狂药物的应用 抗躁狂药物主要用于控制患者的情绪高涨和躁狂症状。常用的抗躁狂药物包括 锂盐、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锂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药物,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有关。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和氟哌啶酮也被用于控制躁狂症状,它们通过抑制神经兴奋性来发挥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和利培酮则可以减轻躁狂和幻觉等症状。然而,这些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锂盐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抗癫痫药物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在使用抗躁狂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个体差异。 3. 辅助药物的应用 除了抗抑郁药物和抗躁狂药物,一些辅助药物也被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例如,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症状,

青少年躁郁症的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青少年躁郁症的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青少年躁郁症,又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剧烈,既有躁狂期的兴奋和冲动,又有抑郁期的 沮丧和消极。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困扰,也给家 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青少年躁郁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脑神经系统的研究 在青少年躁郁症的生物医学研究中,脑神经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研究人员发现患有 躁郁症的青少年在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等区域存在异常活动。特别是在 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相关的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患者的 活动模式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发现为揭示青少年躁郁症发病 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遗传因素的探讨 除了脑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外,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青少年躁郁 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进 步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通过家系和孪生等遗传 学研究,已经发现一些与青少年躁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变 异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系统、神经元连接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从 而增加患者罹患该疾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也对青少年躁郁症的 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学业压力、人际关系 等都可能对患者产生影响。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深 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 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减轻抑郁和焦虑情绪。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探索 针对青少年躁郁症这一复杂多样的精神障碍,个体化治疗策略显 得尤为重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表现特点、遗传背景以及环境因素,医 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等多种 手段结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随着精准医学理念 在精神医学领域的应用,个体化治疗策略将更加精准有效。 结语 总之,青少年躁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障碍, 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通过对脑神经系统、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这一疾病,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希望未 来能有更多科学家和医生投入到青少年躁郁症的研究中,共同努力为 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研究进展引言: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为情绪波动剧烈,包括抑郁和躁狂两个极端状态。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BD的病因,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介绍BD的遗传研究进展,并探讨遗传对BD发病的贡献。 1. 家族研究 众多研究表明BD在家族中的聚集现象,即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病风险明显升高。一项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一对同卵双生子中,若一人患有BD,则另一人患病的 概率为40-70%,而对于异卵双生子,这一概率仅为5-10%。这些结果表明BD具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2. 基因研究 近年来,基因研究在揭示BD遗传基础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基 因关联研究(GWAS)等方法,发现了一些与BD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例如,CLOCK基因和BHLHE41基因的多态性与BD的发病风险相关。此外,一些信号 通路与BD的发病机制也有关联,如信号转导通路、神经发育等。 3. 环境与遗传的相互作用 尽管遗传因素对BD发病的贡献较大,但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以相互影响BD的发病风险。例如,早期的创伤经历、生活压力、睡眠不足等环境因素可能促进BD的发展,并在 遗传易感个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表观遗传学研究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可逆的遗传调控机制的 学科。最近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B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一项研究发现,B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DNA甲基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 差异与BD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5. 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学研究为揭示BD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 途径。一项最近的研究通过对大样本的基因组测序,鉴定出数十个与BD相关的基 因变异。这些结果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的BD遗传图谱,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BD的发病机制。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和表观遗传 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家族研究和基因研究结果表明,BD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且已经发现了一些与BD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此外,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之 间的相互作用也对BD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BD的遗 传机制,以期为该疾病的早期预警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双相情感障碍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包括情绪高涨(称为躁狂)和情绪低落(称为抑郁)。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机制,许多研究人员从大脑神经机制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神经递质的变化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表明多巴胺和谷氨酸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异常变化与情绪波动有关。 1.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与奖赏和动机有关的神经递质。在躁狂期,患者的多巴胺水平升高,导致他们感到兴奋和冲动。而在抑郁期,多巴胺水平下降,导致他们感到消沉和乏力。 2. 谷氨酸: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研究发现,在躁狂期,患者的谷氨酸水平升高,导致他们情绪高涨和兴奋。而在抑郁期,谷氨酸水平下降,导致他们情绪低落和消沉。 二、脑区功能异常 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特定脑区的功能存在异常。 1. 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皮层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与情绪调节和决策制定密切相关。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躁狂期时,前额叶皮层活动增强,导致他们冲动和情绪高涨。而抑郁期时,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导致他们情绪低落和决策困难。

2. 扣带回:扣带回是大脑中连接不同脑区的重要纤维束之一。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扣带回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这可能导致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干扰,从而影响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三、遗传因素的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该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基因突变:一些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基因存在突变,这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传递以及脑区功能等方面有关。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神经递质不平衡和脑区功能异常,从而增加了患者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 2. 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除了基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早期遭受创伤、药物滥用、睡眠不足等环境因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同时,环境因素还可以与基因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与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变化、特定脑区功能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仍然复杂且多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更为深入的机制,以便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管理策略。

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方法:本文从双相情感障碍定义、发病率及其诊断、疾病负担和治疗等多方面,综合相关论文讨论了双向情感障碍,采取认知行为治疗、人际社会节律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治疗方法。结果:是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治病率及死亡率。结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 深入,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探索双相情感障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行为治疗;人际社会节律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002-02 1.定义 Lenonhard在1957年把躁郁症分为两部分,提出单双相情感障碍新概念,把 仅有抑郁发作从躁郁中分离出来,提出两者并非一个病而是两个不同的疾病实体。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兼有心境变高或变低两极性的特点,我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定义的双相情感障碍必须满足既有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而美国DSM-IV中 还包涵了单纯的躁狂发作。根据狂躁发作的程度,可以分为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 情感障碍。通常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并且不危及自身或他人的狂躁发作,称为轻 狂躁。既有轻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称为双相Ⅱ型情感障碍,以区别狂躁、 抑郁发作都典型的双相Ⅰ型情感障碍)。 2.发病率及诊断 美国流行病学监测点资料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2%。而中国7 个地区的情感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93年情感情感障碍时点患病率为 0.052%,终生患病率为0.083%,较美国低的多,但比较1982年的资料(时点患 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018%和0.046%),发现我国诊断为情感障碍的发生 率有所增加。这可能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入,更强调个人,同时个人也要自己 承担更多的突发事件相关。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和竞争,同时个人主义的个体获得 更少的社会支持。当压力出现时,社会支持是一个压力的缓冲带,低的社会支持 让个人在面对压力时变得很脆弱。由于女性的自身生理结构及文化因素等原因, 双向Ⅱ型情感障碍在女性中的患病率较高。Benazzi发现50岁以下双向Ⅱ型情感 障碍中72.5%为女性,50岁以上患者中64.6%为女性。一项研究回顾了双相情感 障碍患者被误诊为单向抑郁症的情况,发现诊断不确切而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患 者中,55%有过狂躁或轻度狂躁发作。综合性医院医学心理门诊97例双相情感障 碍中,38例曾被误诊为抑郁症,3例被误诊为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漏诊率为42.3%。这些结果显示,双相情感障碍诊断并不容易,对抑郁症患者的仔细追溯 躁狂迹象、特别是轻度躁狂或不典型躁狂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3.疾病负担 双相情感障碍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并发躯体症状,患者经常感到 无能,甚至自杀。双相情感障碍常伴较高的致病率及死亡率,25%~50%的患者 在某一时刻会尝试自杀,15%~19%的患者自杀死亡。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也会 造成医源性负担,如部分患者服用锂盐后发胖,约25%达到肥胖程度。精神疾病 相应的病耻感也会延迟疾病的康复。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报告有病耻感的患者, 在7个月后与家庭外成员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4.病因学研究 BPD病因有遗传因素、生活事件、家庭教养方式和病前性格等因素共同引起。

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摘要拉莫三嗪作为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已经应用于临床。在2013年最新的CANMAT指南中新增了拉莫三嗪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的治疗方案,提示目前应用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拉莫三嗪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各亚型中的临床研究、安全性及应用前景,为双相障碍的治疗提供新观点及新思路。 ABSTRACT Lamotrigine as a mood stabilizer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has been used in clinical. The treatment programs of lamotrigine monotherap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drugs were added into the latest CANMAT guide in 2013,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lamotrigine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s widely concerned.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clinical study,safety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lamotrig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kinds of bipolar disorder subtypes so as to provide novel perspectives and new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KEY WORDS lamotrigine;bipolar disorder;treatment application;security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是指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的两极性特点,包括至少1次的轻躁狂、躁狂或混合发作的一类疾病[1]。该类疾病的患者起病年龄较早,发作次数频繁,且控制治疗难度较单相抑郁更大。长期随访发现只有7%的患者以后不再复发,而45%的患者会出现1次以上的复发[1]。目前关于双相障碍的治疗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在抗癫痫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后,使得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方案,拉莫三嗪就是其中1例。在2013年加拿大心境和焦虑治疗指导组(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CNMAT)和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polar Disorder,ISBD)联合修订的治疗双相障碍患者的CANMAT指南中新增拉莫三嗪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双相障碍部分亚型的治疗方案,提示目前拉莫三嗪治疗双相障碍的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拉莫三嗪在治疗双相障碍中的一些研究。 作用机制 拉莫三嗪作为心境稳定剂治疗心境障碍的药理学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它是一种被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抗惊厥剂,通过阻断电压敏感性钠通道(voltage sensitive sodium channel,VSSC)的α亚单位发挥作用,并且可能对钙和钠等其他离子通道有作用。同时拉莫三嗪也被认为能减少兴奋神经递质谷氨酸盐的释放[2]。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大脑中高表达花生四烯酸和谷氨酸能,其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允许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刺激钙离子依赖的磷脂酶A2 (phospholipase A2,cPLA2)从而使花生四烯酸释放增多。Ramadan等[3]根据该原理设计动物实验如下:假定拉莫三嗪能像其他心境稳定剂一样可减少花生四烯酸及谷氨酸能

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约有1%的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受一种名副其实的情绪过山车:在极端变化期间,他们经历有妄想症的狂躁期,内驱力增加和睡眠需求减少,以及严重情绪低落有自杀念头的抑郁爆发。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这种疾病除了心理诱因之外,遗传因素发挥很大的作用。巴塞尔大学医院人类遗传学系主任Sven Cichon教授指出:“没有一个基因对躁郁症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显著相关的基因有很多,这些基因以一种复杂的方式,与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单个基因的贡献很小,因此,我们通常无法在遗传差异的‘背景噪音’下发现它们。只有来自大量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DNA与相同数量健康人的遗传物质进行比较时,才能从统计学上证实存在的差异。” 由德国波恩、曼海姆和瑞士巴塞尔的科学家带领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将9747例患者的遗传物质数据与14,278名健康人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与这种普遍疾病关联的两个新基因,此外,他们还确认了另外三个嫌疑基因。两个新发现是:“ADCY2”和“MIR2113-POU3F2”基因区域。ADCY2基因区域编码一种酶,这种酶参与信号到神经细胞的传导。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3月1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0月2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第一次在细胞水平上阐明了这一疾病对大脑的影响。此外,它还揭示出了一些患者对锂(lithium)治疗敏感而另一些则不敏感的原因。 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6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3名患者的细胞对锂反应良好,另外3名患者则未看到锂有助于控制他们的情绪波动)的皮肤细胞,将这些细胞重编程为干细胞,然后再诱导这些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随后他们将之与来自健康人的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行了比较。与预想相吻合,患者的神经元的兴奋性高于正常人。但令人惊讶的是,在第一轮的测试中尽管来自两组患者的神经元看起来完全相同且同样敏感,而当暴露于锂之下时它们的表现却不同。对锂有反应的患者的细胞在锂中培育后显示兴奋性减弱。而无法从这一药物中得到帮助的患者其细胞仍然过度兴奋。这些研究未能解释为什么锂对一些患者起作用而对另一些则不起作用,但却提供了一个起点探讨细胞之间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