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史研究》(1-8辑)

《明史研究》(1-8辑)

《明史研究》(1-8辑)
《明史研究》(1-8辑)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发信站: 我爱南开站(2005年06月13日11:33:42 星期一)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ttps://www.doczj.com/doc/5113252656.html,)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

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户役田述略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

再谈火佃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

论解缙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

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

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卞利

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暴鸿昌

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吕景琳

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王廷元

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台湾)吴智和

试论景泰帝朱祁钰尹选波

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若亚

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张显清

“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方祖猷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杨绍溥

读史札记

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张德信

书评书讯

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平和

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赵联谨

《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佟佳

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史克

海外明史研究

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日)吉尾宽

学术动态

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程德

附录

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

第4辑

严嵩传序王毓铨

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白寿彝

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李学勤

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张显清

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张宪博

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张海鹏

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李龙潜

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范金民、夏维中

论明代的吏李洵

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柏桦

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郭培贵

论明之移都北京(美)范德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万明

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韩)曹永禄

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陈梧桐

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韩大成

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何龄修

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香港)赵令扬

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沙似雪

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吴量恺

正直博学的焦澹园南炳文

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香港)马楚坚

明人审美风尚概观罗筠筠

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台湾)徐泓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赵毅、赵轶峰

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商传

郑经的诗集和诗歌(台湾)朱鸿林

天花、商贾和白莲教(美)卡尼·T·费什

附录

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

第5辑

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赵毅、罗冬阳

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刘重日

明代的重工业税(台湾)罗丽馨

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夏维中

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封越健

论袁文新与区田法吴庭美、夏玉润

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颜军

明代豪民私债论纲赵毅

明代的党争(台湾)吕士朋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陈怀仁

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张宪博

朱元璋与李善长张健

“顺案”考略毛佩琦

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美)范德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张英聘

略论明代驿传之役吕景琳、若亚

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商传

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范金民

严嵩诗诣评价析论(美)谢正光

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胡华兴

文物选萃

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余学群

读史札记

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张德信

第6辑

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张显清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郝兆矩

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刘文鹏

论钱谦益的史学陈宝良

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杨绪敏

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方志远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吕景琳

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阿风

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高寿仙

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陈琳

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赵中男

土木之战志疑李新峰

试论丘濬的人才观寇伟

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田澍

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万明

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日)松浦章

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林金树、杨志清

李自成之死考辨赵国华、张德信

书评

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王振忠

读史与考察

牟定白马山考察记张方玉

补白

《明督抚年表》术补(一)

《明督抚年表》术补(二)

《明督抚年表》术补(三)

第7辑

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吴艳红

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商传

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李兴盛

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张显清

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刘晓东

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张英聘

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高寿仙

明代天津人口初探高艳林

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张金奎

明末勇卫营潘星辉

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周玉英

明代科场案张德信

明代八股文略论田澍

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王熹

论明世宗禁佛何孝荣

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南炳文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赵克生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柏桦

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赵秩峰

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周祝伟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周均美

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刁书仁、王剑

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冯俊

第8辑

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栾成显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毛佩琦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陈宝良

明清无锡进士简论杭建伟

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赵克生

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姚旸

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胡正宁

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徐新照

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孟凡人

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张士尊、赵毅

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万明

“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庞乃明

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成淑君

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蒲霞

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范中义

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李小林

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南炳文

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张显清

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程德

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彭克明、周晓光

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张金奎

补白

《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天津人口研究》出版

《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

《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

《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

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doczj.com/doc/5113252656.html,/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 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网络交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汇应运而生,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传媒界、文艺界、语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各专家学者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这里不想参与各种评价,只是从网络词汇的造词法角度来探讨网络语言的一些特性,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网络语言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网络语言指一 切与网络有关的语言形式,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语、新词新语和表情符号。一般有两个层次:基础网语和交际网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其中的网络交际语言。由于基础网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数量也相对少一些,我们不作为讨论对象,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交际网语中所产生的新词汇。根据任学良《汉语造词法》的分类方法,现代汉语主要有五类造词法,分别为语音学造词、修辞学造词、词法学造词、句法学造词和综合法造词。 这种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网络词汇,但也有一些 网络词汇对此有所超越和突破。首先是语音学造词,这是一种利用语音模拟、变化等方式创造新词的方法。对于网络语言,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造词方法。计算机的键盘设计是以字母文化为主导的,而汉字的书写以笔画为特征,这样,中国网民在输入汉字时就麻烦得多,由于五笔输入法比较难学,拼音输入就成了汉语输入的主流。 在拼音输入过程中,又由于汉字大量同音字的影响,再加上网民为追求速度,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别字现象,而这种别字由

于上下文的帮助并不影响阅读,并且有时还阴差阳错地错出一些新意。因此,这种无意而为的错误逐渐形成时尚,一些网民开始刻意追求这种错出来的妙处,于是风情万种的“别字”产生了。 网络语言由于输入法的限制和新新人类一族求新求异心理的结合,大量类似的新词汇产生了。于是乎“我”变成了“偶”,“你”变成了“泥”,“版主”变成了“斑竹、版猪、版筑”,“的”变成了“滴”……这些拟声词,多为追求调侃和生动风趣的风格故意把一些常用词语转变成他们认为比较有乐趣的同音词。有些与原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酱(过奖)、竹叶(主页)、驴友(旅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气死我乐(了)”等;有的则粗略表现了声音的特征,如“稀饭(喜欢)、粉(很)、素(是)、偶(我)”等。除了拟声词之外,还有不少译音式的造词。由于网络上不存在国与国的地理界限,一些常用外语(以英语为主)也进入了网民的视界。如爱老虎油(I love you)、猫(Modem)、烘焙鸡(Homepage)、瘟都死(Windows)、伊妹儿(E-mail)等。也有的将原音节缩略,以合音式的方法造词。如酱紫(这样子)、表(不要)等。此外,还有港澳等地的方言也被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也形成了不少的同音新词。以上这些都是较规范的语音造词,但网络语音造词远远不仅限于此,还有大量的以数字、字母及混合式的方法进行语音造词。 比如:数字式:1414(意思意思)、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886(再见了)、3166(日语的再见)字母式:GG(哥哥)、CU(see you)、IC(I see)混合式:3X(Thanks)、3Q(Thank you)、哈9(喝酒)、P9(啤酒)这些很另类的网络词汇一方面体现了网络语言词汇求精求简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表现了网络语言对汉语词汇要求扩张,将数字与字母引入汉语词汇的特点,此外与其他语言融合也是一个新的趋势。

一个投资人的逻辑思维

2016-08-23 平常在看项目或聚会交流的时候,经常会有朋友或创业者问我:“你是怎么判断项目的你的投资标准是什么你最喜欢什么样的项目……”我想每个投资人在自己内心都是有自己遵从的规则和偏好,其实这就是一种投资的逻辑。今日班门弄斧谈点儿自己对投资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价值。 一、我所理解的创业 创业是指团队源于自己的信念、兴趣和理想,发现和识别具有商业价值的机会和需求,整合已有或通过商业规则能够拥有的资源,采用创新的解决办法或可行的商业模式,坚持和高效的执行,获得利益,实现价值的过程。(创业的定义) 创业的过程就好比一次鲁滨逊式的冒险旅程。新公司和新产品往往源自神秘的梦想(常人不易发觉的目标)。创业者怀揣炽热的创业梦想,为了证明自己的目标不是妄想,创业者会舍弃安逸、舒适的环境,踏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的创业征途。创业不仅仅是资金的较量,更考验创业者的机智、耐力和勇气。如果没有激情、梦想和兴趣,创业之路很容易就放弃。 二、创业之初创业者必须要问自己的问题 在我和众多创业者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我常常会告诉创业者,创业是否成功首要因素并不是资金(资金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创业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方向是什么,自己要干什么很多人想要创业,但只有少数人对于想要创办什么样的企业有清晰思路和实际的概念。 很多创业者并不在乎创办什么样的企业,他们只是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投入到创业之中,为了创业而创业,更在乎的是自己对生活的掌控。事实上,激情对于选择和培养兴趣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对于选择创业方向作用没那么明显。 所以,任何创业者在投身到创业之路时,都需要很务实的理性拷问自己:市场有这样的需求吗这会不会成为一个大市场我是否真的能满足这种需求我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和资源才能将这些理念变为现 实为什么市场缺少你所描绘和准备去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市场为什么需要他你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在这个市场当中赢取并保持相当的占有率我具备哪些执行成功的关键因素和核心能力我的团队有没 有能力来胜任这个工作 这些问题,作为一个创业者不仅仅是浅思则止,而是要严肃思考的足够深刻和清晰。 三、创业的核心三要素 在人生的“创业方程式”中,创业的结果是三大核心要素——“人”、“事”和“执行力”的乘积。

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和成果检视

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和成果检视 张 幼 良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唐宋词研究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其研究盛况足以比肩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出量多质优的特点。从基础工程建设、词人词作研究、词史编撰和鉴赏品评类著作四方面成果的全面检视中可见其大体面貌。 关键词:唐宋词研究;总体特点;成果检视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6)06-0042-06190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发表,标志着词学研究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兹后的30年间词学研究和词学批评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由清入民国的词学研究的老一辈学者如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吴昌绶、陶湘、朱祖谋、梁启勋、刘毓盘、夏敬观、吴梅、赵尊岳、汪东、叶恭绰、王易、俞陛云、冒广生、张尔田等人与年富力强的年轻学者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赵万里、胡云翼、任二北、卢前、陈匪石、薛砺若、宛敏灏、周泳先、刘永济、杨铁夫、俞平伯、缪钺、詹安泰等都致力于词学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词学研究著作。特别是龙榆生在1933年创办了词学研究的专门刊物——《词学季刊》,历时三年半,共发行四卷十五期,期间刊载了大量的具有创见的词学论文,对现代词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左倾思想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词学研究较长时期处在一种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中。那些所谓符合“思想性”、“阶级性”标准,具有“人民性”、“爱国主义”的作家作品受到集中的关注而成为研究热点,另一些反映人的真实的内心感情和矛盾冲突,反映一定阶段超阶级的“人性”、体现“人道主义”的作品和那些描写非人民生活而具有一定审美内容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则受批判或被打入冷宫,不予研究。这个时期的唐宋词研究,除了苏、辛等几个豪放词人的成果较多外,其他词人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唐宋词研究和批评迎来了新的春天,文化生态的变化为唐宋词研究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开展提供了社会土壤和动力机制。短短二十几年,当代唐宋词研究跃上了新的高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6年11月第6期Nov.2006No.6 一、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 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可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便是量多质优。 当代唐宋词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超迈前代的成绩。根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定 量分析》[1] 一文的统计:唐宋词研究为20世纪词学研究的 一方重镇,在1912—1995年共84年这个时段上,共产生了13906项词学成果,其中唐宋词研究成果为9041项,占成果总量的65%。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前期,当代唐宋词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仅80年代这十年间所涌现的研究成果就达5822项,占20世纪唐宋词研究成果总量的一半。就某一范围的唐宋词研究来看,情况亦是如此。笔者曾统计过以唐五代词作为研究对象的总论和专著,20世纪80年代以前直至1910年,共出现了161项成果,而80年代十年期间就出现了298项成果,几乎是前面70年成果的2倍。由此可见,经历了“文革”十年停滞的局面以后,当代唐宋词研究已如启碇之船,千帆竞发。而在数量急剧上升的同时其研究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问题深入了,一些疑难问题亦得到了解决。一方面一些大作家如温庭筠、李煜、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周邦彦、秦观、姜夔、吴文英、欧阳修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继续成为唐宋词研究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作家也被逐渐地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如陆佃、王观、蔡京、毛滂、邓肃、曹组、韩元吉、沈端芳、黄升、张侃、何士信等。以柳永为例,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建国以后,柳 收稿日期:2006-01-11 作者简介:张幼良(1963— ),男,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日同形词.

摘要: 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思相近、用法相同的同形词, 给语言相互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但不留意的话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 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各种误解, 严重的甚至引起摩擦。因此, 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对排除文化障碍也有意义。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为例, 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用法、色彩等进行了对照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1) 汉语的“先生”具有不稳定性, 词义一再萎缩;2) 历史地看在感情色彩方面汉语的“先生”含褒义、贬义、中性, 日语的「先生」基本上为褒义;3) 语体色彩方面汉语和日语的“先生”相同, 都可用于口语和书面;4) 汉语的“先生”只是一个称呼词, 而日语的「先生」既是称谓又是职业;5) 日语“先生”一词增加了“对他人亲密的 或带有玩笑的称呼”这一义项。 关键词: 同形词;先生;称谓;汉语;日语; 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 研究者把这些字形相同的词汇称作同形词。随着两国语言的各自发展, 即便相同的汉字, 其意思、用法也各不相同, 这给两种语言的学习带来障碍, 交流上也会产生误解。如“先生”一词,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对这两个字都不陌生。但由于用法上存在着不同,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交流中常常为此引起不快。有很多学日语的人因受汉语“先生”语义的影响, 遇到日本人统统以「先生」来称呼, 不管对方从事什么职业, 结果使对方很尴尬。同样, 当日本人称中国老师为「さん」而不是称「先生」时, 中国老师心里也会不愉快, 会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原因在于双方都按照本国的语义来理解“先生”这个同形词。有位日本人曾写过对“先生”一词的感受: “日常的に「先生」と呼ばれるような仕事をしていると、なんだか肩甲骨の下辺りがむずむずするような感覚になる。思い浮かべる「先生」なる人はもっと色んなことを教えてくれるし、尊敬すべき人物だ。未熟の塊みたいなわたしが「先生」だなんておこがましい。”

罗辑思维1-54期推荐的书 电子版 150本合集 免费

罗辑思维1-54期推荐的书电子版150本合集 大家好我是《罗辑思维》的粉丝,希望跟更多的喜欢罗辑思维的朋友交流,在很多罗粉的帮助下我整理了《罗辑思维》1-54期推荐的书电子版150本合集。以及罗辑思维第二季的部分电子书(仍将更新下去)。我的QQ空间每天更新罗老师微信60秒语音文字版和推荐文章,每周的视频会及时更新。 喜欢罗辑思维的朋友请加我的qq772999884 免费赠送以上提到的电子书,及时关注我的空间多多交流! 数目罗辑思维第1期木有推荐书作者电子书格式 1 第2期拒绝逃离北上 广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美)凯文凯利PDF 2 闲看水浒十年砍柴PDF 3 城市文化(美)刘易斯·芒福德PDF 4 第3期中日贸易如何 爱国贸易造就和平李子旸WORD 5 帝国的回忆郑曦原PDF 6 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威廉·夏依勒PDF 7 第4期罗胖的歪理和 歪嘴战后经济发展之路董磊暂无 8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陆铭PDF 9 野蛮生长冯仑PDF 10 第5期石油永远用不 完看不见的心(美)罗塞尔·罗伯茨PDF 11 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慈欣PDF 12 第一本经济学(美)罗伯特·墨菲PDF 13 三体刘慈欣PDF 14 增长的极限(美)丹尼斯·米都斯PDF 15 煤炭问题(英)杰文斯暂无 16 第6期治不好的地域 歧视信任论郑也夫PDF 17 西铭张载PDF 18 1934扬州案中的歧视章敬平PDF 19 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PDF 20 第7期夹缝中的80后专业主义(日)大前研一PDF 21 冬吴相对论吴伯凡梁冬PDF 22 失控(美)凯文·凯利PDF 23 第8期房产税与地沟 油房产税不符合当前国情许善达PDF 24 个税政治成本最高对社 会公平毫无帮助 李稻葵PDF 25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夜狼啸西风EPUB 26 第9期慈善的善与恶白人的负担(美)威廉伊斯特利PDF 27 协和医院的诞生和成长李子旸PDF 28 十个人的德意志孙世龙TXT 29 第10期成名的代价新闻抄袭历史宋燕TXT 30 鲁达拳下的郑屠和法庭 上的王三 十年砍柴PDF 31 道德经老子PDF

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_李润生

[收稿日期]2003-01-08 [作者简介]李润生(1972—),男,江西星子人,江西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南昌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 李润生 (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摘 要] 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语言行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网络与语言的结合带来了网络语言现象。网络语言现象主要表现为网络词汇、表情符号等几个方面。而网络词汇则是网络语言中使用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一种,其造词方法主要有复合、仿拟、假借等七种造词方法。[关键词] 网络词汇;造词法 [中图分类号] TP393;H1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638(2003)02-0047-03 Probing into the Word -Building of Network Vocabulary LI Run -sheng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29,China ) [Abstract ] With the network 's appearance and develop ment ,people 's language behavior has changed in some degree .The comb i -nation of n etwork and lan guage brings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language ,such as network vocabulary ,expression insignia .The word -building of net work vocabulary is used mos tly in amount and extension ,including seven main ways ,such as comp ound ,imitat -ing and availing word -building ways . [Key Words ] net work vocabulary ;word -building 无论人们愿意与否,在不经意间,网络就一天天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也随着网络的扩展在一个新的时空延伸。可以说,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网络语言研究,甚至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网络语言时,令人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现象就早已在网络上、在生活中纷纷出现了。网络语言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网络词汇、表情符号等几种。语言学界通常把表情符号等归入副语言的范畴,把网络词汇归入语言研究的范畴。网络词汇是网络语言中使用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一种,其同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关系也最为密切。 词汇是语言变革中最活跃的方面,新词汇的涌现是语言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各样的词汇现象,网络词汇就是由网络这一新生事物带来的“衍生品”,并特指由于网络产生而出现或有了新发展的词汇。网民们在网上聊天和BBS 上将文字、数字、符号、英语和图片进行随意的连接,创造出大量的网络语,这些网络语主要有“非汉字符”“混合字符”和“汉字符”三种形式。这些词汇由于网络的巨大感召力,加上一些相关报刊、杂志、电视台等的大力推广,正逐渐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网络词汇的造词方法,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规范网络语词,也是现代汉语词汇规范、构成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一个完整的现代汉语语言系统来说,只有按照它原有的语法和词汇特点,造出来的与新事物、新环境相适应的词汇,才是最容易融入现代汉语语言体系,也是最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的词汇,网络词汇的产生同样不能违背这一条规律。它的造词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复合造词 网络词汇常见的造词方法是复合,主要复合方法有偏正式、联合式、陈述式、补充式和动宾式五种。 (一)联合式:由两个语素并列融合而成。这类网络词汇的前后两个部分是并列的。如:登录、发送、扩展、粘贴、界面、链接、浏览、点击、查杀、跳转。 (二)偏正式:语素之间有附加修饰的关系。这一类网络词汇经常是用前一个语素来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而在整个2003年4月第24卷第2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s )Apr .2003 Vol .24No .2

网红的商业模式

网红的商业模式探析 一、网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网红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网络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但是网络还停留在发展初期,网民多靠文字获得互联网中的信息。相应地出现了第一批网络红人,即网红时代。时代的网红多靠文笔起家,如痞子蔡和安妮宝贝等网络作家。这些网络文学描写的人生、爱情、孤独感等很容易引发共鸣的话题,从而吸引粉丝关注。但时代的网红的受众较局限,炒作手法比较单一,传播局限于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等形式。网红时代的商业模式也相对较为局限,网红大多靠着才情与文笔吸引粉丝,较少的接收广告代理,一般通过出版网络作品作为其商业模式的主要方式。(二)网红时代 进入21世纪,网络的快速发展让互联网成为一个图文信息时代,网络红人也不局限于凭借文笔成名。天涯、猫扑、水木清华等大型图片网络社区的兴起,让网红走向审丑搞怪博人眼球的炒作之路。人们开始逐渐大众对于网红的印象转向恶搞和低。时代的网红通过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哗众取宠的视频或者图片博得受众关注。网红时代的代表人物芙蓉姐姐以及罗玉凤都是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博得广大关注。他们的行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类似于明星的炒作。网红时代的,网红以博取关注为手段,将人气迅速变现。商业模式由时代的传统出版物获利变成了结合商业演出代言活动等方式套现。在互联网信息可视化的浪潮下,网红时代的网红们更能引起网民的视觉冲击和更频繁的心理震撼。网红市场也变得较为成熟,从投机炒作,到推广变现。网红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三)网红时代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兴起,网红也由原来的博人眼球炒作路线发展成为在特点领域有过人之处的小范围红人。从2013年网红元年开始,一些运用网红平台火起来的网红也开始成倍增加。越来越多的网红出现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这时的网红不再是纯粹的个人表达工具,而是以个人品牌为核心的商业工具,创新了网红的商业模式。网红时代,网络市场发展更加迅速,网红在不同的平台和领域蜂拥而出。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网红基本上以内容为王,靠内容吸引受众,如2016年火爆的papi酱,利用视频媒体形式,迅速吸引了粉丝关注。新媒体的发展也促进了粉丝经济向社群转换,依托各种手段实现网红经济的最大化。 二、网红的走红手段 每个网红时代形成的网红特色也不同。塑造这些网红的原因也不同。普通人想要借助网络成名,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是很难成功的。在网络信息浪潮化时代,每天的信息量以亿万出现。但是每过一段时间,总有网红却能够在信息浪潮中脱颖而出。他们特质不一,走红方式也不尽相同。无论美丑,无论高矮,他们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地盘。基于网红所具有的特色,本文将网红的走红手段总结为以下6种: (一)依靠文字走红 凭借文字走红是网红时代的特色。但是到了网红时代,依然有凭借文字走红的网红。从网红时代到时代,对文字功底的要求逐渐降低。网络上注重的是内容。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能获得大量信息,因此我们也逐渐倾向于快速阅览大量文本,如果文本内容过多,就会使我们失去耐心。比如靠微博成名的留几手,靠毒舌点评照片爆红一时。也有像咪蒙这样的写目标明确、情绪突出的文章。这些

宋元文学参考书目

宋元文学参考书目 1.吕思勉《宋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2.柯敦伯《宋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3.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顾易生、蒋凡等撰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7.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郭绍虞《宋诗话考》(修订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修订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唐圭璋《宋词纪事》(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1.唐圭璋《词话丛编》(修订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13.《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15.胡云翼《宋词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16.《词学季刊》,1933年4月创刊,至1936年9月出至第三卷第三号(总第十一期),主 要栏目有“论述”、“专著”、“遗著”、“辑佚”、“词录”、“通迅”等。有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精装两册。主要台柱为龙榆生和夏承焘,他们每期发表文章,一个撰年谱,专门致力于考据研究,一个著词论,大力倡导批评之学,分工合作,使词学研究在三十年代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17.胡云翼《宋词研究》,1926年中华书局初版,流传的是中华书局1928年订正版,有巴 蜀书社1989年重排本。 18.刘毓盘《词史》,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1年版; 19.梁启勋《词学》,京城印书局1931年印行; 20.吴梅《词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21.王易《词曲史》,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22.胡云翼《中国词史大纲》,北新书局1933年版。 23.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版,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的是开明书店1949 年的第3版。 24.缪钺《诗词散论》,开明书店1948年版。 25.沈祖棻《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7.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8.叶嘉莹、缪钺《灵溪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9.《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0.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1986年版。 31.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2.杨海明《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3.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34.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国内中日同形词比较研究综述

2012年第1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8期) Total No .288 收稿日期:2012—08—31 作者简介:林韶南(1981—),女,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讲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 文学 。项目简介: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社科研究项目资助(KY2012010)。 国内中日同形词比较研究综述 林韶南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回顾中日同形词先行研究大致可以从词义与词功能两个方面来看,迄今为止的国内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词义对比、 辨析上。本文通过回顾国内中日同形词的先行研究,强调指出,在对同形词的定义及范围定界的进一步考察的前提下, 重点开展同形类义词的研究。除了在词义与词功能这两方面呈现出差异,中日同形类义词是否也反映出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异同,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词义;词功能;分类;同形类义词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110—02 对于学习和研究日语的中国人来说,因为日语中的汉字词既有跟汉语相同的部分,又有与汉语不同之处,所以日语中的汉字词有时是方便的“渡 船”,有时却是可怕的“陷阱”。即,松下達彦(2002)《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のための語彙 学習先行モジュールの提案》 中论述到的“正の転移”和“負の転移”的现象。正迁移是指以中文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知识影响下能正确使用日语中与母语对应的词汇。负迁移则是指由于已 有的母语知识的干扰, 母语知识对二语习得起反作用。要提高日语教学的效果,必须在让学生充分利用既有的汉字和汉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工作,无论从中日两国人相互学习语言的现实意义上还是从语言研究的历史意义上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先行研究中尚存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中日对比语言学的兴起,中日同形词研究也逐渐受到两国学界的重视。国内学者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尽管如此,仍难称完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同形词的定义。一般是采用笼统的概念:通常把使用中日相同汉字书 写的词称为“中日同形词”,或定义为与汉语同一形 态的日语词汇,或是解释为由汉语直接演变成日语的词汇, 或是解释为一部分在字形上与汉语相同或相近的日语词汇,或是解释为中日两种语言中共同的汉字词,或是从反序词的概念中将汉字顺序相同的日语和汉语词汇归为狭义的中日同形词。显然,以上定义仍需做些修正,概念也需统一。 第二,中日同形词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词义与词功能这两方面,笔者认为除了掌握词的基本含义,还应从同形词的下位分类的角度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 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类。迄今为止发表的文章中,笔者比较认同曲唯(1995)的分类。他提到,人们通常把使用中日相同汉字书写的词称为“中日同形词”,根据字形的特点,可以分为:字形完全相同的(学生),字形基本相同的(圧力),字形大不相同的(芸術)。根据语种的特点分为:汉字音读语(日常),和语(取締),外来语(煙草),混合语(赤字)。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语义的特点将中日同形词加以分类。而大多数文章从词义角度出发一般 将中日同形词分为三类, 即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或称同形近义词)、同形异义词三种。赵福堂(1994)提到意义完全不同的同形词不但为数不多,而且因为是一种迥别现象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并不难区别。毛峰林(1999)提到同形同义词中日词义对应,同形异义词中日词义对立,这两种类型特征明 显, 在词义把握上相对较易分辨。高丽(2003)提到0 11

罗辑思维60秒语音(文字版)2015年5月20日

点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罗辑思维60秒语音(文字版)2015-5-20 最近,我经常跟朋友讲:线的机会就快结束了,点的时代就要到来了,所谓线,就是把点连接起来的那些基础设施啊!像腾讯、百度、阿里再加上这一轮O2O已经基本做完了,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不多,但是历史从来都是这样哈!一层基础设施建完之后真正挣到大钱的不是它的投资者,而是在这一层基础设施上发展起来的那些新产业,比如说苹果公司吧!大家在谈论互联网大潮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苹果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啊,而他干的事儿恰恰不是连线,而是做一个点。擅用新基础设施造出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货物或者服务,才下一轮商业的大智慧,今年吴晓波写的专栏文章当中有一篇我觉得很重要,他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道理,今天您回复文章两个字给你看这篇文章,顺便也给大家看看吴老师今年发布的最重要的一次商业课程《文章》。 “价廉物美”的时代可以结束了 1990年代中期,我到温州调研打火机产业,温州人把十多个零配件摊在桌子上,一个一个捏起来,告诉我温州造与日本造的价格差:电子点火器,日本成本1.1元,温州人0.2元;密封圈,日本成本0.2元,温州人0.01元;塑料配件,日

本成本0.6元,温州人0.08元,再算上温州工人月薪比日本工人低20倍。 一溜成本账算下来,年轻的温州老板很豪气地一拍桌子:“一只打火机,日本造的市场零售价是一美元,温州造是一元人民币,看我们不干死小日本!”他大声讲出这段话的时候,温州有3000多家大大小小的打火机工厂,年产20亿只,俨然全球第一。 在过往的中国企业崛起史上,这样的景象从来就不陌生。同样的一个商品,我们的企业家们以令人惊讶的成本控制能力——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工艺成本、劳工成本、土地成本、税务成本以及环境治理成本、营销成本等等,硬生生地打垮了一个又一个领域的国际竞争对手,造就了Made in China 的神话。 曾经中国最大的彩电工厂四川长虹的董事长倪润峰更是总 结过一个“30%生死线”的竞争规律:在同等功能的前提下,长虹彩电必须比日本和欧洲品牌便宜百分之三十,这是必须守住的“生死线”。 这条“生死线”,我们守了三十年。

互联网思维下的几种商业模式

互联网思维下的几种商业模式 互联网思维几个大字最近一年非常盛行。各种文章看的你眼睛生老茧,各种声音听得你耳朵长痔疮。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到底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大家伙儿可能至今也没明白,就连百度百科的解释也生涩难懂。打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说话写文章要以事实为依据,所以通过举例来总结我想再好不过了。 第一种:免费型 从QQ,到淘宝,从百度,到360,都是免费吧?不免费的话就得像ICQ、ebay和瑞星那种企业一样,去见阎王。所以,免费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思维”。可是,免费怎么赚钱呢?QQ有6亿用户的话,有百分之一的用户是愿意每个月付10块钱做会员,算算账呗......其它几家也大体如此,不用深入枚举和探讨了吧? 说到头,其实不是互联网思维需要免费,而是全世界人民在任何时代都喜欢占便宜而已,于是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免费被提炼成了基本思维。 第二种:偶像型 为什么好莱坞大片儿的蜘蛛侠、绿巨人、蝙蝠侠、007......每次剧情都那么雷同,但是票房总是飘红呢?而且是全世界哦!为什么乔布斯死了,全世界人都祭奠呢?其实,这是从小到大,家长和来时就开始教育我们的“英雄主义”。自从神一样的毛主席去世了,中华民族的崇拜对象是谁啊?短缺啊!于是各行各业各界都出现了“英雄人士”。以至于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甚至罗胖、黄太吉、雕爷、马佳佳...... 撒意思?其实不是互联网需要偶像,而是世界需要英雄。全世界人民都需要茶钱饭后的谈资和话题。于是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偶像成为了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组成元素。 第三种:整合型 为啥子天猫、京东、1号店能火?整合了想开店赚钱的主儿呗!为啥子嘀嘀打车、快的打车能得到巨额投资?整合了出租车资源呗。为啥子微博能火?整合了上班工作饱和度低又不能在办公室扯开嗓子胡说八道的小白领呗。再比如类似租房网、外卖网、订房网......都是一条线儿上的。没多深奥! 怎么滴?百货商场、电脑城当年那就不叫整合吗?日报、晚报上的分类广告就不算整合吗?出租车呼叫中心就不叫整合吗?只是有了互联网之后,整合起来更加快速和方便了吧?所以不是有了互联网思维才有了整合,而是整合这事儿目前看来是用互联网做起来更靠谱儿而已!所以,整合是互联网思维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之一,不是吗? 第四种:消遣型 微信本身的沟通功能其实并没有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功能使用率更高,不是吗?谁的智能手机里没有个把游戏?罗辑思维是怎么火起来的?......说白了,再有理想抱负的工作狂也不会把24小时都放在枯燥的工作上,大家都需要消遣,而且大家除了工作时间有大把的碎片时间,于是这些碎片时间就被朋友圈、手游、文章给消遣了,不是? 说啥呢?打扑克、下象棋、看报纸、电话粥......就不是消遣嘛?如今全被弄到互联网里了而已。也因此,能够占用人们碎片时间的消遣必定是互联网思维啦! 除了以上四种类型还会有其它类型吗?有啊!那就是混合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企业在互联网思维的时候,只须往这四种类型上套一套就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了。适合呢,就可以战略转型了。 如果不适合也不要紧啊,你看人家宜家、优衣库,既不愿意免费白送,也不想找个人出来做高调偶像,还不想去整合和被整合,更不愿意被人消遣。就管好自己那一摊儿,该卖家具卖家具,该卖衣服卖衣服。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没有互联网思维,也死不了人。因为需求在那,市场在那,生命线就在那。最怕的是生搬硬套的做互联网思维,那会死得很惨!

刘毓盘的词集辑佚研究

董凯扬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摘要:晚清以来,直至20世纪前半期,词学研究的前辈大家们在词学文献的整理、校勘、辑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刘毓盘所著《唐五代宋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出版,凡六十种,多为辑本。可以说开始了专门的词集辑佚补遗工作,虽时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其辑佚方面的功夫和为此所做的努力确是极其可贵的。 关键词:刘毓盘;辑佚;《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092-03 一、刘毓盘从事词集辑佚的学术背景 在清代词学建设中,词籍校勘可谓超越前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32年,张尔田在《彊村遗书序》中指出,清代词学共有四个盛期,每个盛期均以一个杰出学者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作为代表。他们分别是万树《词律》与守律之学,戈载《词林正韵》审音之学,张惠言《词选》与尊体之学,朱祖谋《彊村丛书》与校雠之学[1]。这一提法后来得到一致的认同。程千帆先生对此曾加以申论:“自清季临桂王氏、归安朱氏昌明词学,昔贤校勘笺疏之术但以施诸经子史籍,少降亦仅及诗文而止者,乃始施之于词。”[2]程先生也认为晚清词学是以校勘之学为代表的。 晚清词坛大规模词籍校勘风气形成,并走向成熟,且一直延续到清政府灭亡之后的民国初年,应该有其更为深刻的原因。 首先,词籍校勘的兴盛主要是基于词学内部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清初以来不断进行着的词学尊体活动,以及当时在创作上的典范需要。晚清以来学者们对校勘的重视,是因为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保存文献,而是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论追求,也以图推广自己的词学主张,同时推动当时词坛的创作风气的演进。 其次,词籍校勘的兴盛与成熟还受到了当时整个社会学术思潮的影响。当时从朝廷到民间,都在为保存国粹而努力,以完成“以复古来讲革命,灌输民族思想”[3]的愿望。这一思潮的掀起,对当时的词学界同样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学者们更有心的致力于词籍的保存与校勘工作,从而使得词籍校勘在晚清逐渐繁荣。 晚清的词籍校勘多数是针对各家词集的整理,尤其是对宋人各家词集的整理校勘。朱祖谋的《彊村丛书》,除辑刻词集之外,就做了一定的辑佚工作。另外,还有王国维的《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 在稍后的词集辑佚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便是刘毓盘。他的《唐五代宋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可以说开始了专门的词集辑佚补遗工作。 二、刘毓盘词集辑佚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凡六十种,收唐词二种三家,五代词四种五家,宋词四十四种六十四家,辽金词四种十家,元词五种五家,高丽词一种一家,共计六十种九十家,多为辑本。 朱祖谋曾盛称此书,在给夏承焘的书信中曾说:“刘子庚十年前尝一见,所辑词当是别后所得。……尊友所藏,必求宛转代假为盼。”又“子庚先生辑本,诚有功词苑”[4]。可见,刘毓盘的辑佚工作对于词集辑佚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开创之功。 从清初至晚清,学人对词籍的整理刊刻就主要集中于两宋名家词集上,而在《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中,刘毓盘所辑辽金词四种十家,元词五种五家,高丽词一种一家,对金元词的进行了大量整理校辑,这也是对前人未涉及领域的一种开拓。 刘毓盘的弟子查猛济在《刘子庚先生的词学》中曾这样评价:“较王静安的《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内容丰富得多,当时原是含有辑佚的作用,所以不免真赝杂揉。但中间颇有很好的材料,每家的后面,都附先生跋语。先生本是骈散文的名家,晚年的小品文字,略具于此。……

探究日语教学中的中日同形词

探究日语教学中的中日同形词 摘要:中日同形词是非常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的学习难点之一。日语中的汉字词虽然与汉语中词汇具有字形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着表记、词义、词性、褒贬色彩以及语气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疑似”汉字的日语词汇,如不注意很容易造成使用时的误解和误译。本文试着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中日同形词的异同,以期对日语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日语教学误用原因差异 世界上使用的上千种语言中,日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原因,汉语和日语之间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词汇方面,这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相互影响,使它们之间产生了很多字形相同的词,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中日同形词。荒川(1979)曾指出「日本人と中国人が『基本的』に同じ漢字を使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は、しばしば指摘されるように相互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いて、大きな利点にもなれば大きな『落とし穴』にもなっている」。日语中有许多与汉语同形的词汇,这些词在其含义和使用上同汉语有共同点,所以对以汉语为目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由于对目标语言中出现的汉字及汉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无疑会给日语学习带来一些便利。但是,中日同形词毕竟是扎根、生长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词义、词性、语感等自然就会同中存异,如果我们不了解中日同形词的这一特性,而望文生义,以为“同形词”就是“同义词”,势必会造成误解和误用。因此,通过分析和探讨两种语言中同形词的异同,以使学生尽量避免误用,这无论是对日语教师的教学效果或是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提升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同形词的界定 关于同形词的界定,学者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至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普遍认同的定义。曲维(1995)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表述为:“人们通常把使用中日相同汉字书写的词称为‘中日同形词’。其实,所谓的‘同形’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概念。由于中日两国依据各自的方针进行了文字改革,所以一部分原来字形相同的词现在已经不同形了。习惯上人们把这些字形上发生了变化的词也作为中日同形词看待”。范淑玲(1995)认为:“日汉‘同形词’是指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文字表现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潘钧(1995)归纳出界定同形词时所依据的三个条件:“①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的词;②表记为相同的汉字(简繁字体差别及送假名、形容动词词尾等非汉字因素均忽略不计);③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 二、造成中日同形词误用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中日同形词出现了很多差异。其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古代汉语词义残留的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中日汉字的不同简化,外来语汉译的影响等等。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或者客观上就不了解同形词还有歧义性的一面,导致很多误用。以下,从两个主要方面分析造成误用的原因。 (一)母语的干扰 中日同形词是非常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的学习难点之一。中国人的头脑里装满了汉字的信息,所以接触到同样使用汉字的日语时,由汉语而产生的干扰可想而知。有些同形词在汉语中太常用,学习者往往不假思索地就搬到了日语中。 (二)表现领域的不同 与表现领域广泛的汉语相比,日语的表现领域显得要狭窄和抽象的多。例如,汉字词「明朗」在中日表达中都是明亮、明确的意思,而在两国语言中此单词的表现领域差异甚大。

网络新词语现状与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关系研究

网络新词语现状与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关系研究 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已成为新词语衍生的重要语域。网络新词语的衍生与变异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和词汇规范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存在也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我们也要持宽容、辩证的态度。对于这个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具体如下: 1、郁敏在《网络语言: 不应成为语言规范的死角》中指出网络网络语言, 是一种产生于网络、发展于网络的语言, 也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另类语言。首先,在网络中, 满天飞舞的是一些“新词”。这些新词很多属于旧词新解, 即赋予一些传统词语以新的含义。其次, 网上还是字母(拼音字母、英文字母) 和数字的天下。认为网络语言的产生, 既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又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创造性。但是, 我们不能忽略网络语言的另一面: 网络语言的创造中若过于随意, 表意不明, 用大量的数字、字母代替文字, 就有可能使语言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所以就需要对语言进行规范化。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规范形式的突破有有益的, 也有无益的。当网络语言出现对语言规范的无益突破时, 要尽可能地匡谬正俗。对于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规范形式所作的无益突破,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网络语言中大量使用的字母和数字类似于汉语中掺杂的外来词、字母, 它表意不明, 违背了意义明确的原则, 也存在着媚俗化, 西洋化的倾向, 应该加以纠正和抵制。对于那些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 在网上相互攻击与漫骂, 语言中带有侮辱性, 充满了暴力倾向,不健康的网络语言, 也应坚决制止。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虽不合乎现有规范, 但不违背准确性的理性原则, 已经习非成是的网络语言, 还是要予以认可的。对于这些准确形象而又不太规范的网络语言还是要允许其合理存在的, 并加以引导, 使之健康发展。 2、周明强在《语言文字规范的新领域与新对策—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中提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与态度,具体包括:完全否定网络语言;完全肯定网络语言,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 不强调网络语言的规范, 相信语言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语言的自我排污能力既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 又强调加强规范的重要性。其次,网络语言规范的内容及规范原因,具体包括:(1)网络语言进入现实世界应讲究规范,其中包括非语盲符号不能确切表意, 一般无法融入现实生活;符合汉语特点的网络语言需经受现实的筛选;(2)网上的语言应用应讲究规范。其次,网络语言规范的基本原则包括:合需要的原则;合理据的原则;可接受的原则;最后,网络语言规范的基本对策包括:重视网络宣传语言的规范;引导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指导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对于以上观点我都是赞同的,网络语言从出现到今天,一直是在迅速发展和广泛流传的。网络语言的影响己经渗透到社会、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它对传统语言乃至社会文化的影响己经毋庸置疑。一方面,网络词语的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另一方面,网络词语的不规范问题也异常严重,日益受到人们的诟病。 具体而言网络词语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字用词随意,产生了许多生造词、异体词。许多网民在词语的使用上往往表现出非常随意的倾向。多不太注意所使用词语是否准确、是否规范,往往是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交际手段,恶意创造、任意缩略和同音替代、乱用代码等,致使在网络词语中生造词、病句、字母、符号和汉字杂糅式表达、答非所问的断裂式会话比比皆是。 (二)较高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传承。由于受到网络时尚流行性特征的影响,网络词语的更替速度特别快,跟风式的流行时尚引发的必然是网络词语整体构成上的不稳定性,网络新词的显现和旧词的消隐都呈现出爆发式变化的特点。一种语言的词语如果更替过快,十分不利于语言学习和已有社会文化的传承。 (三)情境化色彩浓厚,全民可接受性降低。许多网络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当时网络交际的独特语言环境中才能够被理解,离开了具体的网络交际语境,就会出现难以理解或语意发生变异的弊病,又加上网民随时都有可能会在交流情境中创造出一些新词和新式表达,从而使网络语言千奇百怪,致使其全民普遍可接受性大为降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