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孤儿社会救助现状分析 (1)

我国孤儿社会救助现状分析 (1)

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

二○一三年第二十八期

我国孤儿社会救助现状分析

施勤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也日趋完善,尤其是在孤儿救助方面,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但在现实的孤儿救助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将对此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孤儿救助现状,为我国孤儿救助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孤儿救助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孤儿;社会救助;现状

作者简介:施勤,吉林农业大学。

2012年11月16清晨,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发

现了5名不明身份的流浪儿童尸体,据悉这些孩子系因天寒躲

进垃圾箱里点火取暖最终窒息而死。2013年1月4日,河南省

兰考县一私人孤儿院的一场大火吞噬了7条孤儿的生命,也把

流浪孤儿的社会救助问题烧的炙热。当地政府解释说是因为

没有钱建造福利院,却被指斥资2000万建造财政局大楼而备遭

质疑。而私人孤儿院主袁厉害也因此可能面对法律的制裁,但

是有媒体就指出,地方政府没有资格对袁厉害本人说三道四。

早在2005年,应民政部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孤儿

进行了首次调查分析,截止2005年全国孤儿总数57.3万人,占

全国人口的万分之4.43。以青海、西藏、新疆等经济不发达地

区居多,农村孤儿占86.3%,城市孤儿占13.7%。[4]

而目前我国18周岁以下,失去双亲或查不到生身父母的孤

儿增加至61.5万名之多,而政府部门所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却只

养育着10.9万名孤儿,其它亲属,民间社会组织及个人收养孤

儿50多万名。许多孤儿生活状况不佳,生活环境堪忧,甚至居

无定所,颠沛流离,生长发育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保障。

1、我国孤儿救助的政策演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孤儿普遍采取集体福利服务的

方式,[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以不

擅长儿童养护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主,国内缺乏相关专门的政策

支持,也曾因文革的影响,儿童福利事业的推进工作一度中断

停滞。

90年代至今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快速发展与形成制度化

的时期,许多国际组织参与到中国儿童福利工作中,我国儿童

福利事业与国际接轨,于1992年首次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

童发展规划纲要(199l—2000)》,并在随后的20年中,相继又发

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

要(2011—2020年)》两个发展纲要。在最新纲要中的儿童与福

利部分提到:“减少流浪儿童数量和反复流浪,增加孤儿养护和

流浪儿童保护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

和流浪儿童的登记制度,满足他们在衣食住行、教育以及医疗

保障方面的需求”等[3]。

但在2006年前,我国对流浪儿童以及孤儿的救助还是主要

依据于1991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

法》、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2003年

国务院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及其实施细则等。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此后在2006年1月

18日,民政部门等十九个部委下发《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

作的意见》,其中就提到要尽快启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相关

法规,使得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有法可依。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年的11月份,民政部门等十五个部委

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首次对我国孤儿

的救助和服务保障做了专门的制度性规范。2010年11月16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下发,相较

06年对孤儿定义做了更详尽严格的限定,对孤儿收养,渠道安

置做了清楚的分类并首次提出鼓励孤儿收养,对有意愿的寄养

家庭优先办理手续;其次还提出要扶持孤儿成年后的就业

问题。

2010年11月26日,民政部财政部下发《民政部财政部关于

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其中指出:“中央财政2010年安

排25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对东、中、西部地区孤儿分别按照月人

均180元、270元、36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这一通知的发放也

标志了我过孤儿保障制度的建立。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在孤儿扶持救助工作的路上也在边探

索边前进边完善。

2、我国孤儿救助现状

目前,我国流浪孤儿总数中农村流浪孤儿占了86.3%,这些

孤儿主要由年纪较大的祖父母一辈负责抚养,由于从小缺乏父

母关爱教育,容易有性格孤僻,不愿与外人接触和抵触社会的

情绪。

自《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出台后,2010年11

6

Magnificent Writing

二○一

三年第二十八期月国务院要求我国孤儿也要被纳入了“孤保“范围。以前,各地均将孤儿救助纳入“城乡低保”或“农村五保”范畴,再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补助,以求达到该地区平均生活水准。而自此政策出台后,各地将孤保政策与低保政策衔接,比如甘肃河北等地规定,享受孤保后就停止享有城市低保或农村五保待遇;陕西湖北规定在原有的发放的低保五保基础上补齐孤保资金等,设立了孤儿救助专项资金。但相较于低保等政策,孤保政策起步晚,还有许多不足有待完善,目前孤儿救助也问题重重。

其一,我国孤儿救助工作地区推动不均衡。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救助工作由于资金等问题开展起来举步维艰,使得当地孤儿无法享有制度性救助。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政府财政开支紧缺。

其二,政策难以在任何地方实施。在“孤保政策”出台前,一直在农村实行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规定供养的条件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才能享受,所以多数已经被亲属家庭收养的孩子都无法享受这一保障。此外,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财政紧缺,中央转移支付中的“社会保障”项目又没有“五保”子项目,所以能不能开展此项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发展水平。虽然目前“孤保政策”已经发放,各地也正在积极衔接,但是许多地方因为资金或是其他原因,很难真正做到如政策上所写将散居孤儿每月生活费提高至一新的标准。

其三,孤儿教育救助的缺失。如今,政府与非政府民间组

织扮演着提供教育机会的角色。其中,民政部也曾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落实孤儿的教育保障,当地政府出资帮助家庭困难的学龄前孤儿到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并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全面纳入生活补助范围。但是政策并没有在所有地区得到落实,仍有许多孤儿无法享受政策普及,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孤儿他们多数由亲属抚养,由于学费、有限的教育资源、抚养人的不允许等,他们不得不分担家务、农务,甚至早早就辍学出去打工赚钱养家。

其四,儿童福利机构照顾存在一定问题。目前,除了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数量不足以外,还存在着收养缺陷的问题。首先,福利院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孤儿情感社会化的培养。他们长期生活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只与和自己有相似经

历的儿童或青少年生活在一起,极少与社会其他阶层的人接触,一旦离开福利院,就会出现不会与人沟通,无法融入社会,心理压力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的情况,容易造成他们孤僻、自私、善于妒忌、性格怪异的人格特征,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抵触社会的情绪,甚至走上不正确的道路;其次,福利院里可能会出现疏忽或者虐待儿童的行为,我们时常会看见一些不听话或是

有残障的儿童被捆绑双手双脚限制自由的情况,因为不扮演父母亲的角色,工作人员由于职业操守、素质、性格等原因忽视福利院儿童,会出现不及时清理卫生、不关心他们的健康等情况。

3、我国孤儿救助的建议

第一,尽快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在60几万的孤儿中,我国的儿童福利机构却只养育着10万余名的孤儿,并且有相当一部

分生活在福利机构里的孩子受到的更多的是冷漠忽视甚至虐待。因此,民政部门应当募集和下拨足够的资金筹建或改善儿童福利机构。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素养,让他们真正用心去关爱里面的孩子;其次,要改善福利机构里的食品、卫生、安全设施等,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

可以在福利院里推广国外新的理念。比如安徽广德县的福利院与英合作,将福利院里的孩子每6至8个人分成一个小家庭,再将这些小家庭组成福利院这样一个大社区,使孩

子们有家庭归属感,这就是家庭形态的机构教养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新的理念能够让这些孩子懂得怎样关爱、理解他人,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同时培养家庭责任感,健全心智。

第二,重视孤儿的教育和就业问题。针对孤儿义务教育的

问题,特别是农村孤儿,当地民政部门仔细审核把关,教育部门应当对符合条件的孤儿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即免除书费、学杂费和寄宿费,保证孤儿义务教育工能够正常进行。对于部分建不起学校或者学校资源简陋贫乏的农村地区,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拨款,当地有关部门也可以动员周边甚至是全国的企事业单位,个体户等献爱心筹善款,也可以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立“一对一,结对子”形式的帮助。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孤儿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寄人篱下和因贫困而生的自卑感会让他们逐渐变得心理狭隘、

孤僻和自我,此时教育部门应当敦促各学校关注孤儿的心理健康,让老师与他们谈心交流,鼓励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他人。

多数孤儿从小身体素质较差,性格孤僻,没有条件接受高

等教育或者职业技术培训等原因,很难被用工市场接受,或是有工作的也多数打零工糊口。所以作为孤残人群他们最需要的是政府在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援助,民政部门应联手街道社区开设就业培训点,为孤儿开展职业培训,以扶持他们成年后

的就业问题。

第三,给予孤儿收养家庭经济补贴。百分之八十的孤儿以家庭寄养的方式生活在亲属或收养人的家庭中,也就是说每个

收养家庭都会增加孤儿的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开支,而这些

方面的开支又恰恰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各地区的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应当给予这些孤儿收养家庭相应的帮助和经济补贴,一方面可以使孤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这些家庭的负担,这种做法也是感谢这些爱心家庭,鼓励

家庭收养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减轻了福利院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负担,能够使孤儿更有机会融入家庭生活,感受到家庭温暖。【参考文献】

[1]刘晓红,宋继芳.孤儿救助及其存在的问题[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报,

Jan.2008.[2]魏莉莉,董小苹.中国儿童政策发展趋势研究——基于

1991-2020年三个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内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3.[3]尚晓援,程建鹏.中国孤儿状况分析[J].青年研究,2006.10.[4]程福财.中国流浪儿童福利政策的绩效基于流浪儿童视角的分

析[J].社会科学,

2009.4.7

我国孤儿社会救助现状分析

作者:施勤,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130118

刊名:

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2013(2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119276397.html,/Periodical_huaz201328005.aspx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整合_林闽钢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整合X 林闽钢 内容提要经历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正处于从覆盖到整合关键期。本文从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政出多头、城乡分裂、制度分割和轻视服务等主要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社会救助体系整合的目标为:构建制度完整、相互协调、功能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多层次的/基础+分类0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定型化,同时,还从整合路径和在整合重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救助体系体系整合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成员在陷入生存危机或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状况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和服务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渐推进,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社会救助进入了政府全面主导的新阶段,确立了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发展方向,在社会救助理念、体制、结构方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理念上,从传统恩赐救济理念向现代公民权救助理念转变;在体制上,由随机救助模式向机制性救助制度转变,在结构上,正由保障基本生活向综合性救助体系转变,在对象上,正从绝对贫困人群的救助向相对贫困的人群扩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根据城乡居民生活的不同方面和需求的不同层次,从单项制度建设开始,逐步实现覆盖,再以点带面,来构建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目前,经历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正处于从覆盖到整合关键期。 因此,从社会救助体系问题入手,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整合职能、整合制度,构建制度完整、相互协调、功能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需突破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 社会救助制度的四层结构初步形成。目前,在我国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体系。 第一层是针对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当前我国针对农村/三无0人员的五保供养。第二层是各项专项救助,包括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以及就业救助。第三层是临时、应急救助,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见义勇为人员救助。第四层是补充社会救助(如图1)。 X本文研究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多年来,我市按照“政府统筹,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从完善社会救助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优抚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相配套,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救助对象生产生活困难。体系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维护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但从和谐社会建设上看,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日前,就我市城乡救助体系民政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我市城乡救助工作现状 (一)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我市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绝大部分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城乡低保,解决了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据不完全,全市目前累计约保障城镇生活困难居民6000余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000多万元,保障标准从启动之初的80元提高到目前的220元,补差标准达到98元,保障对象包括下岗职工、贫困职工、无就业能力人员、失地农民及老弱病残居民等贫困人员;农村低保累计保障困难群众40000余人次,累计发放保障金3000多 1

万元,保障补差标准由最初的36元,提高到目前的65元,城乡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了我市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城乡低保各项制度执行规范。一是按照“调查要细、核查要准、复查要快、市批要严”的“四要”原则,执行城市低保三级审核审批程序,即居委会把好初审关,各乡(镇)、办事处把好审核关,民政局把好审批关。二是根据物价上涨因素,及时调整发放城市低保家庭物价补贴。三是积极扩大保障面,根据“按照政策、严格标准、深入调查、应保尽保”原则,严格审批低保对象。四是适时提高保障标准。五是城乡低保发放方式实现社会化,低保户个人持《低保证》和储蓄本到银行直接领取保障金。六是实施分类施保,各乡、镇、办事处以及村(居)委会结合保障对象基本情况,把低保对象按照A、B、C 三类进行分类施保:A为重点保障户,B为常年保障户,C为短期保障户。分类保障,使保障资金使用更为科学合理,真正用到最需要救助的贫困群众身上。 (二)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超过省市确定标准。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市有16所敬老院,以市级***、乡镇敬老院、村级“和谐居”三种载体,实施市乡村三级集中供养模式。其中,市***有床位1000张,供养对象866人,16所乡镇敬老院有床位802张,供养对象185人,村级“和谐居”共有179间,供养对象89人。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748户1754人,其中集中供养1140人,集中供养率达65%, 2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维护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今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把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四项工作分别列入了____年向全省、全市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完成省政府、.freekan.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现就目前“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四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全面完成低保对象复核认定工作为落实好省、市要求,*县于_月__日召开第*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从_月份起,把城市低保标准由*元提高到*元,同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政〔____〕__号)文件。_月下旬至_月份,我县开展了对城市低保对象全面复核认定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名,组成了以民政部门牵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参与的复核认定小组,对低保对象进行了___%入户调查,共认定低保对象*户*人,取消了*户*人的低保待遇。对全县低保对象的保障金

额进行了调整,使人均月补差标准由*元提高到*元。压滤机滤布复核认定工作圆满完成,低保数据和报表上报市局。今年元至_月份城市低保金*万元已全部发放完毕。 二、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农村特困救助制度与农村低保制度的并轨 _月下旬,在我县第*次政府常务会上,确定了全县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元,对人均年收入低于*元的农村困难家庭实行差额救助,全县人均月补差不低于__元,_月_日起执行。同时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政〔____〕__号)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政办〔____〕__号)文件,为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打下了基础。按照上级要求,从_月_日起,我县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制度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轨,原农村特困救助对象整体向农村低保对象过渡,并进行扩面,使全县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到____年底农业总人口比例的_._%。目前各乡镇正在审核各村扩面后上报的农村低保户申请,县民政局正在准备对乡镇上报的低保户进行抽查复核、审批。今年第 一、二季度全县共兑现特困救助金__万元,第三季度全县特困户整体向低保户并轨,按照人均月补助__元的标准兑现农村低保金__._万元,__月_日起按照新扩面后的人数和人均月补助__元的标准开始兑现第四季度低保金。 三、积极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向纵深发展,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一)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县作为全市唯一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示范县,自____年_月_日起正式实施以来,已审批医疗救助*人,发放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大体分三个层次:一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灾民生活救助等;二是专项救助,除了基本生活保障以外,在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方面的困难,可以获得相应专项救助;三是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现行社会救助体系尚存在不足,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有4点:1.社会救助在具体执行中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公平现象;社会救助面较窄,难以覆盖更多需要救助的对象;2.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社会筹资渠道少、数量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3.基层救助组织薄弱,人员不足,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滞后,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救助质量;4.社会对救助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单位、部门及部分群众认为,救助是政府的事,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虽然社会救助主体是政府,但社会力量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发动方方面面群众加入到社会救助工作中来,共同承担起社会救助责任,无疑是推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此,作为区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建议以居委会为单位,具体安排实施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工作,可从3个方面着手:1、建立“爱心帮扶”基金,发动社区内群众出资捐助,将那些不够条件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但生活状态濒临低保边缘的人群,纳入救助范围,予以资助。 2、建立与社区属地企业以及学校联络挂钩,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社会救助的公益事业中来,增加残疾人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岗位;动员在校青年学生参加社会服务。3、建立以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帮扶队伍,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一帮一”照料服务,同时

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DUFE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学号: 专业: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摘要 社会救助是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形式,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低于法定最低收入标准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社会保障形式。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起构成社会保障的完整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构成了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制度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社会救助从不成熟、不完善发展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从社会救助基本涵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制度

ABSTRACT Social assistance is the oldest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It through legislation by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at less than the statutory minimum wage standard members of society to give material assistanc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basic survival needs, maintain the basic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of the right to life.In the modern society, social assistance and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entitled groups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mplet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n th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lowest life to ensure, constitutes the social security at the end of a "safety net".Then the spontaneous behavior evolved into a certain mandatory, organized philanthropy.Social assistance, as a kind of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a complex development process.Never mature social relief to the leg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imperfect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ssistance basic mea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fin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ocial relief work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our country social relief work next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reform

某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做法介绍

某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做法介绍 某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做法介绍 编织救助网体现为民情 ——***着力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今年以来,为秉承总理关怀,认真落实省、市(厅)局的指示精神,努力实现“苦干三年,建设新**”的目标要求,县民政局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理念,通过洒“捕鱼网”、筑“拦河坝”、编“救助网”,从抓重点难点、资源整合、制度创新入手,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为基础,以灾情救助、临时困难救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司法等相关救助政策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一、洒“捕鱼网”,抓重点难点,全方位对特困人群实施救助 ***属国定贫困县,辖==个乡镇、===个村,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有各类贫困人口==多万人,农村常年有====户、=.==万特困人口需要得到政府救助。从年初开始,我们把上述困难群体的吃饭、教育、医疗等作为救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大力度,强化措施。 (一)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一是严格依法审批,应保尽保。坚持属地管理、动态管理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三榜公示。二是坚持分类施保,分类救助。在对低保对象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基础数据进行了立档和建立基础数据库,重点对三无对象实行足额保障,对家庭特别困难且家庭中有患重病重残人员实行重点救助,对下岗但有劳动能力的对象积极为其牵线拾桥,谋求再就业的机会,今年上半年,共招聘===名低保对象分别作城市协管员、交通协管员,促进了再就业,维持了家庭基本生活。三是动态管理,分对象逐户审批。按四类低保对象分别实行一年、半年、三个月进行复查,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坚决取消,今年共停发===户===人低保对象,新批===户===人。四是银行直发,便民服务。从====年=月=日起,在全县各乡镇统一实行银行直发,低保户凭《低保证》在信用社指定网点领取保障金,截止目前,全县享受低保的====户=====人全部实行了银行直发。 (二)切实加强灾害救助,确保灾民生活无忧 建立健全灾情综合信息系统,完善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实行汛期==小时昼夜值班。规范报灾程序,做到报灾、查灾、核灾及时准确。实行快捷救灾,对重大灾情一经核准第一时间把救灾资金拨付到灾民手,确保灾民生活无忧。今年共解决春荒资金==余万元,发放捐赠衣物=.=万余件、救灾大米=万余公斤,确保全县近=万受灾群众度过春荒。在“=.=”特大洪灾中,拨款==万元救灾资金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急需。与此同时,县上的联系领导和对口帮扶部门实行乡镇连片负责制,深入灾区慰问灾民,送去慰问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医疗。 (三)切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启动农村低保工作实施 我县有农村人口==万,到目前有特困人员=.=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常年需要救助的=.==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由于我县财政十分困难,受资金和救助人口较多的制约,我们于====年在新场乡,今年初在诺水河镇分别开展了特困户救助试点工作,对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启动农村低保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我们已在广纳、春在、铁佛等==个乡镇进行农村低保试点,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2年12月 160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李欢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助于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以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 必要性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2—0160—02 农村社会救助是国家和集体针对农村中的“三无”人员和因灾害和生病等各种因素造成的生活困难的贫困现象,给予的资金、物质以及服务等方面的救助,以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的80%集中在农村,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农村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建设在当前更有其客观必要性。 首先,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方面,频繁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社会救助制度。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区域性和季节性强,因灾造成的损失,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远大于城市,但在农村救灾资金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缓解农村贫困问题需要社会救助。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人口素质低,进行开发式扶贫的难度大,而且常常不可避免地产生返贫现象,这些都离不开救济扶持和保障基金的投入。 其次,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助于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社会救助具有覆盖对象的广泛性和保障功能的基础性,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制度。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特性以及特殊的国情,在农村迫切需要社会保障而很难很快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只能按照社会保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当前的实际状况,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从完善社会救助开始,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后,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建设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社会稳定关乎着整个政治局势的稳定,只有农民摆脱了贫困,才实现了整个国家摆脱了贫困。完善的社会救助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使得在发展进程中利益受损或者受益较小的那部分人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增加其社会认同感。 二、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除新疆以外,各省市都先后建立了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生活定期定量救助制度。有的地方建立了以农村特困村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为主,以临时救济、灾害救助、农村特困村民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辅的救助体系;有的地方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以医疗、住房、教育、应急等专项救助和就业救助为辅,以资金救助、政策扶持、社会帮扶为主要措施的救助体系。 但是,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低 在目前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中,除了“五保供养”有行政法规外,其他各项社会救助项目在社会救助的实施过程中基本是依靠一些临时性的政府文件来推动,都没有纳入正规的法律保障程序中。正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导致社会救助过程中经常出现政策不能持续的现象。另外,对于我国目前的家庭收入情况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调查,难以对被救助者的家庭财产和收入状况进行评估,这不仅给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影响实施的效果。 (2)救助水平低,覆盖范围窄 根据民政部2011年统计年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5214万人,相比上年增加了9.54%; 五保集中供养人数177.4万人;五保分散供养人数378.9万人; 传统救济人次数59.5万人; 农村临时救济人次数 613.7万人。农村社会救助在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相对以前年度都在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这样的覆盖水平相对于我国8亿农民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3)社会救助资金管理不完善 由于对救助资金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管理不力,监督无效”的现象。如:在救济款的分配中,有些地方存在优亲厚友的现象;有些地方挪用救济款,违背专款专用的使用原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贪污的现象。 (4)资金来源渠道窄,筹集不足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际运行的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农村社会救助在地方政府事权中的弱势地位导致社会救助资金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和社会资金来源有限。另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穷落后地区,地方财政资金本来就比较匮乏,救助任务却异常繁重,更难以保证救助资金的到位。 (5)不同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灾害救助项目比较重视,财政投入比较大,而其他项目,尤其是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发展缓慢,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仍存在大量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失学的现象。 (6)城乡之间社会救助资源不平衡 社会救助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存在两方面的不平衡:第一,资金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过大。1978年国家对城乡投入的救助之比为1.75:1;2001年这一比例扩大到4.6:1 ,24年的时间差距扩大了2.63倍,明显高于合理救助标准(2.97:1)。第二,人均受助金额差距偏大。城镇居民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和相对份额,大大高于农村居民。 三、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措施 (1)建立健全法制,使救助法制化和规范化 为了使农村社会救助的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应当用法律来规定和明确农村社会救助的内容、标准、对象以及操作程序,使其能够科学、高效地发挥救助作用,完善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的标准 借鉴国外家庭收入调查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备的收入

社会救助工作知识问答

社会救助基本知识 1、什么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答: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贫困人群实施生活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即子女读书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社会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助模式,是对贫困人群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托底救助保障制度。 2、什么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答: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3、申请低保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县(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村)民,除有特别规定外,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是低保对象的法定权利。 4、哪些情况下,户口不在当地的困难群众也可在当地申请低保救助?答: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户籍不在当地,也可在当地申请低保:⑴结婚后,在配偶所在居(村)委居住一年以上,户口尚未迁入的;⑵在外读书、户口已迁出的子女;⑶未报户口的子女。 5、哪些特殊情况,不予低保救助? 答: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不予列入低保:⑴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部门及镇(乡)、街道、居委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自食其力的;⑵家庭拥有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存款,或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及其他非基本生活必需的设施、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

均值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六倍的;⑶法定赡(扶、抚)养人未按规定履行义务的;⑷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低保标准的;⑸城镇居民住房超过当地上年度人均住房面积一倍以上的家庭(单身家庭以2人计算),一般不予低保。 6、低保家庭收入如何核算? 答:低保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各类收入的总和。包括:⑴工资、劳务报酬(包括各种奖金),各类补贴、津贴,离(退)休费,遗属补助、精减下放职工补助,失业救济金、村养老金等工资福利性收入;⑵种植、养殖、农副业加工、买卖等生产经营性收入;⑶稿酬及版权、专利权转让等知识产权收入;⑷利息、股息、红利收入,财产租赁、转让收入等财产性收入;⑸继承、赠与,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等转移性收入; ⑹应计入的其他家庭收入;⑺家庭成员向非共同生活的亲属依法支出的赡(扶、抚)养费,支出部分在计算其家庭收入时相应减去。 申请低保救助的居(村)民,居民按其提出申请当月前6个月内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村民按其申请前12个月内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 7、哪些收入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 答: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⑴优抚对象及政府给予特殊照顾的其他人员所享受的待遇;⑵政府及其部门和有关单位颁发的非报酬性奖励; ⑶因劳动合同终止(包括解除),职工依照规定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或一次性安置费中用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部分;⑷独生子女费、丧葬费、抚恤金;⑸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以外的部分;⑹上级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课程知识要点 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 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 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 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 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 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 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 和内容 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 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 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 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 《社会保障法》)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 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 第三章生活救助 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 题)与特征 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 第四章医疗救助 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 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 第五章住房救助 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 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教育救助 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 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 第七章灾害救助 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 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 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 第八章失业救助 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 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 第九章司法救助 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 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 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18503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 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根据xx县民政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XX年4月13至17日,我带领局生救办、低保办、优安股、福利股等股室负责人到华阳、板桥头、上庄、金沙、伏岭等乡镇就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用召开座谈会,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干部、部分村(居)民代表和救助对象进行座谈,并深入社区、村组各别走访,全面调研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的情况,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途径。调研活动得到乡镇、村干部群众的配合,

调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一、我县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概况 我县共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4.6万,占总人口的81%。由于我县是皖东南山区小县,受区域和交通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致贫因素多样,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社会救助任务重、困难多。目前,我县社会救助工作涵盖了自然灾害救助、城乡低保、优抚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和社会救济以及教育、科技、司法、住房、再就业救助等。就民政部门而言,XX年重点落实了以下工作:一是灾害救助做到透明化。推行个人申请,村(社区居)委会审核,乡(镇)审核,村(社区)张榜公布,民政审批,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到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步提

社会救助政策

正确选择社会救助政策 社会救助政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困难人员应根据造成困难原因,有针对性正确选择救助政策。一、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基础,是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救助政策,是按家庭人均收入和最低生活标准之间的差额进行补差的社会救助制度。只要户口在本县且常住本县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能维持家庭生活基本生活困难人员,均可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或乡(镇、街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二、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专项救助制度,是政府对贫困人群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社会救助制度。家庭成员中有患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达到一定额度,自负金额超过家庭负担能力,就可按政策规定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政府申请医疗救助。三、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起到“托底保障”的作用。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的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暂时出现特别困难,经各种“保险”、“新农合”、“城医保”等报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救助和社会帮扶后,基本生活依然难以维持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基本生活救助。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或乡(镇、街道)申请临时救助。四、自然灾害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专项救助政策,是确保灾区灾民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水喝、有病能医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常住本县的公民,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吃、住、穿、喝、医等生活困难的,均可向所在地村(社区)、乡(镇、街道)申请自然灾害救助。五、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五保供养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社会救助工作,是指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抚、扶)养义务人的老年、残疾或未满16周岁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学)等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因此,符合上述“三无”条件的村民均可向户籍所在地村委会和乡(镇、街道)政府申请农村五保供养。庆元县民政局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9月/27日/第003版 社会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莫纪宏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城市居民基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较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1985年,为了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提高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到1993年制定“八七”扶贫攻关计划时,又再次将贫困线提高到400元。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065万人。在整个计划实施期间,扶贫攻关成效卓著,1996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6000万人,到1998年又减少到5000万人,到1999年底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万人。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伟大的脱贫运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救济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救灾是为帮助灾民脱离灾难险情,减轻灾害损失,克服灾后生活和生产困难而提供的社会援助。五保是指由农村社区(集体)负责保证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援助,即对他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简称“五保”。 社会救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城镇中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和未成年的孤儿和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精简退职老职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需要特别给予救济的人员。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中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城镇中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城镇中的失业和下岗人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依照**县民政局深入学习科学进展观实践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20xx年4月13至17日,我带领局生救办、低保办、优安股、福利股等股室负责人到华阳、板桥头、上庄、金沙、伏岭等乡镇就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事情进行调研。调研采纳召开座谈会,与乡镇要紧负责人、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干部、部分村(居)民代表和救助对象进行座谈,并深入社区、村组各别走访,全面调研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事情,积极探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途径。调研活动得到乡镇、村干部群众的配合,调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收获。一、我县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概况我县共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4.6万,占总人口的81%。由于我县是皖东南山区小县,受区域和交通等条件制约,经济进展滞后,贫困面大,致贫因素多样,加之自然灾难频发,社会救助任务重、困难多。目前,我县社会救助工作涵盖了自然灾难救助、城乡低保、优抚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慈悲救助和社会救济以及教育、科技、司法、住房、再就业救助等。就民政部门而言,20xx年重点降实了以下工作:一是灾难救助做到透明化。推行个人申请,村(社区居)委会审核,乡(镇)审核,村(社区)张榜发布,民政审批,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到户,自觉同意群众监督。二是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步提高。全县现有纳入财政供养的五保对象810人,其中集中供养176人,分散供养634人。投资130万元先后完成了上庄、长安、板桥头、伏岭、家朋、瀛洲、临溪、扬溪等乡镇敬老院新建和改扩建。三是低保工作实现规范化。在城乡低保上,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特别在低保金发放上,推行了银行化发放制度,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阻塞了各种漏洞,确保了资金脚额及时发放到位。四是慈悲工作实现社会化。20xx年在省慈悲协会大力支持下,共争取慈悲资金236元,为解决特困群众救助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资金保障。五是医疗救助实现标准化。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明确了救助标准,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额救助年最高别超过4000元。六是优抚对象救助标准稳步提高,优待面扩大。七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解决暂时日子困难。全年共列支经常性救助和暂时性救助困难群众的资金货物达1815万元。我县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经过抓思想教育,抓目标治理,抓责任降实,抓资金保障和积极开展为弱势群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活动,使困难群众老有所依、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医有所保、少有所助、孤有所养,为创建和谐**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咨询题和原因分析近年县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力度别断增大,并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治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日子,但作为一具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咨询题亟待解决。(一)存在的咨询题1、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灾难救助、医疗救助和优抚救助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和运行,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咨询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专项救助制度有待完善。医疗、教育、住房、再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尚别完善,造成贫困家庭医疗难、子女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等咨询题仍然比较突出。现行的优抚、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要紧解决了民政对象的日子困难,他们患小病的医疗费用还能够解决,但患大病、老病的医疗费用少则上千元,多则几万元,尽管新农合赋予一定的比例报销,但不过杯水车薪,全然解决别了大病医疗费用。在救助实施中,生存性救助多、进展性救助少,输血型救助多、造血型救助少,无法使救助对象经过全面的、综合的救助从全然上完全摆脱贫困状况。救助内容的简单化,难以满脚救助对象的特定需求,达别到救助目的。2、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艰巨。目前各项社会救助工作都是是分散、各自为政,要紧解决是困难群众日子的某一方面咨询题,别能覆盖困难群众的全部日子,往往造成救助对象的重叠,严峻白费了救助资源,削弱了救助力度,难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 ?本章简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领域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国务院或民政部以及地方的规范性文件予以规范。 ?本章课时:2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 1. 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征 2. 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 3. 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1. 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II. 新授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救助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社会救助的实质是保障生存权,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食、住、衣、医的需要。 2.法定性。社会救助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社会救助的范围、标准以及具体规定都应由法律严格界定。 3.无偿性。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方式赋予特定社会成员一定的利益,帮助其克服生活困难、摆脱生活困境是没有对价条件的。 4.救助对象的特殊性。社会救助通常在公民因社会的或个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致使其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陷入生活困境时发生作用,救助对象是已处于生活困境中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原则 1.公民待遇。凡无力生活者,均可依法律规定享受救助,属于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 2.国家责任。国家承担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义务,所以只要人民有生活上的困难,政府就有责任给予救助。 3.保障的兜底性。满足其最低和基本生活需求。 4.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动各种力量共同帮助贫困人口,使他们有机会发挥其潜能,摆脱困境 三、社会救助的主要模式 (一)民间救助 民间救助,又称慈善机构救助或慈善事业,是指建立在慈善伦理基础上的,以社会捐献为财产来源的,由民间公益团体或机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二)官方救助 官方救助,又称政府救助,是指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并以财政支出为主要财产来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三)官方民间结合救助 官方和民间结合救助,是指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互补充而构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根据官方救助和民间救助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三种类型:官方救助为主民间救助为辅、民间救助为主官方救助为辅和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并重。 四、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是指调整社会救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外社会救助法的历史发展 最早进行社会救助立法的是英国。1394年,英皇爱德华三世针对丧失土地的农民涌向城镇、流落街头的现状,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救济贫民的法律。但是从该法的具体内容上看,实质上它是一个禁止乞讨的法令,并对流民乞丐规定了种种侮辱人格、伤及肉体的残酷刑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