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规划--综合解决方案

空间规划--综合解决方案

空间规划--综合解决方案
空间规划--综合解决方案

空间规划

一、理论概念

1、基本概念

空间规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部门对所辖国土空间资源和布局进行的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旨在实现对国土空间有效管控及科学治理,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2、理论体系

空间规划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和战略,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是四梁八柱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承载。

空间规划理论方位图

3、围绕空间规划的四大目标任务,结合以上空间规划的理论政策方位,可以明晰形成空间规划完整的理论路线图,从而最终达到优化国土空间,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建立健全国土空间保护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路线1:注重控制线落地。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依托两个评价,划定?三区三线?,实现主体功能区在市县精准落地。路线2:建立空间规划体系。通过构建全国一张图实现全国统一;通过规划期限统一、基础数据统一、指标目标统一、用地分类统一、空间分区统一?五个统一?实现相互衔接;通过国家、省、市县三级管理实现分级管理;最终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路线3:强化空间用途管制。按照统一用地分类标准,通过开发强度管控、建设用地总量约束,确保用地性质一致、土地权属唯一,实施空间用途的有效管控。路线4: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通过法规标准建立,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及体制机制创新等,实现空间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

空间规划理论路线图

二、提出背景

2013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随后,中央多项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划对探索建立空间规划体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进行了安排部署和指导。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要编制空间规划。通过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空间规划的编制,旨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优化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形成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2016年底,中办国办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空间规划全面试点工作正式推开。

三、目的意义

基于规划领域的现实,面向规划体制改革要求,开展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的目的意义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解决各类空间性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空间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率。

2、理顺规划关系,精简规划数量,健全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3、改革创新规划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管控作用,更好服务于?放管服?改革,降低规划领域制度性交易成本。

4、落实互联网+政务,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进程,推动空间管理创新,提高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技术路径

1、技术路线

按照中央关于?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的部署要求,《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提出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为:

2、技术流程

围绕空间规划?先布棋盘、后落棋子?技术路线,按照空间规划政策、相关技术法规及导则规程,结合试点实践,提出空间规划的技术流程图如下: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技术流程图

本文内容观点来源于中研智业集团编著出版的《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百问百答》和《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综合解决方案》。关于“空间规划”更多的内容,请参阅出版专著或咨询中研智业。

【公司链接】中研智业集团是我国专业从事政府咨询产业化运营的集团股份

公司,是我国县域决策服务高端智库,定位于“中国县域经济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市县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创新引领者”。近年来公司深耕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专业领域,经过多方考察交流、多轮系统学习、多次专题研讨,通过承担省级空间规划课题方案研究制定、市县级开发区“多规合一”多个项目案例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经验积累。同时,在已经出版近10部专著基础上,编著《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百问百答》、《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综合解决方案》、《图解“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研究》专著,整理《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政策汇编》、研究编制《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技术体系文件》,已成为我国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专业领域的创新引领者。行百里者半九十。未来我们将更加深入理论学习、技术创新、实践总结,为各级政府提供更为科学、务实的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综合解决方案。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思路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思路 论文关键词: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生态敏感分析经济敏感分析空间管治发展与保护的协调论文摘要:以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的突出特点为背景,分析了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重经济轻生态、重城市轻乡村的情况,以及“自然优先”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实施的客观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从“中立”的视角,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相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并指出其具体的融合点为空间管治规划.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压力和对土地的需求更加强烈.如何做到一方面保护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另一方面仍然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所面临的挑战. 1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在生态目标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y.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就是针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和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侧重从生态(尤其是自然生态) 的角度来探索作用于空间规划的理论Cz7.本文所指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生态规划十分 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应用生态思维和生态学理论,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共进的物质空间规划,是一种落实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虽然引进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很多,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在某种意义上,导致生态规划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弱势”地位);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留出大片的绿地作为纯粹的自然 景观;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又使得生态空间时常受到蚕食和冲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特点,不断探索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生态规划要求 2. 1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空间发展的突出特点 2.1.1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景观快速向城市景观演替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乡村景观不断向城市建设景观演替,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利用性质和生态系统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一方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规划不能对此简单的“打压”;另一方面,无限制的发展又给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带来强烈的冲击. 2. 1. 2继续支持小城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极快,小城镇已成为推动具有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这么多年的小城镇建设也带来诸多问题,如资源浪费、小城镇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布局,使得人工建设斑块更加分散化,自然生境破碎化,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落实难度. 2.1.3高等级公路发展迅速 近几十年,我国高速公路(高等级路网)迅猛发展,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地截断,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人为切断了野生动植物的流通路线,将自然生态区变为一个个越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也已编制完成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随,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8年底的30.4%。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65%。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我国城市发展沿用“摊煎饼”式的粗放经营模式,表现在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大部分城市占地成倍增长,图1.1位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热岛分布图。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060个左右,7亿-10亿人将在城市中居住生活。 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全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963万亩。这比韩国耕地总和还多。平均每年占地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的耕地,这是已经考虑了开发复垦耕地7 366万亩增减相抵后的结果,实际上开发复垦增的新耕地质量较低,3亩以上才能弥补原l亩耕地的损失这一现象到如今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8.257 4亿亩,加上复耕补充的耕地,仍净减少29万亩。由于城市一般位于自然条件较好区域,所以耕地减少中优质耕地损失十分惊人。如1991年至1995年,全国水田减1004万亩。按照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分析,以目前人均城市用地100m2的水平计算,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发展将再占地1亿多亩,按人口平均,中国是耕地资源小国,人均仅有1.44亩,仅及世界人均值4.65亩的31%,图1.2为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城市绿地比较。图1.3为北京市1993年与2001年用地比较。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 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 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 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35 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doc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总复习知识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 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产值推算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统计分析递推法,数理统计法,城市性质类比法。一般都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校核,再根据城市环境、最佳经济效益规模决定。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上分为内部空间(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卫星城、郊区、飞地)、群体空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用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 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数据库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数据库 一、概念内涵 数据库通俗的讲就是存储数据的仓库,那么空间规划数据库就是在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上存储的相关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我们建立空间规划数据库就是为了将各类规划数据、图纸、地理信息等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后,合理的、有顺序的存放在相关硬件介质上。就好比在仓库内分门别类的将物品存放。这样的好处是数据库调取内容方便、快捷,并且具有较高的易扩展性和独立性。空间规划数据库是后续建设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核心,因此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使用需要以空间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库是信息平台的内容支撑,信息平台的使用要以数据库的调用为前提。因此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搭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一项基础性也是一项核心工作,是连接空间规划成果与信息平台的纽带。 二、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八项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开展9个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总体要求是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为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推进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已成为党和国家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并放在突出位置加紧安排部署并持续推进。 《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六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要搭建基础数据、目标指标、空间坐标、技术规范统一衔接共享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建设“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各试点城市要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同步完成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建设。 三、建设流程 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包括资料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编辑、数据质检、数据入库,如下图所示。 资料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编辑数据质检数据入库各种图形、图像、文本数据,规划成果数据。 针对各部门规划数据、各种类型的数据、不同坐标系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转换工作,统一坐标系统并尽量保持原始数据的信息量。 对空间数据进行数据的编辑和数据属性表的录入。 针对在数据转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属性表字段问题,空间实体的拓扑问题,进行修改和修正。 在进行完上述工作后,把满足多规合一一张图标 准数据库的数据导入数据库。 空间规划数据库建库过程图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1 河南城建学院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程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题目:河南某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始时间: 2013 年 12 月23日 完成时间: 2014 年 01 月03 日 课程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7) 一、地下停车场总图设计 根据所分配的大致区域和具体方案参数情况特别是周围地面道路和建筑情况,设计地下停车场的总图设计,布置停车场的功能区划分。

1.1 总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1)场地的建筑布置、形式、道路走向、行车密度及行车方向;2)是否有其它地下设施;3)周围环境状况;4)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5)要考虑地面出入口一侧有至少两辆车位置的候车长度;6)停车场应有明显的标志,并按规定设置标线;7)单建式停车场要考虑车库建成后面部分的规划。 1.2 功能区划分及面积说明 根据设计提供的原始条件,对于附建式停车场,附建式停车场受地面建筑的平面柱网的限制,利用的是它的地下部分,其平面布置受地面建筑的影响。 总图设计功能区包括:出入口、停车区、管理区、辅助区等; ⑴、出入口:进出车用的坡道、地面口部及口部防护等

此次设计准备采用直线双车坡道,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表4.1.7中规定,小型车坡度选用15%左右,高长比值约为1:6.67,并且采用由线缓坡道,坡道所占面积大约是170m2左右。地面中部设置挡水段,同时搭建拱形雨篷。 ⑵、停车区:停车间、行车通道、步行道等 此次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设计停车场,因此辅助设施就占据很大的面积,停车区面积大约是1800m2。 ⑶、管理区:门卫、高度、办公、防灾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等 门卫、调度、办公、防灾中心在所提供的原始条件中找不到,可能设置在地面,卫生间所占的面积是30m2左右,楼梯二处。(见附图) ⑷、辅助区:风机房、送风机房、排风机房、低压配电室、防护用的设备间等 据原始数据可知,风机房:54 m2,送风机房:55m2,排风机房:47.5 m2,低压配电室:43 m2。 1.3 总的形状、建筑面积说明 此次设计的停车场的地面建筑的形状基本上是直角梯形,建筑方位台附图所示,停车场的建筑面积2841.1m2,坡道面积170m2,停车区面积1800m2左右,辅助区总面积800m2(包括行人通道) 1.4 防火等级划分、通道数量要求及说明(防火规范) 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表3.0.1

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统筹方法

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统筹方法 发表时间:2020-03-24T08:13:05.587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9期作者:吴江琦[导读] 保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科学标准,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取得实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摘要:在城市发展中,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是一种重要手段,对提高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质量和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来看,掌握正确的统筹方法,对整个规划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布置,是提高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并制定有效的发展思路,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落地实施,保证实施效果达到实际需要,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有序进行。 关键词: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统筹方法 引言 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中,我们不但明确规划的国家背景和城市背景,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规划思路,从整体构想和具体规划两方面出发,提高规划思路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推进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具体实施,掌握具体的规划措施和规划方法,细化规划细节调整规划方案,使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积极效果,保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科学标准,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取得实效。 一、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背景 (一)国家背景 对于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而言,国家已经做出了整体的部署,为了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质量,建设生态城市,使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变,在国家层面城镇化发展对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使整个绿色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意见中,将国土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生态保护要素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而言,国家出台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充分保障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有序进行[1]。 表1 国内外先进城市绿化指标比较 (二)城市背景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对绿地的面积和绿地的构建出台了具体政策,例如,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在多个空间层次上进行了拓展和探索,在市域和城市规划区以及城市集中建设区域,通过层次的划分,绿地面积的扩展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维度的规划,都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上升到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层面,使城市绿色生态规划能够在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方面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科学性标准,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取得了积极效果。 二、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思路 (一)整体构想 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中,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实际和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应当对整个市域的绿色生态空间进行规划,并且对市域的绿色绿地系统进行规划,通过整体方案的形成,以及整体思路的确定,使整个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绿色规划目标,提高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整体质量。在整体规划中,应当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分层次、分区域进行规划,同时还要在集体规划中按照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域制定绿色空间规划方案,使规划方案能够具备较强的指导性[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广州市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方案 目录 一、珠江新城的概况 (4) 1、珠江新城的定位 (4) 2、珠江新城的分区 (4) 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指导思想 (5) 三、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设构想和地下缆车构想 (6) 1、城市中轴线构想 (6) 2、地下缆车构想 (7) 四、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析 (7) 五、珠江新城地下交通规划 (8) 1、地下交通规划基本原则 (8) 2、地铁规划 (8) 3、过境交通规划 (9) 4、内部车行系统规划 (9) 5、地下快速交通干线APM 线规划 (10) 6、地下步行系统规划 (11) 7、地下公路交通规划 (11) 8、地下停车系统规划 (12) 9、地下公交及旅游大巴系统规划 (13) 10、地下空间静态交通规划 (14) 六、地下商业街规划 (14)

七、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16) 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16) 2、地下真空管道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16) 3、共同沟 (17) 4、共同沟投资与运营管理规划 (18) 5、地下雨水收集和中水处理系统 (19) 6、地下变电站 (20) 八、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20) 1、地下防空系统规划 (20) 2、地下防灾系统规划 (21) 九、地下空间综合体规划 (22) 1、地下综合体建设意义 (22) 2、地下综合体功能组织形式 (23) 3、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分层功能规划 (24) 4、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筑设计 (24) 5、地下综合体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图 (25) 十、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新技术研究及运用 (25)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多规合一”分析与展望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多规合一”分析与展望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多规合一”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在对空间进行规划时,不仅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也利用了多学科和其他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不仅完善了城乡规划和建设,更好地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也为乡镇振兴和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现代化文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 1、前言 我国在城乡规划和立法方面,得到了飞跃性发展,在城乡规划方面,已经面向了全域的范围,所以人们更加广泛地关注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问题。近年来,随着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划,使得对空间的管控力度不断增强,全国在实行多规合一,消除空间管控冲突,有效提升审批效率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内涵分析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多年的整合,有效地呈现了国民经济发展成果,使得土地的利用和规划更加合理,也使得社会发展规划更加科学。然而,由于法律依据、指标体系、规划范围及期限,实施管理主体的不同,会存在规划冲突及规划盲点,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空间治理的效率,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目前

“多规合一”可以有效地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规划有效地融合,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破除了技术和管理以及制度体系方面的障碍。当前在技术体系方面,由于缺乏一定的数据基础,使得用地标准和分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了空间管控方面的差异。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多规合一”;2016年2月,国务院提出了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目标,再到今天的机构改革,这整个过程就是多个目标的规划和协调,而且每次规划都是多规模的升级。所以多规合一不是单独的新编规划,也不是比较简单的空间规划,重点是协调和有效消除空间冲突,是有效实现蓝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融入空间整体规划,以及全过程常态化的工具。这个过程有效地驱动了城市发展进程。 3.对多规合一的发展阶段分析 3.1初级阶段分析 初级阶段主要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两千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土地规划,主要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明确建设用地的标准,对基本农田进行规划。环保部门在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时,也要依据法律法规及土地承载能力、污染物现状等,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物防治等目标及措施,给各类开发和建设活动提供一个控制底线。而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规划探析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规划探析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建设是指营造或改造原有滨水环境来稳定和保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以呼应现代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景观生态规划的迅速发展和合理应用,为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运用生态性原则与景观规划的理论,探究了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为致力于滨水区的规划者和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学;滨水区;湘江风光带 1 生态规划的内涵与意义 1.1 内涵 传统规划设计的设计原则是满足人为设定的功能性、艺术性和社会文化性,最终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生理需求、安全保障、社交需要和自尊心,归根结底,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忽略自然及生态。而生态规划设计不同于传统规划设计,其最初纳入的理念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在理解景观与自然、生态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前提下,发挥对景观及内部结构与自然生态过程的协调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实现生产与生态相结合、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共进步,从而完善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它的最终目标。

1.2 意义 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 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1]。 2 城市滨水景观相关概念 城市滨水区包含在城市公共区域之内,它特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壤的区域,是指水域向土地缓冲的并可供人活动或建设的区域,如江河湖海毗邻的土地。它是以水域为重点,相对陆地来说,是一个功能元素复杂存在的区域系统。城市滨水区生态规划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2.1 系统原则 就是将滨水区作为整个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 单元来进行用地规划;换而言之,滨水是作为整个城市规划中一个方面,不能因为单一考虑滨水区的规划而不考虑它和其它区域的联系,不能独立地不考虑整体规划的原则盲目进行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 2.2 可持续发展性 其实就是说滨水绿地的规划,必须让规划地的生态系统可以实现经济循环,并不断发展繁荣,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当然也同时合理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实现城市多样化。

(完整版)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一.绪论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 1.2 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节约化的发展模式。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把一切可以转移到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 1.3.2 节约城市能源和水资源 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可用来贮热贮冷,贮藏水资源、电能和工厂精密生产。 1.3.3 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地下停车库容量大,用地少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建筑杂密,绿地减少(3)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抵御战争空袭,地震,风暴,火灾。地下救灾物资(4)有效解决“城市综合征”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二.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2.1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2.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量研究 2.2.1 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 2.2.2 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 2.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后发优势 三.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3.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3.1.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 根本作用:作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 核心任务: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地下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不同功能之间的互相管理关系。 主要任务: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布局,协调地下与地上、地下与地下的建设活动,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基本任务: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地面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3.1.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地下空间开发不可逆,一次到位,长远考虑,留有余 地 (2)地上地下相互协调的原则:地下和地上空间形成整体 (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落到实处,切合实际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原则: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相结合 3.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3.2.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地下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步骤如下: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掌握开发利用的现状,勘查地质状况和分析发展条件 (2)研究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规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进行空间布局,综合确定平面和竖向规划 (4)提出各专业的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和控制要求 (5)安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老城区以解决城市问题为主, 新城区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为主。 3.2.2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特点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系统性的工作

城市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与协调机制 王维

城市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与协调机制王维 发表时间:2018-12-19T15:46:58.1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王维 [导读] 本文基于“多规合一”内涵和工作特点的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库尔勒开拓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快速城镇化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城市空间管理的精确度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空间的分部门管理可以使管理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符合社会化分工的要求。目前各地纷纷开展“多规合一”工作,工作中部门之间、部门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多规合一”内涵和工作特点的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规合一”;工作协调机制;空间协调工作组织; 1“多规合一”内涵 “多规”的差异具有其本源原因。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无论是从规划内涵、规划法理基础、规划理念,还是从规划体系、技术内容和规划期限,以及规划审批、实施方式和监督检查手段,“三规”均存在差异。这种本源差异导致了“多规”的空间布局差异在我国普遍存在。 2 “多规合一”空间协调工作组织 2.1纵向工作组织 “多规合一”工作纵向涉及省市县,横向涉及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多部门,协调内容涵盖全域城乡空间,包括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地块和图斑数量巨大,建立强有力的规划协调工作组织对顺利推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协调工作机构一般包括专门议事协调机构、临时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联合办公等多种方式。从各地的“多规合一”实践来看,应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工作专责小组的多层级的协调组织机构,下一行政层级应参照上层级设定相应的组织结构,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共同推进相关工作。 2.2横向工作分工 受部门利益的影响,不同规划部门从各自的角度争夺空间管控的主导权,很多地方行政长官经历了这样的变化:90年代规划局局长重要,2000年后国土局局长重要,现在发改委主任重要。目前,各个规划部门争坐龙头的现象依旧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求其他规划均要以该规划为依据进行编制;城市规划充分利用其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势,进一步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定位、资源保护等方面扩大其话语权,强化其在城乡建设方面的龙头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将重点放在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强调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部门通过严把土地“闸门”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位凸显。规划部门的“龙头”之争是规划与规划之间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争做“龙头”必定在规划主导内容上强调“以我为本”,导致各类规划自成体系,规划与规划之间的衔接存在困难。 3“多规合一”空间协调技术 3.1用地分类标准衔接 结合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和土地利用规划分类的异同点,对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标准进行对接,明确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内涵,将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中的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定义为城乡规划建设用地,将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中的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定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城乡规划的非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用地及其他土地对照,实现两者详细分类的一一对应,为规划之间的对照分析搭建土地利用分类衔接平台,确保土地分类标准的衔接。 3.2空间坐标体系转换 “多规合一”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规划、发改、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的规划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审批数据等。其中,城乡规划成果与规划审批数据一般采用地方城建坐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与国土审批数据采用西安80坐标,发改委及其他部门相关数据因基础不同采用坐标不一。“多规合一”基础数据坐标的不统一,导致各类规划数据、行政审批数据之间难以进行精确的对照比较。因此,面向地方城市建设管理,“多规合一”工作应建立西安80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与地方城建坐标系的转换参数,搭建坐标转换平台,实现多个坐标系的实时转换。 3.3控制线体系设置 “多规合一”工作突出运用底线思维,抓住城市空间管理中建设与保护的核心问题,建立了由生态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和产业区块控制线构成的控制线体系。在广州市基础上,厦门市“多规合一”创新设置了结构控制线和用地控制线,将生态控制线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设置为结构控制线,以两者区分区域是否进行空间开发。结合大量的“多规合一”工作实践,通过控制线衔接不同规划的用地分类表达,形成引导发展、控制发展、强化保护等不同类型的管制区域,并确保相同管制区的用地内涵一致。 3.4信息联动平台建设 完善“多规合一”工作协调机制,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形成“多规合一”的信息联动平台。建设“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其目标是建立“多规”信息管理汇通机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支持“多规合一”过程中的差异分析处理,消除规划矛盾,推动“多规”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用,推动各部门业务的协同办理。远期将涵盖城乡规划、重大项目、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水利等涉及空间的信息要素叠加,建成统一的信息联动平台,便于发改、规划、国土、建设、环保、水利、交通等部门审批过程中及时沟通和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多规合一”、城市高效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4“多规合一”空间协调运行 4.1建立联动修改机制,推动法定规划落实 在完成“多规合一”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生态保护边界等用地边界合一的基础上,通过“多规合一”控制线方案与现行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思考

01引言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空间管制旨在维持区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的能力,聚焦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生态景观维护等内容的实施,因而科学管控生态空间意味着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划,以及城市规划等理念,尚未纳入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中,缺乏与新时代、新需求、新理念相契合的目标与实施路径。 显然,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的生态空间管制分区不能直接套用传统规划的模式,更不是简单叠加传统规划思维建构“1+1=2”的逻辑,而是对国土空间配置与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谋划,需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优先”、“底线思维”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基于此,本文尝试阐释生态空间概念与内涵,梳理当前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认知局限,在厘清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以期为深化生态空间管制理论和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时空秩序提供支撑。 02生态空间概念与内涵 2.1 生态空间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界对生态空间概念尚缺乏统一的界定。国内的生态空间概念产生可追溯至1958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绿化隔离带。至20世纪90年代,对快速城镇化下生态环境退化的关注,生态空间概念逐渐明晰,其出发点是通过保留一定的自然环境来维持生态功能的发挥,带有一定的实体地域特征。 本文将生态空间定义为“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或生态产品为核心功能,由河湖、森林、草原、荒漠等要素载体构成的管制空间”。不同于既有研究强调“生态地类”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双重特征,这一概念更加关注生态空间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语境中涵盖的多维属性:首先,它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为主导功能,属于功能空间范畴;其次,它也具有实体空间的特征,以森林、草原、河湖等地类为物理载体表征,承载着具体可见的生态要素;此外,在治理层面,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同的层级结构和治理尺度,具有管理空间性质。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行动实施方案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行动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规划调控和引导作用,更好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1.行动目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7〕3号)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统一部署,编制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与我省“三线一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相衔接,统筹谋划国土保护、利用、开发和整治,优化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规范开发秩序,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2.行动实施: (1)开展前期研究。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实效、问题导向、积极创新、部门协作的原则,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开发引导、保障能力建设和配套政策创新等问题研究。全面梳理现有各类国土空间调查数据,提出统一基础数据的思路与机制。根据需要,确定重要问题,对一些特殊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夯实规划工作基础。 (2)制定实施方案。围绕确定的重大研究专题,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参与部门和合作单位,保障专项经费,完善保障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安排。 (3)开展专题研究。按照实施方案,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开发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新旧动能转换与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空间优化研究、国土生态安全与陆海统筹研究、国土综合整治与资源开发研究、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空间优化研究、国土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研究等八个专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4)编制规划文本。在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和重大问题需求分析基础上,同步开展省级国土规划编制,形成征求意见稿。 (5)组织成果报批。经充分征求意见、协调论证后,报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审核,按照审核意见修改完善后,经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复。 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林业厅、环保厅、统计局,各市人民政府。 时间期限: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预计2020年底编制完成。 二、编制实施村庄规划 1.行动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条件的或有需求的地区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规合一、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2.行动实施: (1)出台指导意见。研究出台我省《关于规范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编制标准要求。从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管制规则。从土地综合整治方面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2)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市)要做好村庄规划的指导督查工作;各县(市)要制定具体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各乡(镇)作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主体,具体组织实施。方案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安排,完善保障机制。 (3)规划成果审批。规划成果应由规划文本、图件、表格和管制规则等组成。规划成果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作为修 - 1 - / 3

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思路--1

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思路 一规划水平年 与国土空间规划水平年一致,规划近期水平年2025年,中期水平年2035年,展望2050年,现状基准年原则上2018年。 二编制思路 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以划定涉水生态空间、优化水利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为重点,以强化涉水空间管控和保护为抓手。 考虑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全面开展现状分析评价 理清水资源承载能力、涉水生态空间本底状况、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情况、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状况、河湖管理等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二)目标确定 提出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2025、2035年防洪排涝(水安全)、水资源配置(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涉水空间管控保护的目标和控制性指标;研究提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布局及分区布局,展望2050年。

(摸清底数,分析原因,提出改善目标) (三)涉水生态空间 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及岸线,蓄滞洪区及洪泛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涉水部分。(参考《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空间规划水利相关工作技术指导意见(试行)》、《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划定涉水生态空间范围,明确生态功能类型。 (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底数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考虑水安全、水资源配置),按照确有所需,合理布局。水库、闸坝、供水、水系连通、灌区等工程类型、规模、线路等 (五)水生态修复 统筹考虑副中心城市建设、四水同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方案),重点河湖生态修复与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水源保护。 (六)涉水空间管控保护措施 在提出涉水生态空间与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的基础上,与“三区三线”进行符合性和协调性分析,将涉水生态空间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边界落图。按照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2007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18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