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改革商鞅变法导学案

选修改革商鞅变法导学案

选修改革商鞅变法导学案
选修改革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4课:商鞅变法

平阴一中历史组刘玉华魏霜霜【课标要求】1、了解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复习回顾——了解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答疑————总结提升——课堂检测——一分钟总结——分层次作业完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认识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进友谊,进一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措施、历史作用

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把握商鞅变法的特点。

【学法指导】1、先通读教材,从背景、内容、评价三个方面理解教材内容。

2、结合学案问题,先自主完成,再小组内部合作探究,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解决本课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

3、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咨询老师

4、展示、答疑过程中注意逻辑条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探究问题】

走进历史

材料一: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图一图二

图三

问题1:(1)回顾第三课内容,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商鞅面临一个怎样风雷激荡的社会大转轨时期?

(2)结合教材第一目内容,简要概括此时秦国的小气候又是如何?

西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的仅5次,败北仅4次。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即位以后,统一战争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仅用了10年时间,便于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帝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诸侯分裂割据局面。

材料三:“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四:在战斗中士兵若怕死退缩,要受黥刑(在脸上刺字)或劓刑(割掉鼻子)。

材料五:凡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

材料六:据《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军以五人为伍,一人逃亡,其余四人都要受刑;各级军官都有一定数量的护卫部队,如果军官死在战场上,护卫部队要受惩罚。由于士卒之间责任相关,所以“拙(逃走)无所处,罢无所生。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画策》)。士兵们既没有退路,也无计可逃,只能拼命作战以求战功。军队内部用来约束军人的什伍连坐,使其能够在战斗中各尽其职,英勇作战,努力完成作战任务。

问题2:结合教材与材料概括,面对血雨腥风的残酷战争,商鞅设计了什么谋略训练出了一支虎狼之师?

材料七: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问题3:(1)结合教材和材料提炼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并分析作用

(2)想一想这些措施中那一条对后世经济影响最大,试辩证地分析其影响

问题4、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商鞅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评价其影响?

探究1:(1)商鞅变法主要涉及了哪三个阶级的利益,他们各自对待变法的态度、理由?

(2)商鞅变法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性措施/最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措施或制度创新是?

(3)由此可见商鞅变法的性质是?

(4)你认为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以用那几个字来概括?

探究2:综合上述内容,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历史观,谈一谈对商鞅变法影响的认识?

材料八: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发布逮捕商鞅命令。商鞅携老母和手下外逃,在秦国境内无处投宿,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材料九: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战国策》商君死……秦法未败。——《韩非子》探究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商君死……秦法未败”的认识?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感悟历史——我思故我在:

我的疑问:我的知识体系:

材料十:司马迁曾经对商鞅这样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材料十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商鞅》请结合所学知识,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商鞅?与大家分享!

【巩固练习】

1、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可以从原因、内容、实质、地位、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总结)(必做)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必做)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1)从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社会结果?(不得摘抄原文)为什么会出现“民勇于公战”的局面?

(2)材料二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其评价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4)材料三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5)材料四评价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

(6)材料三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选做)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图文转换复习导学案

图文转换复习导学案 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分析图画、图案、图表等有关材料的内容,理解其蕴涵信息的能力; (2)辨析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的能力; (3)对材料进行综合性鉴赏评价或推断的能力; (4)准确概括、描述图画、图案、图表信息的能力。 【考情分析】 (1)综合性强。图文转换涉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及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 (2)紧扣时代脉搏。所选用的材料大多来自报刊、网络中反映社会现象或生活现象的漫画、新闻图片、调查材料,以及国内外某些节日或社团活动所采用的徽标,能紧扣生活或时代的脉搏。 【考点精析】 一、图文转换的特点 有内涵——所给材料均蕴涵一定的信息,或揭示某种现象,或表达某种寓意。 有规律——所给材料往往有特定的规律,由此可得出判断。 【特别提醒】做任何图文转换题,都要根据要求认真分析所给图画(徽标、图表),同时还要有主题(话题)意识,因为题目往往紧扣图画(徽标、图表)的主旨或主要话题来设置。 二、三种常见的题型 图文转换就是根据图(表)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它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表文转换和图文转换。其中,图文转换又分为图画类、徽标类和漫画类。 一、漫画类 所谓“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漫画一般主要由标题、画面、寓意三部分组成,标题和画面是显性的信息,而寓意则是隐性的信息。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语言表达的考查要求,命题一般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描述画面,(2)揭示寓意,(3)拟写标题,(4)综合考查。 1.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具体来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太平天国-导学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一阶段:自主预习案(1课时) 第一:研读目标及重难点。(3分钟)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目标: ①结合太平天国的形势图,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 ②通过情景再现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列表归纳能力。 ③通过对比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的区别,了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在新的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从发展史看运动失败之因及教训史论结合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培养学生分析、提炼材料能力。 (2)情态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使学生明白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②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体会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因及教训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辩证看待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二:独立学习,完成学案。(20分钟) 【自学导航】静心、独立、快速、高效 一、萌发理想:人间天国梦(背景) 据导言和课本第一段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回答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洪个人因素: 思想来源: 二、追求理想:打造天国梦(兴起与巩固) 1. 天国辉煌--兴起与全胜 结合p54页形势示意图,通过地图归纳起义过程;定都后面临严峻的军事形势,为此采取哪些措施?分析措施的目的意义。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 ---定都南京 --北伐西征 -- --- ---- 重建核心 ---- 2、制定纲领--巩固 ①重点突破:结合课本55与56页前后期的两个纲领分析纲领的目的、内容、如何评价两个纲 领?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五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皇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 A.德国宗教改革B.英国的清教运动 C.瑞士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 解析:选D。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尼德兰人民进行了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度、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4.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A.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思想解放”信息,可首先排除B,因为B属于经济方面;A中“摧毁性”表述有误,排除;D应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 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材料2: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1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2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第(1)问从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方面作答。第(2)、(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中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材料2:……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卡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5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括。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痛恨罗马教会。 (4)直接原因(导火索):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发表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 (1)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得到一些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特别提醒]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爆发的原因 (1)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德意志是天主教世界受罗马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 (3)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马丁·路德的推动。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宗教思想 (1)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认为人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 (2)每个信徒都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 (3)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2.宗教仪式 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1)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特别提醒]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的历史作用 (1)否定了受罗马教廷控制的德意志地区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2)否认了教皇的神权地位。 (3)促进了本民族教会的建立。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对德国: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爆发了闵采尔起义。 (3)把《圣经》译成德文,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2.对欧洲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高三语文总复习提炼语意之图文转换教学案

提炼语意之图文转换 教学目标: 1.了解图文转换常见题型 2.归纳总结每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同教标“2” 教学过程 一、典题例析 (·江苏卷)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 ..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典题解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此题以图表形式出现,要求归纳作家渐至成熟的一个结论。一方面要求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作家的“渐至成熟”。“不成熟”指的是“处女作”,“成熟”指的是“代表作”。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发表处女作的人主要集中在30岁前,发表代表作的人主要集中在26岁至40岁。这正好说明大多数作家要花上十年左右的时间不断创作,方能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参考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总结】:图表分析类的解题方法 图表分析类。 所谓“图表”,是指反映事物发展变化情况并注明各种数据的图和表的总称,如统计表、示意图等。“图表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图表相关元素的分析、比较能力,对图表反映出来的特点、规律的综合、归纳能力,根据图表信息作推断的能力,将解读的结论用合乎题干要求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因此,读图表时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要素: (1)注重整体阅读。 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

搜索出有效信息。 (2)抓住不同图表的特点。 具体而言,不同图表的构成要素不同,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遗漏信息。 (3)重视数据变化。 我们要重视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出观点的源头。 (4)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面的“注”。 (5)重视归纳概括。 这类题的转换点在于用文字语言对图表解读的结果作归纳概括。作答前要准确分析图表中所列要素的相互联系、数据变化的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归纳概括为文字结论。 二、当堂练习 对点攻关P26 1.(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表格,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D (“所有人的阅读方式”表格中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2.(扬州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对日美中三国7233名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下面对表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D (“要树立奋斗目标”,此说法在图表中没有依据。) 三、课后作业 单元集训P9 4—6题 教学过程 一、典题例析 (·全国新课标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导学案模板(教师版)

第四单元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班级:姓名:学号:小组评价: 【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做的贡献 ﹙2﹚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3﹚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2.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3.难点: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 1、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制望远镜发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星体,证明“日心说”的正确性。 (2)牛顿(英国科学家)——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经典力学建立标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体系(经典力学体系)最显著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相对论的创立 内容: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①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 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②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权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状态。 意义: ①打破了传统的牛顿力学体系的。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物理学由近代推进到现代阶段。 3、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①诞生:1900年,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②发展: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理论;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E=MC2) ③意义: a.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德国历史上,对路德的评价非常高,很多人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他。胡腾说:“路德是日耳 曼解放者。”海涅说:“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人文主义的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日耳曼史上的奇峰……” 材料二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取消教皇的最高 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规定国王为 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共同作用。(6分) ,比较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同点。(9分) 作用: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不同:①德意志宗教改革追求个人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反映各阶层民众的需要;英国宗教改革追求国家自由,反映的是王权的需要。②德意志宗教改革体现了民族主义与教权主义的矛盾;英国宗 教改革体现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③德意志宗教改革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英国宗教改革采用自上 而下的方式。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终导致“教随国定”;英国宗教改革则确立了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尽管发生了各种内部战争,还是把整个封 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 立了自己的教阶制。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材料二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使得互不了解的各国人民突然接近起来,并且通过新的共同信仰,紧 密联合在一起。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系统阐发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得到大 多数师生的支持。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布鲁诺前往。卡尔文在巴黎大学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 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严谨的宗教著作。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毕 业的传教士被派往荷兰、英国等地;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卡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真正 的宗教外衣。 ——摘编自《旧制度与大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6分) ,说明欧洲大学在推动宗教改革中发挥的作用。(9分) 必要性:16世纪的天主教会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神化了教权,迫,以维护其封建统治;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天主教会是重要的封建 势力;要推翻教会的特权地位,推动社会进步,必须进行宗教改革。 (2)作用:欧洲大学影响并推动着宗教改革。大学教授凭借丰富的宗教知识,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大学教育有利于形成严谨的宗教改革理论;大学之间对宗教改革的论争,改变了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主宰地位,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大学教育推动了欧洲各地宗教改革的发展,对早期资产阶级革 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 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中考语文图文转换题型综合复习导学案

图文转换题型综合复习导学案 【课前反馈】 【学习目标】 1.了解图文转换题的相关知识,明确考点。 2.掌握图表转换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方法。 【自主学习】 阅读下面中考图表转换题,了解题型特点以及考点。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1)根据上图,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2)针对你得出的结论,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下表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2分)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题型特点: 考点: 阅读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58.4% 50.1% 46.9% 45.6% 41.3% 数字媒介阅读率9.1% 24.5% 24.7% 32.8% 38.6% 时间

【合作探究】 一、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1)根据上图,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① ② (2)针对你得出的结论,谈谈你的看法。 学法指导: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认真思考,寻找规律; 第三步,准确归纳,简明表达。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下表是2020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2分)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阅读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58.4% 50.1% 46.9% 45.6% 41.3% 数字媒介阅读率9.1% 24.5% 24.7% 32.8% 38.6% 时间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3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节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 教材整理1 加尔文和瑞士的宗教改革 1.背景 (1)加尔文思想受马丁·路德学说的影响。 (2)发表《基督教原理》,对新教的改革主张作了系统而又清晰的阐发。 2.内容 (1)把《圣经》的权威视为“永恒的真理准则”、教义和生活的标准、教会组织和纪律的依据。 (2)他在坚持不能靠行为得救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预定论。 ①内容:上帝创世前对每个人都有一个判决,选民或弃民都是上帝预定的、不改变的。 ②影响:否定了神职人员和教皇的作用;鼓励信徒在现世尽力获得成功;破除了以清贫为美德的中世纪观念。 (3)创建日内瓦学院,成为培养改革派传教士的摇篮。 3.影响 (1)加尔文的预定论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市民阶级的要求,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使日内瓦获得“新教的罗马”之称。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加尔文改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显得比较激进,具体表现为建立民主教会,严厉排斥异己,主张国家的民主化和共和化,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其主张适应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因而加尔文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反封建的旗帜。 教材整理2 英国的宗教改革和清教徒运动 1.英国的宗教改革

(1)背景 ①罗马教皇的腐朽堕落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英国人民反对教皇干预英国事务,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③宗教改革派要求简化礼拜仪式,建立民族教会。 (2)1529年,亨利八世改革 ①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取消教皇法庭的最高司法权。 ②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正式承认国王是“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有权召开宗教会议。 ③教会向罗马教廷上交的贡金一律上交国王。 ④下令调查修道院的罪恶,封闭了全部修道院,财产收归国王所有。 (3)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改革 ①切断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恢复英国国教会,神职人员必须效忠女王。 ②宣布女王为英国教俗双方的最高管理者,主要神职的任命、教会决议的实施由政府指定的高级法庭执行。 ③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作为国教会的官方教义,标志着英国国教会的最终确立。 2.清教徒运动 (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对专制王权控制教会的状况不满。 (2)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 (3)影响: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清教徒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 [深度点拨]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 英国宗教改革有其特殊性。改革由国王为首的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进行,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虽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 教材整理3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实质 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和社会革命。 2.作用 (1)打破了罗马教廷在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为人们进一步摆脱罗马教会和世俗政权的控制,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拓了道路。 (3)产生了一批国家教会,加强了各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4)使诸多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对欧洲社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深度点拨] 为什么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运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五单元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 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 志开始的原因。 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一、“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序幕 1.原因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3)思想原因: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劵的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深度点拨]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新旧文明的矛盾冲突加剧、德意志近代化的发展要求,更主要的是德意志地区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这一切决定了宗教改革必然首先在德意志地区展开。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义 (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与《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2.宗教仪式 (1)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2)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1)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深度点拨]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宣称人们必须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复杂的圣礼,多做“善功”才能“赎罪”;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就可以得救,马丁·路德的主张承认了教民与上帝对话的主动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特权。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对德意志: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3)路德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德意志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2.其他影响 (1)人们不再盲目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深度点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1.16世纪初,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严重阻碍了德意志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天主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2.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是对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特权的否定,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思想统治,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 史料一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①只邀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11讲图文转换导学案

第十一节图文转换 一、预习目标 1. 了解中考语文对图文转换能力考查要求。 2. 掌握图文转换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二、预习要点 掌握图文转换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三、复习要点回顾 (一)图文转换题的题型 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1、表(格)文(字)转换题;2、图文转换题;3(漫)画文(字)转换。 从表达角度分为:直接表述图表信息和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题两种 (二)解题指津 表文转换题 所谓表文转换是指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表述。这是一种较新的题型。图文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文解答题就是要求考生具备对图表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将图表中包含的信息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说到底仍是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综合能力。 “图表”类题目的常见题目有三种:一是概括或解读图表的内容,二是探析结论原因,三是与图表相关的开放性题目。具体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图表中每一栏、每一格中所透露出的文字和数字信息,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抓住图表中事物的主次,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整体阅读。应当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 ②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些问题,而这可能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③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④把握考题要求。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 ⑤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先从内容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表文转换题解题思路及注意事项 答题技巧: 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欧洲的宗教改革授课人:谢红春 授课时间:2016-12-14 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高二22班 授课方法:概念解读、分析归纳、联系对比授课教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叙述本单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联系。通过多媒体对本单元所呈现陌生概念的新认知。有:宗教,宗教信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中世纪等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 通过世界主要三大宗教的分布图,直观认识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引出: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10.3专题十 图文转换 技巧

技巧关 技巧精点 一?命题把握 图文转换题综合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出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图表的寓意?观点?从2020年考查情况来看,图文转换题涉及抗震救灾?农民工权益?节水?全民读书活动等内容,广东省则是我国不同民众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新生活?新问题?可见关注最新生活,关注地域特色应该为命题的重点,那么2020年我省高考在图文转换上最大倾向就是综合性变强,即使只有一问,也很可能隐含多种要求?同学们记住,无论题怎样变化,这类题型的解答技巧还是承传性? 二?应答技巧 1.概括寓意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歌颂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解答时,千万不要忘记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画面意义? 2.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含有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分析出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 3.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4.综合考查题的答题要领 这种题型是将图文转换和编拟公益广告语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简明得体的能力?答案必须涉及图文内容?主题和公益广告三个方面?解答时,要注意考查的角度和要求,可在理解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扣画面内容? 三?常见失误 图文转换题型常见失误是答案表述啰嗦,缺乏条理,最难最关键的就是怎样用语言来组织答案? 同学们往往不注意题目要求,或一五一十地把图表内容说明出来,其中夹杂着很多数据,语言不简练,思路不清晰,或过于笼统,不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但前者情况较为普遍?如对坐标曲线图的分析,同学们或以年份为主,或以产量?发展状况为主,或把两者交织在一起分析;又如复杂表格的分析,总是片面的就一个角度来回答?解题时,要综合分析三个角度:横向角度?纵向角度?斜向角度(主要是数据变化)? 总之,答案组织表述要全面准确反映图表信息,要有条理性,要符合题干要求? 高效作业 1.在课外科研活动中,一位中学生采用微波加热黄豆种的办法进行“发芽实验”,发现微波处理时间长短对黄豆芽长度有不同影响,并用曲线表示了这项实验的结果?请根据下图,用概括的语言,写出反映黄豆发芽状态的结论?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导学案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 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中心的天主教。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 ⑴原因 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 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掌握了《圣经》?,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束缚。 【拓展点拨】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自我校对】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日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 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赎罪券;?教权;?卡诺莎之辱;?学校教育;?解释权;?宗教色彩;?教会; 二、宗教“异端” 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3.表现 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 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 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拓展点拨】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

人教版选修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word教案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完整版)语言表达得体导学案(教师版)刘彩娜

语言表达之得体导学案 主编人:刘彩娜审核:高三语文组领导签字: 一、学习目标: 1、明确考纲对语言表达得体的考查要求及考查特点 2、掌握解答语言表达得体的技巧 二、自主学习: 【考纲要求】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 【考点要释】 1.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准确和语义连贯常结合在一起考查,有客观选择题型,更有主观表达题,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用语不准确而出现的改错题,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减弱,但并没有绝迹,还要引起重视。 2.综合程度越来越高。本专题六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出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单纯地考查某一点知识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本专题的内容与其他专题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出题也越来越多,如跟“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结合,与句式变换结合等。可以说,只要涉及到语言表达,耶么,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就都存在,所以复习时应重视。 3.创新题型越来越多。高考语言表达题的考查,已不满足于简单的传统的纯理论的考查了,它的应用性、生活性越来越强。比如图文转换、公益广告辞、致谢词等,要注意题型的变化动态,准确应对。 【概念解析】 “得体”是指能够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这是比“简明、连贯”更高一层的要求。 【典例剖析】 (2014·浙江卷)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90字。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 此致 敬礼! 店主:××× ×年×月×日 请你组织答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带答案

21.新文化运动 【目标定位】 【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历史背景 1).政治上: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2).经济上:一战期间 3).思想文化上:a、袁世凯倒行逆施 b、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C、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 3.代表人物: 4.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大力宣传 5.活动基地:蔡元培以“”为办学宗旨,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前期: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核心内容 ①“德先生”②“赛先生” 【探究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②口号:

③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文章有《》《》 【探究二】: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①胡适于1917年发表《》,系统提成了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探究三】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4、提倡文化平民化 表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 ①思想解放: ②政治和思想上 ③它促使人们 ④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2)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知识结构梳理】 请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列出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