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

一、导入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三、一词多义

.道

《师说》知识点整理金文《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知识点整理(行,四通的大路)《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知识点整理(首,代表观察、思考、选

择)《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知识点整理(止,行走),表示在叉路口帮助迷路者领路。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于是废先王之道

政策,法规

臣之所好者道也

自然规律

2.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3.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4.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四、重点句子翻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

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完整版)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新人教版必修一、二) 沁园春?长沙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雨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 梯( )娴熟()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 靡()奢靡()矫揉造作()繁衍()挑衅() 2、成语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再别康桥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 萧瑟( )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 大堰河( ) 荆棘( ) 火钵( )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 2、字形 大堰河/偃旗息鼓凌侮/诲人不倦 叱骂/诧异红漆/膝盖豆浆/船桨 辗转/碾了三番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

《师说》教案 一、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看注释一 补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八代”指的是东汉以来的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2.了解题旨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请学生逐段朗读,检查字音句读,顺势解决通假和语气问题。 四、请学生说说阅读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及困惑的问题。 五、检查学生自习情况 1.韩愈作《师说》要送给谁?为什么要送他? “嘉其能行古道。” 追问:具体讲,李蟠哪几点做得好? 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1.好古文有何可贵? 这里所说的“古文”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有关系。 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病呻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提出“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文道结合”的观点。坚决摒弃只讲形式 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2.“不拘于时”,所谓“时”,就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最新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三篇

最新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三篇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众多,如果不梳理总结出来会影响到同学们复习时的效率,为了减轻同学们的学习压力,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1 《登楼》作者: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翻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的__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塞下曲》作者: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翻译】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过华清宫》作者: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翻译】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雨霖铃》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2 1.词语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篇一】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1、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词语: ⑴能否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中“认识的”三个字去掉呢? 不行。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一位艺术家被“造反派”批斗,毒打,游街示众,变得“半死不活”,这时候,稍有人性的人都会怜悯,救治他,更不用说“认识的”人了。现在连“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揭示了“*”已将人的心灵扭曲,或者说人们慑于“造反派”的淫威,不敢救治艺术家。而就在此时,艺术家邻居的小狗却奔了过来,“亲热地叫”“扑”“闻”“舔”“抚摸”,是非颠倒的岁月,人的良知竟不如狗。所以“认识的”三个字万万不可去掉。 ⑵说说这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都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每次”和“都”说明了行为次数多,频繁,无一例外。“讨”,说明了行为者要付出尊严的代价,作者的夫人萧珊也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向服务员“讨”骨头是需要勇气的。这三个词合在一起,表现了萧珊对小狗包弟的爱,表达了人与狗之间关系的融洽。 ⑶“……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我”为什么“暗暗地”流泪呢? 因为红卫兵抄“四旧”,要杀狗,包弟变成了“包袱”,

有人建议将它送医院作解剖实验用。包弟的命运未卜,它却浑然不知,而“我”作为它的主人,自身难保,又怎样能救下包弟?所以“我”很伤感,但又不愿让包弟看出,所以只得“暗暗地”流泪。另外,“我”当时处于“半靠边”状态,言行受监视,不能明确地流露出对“宠物”的感情,也只能“暗暗地”流泪。 2、含义隽永的句子: 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分析这句话,要抓住“解剖”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大致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作者如包弟一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专制者“解剖”。其二,这是作者为了自保而送走包弟后对自己灵魂的“解剖”,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解剖”,正是作者自己深刻的反思。 ⑵“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用意呢? 第一句话是说“我”将包弟送上了解剖桌,十几年来一直内疚,一直在煎熬,为了“赎罪”,“我”必须给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欠债,”而“这绝不是容易的事”,所以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但是与过去的十年相比,这“不好过”又算得了什么,那“十年”都挺过来了,还怕别的困难吗?第二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这两句话表明了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语文基本知识 1.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 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 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 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 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 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 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 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 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 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 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 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 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 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 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 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 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三、易错成语50例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师说》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语文第一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

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第十一课 师说1

第3单元 第十一课 师说1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郯.子(tán) 苌. 弘(chán ɡ) 老聃.(dān) 李蟠. (pán) B .句读.(dú) 渎. 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 还珠(dú) C .六艺经传.(chuán) 传. 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 宗接代(chuán) D .贻.之(yí) 春风骀. 荡(yí)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 (yí) 【答案】 A(B 项“句读.”应读dòu ;C 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 ;D 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 。)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古之学者.. 必有师 B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吾从而.. 师之 D .闻道有先后.. 【答案】 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 于此乎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 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答案】 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糊涂。D.道:道

理/风尚。)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B.????? 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C.????? 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 欲引相如去 D.????? 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 【答案】 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 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 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 .辍耕之. 垄上 B .郯子之. 徒 C .及其所之. 既倦,情随事迁 D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 【答案】 B(B 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 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

高中语文 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必修1知识点 字音部分: 橘(jú)子百舸(gě)争流寥(liáo)廓 挥斥方遒(qiú)峥嵘(zhēng róng)岁月浪遏(è)飞舟 灰烬(jìn)脊(jǐ)骨矿藏(cáng) 闪烁(shuò)战栗(lì)倔强(jué jiàng) 崛(jué)起迷惘(wǎng)晨曦(xī) 沉湎(miǎn)眷(juàn)恋惆怅(chàng) 挚(zhì)友抹煞(shā)摭(zhí)拾 废寝(qǐn)忘食横(hèng)蛮遨(áo)游 引吭(háng)试啼甫(fǔ)健翱(áo)翔 枝桠(yā)茁(zhuó)壮磕绊(kē bàn) 谷穗(suì)干瘪(biě)入不敷(fū)出 敷(fū)演衡量(liáng)啮噬(niè shì) 泵(bèng)妥帖(tiē)甄(zhēn)别 纤(xiān)巧觑(qū)坨(tuó) 商榷(què)思忖(cǔn)巷(hàng)道 墓冢(zhǒng)屏窒(bǐng zhì)不啻(chì) 悄(qiǎo)然犄(jī)角噗噗(pū)跳 词语部分: 检点:(1)查考符合与否;查点。(2)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 敷演:叙说并加以发挥。 甄别:审查辨别。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思忖:思量。 商榷:商讨。 勾销:取消;抹掉。 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山林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也用于通风。 不啻:如同。 犄角:(1)角落。(2)动物的角。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光宗耀祖: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光,有面子;宗,宗族;耀,显耀;祖,祖先。 汗流浃背: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浃,湿透。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 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鬼迷心窍:鬼怪迷惑住心窍。指对问题认识不清。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11课《师说》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最佳答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梳理 一、常见常用字的分辨 1. 多音字的分辨 攒攒射(cuán)沓拖沓(tà) 积攒(zǎn)一沓(dá) 难以数计(shǔ)便便宜(pián) 数数见不鲜(shu?)方便(biàn) 数量(shù)芳菲薄(fěi) 弄弄堂(l?ng)芳菲(fēi) 弄潮(n?ng)给给予(jǐ) 脉脉搏(mài)给以(gěi) 脉脉含情(m?)孱孱头(càn) 豁豁然开朗(hu?)孱弱(chán) 豁出去(huō)颤颤抖(chàn) 参加(cān)颤栗(zhàn) 参人参(shēn)参差(cēn)抹杀(mǒ)抹抹布(mā)倔倔强(ju?)拐弯抹角(m ?)倔头倔脑(jua)擂大吹大擂(l?i)栅栅极(shān)擂台(lai)栅栏(zhà)俩俩人(liǎ)期不期而遇(qī)伎俩(liǎng)期年期月(jī)没没齿难忘(m?)塞款塞入朝(sài)没有(m?i)塞住(sāi)不塞不流(sa)屏屏风(píng)屏息(bǐng)单单于(chán)姓单(shàn)处处罚(chǔ)骑胡服骑射(qí)怔怔住(zhang)处所(chù)铁骑( jì)怔忡(zhēng) 2形近字的分辨荫庇(bì)惴惴(zhuì)瑕疵(cī)揣摩(chuǎi)端详(duān)刚愎自用(bì)相悖(baì) 心腹(fù)脖颈(b?) 崎岖(qí)众口铄金,矍铄(shu?) 倚马可待(yǐ)闪烁(shu?) 骑兵(qí)瓦砾(lì) 绮丽(qǐ)一诺千金(nu?)淆乱乾坤(xiáo)偌大(ru?)肴馔(yáo)喏喏连声(nu?)半晌(shǎng)不容置喙(huì)响遏行云(xiǎng)如椽大笔(chuán)军饷(xiǎng )缘木求鱼(yuán)掾吏(yuàn)绵亘(gan)城垣(yuán)气馁(něi)永恒(h?ng)绥靖(suí)齐桓公(huán)肆无忌惮(dàn)耸峙(zhì)殚精竭虑(dān)持久(chí)邯郸(dān)侍奉(shì)弹药(dàn)恃才傲物(shì)箪食壶浆(dān)长篙(gāo)汩汩

高一语文师说

即墨市萃英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师说》 编写人:魏本艳审核人:高一语文时间:2015.9.10 学生姓名:编号:03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1. 积累文言知识。 2.难点: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一、课前准备 知识链接: 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 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 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一、预习内容: 1.通读全文,注意句子间的停顿,注意“读”“或不.焉”“谀”等词语的读音。完成达标检测(一)的内容 2.精读全文,依据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初步翻译疏通文本。找出文中的你认为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完成达标检测(二)的内容。 3.在疏通文本的同时,标记出你有困惑的地方,完成达标检测(三) 二、预习达标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针砭.()阿谀.()郯.子()苌.弘( )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 (二)、语言知识积累 【做题说明:请先疏通文本,在对文本理解和记忆之后,再做下面的题目,不要一边做题一边查阅课本,而要全部做完后再查阅对证】 [重点实词] 师(课文中出现26次) 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 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说到高一语文文言文,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相对而言,文言文是高中语文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粤教版必修4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精选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精选 学习高一语文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一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的散文作品。 二、正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若不阙(quē) 秦逢(páng)孙夫(fú)晋,何厌之有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 “了” 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意: “把??当做”,今意: 认为。“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 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行李“古意: 出使的人,今意: 出行时带的包裹。 3(共其乏困。“乏困”古意: 缺少的东西,今意: 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意: 那个人,今意: 成年男子的配偶。 5(亦去之。“去”古意: 离开,今意: 往。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函陵省略介词于 2(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烛之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3.11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新课标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自学讨论) 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积累。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多媒体展示】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认识韩愈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