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

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2、持久性明显发展

3、精确性提高

4、概括性更强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三)情感发展特点:

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4个: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论述)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从思维方面讲,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才与成人一样。从言语方面来说,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像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理能力。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误区:逼迫、用成人语言。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

(2)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到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

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简答)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

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 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1、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智力测验: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的比内-西孟量表(法国),后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内量表现在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平均数100,标准差为15

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3、群体差异:主要是性别差异

二、智商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相关系数在小学(0.6-0.7)中学(0.5-0.6)大学(0.4-0.5)。

三、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1.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2.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型和反思型、整体性和系列性。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美国赫尔曼·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性”。一般说来,场依存性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更擅长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

反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

整体性和系列性:英国(戈登·帕斯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为何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三、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态度,

5、运动技能。

(二)奥苏贝尔的分类: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

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第二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实际体现了动机原则)、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

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叫刺激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强化的程式: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分连续式和间隔式。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属于负强化。

4、消退

5、惩罚:

程序教学: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它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选择)

(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一)有意义学习的含义与条件(简答)

1、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二)意义的同化:三种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一个特殊形式,相关类属:杠杆—滑轮。

2、上位学习:例如学生在熟悉了“胡萝卜、菠菜等这类下位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

3、组合学习:如质量和能量、需求与价格、借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

(三)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

(2)整合协调原则

(3)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四)发现学习优于接受学习(辨析、简答)

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有任何不同。奥苏贝尔强调: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概述

1、(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

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2、知识种类的划分

(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具体知识(日期、地点、事件、人物)和抽象知识(抽象的概念、命题)

(2)根据知识的功能: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静态性质)和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动态性质)

3、知识的(表征存储)是指个体知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

4、不同表征方式的分类(重点)

A 陈述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

B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C 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D 认知结构

5、知识学习的种类:

(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归属学习(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举例:上位学习:学习了铜铁导电再学习金属导电

下位学习:学习了蔬菜再学习白菜、萝卜

并列结合学习:质量与能量、供求与价格、热与体积等

6.知识学习的过程为(理解)(巩固)(应用)。

第二节知识的理解

1、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

2、知识理解的标志:

A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B 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能正确的执行动作)

3、美国加州大学的(维特罗克)对理解的生成过程作了深入分析和解释。

4、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5、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论述)P129

1.概念分析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

4、变式

5、比较

第三节知识的巩固

1、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2、知识巩固的途径:

A 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

B 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C 合理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合理

(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150%时

效果最佳。

第四节知识的应用

1、知识应用的过程:

A 审题

B 有关知识的重现

C 课题的类化

2、影响知识重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 旧知识的干扰

B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

C 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3、根据同化理论,知识的再现即新的意义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中分离出来。当被同化的知识的可分离性强度低于某一关键水平时,它就不能回忆或再认出来,这个关键水平叫(可利用性阈限)

4、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P145

A 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

B 智力活动水平

C 课题性质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概述

1、(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特点:

A 客观性

B 外显性

C 展开性

3、心智技能的特点:(重点)

A 对象具有观念性

B 执行具有内潜性

C 结构具有简缩性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练习)是各种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3、学习者练习曲线的共同点表现在:(重点)

A 开始进步快

B 中间有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C 后期进步较慢

D 总趋势是进步的

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A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B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C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外部反馈

D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

2、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A 活动的定向阶段

B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C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D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E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安德森的心智形成三阶段:

A 认知阶段

B 联结阶段

C 自动化阶段

4、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三阶段:(重点)

A 原型定向

B 原型操作

C 原型内化

5、教师如何完成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任务

A 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动作要素、执行顺序,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B 要使学生了解个各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自觉性

C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D 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其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特征:

A 形成的后天性

B 内容的社会性

C 表现的行为性

D 结构的稳定性

E 抉择的自觉性

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6、(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7、(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他采用(对偶故事法)进行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B 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为两个亚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

2)权威阶段(5—8岁)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服从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

C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道德判断有了自律萌芽,公正感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你要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

D 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时期真正达到自律阶段。以形式上的公正向实质性的公正观发展。

3、柯尔伯格对品德研究法是(两难)法。

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简答)

A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B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2、(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A 家庭教养方式

B 社会风气

C 同伴群体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A 认知失调

B 态度定势

C 道德认知

5、(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第四节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A有效地说服

B树立良好的榜样

C利用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E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1、(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线路,应如何设计,这属于无结构问题。

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有结构和无结构的问题解决特点上一样,解决过程不同。(注意辨析)

5、问题解决的几个基本特点:

A 目的性

B 认知性

C 序列性

6、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

1)建立问题表征

2)搜寻解法

3)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第二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A 问题的特征

B 已有的知识经验

C 定势与功能固着

2、如何在教学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A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B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C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D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

第三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A 流畅性(在问题上单位时间内的观念数量)

B 变通性(对同一问题所作不同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强)

C 独创性(独具慧心,意见越新奇独特,独创性越高)

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A 环境

1)家庭环境 2)学校教育环境

B 智力(注意智力高低与创造性高低的关系,多选)

C 个性(影响创造性的个性因素有哪些)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能接受违反“常识”的假设和观念)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论述)

A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B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C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八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概述

1、(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压力)三种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2、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而起作用。

3、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4、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动机水平的高低有关,但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成成正比。(判断说明)

5、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点,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点。

6、学习动机的分类:

A 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

B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C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7、内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

8、(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0、(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属内部动机)

11、(自我提高自驱力),是个全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属外部动机)

12、(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了为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属外部动机)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1、(斯金纳)用强化说来解释动机的引起。

2、美国人(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层次说。

3、需要层次说的内容:

生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

缺失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4、动机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5、美国(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来的。

7、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

A 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B 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C 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D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8、(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9、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10、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第三节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

1、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

A 家庭、学校和社会

B 学生的个性特点

2、学习需要的培养:

A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B 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C 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D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述)

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

A 竞赛要慎用少用

B 竞赛要注意方式

2、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运用奖惩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小简答题)

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

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适当

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A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B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

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第九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概述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2、识记中的复述策略有哪些:

A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B 排除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D 多种感官参与

E 反复新闻记者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F 过度学习(150%)

3、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

A 及时复习

B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C 复习形式多样化

D 画线

4、(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分为:

A 记忆术

B 做笔记

C 提问

D 生成性学习

E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记忆术分为以下几种:

A 位置记忆法

B 缩简和编歌诀

C 谐音联想法

D 关键词法

E 视觉想象

F 语义联想

6、(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种策略:

A 列提纲

B 利用图示(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C 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第三节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2、(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元认知知识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使用方面的认识)

3、元认知策略的种类: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熟悉各自的概念)

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的种类:(熟悉各自的注意事项)

A 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B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C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D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第五节学习策略的训练

1、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A 主体性原则

B 内化性原则

C 特定性原则

D 生成性原则

E 自我监控原则

F 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第十章学习迁移

第一节概述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

A 正迁移和负迁移

B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C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钢笔字写得好有利于写好毛笔字。

4、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影响英语语法的正常掌握。

5、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如:化学中的锂、钠、钾等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一抽象或概括层次,它们学习之间的影响即水平迁移。

6、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如: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7、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

8、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如:学完单词“eye “后,再学习“eyeball”时,即可以产生特殊迁移。

9、同化性迁移,如: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

10、顺应性迁移,如: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日常概念,不能解释所遇到的事物时,就要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概念来标志某一现象或事物,新概念的建立过程即一

种顺应过程。

11、重组性迁移,如:将已掌握的字母重新组合成单词,不同成分的动作被结合成连续的整体动作。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也称“官能说”。

2、相同要素说是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的。

3、概括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

4、认知观的代表人物是(奥苏贝尔)。

5、奥苏贝尔的认知观是一种重视认知结构的迁移问题理论,他的基本观点有:

A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B 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6、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三个变量是:

A 可利用性

B 可辨别性及稳定性

C 清晰性

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

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A 相似性

B 原有认知结构

C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定势)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3、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论述)

A 精选教材

B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C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D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十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里状态。

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物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社会环境因素: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3、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A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B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C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D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E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F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焦虑是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四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5、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6、(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7、抑郁症的表现:

A 情绪消极、悲伤,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

B 消极的认识倾向

C 动机缺失,缺少热情

D 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8、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日本森田疗法

9、(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10、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

11、(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由(沃尔朴)于1958年首创。

12、(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13、睡眠障碍可采用(肌肉松驰法)来治疗。

14、全身松驰法由(雅各布松)首创,具体做法是“紧张—坚持—放松”的练习。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

1、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A 热心和同情心

B 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2、教师的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A 课时计划

B 课堂教学过程

C 课后教学评价

4、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 关注生存

B 关注情境

C 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A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B 微格教学

C 进行专门训练

D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综合训练4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综合训练 4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2.中学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 )类型。 A.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 B.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 C.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 D.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学生成绩与检查评定 4.( )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A.1999 B.2001 C.2002 D.2003 5.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7.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团结协作 D.以身作则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

目标:( )。 A.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进入高等教育强国行列 C.进入继续教育强国行列 D.进入幼儿教育强国行列 9.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10.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这是( )。A.系统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1.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12.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15.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保罗?朗格朗 B.罗杰斯 C.索尔蒂斯 D.布鲁纳 16.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 )。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1、大教学论 2、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五经、四书 4、“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 6、癸卯学制 7、理论性和应用性 8、强制教育 9、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10、教学活动11、辅助形式12、课外辅导成绩考核13、通过各科教学14、课程计划15、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16、③17、①18、②19、①20、①21、①22、①23、③24、①25、④26、①27、③28、①29、答: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分);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2分);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分)30、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分)(2).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3分)31、答:(以下各点各2分)(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32、答:(以下各点各1分)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正确;教育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组织合理。33、答: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品德、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人的活动。(2分)普通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一般包括如下几项:(以下各点各1分)(1)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要完成的首要任务,通常称为“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加学生的体力。 一、填空题(在下列每题的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字词,每空1分,共17分) 1、杨贤江写的《》,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的本质是()。 3、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4、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 5、()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862年我国在()首先执行了这个制度。 6、1903年颁布的(),是中国最早实行的近代学制。 7、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师范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相结合的学科。 8、义务教育,也叫(),是由国家用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强制实行的国民基础教育。 9、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10、教学手段就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11、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是中小学教学的()。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教育 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 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 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 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七、自我意识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生学习的容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的学习 二、认知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2)发现法的一般步骤:①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分解问题,即把大问题分解为几类小问题;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④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相关资料;⑤组织学生审查资料并引出应有的结论;⑥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证实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答案进行检验、补充、修正,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 (3)使用发现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学容兼顾逻辑性与趣味性;②问题在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围;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创造性思维;④所选课题要具有系统性;⑤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解决问题。 2、奥贝尔的认知接受说 (1)奥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③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④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学习与记忆过程是以下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①学习和记忆的操作系统(接收外界信息并加工)②预期事项系统(学生的期望目标,即学习动机)③执行控制系统(认知策略) (2)学习的八大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述 1、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奥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认知、自我提高、附属这三方面的驱力。 3、学习动机按来源分部和外部学习动机;按围分一般和具体动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和答案 一、选择题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10套)

2015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A]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_泛化与分化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提出者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普洛夫。 二、定义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实质区别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四、实例 泛化:在巴普洛夫的试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分化: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逐渐学会了在有1000赫兹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五、真题回顾及解析 【2016年上半年】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在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解析】B。小英对不但对医生这个特定的人物感到害怕,对穿白大褂的人都感到害怕,说明小英分不清楚医生和穿白大褂的人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对相似性事物(白大褂)做出同样的反应(感到害怕),所以是对刺激泛化。 六、练习 以下情境中属于分化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杯弓蛇影 C.能正确叫出双胞胎各自的名字 D.把“中国人民银行”看成“中国人民很行” 【解析】C。能对相似性对事物(双胞胎)做出差异性对反应(叫出各自对名字)。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分不清蛇和井绳,对相似对事物做出了同样对反应;同样,B是分不清墙上挂对弓箭和蛇,所以都感到害怕,仍是泛化;D对相似对汉子“银行”和“很行”分不清楚,所以以上三个选项都属于泛化。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 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 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5.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 模拟试卷15 一、单项选择题 1 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奉献的是( )。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亚里士多德 (D)洛克 2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是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包括婴儿期、( )、学前期、学龄期和青年期。 (A)儿童早期 (B)儿童期 (C)儿童晚期 (D)学前早期 3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①会打球②个子越长越高 ③风沙吹进眼睛自然流泪④小孩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感到害怕 ⑤儿童理解了“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4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的依据是学习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刺激 5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孩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恰当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孩子看完电视后立即督促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6 “榜样学习”教育效应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7 ( )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目的说 (C)认知一发现说 (D)有意义一接受说 8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 质与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含四个部分①WT情境②已有知识技能③障碍④方法WT解决是指对WT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1.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 3.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动算,如回忆朋友电话号码太简单也不是; 4.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识别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图,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常用的启发式方法有:

2020云南楚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那些年我们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2020云南楚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那些年我们常见的 心理学效应 (一)首因效应 又叫第一印象、优先效应、首次效应,通常发生陌生人之间的印象。指的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比如我们常说,在面试和相亲的时候,精心打扮就是为了给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它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一般来说,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你和你闺蜜关系特别好,但是由于最近一件事情,闺蜜伤害你了,就觉得你的闺蜜整个都不好了,就是典型的近因效应的现象。 (三)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比如,我们常说“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一俊遮百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电视上名人广告,就是晕轮效应的现象。 (四)投射效应 就是说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

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或是将自己内心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观点以及行为转移到别人或其他事物上,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减轻内心不安及罪恶感,维持自己心理平衡,获得暂时的表面安宁。比如:“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五)社会刻板印象 它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类于某一类,进而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比如:认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英国人都比较绅士,法国人都比较浪漫,商人都是比较精明,就是社会刻板印象。 (六)霍桑效应 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比如:小明同学正在上作文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这时候,小明同学偷偷的再看小人书,老师巡视过来,小明赶紧把小人书收拾起来,这就是霍桑效应,当观察者知道自己被观察之后,改变自己的行为。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 1.新课改中,制定一些教师和学生参加实验,这些教师和学生因得知自己参与实验,受到关注而提高活动积极性,有比平时更加努力和表现,这种效应是( )。 A.期望效应 B.霍桑效应 C.成就效应 D.多米诺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