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工程基础复习指南.doc

材料工程基础复习指南.doc

材料工程基础复习指南.doc
材料工程基础复习指南.doc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复习指南

1流体力学基础

1.1流体力学概述

1、流体的概念及流体的最基本特性

2、流体力学中的主要力学模型

流体连续介质模型、不可压缩流体模型、理想流体模型。

3、流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表征的物理量:惯性(密度与重度的关系)、压缩性与膨胀性

4、流体的黍/{滞性、牛顿内摩擦定律内容、流体的动力黏性系数与运动黏性系数及其相互换算、影响流体黍占滞性的因素:举例说明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

5、作用于流体上的力

1.2流体静力学

1、流体静压强定义、流体静压强的两个重要特性

2、流体静力学基木方程式数学表示式、各项意义、方程适用条件(同种、连续、静止,质景力仅为重力)及其应用方法。

— = z2+ —=+ — = Const

Y _ Y Y

P = Po+yh

3、等压面的定义及其重要特性(质量力与等压面止交)、仅重力作用下水平面为等压面,构成等压血的条件

4、压强的两种计算棊准:绝对压强与相对压强。完全无气体存在的空间称为绝对真空。

5、压强的量度单位:

(1)从压强的基本定义出发、液柱高度、标准人气压、工程标准人气压

(2)1 atm= 101.325kPa =760mmHg= 10.33mH2O

(3)1 at= 1 kgf/m2=735.6mmHg= 10.00mH2O

6、压强的静力学测最原理及计算方法

1.3流体动力学

1、研究流体流动的两种方法及各自特点:拉格朗FI法与欧拉法。

2、流体动力学的一些棊木概念:

恒定流与非恒定流、流线与迹线及其区别、过流断面与当最肓径、点流速与平均流速。

3、连续性方程及其适用条件:

p} u i Aj = p2uiA2MI A, = uiA^

4、渐变流概念及其过流断血的流体动压强分布规律

5、实际流体总流伯努利方程式的表示式、各项意义、方程适用条件及其应用方法。

I P\ I 也

Y 2g

6、过流断面上的测压管水头的定义:位置水头+压强水头

7、总流们努利方程的应用注意事项:

(1)过流断面选取

(2)基准血选収

(3)压强选取

(4)动能修止系数的确定

(4)能最损失的计算h。

1.4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1、流体流动的两种流动状态及各自特点及其判断方法。

2、流体流动处于层流及紊流状态下过流断面上流速分布规律、动能修止系数的值。

3、流体流动过程屮能最损失的类型及其计算公式:

(1)沿程阻力损失/"

(2)局部阻力损失力

(3)流体流动产生能量损火的原因

(4)减小流动能最损失的措施。

4、尼古拉兹粗糙铮的來源、绝对粗糙度(Q与相対绝対粗糙度@/d)

5、尼古拉兹实验的结论(5点):

(1)层流:2 = 64/Re

(2)过渡流:2子(Re)

(3)水力光滑悖:E(Re)

(4)紊流过渡区:ERe,刑

(5)紊流粗糙区(阻力平方区):

6、实际铮道的沿程阻力系数及其影响因素、水力光滑管与水力粗糙管

7、尼古拉兹实验曲线与莫迪图的结构与特点(5点)及使用方法。

1.5管路计算基础

1、管路阻力数S及其计算

/ / 、

-管路阻力数5H

■管路阻力数S H的单位:s7m5

■流量、扬程(风压)与管路阻力数S关系。

H=S.qv

2、管道沿程阻力损失、局部阻力损失及简单管路的计算

3、管路的串联与并联特点

1.6相似性原理与量纲分析

1、保证两个流动问题的力学相似条件

两个流动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以及两个流动的边界条件和起始条件相似。

2、各个相似准数的表达式及其含义

欧拉准数(Eu)、弗劳德准数(Fr).雷诺准数(Re)、努塞尔准数(Nu)、格拉晓夫准数(Gr)、普朗特准数(PD

3、相似三定律

4、相似律

雷诺模型律、期劳徳模型律

1.7窑炉系统内气体力学的流动

1、两气体伯努利方程的表达式、各项计算方法与意义、相互转换关系及方程式适用条件:

代 1 + 〃gl + /?kl =代2 + 咕 + 久2 + W1T2

2、垂直分流法则的内容及其适用条件。

3、烟囱自然排烟的工作原理、影响烟囱抽力的因素,可由下述公式讨论:

S = gH (几 - /?hm ) - + Am (l/3"乌"

4、烟囱设计注意事项,儿座窑同时合用-?个烟囱排烟情况考虑。

5、高压气体流动:拉伐尔管适用条件

1.8泵和风机

1、离心风机与离心泵结构,特别重视出II安装和“,划分泵与风机的叶轮叶型及其意义。

2、离心风机与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从四个方面阐述:动力、离心、动能变静压能、负压)。

3、离心风机与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及其相互关系、风机启动应注意事项

4、比转数的概念、相关规定、实用意义及计算

1/2

对于泵:n =3.65n^—~;対于风机:比=5.54竽

5、离心泵的气蚀现彖、产生的原因。

6、允许吸上真空度的修正方法及泵的安装高度计算。

(1)修正方法:[Hs]f=[Hs]-( 10.33-/i rt)+(0.24-/i v)

(2)泵的安装高度计算。

V2厂

Hg={Hs]-~--工力

2g

7、选用泵与风机应同时满足的要求、泵与风机的选择步骤。

3、2传热学基础

2.1传导传热

1、传热的推动力及传热三种棊本方式的相关概念

2、导热的革本概念:温度场、温度梯度、热流量为热流密度

Qt —&一

导热的基本定律(傅里叶定律—討或心"矿

4、导热系数(亦称为热导率)的概念、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会解释口常生活的一些例了。

5、导温系数的概念与意义

6、稳定态导热的分析与计算

2.2对流换热

1、対流换热的概念及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会解释F1常牛活的一些例子。

2、対流换热的基本定律(牛顿冷却定律):q = h&-t)或①

3、速度边界层与热边界层的概念。

4、与対流换热有关的一些相似准数的表达式及其意义,如:Re、Gr、Pr、Nu

5、定性尺寸、定性温度与特征速度的确定。

6、各种対流换热现象所涉及的特征数方程中的各项意义。

2.3辐射换热

1、热辐射的概念与热辐射的特点。

2、热辐射“三率”的定义与含义:吸收率、反射率与透过率

3、辐射的儿个基本概念:辐射力、光谱辐射强度(单色辐射强度)

4、黑体辐射的基本性质与人工黑体

/ y \4

h=h. +/?r

5、黑体辐射定律的各式意义:普朗克定律、维恩偏移定律、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兰贝特定 律与基尔霍夫(亦称克希霍夫)定律

6、 黑度(辐射率)、单色黑度(单色辐射率)、灰体

7、 两个物体间辐射角系数的概念与角系数的儿个性质

8、 两个灰体之间辐射换热的热阻数学表达形式及其意义、两个灰体之间辐射换热的辐射网络图

9、 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10、 气体辐射与吸收的特点 11、 会计算两个物体间的辐射换热:

2.4传热过程

1、会解释传热过程。

2、综合换热系数(亦称表血传热系数)与对流换热系数、辐射换热系数的相互关系、辐射换热系 数的计算

q = 仇+人)(〈一“)

①=力(g ( f )人=(化+几)(?_ f f )人

3、传热过程分析

(1)平壁的內、外热阻形式、热流密度计算:q= f 匕十 1 丄+£2+丄 i=i 人 (2)圆筒壁的的内、外热阻形式、单位长度传热量让算:

a =

_________ 5 _ G _______

1 V 1 1 4+1 1

—+ > ------- In -+ ------------- a x 7id x 廿 2 疋 d. a 27rd 2

0 + £雪在]

、12 4 32 32 丿

x 竺x 型Nov 火

100 21

3燃料攻其燃烧廿算

3.1燃料的种类及其组成

1、 根据状态不同燃料的种类、气体燃料的町燃成分少有害成分。

2、 液体燃料的种类及特性参数以及相互关系。

3、 按照形成年代划分,煤的种类及各口特点,材料工业所用燃料种类。

4、 燃料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燃料性质的影响

5、

固(液)体燃料的成分表示方法,固(液)体燃料组成表示基准及其相互换算关系:收到

基、 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

各种“基”的换算系数K

6、气体燃料的化学组成和表示方法

3.2燃料的性质

1、燃料的发热最概念及其测定方法、低位发热最与高位发热最的关系。

Q^ar

-2450(M“「+9兀) (kj/kg)

2、标准燃料的概念

3.3燃烧计算

1、燃料燃烧所需空气计算:理论空气量与实际空气量。 (1)固体与液体燃料

3

C w H…+-H2S-O2

H ar M n

I ar | _________ d 100 a 100

Nm3/kg

V = aV^ a a

⑵气体燃料

-CO + 丄H ?+2CH4+Ln +

2 2 2 4

V = ?V°a a

2、烟气量及烟气组成计算:

(1)理论烟气量少理论烟气组成计算对于固体与液体燃料:

对于气体燃料:

V—[CO2+CO+H2+H2O + 3CH4[卜赛凤+2好+伸血+哄角W/kg (2)实际烟气最及烟气组成计算

对于固体燃料:a>\

V=V°+(a-l)V^Nm3/kg

对于固体燃料:a<\

79

x -----

100

3、生产中烟气最、空气最及空气过剩系数的计算

(1)实际烟气最与空气的计算

(2)空气过剩系数的计算

1 79

N2- O2--CO X —

2 I 2 2 ) 21

(3)空气过剩系数对窑炉热工性能的彩响

4、燃烧温度计算

(1)理论燃烧温度计算

⑵实际燃烧温度计算

5、影响实际燃烧温度的因素及提高实际燃烧温度的措施

32 28 丿

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231021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材料工程基础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位课,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领域人员必备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液态金属成形工艺、金属塑性成形工艺、金属连接成形工艺、粉末冶金成形、非金属材料成形工艺及各种材料成形工艺方法的选择原则。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为不同零件的生产选择合理的制造方法的能力,为其他相关课程如工程材料学、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学以及从事新材料成形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具有对典型的金属材料零件分析讨论使用不同的成形方法制造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液态金属成形的工艺设计、浇注系统、冒口、冷铁等的设计基本原则;掌握顺序凝固的应用,同时凝固的应用;掌握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熔模铸造、低压铸造等特种铸造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了解3D 打印等先进成形技术; 2.掌握自由锻件图设计和模锻工艺;掌握板料冲压、挤压、拉拔、轧制等工艺特点和应用;了解超塑性成形、液态模锻等先进塑性成形工艺。 3.掌握金属连接成形原理和方法;掌握电弧焊、气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电阻焊、等离子弧焊与切割、压力焊、钎焊等焊接工艺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焊接缺陷的检验方法;了解电子束焊接等现代焊接方法。 4.掌握粉末冶金成形工艺的方法、特点和应用。 5.掌握塑料、橡胶、陶瓷成形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6.掌握各种材料成形工艺选用原则和方法。对具体典型的金属材料零件如暖气片、机床床身、大口径地下输水管、黄铜水龙头、发动机缸体、汽车铝轮毂、大型发电子转子、大批量齿轮毛坯、柴油机曲轴、连杆、半轴、硬币、汽车面板、火车钢轨、铜线、钢瓶、船体、硬质合金刀具、显示器壳体等分析讨论使用不同的成形方法制造的合理性。 7.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了解“一带一路”政策给材料成形带来的挑战以及机遇。 8.了解各种成形方法的设备。 9.了解各种新的材料成形方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材料成形方法的一般知识,主要掌握金属材料成形的常用方法及特点。 2.基本理论及方法:掌握液态金属各种成形方法及工艺设计,浇注系统、冒口、冷铁的设计基本原则,掌握铸造缺陷及检验方法,掌握特种铸造方法的原理;掌握塑性成形方法的原理及工艺设计,锻件图设计,板料冲压、挤压、拉拔、轧制等工艺,掌握模型锻造的零件结构特点;掌握金属连接成形的方法及工艺设计,电弧焊、气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电阻焊、等离子弧焊与切割、压力焊、钎焊等工艺,掌握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掌握焊接缺陷及检验方法;掌握粉末冶金成形工艺的方法、特点和应用;掌握塑料、橡胶、陶瓷成形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机械工程材料期末考试

机械工程材料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液态金属结晶的基本过程是形核与晶核长大。 2.铁素体(F)是碳溶于α-Fe 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其晶格类型是:体心立方。 3. 检测淬火钢件的硬度一般用洛氏(HRC)硬度;而检测退火和正火钢件的硬度常用布氏(HRB)硬度。4.GCr15钢是滚动轴承钢,其Cr的质量分数是1.5% 。5.16Mn钢是合金结构钢,其碳的质量分数是0.16% 。6.QT600-03中的“03”的含义是:最低伸长率为3% 。7. 钢与铸铁含碳量的分界点是:2.11% 。 8.贝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B上和B下两种,其中B下的综合性能好。9.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越高,淬火后马氏体中含碳量越高,马氏体晶粒越粗大,残余奥氏体的量越越多。 10.钢加热时A的形成是由A晶核的形成、A晶核向F和Fe3C 两侧长大、残余Fe3C的溶解、A的均匀化等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的。11.一般表面淬火应选中碳成分钢,调质件应选用中碳成分钢。13.碳钢常用的淬火介质是水,而合金钢是油。 14.T10钢(Ac1≈727℃,Accm≈800℃)退火试样经700 ℃、780 ℃、860 ℃加热保温,并在水中冷却得到的组织分别是:P+Fe3C ,Fe3C+M+Ar ,M+Ar 。 15.渗碳钢在渗碳后缓慢冷却,由表面向心部的组织分布依次为:P+Fe3CⅡ (网状),P ,P+F 。得分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正确√ 错误×,答案填入表格)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砂型铸造比金属型铸造的铸件晶粒更细。× 2.固溶强化是指因形成固溶体而引起的合金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3.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都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4.碳的质量分数对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07360110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材料工程课程设计 Course Exercise for Materi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07360110 学分: 2 学时:2周(其中: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2周) 先修课程:材料工程基础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教材: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目的在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各种型号的窑炉,加深对专业课《材料热工工程》的全面理解,掌握无机材料工业的重要设备-窑炉的工作原理,设计与计算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课程的基本内容 (1)掌握窑炉的工作原理 (2)掌握窑体的主要尺寸计算 (3)掌握窑炉的热工计算 (4)掌握窑体材料的选择 (5)熟练应用CAD软件制图 (6)撰写设计说明书 2.课程要求: 要求通过给定设计内容及原始数据,结合专业课《热工工程》的教学内容,掌握窑炉的工作原理,掌握窑炉的设计与计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应用CAD软件制图,完成设计说明书和结构简图一份。

四、大纲说明 1、根据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的质量和设计阶段的表现综合评定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 2、按每天8小时计,总工作量不少于80小时。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孙晋源主编;武汉工业出版社,1992年 2、《陶瓷工业热工设备》,刘根群主编;武汉工业出版社,1989年 3、《玻璃工业热工设备》,孙承绪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4、《玻璃窑炉设计与计算》,孙承绪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 制定人:陈彩凤审定人:刘军批准人:杨娟 2013 年4 月10 日

(完整word版)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总结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 绪论 ● 道路工程材料是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的物质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质量和服务寿命和结 构形式。 ● 路面结构由下而上有:垫层,基层,面层。 ● 面层结构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良好的表面特性。 第一章 ● 砂石材料是石料和集料的统称 ● 岩石物理常数为密度和孔隙率 ● 真实密度:指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单位真实体积的质量。 ● 毛体积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包括空隙(闭口、开口空隙)体积在内的单位毛 体积的质量。 ● 孔隙率:是指岩石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开口空隙和闭口空隙)的百分率。 ● 吸水性:岩石吸入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 ● 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与饱和吸水率来表征。 ● 吸水率:是岩石试样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最大的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 饱和吸水率:是岩石在常温及真空抽气条件下,最大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 岩石的抗冻性:是指在岩石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降低岩石强度的能力。 ● 集料:是由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组成的混合料,在沥青混合料或水泥混凝土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 ● 表观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集料矿质实体包括闭口空隙在内的表观单位体积的质量。 ● 级配:是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 ● 压碎值:用于衡量石料在逐渐增加的荷载下抵抗压碎的能力,也是石料强度的相对指标。压碎值是对石料的标准试样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加荷,测试石料被压碎后,标准筛上筛余质量的百分率。1000 1?='m m Q a (1m :试验后通过2.36mm 筛孔的细集料质量) ● 磨光值:是反映石料抵抗轮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指标,是决定某种集料能否用于沥青路面抗滑磨耗层 的关键指标。 ● 冲击值:反映粗集料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由于路表集料直接承受车轮荷载的冲击作用,这一指标 对道路表层用料非常重要。 ● 磨耗值:用于评定道路路面表层所用粗集料抵抗车轮磨耗作用的能力。 ● 级配参数: ?? ???分率。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是指通过某号筛的式样通过百分率和。筛分级筛余百分率之总分率和大于该号筛的各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百累计筛余百分率率。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质分级筛余百分率i i i A a ρ 沥青混合料 水泥混合料 粗集料 >2.36mm >4.75mm 细集料 <2.36mm <4.75mm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王连琪X洁徐兴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形工艺》介绍了铸造、锻压、焊接专业等方面的知识,为配合教材达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能理性认识材料成形的方法,拟定了铸造、锻压、焊接实验。 一铸造性能实验 实验1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测定 1.1实验目的: 1)测定铸造合金成分对该合金流动性的影响。 2)测定浇注温度对该合金流动性的影响。 1.2 实验的基本原理 流动性是铸造合金的重要性能之一,它对铸件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如补缩、冷隔、浇不足等。为了获得优质铸件就必须对流动性加以研究。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定义为液态金属本身充满铸型的能力,它与合金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 合金的流动性与合金的充型能力是两个概念。合金的充型能力是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由于影响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很多,很难对各种合金在不同铸造条件下的充型能力进行比较。所以,常常用固定条件下所测得的合金流动性来表示合金的充型能力。 1.3 实验合金与试样 1)纯铝和铸铝102。 2)试样—取一箱一件螺旋形试样如图1.1 通过实验研究成分对流动性的影响。取纯Al和ZL102合金在相同温度下浇注螺旋形试样,进行比较。在实验时,要求铸型相同(透气性、紧实度等)和过热温度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研究温度对合金流动性的影响,纯Al和ZL102合金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浇注螺旋形式样,比较螺旋式样的长度。 1.4 实验设备与材料 1)熔化设备:坩埚电阻炉两台或感应电炉石墨坩埚两个 2)合金材料:工业纯Al 铸铝102 3)铸型:三副模板、三副砂箱、造型型砂及制型工具 4)热电偶(镍铬-镍硅)两支及毫伏表 5)去气剂:氯化锌

工程材料期末试题及解答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工程材料按成分特点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又可分为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两类;非金属材料主要有无机非金属、有机非金属;复合材料是指。 2.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强度的主要判据有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强度和塑性可以用拉伸试验来测定;洛氏硬度测量方法简便、不破坏试样,并且能综合反映其它性能,在生产中最常用。 3.理解静拉伸试验过程和应力-应变曲线图。 二、判断题材料所受的应力小于屈服点σs时,是不可能发生断裂的。(×)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 晶体:指其原子(原子团或离子)按一定的几何形状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的物体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有意地向液态金属中加入某些变质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 各向异性:在晶体中,由于各晶面和各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不同,因而导致在同一晶体的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各种性能的不同形核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所产生的晶核 2 填空 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 晶体缺陷的形式包括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3 问答 1 简述形过冷度和难熔杂质对晶体的影响。 答:过冷度影响:金属结晶石,形核率和长大速度决定于过冷度。在一般的液态金属的过冷范围内,过冷度愈大,形核率愈高,则长大速度相对较小,金属凝固后得到的晶粒就愈细;当缓慢冷却时,过冷度小,晶粒就粗大。 难熔杂质的影响:金属结晶过程中非自发形核的作用王伟是主要的。所以某些高熔点的杂质,特别是当杂质的晶体结构与经书的晶体结构有某些相似时将强烈的促使非自发形核,大大提高形核率。 2 简述铸锭的组织结构特点。 答:铸锭是由柱状晶粒和等轴晶粒组成的,组织部均匀,不同形状的晶粒对性能由不同的影响。 3.凝固过程中晶粒度大小的控制。 答:主要有两种方法:1增大过冷度,2变质处理 第三章 1.金属塑性变形是在什么应力作用下产生的?金属的塑性变形有哪几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金属的塑性形变是在切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的。金属的塑性形变有滑移和孪生两种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1滑移是金属键一个个断裂,而孪生是孪生面上的键同时发生断裂;2孪生之后,虽然晶体结构为改变,但孪生的晶体的晶格位向已经发生改变。 2.塑性变形对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有哪些影响? 组织结构影响:当工件的外形被拉长或者压扁时其内部的晶粒的形状也被拉长或压扁。 性能影响:强硬度提高,塑韧性降低,电阻增加,耐腐蚀性降低 3.什么叫再结晶?再结晶前、后组织和性能有何变化? 当变形金属加热至较高温度,原子具有较大扩散能力时,会在变形最激烈的区域自发的形成新的细小等轴晶粒称为再结晶。再结晶前后组织上的变化是,在形变激烈能量高的地方形核。性能上的变

机械工程材料基本知识点

晶体缺陷: 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异类原子微观影响:晶格畸变)线缺陷(位错;极为重要的晶体缺陷,对金属强度、塑性、扩散及相变有显著影响)面缺陷(晶界、亚晶界) 合金相结构 :相是指系统中均匀的、与其他部分有界面分开的部分。相变:相与相的转变。按结构特点:固溶体、化合物、非晶相。 固溶体:指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所形成的均一结晶相。其晶体结构与溶剂相同。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溶剂晶格结点位置形成的固溶体)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处于溶剂晶格间隙所形成的固溶体 结晶: 材料从液态向固态的凝固成晶体的过程。 基本规律:晶核形成和长大交替进行。包括形核和核长大俩个过程, 影响形核率和成长率的因素:过冷度、不容杂志、振动和搅拌 变质处理:金属结晶时,有意向金属溶液中加入某种难溶物质,从而细化晶粒,改善金属性能 调质处理:淬火和高温回火 同素异构转变;固态金属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 合金的组织决定合金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强化 本质;阻碍晶体位错的运动 强化途径:形变强化(冷加工变形)、固溶强化(形成固溶体)、第二相强化、细晶强化(晶粒粒度的细化) 钢的热处理 预先热处理:正火和退火 最终热处理:淬火和回火 退火: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目的: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性能;消除钢中内应力;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为随后的热处理做组织上的准备。常用:完全退火Ac3以上30-50度(适用亚共析钢和合金钢,不适应低碳钢和过共析钢)得到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等温退火:适用某些奥氏体比较稳定的合金钢,加热和保温同完全退火,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球化退火:温度略高于Ac1,适用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得到组织球状珠光体,去应力退火:Ac1以下100-200度,不发生组织变化,另外还有再结晶退火和扩散退火。 正火:亚共析钢Ac3以上30-50度,过共析钢Accm以上30-50度,保温后空冷获得细密而均匀的珠光体组织。目的:调整钢的硬度,改善加工性能;消除钢中内应力,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为随后的热处理做组织上的准备。主要作用:作为低、中碳钢的预先热处理;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做准备;作为普通件的最终热处理。 退火和正火区别:冷却速度不同,正火快,得到珠光体组织细,因而强度和硬度也高。实际中,如果俩者均能达到预先热处理要求时,通常选正火 淬火:加热到Ac1或Ac3以上某个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使A转变为M 的热处理工艺.目的: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温度:亚共析钢Ac3上30-50度,组织为M+少量A残,共析钢和过共析钢Ac1上30-50度,组织M+粒状Fe3C+少量A残 要求:淬火冷却速度必须大于临界冷却温度Vk.常用方法;单液、双液、分级、等温、局部淬火 回火:淬火以后的工件加热到Ac1以下某个温度,保温后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目的:降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

班级: 学号: 姓 名:

实验一金相试样制备与组织观察综合实验 实验学时:6h 实验性质:综合性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提高物像的质量;了解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2学习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了解金相试样质量对金相分析的影响。 3掌握二元铸态合金的固溶体,共晶(包括亚共晶和过共晶)和包晶组织的特征,能识别这些组织;掌握Fe—C合金平衡和非平衡组织的特征。 二、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为综合实验,要求综合运用金相显微镜和各种金相制样设备学会各种不同试样的金相制样要点,并能分析合金尤其是铁碳合金的典型组织。 实验分三阶段进行,首先熟悉金相显微镜的结构、操作方法和维护要求,再进行具体试样的金相试样制备,第三步观察分析常见二元合金和铁碳合金的组织。实验中各阶段每位同学独立完成。通过预习了解显微镜结构、维护要求以及金相制样方法和不同合金的组织特征,写出实验步骤,然后到实验室通过自己的操作体会各个过程。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3.1实验仪器、设备 砂轮机、预磨机、抛光机、电吹风、金相显微镜 3.2实验材料试样:铁碳合金试样及有色金属合金试样(用于组织观察);制备试样材料选用碳 钢。制样材料:砂纸、抛光剂、抛光布、3-4%硝酸酒精、滤纸 四实验原理 4.1 金相显微镜结构与使用 4.1.1成像原理 简单地说,成像原理就是将物像两级放大。如图1—1 所示。物AB 经物镜放大成一倒立的实像 A ′ B′,再经目镜放大成虚像A ″B″。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1 250 M M物?M目 f 物f目 f 物,f 目——物镜和目镜的焦距;l——显微镜的光镜筒长度放大倍数的选择决定于组织的粗细和观察的目的。放大倍数大,则组织清晰,但视域小,不能观察全貌,代表性受局限,放大倍数低,则效果完全相反,如图1-2 所示。在金相分析时,根据需要,往往高、低倍变换使用。

第一学期《工程材料》期末试卷A卷及答案

系别:__________ 班次: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装。。。。。。。。。。。。。。。。。。。。。。。。。。。订。。。。。。。。。。。。。 。。。。。。。。。。。。。线。。。。。。。。。。。。。。。。。。。。。。。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工程材料》期末考试试卷(A) 注意:本试卷共四大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本试卷适用于07模具班,共需印制61份。 1. 碳素工具钢的含碳量一般是在以下哪个范围之内( ) A. 0.3% - 0.5% B. 0.5% - 0.7% C. 0.7% - 1.3% D. 1.3% - 1.6% 2. 以下那种元素是9Mn2V 里不含的 ( ) A. C 元素 B. Ni 元素 C. Si 元素 D. Mn 元素 3. Cr12是以下哪种冷作模具钢的典型钢种 ( ) A. 高碳高铬冷作模具钢 B. 空淬冷作模具钢 C. 油淬冷作模具钢 D. 基体钢 4. 以下哪种模具钢的抗压强度、耐磨性及承载能力居冷作模具钢之首 ( ) A. 碳素工具钢 B. 火焰淬火冷作模具钢 C. 高速钢 D. DT 合金 5. 以下哪种钢号不属于热作模具钢的类型 ( ) A. 5CrNiMo B. 3Cr2W8V C. 4Cr5MoSiV D. 9SiCr 6. 高韧性热作模具钢的含碳量在以下哪个范围之内 ( ) A. 0.3% - 0.5% B. 0.5% - 0.7% C. 0.7% - 1.3% D. 1.3% - 1.6% 7. 以下哪个钢种属于冷热兼用的模具钢 ( ) A. GR 钢 C.HD 钢 C. 012Al D.PH 钢 8. 以下哪个选项的塑料模具钢已列入了国家标准 ( ) A. 3Cr2Mo 和CrWMn B. CrWMn 和Cr12MoV C. 3Cr2Mo 和3Cr2MnNiMo D. 3Cr2MnNiMo 和Cr12MoV 9. SM50属于以下哪种塑料模具钢 ( ) A. 预硬型塑料模具钢 B. 碳素塑料模具钢 C. 渗碳型塑料模具钢 D. 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 10. 以下哪种表面工程技术改变了技术表面的化学成分 ( ) A. 表面改性 B. 表面处理 C. 表面涂覆 D. 电镀技术 1.按照工作条件可将模具分为 、 、 。 2.塑料模具按其成型固化可分为 、 。 3.模具的失效形式主要有 、 、 、 、 。 4.塑料模具用钢系列有七大类,分别是 、 、 、 、 、 、 。 5.表面工程技术有三类,分别是 、 、 。 6.热作模具钢的主要失效形式是 、 。 7.铁碳合金相图中三种基本相是 、 、 。 1.硬度 2.模具失效 3. 延伸率 4. 二次硬化 5. 时效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答卷中,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空3分,共15分。 二、填空题:本题每空1分,共25分。

工程材料课设报告

工程材料课设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课程设计 学院:航空宇航学院 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学号: 完成日期:2009年6月18日

说明书目录 任务书---------------------------------------------------------------------------3 铸造件设计---------------------------------------------------------------------5 锻造件设计---------------------------------------------------------------------9 焊接件设计--------------------------------------------------------------------13 总结------------------------------------------------------------------------------17 心得体会------------------------------------------------------------------------18 参考文献------------------------------------------------------------------------18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1.课程设计的目标: (1)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达到在一般机械设计中,能合理选择材料,选择毛坯制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热处理工艺及零件制造工艺流程。 2.课程设计的选题: 本课程设计包括典型零件的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路线的安排,零件毛坯生产方法的选择(主要包括铸造(液态成型)、压力加工(塑性成形)和焊接(连接成型)三种成型方法)。 3.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根据图纸熟悉产品的结构、各零件的作用和工作条件。 2)依据零件的受力情况(或给定的条件),环境即失效形式进行零件的选材设计(即选择合适的材料成分,组织及热处理状态)。 3)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制造精度、形状尺寸、材料及生产性质等条件,对指定的零件毛坯进行毛坯部分种类的选择(即选择锻压铸造、或焊接的方法),并进行结构工艺分析、完成工艺设计的部分内容(铸件的铸造方法、浇注位置、分型面的选择、并在零件图上示意标出冒口位置;锻件结构工艺、选择的锻造方法;零件的焊接方法、结构工艺、合理布置焊缝等)。 4)对轴类零件(或齿轮)应设计制造工艺流程,正确选择热处理工艺,工艺流程的合理安排,并作详细的说明。 5)对上述第(4)项中的零件,用相应的材料制成试样,分别用自己设计的热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分别测其硬度、磨制试样观察其组织,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作分析。

材料工程基础总结

1 铝合金强化途径有哪些?答:固溶处理 +时效强化、细晶强化 2.铜合金强化机制主要有几种? 答:固溶强化、时效强化、过剩相强化 3.铝镁合金配料计算? 例1:为了获得以下成分铸造铝合金1Kg,熔炼时应如何配料? 8.0wt%Si,2.8wt%Cu,0.5wt%Mg,0.15wt%Ti,其余为Al; 注:1)可供选择的原材料包括:纯铝,Al-30wt%Si 中间合金,Al-25wt%Cu 中间合金,Al-30wt%Mg 中间合金和Al-10wt%Ti 中间合金;2)不考虑铝、硅和铜元素的烧损;3)镁元素的烧损率为15wt%,钛元素的烧损率为5wt%。 ●1000g×8.0%=XAl-30Si×30% ?XAl-30Si =266.7g ●1000g×2.8%=XAl-25Cu×25%?XAl-25Cu =112g ●1000g×0.5%= XAl-30Mg×30%×(1-15%)? XAl-30Mg =19.6g ●1000g×0.15%=XAl-10Ti×10%×(1-5%) ? XAl-10Ti=15.8g ●1000×(1-0.08-0.028-0.005-0.0015) = XAl +266.7× (1-0.3) -112×(1-0.25)-19.6×(1-0.3)-15.8×(1-0.1) ?XAl = 586.9g 例2、为了获得以下成分的铸造镁合金1Kg:熔炼时应如何配料?8.5wt%Al,1.2wt%Zn,1.20wt%Si,0.25wt%Mn,0.15wt%Sr,其余为Mg 注:1)可供选择的原材料包括:纯镁,纯铝,纯锌,Al-30wt%Si 中间合金,Mg-2wt%Mn 中间合金,Mg-10wt%Sr 中间合金;2)不考虑镁、铝、锌、硅和锰元素的烧损;3)Sr 元素的烧损率为15wt%。 1000g×1.20%=X Al-30Si×30% ?X Al-30Si =40g 1000g×1.2%=X Zn?X Zn=12g 1000g×0.25%=X Mg-2Mn×2%?X Mg-2Mn=125g 1000g×0.15%=X Mg-10Sr×10%×(1-15%) ?X Mg-10Sr=17.6g 1000g×8.5%=X Al+ X Al-30Si×70%?X Al =57g X Mg =1000-40-12-125-17.6-57=748.4g 1000×(1-1.2%-1.2%-0.25%-0.15%-8.5%) = X Mg + X Mg-2Mn× (1-2%)+ X Mg-10Sr×(1-10%) ?X Mg =748.6g 4.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合金,在合金熔炼时一般要进行哪些工艺处理? 答:变质处理,细化处理,精炼处理。 5.镁合金阻燃抗氧化方法有哪几种? 答:熔剂保护阻燃法、气体保护阻燃法、添加合金元素阻燃法。 6.根据石墨存在形态不同,灰口铸铁可分为哪几种? 答:灰铸铁、可锻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 7.什么是金属的充型能力?充型能力影响因素有哪些?答: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 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称为金属的充型能力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主要取决于金属自身的流动能力,还受外部条件,如铸型性质、浇注条件、铸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汇编

姓名:班级:学号:

实验一 金相试样制备与组织观察综合实验 实验学时:6h 实验性质:综合性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提高物像的质量;了解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2 学习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了解金相试样质量对金相分析的影响。 3 掌握二元铸态合金的固溶体,共晶(包括亚共晶和过共晶)和包晶组织的特征,能识别这些组织;掌握Fe —C 合金平衡和非平衡组织的特征。 二、 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为综合实验,要求综合运用金相显微镜和各种金相制样设备学会各种不同试样的金相制样要点,并能分析合金尤其是铁碳合金的典型组织。 实验分三阶段进行,首先熟悉金相显微镜的结构、操作方法和维护要求,再进行具体试样的金相试样制备,第三步观察分析常见二元合金和铁碳合金的组织。实验中各阶段每位同学独立完成。通过预习了解显微镜结构、维护要求以及金相制样方法和不同合金的组织特征,写出实验步骤,然后到实验室通过自己的操作体会各个过程。 三、 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3.1实验仪器、设备 砂轮机、预磨机、抛光机、电吹风、金相显微镜 3.2 实验材料 试样:铁碳合金试样及有色金属合金试样(用于组织观察);制备试样材料选用碳钢。 制样材料:砂纸、抛光剂、抛光布、3-4%硝酸酒精、滤纸 四 实验原理 4.1 金相显微镜结构与使用 4.1.1成像原理 简单地说,成像原理就是将物像两级放大。如图1—1所示。物AB 经物镜放大成一倒立的实像A ′B ′,再经目镜放大成虚像A ″B ″。 1)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目 物目物f f M M M 2501=?= f 物,f 目——物镜和目镜的焦距;l ——显微镜的光镜筒长度 放大倍数的选择决定于组织的粗细和观察的目的。放大倍数大,则组织清晰,但视域小,不能观察全貌,代表性受局限,放大倍数低,则效果完全相反,如图1-2所示。在金相分析时,根据需要,往往高、低倍变换使用。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 执笔人:吕柏林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材料 2.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总学时:48学时 5.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为机械类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热处理以及材料选用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校内金工教学实习,使学生通过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材料处理,材料选用基础的学习,获得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毛坯成型和零件加工知识以及其它有关课程及课程设计,制造工艺方面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 2.掌握金属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结晶,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二元合金的结构与结晶. 3.掌握运用铁碳合金相图,等温转变曲线,分析铁碳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4.熟悉各种常规热处理工艺以及材料的表面热处理技术. 5.掌握常用工程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组织,性能,应用与选用原则.(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2学时)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学习要求与方法 2.工程材料的机械性能(2学时) 强度,刚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 3.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6学时) 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 ;金属实际结构及晶体缺陷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4.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6学时)

工程材料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三种典型晶胞结构: 体心立方: Mo 、Cr 、W 、V 和 α-Fe 面心立方: Al 、Cu 、Ni 、Pb 和 β-Fe 密排六方: Zn 、Mg 、Be 体心立方 面心立方 密排六方 实际原子数 2 4 6 原子半径 a r 4 3= a r 4 2= a r 21= 配位数 8 12 12 致密数 68% 74% 74% 2.晶向、晶面与各向异性 晶向:通过原子中心的直线为原子列,它所代表的方向称为晶向,用晶向指数表示。 晶面:通过晶格中原子中心的平面称为晶面,用晶面指数表示。 (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确定见书P7。) 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性能不相同的现象称为各向异性。 3.金属的晶体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4.晶体缺陷与强化:室温下金属的强度随晶体缺陷的增多而迅速下降,当缺陷增多到一定数量后,金属强度又随晶体缺陷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可以通过减少或者增加晶体缺陷这两个方面来提高金属强度。 5..过冷:实际结晶温度Tn 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o 的现象称为过冷。 过冷度 n T T T -=?0 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也越大。 6.结晶过程:金属结晶就是晶核不断形成和不断长大的过程。 7.滑移变形:单晶体金属在拉伸塑性变形时,晶体内部沿着原子排列最密的晶面和晶向发生了相对滑移,滑移面两侧晶体结构没有改变,晶格位向也基本一致,因此称为滑移变形。 晶体的滑移系越多,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就越大。 8.加工硬化:随塑性变形增加,金属晶格的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位错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这称为加工硬化。 9.再结晶:金属从一种固体晶态过渡到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过程称为再结晶。 作用:消除加工硬化,把金属的力学和物化性能基本恢复到变形前的水平。 10.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1.相:合金中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并有界面与其他部分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分类: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 第二章 1.铁碳合金相图(20分) P22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王连琪郑洁徐兴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形工艺》介绍了铸造、锻压、焊接专业等方面的知识,为配合教材达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能理性认识材料成形的方法,拟定了铸造、锻压、焊接实验。 一铸造性能实验 实验1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测定 1.1 实验目的: 1)测定铸造合金成分对该合金流动性的影响。 2)测定浇注温度对该合金流动性的影响。 1.2 实验的基本原理 流动性是铸造合金的重要性能之一,它对铸件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如补缩、冷隔、浇不足等。为了获得优质铸件就必须对流动性加以研究。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定义为液态金属本身充满铸型的能力,它与合金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 合金的流动性与合金的充型能力是两个概念。合金的充型能力是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由于影响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很多,很难对各种合金在不同铸造条件下的充型能力进行比较。所以,常常用固定条件下所测得的合金流动性来表示合金的充型能力。 1.3 实验合金与试样 1)纯铝和铸铝102。 2)试样—取一箱一件螺旋形试样如图1.1 通过实验研究成分对流动性的影响。取纯Al和ZL102合金在相同温度下浇注螺旋形试样,进行比较。在实验时,要求铸型相同(透气性、紧实度等)和过热温度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研究温度对合金流动性的影响,纯Al和ZL102合金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浇注螺旋形式样,比较螺旋式样的长度。 1.4 实验设备与材料 1)熔化设备:坩埚电阻炉两台或感应电炉石墨坩埚两个 2)合金材料:工业纯Al 铸铝102 3)铸型:三副模板、三副砂箱、造型型砂及制型工具 4)热电偶(镍铬-镍硅)两支及毫伏表 5)去气剂:氯化锌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Systematic Experiment on Fundament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时:64 学分:2.0 适用对象:材料类本科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许并社,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指导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廷楷、高家诚、冯大碧,金属学及热处理实验指导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3] 葛春霖、盖雨聆,机械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冶金工业 出版社,2001 [4] 王祥生,铸造实验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5] 吕立华,金属塑性变化与轧制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刘军、佘正国,粉末冶金与陶瓷成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果世驹,粉末烧结理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8] 廖寄乔,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原理及应用,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9] 刘新年、赵彦钊,玻璃工艺综合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0] 赵彦钊、殷海荣,玻璃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1] 张文钺,焊接工艺与失效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12] 吴林,焊接手册/ 第1卷/ 焊接方法及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3] 左铁镛、聂祚仁,环境材料基础,科学出版社,2003 [14] 聂祚仁,生态环境材料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是面向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环境友好意识的培养为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环境责任感的人才。为此,以材料四要素(成分、制备加工、组织及性能)为主线,结合我院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特色优势学科(环境材料)的重要科研成果--自行研发的材料环境评估系统,开设了六类综合实验。本门课程属于实验教学类课程,集中安排在两周之内完成,共64学时。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地点在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中的各个实验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主要包括了新材料开发中心、药芯焊丝生产中心、材料分析中心、材料力性检测室、焊接实验室、轧制实验室、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及环境材料评价中心。主要内容是进行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典型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实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材料四要素中“合成与加工”与“成分结构”、“性质与使用性能”各要素间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内容。此外通过环境评价了解材料生产的环境负荷主要环节,并提出降低其环境负荷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作为材料科学工作者的环境责任。 理论教学内容 主要讲解材料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课程的宏观结构及内容大纲进行介绍。系统地讲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主要实验内容及与所学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绪论(4学时) 综合实验一铝合金制备、加工及改性(10学时) 1.1 铝合金的熔炼、铸锭与固溶-时效处理实验(3学时) 1.2 铝合金轧制工艺实验(3学时) 1.3 铝合金铸锭、轧制、改性的金相组织的检验及力学性能实验(4学时)综合实验二铝材料及其产品的环境协调性评价(3学时) 2.1 铝合金材料制备工艺流程(0.5学时) 2.2 功能单位的数据收集与计算(1学时) 2.3 清单分析,材料环境影响评价(1学时)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A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机械设计时常用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两种强度指标。 2. 纯金属的晶格类型主要有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和密排六方三种。 3. 实际金属存在点、线和面缺陷等三种缺陷。 4.F和A分别是碳在α-Fe 、γ-Fe 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5. 加热是钢进行热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使钢获得奥氏体组织。 6. QT600-3中,QT表示球墨铸铁,600表示抗拉强度不小于600Mpa 。7.金属晶体通过滑移和孪生两种方式来发生塑性变形。 8.设计锻件时应尽量使零件工作时的正应力与流线方向相同 ,而使切应力与流线方向相垂直。 9.电焊条由药皮和焊芯两部分组成。 10.冲裁是冲孔和落料工序的简称。 1.在铁碳合金相图中,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 b )。 a、0.77% b、2.11% c、0.02% d、4.0% 2.低碳钢的焊接接头中,( b )是薄弱部分,对焊接质量有严重影响,应尽可能减小。 a、熔合区和正火区 b、熔合区和过热区 c、正火区和过热区 d、正火区和部分相变区 3.碳含量为Wc=4.3%的铁碳合金具有良好的( c )。 a、可锻性 b、可焊性 c、铸造性能 d、切削加工性 4.钢中加入除Co之外的其它合金元素一般均能使其C曲线右移,从而( b ) b、增加淬透性 c、减少其淬透性 d、增大其淬硬性 a、增大V K 5. 高碳钢淬火后回火时,随回火温度升高其( a ) a、强度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 b、强度硬度提高 ,塑性韧性下降 c、强度韧性提高,塑性硬度下降 d、强度韧性下降,塑性硬度提高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深度,主要决定于因素( d ) a、淬透性 b、冷却速度 c、感应电流的大小 d、感应电流的频率 7.珠光体是一种( b ) a、单相间隙固溶体 b、两相混合物 c、Fe与C的混合物 d、单相置换固溶体8.灰铸铁的石墨形态是( a ) a、片状 b、团絮状 c、球状 d、蠕虫状

《工程材料基础》知识点汇总

1.工程材料按属性分为: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碳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材料。 2.零维材料:是指亚微米级和纳米级(1—100nm)的金属或陶瓷粉末材料,如原子团簇和纳米微粒材料; 一维材料:线性纤维材料,如光导纤维; 二维材料:就是二维薄膜状材料,如金刚石薄膜、高分子分离膜; 三维材料:常见材料绝大多数都是三位材料,如一般的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等; 3.工程材料的使用性能就是在服役条件下表现出的性能,包括:强度、塑性、韧性、耐磨性、耐疲劳性等力学性能,耐蚀性、耐热性等化学性能,及声、光、电、磁等功能性能;工程材料按使用性能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4.金属材料中原子之间主要是金属键,其特点是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陶瓷材料中的结合键主要是离子键和共价键,大多数是离子键,离子键赋予陶瓷材料相当高的稳定性; 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是共价键、氢键和分子键,其中,组成分子的结合键是共价键和氢键,而分子间的结合键是范德瓦尔斯键。尽管范德瓦尔斯键较弱,但由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很大,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也相应较大,这使得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 半导体材料中主要是共价键和离子键,其中,离子键是无方向性的,而共价键则具有高度的方向性。 5.晶胞:是指从晶格中取出的具有整个晶体全部几何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在三维空间中,用晶胞的三条棱边长a、b、c(晶格常数)和三条棱边的夹角α、β、γ这六个参数来描述晶胞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6.晶体结构主要分为7个晶系、14种晶格; 7.晶向是指晶格中各种原子列的位向,用晶向指数来表示,形式为[uvw]; 晶面是指晶格中不同方位上的原子面,用晶面指数来表示,形式为(hkl)。 8.实际晶体的缺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其中体缺陷有气孔、裂纹、杂质和其他相。 9.实际金属结晶温度Tn总要偏低理论结晶温度T0一定的温度,结晶方可进行,该温差ΔT=T0—Tn即称为过冷度;过冷度越大,形核速度越快,形成的晶粒就越细。 10.通过向液态金属中添加某些符合非自发成核条件的元素或它们的化合物作为变质剂来细化晶粒,就叫变质处理;如钢水中常添加Ti、V、Al等来细化晶粒。 11.加工硬化是指随着塑性变形增加,金属晶格的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位错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明显提高,塑性和韧性明显降低,也即形变强化;加工硬化是一种重要的强化手段,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并使金属在冷加工中均匀变形;但金属强度的提高往往给进一步的冷加工带来困难,必须进行退火处理,增加了成本。 12.金属学以再结晶温度区分冷加工和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是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即热加工;热加工可以使金属中的气孔、裂纹、疏松焊合,使金属更加致密,减轻偏析,改善杂质分布,明显提高金属的力学性能。 13.再结晶是指随加热温度的提高,加工硬化现象逐渐消除的阶段;再结晶的晶粒度受加热温度和变形度的影响。 14.相:是指合金中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并由界面与其他部分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合金相图是用图解的方法表示合金在极其缓慢的冷却速度下,合金状态随温度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关系; 固溶体:是指在固态下,合金组元相互溶解而形成的均匀固相; 金属间化合物:是指俩组元组成合金时,产生的晶格类型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新固相。 15.固溶强化:是指固溶体的晶格畸变增加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金属的塑性和韧性略有下降,强度和硬度随溶质原子浓度增加而略有提高的现象; 弥散强化:是指以固溶体为主的合金辅以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分布,以提高合金整体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的强化方式。 16.匀晶反应:是指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都能无限互溶,随温度的变化,形成成分均匀的液相、固相或满足杠杆定律的中间相的固溶体的反应; 共晶反应:是指由一种液态在恒温下同时结晶析出两种固相的反应; 包晶反应:是指在结晶过程先析出相进行到一定温度后,新产生的固相大多包围在已有的固相周围生成的的反应; 共析反应: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固相同时结晶出一定成分的另外两种固相的反应。 17.铁素体(F):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体心立方晶格的间隙固溶体;金相在显微镜下为多边形晶粒;铁素体强度和硬度低、塑性好,力学性能与纯铁相似,770℃以下有磁性; 奥氏体(A):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面心立方晶格的间隙固溶体;金相显微镜下为规则的多边形晶粒;奥氏体强度和硬度不高,塑性好,容易压力加工,没有磁性; 渗碳体(Fe3C):含碳量为6.69%的复杂铁碳间隙化合物;渗碳体硬度很高、强度极低、脆性非常大; 珠光体(P):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珠光体强度较高,韧性和塑性在渗碳体和铁素体之间; 莱氏体(Ld):奥氏体和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莱氏体中渗碳体较多,脆性大、硬度高、塑性很差。 18.包晶反应:1495℃时发生,有δ-Fe(C=0.10%)、γ-Fe(C=0.17%或0.18%,图中J点)、液相(C=0.53%或0.51%,图中B点)三相共存;δ-Fe(固体)+L(液体)=γ-Fe(固体) 共晶反应:1148℃时发生,有A(C=2.11%)、Fe3C(C=6.69%)、液相L(C=4.3%)三相共存;Ld→Ae+Fe3Cf(恒温1148℃) 共析反应:727℃时发生,有A(C=0.77%)、F(C=0.0218%)、Fe3C(C=6.69%)三相共存;As→Fp+Fe3Ck(恒温7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