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作业:6.1细胞增殖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作业:6.1细胞增殖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作业:6.1细胞增殖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作业:6.1细胞增殖

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人体皮肤擦伤后能重新长好,主要是由于细胞能进行( )

A.无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有丝分裂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答案:C

解析:擦伤皮肤能重新长好,主要是由于皮肤生发层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以补充损伤的细胞。

2.受精卵的细胞分裂方式属于( )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以上三者都不是

答案:B

3.在洋葱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板的形成发生在(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答案:D

解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逐渐扩展成为细胞壁,从而形成两个子细胞。

4.下图A表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B表示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细胞周期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

B.b+c是一个细胞周期

C.a段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a、b、c、d段都要消耗ATP

答案:B

5.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末期细胞板处聚集较多的是( )

A.内质网

B.叶绿体

C.高尔基体

D.核糖体

答案:C

解析:高等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高尔基体,所以C选项正确。

6.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下列直接参与活动的细胞器有( )

A.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B.高尔基体和中心体

C.叶绿体和核糖体

D.中心体、高尔基体和核糖体答案:A

7.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特点是( )

A.着丝点分裂,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

B.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C.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染色体散乱的排列在细胞中央

答案:A

8.下列关于无丝分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出现

B.无丝分裂过程中也存在DNA的复制

C.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能够进行无丝分裂

D.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

答案:C

解析: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蛙的红细胞能够进行无丝分裂。

9.下列各项中,属于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共同特征的是( )

A.有中心体的复制

B.有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C.细胞板扩展分裂细胞质

D.细胞膜内陷缢裂细胞质

答案:B

解析: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的复制;细胞板扩展分裂细胞质的方式是植物细胞的分裂特点;而细胞膜内陷缢裂细胞质的方式是动物细胞的分裂特点。

二、非选择题

10.每个细胞的生命历程虽然短暂,但对个体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是因为细胞体积越大,其__________越小,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2.如图是某植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简图:

①请用标号按照分裂的先后排序__________.

②与上图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的时期是

__________(填标号).

③作为一个细胞周期,上图还缺少一个时期的细胞简图,该时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__________.

3.在健康的机体中,细胞的衰老、凋亡总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当中,这是受__________控制的自然生理过程.如果该凋亡的细胞没有凋亡就可能导致癌变,临床上通常用药物使癌变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期,以到抑制遗传物质的复制,达到治疗的目的.

答案:1.相对表面积(或表面积/体积); 2.BCAD; BD;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3.基因; 分裂间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直接参与细胞分裂活动的细胞器有( )

A.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B.高尔基体和中心体

C.叶绿体和核糖体

D.中心体、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答案:A

2.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变化是( )

A.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的消失

B.染色体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C.细胞板出现和纺锤体出现

D.DNA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答案:D

3.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下列处理及其目的恰当的是( )

A.选根尖2-3 mm作为实验材料,该区域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期

B.用盐酸和酒精解离细胞,使细胞破裂有利于染色剂进人

C.染色后需要用清水漂洗去浮色然后再观察

D.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细胞

答案:D

4.下列能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细胞分裂顺序的是( )

①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完全分开②出现放射状排列的细丝

③中心体发生倍增④着丝点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答案:C

5.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明显不同的是( )

A.间期有染色体和DNA的复制

B.后期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形成子染色体

C.分裂末期在细胞的中部不形成细胞板

D.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答案:C

6.下列关于细胞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过程需要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无丝分裂过程不需要

B.真核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细胞可进行无丝分裂

C.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都是真核细胞正常的分裂方式

D.都会出现核膜、核仁的消失和重现

答案:C

7.如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毎条染色体上DNA 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

B.图乙中D→E的变化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

C.图丙所处时期与甲图细胞相同

D.图乙中B→C过程会有染色单体的形成

答案:C

8.某同学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后,绘制的各时期细胞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⑤②③

B.图中M为赤道板、N为核仁、P为星射线

C.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同步进行的

D.细胞④内有蛋白质的合成,且合成场所为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图中①~⑤分别指代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末期、间期、中期,其中分裂期包括①前期、⑤中期、②后期、③末期,A正确;图中M为细胞板、P为纺锤丝,因图中没有中心体,所以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B错误;染色体主要由DNA核蛋白质组成,所以核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应同步进行,C正确;细胞④对应的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该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正确。

9.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表现在( )

A.产生的子细胞有更大的变异

B.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各不相同

C.使生物产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染色体数相一致,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一致

D.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使所有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使亲代复制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从而保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

10、下图A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B表示在一个细胞周期(G1、S、G2组成分裂间期,M为分裂期)中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C表示处于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的变化(用特殊方法在一个培养基中测得)。请据图回答:

1.图A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与A图所示细胞在分裂末期相比,其特有的特征是__________。

2.A图DNA含量相当于处在C图的__________阶段(填“2”“2~4”或“4”)。

3.若图A为胚胎干细胞,正处于培养液中,则在正常情况下,下一时期,细胞中着丝点数目有__________个。

4.图C中的DNA含量为大于2C且小于4C的细胞,则处在B图的__________期(填字母)。

5.培养过程中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图C中DNA含量为__________C的细胞数量会增加。

6.染色体数目的暂时增倍发生在图B中的__________段(填字母),增倍的原因是

__________。

答案:1.8; 有细胞板出现; 2.4; 3.8; 4.S; 5.2; 6.M;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子染色体

细胞生物学作业

细胞生物学作业(专升本) 1.如何理解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是医学学科的基础课程。 研究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研究的必修课,在细胞免疫,识别,和分泌各种物质以及胞间运输等各方面都与人类个体息息相关,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人体代谢免疫等各种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细胞构成组织,细胞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也是人体所必须的,细胞普遍衰老也是人体衰老的象征,从一个细胞就具有人类所以的遗传物质,我们加以利用,人为培养出一些器官组织,或者从大肠杆菌从植入人的激素基因,制造胰岛素,进行基因工程,细胞对人体稳态的调整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效应T细胞可以杀死人体的癌细胞 和多种病变细胞,癌细胞有不死性,讲癌细胞与人体效应B细胞融合可以获得杂交的无限 分泌抗体的瘤性B细胞,对人体有利无害。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有细胞膜细胞质,均有核糖体,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不同点: 1、细胞壁成分:原核细胞为肽聚糖、真核细胞为纤维素和果胶; 2、细胞器种类: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真核细胞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3、原核细胞无染色体,真核细胞有染色体; 4、细胞大小:原核细胞小、真核细胞大。 3.试述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1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主体,它既有固体(晶体)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2膜蛋白分子以各种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有的贯穿其中,有的镶嵌在其表面。

3膜糖类(糖脂和糖蛋白)分布在非细胞质侧,形成糖萼。 4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4.细胞膜的生物学意义有哪些? 意义:细胞的流动性在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跨膜运输等病原微生物侵染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不对称性(主要是指膜蛋白)是生物膜执行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5.试述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理学意义。 工作原理 钠钾泵位于动物细胞的质膜上,由2个α和2个β亚基组成四聚体,β亚基是糖基化的多肽,并不直接参与离子跨膜转运,但帮助在内质网新合成的α亚基进行折叠。1.细胞内侧α亚基与Na+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α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 2.同时细胞外的K+与α亚基的另外一点结合,使其磷酸化,α亚基构象再度发生变化,将K+泵入细胞。 3.完成整个循环。从整个转运过程中α亚基的磷酸化发生在Na+结合后,去磷酸化发生在与K+结合后。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可以逆电化学梯度泵出3个Na+和泵入2个K+。 生理功能 1.维持细胞膜电位 膜电位是膜两侧的离子浓度不同形成的,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质膜内侧为负,外侧为正。每一个工作循环下来。钠钾泵从细胞泵出3个Na+并且泵入2个K+。结果对膜电位的形成了一定作用。 2.维持动物细胞渗透平衡 动物细胞内含有多种溶质,包括多种阴离子和阳离子。没有钠钾泵的工作将Na+

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复习题有答案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周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B.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C.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D.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2.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严格地说,只有在细胞分裂期才能形成染色体 C.蓝藻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也能形成染色体 D.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3.如图是同一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可做出的判断是() A.图②③④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若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C.该种生物的叶肉细胞中共含有6个DNA分子 D.图③过程染色体数保持不变 4.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核膜解体成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B.中期是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最佳时期 C.后期着丝粒断裂导致染色单体数目加倍 D.末期囊泡聚集成的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膜 5.有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板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 B.同源染色体配对通常发生在分裂前期 C.在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D.在分裂中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 6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板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有丝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需要酶参与

C.分裂后期细胞中形成纺锤体,使子染色体被拉向细胞两极 D.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持续时间短 7.在一次有丝分裂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B.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D.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8.【2017-2018学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下面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a)数目、核DNA分子(b)数目的柱形统计图,对此进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时期染色体复制,核DNA和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B.③时期核膜、核仁重建,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C.①→②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变 D.②→③表示染色单体相互分离,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目也随之减半 9.【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如图是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但有染色体的出现 B.有DNA和染色体的复制 C.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缢裂成两个细胞核,因此子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一半 D.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都有核膜与核仁的周期性消失和重建 10.【2017—2018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第二学期联考】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解离环节,需要在室温下解离10?15分钟 B.在漂洗环节,需要放入盛有水的培养皿中漂洗1?2分钟 C.在制片环节,需要在盖玻片上覆盖滤纸,然后用橡皮或笔端轻轻敲击盖玻片几下,使细胞分散开 D.制作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和永久装片的方法是不同的

细胞生物学第五至第八章作业答案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1 物质跨膜运输有哪三种途径?ATP驱动泵可分哪些类型? 答:物质跨膜运输有简单扩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三种途径。ATP驱动泵可分P型泵、V型质子泵和F型质子泵以及ABC 超家族,其中P型泵包括Na+—K+泵、Ca+泵和P型H+泵。 各种ATP驱动泵的比较: 2.简述钠钾泵的结构特点及其转运机制。 答:Na+—K+泵位于动物细胞的质膜上,由2个α和2个β亚基组成四聚体。Na+—K+泵的转运机制总结如下:在细胞内侧α亚基与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α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同时细胞外的K+与α亚基的另一位点结合,使其失去磷酸化,α亚基的构象再次发生变化,将K+泵入细

胞,完成整个循环。 3、简述葡萄糖载体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其转运机制。 答:葡萄糖载体蛋白,简称为GLUT,是一个蛋白质家族,包括十多种葡糖糖转运蛋白,他们具有高度同源的氨基酸序列,都含有12次跨膜的α螺旋。GLUT中多肽跨膜部分主要由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组成,但有些α螺旋带有Ser、Thr、Asp和Glu残基,他们的侧链可以同葡萄糖羟基形成氢键。葡萄糖载体蛋白的转运机制为:氨基酸残基为形成载体蛋白内部朝内和朝外的葡萄糖结合位点,从而通过构象改变完成葡萄糖的协助扩散。转运方向取决于葡萄糖的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顺梯度转运。 4、举例说明协同运输的机制。 答:协同运输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的是钠钾泵或质子泵。根据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沿浓度梯度的转移方向,协同运输又可分为:同向协同与反向协同。 ①同向协同指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转移方向相同。如人体及动物体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就是伴随着Na+的进入,细胞内的Na+离子又被钠钾泵泵出细胞外,细胞内始终保持较低的钠离子浓度,形成电化学梯度。 ②反向协同物质跨膜运动的方向与离子转移的方向相反,如动物细胞常通过Na+/H+反向协同运输的方式来转运H+以调节细胞内的PH值,即Na+的进入胞内伴随者H+的排出。选做:5、举例说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答:受体介导内吞作用大致分为四个基本过程∶①配体与膜受体结合形成一个小窝;②小窝逐渐向内凹陷,然后同质膜脱离形成一个被膜小泡;③被膜小泡的外被很快解聚,形成无被小泡,即初级内体;④初级内体与溶酶体融合,吞噬的物质被溶酶体的酶水解。具有两个特点,即: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具有选择性;②要形成特殊包被的内吞泡。 例如LDL受体蛋白是一个单链的糖蛋白,为单次跨膜蛋白。LDL受体蛋白合成后被运输到细胞质膜,即使没有相应配体的存在,LDL受体蛋白也会在细胞质膜集中浓缩并形成被膜小窝,当血液中有LDL颗粒,可立即与LDL的apoB-100结合形成LDL-受体复合物。一旦LDL与受体结合,就会形成被膜小泡被细胞吞入,接着是网格蛋白解聚,受体回到质膜再利用,而LDL被传送给溶酶体,在溶酶体中蛋白质被降解,胆固醇被释放出来用于质膜的装配,或进入其他代谢途径。 名词:

高中生物知识点——细胞的增殖

高中生物知识点——细胞的增殖 知识点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生长的原因 (1)细胞的生长 (2)细胞数目的增多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生长。 (2)细胞核所控制的细胞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生长。 3.模拟实验 (1)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2)NaOH的扩散速率(深度):随琼脂块的体积增大保持不变。 (3)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之比:随琼脂块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知识点2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周期

1.细胞的增殖状态 (1)能持续分裂的细胞:红骨髓造血细胞、形成层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等; (2)暂时停止分裂的细胞:肝脏细胞、黄骨髓造血细胞等; (3)不能持续分裂的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精子等。 3.细胞周期的判断方法 (1)细胞周期以分裂间期为起点,而不能以分裂期为起点。 (2)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 知识点3有丝分裂 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真核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有丝分裂过程(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 (1)分裂间期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分裂期

3.有丝分裂中规律性变化规律 (1)有丝分裂相关结构的变化规律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3)核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以二倍体为例) 数量变化: 曲线变化模型: (4)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当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当无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DNA=1∶1。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5.有丝分裂的意义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了细胞的亲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细胞生物学作业

题目: 一、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分别有哪些?说明其工作原理、观察对象和主要构造。请查阅文献资料截图举出每种显微镜拍摄的细胞生物学照片3张以上的图片。 二、试述单克隆抗体技术、FRET、荧光漂白恢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解答: 一、 (一)、光学显微镜 观察对象: 光学显微镜适用于比较大的物质,最小能看到十几微米尺寸的物体。且需要该物体对光的散射比较良好,景深不大。可用于观察细胞,细菌,以及大结构的金属组织。 1.普通光学显微镜 尼康E-600显微镜 (1)原理: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要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第一次先经过物镜(凸透镜①)成像,这时候的物体应该在物镜(凸透镜①)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成的应该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为“物体”,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由于我们观察的时候是在目镜的另外一侧,根据光学原理,第二次成的像应该是一个虚像,这样像和物才在同一侧。因此第一次成的像应该在目镜(凸透镜②)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经过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如果相对实物说的话,应该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2)主要构造: 普通生物显微镜由3部分构成,即:①照明系统,包括光源和聚光器;②光学放大系统,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是显微镜的主体,为了消除球差和色差,目镜和物镜都由复杂的透镜组构成;③机械装置,用于固定材料和观察方便。 (3)图片: 蛔虫

钩虫 2.荧光显微镜 尼康E800荧光DIC显微镜 (1)原理: 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工具之一。 荧光显微镜依据光路可分为透射式和落射式两种,目前新型荧光显微镜多为落射式荧光显微镜,某些大型荧光显微镜中兼有透射利落射两种方式的激发光路。 ①透射式荧光显微镜,激发光源是从标本下方经过聚光镜穿过标本材料来激发荧光,适于观察对光可透的标本。其优点是低倍镜时荧光强,而缺点是随放大

高中必修一生物《细胞的增殖》教案.doc

细胞的增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4)掌握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技能目标 (1)尝试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2)运用数学分析、归纳和推理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3)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4)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养成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掌握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教学过程】 1/6

教学内教学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容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问:从细胞变化的角度 联系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 生已 有的 知 大? 识。 与鼠相比较,大象的个体 学生回答:是细胞分裂 很大,是不是组成大象的细胞 和细胞生长的结果。 旧知识导入体积特别大? 创设问新课2 评价学生回答后引导学 不是,主要是因为大象题情景,激分钟生思考: 体内细胞数量多。发学生的探 事实上,不同动植物的同 究欲望,主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 动地参与学般无明显差异,并且生物体内 习过程。 的细胞都是很微小的。 细胞体积不能无限,生物 体积的增大必然要靠细胞增 殖来增加细胞数量。细胞是如 何增殖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 论: 细胞通①细胞增殖有什么重要 过分裂讲授意义?②真核细胞增殖的方 进行增式有哪些?③什么是细胞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新课5 殖分钟期?细胞周期包括哪几个阶并回答有关问题。自主学习,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主动建构新 么特点?知识。 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教 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只有 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 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 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切活细胞都从一个共同的祖先细胞进化而来,证据是什么想像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很早时期。可否假设那个原始的祖先细胞是所形成的第一个仅有的细胞 1、关于一个共同祖先的假说有许多方面的证据。对活细胞的分析显示出其基本组分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程度,例如,各种细胞的许多新陈代谢途径是保守的,在一切活细胞中组成核酸与蛋白质的化合物是一样的。同样,在原核与真核细胞中发现的一些重要蛋白质有很相似的精细结构。最重要的过程仅被“发明”了一次,然后在进化中加以精细调整去配合特化细胞的特定需要。●人脑质量约1kg并约含1011个细胞。试计算一个脑细胞的平均大小(虽然我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变化很大),假定每个细胞完全充满着水(1cm3的水的质量为1g)。如果脑细胞是简单的正方体,那么这个平均大小的脑细胞每边长度为多少 2、一个典型脑细胞重10-8g (1000g/1011)。因为1g水体积为1 cm3,一个细胞的体积为10-14m3。开立方得每个细胞边长2.1 × 10-5m即21 μm。 ●假定有一个边长为100μm,近似立方体的细胞 (1)计算它的表面积/体积比; (2)假设一个细胞的表面积/体积比至少为3才能生存。那么将边长为100μm,总体积为1 000 000μm3的细胞能在分割成125个细胞后生存吗 3、(1) 如图1所示,该细胞的表面积(SA)为每一面的面积(长×宽)乘以细胞的面数,即SA=100 μm ×100 μm ×6 = 60 000 μm2。细胞的体积是长×宽×高,即(100 μm)3=1 000 000 μm3因而SA/体积的比率=SA/体积=60 000μm/ 1 000 000μm= 0. 06 μm-1。 (2) 分割后的细胞将不能存活。125个立方体细胞应有表面积300 000μm2, SA/体积的比率为0.3。如果要使总表面积/体积达到3,可以假设将立方体边长分割成n份,每个小方块的表面积为SA l,总面积为SA t则有: 分割后的小方块表面积为SA l = 6 × (100/n) 2(1) 总面积为SA t = 6 × (100/n) 2 × n3(2) 根据细胞存活要求SA t/V = 3 (3) 即: 6 × (100/n) 2 × n3 / 1003 = 3 (4) 由(4)可知n=50,即细胞若要存活必须将其分割成125000个小方块。 ●构成细胞最基本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 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4、基因组,细胞质膜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图1 边长为100μm的立方体与分割成125块后的立方体

细胞生物学作业讲解

细胞生物学作业 姓名:学号:班级:学院:一、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的概念: 细胞外被(糖萼): 易化扩散: ATP驱动泵: 协同运输: 配体门控通道: 电压门孔通道:

连续分泌: 受调分泌: 小泡运输: 受体介导的胞吞:分子伴侣: 信号肽: 蛋白分选: 膜流:

细胞呼吸: 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偶联: 细胞骨架: 核型: 核型分析: 染色体显带技术:踏车运动: 端粒:

二、填空 1、生物界的细胞分为三大类型:(如支原体、、、、 及蓝藻等),古核细胞和(包括、、和人类)。 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多生活在极端的环境。 2、在生物界中,是唯一的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是不“完全”的生命体,是彻底的寄生物。 3、生物小分子主要包括,和;而、、 和是细胞中4种主要的有机小分子,它们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和三大类。 4、膜脂包括,和三类;其中糖脂位于细胞膜的 面。 5、细胞膜蛋白根据与脂双层结合的方式不同,分为,和 三种基本类型;在膜蛋白中有些是,转运特定的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有些膜蛋白是结合于质膜上的,催化相关的生化反应进行;有些膜蛋白起,连接相邻细胞或细胞外基质成分;有些膜蛋白作为,接受细胞周期环境中的各种化学信号,并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相应的反应。 6、膜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和,其中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而 是膜功能活动的保证;膜的不对称性包括, 和。 7、脂双分子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膜的流动性越;脂肪酸链越短,膜脂的流动性越;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具有;卵磷脂与鞘脂的比值越大,膜的流动性越,脂双层中嵌入的蛋白质越多,膜的流动性越。 8、模型较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为普遍接受的膜结构模型。 9、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包括,, 和;膜运输蛋白包括和两类; 介导水的快速转运。 10、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主动运输,根据利用能量的方式不同,可分为(ATP 直接供能)和(ATP间接供能)。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细胞的增殖》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细胞的增殖》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细胞的增殖》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图解一个细胞周期的大体分期; 概述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 能力目标: 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也可按照教材问题探讨引入)二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一)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制定解决方案,设计探究物质扩散速率与细胞大小关系的模拟实验。 按确定方案,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知识。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二)学生自行总结: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分裂是其发展的必然。 三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一)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什么是细胞周期? 2.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是否相同? 3.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教师还要让同学们准确理解,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等不具有细胞周期。 4.细胞增殖的意义、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5.有丝分裂的过程 6.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别 7.有丝分裂的意义 (二)教师讲解: 1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生物学作业(答案)

08生教1班细胞生物学课外作业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析:细胞生物学、细胞学说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从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3个层次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聚合物。两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 **2. 如何认识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今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3)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而产生。 当今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1)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物理化学相关仪器、技术的发明与改进密不可分,因此与最先进、最前沿的仪器和技术相结合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是其发展的一个趋势; (2)无论是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还是对细胞重大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索,都需要用分子生物学的新概念与新方法,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因此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与总的交融是总的发展趋势之一。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1.名词解析: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荚膜、病毒 **原核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核,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其细胞含有由膜围成的细胞核,含有核糖体并有由质膜包裹的许多细胞器。 荚膜:为细菌的特殊结构之一,是包绕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透明胶状黏液层,与细菌的致病性和细菌的鉴别有关。 病毒:是指能在活细胞中繁殖的、非细胞的、具有传染性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2.为什么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在结构体系上又有哪些共性?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①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是有机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增殖、分化与凋 亡来实现的。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构成各种生物有机体的细胞种类繁多,结构与功能各异,但它们具有一些基本共性:

(完整版)高中生物《细胞的增殖》练习题

细胞的增殖练习 一.选择题 1.高等动物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 A.细胞体积的大小,B.细胞数量的多少 C.细胞体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D.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别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只能适度增大,不能无限增大B.细胞越小越好 C.生物细胞的大小可以各种各样D.细胞越大越好 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 ) A、分裂间期占有的时间长 B、分裂间期占有的时间短 C、分裂期占有的时间长 D、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占有的时间相当 4.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的形态较稳定,数目较清晰 B.每条染色体都有两条染色单体 C.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位置上 D.每条染色体中只有一个DNA分子 5.细胞核中每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为两个,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彼此分开的时期是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 6.植物有丝分裂期中,不具有姐妹染色体的是(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7.动物细胞中心粒倍增的时期是( ) A.分裂间期 B.分裂前期 C.中期 D.后期 8.生物有丝分裂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这是因为 ( ) A.子代细胞和亲代细胞的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DNA不变 B.分裂间期染色体和DNA自我复制一次 C.分裂后期染色体和DNA分子平均分配了一次 D.分裂期细胞平均分裂了一次 9.动物细胞的无丝分裂中( ) A.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中部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核 B.一般是整个细胞先延长,中部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C.有纺锤丝的出现 D.也有染色体的出现 10.人体皮肤受伤后,伤口处细胞分裂促使伤口愈合,这种细胞分裂是( ) A.无丝分裂B.有丝分裂C.减数分裂D.分裂生殖11.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你观察时,处于哪一个时期的细胞最多A.分裂中期B.分裂后期C.分裂前期或分裂末期D.分裂间期( ) 12.洋葱根尖细胞染色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主要是因为 A.易使细胞染色 B.细胞质着色( ) C.细胞壁着色 D.染色体着色 13.有丝分裂中“丝”指的是( ) A.染色质丝 B.染色体 C.姐妹染色体 D.纺锤丝 14.细胞既不能无限长大,也不能无限小,细胞最小的限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 A.生物的种类所决定 B.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细胞生物学第十三至十七章作业答案

第十三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1 什么是细胞周期?简述细胞周期各时相及其主要事件。 答:细胞周期: 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开始生长到下次有丝分裂终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生化事件: ①G1期:DNA合成启动相关,开始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多种蛋白质、RNA、碳水化合物、脂等,但不合成DNA; ②S期: 开始合成DNA和组蛋白;在真核细胞中新和成的DNA立即与组蛋白结合,组成核小体串珠结构; ③G2期:主要大量合成ATP、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和成熟促进因子等; ④M期: 为细胞分裂期,一般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4个时期。 2 细胞通过什么机制将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细胞将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的机制可以归纳为牵拉假说和外推假说。 ①牵拉假说:染色体向赤道面方向运动,是由于动粒微管牵拉的结果。动力微管越长,拉力越大,当来自两级的动粒微管拉力相等时,即着丝粒微管形成的张力处于动态平衡时,染色体即被稳定在赤道面上; ②外推假说:染色体向赤道方向移动,是由于星体的排斥力将染色体外推的结果。染色体距离中心体越近,星体对染色体的外推力越强,当来自两极的推力达到平衡时,推力驱动染色体移到并稳定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后,Mad2和Bub1消失,才能启动细胞分裂后期,并为染色体成功分开并且平均分配向两极移动做准备。 3 细胞周期有哪些主要检验点?各起何作用? 答:细胞周期有以下主要检验点: ①G1/S期检验点:检验DNA是否损伤、能否启动DNA的复制,作用是仿制DNA损伤或是突变的细胞进入S期; ②S期检验点:检验DNA复制是否完毕,DNA复制完毕才能进入G2期; ③G2/M期检验点:DNA是否损伤、能否开始分裂、细胞是否长到合适大小、环境是否利于细胞分裂,作用是使得细胞有充足的时间将损伤的DNA得以修复; ④中-后期检验点:纺锤体组装的检验,作用是抑制着丝点没有正确连接到纺锤体上的染色体,确保纺锤体正确组装。 4、细胞周期时间是如何测定的? 答:测定细胞周期的方法很多,有同位素标记法、细胞计数法等,其中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是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的原理是对测定细胞进行脉冲标记、定时取材、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示标记细胞,通过统计标记有丝分裂百分数的办法来测定细胞周期。 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BrdU渗入测定细胞周期的方法。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加入培养基后,可做为细胞DNA复制的原料,经过两个细胞周期后,细胞中两条单链均含BrdU 的DNA将占l/2,反映在染色体上应表现为一条单体浅染。如经历了三个周期,则染色体中约一半为两条单体均浅染,另一半为一深一浅。细胞如果仅经历了一个周期,则两条单体均深染。计算分裂相中各期比例,可算出细胞周期的值。 5、细胞周期同步化有哪些方法? 比较其优缺点? 答:①自然同步化:自然界存在的细胞周期同步化过程。 ②人工同步化包括人工选择同步化和人工诱导同步化两种方法,比较如下:

【西大2017版】[0590]《细胞生物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590]《细胞生物学》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以cAMP信号通路为例详细说明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 参考答案: 在cAMP信号途径中,细胞外信号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AC活性,通过第二信使cAMP 水平的变化,将胞外信号转变为胞内信号。 (1)cAMP信号通路的组分: ①、激活型激素受体(Rs)或抑制型激素受体(Ri); ②、活化型调节蛋白(Gs)或抑制型调节蛋白(Gi); ③、腺苷酸环化酶(AC):是相对分子量为150KD的糖蛋白,跨膜12次。在Mg2+或Mn2+的存在下,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 ④、蛋白激酶A(PKA):由两个催化亚基和两个调节亚基组成,在没有cAMP时,以钝化复合体形式存在。 ⑤、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可降解cAMP生成5'-AMP,起终止信号的作用 (2)、Gs调节模型: 该信号途径涉及的反应链可表示为: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3)、Gi调节模型: Gi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①通过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直接抑制酶的活性;②通过βγ亚基复合物与游离Gs的α亚基结合,阻断Gs的α亚基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 [论述题] 受体介导的内吞中, 内吞泡中的配体、受体和膜成分的去向如何? 参考答案: 答: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随内吞泡进入细胞内的物质可分为三大类∶配体(猎物)、受体和膜组分, 它们有着不同的去向: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配体基本被降解, 少数可被利用。大多数受体能够再利用, 少数受体被降解。通常受体有四种可能的去向: ① 受体内吞之后,大多数受体可形成载体小泡重新运回到原来的质膜上再利用,这些受体主要是通过次级内体的分拣作用重新回到细胞质膜上(如M6P受体、LDL受体);②受体和配体一起由载体小泡运回到原来的质膜上再利用,如转铁蛋白及转铁蛋白受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再循环;③受体和配体一起进入溶酶体被降解, 如在某些信号传导中,信号分子与受体一起被溶酶体降解;④受体和配体一起通过载体小泡被转运到相对的细胞质膜面, 这就是转胞吞作用。 被内吞进来的膜成分有三种可能的去向: 第一种是随着细胞质膜受体分选产生的小泡一起重新回到质膜上再循环利用;第二种可能是同高尔基体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个部分,这些膜有可能通过小泡的回流同内质网融合;第三种可能是随着溶酶残体的消失而消失。 [论述题] 请说明内膜系统的形成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至少有六方面的意义: ① 首先是内膜系统中各细胞器膜结构的合成和装配是统一进行的,这不仅提高了合成的效率,更重要的是 保证了膜结构的一致性,特别是保证了膜蛋白在这些膜结构中方向的一致性。 ② 内膜系统在细胞内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功能区域和微环境,如酶系统的隔离与衔接, 细胞内不同区域形成 pH值差异, 离子浓度的维持, 扩散屏障和膜电位的建立等等,以便在蛋白质、脂类、糖类的合成代谢、加工修饰、浓缩过程中完成其特定的功能。 ③ 内膜系统通过小泡分泌的方式完成膜的流动和特定功能蛋白的定向运输,这不仅保证了内膜系统中各细 胞器的膜结构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一些具有杀伤性的酶类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并能准确迅速到达作用部位。 ④ 细胞内的许多酶反应是在膜上进行的,内膜系统的形成,使这些酶反应互不干扰。 ⑤ 扩大了表面积,提高了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⑥ 区室的形成,相对提高了重要分子的浓度,提高了反应效率。 [论述题] 如何理解"被动运输是减少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差别,而主动运输则是努力创造差别,维持生命的活力”? 参考答案: 主要是从创造差异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方面来理解这一说法。主动运输涉及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和细胞器,并且能够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docx

第 1节细胞的增殖 1.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的生长,既靠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增加细胞的数量。 2.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器官大小主要决定于。 3.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4.是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细胞增殖包括:和整个连续的过程。 6.细胞周期:。其包括两个阶段:。 7.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同时细胞有。 8.分裂期的前期: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核膜逐渐。从细胞的发出,形成一个的纺锤体。染色体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9.分裂期的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的位置成为。 10.分裂期的后期:每个分裂成两个,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 锤丝着分别向细胞的移动。这两套染色体的和完全相同。 11.分裂期的末期:纺锤丝逐渐,出现了新的。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 个,细胞板有细胞的向,逐渐形成了新的。大多数子细 胞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状态。 1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第一,动物细胞有由一对构成的中心体,中心粒在倍增,成为两组。中心粒的,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 两组中心粒之间的形成了。第二,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 胞膜从细胞的,最后把细胞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 13.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 14.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细胞的和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 15.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的变化,所以叫做。 16.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17.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等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的细胞。染色体容易被着色。 18.解离液是,目的是用药液使。 19.漂洗:待根尖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的玻璃皿中漂洗。 20.染色:把根尖放入盛有质量浓度为的龙胆紫溶液或。 21.制片的目的是使,有利于观察。 2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成显微镜仔细观察,首先,然后再观察。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的特点。最后观察的细胞。 2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的有丝分裂装片。 24.装片的制作流程为:。 25.统计全班的结果,求每个时期细胞数目的。

细胞生物学作业-2

细胞生物学作业 姓名:学号:班级:学院: 一、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的概念: P1 细胞外被(糖萼):P75 动物细胞表面存在着一层富含糖类物质的结构,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用重金属染料如:钌红染色后,在电镜下可显示厚约10~20nm的结构,边界不甚明确。细胞外被是由构成质膜的糖蛋白和糖脂伸出的寡糖链组成的,实质上是质膜结构的一部分。 在紧密连接处,一般无细胞外被 易化扩散:P84 ATP驱动泵:P86 协同运输:P88 配体门控通道:P90 电压门控通道:P91

连续分泌:P98 受调分泌:P98 小泡运输:P93 受体介导的胞吞:P94 分子伴侣:P109 信号肽:P107 蛋白分选:P111

膜流:细胞的各种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 所谓膜流,是指由于膜泡运输,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质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 高尔基体是细胞膜流的枢纽,细胞的膜流参与细胞质膜的更新,在细胞不同区隔之间或细胞内外转运物质,参与细胞器的发生与功能过程,因此我们说,细胞的膜流对于维持细胞生存是必要的。 P132 细胞呼吸:P147 呼吸链:P150 氧化磷酸化偶联:P151 细胞骨架:P156 核型:P196

核型分析:P196 染色体显带技术:P197 踏车运动:P166 端粒: 二、填空 1、生物界的细胞分为三大类型:(如支原体、、、、 及蓝藻等),古核细胞和(包括、、和人类)。 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多生活在极端的环境。 2、在生物界中,是唯一的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是不“完全”的生命体,是彻底的寄生物。 3、生物小分子主要包括,和;而、、 和是细胞中4种主要的有机小分子,它们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和三大类。 4、膜脂包括,和三类;其中糖脂位于细胞膜的 面。 5、细胞膜蛋白根据与脂双层结合的方式不同,分为,和 三种基本类型;在膜蛋白中有些是,转运特定的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有些膜蛋白是结合于质膜上的,催化相关的生化反应进行;有些膜蛋白起,连接相邻细胞或细胞外基质成分;有些膜蛋白作为,接受细胞周期环境中的各种化学信号,并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相应的反应。 6、膜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和,其中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而 是膜功能活动的保证;膜的不对称性包括,

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知识总结

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 知识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通过分裂来增殖: ①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来繁殖。 ②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经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来。 ③衰老、死亡的细胞需经细胞增殖加以补充。 1、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过程:①物质的准备阶段;②细胞的分裂阶段。 3、方式:原核细胞:二分裂 真核生物: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二、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不同的细胞,细胞周期的时间不相同,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植物形成层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就不具有细胞周期。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分裂期。 ㈠、分裂间期: ⑴概念:整个细胞周期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期间细胞完成染色体中 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质呈现出长的细丝状。 ⑵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关系:分裂间期为分裂期提供物质上的准备。 ⑶阶段:①G1期(DNA合成前期):RNA和蛋白质迅速合成,细 胞体积显着增大,为进入S期准备。 ②S期(DNA合成期):DNA的合成。 ③G2期(DNA合成后期):RNA和蛋白质大量合成,为进入M期准备。 ⑷特点: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也有适度的生长。 ㈡、分裂期(M期):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为分为四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⑴动植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异同点 ⑵分裂期现象口诀: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显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平均移向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染色质;两现: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⑶细胞周期的图解: a→d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⑷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细胞生物学作业汇总(1)

1.导致G蛋白激活的反应和导致Ras激活的反应之间有哪些异同? 共同点是:两种激活过程都依赖于某些蛋白质,可催化G蛋白或Ras蛋白上的GDP/GTP交换。不同点是:G蛋白偶联受体可直接对G蛋白行使这种功能,而那些酶联受体被磷酸化激活后则先将多个衔接蛋白装配为一个信号复合物,再对Ras进行激活。 2.G蛋白偶联受体与酶偶联受体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G蛋白偶联受体都是7次跨膜的蛋白质,在信号转导中全部与G蛋白偶联。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激活相邻的G蛋白,被激活的G蛋白又可激活或抑制一种产生特异第二信使的酶或离子通道。(腺苷酸环化酶或PLCβ) 酶联受体都属于单次跨膜受体,既是受体又是酶,一旦被配体激活即具有酶活性并信号放大。 3.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PDGF)可激活Elk-1转录因子。这个过程涉及哪些分子? PDGF结合信号分子,形成二聚体,并发生自磷酸化,活化的RTK激活RAS,RAS引起蛋白激酶的磷酸化级联反应,最终激活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化的MAPK进入细胞核,可使许多底物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Elk-1激活。 4.比较cAMP信号通路系统与IP3-DAG信号通路系统在跨膜信号传递作用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cAMP途径与IP3-DAG途径都是G蛋白偶连信号通路。 不同点是:cAMP信号通路系统中,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与GTP结合的调节(G 蛋白)的耦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而IP3-DAG信号通路系统,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使质膜上的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苷油(DG )两个第二信使,分别启动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Ca 2 +(IP3是一种水溶性分子,在细胞内动员内源Ca 2 +,使胞质中内源Ca 2 +浓度提高。Ca 2+通过钙调蛋白引起细胞反应)和DG—PKC途径(DG激活蛋白激酶C(PKC)),实现细胞对外界的应答。 5.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及制备过程: 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把用预定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培养中无限制生长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B细胞杂交瘤。这样制成的融合细胞,既能像骨髓瘤细胞一样在体外培养中能无限地快速增殖且永生不死,又能像脾淋巴细胞那样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这种细胞克隆后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产量大等优点。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主要步骤:①正常小鼠免疫处理;②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促使细胞融合;③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培养;④单克隆抗体的提纯。 目前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步骤:①将某种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行免疫,然后取出脾细胞(B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②利用特殊的选择性培养基,选择出杂交瘤细胞,再逐一克隆,从中挑选出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③将杂交瘤细胞接种到培养瓶中扩大培养或注射到动物体内使之成为腹水瘤,然后从中分离纯化单克隆抗体。 7.简述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1. 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生物膜结构系统:功能是,保证物质交换与跨膜运输、信息与能量传递,化学反应进行;绝大部分生化反应在膜表面进行;膜使细胞内部结构区室化;为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提供了特殊的运输通道,保证了各种功能蛋白及时准确地到位而又互不干扰。 2. 以DNA或RNA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遗传信息表达体系又称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