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膜瘤的类型及分布位置

脑膜瘤的类型及分布位置

脑膜瘤的类型及分布位置

脑膜瘤的类型及分布位置

硬脑膜内皮细胞瘤,外皮细胞瘤、间皮瘤(Endothelioma,Exothelioma,Meso—theliomaoftheduramater),脑膜纤维母细胞瘤或纤维内皮细胞瘤(Men/

ngeal~ibroblastomaorfibroendothelioma),蛛网膜纤维母细胞瘤(Araehnoidfibroblastnma),蛛网膜皮瘤(Arach—nothelioma),脑膜皮瘤(Meningothel/oma),软脑膜瘤(Leptomeningioma)等。

脑膜分为三层。硬膜在颅腔的最外层,紧贴颅骨内骨板,并止于枕骨大孔的骨缘。在椎管内硬膜为一管状膜,它与椎骨骨衣之间的空隙称为硬膜上腔,内含脂肪,疏松的结缔组织和静脉丛,至尾骨与其骨膜相续。蛛网膜和软膜(Piamater)之间除脑池外,有许多小梁将二者密切连接并构成软脑(Leptomeninges)。但在脊髓的蛛网膜下腔中没有这些小梁,除非神经根和韧带经此通过。

蛛网膜向硬膜里伸进许多突起,称为蛛网膜绒毛,这些绒毛多集中在大静脉壁中和与静脉窦的分叉静脉有关的各处,以及在神经根向外通过椎间孔的硬膜和蛛网膜相接合之处。在上矢状窦和横窦的两侧,绒毛扩张增大,称为蛛网膜颗粒。显微镜下在硬膜的深层内见到大小不等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巢,其中可呈现旋涡状排列,及其钙化的砂粒小体等,这些改变与脑膜瘤的结构相似。

脑膜瘤大部起源于埋在硬膜内的这些蛛网膜绒毛细胞,因此大部分脑膜瘤牢固地附着在硬膜上。软脑膜往往随着脑血管伸延到脑的深部,并构成Virchow-Rob/n氏间隙的外界膜和血管外膜,同时也构成脉络丛的网架和间质组织。因此与硬脑膜无关连的,位于脑表面或脑深部的脑膜瘤以及脑室内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此部分蛛网膜细胞有关。

应用活体染色法和注射微生物或异物等方法,发现脑膜的反应和变化与体内其它处的网状内皮系统一样。当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肿大而游离,变成阿米巴样细胞,并具有吞噬作用,遇到较大异物时又可变成多核巨细胞。脑膜受损时,它又能转化为纤维母细胞。这些现象说明脑膜瘤的细胞学和组织学变化的多样性。

多数人认为脑膜来源于中胚层,因此脑膜瘤如同其他间叶组织肿瘤一样,常可出现软骨、骨、脂肪和血管等同类性化生,不能把它们作为分类的基础。

https://www.doczj.com/doc/5113972820.html,/sjwk/nml/393.html?1354833866

脑膜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脑膜瘤的诊断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癫痫发作和持续轻微的头痛。 ②肿瘤在CT的密度及MRI的信号强度,及其增强后的表现;形态学,即肿瘤的外形、部位以及其占位效应。 ③其他发现,如颅骨受累、钙化,血管扩张受压,确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因此,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如下检查至关重要。 1.头颅平片 由于脑膜瘤解剖上与颅骨的密切关系,以及共同的供血途径,极易引起颅骨的各种改变,头颅平片的定位征出现率可达30%~60%。颅内压增高症在没有CT诊断的情况下可达70%以上。主要表现有: (1)局限性骨质改变:可出现内板增厚、骨板弥漫增生,外板骨质增生呈针状放射。一般认为,肿瘤细胞到达硬脑膜后,通过血管途径进入颅骨,引起周围或骨细胞的增生反应。无论有无肿瘤细胞侵入,颅骨增生部位都提示为肿瘤的中心位置。脑膜瘤引起局部骨板变薄和破坏的发生率为10%左右。 (2)颅板的血管压迹增多:可见脑膜动脉沟增粗、扭曲,最常见于脑膜中动脉沟。局部颅板板障静脉异常增多。 2.脑血管造影 各种类型的脑膜瘤都是富于血管结构的。在CT临床应用以前,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膜瘤的传统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数字减影技术和超选择血管造影,对了解肿瘤

的血管结构、肿瘤富于血管的程度、主要脑血管的移位,以及肿瘤与大的硬脑膜窦的关系、窦的开放程度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详细资料。同时造影技术也为术前栓塞提供了条件。 3.CT头颅扫描 典型的脑膜瘤,平扫表现为一边缘清楚的肿块,圆形或卵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多数为高密度,有时为等密度。瘤内可见钙化,表现为肿瘤边缘弧形或瘤内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可见肿瘤明显增强,CT值常达60Hu以上,少数轻微强化。约15%的脑膜瘤伴有不典型的坏死、囊变或瘤内出血。 4.磁共振扫描(MRI) 对脑膜瘤定位诊断明显优于CT。通常,脑膜瘤在T1WI和T2WI上大多数信号强度均匀,T1WI为灰质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少数则表现为不甚均匀,T1WI上呈等信号、高信号、低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的脑膜尾征对脑膜瘤的诊断特异性高达81%以上。MRI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示脑脊液/血管间隙、白质塌陷征、广基与硬脑膜相连、骨质增生或受压变薄膨隆、邻近脑池、脑沟扩大、静脉窦阻塞等脑外占位征象,尤其静脉窦阻塞显示更佳。脑脊液/血管间隙显示为肿瘤与脑组织之间连续或断续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环。 5.PET (1)脑平面显像:静态显像时,脑膜瘤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放射性高浓聚区,边缘清晰、境界分明,扁平型脑膜瘤病灶部位呈扁平地毯状沿硬脑膜蔓延;动态显像时,脑膜瘤表现为在动脉相早期病灶放射性,即浓聚,并持续不退,即毛细血管相和静脉相仍能见到浓聚区(但静脉相的放射性较动脉相和毛细血管相稍有减少)。 (2)SPECT:脑膜瘤血运极为丰富,因而在不同断面的脑膜瘤病损部位因高度摄取示踪剂99mTc-HMPAO而表现为局灶性均匀的放射性浓聚区;若中间缺血坏死,则呈中间放射性稀疏与缺损,周边放射性浓聚的“月晕征”。

老年人做过脑膜瘤手术后可以不化疗吗

脑膜瘤是一种发生在头部的肿瘤疾病,其出现带来的危害很大,导致脑膜瘤的原因有很多,像外伤感染或者脑部受到创伤等都可能会诱发脑膜瘤。随着手术方法及技巧的日益完善,尤其是围手术期的积极处理,让一些老年脑膜瘤患者也能顺利接受手术。经历手术创伤后,部分老年患者和家属对术后能否耐受化疗比较担心,甚至比较抗拒,“老年人做过脑膜瘤手术后可以不化疗吗”也因此受到一些人的关注。 手术后之所以要行化疗,在于手术切除后,机体内往往还残留一些微小、隐匿病灶,甚至是远处转移灶,导致术后不久容易出现复发、转移。而一旦出现复发、转移,脑膜瘤的治疗往往更加棘手,预后也往往较差,成为脑膜瘤手术失败,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脑膜瘤手术后多会行化疗,其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即可对局部病灶有作用,又可抑制远处转移灶的生长,对预防术后复发、转移有着积极作用。老年人因为体质差、免疫力低,因而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相对较高,但这也影响其对化疗的耐受力及效果。因此,建议老年人做过手术后,能化疗要积极化疗,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不能或不愿意化疗者也不建议勉强,可及时寻求其他巩固治疗手段,如安全、毒副作用小的中医治疗。 传统中医认为,脑膜瘤的病因病机为因虚至实,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而中医治疗脑膜瘤时,始终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老年人本身体质较差,经历创伤性较大的手术后尤其明显。此时,及时配合中医治疗,通过扶正,往往有助于伤口愈合,体质恢复,预防和改善了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通过祛邪,则有助于抑杀残留癌细胞,巩固手术疗效,同时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自身抗癌能力,从而有助于预防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此外,中医治疗还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化疗毒副作用,并有助于增强化疗疗效。因此,老年人做过脑膜瘤手术后,无论是否化疗,建议患者及时配合中医治疗,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出身于中医世家,是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由于自清朝乾隆年间,家族中人就一直行医不辍,因而袁希福院长自幼便担负着继承家传医学的重任,也因此自小便开始跟随长辈学习中医。看着求诊病人经长辈之手,通过中医治疗重获新生,让袁希福院长幼小的心灵深深被震撼。随着中医学习的深入,使他更惊叹于中医的疗效,更加坚定了从医之路。为此,他在青年时期先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以便学习更多中医理论知识,更好地帮助病患。不断的学习、探索,让应诊后的袁希福院长少遇挫折。如今,已从事中医中药治疗肿瘤近四十年的他,对于脑膜瘤等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积累下丰富经验,期间更帮助众多肿瘤患者通过中医治疗获得了较高的生存质量和较长的生存期,其中亦包括一些术后患者。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潘香花,女,50岁,脑膜瘤,河南省临颍县 2003年5月14日MRI发现左枕部占位,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行手术切除,2004年复发,因其父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胰腺癌效果好,遂于2004年4月12日前往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初诊时纳差、口干、失眠、记忆力明显减退、头痛、头晕,服用一个月中药后,头痛、头晕、纳差口干等症状均缓解,坚持服用3个月后,所有症状均缓解。患者2004年连续服用中药一年,2005年服用4个月以巩固疗效,2006年服用3个月,2008年服用1个月,其后未再服药,2013年3月因头部不适又服用1个月。至2013年11月26日回访,现年已

岩斜区巨大脑膜瘤手术详细图解

岩斜区巨大脑膜瘤手术详细图解 岩斜区位于颞骨岩部背面与枕骨斜坡部的岩斜裂汇合处,从岩骨尖至颈静脉孔。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第Ⅴ、Ⅶ和Ⅷ脑神经,上缘为鞍背,下缘为颈静脉孔水平;下方为枕骨大孔区。岩斜区脑膜瘤由于位置深,毗邻重要解剖结构,很难实现肿瘤全切除,且有较高的术后致残率,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难点。 对于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理念和主张多样,入路选择多样,有额颞入路,枕下小脑幕入路,颞下小脑幕入路,颞下入路,耳蜗入路等。但是对于巨大肿瘤或者同时向幕上幕下生长的肿瘤,INC国际美国William T. Couldwell教授等认为幕上幕下联合入路更为合适,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可以进行成功全切,他认为手术入路的优点是暴露的视野大,可在直视下处理,减小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对小脑、颞叶牵拉轻微,可在手术早期离断肿瘤血供,幕上幕下联合入路也可用于松果体区肿瘤切除,牵开枕叶与小脑,可获得良好的暴露。该手术入路图解选自Couldwell教授主编的专著《Skull Base Surgery of the Posterior Fossa》Chapter 7 Petroclival Meningiomas. 作者Amol Raheja and William T. Couldwell. 图:岩斜区脑膜瘤和周围神经组织的复杂关系

图A: 采用幕上-幕下联合入路,颞枕联合皮瓣,在颞部行低位颞部骨瓣开颅。 图B:病人采取侧卧位,应根据人体的四个生理弯曲及身体轴线,避免过度拉伸及屈曲,同时尽可能坚强压力集中的压迫点的压力。

图C:切除在颞枕区域至枕下区域延伸的L形骨瓣后,沿着乳突周围外层开始逐步完成乳突切除术。骨瓣大小取决于听力状况和基础暴露的需要。 图D:硬脑膜切口设计 图E: 打开硬膜,避免损伤横-乙状窦及Labbé静脉,该区域后颞叶的静脉引流存在变化(有时是多种多样的),结扎上岩窦后,并确保颞叶的引流通畅,沿着岩骨尖分离天幕,定位并注意保护滑车神经等。

经典骨科手术入路

经典骨科手术入路 上肢部分 1、肩关节前方入路(Henry入路): 三种切口得选择、头静脉、胸大肌得止点处理、肱二头肌长头腱得确认、大小结节得区分、肩胛下肌止点得特点、邻近臂丛及旋肱前动脉得保护、三边孔、四边孔、小三边孔。 2、肩关节后方入路: 切口、三角肌得处理、冈下肌与小圆肌分界、肩胛上神经血管、后方辨认三边孔、四边孔,旋肩胛动脉、腋神经、旋肱后动脉。 3、肩关节外侧入路: 切口得选择、三角肌得界分、三角肌起点得处理、腋神经得走行、第二肩关节、肩袖间隙、大结节得处理、髓内针得入点。 4、肱骨干前外侧入路(Henry 入路): 肱二头肌外侧、纵劈肱肌、桡神经得显露、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与肘前入路得延续。 5、肘关节前方入路(Henry 入路): 切口、肘横纹、桡神经得显露、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肱肌与肱桡肌间隙、肱肌对关节囊得遮盖、前方神经血管(V A N 顺序)。 6、肘关节内侧入路: 切口、旋前圆肌与桡侧屈腕肌间隙、肱骨内上髁截骨、尺骨冠突得显露、滑车内侧得显露。 7、肘关节后方入路: 切口避开鹰嘴、尺神经得显露及保护、伸肘装置得四种处理方式、必要时打通鹰嘴窝、肘肌得特点及处理、近端延伸桡神经得保护、臂外侧下皮神经对桡神经得指引。 8、肘关节外侧入路(Kocher 入路): 肌间隙:三头肌及肘肌与肱桡肌及尺侧腕伸肌间、远近端桡神经得保护或显露。 9、桡骨头颈背侧入路(Boyd入路): 切口:外髁后方至鹰嘴下3~5cm、肘肌与尺侧伸腕肌间、深方下部可见旋后肌纤维、环状韧带得切开、桡骨头安全区、桡神经深支位置 10、桡骨前方入路(Henry入路):

肱桡肌内侧切口、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间进入、桡神经外牵桡动脉内牵、桡侧返动脉及肌支、近段旋后肌得处理及桡神经深支、中段旋前圆肌得处理、远段旋前方肌得处理。 11、桡骨背侧入路(Thompson 入路): 切口、桡侧腕伸肌与指总伸肌间(自远端找肌间隙)、桡神经深支得显露(体表投影)、近端及远端得解剖学限制。 12、桡骨远端掌侧入路: 切口及其延长、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间进入、桡神经已外行、桡动脉外牵、远端旋前方肌得处理、尽可能不破坏关节囊。 13、桡骨远端背侧入路: 纵或横切口、腕背六个鞘管、自第III、IV或IV、V鞘管间进入、深及骨面向外剥开、术后石膏得保护。 下肢部分 1、髋臼及骨盆前方入路(髂腹股沟入路): 体位及铺单要求、切口、浅筋膜止血剥开、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切开腹股沟管前壁(精索下)、剥清腹股沟管后壁-腹股沟韧带上方1-2mm切开后壁、股外侧皮神经得寻找、注意髂外动脉得搏动、髂腰肌筋膜(髂耻筋膜)得显露与切开、三窗得概念、内侧窗:corona mortis,中间窗:主要复位及操作窗,显露四边体,可摸及后柱坐骨大切迹,外侧窗:髂骨滋养动脉、骶髂关节、L4、5神经根及闭孔神经得位置与保护。骨得形态特点,钢板得预弯,前路对后柱得处理。并发症:髂外动脉痉挛、血栓形成—髋离断。 2、髋臼及骨盆后方入路(Kocher-Langenbeck 入路): 俯卧位及侧卧位得利弊、切口、臀大肌纵劈、臀中肌后方进入、外旋肌群得处理、后柱及后壁得显露、三把撬得位置、坐骨结节肌起得处理、坐骨神经得保护、臀上动脉神经得保护。骨得形态特点,钢板得预弯,后路对前柱得处理。 3、耻骨联合前方入路(Pfannenstiel 入路): 仰卧位、插导尿管(术中辨认尿道及膀胱)、横切口:耻骨上2cm、纵劈或止点处切开腹直肌,骨膜下剥开显露耻骨上、前、后面,可与髂腹股沟入路连接。 4、骶髂关节后方入路: 体位、纵切口或横切口:避开髂嵴等骨突、髂后上棘及之下臀大肌起点得处理、髂骨间骶棘肌得处理、两种截骨法以便骶髂关节得显露、与坐骨大切迹得相对关系、常见并发症。 5、髋关节前方入路(Smith-Petersen入路): 切口、股外侧皮神经得三处经行点、神经界面、缝匠肌与阔肌膜张肌间、股直肌起得处理、深方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入路得扩大:近端可剥开阔筋膜张肌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一、病因学 任何脑膜细胞均有能力产生脑膜瘤,绝大多数脑膜瘤起于蛛网膜粒的特殊细胞即蛛网膜帽细胞(arachnoid cap cell),少数者来源于硬脑膜的成纤维细胞或附于颅神经、脉络丛的蛛网膜组织。染色体22在脑膜瘤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单一染色体见于72%病例,长臂缺失也较为多见。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系遗传性病变,易发生脑膜瘤。脑膜瘤发生还可能与性激素有关,肿瘤易发生于女性,孕期增大,许多脑膜瘤中发现有孕激素、雌激素或雄激素受体。放射治疗可能也是脑膜瘤诱发因素之一。 二、病理学 脑膜瘤常有完整包膜,多属脑外肿瘤,大体形态有两种,即球形、分叶状肿块或为扁平状,后者易见于颅底部位。肿瘤可浸润硬脑膜及骨质。脑膜瘤的硬脑膜附着处常为宽基底,少数者狭窄而呈有柄肿瘤。通常,肿瘤与相邻脑质有明确分界,其间有裂隙状蛛网膜下腔并有陷入的CSF和血管。脑膜瘤血供丰富,多来自脑膜动脉分支,肿瘤周边部位可有软脑膜血管参与供血,侧脑室内脑膜瘤血供来自脉络膜动脉。肿瘤质地可较软,也可较硬,取决于瘤内纤维组织和钙化量。瘤内常可见到坏死和出血灶,然大量出血者少见,有

时瘤内也可发现囊变或黄色瘤样变。瘤周硬脑膜常有环状反应性增厚。 根据脑膜瘤细胞学表现,可将其分为合体细胞型、纤维型、过渡型、成血管细胞型和间变型,此外还有多个亚型。目前,WHO根据肿瘤增殖活跃程度、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将脑膜瘤分为三型:典型或良性脑膜瘤,占88~94%;不典型脑膜瘤,占5~7%;间变型即恶性脑膜瘤,仅占1~2%。 三、部位 脑膜瘤易发生在静脉窦附近、颅缝封合处和有蛛网膜粒部位。 幕上者占90%,常见的部位是矢状窦旁(25%)和大脑突面(20%),两者之和几乎占全部脑膜瘤的1/2。矢旁区脑膜瘤多起于上矢状窦中1/3,易侵犯和闭塞上矢状窦。突面者起于大脑表面硬膜,常发生在冠状缝附近。幕上第三个常见位置是蝶骨嵴(15~20%),其中1/3起于蝶骨嵴内1/3,常侵犯视神经管。发生在鞍区及嗅沟、前额凹底的脑膜瘤各占5~10%。 后颅凹脑膜瘤约占10%,岩骨后缘、斜坡及小脑幕是常见的部位。 约2%脑膜瘤不与硬脑膜相连,通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起于脉络丛间质细胞或脉络丛组织。其它少见部位是视神经鞘和松果体区。 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硬脑膜之外的脑膜瘤罕见,仅占

脑膜瘤手术

1.2 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行右侧锁骨下或颈内深静脉穿刺。患者取坐位,头前屈并向肿瘤侧旋转30°,固定头部。正中或旁正中切口,上缘暴露横窦,侧面暴露乙状窦,沿窦边缘剪开硬脑膜,先释放小脑延髓池的脑脊液,让小脑充分的松弛,再用宽度为1 cm的脑压板牵拉小脑。此时,在显微镜直视下,首先看见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而肿瘤可能就位于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的腹侧,用显微神经剥离子等显微器械,逐步分离周边组织,暴露肿瘤,进行切除。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经过顺利,肿瘤全切189例,次全切39例。 3 手术配合 3.1 术前访视手术前一天,器械护士至病房访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耐心向患者和家属介绍麻醉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解释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列举手术成功的病例,以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3.2 巡回护士配合 3.2.1 体位待患者全麻后,与两名手术医生一起配合安装头架,检查头架各关节旋钮,使之固定牢固。患者双手置于搁手板上,注意保持功能位置。双下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松紧合适,以利于静脉回流,双腿腘窝处垫一薄软枕。松解裤带,妥善固定尿袋。 3.2.2 静脉通路准备两条静脉通路(外周静脉、深静脉),均带三通延长管,根据术中情况调节输液速度,及时更换液体,避免空气进入,造成空气栓塞。 3.2.3 术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中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出血的情况。观察吸引器、手术台上切口膜袋内的血量,计算纱布、棉片含血量,术中冲洗的液体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和皮肤、甲床的颜色有无改变,有异常情况随时通知医生和麻醉师进行处理。 3.2.4 术后搬运手术结束后,和医生一起将头架松开,检查头钉固定处头皮的情况,如有出血,可压迫止血或者用针线缝合。再由一人扶住患者头颈处,将患者缓慢放平,在这个过程中要严密检测患者血压。待患者完全放平后,适当加以约束。患者清醒后,离开手术间前,巡回护士检查患者骶尾部等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将患者衣裤整理好,送出手术间。 3.3 器械护士配合此组手术均采取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口,用单级电刀的电切功能分离皮下组织及颈后肌群,骨膜剥离器推开骨膜,固定后颅窝撑开器,电钻钻开颅骨,暴露上缘至横窦,侧面至乙状窦,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操作下先释放小脑延髓池的脑脊液,使颅内压降低后,小脑充分松弛,固定蛇形自动拉钩向内侧牵拉住小脑,显露CPA区,在蛛网膜平面内,用显微剪刀、双极电凝器分离粘连,从而暴露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解剖位置清楚后,先行囊内减压,用显微肿瘤钳取出肿瘤组织,保留送病理检查。用小棉片、明胶海绵彻底止血后用小圆针1号丝线间断缝合硬脑膜,大圆针7号丝线间断缝合肌肉层,三角针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总之,在神经外科手术常规手术配合

脑膜瘤术后出院指导

脑膜瘤术后出院指导 首先恭喜您顺利出院!出院后该如何调养呢?本文将为您介绍出院后关于伤口、日常生活、复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回答常见问题。帮您在院外更好的进行自我护理。 一、观察和保护伤口 如果您出院的时候伤口还没有拆线,请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并且遵医嘱按时回医院换药。同时注意观察伤口,如果出现红、肿、热、痛或者渗血、渗液打湿敷料请及时就医。 如果伤口愈合良好,通常术后5~10天可以拆线。具体拆线时间需要医生根据伤口愈合情况决定。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洗头呢?一般拆线后2~3周可以洗头。洗头时动作应轻柔。洗完后不要大力擦拭,应用柔软的干毛巾吸干伤口处的水分。

在伤口愈合阶段您可能会感觉伤口痒痒的,这是损伤的神经修复时刺激皮肤引起的,是正常的现象,以后会自然消失。您需要注意不要搔抓伤口及其周围皮肤。 对伤口美观度比较在意的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改善手术疤痕的药物。平时注意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手术部位的皮肤。外出时可戴帽子,既可以保护伤口,也可以很美观。 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合理饮食:脑膜瘤病人出院后宜以高热量、高蛋白(鱼肉、鸡、蛋、牛奶等)、富含纤维素(芹菜、韭菜等)和维生素(蔬菜、水果)的饮食为主,这样既能补充营养,又能预防便秘。便秘对病情是有影

响的,如果颅脑肿瘤手术后的病人过于用力排便,可使颅内压增高加重脑水肿,还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另外,病人还要注意不要进食咖啡、浓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对胃肠道和脑部造成刺激,而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2.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①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以利于身体恢复,提高身体免疫力。 ②戒烟、戒酒。抽烟、喝酒都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 3.遵医嘱用药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改药或增减药量,尤其

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及预防

鉴别诊断 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是发病缓、病程长。不同部位脑膜瘤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成年人发病较多,故凡成年人有慢性头痛、精神改变、癫痫,一侧或两侧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共济失调或有局限性颅骨包块等,特别是伴有进行性加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时,要考虑脑膜瘤的可能性。眼底检查常发现慢性视神经乳头水肿或已呈继发性萎缩。 肿瘤的确诊还需依靠辅助性诊断检查。诊断脑膜瘤,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检查包括颅骨平片,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不仅可以达到定位,还可以了解肿瘤大小和定性。 1.颅骨平片:颅内脑膜瘤需要常规摄颅骨平片,约有75%病例在平片上可以显示出颅内肿瘤的征象,而30%~60%的病例可根据平片的征象作出脑膜瘤的诊断。X线颅骨平片的征象,一部分属于颅内肿瘤,颅内压增高的间接征象,如蝶鞍骨质侵蚀与扩大,脑回压迹明显与松果体钙化斑移位,少数情况下,颅缝分离。另一部分是脑膜瘤直接引起的征象,包括肿瘤局部骨质增生与破坏,肿瘤血运增加引起的脑膜动脉沟变宽与增多,肿瘤钙化,局部骨质变薄等,这几点常是脑膜瘤可靠的诊断依据。 2.CT扫描:在脑膜瘤的诊断上,CT扫描已取代同位素脑扫描、气脑和脑室造影、脑膜瘤多为实质性且富于血运,最适合于CT检查,其准确性能够达到发现1cm大小的脑膜瘤。在CT扫描图像上,脑膜瘤有其特殊征象,在颅内显示出局限性圆形密度均匀一致的造影剂增强影像,可并有骨质增生,肿瘤周边出现密度减低的脑水肿带,相应的脑移位,以及脑脊液循环梗阻引起的脑积水征象。 3.脑血管造影:对某些脑膜瘤,脑血管造影仍是必要的。尤其是深部脑膜瘤,它的血液供应是多渠道的,只有通过脑血管造影,才能够了解肿瘤的供应来源,与肿瘤的血运程度和邻近的血管分布情况,这些对制定手术计划,研究手术入路与手术方法都有重要价值。如果能作选择性的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特别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则血管改变征象更为清晰而明确。 此外腰椎穿刺可反映颅内压增高,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的情况,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仍有一定参考意义。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的分型 从组织学特征分为内皮细胞型、纤维型或纤维母细胞型、血管瘤型、化生型与恶性脑膜瘤五类。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见图)。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可不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治疗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脑膜瘤的临床表现 脑膜瘤(Meningiomas)很常见,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仅次于胶质瘤。成年较多,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女性:男性为2:1。脑膜瘤原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溴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有异位的脑膜瘤,偶见于颅骨板障、额窦、鼻腔头皮下或颈部,系来自异位的蛛网膜组织,并非转移,脑膜瘤有多发性,约占1%~2%,幕上脑膜瘤远多于幕下。病因: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好发部位:依次为①矢状窦旁,大脑凸面约占50%②鞍结节③筛窦④海绵窦⑤桥小脑角⑥小脑幕等。分类:按病理学特点分为:内皮

为什么脑膜瘤手术后需要化疗

脑膜瘤在我们国家是很常见的,它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原发于眶内的脑膜瘤发病的年龄要比颅内脑膜瘤发病的年龄低。目前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很多患者首先考虑手术,短期内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但也有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医生告知手术很成功,体内也没有发现癌细胞,但却建议患者做化疗,那为什么脑膜瘤手术后需要化疗呢? 脑膜瘤之所以让人谈之色变、听之丧胆,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其高复发率、高转移率。哪怕是早期经过根治手术切除,并将其周围淋巴结彻底清扫,依然不能完全防止病情反复。医疗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让许多人开始盲目迷信检查指标的结果。殊不知这些精密的医疗仪器也有精密度限制。根据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以微小到在10的6次方下才一毫米大小,也可以说一公分的肿块可能有一百万的癌细胞。这么微小的病灶,想要单凭手术切除,或是定期复查来定期监控,显然不太现实。因此患者在手术后需要联合其他手段进行巩固治疗,尽可能的抑杀残癌,预防病情反复。 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可以作用于全身的癌细胞,脑膜瘤术后通过化疗可以抑杀血液和淋巴液里的癌细胞,稳定病情,降低复发转移的几率,不过化疗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有的患者经多次的化疗后,残存的癌细胞确诊被杀死,但患者随之出现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小、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也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甚至会进一步加速肿块的生长和癌细胞的复发转移,因此在化疗前需要对患者全身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适宜化疗的才能进行,同时也要将中医纳入治疗方案中,有助于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另外对于无法耐受化疗副作用的患者,以中医为主进行巩固治疗,也能修复术后受损的机体,防治术后并发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杀残癌,稳定病情,预防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命。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希福抗癌团队首席专家、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中医名著。祖父在八十岁生日时,取出所保存家传几代全部秘本医籍,亲手交给了他,他如获至宝,废寝忘食,认真研读。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袁希福认为,脑膜瘤不是单一的病变,而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反映。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达到阴阳平衡,化有形于无形之中。另外治疗肿瘤灵活辨证施治非常重要,同是一种肿瘤,病变轻重缓急、虚实寒热各不相同,并发症也不一样,以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对症下药,既有固定不变的主方,又有灵活加减的药物,一人一方,体现了个体差异,科学合理,有助于提高疗效。从医近40年来,袁希福已帮助数万名肿瘤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更有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潘香花,女,50岁,脑膜瘤,河南省临颍县 2003年5月14日MRI发现左枕部占位,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行手术切除,2004年复发,因其父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胰腺癌效果好,遂于2004年4月12日前往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初诊时纳差、口干、失眠、记忆力明显

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 一、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 1.路径最短,创伤最小; 2.避开重要功能区; 3.美观; 4.手术医师的个人经验。 二、手术入路各论 Ⅰ、冠切开颅额下入路: 1.暴露范围外侧到外侧裂,内侧到对侧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同侧的眶顶、嗅沟、 蝶骨平台、鞍结节以及视交叉池和终板池显露良好。 2.适应症:A:前颅窝病变(前颅窝底和嗅沟脑膜瘤);B:鞍区病变(垂体瘤、 鞍结节脑膜瘤、鞍内颅咽管瘤);C:前循环动脉瘤;D:前颅窝底脑脊液漏的修补;E:视神经管减压:F:额叶胶质瘤。 3.手术切口起自一侧耳屏前方的发际前缘到对侧耳屏前方的发际前缘,两侧对 称,呈蝴蝶状。 Ⅱ、翼点入路: 1.主要是鞍旁和鞍上的病变或鞍上向外侧生长到前、中颅窝以及生长的鞍上病 变更适应于翼点入路。如:A:视交叉池及鞍上池的肿瘤,视神经及视交叉的肿瘤;B: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处及其上部分支动脉瘤; C:眼眶上部、后部和外侧部肿瘤;D:蝶骨嵴及前床突周围的脑膜瘤;E:额颞叶脑内病变;F:上斜坡的肿瘤和桥中脑腹侧的暴露。 2.切口:始于颧弓上缘,耳屏前0.5-1cm处,止点是向后横过颞区,弯曲向上, 经顶结节前或后方,弯向前达额部发际与中线交点处。 3.鞍区四个解剖间隙:第Ⅰ间隙即两侧视神经和鞍结节构成视交叉前间隙;第 Ⅱ间隙即视神经与颈内动脉构成视神经外侧间隙;第Ⅲ间隙为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之间的间隙;第Ⅳ间隙位于终板池内。 Ⅲ、颞枕入路: 1.适应症:A:颞叶脑内病变;B:中桥脑腹侧病变;C:横跨岩尖中后颅窝颅 底的病变,岩斜区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中上斜坡脊索瘤、小脑幕切迹脑膜瘤等;D:海绵窦后外侧病变;E:癫痫颞叶及海马的切除。 2.手术切口:颞枕马蹄形切口,围绕耳廓上方,切口前端起自颧弓中点,后缘 终点达横窦中外1/3交界处。 Ⅳ、乙状窦后入路(CPA开颅): 1.桥小脑角区:上达小脑幕,下与小脑延髓池相连,内侧界是脑桥前外侧面, 外侧界是岩锥后面,后界是小脑半球。 2.适应症:CPA区的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 3.手术切口:常用枕下直切口或“S”形切口,乳突后缘内侧 1.5~2.0cm,切 口上端起自横窦上1-1.5cm,向下止于发际,长约5-9cm,切口下端略偏向内侧。 Ⅴ、远外侧入路: 1.适应症:A:肿瘤性病变:位于颈1~2脊髓腹侧、枕骨大孔前方、下斜坡者。硬膜内病变如脑脊膜瘤、神经鞘瘤、胆脂瘤等;硬膜外者如脊索瘤、软骨肉瘤、骨软骨瘤、颈静脉球瘤等;B:血管性病变:延髓、高位颈髓

脑膜瘤做完手术后能活多长时间

脑膜瘤是好发于颅内的三大肿瘤之一,起源于蛛网膜颗粒帽状细胞,大多生长缓慢,症状隐匿,而压迫功能区的肿瘤可较早出现症状。手术是治疗脑膜瘤常用的方法,能直接将肿块切除,快速控制病情,但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全部清除癌细胞,术后患者体内一旦有残癌,很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一旦复发意味着病情加重,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因此不少患者想要了解脑膜瘤做完手术后能活多长时间这个问题。 关于脑膜瘤做完手术后能活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患者的病情、恶性程度如何、手术的方式、手术切除的效果、术后辅助治疗是否得当等。一般来讲,患者病情发现越早,手术效果越好,生存期也相对较长;如果患者病情恶性程度较低,生存期更长,如果恶性程度较高,病情发展往往较快,生存期也会受到影响。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只是局部治疗手段,并不能全部杀死癌细胞,术后还会面临复发转移的问题,如果患者术后重视巩固治疗,并坚持定期复查,能够更好的预防复发转移,生存期也相对较长;如果患者忽视巩固治疗,则术后很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一旦复发治疗会更加棘手,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的生存期也会受到影响。 脑膜瘤患者手术后应视一定的情况进行巩固治疗,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放化疗是通过清除癌细胞尽可能降低复发转移几率,优势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大量的癌细胞,控制病情,但也有不足之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影响到治疗的顺利进行,建议在放化疗过程中联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可以以中医为主进行巩固治疗。中医是通过扶正患者元气,调理气血、阴阳、脏腑平衡,逐步稳定癌环境,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繁殖,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几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能够将治疗与调理同时进行,注重补充患者的元气,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以院长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部分患者能够在短期内看到一定的疗效,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一些患者能够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一幅幅颜色鲜艳的锦旗,都是患者对医院治疗效果的肯定和认可,医院也被授予“消费者信得过医院”、“老百姓信赖的医疗机构”、“百姓放心医疗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示范基地”“建国70周年中医药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部分参考案例: 潘香花,女,50岁,脑膜瘤,河南省临颍县 2003年5月14日MRI发现左枕部占位,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行手术切除,2004年复发,因其父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胰腺癌效果好,遂于2004年4月12日前往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初诊时纳差、口干、失眠、记忆力明显减退、头痛、头晕,服用一个月中药后,头痛、头晕、纳差口干等症状均缓解,坚持服用3个月后,所有症状均缓解。患者2004年连续服用中药一年,2005年服用4个月以巩固疗效,2006年服用3个月,2008年服用1个月,其后未再服药,2013年3月因头部不适又服用1个月。至2013年11月26日回访,现年已60岁的潘香花依然身体健康,退休在家,能做家务,能打牌娱乐。2014年11月回访,本人接听电话声音洪亮,精神状态很好。

脑膜瘤患者手术后存活期有多长

脑膜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不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伤害,也同时带给患者相当多的痛苦,引发较多的症状出现,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加重视。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很多患者会首先考虑手术,能够直接切除肿块,快速控制病情,但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术后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一旦复发意味着病情加重,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术后患者的存活期备受患者和家属的关注,那脑膜瘤患者手术后存活期有多长呢? 关于脑膜瘤患者手术后存活期有多长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病理分型、病理分期、患者的体质、手术方案、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术后巩固治疗等。对于早中期,甚至是部分晚期患者,如果手术切除效果较好,术后治疗得到,预后相对较好,生存期也较长,如果手术切除不完全,后续治疗也未及时跟进,则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对于脑膜瘤患者来说,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术后还应定期检测检查,监控癌情的标化,同时也要重视疗效的巩固,及时联合其他方法进行巩固治疗,预防术后复发转移,尽可能的延长患者存活期。 放化疗是脑膜瘤术后常用的巩固治疗手段,在抑杀残癌,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不过放化疗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常常令汉子难以忍受。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中医的抗癌功效也被日益认可,而且常被用于术后巩固治疗中。脑膜瘤术后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有助于扶正元气,调节患者机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去除恶性肿瘤生存的环境,一方面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复发转移,一方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治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另外选择放化疗的患者,联合中医药的治疗,也有助于达到增效减毒的功效,抑制肿瘤细胞,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治疗顺利完成,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对于脑膜瘤患者来说,在确诊病情后要及时将中医纳入治疗方案中,维护身体的元气,增强抵抗力,才有助于控制肿瘤的生长,预防病情的恶化,作为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的袁希福,自幼便接触中医,熟读中医古典名著。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3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袁希福接诊了大量病例,并摸索出了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新体系,提出了三联平衡理论。如今,在该理论的指导用药下,部分肿瘤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为了更好的弘扬国粹中医,让中医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在袁希福的号召下,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先后组织召开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每次大会的召开无论是对肿瘤患者的康复、对传承弘扬中医文化,亦或是对中医事业发展,都是一件好事,促使人们对中医由不了解到了解、由误解到理解、由曲解到通解。 部分参考案例: 潘香花,女,50岁,脑膜瘤,河南省临颍县 2003年5月14日MRI发现左枕部占位,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行手术切除,2004年复发,因其父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胰腺癌效果好,遂于2004年4月12日前往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初诊时纳差、口干、失眠、记忆力明显减退、头痛、头晕,服用一个月中药后,头痛、头晕、纳差口干等症状均缓解,坚持服用3个月后,所有症状均缓解。患者2004年连续服用中药一年,2005年服用4个月以巩固疗效,2006年服用3个月,2008年服用1个月,其后未再服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摘要:总结典型脑膜瘤在X线平片、C T 和磁共振成像( M R I ) 及脑功能成像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对典型脑膜瘤的影像诊断进行了对 比分析,以进一步认识脑膜瘤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 关键词:脑膜瘤影像学诊断分析 流行病学:脑膜瘤是颅内第2 常见的肿瘤,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 ~20%,中年以上多见。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非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可以发生在颅内有脑膜或脑膜细胞残余的任何部位, 但其发生与蛛网膜颗粒密切相关。50%的脑膜瘤位于矢状窦或附着于矢状窦,其他好发部位有外侧裂旁、蝶骨、鞍结节和鞍旁。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膜瘤在普通平片诊断的基础上, 发展到C T 和磁共振成像( M R I )成为该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CT 和磁共振在脑膜瘤的诊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典型的脑膜瘤在CT 和磁共振图像上都有典型的表现。 临床表现: 1.脑膜瘤绝大多数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报道称脑膜瘤早期出现症状平均 2.5年,少数可达6年之久。但少数脑膜瘤呈恶性生长,发展较快,病程较短。 2.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尤其在高龄病人。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神经组 织有充分的时间来适应肿瘤的生长,所以往往肿瘤长得很大,而症状仍然较轻。患者可以有严重视乳头水肿或者已经有明显的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但是没有明显

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高龄病人由于常常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内代偿空间较大,所以颅高压症状出现更晚。但当肿瘤长得很大,神经系统失代偿时,可以出现病情迅速恶化乃至脑疝。 3.一般多先有局灶神经刺激症状。癫痫等刺激症状往往出现在神经麻痹症状(如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等)之前,这是由脑膜瘤大多呈膨胀性缓慢生长的特点决定的。 4.颅骨受累表现。脑膜瘤可以引起邻近颅骨的增生或破坏。可引起颅骨内板 的增生增厚,少数可以引起局部骨板变薄和破坏。某些病例肿瘤可以长至头皮下方,形成包块。 典型脑膜瘤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脑膜瘤异常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骨质改变、肿瘤钙化 和血管压迹改变。单纯颅内压增高无定位、定性价值,松果体钙斑移位诊断价值也有限,其余征象则有定位和/或定性价值,其中脑膜瘤经平片检查定位者占30~75%,定性者为 20~30%。 1. 骨质改变 包括骨质增生和/或骨质破坏 骨质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生,前者表现骨质增厚及密度增高,后者则显示内板局限性向颅内突入,状如山峰,较为特征。 骨质破坏:可限于内板,或内、外板完全破坏而形成缺损,甚至肿瘤突入头皮形成肿块。 2. 肿瘤钙化 见于3~18%肿瘤,可为点、片状,明显者为雪团状,颇具特征。 3. 血管压迹改变 显示脑膜动脉压迹增宽,内板放射状血管压迹或棘孔扩大。 小结:头颅平片检查易于发现脑膜瘤引起的骨质变化,效果优于MR检查。并有可能因头外伤等原因检查而意外发现无症状脑膜瘤所致的骨质改变。内板局限性骨增生、脑膜血管压迹增宽和雪团状钙化均高度提示脑膜瘤,但不能确切指明肿瘤大小及与相邻结构关系,而需进一步行CT或MR检查 二)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检查,脑膜瘤可致血管移位,并能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肿瘤循环及导出静脉。 1. 血管移位 由于肿瘤多位于脑外,易使邻近动脉突然转折或弧形移位,也可使血管发生分离而包绕肿瘤。脑突面肿瘤,则造成皮质动脉离开颅骨内板而形成无血管区。

脑膜瘤手术做完还需要做放疗吗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细胞,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3%-26%,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手术是治_疗脑膜瘤的常用方法之一,虽能切除肉眼可见的病灶,但并不能将癌细胞彻底消灭,经过一段时间仍有复发转移的可能,所以术后要及时的进行巩固治_疗,而放疗是常用的方法,但其产生的副作用往往令患者很难承受,那脑膜瘤手术做完还需要做放疗吗? 脑膜瘤与人体的关系,就如同木耳与腐木的关系。木耳生长于腐木之上,虽然可以把木耳从木头上摘掉,可是只要天阴、下雨、温度合适,腐木上还是会再次长出新的木耳。脑膜瘤的治_疗也如此,手术虽然能切除肉眼可见的病灶,但并不能将癌细胞彻底消灭,后期仍有复发转移的可能。脑膜瘤患者术后放疗主要是为了清除残癌,降低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并延长生命,放疗确实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抑杀残癌,但放疗也是局部治_疗,需要联合全身性的化疗,效果较单一的放疗好。不过不管是放疗还是化疗都会损伤人体正常细胞,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往往令患者还能承受。如果患者受不了就需要及时中断治_疗,更换治_疗方案,如果继续治_疗,不仅不能解决术后复发转移的问题,甚至会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 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在治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整个抗癌过程。在中医看来,肿瘤虽然只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可在全身各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中医治_疗脑膜瘤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治_疗,能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质、舌苔、脉象开出相应的处方,调养患者身体,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此外,中医还能联合放疗,减轻放疗副作用,增强放疗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命。 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希福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中医名著。后对数十年来所搜集到的6000多个抗癌秘、单、验方和200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精心比较、筛选、整理,并与袁氏医方进行优化组合,摸索出以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的抗癌新思路。该理论的实质内涵就是:抓住关键病机:“虚”“瘀”“毒”,统筹兼顾,采取“扶正”“通淤”“祛毒”三大对策,有的放矢,重点用药,将扶正补虚,疏导化瘀,攻毒排毒三方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已帮助众多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使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潘香花,女,50岁,脑膜瘤,河南省临颍县 2003年5月14日MRI发现左枕部占位,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行手术切除,2004年复发,因其父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_疗胰腺癌效果好,遂于2004年4月12日前往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初诊时纳差、口干、失眠、记忆力明显减退、头痛、头晕,服用一个月中医药后,头痛、头晕、纳差口干等症状均缓解,坚持服用3个月后,所有症状均缓解。患者2004年连续服用中医药一年,2005年服用4个月以巩固疗效,2006年服用3个月,2008年服用1个月,其后未再服药,2013年3月因头部不适又服用1个月。至2013年11月26日回访,现年已60岁的潘香花依然身体健康,退休在家,能做家务,能打牌娱乐。2014年11月回访,本人接听电话声音洪亮,精神状态很好。 (以上为真实治_疗案例,在实际治_疗中,由于患者病情、体质不同,治_疗效果因人而异,望广大患者与家属谨慎选择,理性就医。) 患者在术后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巩固治_疗,降低复发转移的几率,延长生存时间。提示:脑膜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_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脑膜瘤适合什么样放疗|二级脑膜瘤算恶性的吗|胶质瘤二级术后生存期|二级脑膜瘤手术要放疗吗|脑膜瘤放疗后能恢复吗|脑膜瘤二级会复发吗|脑膜瘤二级复发的几率|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