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区域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区域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分析

合肥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技术创新带动的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它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作用不断增强。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10%上升到70年代50%以上的平均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获得区城经济增长的观点现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加速技术进步已成为国家和区域实现赶超与跨越的基本路径。因此,研究区域技术创新对合肥市区域创新能力及未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目前合肥市区域创新现状,对区域技术创新进行阐述;其次,在宏观层面,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现状,总结出可供合肥区域技术创新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从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政府主导功能、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多方面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合肥区域技术创新框架并探讨了实施的具体对策措施。

一、区域技术创新的涵义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的产品、采用新的技术、开辟新的市场等,从而提高社会潜在产出能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主要是以技术创新为指向,在区域空间范畴内产生作用。国内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认识从国外来看,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教授库克(Cooke)是较早研究区域创新

产业基地,这里搭建了讯飞开放平台、类脑智能开放平台、中文信息(深度)处理开放创新平台、智能写作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免费向基地中小企业开放,政府补贴平台建设成本投入的30%。

“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研发力量弱,公共技术开放,能为他们提供很大便利。”中国声谷运营单位相关负责人毛媛媛介绍,政府平台投小钱,换来一批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发展,也搭建起产业创新的区域发展生态圈。

从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几十年来,一家家开发区、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拔节壮大。从企业单打独斗的研发摸索,到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再到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开放……如今,共享共赢已成为这里产业蓬勃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合肥又把方向瞄准创新资源整合,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一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离子医学、大基因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正加速推进,它们将会为合肥产业的共享共赢发展,提供更多技术内核。

3、措施

合肥市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保障措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核心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立足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骨干中介机构为主要基地的人才引进、培

育体系;以环境建设为重点,建立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的政府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科技投入为主题、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企业群。为了贯彻十七大关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精神。首先,要建设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产业效益明显、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型企业团队。第二,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第三,促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提高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推进研究开发机构企业内化,促进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2.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功能,优化知识创新体系。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川”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应鼓励高等学校建设知识创新基地及重点实验室。其次,推动科研院所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再次,引导高等学校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最后,吸引省外大院大所开展联合创新。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以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等形式充分利用省外现有科技创新人才智力资源,逐步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3.强化各级政府的引导服务功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宽松的软环境。首先,各级各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把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其次,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吸收社会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提高科

技经费使用效率。再次,完善科技发展条件,特别是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后,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强研究开发、试点示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改善民生、服务民生提供科技支撑,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全川广大群众。4.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是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破解体制机制是关键路径。为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科技新体制:第一,探索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联盟建设工作。第二,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第三,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机制。第四,探索建立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科技宏观管理职能,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协调机制,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