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2)》导学案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2)》导学案

7.6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2)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借助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把已知量

与未知量联系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

2.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这类问题重要辅助线。

学习过程:

【典型例题】

1. “五一”节,小明和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 游乐场的大型摩天轮的半径为20m,旋转1周需要12min.小明乘坐最底部的车厢(离地面约0.5m)开始1周的观光,经过2min 后,小明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1).摩天轮启动多长时间后,小明离地面的高度将首次达到10m?

(2).小明将有多长时间连续保持在 离地面10m 以上的空中?

2.单摆的摆长AB 为90cm,当它摆动到AB 的位置时, ∠BAB =11°,问这时摆球B 较最低点B 升高了多少(精确到1cm)?

sin110.191?≈cos110.982?≈tan110.194

?≈sin110.191?≈cos110.982?≈tan110.194

?≈

3.已知跷跷板长4m,当跷跷板的一端碰到地面时,另一端离地面1.5m.求此时跷跷板与地面的夹角(精确到0.1°).

4.如图所示,电工李师傅借助梯子安装天花板上距地面2 .90m的顶灯.已知梯子由两个相同的矩形面组成,每个矩形面的长都被六条踏板七等分,使用时梯脚的固定跨度为1m.矩形面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为78°.李师傅的身高为l.78m,当他攀升到头顶距天花板0.05~0.20m时,安装起来比较方便.他现在竖直站立在梯子的第三级踏板上,请你通过计算判断他安装是否比较方便?

课后练习:

1.如图,秋千链子的长度为3m ,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两边的摆动角度均为30o。求它摆动至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的高度之差(结果保留根号).

2.某商场门前的台阶截面如图所示.已知每级台阶的宽度(如CD)均为30cm ,高度(如BE)均为20cm .为了方便残疾人行走,商场决定将其中一个门的门前台阶改造成供轮椅行走的斜坡,并且设计斜坡的倾斜角为9°.请计算从斜坡起点A

到台阶前的点B 的水平距离.(参考数据:sin9°≈0.16,cos9°≈0.99,tan9°≈0.16)

60o O A B

C D B

E

A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化学方程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复习导学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O-16 S-32 Ca-40 C-12 K-39 Mn-55 Cl-35.5 【复习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掌握化学计算的解题格式,锻炼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能力;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能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知识梳理】: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变化; (2)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质的意义 ②量的意义:通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知 2.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的原则: ;。3.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根据事实,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二“配”: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并使之成最简整数比),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都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切不可改动化学式中的数字 ............! 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或观察法。 三“改”:将短线改成等号。 四“注”:即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标”:气体用“↑”,液体中生成固体用“↓”,但当 .............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有气体或 固体时,不须标出! .........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计算的依据: (2)计算的步骤:①“设”②“写” ③“找”找出之间的质量关系④“列” ⑤“求”⑥“答”。 典型例题分析及点拨: 【例题1】根据所给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硝石(KNO3)、木炭、硫粉组成, 点燃后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一种气体单质,并产生猛烈地爆炸威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点拨: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的条件,然后在等号的上面标出反应条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黑火药爆炸后的已知产物中少了氮元素,故而产生

初中化学 人教版 教案 导学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2课时) 本课题课标要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一、情境设置,诱发参与 (一)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发展史。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1、化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化学发展史。 (二)相关知识回顾 1、铺垫练习 (1)家中有①炊具,②餐具,③食盐,④大米。其中_________属于物态,_________属于物体。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请你按下列要求各举两例: ①固体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液体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气体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冶炼青铜;__________炼铁;__________湿法炼铜。 2、引新练习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不是天然存在的是() A、冰 B、食盐 C、玻璃 D、氧气 (2)下列是各学科研究的对象,其中数学研究的是__________;物理研究的是__________;化学研究的是__________;生物研究的是__________。 A、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B、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 C、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D、物体的运动规律 (三)尝试题:完成下列各题说说自己的发现(共15分) 1、教室中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直接制成的是() A、玻璃 B、铝合金门窗 C、木质桌椅 D、陶瓷地板 2、提出一分子论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道尔顿阿伏加德罗 3、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八年级数学下册17函数及其图像课题一次函数的性质 精品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28

课题 一次函数的性质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并能借助性质和图象判断k 、b 与0的大小. 2.能根据函数的图象结合性质求自变量或函数值的范围. 【学习重点】 一次函数的性质,判断k 、b 与0的大小. 【学习难点】 根据图象判断自变量或函数值的范围.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一次函数识图方法:k 定象限(k>0,过一、三象限;k<0,过二、四象限);b 定截距(截y 轴的点:b>0,在y 轴正半轴上;b<0,在y 轴负半轴上). 解题思路:在确定k ,b 的范围之前,必先注意函数的表达式是否为一般形式:y =kx +b(k≠0,b 是常 数).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如何判断一个点是否在函数的图象上? 答:把点的横坐标的值代入函数中,看纵坐标是否与函数的值相等,若相等,则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否则不在.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 =2 3 x +1和y =3x -2的图象.在你所画的一次函数图象中,直线经过哪 几个象限? 解:如图,函数y =2 3 x +1经过一、二、三象限;函数y =3x -2经过一、三、四象限.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直线y =kx +b(k≠0)的位置与k 、b 的关系 【自主探究】 1.在所画的一次函数图象中,直线经过了三个象限.观察图象发现在直线y =2 3 x +1上,当一个点在直线上 从左向右移动时(即自变量x 从小到大时),点的位置也在逐步从低到高变化(函数y 的值也从小到大),即: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y =3x -2也是这种情况.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能根据化学方程式实行简单的计算,并做到格式规范。 学习导航: 一、课前自主学习、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计算:18克水通电分解,能够得到氧气和氢气各多少? 二、导入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能够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有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能够增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实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 三、自主互助学习、展示提升 学点一:利用化学方程式实行相关的计算 例1:加热6克KMnO4,可得氧气几克? 1、设未知量; 2、准确写出方程式并配平; 3、找出相关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明写出答案。 练一练:工业上用煅烧石灰(CaCO3)可制生石灰(CaO)和CO2,如要制取10吨氧化钙,需要CaCO3多少吨? [练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注意格式,书写规范 三、课堂小结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四、反馈练习: 1、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和生成物质量比是____________ 2、3克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等质量的物体使之完全反应,得到O2最多的是( ) A、KClO3 B、KClO3和MnO2混合物 C、HgO D、KClO3和KMnO4混合物 4、现有H2和O2共10克,点燃使之充分反应,生成7.2克水,则反应前O2质量可能是( ) A、0.8g B、3.6 g C、6.4 g D、9.2 g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O2 (1)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制8克O2,最少需要KMnO4质量为________g。 (3)该反应完全后,剩余混合物中,氧化物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6、原煤中含FeS2,与O2高温下生成SO2和氧化铁,SO2污染空气。 (1)FeS2和O2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燃烧含FeS2 5.7%的原煤1000Kg,能产生SO2_________Kg。 7、(课后思考) 有一种含CaCO3和CaO的混合物,其中Ca%=50%,取此样品16克,高温煅烧后,剩余固体投入足量水中,固体全部溶解生成Ca(OH)2,则Ca(OH)2质量为 A、3.7g B、7.4g C、14.8g D、22.2g 5.56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6. 12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课堂小结:学完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

组合学导学案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3组合 1.3.1组合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组合,组合数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组合数公式及其推导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组合问题 学习重点:组合数计算公式以及性质 学习难点:组合数计算公式以及性质的应用 一 自主学习 问题1:(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分别去参加某天的上,下午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分别去参加一项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问题2:有5名体操运动员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选拔赛.(1)从中选出3名参加双杠,吊环,鞍马三个单项比赛,每项仅1人,有几种不同的选拔结果?(2)从中选出3名参加吊环比赛,有几种不同的选拔结果? 1 组合的概念: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 n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说明:⑴不同元素;⑵“只取不排”——无序性;⑶相同组合:元素相同 2.组合数的概念: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 n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组合数... .用符号m n C 表示. 3.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1)一般地,求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数m n A ,可以分如下两步:① 先求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组合数m n C ;② 求每一个组合中m 个元素全排列数m m A ,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m n A =m n C m m A ?. (2)组合数的公式: (1)(2)(1)!m m n n m m A n n n n m C A m ---+==或)!(!!m n m n C m n -=,,(n m N m n ≤∈*且 4、组合数的性质(1):m n n m n C C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整理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 1.说出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2.列举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知道化学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研讨: 1、什么是化学? 【演示1】:向白纸上喷溶液,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了? 【演示2】在一支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再向牛奶里加入稀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要解释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必须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解答。 用15分时间阅读课题1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思考以下内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简单发展史。 (3).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4).怎样学习化学? 小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化学的发展历史 ①.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 ②.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道尔顿、阿附加的罗) ③.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门捷列夫)

④.纳米技术:标志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3.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科学。 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归纳总结: 化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点出课题1)但是化学、化工的生产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为人类造福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能学好化学呢?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评价样题: 1.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运动规律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但组成纸屑物质的基本元素只有() A.3000多种 B.1000多种 C.30多种 D.100多种 3.1896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史于 4.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 教学后记:

《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4.5《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2.会根据题意求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3.能灵活运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什么叫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5)与(-4,-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求一次函数y=k x+b的解析式,关键是:求出k、b的值,从已知条件可以列出关于k、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出k、b。 解: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 x+b 因为y=k x+b的图象过点(,)与(,), 所以 解方程组得: 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4.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其中含有未知常数系数)再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知道两点坐标用此方法可求出函数解析式。 二、自主探究(B级) 5.作出分段函数 3x-5 (1≤x≤3) y= 4 (3<x≤5) 的图象 14-2x (x>5) 6.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钟,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

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思路点拔〗本题y随x变化的规律分成两段(前5分与后10分)写出y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要分成两部分,画函数图象也要分成两段来画。 解:当0≤x<5时,y= (0≤x<5) 或y= 当5≤x≤时,y= (5≤x≤ ) 三、合作探究(C级) 7.课本134页例1 8.若直线y=k x+b与直线y=-2x+1平行,且经过点(3,4),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四、能力提升(D级) 9.已知一次函数y=k x+b的图象经过点(3,-3),且与直线y=4x-3的交点在x轴上, ①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②此直线经过哪几个象限?③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 五、归纳小结 六、学习反思 七、课堂检测:P134页、135页练习题

初中化学复习导学案(1)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习目标】: 1.了解金属使用的先后顺序和用量多少的排序 2.熟知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共性)和特性 3.金属之最 4.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5.置换反应的判断和方程式的书写规律 6.金属的冶炼及金属资源的保护 7.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及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重难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活泼金属和酸反应的图像 3.置换反应的先后顺序及其应用 【复习过程】: 考点梳理: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按使用的先后排序是:,金属按用量多少排序是。 2.金属共性: (1)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大多呈色,除为红色,为黄色。 (2)金属的熔点相对较,常温下大多呈态,除外。 (3)金属都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 4.金属之最: 熔点最低的金属是:,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5.金属材料的分类: (金属单质) 金属(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或,而制得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材料 易错点:合金中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 铁的合金有和,其组成元素相同,但物理性质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不同。 合金的优点: 硬度,强度和抗腐蚀性能于组分金属(组成合金的金属单质) 金属材料使用时需要考虑:成本(价格),资源、美观、使用是否便利,是否便于回收、是否会污染环境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金属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钢的含碳量高于生铁 B .合金的硬度大于所有的纯金属 C .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的金属 D .生铁和钢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含碳量不相同 (2)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多选) A .黄铜 B.紫铜 C.青铜 D.白铜 E.三氧化二铁 F.24K金 G.18K金 (3)金属及其合金是重要的工业建筑材料,某些金属元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

排列 导学案

排列(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排列的意义,并能用树形图正确写出一些简单排列问题的所有 排列. 过程与方法: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 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排列的意义,并能用树形图正确写出一些简单排列问题的所有排列. 教学难点: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学习探究一: 1、排列的定义: 几点说明: (1)元素不能重复。n个中不能重复,m个中也不能重复。 (2)“按一定顺序”就是与位置有关,这是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是排列问题的关键。 (3)两个排列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排列中的元素完全相同,而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 (4)m<n时的排列叫选排列,m=n时的排列叫全排列。 (5)为了使写出的所有排列情况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最好采用“树形图”。2、小练习 下列问题中哪些是排列问题? (1)10名学生中抽2名学生开会 (2)10名学生中选2名做正、副组长 (3)从2,3,5,7,11中任取两个数相乘 (4)从2,3,5,7,11中任取两个数相除 (5)20位同学互通一次电话 (6)20位同学互通一封信 (7)以圆上的10个点为端点作弦 (8)以圆上的10个点中的某一点为起点,作过另一个点的射线(9)有10个车站,共需要多少种车票? (10)有10个车站,共需要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学习探究二: 1、排列数: 2、“排列”和“排列数”有什么区别? 3、排列数公式(1): 排列数公式(2): 几点说明: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导学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⒈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⒉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制取氧气的方法 ⒊知道氧化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⒋了解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⒌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预习】教材第二单元 【课堂导学】 知识点1 空气 ⒈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第一个用天平对空气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化学家是:)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 d.结论: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可能原因: ②能否用铁代替红磷?为什么? ③能否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为什么? ⒊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NO2)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⒋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 ,影响 ,破坏 .全球 ,臭氧层和等 保护:加强大气,改善,使用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后才能排放,积极、、等 ⒌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⒍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如登山、潜水、宇航、医疗急救、)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金属切割) ②氮气: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化工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⒎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

华东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导学案

1题)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要点1】---一次函数的图像 1、一次函数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来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常取两点A (k b - ,0),B (0,b );因此我们也把一次函数y kx b =+(0k ≠)的图像叫做直线y kx b =+; 特例:(0)y kx k =≠的图像是经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一次函数y kx b =+中的k 叫做直线的斜率,b 叫做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要点2】---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 ◆【要点3】---直线的平移: 一次函数中,自变量x 增加或减少,图像就左、右平移,其法则是:左加右减;函数值y 增加或减少,图像就上、下平移,其法则是:上加下减,反之亦然。 ◆【要点4】----求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直线y kx b =+与x 轴的交点坐标,令0y =,得交点(k b -,0);求与y 轴的交点坐标,令0x =,得交点(0,b ); ◆【考点题型1】---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 【例1】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122+==x y x y 和 (2)3212--=+-=x y x y 和 和2y x =- 总结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

6+【例 2】1、已知函数:①、0.26y x =+; ②、1 72 y x =-+; ③、2y x =;④、y =; 其中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是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的函数是 ; 2、若正比例函数13 52 )1(---=m m x m y 的图象经过二、四象限,则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是 ; 3、点A (1x ,1y )和点B (2x ,2y )在同一直线y kx b =+上,且0k <.若12x x >,则1y ,2y 的关系是( ) A 、12y y > B 、12y y < C 、12y y = D 、无法确定 【例3】已知函数26y x =-+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 (1)当______x =时,0y =,即方程260x -+=的解为 思考:(2)当______x 时,0y >,即不等式260x -+>的解集为 ; (3)当______x 时,0y <,即不等式260x -+<的解集为 ; 总结:当0y =时,正好是图象与 轴的交点 当0y >时,图象位于 轴 方 当0y <时,图象位于 轴 方 ◆ 目标训练1: 1、正比例函数x y 3=经过点(1x ,1y )与(2x ,2y ),若12x x <,则1y 2y ; 2、一次函数1,=++=b a b ax y 若,则它的图象必经过点( ) A 、 (1-,1-) B 、(1-,1) C 、( 1,1-) D 、(1,1) 3、已知函数:①、4y x =;②、y x =-③、42y x =-;④、1 2y x =-;⑤、5y x =-; ⑥、23y x =--;其中: (1)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是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的函数是 ; (2)图像经过原点的函数是 ;图象与y 轴的正半轴相交的有 ; ◆【考点题型2】---一次函数的平移 【例4】1、 把直线x y 2=向上平移3个单位,就得到直线 ,它经过 象限 2、将直线132y x = +向左平移 个单位可得直线1 22 y x =-;

《1.2排列与组合》习题课导学案

《§1.2 排列与组合》习题课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 1.能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常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题策略、解题方法的选择 【学法指导】 1.结合具体问题,归纳题型特点,选择解题方法 2.比较区别,找准不同问题情境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链接】 排列组合的定义,排列数组合数公式 【学习过程】 练1用0,1,2,3,4,5这六个数字: (1)能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2)能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且为5的倍数的五位数? (3)能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且比1 325大的四位数?

知识点二:相邻不相邻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邻的排列问题) 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 (1)甲、乙和丙三同学必须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2)甲、乙和丙三名同学都不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3)甲、乙两同学间恰好间隔2人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知识点三:选排问题先取后排 例3.(1)4名优秀学生全部保送到3所学校去,每所学校至少去一名,则不同的保送方案有多少种? (2)四个不同球放入编号为1,2,3,4的四个盒中,则恰有一个空盒的放法有多少种? 练2(1)6本不同的书分给甲、乙、丙3位同学,每人各得2本,有多少种分法? (2)把6个不同的小球全部放到5个有编号的小盒中,每小盒至少有1个小球,有多少种方法? (3)把6个相同的小球全部放到5个有编号的小盒中,每小盒至少有1个小球,有多少种方法? (4) 某校准备组建一个10人的篮球队,由高一的6个班学生组成,要求每班至少1人,则名额的分配方案有多少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导学案(全册)

导学案设计本 学校 ——————————————————班级 ——————————————————学科 ——————————————————教师 ——————————————————

导学须知 教师在导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宽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的创造者,思维矛盾的挑动者,茫然无助时引路人、示范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 一、导学“八认真” 1. 认真搜集资料 2. 认真备导学案 3. 认真上高效课 4. 认真辅优补差 5. 认真实习实作 6. 认真批改作业 7. 认真考核评价 8. 认真反思总结 二、导学“六要素” 1. 教材要让学生读 2. 问题要让学生提 3. 过程要让学生说 4. 规律要让学生找 5. 实验要让学生做 6. 结论要让学生下 三、导学“五原则”: 1. 胸中有纲 2.心中有书 3.脑中有题 4.目中有人 5.手中有法 四、学习“三方式” 备导学案时重点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维度加以设计。 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导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指学习者不是一个人单独地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它表现为: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即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导学过程。 也就是说指学习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答案,把导学过程变成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追寻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学好“十时刻” : 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印在第一页的背面) 导学案设计本检查记录 (至少每半学期检查一次):

§3.2 一次函数的图像导学案

八年级数学(上)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4.3.2 一次函数的图像(2) 一、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一次函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在认识一次函数图象的基础上,掌握一次函数图象及其简单性质; 2.经历对一次函数图象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解决一次函数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问题引入: 1、作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有: 、 、 。 2、回顾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3、作一次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有: 。 1、请作出一次函数12+=x y 的图象. 解: 第二环节: 活动探究 1、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y=2x+3, y=-x,y=-x+3和y=5x-2的图象. . ; 得出结论:一次函数图像是 .因此作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 点,再过这 点作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 kx b =+. 议一议: 1、上述四个函数中,随着x 值的增大,y 的值分别如何变化?相应图象上点的变化趋势如何? 2、直线y=-x 与y=-x+3的位置关系如何?你能通过适当的移动将直线y=-x 变为直线y=-x+3 吗?一般地,直线y=kx+b 与y=kx 又有什么关系? 3、直线y=2x+3与y=-x+3有什么共同点?一般地,你能从函数y=kx +b 的图象上直接看出b 的值吗? 4、如何确定直线y=kx +b 所经过的象限? 归纳出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 在一次函数y kx b =+中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 ,当b >0时,直线必过 象限; 当b <0时,直线必过 象限;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 ,当b >0时,直线必过 象限; 当b <0时,直线必过 象限. x … … y … …

初三上册化学 空气导学案

课题1 空气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4.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5.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重点)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做法 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积分数 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情景导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课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 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情境导入】猜谜

1.“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 2.“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1: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 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 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 “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 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P26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 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对比归纳】认识相似装置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初三化学全套复习学案

初三化学全套复习学案 说明:本学案设计可供中考学生自主复习使用,可以算是课本导读,所以不用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5、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到的现象原因说明鸡蛋壳中有什么物质 (1) (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一次函数导学案

183 1 一次函数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学习重点】: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学习难点】:由实际问题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本第39页至40页,并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题意写出下列函数的解析式: (1)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15C,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 6C.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km时,他们所处位置的气温是y °C .写出y?与x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有人发现,在20~25C时蟋蟀每分鸣叫次数c与温度t (单位:C)有关,即c的值约是t的7倍与35的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计算成年人标准体重G (单位:千克)的方法是,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身高值h,再减常数105,所得的差是G的值; (4)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为y (单位:元)包括:月租22 元,拨打电话x分的计时费(按0.1元/分收取); 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一个长10cm宽5cm的长方形的长减少xcm,宽不变,长 方形的面积y (单位:cn l)随x的值而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次函数概念: 1)一般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 0时,y kx b即y kx,即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辨证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二、跟踪练习: 1、下列函数中,是一次函数的有_________________ 是正比例函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导学案

课题2 氧气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知道碳、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能够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 3.掌握化合反应的特点并能利用该特点对反应的类型进行准确地判断。 4.知道氧化反应有剧烈和缓慢之分,并能举出相应的反应实例。 【课前预习】 1.凭借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你能说出你对氧气都有哪些认识吗?(只要是与氧气相关的内容都可以) 2.在大家罗列了有关氧气的很多内容后,我们能否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类呢?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出示一瓶氧气。) 【讨论交流】①请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④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演示实验[2-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 小贴士:此方法通常用于氧气区别于其它气体的鉴别。

【交流讨论】 1.物质的燃烧与氧气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怎样解释物质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的不同? 2.①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起什么作用? ②集气瓶底为什么要先放少量水? ③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里燃烧,这说明了什么? 3.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能发现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知识点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1、化合反应:或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反应。(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讨论交流】 1.请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此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为什么? 3.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必须是两种物质吗? 2、氧化反应:物质和_______发生的反应。(不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特征反应。)【注意事项】 1.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指氧元素,包括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元素,不能将概念中的氧改为氧气,会缩小氧化反应的范围。 2.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3.氧气在氧化反应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讨论交流】 1.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下列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1)碳 + 氧气二氧化碳(2)铁+ 氧气四氧化三铁 (3)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4)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3.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吗? 4.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呢? 【小结】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 项目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特点 举例 相互联系 【讨论交流】人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氧气少,说明氧气参加了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属于氧化反应,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有氧气参加,也属于氧化反应,它们与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小结】1.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虽也有_______过程,但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2.燃烧与缓慢氧化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氧化反应:⑴_______ ,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导学案)

课题: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案) [教学目标] 1、会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 2、能结合图像说出一次函数的性质;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 会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并由图像得出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由函数图像得出函数的性质,及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提问复习,引入新课 1、什么叫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形如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0时,y=kx+b就变成了,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 ?

二、探索新知,合作学习 1、认识一次函数的图像 画图:请大家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 , y=2x +1,y=2x -1的图象。 2、比一比:大家比比各自画出的一次函数的图像形状,探讨怎样快速地作它的图像 ? 作一次函数图像的步骤为: 、 、 。 ?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 。 画一次函数的图像时,只要描出合适关系式的两点,再连接两点即可。 我们通常选取(0, )和( ,0 )这两个点,也就是选取图像与x 轴和y 轴的交点坐标。有时也选取(0, )和(1, )这两点,因题而异。 3、验一验:作正比例函数y=-2x 与一次函数y=-2x +3 、y=-2x -3图象. 4、想一想:比较上面第二组作的三个函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形状都是,并且倾斜程度; (2)函数y=-2x图象经过原点,一次函数y=-2x+3 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 即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2x向平移单位长度而得到; 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即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2x 向平移单位长度而得到; 5、归纳小结: (1) 所有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都是________ (2)直线y=kx+b与直线y=kx__________; y=k1x+b1(k1≠0, k1,b1为常数), y=k2x+b2 (k2≠0, k2,b2为常数),当k1=k2,b1≠b2时两个函数图象互相。 (3)直线y=kx+b可以看作由直线y=kx_____ ______而得到 当,向上平移b个单位;当,向下平移b个单位 三、例题解析 例1:已知直线y=(3m+6)x+m-4,当m为何值时,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例2:已知点(3,m)、(-2,n)在直线y=5x+1上,采用多种方法比较m、n的大小。 ` 四、有奖竞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