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青稞的传说故事

关于青稞的传说故事

关于青稞的传说故事
关于青稞的传说故事

关于青稞的传说故事

祖祖辈辈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由于居住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恶劣,出产的农作物并不丰富。

青稞主要用来磨格耙,然后才用以酿制青稞酒。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养成了珍爱粮食的习惯。

相传很早以前,地上的青稞种子被一个魔鬼城占着,天神的儿子投生人间去找青稞种子。

一天,天神的儿子来到雪山较小的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走来了一位白胡须的老人。

老人对他说:“年轻人,你也是找青稞种子的吧?我劝你还是别去了,在你之前已经有许多像你一样去找青稞种子的人都被魔鬼吃掉了。

青年人听了老者的话,没有丝毫惧色,坚定地说:“即使被魔鬼吃了,我也要找到青稞种子。

并请求老人指点找回种子的方法。

白须老人见年轻人勇敢又有礼貌,便告诉他魔鬼每天都要上到山顶上去煨桑的秘密,要他在魔鬼回来前进入魔鬼居住的山洞里偷走青稞种子,并交给年轻人一粒黑色的药丸,让他在危急时吃下。

年轻人在山洞了把青稞种子刚装满一小袋,魔鬼就回山洞了,他连忙吃下那颗黑色的药丸,将青稞种子搭在颈项上拔腿便跑。

魔鬼追赶不上,就施法把年轻人变成了一条藏獒。

藏獒驮着青稞种子来到邻寨拉姆家,拉姆姑娘见这只狗冲她又点

头又摇尾,便收留了它,并把狗带来的青稞种子种到了地理。

到了秋天,地里的青稞金黄一片,拉姆看到丰收的青稞,十分高兴,对藏獒又是亲又是爱,没想到就在那天晚上,天神的儿子竟奇迹般地变回了人形。

他把找青稞种子的经历一一告诉了拉姆。

天神的儿子用天上的方法煮出了青稞美酒,他们接回父母,请来相亲,在寨子的院坝里燃起了舞火。

他们把插在小主杆的酒坛子放在舞火边,请白须老人开坛致颂词。

乡亲们跳起欢乐的锅庄,唱起动听的山歌,边唱边跳边喝酒,拉姆他俩就这样举办了婚礼。

那天,全寨子的人都喝醉了,拉姆夫妇从此孝敬父母,生儿育女,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他们还把煮青稞酒的方法告诉了乡亲们,此后藏区就有了青稞酒,并且代代相传。

忽然间它抬起头,它从风中嗅到了狼的气味。

警惕的藏獒颈毛忽然全部立了起来,它悄悄地将上半身探了起来,头开始低下往前用力伸展,两耳忽上忽下地闪动,眼睛开始充血。

藏獒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这是它的使命所在。

由于风雪很大,而且风向相反,狼群没有发现藏獒的存在,悄悄地逼近了羊圈。

六只青绿色的眼睛进入了藏獒的视线。

它知道这是三只狼,一公两母。

在狼群进入羊圈的刹那之间,藏獒像箭一样射了出去。

第一个目标就是那只公狼,一口咬住了公狼的咽喉,在公狼还没反应过来的瞬间,把它狠狠地向上一扬,再重重地摔在了石头上面,公狼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当即毙命了。

藏獒没有丝毫地犹豫和停顿,转过身面对另外两只反应过来要实施反击的母狼,藏獒用庞大有力的身躯撞翻了迎面而来的一头母狼,面对肚皮朝天的母狼,藏獒再次准确地咬住了它的喉咙,只听见咔嚓一声,母狼的喉咙被一口咬断。

而这时另一头母狼找到了机会,将尖牙嵌入了藏獒的腹部。

但藏獒并没有退缩,利用强大的力量甩身,母狼带着藏獒被撕下的血肉被甩了出去,藏獒一声低吼再次像箭一样飞射出去,几下撕咬瞬间将第三只狼毙于嘴下。

当主人被惊醒赶到羊圈的时候,藏獒的腹部皮肉翻裂,但仍然神采奕奕地看着主人,就像一个战场归来的勇士,而躺在藏獒身边的是三只狼的尸体。

这就是传遍青藏高原的一獒战三狼的传奇故事。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篇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王母娘娘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后羿有个徒弟叫蓬蒙,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后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篇二:有关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有关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

【中国除夕相关的故事】中国民俗故事读后感300

【中国除夕相关的故事】中国民俗故事读后感300 第一种版本——《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孤独的怪兽叫年。他是寒冬里孤独感慢慢聚积而成的一个怪兽,他住在高高的山上,每到寒冬里最冷的那一天,他就会感到更加孤独,而且还特别生气。于是,他就从山上冲下来去吓唬那些落单的人。后来,大家都会在那一天聚在一起,放鞭炮,挂年画,穿火红的衣服,做满桌的菜,热热闹闹地一起过年,“年”再也不敢出现了。一年又一年,许多人甚至忘了“年”这个怪兽。过年是热闹的,可是总会有孤独的人被“年”吞掉。其实,要从“年”的手中逃脱很容易,只要你穿上红色的衣服,忘记所有不开心的事,打电话告诉所有你认识的人,祝他们新年好。还有一位也别忘了,问候“年”新年好,于是,“年”也不好意思了,脸越来越红,变呀变,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新“年”了。 《年》的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我们过年时一定要穿上爸爸妈妈买得新衣服,向老师、亲人、伙伴和“年”送上祝福,过一个开心、红火的新年。 第二种版本——《年除夕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间出现了一个叫夕的怪兽。夕平时躺在洞穴里睡大觉,一到阴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找吃的,到处行凶作恶。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腊月二十三这天,请灶王爷去天上求玉帝派神仙到人间来除夕。玉帝听说后把除夕的事交给了神农办理,神农派最小的儿子年拿着红绫和竹筒,就在腊月的最后一天跟着灶王爷来到人间。太阳落山后,正当夕又要行凶作恶时,年用红绫和竹筒打败了夕。村里的人们把想要逃走的夕紧紧围住,拿着红绫、竹竿、赶牛鞭一齐向夕打来,当火红的太阳升起时,夕被年和人们除掉了。从此,人们为了庆祝腊月最后一天晚上除掉夕得胜利,就把这一夜叫年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年。家家挂红绫、爆竹筒、甩响鞭,到后来,演变成为现在的贴对联和放鞭炮。 年除夕的故事讲完了,我认为年很勇敢,他打败了凶恶的夕,让老百姓过了个平安、快乐的新年。 第三种版本——《年除夕》 传说,古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夕生活在海底,但 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上岸,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有时还吃人呢。村子里的百姓为了对付它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后来, 村子里年纪最大的老爷爷想出了一个办法,请灶王爷帮忙。可是灶王

民间关于春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

民间关于春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 春节,是我们一年中很期待的日子,那么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故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民间关于春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

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民间关于春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民间关于春节的故事_民间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炎帝的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炎帝的故事 太阳神炎帝是女娲升天若干年以后,出现在大地上的又一位大神。他和他的玄孙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大地,主宰着南 方的生命。 炎帝是一位慈爱仁厚的大神。当他在世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因 为持续的生息繁衍,自然界生产的食物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于是,仁爱的炎帝便教给人类如何播种和收获五谷,用自己的辛勤劳 动来换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当他要教给人类种五谷时,从天空纷纷降落下很多谷种,他收集 起这些谷种来,播种在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上。一次,他看到一只浑 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从空中飞过,穗上的谷粒落在 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到了田里。 这些谷物长成后,人们吃了不但能够充饥,而且还能够长生不老。人类从此有了充足的粮食,生活非常安定。 那时候,人类共同劳动,互相协助,既没有主人,也没有奴隶, 收获的果实大家平均分配,人们的感情像亲手足一般亲密。 为了能让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炎帝又让太阳发射出充足的 光和热,使五谷更加茁壮地生长,使人们生活在灿烂温暖的光明中。 从此,人类再也不愁衣食,人们非常感谢炎帝的恩德,便尊称他为神农。相传炎帝的样子是牛头人身,这大概与他的这个贡献是分不开的。 太阳光是健康的源泉。所以炎帝是农业之神,同时又是医药之神。炎帝有一根神鞭,被称为赭鞭。他用这根鞭子抽打各种各样的药草, 药草经过赭鞭的抽打,有毒无毒或寒或热的各种药性就很明显地表现 出来。于是,他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药性来治病救人。为了更加确 定药性,他还亲自去品尝百草。为了尝药,他曾在一天里中毒过七十 多次。一次,他尝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竟然被烂断了肠子。

中国除夕相关的故事

中国除夕相关的故事 第一种版本——《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孤独的怪兽叫年。他是寒冬里孤独感慢 慢聚积而成的一个怪兽,他住在高高的山上,每到寒冬里最冷的那一天,他就会感到更加孤独,而且还特别生气。于是,他就从山上冲下 来去吓唬那些落单的人。后来,大家都会在那一天聚在一起,放鞭炮,挂年画,穿火红的衣服,做满桌的菜,热热闹闹地一起过年,“年” 再也不敢出现了。一年又一年,很多人甚至忘了“年”这个怪兽。过 年是热闹的,不过总会有孤独的人被“年”吞掉。其实,要从“年” 的手中逃脱很容易,只要你穿上红色的衣服,忘记所有不开心的事, 打电话告诉所有你理解的人,祝他们新年好。还有一位也别忘了,问 候“年”新年好,于是,“年”也不好意思了,脸越来越红,变呀变,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新“年”了。 《年》的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我们过年时一定要穿上爸爸妈 妈买得新衣服,向老师、亲人、伙伴和“年”送上祝福,过一个开心、红火的新年。 第二种版本——《年除夕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间出现了一个叫夕的怪兽。夕平时躺在洞 穴里睡大觉,一到阴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找吃的,到处行凶 作恶。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想把夕制服,不过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 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腊月 二十三这天,请灶王爷去天上求玉帝派神仙到人间来除夕。玉帝听说 后把除夕的事交给了神农办理,神农派最小的儿子年拿着红绫和竹筒,就在腊月的最后一天跟着灶王爷来到人间。太阳落山后,正当夕又要 行凶作恶时,年用红绫和竹筒打败了夕。村里的人们把想要逃走的夕 紧紧围住,拿着红绫、竹竿、赶牛鞭一齐向夕打来,当火红的太阳升 起时,夕被年和人们除掉了。从此,人们为了庆祝腊月最后一天晚上

中国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

中国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 导读:本文中国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又过些时,

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

(精)除夕的神话故事

除夕的神话故事 除夕的神话故事 发布时间:2020-05-22 关于除夕的传说有很多,正是这些传奇的故事为除夕蒙上了的神秘的面纱,好多广为流传的除夕传说故事现在也已经家喻户晓。今天我就为大家来讲讲除夕的传说故事吧。 除夕的传说故事新年快乐 除夕习俗传说(1)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他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他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他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捞了回来。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们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长淌,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没有脚杆回天庭呢! 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从此,人们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

炎帝的传说故事

炎帝的传说故事 炎帝 中文名称:炎帝 又名:烈山氏神农氏赤帝 性别:男 民族:华夏族 生平简介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炎帝神农氏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是传说中远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春秋时左丘明撰《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水经注〃渭水》:“岐水(今岐山县境)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南宋罗泌《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一统志》载:“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宝鸡市南姜城堡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如说炎帝生于峪,其母怀抱炎帝沐浴于九龙泉。又说炎帝遍尝百草,为人类找到了可以治病的中草药,到晚年上天台山误尝断肠草而死等等。因传说代代沿袭,当地人们视九龙泉为圣地,遇大旱常在此祈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宝鸡县令许起凤因祈雨重修炎帝寺并立石碑一通。

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的文化解读

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的文化解读 摘要: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之一。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使这一古老神话在当代又引起广泛的议论和思考。嫦娥身上集中体现着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也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奔月故事反映了先民们对于宇宙自然的丰富幻想和神奇想象。嫦娥奔月传说故事演变过程中显示出中国人的崇月心态与折桂情结。人们由嫦娥奔月之后的仙界生活引发联想与感慨,突出地表现出人世间的伦理意识;在对嫦娥其人的认识与理解方面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倾向和人性精神。在人类文化史上,世人的欲望在仙凡之界游走,反复互动而没有止境,嫦娥奔月故事的流传也不会停息,还将不断演绎出新的内容。 关键词:嫦娥奔月;文化解读;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之一。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使这一古老神话在当代又引起广泛的议论和思考,嫦娥这一位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在今天更闪耀出新的光彩。重新回顾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并从文化的角度予以解读,对于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当代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的源起与异说 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由来已久,《文选·月赋》李善注谓《归藏》中已有记述,但《归藏》是殷商时期的《易》,早已失传。如今可以看到的关于奔月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述,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其文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高诱注云:“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①这是奔月故事最基础的版本。据此可知,嫦娥故事的原始传说即具有神话的性质。西王母本是神话人物,西王母提供不死之药以及嫦娥服不死药而成仙并奔入月中的情节,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口头创造,故事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故事的流传又具有较大的重塑性。因此,后世文人在记述这样的传说时,对故事源起的认定与考索便又有各种不同的解说。 关于嫦娥,西汉以后的文献记述多是附和《淮南子》,认定嫦娥是后羿之妻。张衡《灵宪》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②这里的记述除沿袭《淮南子》之外,又增加了嫦娥奔月之前占卜及奔月之后化为月中蟾蜍的说法。傅玄《拟天问》云:“月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作文200字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作文200字 【导语】新的一年,也就是新的开始和新的起点。新的一年即将到了,在此我也祝福每个人都一帆风顺、事事顺利、六六大顺、心想事成。《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作文200字》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作文200字 农历十二月三十,一年一度的除夕终于到了。说到除夕,它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夕和年本来手下做事。年聪明勇敢,夕则又懒又馋,因为在天庭闹事,被玉帝贬下人间,成了一头大怪兽。 夕这头大怪兽掉在原始森林里,夕先把森林里的动物吃了,然后呼呼大睡。不知过了多久,夕终于醒了,觉得肚子空荡荡的,好饿呀。于是,夕朝远处的村庄奔去。趁人们在睡觉时,开始吃村里的牛羊鸡鸭,更恐怖的是,夕吃完动物后就开始吃人了。村民的生活失去了安宁。可谁又能打败夕呢?于是,村里的老人带着村民朝天跪下,乞求玉帝能救救他们。 年主动请战,他带上红布和竹筒,坐着祥云从天而降。年把带来的红布用力的甩了几下,就把夕的四只脚牢牢地捆住了。然后年把带来的竹筒点燃,对准夕的身体,夕被烧的皮开肉绽,结果倒在地上死了。村民见年杀死了夕,纷纷拍手欢赞,庆祝了两天两夜。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那天定为“除夕”,也就是农历十二月三十。【篇二】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作文200字 夏历腊月除夕,人们喜欢贴红对联,放鞭炮,这也有个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

春节的传说作文300字五篇

春节的传说作文300字五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诗人王安石这句诗,真是将节日的气氛 描写得淋漓尽致。也是我们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莫过于春节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推荐的春节的传说作文3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精选春节的传说作文300字篇一 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今天我就来说说春节吧! 每年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春节。春节里人们有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对联 的习俗。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只叫“夕”的怪兽,它经常坑害百姓。有一年春节夕又来坑 害百姓了!一位老人请出了灶炉神,让他去请一位神仙来除掉“夕”这只怪兽。灶炉神到 了天庭之后,向玉皇大帝上报了“夕”在人间的所作所为,玉皇大帝大怒派“年”去除掉“夕”。“年”到了人间找到了“夕”,经过一番恶斗,年终于战胜了“夕”。“年”高兴的对村里 的人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以后你们每年的腊月三十只要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 贴红色的对联……就可以驱赶像夕这种怪兽了。”村里的人们高兴的异口同声说:“太 好了!太好了!” 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呀! 参考春节的传说作文300字篇二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 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 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

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

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 炎帝神农传说是湖北汉族民间传说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娲伏羲之后,不知隔了若干年代,又出现了一个太阳神炎帝。他和兽身人脸的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南方的天帝。 历史渊源: 太阳神炎帝是一位极慈祥的大神,当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慈爱的炎帝教人如何播种五谷,用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源。那时候,人类共同劳作,互相帮助,没有奴隶,没有主人,收获的果实大家均分,感情象兄弟姐妹般亲切。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称他为“神农”。 传说他是牛头人身。这大概因为在农业时代象征几千年来帮助我们耕种的牛一样特别有贡献吧! 历史传说: 湖北省神农架地区汉族民间关于神农氏的传说极为丰富多彩。炎帝神农氏在这一带搭架采药、惩恶扬善、为民谋利的事迹,在这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神农架民间传说之一

一次,神农氏采药尝百草时中毒,生命垂危,他顺手从身旁的灌木丛中扯下几片树叶嚼烂吞下去,用以解饥疗渴。奇迹出现了,这几片树叶救了神农氏的命。于是,神农氏将这种树叶命名为“茶”,并倡导植茶、喝茶。 现代科学证明,茶叶的茶单宁等物质的确能抗菌杀菌、消炎解毒,而且具有防癌功能。 神农架民间传说之二 神农氏在神农架采药时,登上了具有仙境之称的燕子垭、天门垭,继而攀登回生寨,以便将回生寨的七十二种还阳药记入他的紫竹简——《神农本草经》。据传说,这回生寨的还阳药起死回生,所以称之为“回生寨”。当神农氏在跨越回生寨中一座独木小桥时,他 不慎将《神农本草》竹简失落桥下,此桥因而得名“失书桥”。神农氏正处在惋惜为难之际,忽然从碧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接上了天庭,成了“药仙”。回生寨从此一年四季香气弥漫,遂改名“留香寨”。 历史故事: 仅1990年出版的《神农架民间故事集》一书,就收录了与神农氏有关的传说故事几 十篇。这些传说故事表明,神农氏曾踏遍神农架的千山万水:他架木为巢,供老百姓居住;他搭架采药,编写药书,为民治病;他斗凶兽、惩恶人,弘扬了人间正气;他教民稼穑、养蚕、纺织、种树、采茶、制陶、制末耜、饲养禽畜、创集市贸易、作琴瑟、创歌舞,与民同乐,出现了太平盛世。 一些史籍方志描写炎帝神农氏的形状是:身长八尺七寸,声音洪亮,额角很宽,眉棱圆而突出,胡须很多,鼻子很大,嘴唇很厚。这些特征正好与这幅骑仙鹤的神农氏的石刻像相同。

春节习俗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的

春节习俗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的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 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 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 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 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 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 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 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 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 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 传统节日。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 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 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 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

年除夕的故事

年nián 除chú 夕x ī 的d e 故g ù 事shì 在zài 很hěn 久jiǔ 很hěn 久jiǔ 以y ǐ 前qián ,人rén 世shì 间jiān 出chū 现xiàn 了l e 一y ī 个g è 叫jiào 夕x ī 的d e 怪guài 兽shòu 。夕x ī 平píng 时shí 躺tǎng 在zài 洞dòng 穴xué 里l ǐ 睡shuì 大d à 觉jiào ,可k ě 是shì 一y ī 到dào 阴yīn 历l ì 腊l à 月yuè 的d e 最zuì 后hòu 一y ī 天tiān ,就jiù 跑pǎo 出chū 来lái 找zhǎo 吃chī 的d e ,到dào 处chù 行háng 凶xiōng 作zuò 恶è。夕x ī 的d e 胃wèi 口kǒu 大d à 极j í 了l e ,恨hèn 不b ù 得d é 把b ǎ 所suǒ 有yǒu 的d e 猪zhū、羊yáng 、马m ǎ、牛niú 一y ī 口kǒu 都dōu 吞tūn 了l e ,甚shèn 至zhì 连lián 人rén 也y ě 不b ù 肯kěn 放fàng 过guò。 人rén 们m e n 很hěn 想xiǎng 把b ǎ 夕x ī 制zhì 服f ú,可k ě 是shì 想xiǎng 了l e 许x ǔ 多duō 办bàn 法f ǎ 都dōu 不b ù 顶dǐng 用yòng 。年nián 年nián 岁suì 岁suì,牲shēng 口kǒu 被bèi 夕x ī 吃chī 没méi 了l e ,人rén 也y ě 逐zhú 渐jiàn 稀x ī 少shǎo 了l e 。所suǒ 以y ǐ 每měi 到dào 腊l à 月yuè 最zuì 后hòu 一y ī 天tiān ,人rén 们m e n 都dōu 十shí 分fēn 惧j ù 怕p à 夕x ī 的d e 来lái 临lín 。 后hòu 来lái ,人rén 们m e n 终zhōng 于y ú 想xiǎng 好hǎo 了l e 一y ī 个g è 办bàn 法f ǎ— — 腊l à 月yuè 二èr 十shí 三sān 这zhè 天tiān ,家jiā 家jiā 都dōu 做zuò 又yòu 黏nián 又yòu 甜tián 的d e 糖táng 瓜guā 儿ér ,请qǐng 灶zào 王wáng 爷y é 吃chī 了l e ,去q ù 天tiān 上shàng 求qiú 玉y ù 帝d ì 派pài 神shén 仙xiān 到dào 人rén 间jiān 来lái 除chú 夕x ī。

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

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 炎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现在所称的“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为缔造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 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 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继女娲后 为天下共主,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在伏羲制定姓氏后,人们就分为不同的氏族。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造人补天以后,又轮转了不计其数的春秋寒暑。在一个普通黄昏,西边残阳如血,东边晶莹的圆月已悄悄 攀上了柳梢,一个叫做任姒的女郎仍在姜水岸边踯躅。古今中外,年轻漂亮、多情善感的 女子都一样,她们的心思谁也猜不透。 突然,一道红光自碧波深处激射而出,任姒猛抬头,见一条赤髯神龙升至半空,双目 发出两道神光,与她的目光交接。四目相交刹那间,任姒只觉心灵悸动,似有所感,她用 手拭一拭眼睛,定一定神,再定睛望去,但见暮色渐合,波澜不惊。天空河水,都黑幽幽的,哪有什么神龙呵!神龙见首不见尾,任姒却就此怀孕了,足月产下一子,牛首人身, 即以姜水之姜为姓。此子乃南方火德之帝,故号炎帝。 这位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的炎帝,刚刚诞生的时候,身边的大地上就涌出了九眼井。 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连,如果汲取其中一口井的水,那么其他八口井的水都会跟着波动起来。 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抒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 着原始游牧生活。禽兽、果实自然生长的脚步怎赶得上人类繁育众多的速度?一旦野生的动、植物都被人吃完了,天下黎民岂不要饥饿而死?因为民以食为天呀。炎帝是极仁慈、 极具爱心的大神。他见人口日趋繁多,自然资源渐渐匮乏,顿生忧患意识。于是炎帝不辞 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适合人类食用的谷种。吩咐百姓春天播种在开垦过的土里,经常施肥灌溉,拔 除芜草,到秋天时就能获得丰收。他见人民耕作栽插十分辛苦,就断木作耜,揉木作耒, 创制农具。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并委任仙人赤松子为雨师,观测气象,调节晴雨。于是年年五谷丰登。民众鼓腹而歌,感念炎帝的功德,尊称他 为“神农”。 炎帝不单单是农业神,同时也是医药神。炎帝教会了人们农业技术,保证了生活的物 资来源,又创立了医药学,保证了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他巡视四方,看见百姓大多面部黄肿,有风湿之病,或者老弱病残身受疾病之苦,心中十分不安。就踏遍三山五岳,采集天 下异草。传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叫做“赭鞭”。世间的各种植物,一经赭鞭抽打,无论有 毒无毒,或塞或热,各种性质都会呈现出来。他就依据药草的不同药性,给病人治病。

嫦娥奔月的优秀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的优秀神话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嫦娥奔月的优秀神话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那么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列举的关于,欢迎大家参考。嫦... "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那么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列举的关于,欢迎大家参考。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后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

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后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嫦娥奔月 嫦娥原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她勤劳朴实活泼可爱,尤其有着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个恋人叫后羿,是个神箭手,也是个好后生。 有一天,嫦娥与几个要好的女伴在村边小河旁洗衣。不料,无所事事、心术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闲逛到此。他见到嫦娥的沉鱼落雁之容,顿时惊为天人,便一抹脸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觍着脸走过去跟嫦娥搭话。嫦娥见他不怀好意便急忙躲开,可是河伯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要强抢嫦娥入水。正在这危急关头,后羿来到了,他一看,顿时气得剑眉倒竖,怒发冲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声,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河伯疼痛难忍,大叫一声,便跳下河去。

有关春节的故事或传说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有关春节的故事或传说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那么,关于春节的故事传说,大家知道哪些呢,风林网络小编整理“有关春节的故事或传说”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有关春节的故事或传说 熬年守岁放鞭炮 熬年守岁,其实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一整夜来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亲人一起开着春晚搓麻将、打牌中度过这一晚的,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年的怪兽会在每年的天黑以后出来吃人,鸡鸣破晓后便返回山林中,百姓们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为了平安度过这一年,百姓们每到这一天晚上,都会提前做好晚饭,关好门窗,躲在屋里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还要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后来大家又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每年熬年守岁,其实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一整夜来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亲人一起开着春晚搓麻将、打牌中度过这一晚的,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年的怪兽会在每年的天黑以后出来吃人,鸡鸣破晓后便返回山林中,百姓们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为了平安度过这一年,百姓们每到这一天晚上,都会提前做好晚饭,关好门窗,躲在屋里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还要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后来大家又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

《除夕的故事》读后感

《除夕的故事》读后感 导语:《除夕的故事》讲述了我国过年发生的一些故事。下面是橙子为您准备的《除夕的故事》读后感,供您参阅。 《除夕的故事》读后感1 周末,我的好朋友张卉媛送给我一本《除夕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关于我们中国过年的故事,当时我还不知道过年是怎么来的呢?对这本书很感兴趣,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为什么中国有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为什么要贴春联?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从前,有个叫夕的怪物,它经常伤害百姓,所以,灶王爷要去天上找神仙来帮助除掉夕。灶王爷在天上找啊找啊,正好,碰上了一个叫年的小朋友,年说:“灶王爷爷爷,灶王爷爷爷,您给我讲讲人间发生的事情,好吗?”灶王爷要急着办事,所以他和年说:“我要有事。”说完他就向前走了。正在这时,年的师父神农出来了,灶王爷连忙对神农说:“人间有难,来了一个怪兽,把老百姓害苦了,请您快派天神把他除掉吧。”师父说:“就让我这徒弟去吧!”那小孩刚转头要走,师父就叫住他说:“你带这个红丝绸去吧!打年的时候会用到!”他高兴谢过师父,向人间飞去。 一天,夕来了,人们早早地躲进了屋子里,它“砰”的一声撞开一户人家的大门,然后张开大嘴,把一桌子的鸡、鸭、鱼、鹅、肉连盘子、碗一起吃了下去。这时,年来打夕,年从口袋里掏出红丝绸,

甩来甩去。夕一看到红色的东西就难受,它四处乱蹿,年在天上挥舞红丝绸,到处闪着红光,夕就装死,年看到夕一动不动,真的以为夕死了,高兴地喊道:“夕死了,夕死了!”这时,夕找到了机会一下子扑了上去声,年又舞起红比绸,夕一下子退了回去。年找来小竹筒“噼呖啪啦”几声巨响,夕被烧伤了,他就喊来乡亲们一起放竹筒,一团熊熊大火在年的身上烧起来了,夕被烧死了,老百姓们开心极了!村民们看着年手中的红绸,说:“年啊,假如我们家家都有一块红绸,那可就再也不怕怪兽了!”年眨眨眼,说“好办,那就让家家都有。”说着,他将红绸向天空扔去。只见红绸一下变成了千条万条,挂到了家家户户的门上。 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人们从此就把腊月三十儿晚上叫做“除夕”。为了纪念年的功绩,就把正月初一叫“年”。不过,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不再烧竹竿,而是变成了放鞭炮,门上也不再挂红绸,而是贴上了红春联。这些风俗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就是我国传统的“除夕”和“过年”,这本书让我懂得为什么要贴春联,为什么要放鞭炮的道理。 《除夕的故事》读后感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我最忠实的朋友。前段时间,妈妈买了一本南方分级阅读的《年除夕的故事》。回到家,我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年除夕的故事》是赵镇琬写的。他是《幼学启蒙丛书》的其中一本,丛书介绍我们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等,让我们了解祖先们的活动的广阔天地和历代的政治变迁、科学发展与文

除夕传说50字

除夕传说50字 【篇一: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 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 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 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 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 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 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 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 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 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 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 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 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 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 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 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 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 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 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 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