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晓莹,郭宏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通讯作者:郭宏伟,

E -mail :ghw139********@163.com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awii Schott 的干燥根茎

[1]

,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份,现今的主要产区以四川、浙江、江苏为主[2]

。早称昌本、菖蒲,菖蒲即为蒲类昌盛者,又名昌阳、尧韭、尧时韭、水剑

[3]

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十九卷·草部》中将其分

为5种,其中两种谓石菖蒲,言其服食入药效用最优[4]

。古

时亦有将石菖蒲写作九节菖蒲,但现代研究表明石菖蒲与九节菖蒲理化上存在明显差异,故在临床选用时应注意区分

[5]

。石菖蒲性温,味辛苦,入心、胃经[1]

,属开窍药,善清

痰湿以开窍醒神,

因痰湿致病广泛,临床上常配伍化痰药或安神药治疗痰蒙清窍引起的头晕、神昏、嗜睡等症。除开窍醒神外,石菖蒲还兼具化湿和胃、宁神益智之功,湿阻中焦所致胸脘痞闷、腹胀及心肾失养所致的耳鸣、失眠、健忘等均可配伍他药治疗。

由于石菖蒲分布广泛,各地区石菖蒲所含化学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性。除地域因素外,不同提取方法也会对石菖蒲化学成分及临床药效产生影响

[6-8]

。石菖蒲的化学成分可

分为挥发油和非挥发油两部分,

药理作用有效成分主要为挥发油,研究表明挥发油中β-细辛醚、α-细辛醚、γ-细辛醚、

甲基丁香酚、顺式甲基异丁香酚、反式甲基异丁香酚等6种成分在石菖蒲挥发油中占比较大,且为鉴别石菖蒲的特征性成分

[8]

。现有对石菖蒲的研究主要是对石菖蒲挥发油、

水煎液及去油水煎液的研究。为全面了解石菖蒲药理作用以便后续深入研究,现对石菖蒲药理作用综述如下。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1

镇静作用

石菖蒲在中药中属芳香开窍药,是治疗脑

病的常用药,常单用或配伍他药使用。现代医学认为芳香开窍药可通过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提高药物疗效。王虹[9]

探析石菖蒲各提取成分对血脑屏障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菖蒲挥发油和去油水煎液可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在脑组织的含量增多,从而提高药物疗效。机制可能是石菖蒲挥发油、去油水煎液及二者混合后的总药通过调节小鼠脑组织内5-羟色胺的含量,

短暂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能力,使药物有效成分得以更多透过血脑屏障。唐洪梅等

[10]

为探究石菖蒲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小鼠的作用,进行

士的宁惊厥模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石菖蒲挥发油、水提液均可以延长小鼠的惊厥潜伏期,即对小鼠有镇静的作用,而去油水煎液实验组惊厥潜伏期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的时间基本相同,

说明去油水煎液中不含有镇静作用的成分。而除石菖蒲水提液低剂量镇静作用不明显外,石菖蒲挥发油与水提液高中低剂量均能起到镇静作用。

1.2兴奋作用

现有关于石菖蒲兴奋中枢神经药理研究较少,方永齐等

[11]

以石菖蒲配伍麝香、冰片制成醒神液对小鼠

进行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分为醒神液组与生理盐水组分别灌胃,

末次给药30min 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观察小鼠睡眠情况。结果显示醒神液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缩短戊巴比妥钠睡眠持续时间,这种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即中医所说醒脑开窍的功用。肖明月等

[12]

对1985—2015年治疗发作性睡病

的中医复方进行统计分析后可发现,其中石菖蒲用药频率达160次,在参与统计的中药中占比居于首位。发作性睡病在中医学属“嗜睡”范畴,石菖蒲使用频率高可以说明石菖蒲发挥醒脑功效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在此基础上,方永齐等

[13]

对石菖蒲兴奋中枢神经具体物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

究。实验表明石菖蒲可协同苦味毒兴奋中枢神经,其中醇提液可兴奋脊髓,抑制中脑、大脑,其水提液与挥发油则各有侧重。邢州等

[14]

应用旷场实验探析石菖蒲中有效成分α-细

辛醚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实验将小鼠分成1个对照组和6组α-细辛醚浓度不同的处理组,处理6组内α-细辛醚浓度从0 24mg /kg 依次增高,结果显示随着α-细辛醚浓度的增加,

小鼠的在旷场内爬行平均速度加快,小鼠兴奋性也相应增加。当α-细辛醚用药量达到3 6mg /kg 时,与空白组对比药效最优,小鼠在旷场内呈现的行为状态也最佳,运动距离及总路程最长。当α-细辛醚剂量加大9 24mg /kg 达到后,随着剂量的增加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的兴奋性呈现下降趋势。表明石菖蒲所含的α-细辛醚成分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剂量要求。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心脏血管狭窄或供血不足会造成心肌持续处于缺血状态,而心脏内心肌缺血时间大于1h 时,极易造成心肌梗塞。多次的心肌梗塞后沉积又可以产生血栓,一旦血栓破裂血管堵塞,则易形成心肌梗死。吴启端

[15]

实验发现石菖蒲挥发

油与β-细辛醚都可以减轻大鼠心肌组织受损情况,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还能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起到降脂的作用;β-细辛醚能使舒血管物质NO 升高,ET 降低,达到扩血管的作用,同时抑制凝血系统,防止产生血栓。陈奕芝等

[16]

探讨石菖蒲挥发油、β-细辛醚对高脂血症

模型动物血管及血小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石菖蒲挥发油或β-细辛醚都可以降低脑组织内皮素含量,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达到扩血管的作用;CD 62P 、

CD 63为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标志,

血液中CD 62P 、CD 63可以促进血栓的形成,β-细辛醚能通过降低CD 62P 的表达率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的发生几率。3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徐建民

[17]

以组织胺(his )和乙酰胆碱(ach )喷雾模拟豚

·

023·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年3月第26卷第2期Mar.2019Vol.26No.2

藤茶降血压作用研究

藤茶降血压作用研究 廖寅平1,王硕2,安丰轩1,葛智文1,兰毅1,张征1* (1.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柳州 545002;2.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英文名称为vine tea,葡萄科蛇葡萄属落叶藤本植物,广西柳州市的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均有大量野生资源分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姚新生院士实验室通过对大鼠饲喂藤茶水溶液,以研究藤茶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藤茶对实验大鼠具有较好的降血压作用,但对心率并无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藤茶;降血压;研究;心率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W.T.Wang],英文名称为vine tea,是葡萄科(Vitaceae Michx)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属于典型的类茶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据调查,广西柳州市的融安县分布大量野生藤茶资源,分布面积约2万亩,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资料显示,藤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除湿、强筋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护肝等功效。目前,运用药理研究的方法对藤茶的降血压作用进行研究还鲜有报导,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姚新生院士实验室用藤茶水溶液饲喂实验大鼠的方法,研究了藤茶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来源及处理:藤茶,广西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将藤茶分别按1:10和1:6的比例用开水浸泡30min,然后再煮沸5min,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置于热水浴上浓缩至0.5g/ 1ml。 1.2 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体重150~180g,雄性,共50只。湖南斯莱克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生产,合格证号:SCXK2009 -0004号。实验温度:23~25℃,相对湿度:6 5%~7 0%。 1.3 饲料 普通基础饲料:配方略。 1.4 剂量分组

白附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白附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石延榜, 张振凌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刊名: 中国实用医药 英文刊名:CHINA PRACTICAL MEDICINE 年,卷(期):2008,3(9)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13条) 1.李娟;李静;卫永第独角莲块茎花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1991(01) 2.李清华;贾宗才独角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1962(11) 3.陈雪松;陈迪化;斯建勇中药白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0(07) 4.李静;卫永第;陈玮瑄独角莲块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1996(02) 5.孙启良;卫永第;杨伟超独角莲各部位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1995(04) 6.毛淑杰白附子生品及炮制品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 1991(02) 7.姚三桃;傅桂兰;洪海燕白附子炮制前后成分含量的变化 1993(04) 8.王毅;张静修制白附子饮片中铝含量的研究 1992(05) 9.吴连英;仝燕;毛淑杰白附子不同炮制品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1992(06) 10.吴连英;毛淑杰;程丽萍白附子不同炮制品镇静、抗惊厥作用比较研究 1992(05) 11.刘洁;卢长庆;王钥琦白附子炮制前后显微与化学比较 1990(02) 12.孙淑芬;曾艳;赵维诚白附子抑制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医研究 1998(06) 13.吴连英;仝燕;程丽萍白附子不同炮制品毒性比较研究 1992(11)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袁菊丽白附子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 2.余润民.龚千锋白附子炮制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0(4) 3.陈雪松.陈迪华.斯建勇.Chen Xuesong.Chen Dihua.Si Jianyong中药白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Ⅰ)[期刊论文]-中草药2000,31(7) 4.吕永磊.李珊.李向日附子不同炮制品的质量研究[会议论文]-2010 5.李艳凤.马英丽白附子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2010,38(4) 6.王亚娟黄花乌头化学成分研究概况[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 7.谢华.刘博.胡银燕.张振凌白附子趁鲜加工炮制饮片中草酸钙针晶含量变化的研究[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08,23(12) 引证文献(12条) 1.张美玲张培影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探讨[期刊论文]-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8) 2.宋瑱.李庆勇.王春成.高文轻.姜春菲.桑梅独角莲块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2(1) 3.于晓红.阚洪敏.胡艳文白附子混悬液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 抑制作用及对免疫器官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5)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13069265.html,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唐方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第23期 [摘要] 厚朴酚是常用传统中药厚朴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厚朴酚的研究与日俱增,该研究综述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厚朴;活性成分;厚朴酚;药理作用;抗氧化 厚朴Mangnolia officinalis是传统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Kampo medicine in Japan)广泛使用的一味药物,临床多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炎症和胃肠道疾病等[1]。自1973年日本人藤田 先后从原药材中分离得到2种主要活性成分厚朴酚(magnolol)及其异构体和厚朴酚(honokiol)后,国内外学者便对这2种成分展开了诸多研究[2]。既往研究证实厚朴酚具有中 枢性肌肉松弛,中枢神经抑制,抗炎,抗菌,抗溃疡,抗氧化,抗肿瘤,激素调节等药理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厚朴酚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成分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指导。 1 厚朴酚的理化性质 厚朴酚的分子式为C18H18O2,相对分子质量为266.32,性状为白色精细粉末,单体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02 ℃,易溶于苯、氯仿、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易溶于苛性碱稀溶液。 2 厚朴酚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厚朴酚的酚羟基易被氧化,而含有烯丙基的酚类化合物多具有清除O2-或羟自由基的能力[3],这些结构造就了厚朴酚具有出色的抗氧化能力,而这一特性也成为其他许多药理作用的基 础。 2.1.1 清除自由基 Zhao[4]等报道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均可有效降低硝基自由基ONOO-和单线态氧1O2,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Sun等[5]以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法(TOSC)证实厚朴中的3种有效成分均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以丁香苷最强,其次是和厚朴酚及厚朴酚。 2.1.2 对抗脂质过氧化 Li等[6]以TBHP(叔丁基过氧化氢)预处理NCI-H460细胞(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24 h后以20 μmol·L-1的厚朴酚干预,证实厚朴酚可以有效对抗TBHP引起

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与评价

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与评价 张晓颖 2013/11/01

内容概要?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主要内容 ?非临床指导原则体系的历史和现状 ?对修订后的非临床药理毒理指导原则的分析–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毒理学研究中应考虑的关键问题 ?个人感悟

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主要内容?有效性:药效学研究 –体内和体外 –多种模型 –没有具体的指导原则(除了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 ?毒性:毒理学研究 –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PK行为: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非临床指导原则体系的历史?1993版:卫生部药政局 –新药药理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西药、中药) –系统总结,探索经验 ?1999版:ICH指导委员会 –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 –系统介绍,制定全新指导原则 ?2005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转化国外现有指导原则 –丰富指导原则体系

非临床指导原则体系的现状 (2013版) ?关键点: –中化药合并 –毒代动力学常规要求 –动物数增加 –阶段性符合国际现状 –方法学问题 –受试物方面分别表述 –GLP相关要求 ?现有指导原则的修订/合并: –一般药理学研究合并修订 –急性毒性研究合并修订 –长期毒性研究合并修订 –刺激性研究合并修订 –药代动力学研究修订 ?新指导原则的制定: –供试品分析 –毒代动力学 –QT间期研究

白附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白附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石延榜 张振凌 【摘要】 目的 对白附子生品、不同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炮制前后及不同炮制方法对白附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为寻求最佳炮制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查阅文献,分析整理。结果 白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上不能明确有效成分的种类和测定方法,毒性成分亦没有得到确认,尤其炮制前后的主要变化不清楚。结论 白附子的有效成分、有毒成分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关键词】 白附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白附子又称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脚莲Typhonlu m glganteu m Engl的干燥块茎。现今主产于河南、甘肃、湖北等地。本品辛、温、有毒。归肝、胃经。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作用,内服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用治疗瘰疠痰核、毒蛇咬伤。本品有小毒,故中医临床内服多以炮制品入药。据考证,白附子植物来源有禹白附和关白附两种。禹白附主产于河南禹州等地,关白附系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因此二者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不相同,应当区别开来。本文对禹白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两方面进行综述。 1 禹白附化学成分研究 111 脂肪酸 李娟等[1]通过GC2M S联用仪从独角莲块茎中分离出七种脂肪酸:辛烷酸、72十六碳烯酸、十六烷酸、91122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烷酸、十六烷二酸、101132二十碳二烯酸。资料也记载禹白附含有琥珠酸、、二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有机酸,含亚麻脂、甘油脂等。陈雪松等从白附子乙醇提取液的低极性成分中分离出棕榈酸、桂皮酸、天师酸。 112 甾体类化合物 李清华[2]和陈雪松等[3]均从独角莲块茎中分离出β2谷甾醇、β2谷甾醇2D2葡萄糖甙。 113 挥发油成分 李静等[4]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然后通过GC2MS2计算机联用方法分离、鉴定出31种挥发油成分:十三烷、2,4,62三甲基辛烷、2,6,10,132四甲基十五烷、2,6,10,142四甲基十五烷、7,92二甲基十六烷、2,6,10,142四甲基十六烷、十七烷、三2甲基十七烷、二十烷、二十二烷、二十七烷、三十二烷、1,32二甲基苯、苯乙醛、黄奥、蒽、22甲基蒽、萤蒽、2,3,5,62四甲基苯酚、42丙稀基苯酚、1,4,62三甲基萘、2,3,62三甲基萘、32甲基菲、2,7二甲基菲、十五烷酸乙脂、亚油酸乙脂、苯并噻唑、32甲基苯并噻唑、N2苯基苯胺、H2苯基222萘胺、62甲基222苯基2喹啉。 114 氨基酸成分 孙启良等[5]对独角莲各部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表明独角莲块茎中含有十七种氨基酸,其中包括除色氨酸外的七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另外姚三桃等也从白附子水解液中测定出十七种氨基酸。 115 微量元素 毛淑杰等[6]测定了白附子中的微量元素,显示白附子生、制中均含有15种微量元素,其中宏量元素K、Na、Ca、M g、P5种,必需元素Fe、Co、Mn、Sn、Sr6种。并且炮制后Mg、Mn含量较生品有所降低,A l、Fe、Sr含量较生品有所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06BA I09B06);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项目编号:0422030700) 作者单位:450008郑州,河南中医学院增加,其中Fe增加最为明显。白附子只含有一种有害元素Pb,但其含量均比较低。 116 其他 资料记载,白附子胆碱、尿嘧啶、胡萝卜甙、dl2肌醇、蔗糖及糖蛋白凝集素等。 2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研究表明白附子炮制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也不一样。姚三桃[7]等对白附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做了比较,结果显示,炮制后,水溶性游离氨基酸在炮制过程中损失较大,总氨基酸含量生品较制品高出30%,β2谷甾醇含量生品高于矾制品约16%左右,高于姜矾制品215倍,油酸含量生品和矾制品相当,而高于姜矾制品10倍。表明炮制对水溶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而对脂溶性成分影响不明显。另外,炮制后溶液的酸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因为炮制过程中带入了大量的白矾的缘故,经测定溶液中白矾的残留量高达512%~7135%。但是铝离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容易在大脑中蓄积,必须对其含量加以控制。王毅等[8]对白附子不同制品中铝离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白附子的铝离子含量很低,而制白附子的铝离子含量是生品的数百倍以上,说明制品中的铝离子基本上是由炮制带来的。但是铝离子的含量与白矾的加入量不成平行关系,即使用同一种方法炮制,其含量也不同。铝离子含量多少更为合适,必须结合药效学,毒理学优选出新工艺。 3 禹白附药理作用的研究 311 抗炎作用 吴连英[9]等按文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二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167)方法对白附子不同制品抗炎作用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附子生品混悬液和煎剂对大鼠蛋清性、酵母性及甲醛性关节肿有明显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炎症末期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和渗出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同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关系不大。新法、老法制品与生品有相近的抗炎作用,新老法制品比较亦无差异。 312 镇静作用 吴连英[10]等对白附子不同制品的镇静、抗惊厥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白附子水浸液口服给药未显示镇静作用,腹腔注射则表现出明显的镇静作用,且有明显的协同戊巴妥钠催眠的作用,生品与不同制品之间未表现出差异性。 313 抗惊厥作用 研究表明[10],白附子水浸液对中枢兴奋剂戊四唑、硝酸士的宁所致小鼠强直性惊厥,仅能明显或不同程度的推迟小鼠惊厥出现时间和死亡时间,未见有对抗惊厥只数和死亡只数的效果。而对咖啡因所致惊厥,不论生品还是炮制品均未见有抗惊厥的作用。

药理毒理知识点整理

药理毒理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接触时引起的初始反应。 2. 药理效应:是指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功能、形态的变化。 3.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的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4.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5. 药物的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6.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 的严重不良反应 7.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所有残存的药理效应 8. 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用,引起原有疾病症状的加剧 9. 量效关系: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或浓度的增高药理效 应也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成为量效关系。 10. 量反应:效应的强度成连续性量的变化,可用数量的大小来表示 11. 质反应:效应的强度不是连续的,而表现为全或无,阳性或阴性的反应性质 的变化 12. 效能:当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 此时的效应成为最大效应又称为效能。 13. 效价强度:效应性质相同的两个药物引起相等效应强度时的剂量 1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 15. 首过消除:有些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火,使进入体循 环的药量减少。 16.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 17.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在小肠重新吸收,经门静脉返 回肝脏 18.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用药后,由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19. 峰浓度:曲线的峰值反映给咬后达到最高浓度 20. 二室模型:将人体划分为两个房室,即中央室和周边室 21. 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百分 比)进行消除。 22. 零级动力消除:又称恒量消除,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23. 合理用药:指在临床采用药物治疗疾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确选择 药物种类剂型和药物配伍。 24.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由于a受体被阻断,取消了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 用,只保留B2舒张血管作用,使原来的升压作用转为降压 25.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镇静和近似生理睡眠的药 物。 26. 镇痛药: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影响患者意识状态下选择性地消除 或缓解疼痛的药物。 27. 人工冬眠:哌替啶与氯丙嗪、异丙嗪配伍组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疗法 28. 中枢兴奋药:是能选择性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中枢神经功能活动的药

藤茶

藤茶- 中药材 【药名】藤茶烘干藤茶 【别名】霉茶叶。 【功效】清热利湿;平肝降压;活血通络 【科属分类】葡萄科 【主治】痢疾;泄泻;小便淋痛;高血压;头昏目胀;跌打损伤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1950m的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等地。 【出处】《中国中草药汇编》记载: 藤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降暑生津,祛风湿,强筋骨,消炎利尿,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缓解酒精作用等功效。长期饮用对皮肤癣癞,黄疸性肝炎,感冒风热,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痛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护扶养颜等都有极好作用。 藤茶- 喝藤茶的功效 “茶友”们相聚,一个话题——饮用藤茶的体会及种种妙处,常会被提及。渐渐地我萌发了一个念头,想进一步了解藤茶,认识藤茶,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经过一番寻觅探求,藤茶面貌逐渐清晰凸现。现将我所了解的藤茶的情况与诸君细细说来,供各位作保健养生之参考。 藤茶学名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中文植物名为显齿蛇葡萄,是属于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地方名除了藤茶外,还有甘露茶、茅岩莓等。它主要分布在两广、两湖、云贵、江西、福建等省,生长在山坡混交林中,野生贮量大。 藤茶水浸出物中含有丰富的糖和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藤茶还含有大量的多酚及黄酮类化合物,这是藤茶具有某些医疗保健作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有学者研究认为:藤茶有消炎止咳祛痰作用,其祛痰止咳的作用与安妥明相似。实验表明,藤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食品中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常用的防腐剂苯甲酸。此外,藤茶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藤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主体物质为二氢杨梅素,它对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73.3%~91.5%,可减轻机体内氧化损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藤茶还能减轻动物肝组织的变性和坏死程度,有保肝护肝之作用。 长期饮用藤茶有无毒副反应,这是“茶友”们曾经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专家对广西藤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身上未发现与毒性有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事实上,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长年累月饮用此茶,尚未见到饮用藤茶出现不良情况的报道。藤茶不含鞣酸,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不会夺取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铁质;藤茶也不含有咖啡因一类具有兴奋作用的化合物,故对于贫血、睡眠质量不高等人,且又喜欢饮茶而不敢饮茶者,藤茶也许是一种理想的代用品。 少数人饮藤茶后会出现一种微弱的催眠现象。有一友人描述如下:藤茶饮后犹如冬日坐在朝南无风的墙角,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慵懒舒适,伴随着一种淡淡的睡意。总之,藤茶既有普通保健之功,又对某些疾病有医疗或预防作用,长期饮用又比较安全。可以说藤茶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恩赐,“甘露茶”的说法并非妄语。不过根据有些“茶友”个人体验认为:此物虽属平和,阴盛阳虚者还需谨慎饮用。 三降 降血粘: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而起降血粘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可编辑)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维普资讯 ////0>. 丞堡匡堂瞳堂 . . . 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生出版社, .. , .,: . . 郭玲,钟学宽,周令望,等. 病毒致低硒低维 ,, : ? . 生素鼠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 .中国地方病防治 ,, ,. 杂志, ,: ? . 邓守恒,孙各琴.高硒情况下维生素对幼龄大鼠抗 .氧化作用的研究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 .邹秋萍,侯淑萍,王瑞珍.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肿卫文峰,张国成,许东亮,等.柴胡黄芩炙甘草对小瘤坏死因子一【的变化及维生素、的干预作用鼠心肌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中国当代儿科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 ?. 杂志, ,: .苗艳波,师海波,孙英莲.高山红景天总甙的抗衰老王雪峰,郭津津,魏克伦,等.小柴胡汤分解剂抗柯萨奇病毒感染及其对心肌炎防治作用的研究 . 作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 ,: ?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 .第一版.人民卫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 : 一 . 收稿日期: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臧亚茹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关键词】丁香;有效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十二碳三烯一卜醇, 一杜松油烯,【一石竹烯,对烯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 基茴香醚等。此外,丁香中还含有山萘酚、鼠李素、齐墩的干燥花蕾,其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 果酸等黄酮成分。 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 抗菌作用及机理 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 丁香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且抗菌谱广泛。张西玲等 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 通过对丁香、小茴香、肉桂、八角茴香四种中药挥发油 性状 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四种挥发油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本品略呈研棒状,长厘米,花冠圆球形,棕褐色 至褐黄色,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较低浓度时均有一定的抑 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最佳,以丁香、肉桂 感。 挥发油在体外抑菌效果最为显著,挥发油在较高浓度时 化学成分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等。 中药新药的药效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方案,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选用或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其目的是对新药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新药的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等,其目的是对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本要求 (一)试验主要负责人应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结论判断准确。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字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要求,药理研究也可参照实行。 二、主要药效研究 (一)试验方法的选择 1.试验设计应考虑中医药特点,根据新药的主治,参照其功能,选择相应试验方法,进行主要药效试验。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方法证实其药效。 2. 药效试验应以体内试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证实其药效。 (二) 观测指标 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测。 (三) 实验动物 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动物,对其种属、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动物来源及合格证号等,应有详细记录。 (四) 给药剂量及途径

1. 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大动物(猴、狗等)试验或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剂量组。 2.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如确有困难,也可选用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但应说明原因。 (五) 对照组 主要药效研究应设对照组,包括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必要时增设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阳性对照药应选用正式批准生产的药品,根据需要应设一个或多个剂量组。 (六) 中药注射剂需与其口服给药途径比较作用强度和时效关系等。 三、一般药理研究 设2-3个剂量,低剂量应相当于药效学的有效剂量,给药途径应与主要药效试验相同,至少应观察以下三个方面: (一) 神经系统:观察给药后动物的活动情况、行为变化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二) 心血管系统:观察给药后对动物心电图及血压等的影响。 (三) 呼吸系统:观察给药后对动物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的影响。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应再选择其他相关检测指标。 四、药代动力学研究 有效成分明确的一类新药,可参照化学药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研究其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并计算各项参数。 五、毒理研究 (一)急性毒性试验 主要观察给药后,动物毒性反应出现的情况。根据药物毒性特点,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 最大给药量试验:如因受试药物的浓度或体积限制,无法测出半数致死量( LD50)时,可做最大给药量试验。试验应选用拟推荐临床试验的给药途径,以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药量一次或一日内2-3次给予动物(如用小白鼠,动物数不得少于20只,雌雄各半),连续观察7天,详细记录动物反应情况,计算出总给药量(折合生药量g/kg)。

化学药物研究和评价药理毒理问题

1、普通注射液改成注射用脂质体、脂肪乳等制剂时进行药理毒理研究方面的考虑? 答:普通制剂改成脂质体或脂肪乳后,脂溶性或粒径等方面的变化可能导致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组织分布的变化,进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时,应考虑进行改变前后的药效学比较试验,以及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组织试验。如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组织分布确实发生明显的改变,应考虑进行制剂的一般药理、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必要时应进行生殖毒性试验。 2、国外已上市制剂引用的外文文献需翻译其摘要或主要内容吗? 答:需要。 3、国外已上市制剂,无法查到其长毒文献资料,但有大量的临床应用的文献,能否用临床资料代替长期毒性研究资料? 答:一般情况下,在能够确定产品与国外已上市制剂在药学方面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如果临床试验资料在研究目的、病例入选标准、病例数、用药剂量、频率和周期等方面能够达到要求,多中心临床试验资料或多篇临床试验资料的汇总可以代替长期毒性试验文献。但应注意临床应用文献和临床试验文献是有区别的,描述性和观察性的临床应用文献对于药品注册价值很有限。 4、滴眼剂的非临床研究内容中三致毒理研究是否可以免做,药代动力学研究如何开展? 答:考虑到三致毒性需通过全身吸收后产生,是否可免除三致试验要结合是否存在该药三致毒性担忧和是否已有相关信息两个角度来考虑,前者是指结合本品活性成分的化学本质和给药途径的特点角度考虑,是否有必要提供该方面信息(如体内已有天然物质,吸收量很少),后者是指在有必要提供的前提下检索是否已有该药(活性成分)口服和/或注射系统给药的相关毒理文献信息,如果能检索到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应该是可以免做该研究的。当然是否可以免做仍应是一个需要结合适应症性质、用药人群等因素,以利弊权衡来综合考虑的复杂问题。 药代动力学的开展要结合开发本滴眼剂的立题(如是否需达到缓释作用或改变局部分布)和治疗的靶部位(如眼底)等来合理设计。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摘要】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c caryophyllata Thunb以其干燥花蕾入药,其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被我国列为重点研究开发药材之一。本文主要从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近些年来对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丁香丁香酚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59-01 丁香(Flos Caryophylli)系桃金娘科植物,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用其干燥花蕾入药,又称公丁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系常用药材,具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中医上多用于脾胃虚寒,呢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症。丁香因萼筒中存在油室结构,富含油质,主要为丁香油15%~20%,丁香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 64%--85 %,低的含%~62. 7%,含乙酞丁香酚(acetyleugenol) 7 %~15%,β-T香烯( Ei-caryophylene)占9. 12%,以及其他少量成分如甲基正戊酮、苯甲醛、水杨酸甲酯等。因此丁香油的药理作用主要由以上3种主要成份引起。现就近年来对丁香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丁香主要成分研究 丁香挥发油是丁香的主要成分。邱琴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东饶平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干燥花蕾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从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6种物质,鉴定2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4%以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鉴定26个成分。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丁香酚,相

附子的药理研究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4期 -145- macromo-lecules,2011,49(4):693-699. [18]郭焱,崔健丽,李超英,等.中药灵芝多糖调控细胞毒性T细胞抗肿瘤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365-2367. [19]张莘莘,李文娟,聂少平,等. 黑灵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16(9):1139-1142. [20]李建军,雷林生,余传林,等.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J].中药材,2007,30(1):71-73. [21]徐晋,吴丽,徐巧芳.灵芝多糖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7-9. [22]戴军,石玉娥,褚兆苹.灵芝代谢产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194-2195. [23]刘艳芳,唐庆九,张劲松,等.两种灵芝多糖组分单糖组成分析及其对5-氟尿嘧啶抑制小鼠肿瘤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11):288-291. [24]邢会军,侯雷,孙勇,等.灵芝多糖对小鼠胃肿瘤活性的体内外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3):116-120. [25]王昕妍,陈国杨,苏洁,等.灵芝孢子粉、破壁灵芝孢子粉对Lewis 肺癌小鼠肿瘤生长和VEGF表达的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33(2):118-122.[26]Yang HI. Ganoderic acid produced from submerged culture of Ganoder-ma lucidum induces cell cycle arrest and cytotoxicity in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 BEL7402[J].Biotechnol Lett,2005(27):835-838. [27]李鹏,魏晓霞,许建华.灵芝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28(9):789-792. [28]闫征,王宏旭,刘莉莹,等.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5):633-637. [29]徐凤姣,曾琴,刘宏壁,等.灵芝乙醇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32(6):127-130. 基金项目: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题项目(2014mpxz3)。 作者简介: 付正丰(1978-),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科研。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70703005(修回:2018-02-02) 附子的药理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Fuzi 袁雯 (上海市龙华医院,上海,5701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4-0145- 【摘要】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是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部分,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证明附子具有明显的强心、抗炎、镇痛、抗衰老的作用。本文将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附子;回阳救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Fuzi (附子) is recorded in the Shennong Bencao Jing (《神农本草经》) firstly, is knew as the best herbals of Huiyang Jiuni (回阳救逆) in TCM medicine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the Buhuo Zhuyang (补火助阳) and Sanhan Zhitong (散寒止痛). Modern pharmacology proves that Fuzi has effects on strengthening heart obviously, anti-inflammatory, analgesic, anti-aging.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Fuzi is summarize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Fuzi; Huiyang Jiuni; Pharmacological 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04.073 中药附子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泡附片。《本草正义》曰:“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行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扶腑,果有真寒,无有不治。”附子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1]。附子中含有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大毒性,故生附子均须炮制减毒后使用。现代药理学证明附子具有明显的强心、抗炎、镇痛、抗衰老的作用。近些年关于附子的现代药理研究较多,本文将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1心血管系统 1.1 强心作用 中医药效为回阳救逆。实验证实,附子对如蛙、兔、蟾蜍等动物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尤其在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时效果更为显著。经过较长时间煎煮后,可以降低附子的毒副作用,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功效。附子强心作用的主要机理是兴奋和激动β受体,释放儿茶酚胺[2]。目前的研究证实附

藤茶的研究进展

藤茶的研究进展1 平政,蒋才武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 E-mail:pingzheng@https://www.doczj.com/doc/5113069265.html, 摘要: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对药食两用植物—藤茶的研究进展,提示了藤茶药用资源的研究开发前景。 关键词: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应用,研究进展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 W.T.Wang],是葡萄科(Vitaceae Michx)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俗称山甜茶、甘露茶、白毛猴、白茶、白茶饼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我国壮族和瑶族百姓将其幼嫩茎叶,经揉制、干燥用于感冒、发热、风湿病、中暑、头晕、肠胃不适等症,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文献报道藤茶及其提取物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镇痛、广谱抗菌、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等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其功效主要是由黄酮类化合物尤其是二氢杨梅树皮素(Dihydromyricetin)和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所致。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藤茶中黄酮总含量高达40%左右,其中二氢杨梅树皮素的含量20%以上,杨梅素的含量1.6%以上 [1],这惊人的高含量预示着藤茶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对藤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概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藤茶化学成分的种类 周天达[2]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3’,5,5’7-六羟基-2,3-二氢黄酮醇,即二氢杨梅素(简称DMY}。何桂霞[3]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得另一种黄酮类化合物3,5,7,3,4,5-六羟基黄酮,即杨梅树皮素(简称MYR)。进一步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0-a-L-鼠李糖(1→6)-β-D-葡萄糖甙即藤茶甙(grossedentataside)、橙皮素、二氢槲皮素、芹菜素、山萘酚[4][5];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槲皮素、槲皮素-3-O-?-D-葡萄糖苷,花旗松素、洋芹素、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没食子酰-β-D-葡萄糖、没食子酸乙酯、棕榈酸、没食子酸甲酯[6][7];从正定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O-吡喃鼠李糖甙即藤茶素(grossedentatasin)[8];从乙醚浸膏中分离得杨梅苷[9];从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谷甾醇、豆甾醇和齐墩果酸[4]。 显齿蛇葡萄中含有挥发油成分,从中分离出28种香气成分,主要有反-2-己烯醛、苯乙烯、三甲基-7-吡嗪、苯乙醛、α-萜品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紫罗酮、顺茉莉酮、雪松醇、6,10,14-三甲基地-十五烷酮等[10];富含多种微量元素,Fe(245.00μg.g-1)、Cu(21.00μg.g-1)、Zn(56.60μg.g-1)、Ca(322.00μg.g-1)、Mg(2265.00μg.g-1)、Mn(600.00μg.g-1)、Se(0.18μg.g-1)、Na(62.50μg.g-1)、F(24.30μg.g-1)、I(0.21μg.g-1)、K(15625.50μg.g-1)及Co(0.50μg.g-1)[11]。熊皓平等[12]研究表明显齿蛇葡萄水浸出物近50%,多酚类化合物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562002) 项目的资助。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9, 8(4), 145-148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5113069265.html,/journal/pi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5113069265.html,/10.12677/pi.2019.84018 Research Advances of Shaoyao-Gancao-Fuzi Decoction Yuan Wang, Yue Dai, Yufeng Xia*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22nd, 2019; accepted: Jun. 5th, 2019; published: Jun. 12th, 2019 Abstract Shaoyao-Gancao-Fuzi Decoction, the classic prescription for treating exogenous disease, was ori-ginated from Shanghan Lun by Zhang zhongjing. Shaoyao-Gancao-Fuzi Decoction was widely used in clinic. Modern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has good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ai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schialgia and so on. 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safety, the advances on the herbal interac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haoyao-Gancao-Fuzi De-coc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Keywords Shaoyao-Gancao-Fuzi Decoction, Herbal Interac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Advances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研究进展 汪园,戴岳,夏玉凤*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19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5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2日 摘要 芍药甘草附子汤最早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病证的经典方剂,临床使用率高。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主要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文章从药*通讯作者。

藤茶有效成分及功效的研究进展

学术 专业 人文 茶趣 2014年第三期 02 作者简介:周才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与综合利用。 *通讯作者:陈文品,副教授,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与安全。E-mail: cwptea@https://www.doczj.com/doc/5113069265.html, 藤茶有效成分及功效的研究进展 周才碧,张敏星,穆瑞禄,陈文品*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叶科学系,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对藤茶有效成分和功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藤茶中黄酮类、蛇葡萄素和二氢杨梅素等有效成分的分离和提取,以及藤茶抗氧化、降血压和调节免疫等方面功效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藤茶有效成分及相关功效进行综述,以期为藤茶有效成分和相关功能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藤茶;成分;功效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W.T .Wang),是一种典型的类茶植物,俗称山甜茶、白茶、甘露茶、白毛猴等,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区[1, 2]。它是瑶族常用药之一,至今已有数百年的药用历史,入药以叶为主,带有少量的茎枝。 据《中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藤茶味甘淡、性凉。主要成分为蛇葡萄素[3]、杨梅素和双氢杨梅素[4]等,具有降血糖[5]、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和散瘀破结等功效[6, 7]。1 藤茶的有效成分 藤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多糖类和多酚类等化合物。1.1 黄酮类 藤茶中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 [8, 9] 。目前已从中分离得到将 近20个黄酮类成分,有二氢杨梅素[10, 11]、槲皮素、杨梅素 [11] 、橙皮素、洋芹素和蛇葡萄素 [12, 13] 等,其中3-二羟基槲 皮素和二氢杨梅素同分异构体[14],以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为藤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不同叶型,总黄酮的含量不同,以中叶型的含量最高为31.66% [15] ,嫩茎叶中高达 43.4~45.52%。采用不同提取方法, 黄酮类含量不同,浸提法[16, 17] 黄酮类为13.64%,超声法 [18] 总黄酮得率为35.86%;而采用HPD-100大孔树脂较适合分离纯化总黄酮,回收率达77.23%[19]。1.2 二氢杨梅素 1996 年周天达[20]等人首次从藤茶茎叶中分离出二氢杨梅素,它具有黄酮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含有6个羟基,其化学结构式 [21, 22] 见图1。 二氢杨梅素在藤茶的含量很高,在幼叶可达40%[23, 24],其含量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采用热水提取法,结合活性炭脱色、多次重结晶的纯化,二氢杨梅素获得率4.0%,纯度为98% 以上[25];藤茶粗提物经丙酮回流提取、浓缩、加水沉淀后得到晶体,晶体经重结晶4次后得到二氢杨梅素产品,其纯度可达91.3%,得率为4.2%[26]。1.3 多糖和多酚类 藤茶含有丰富的水溶性多糖[27],以水为提取剂,粗提物结晶后的清液经过醇沉、2次Sevage 法除蛋白和干燥,得到藤茶多糖纯度为45.4%,得率为5.2%[28]。 水浸提法提取藤茶中多酚类,获得率为9.80%[16];而采用溶剂提取法,最佳提取条件为体积分数50%丙酮溶液、料液比1:25、75℃提取1.5h,总多酚得率高达21.82%。2 藤茶的功效 民间认为,大凡中暑、便秘等症,泡饮藤茶,疗效明显。藤茶是清除人体内有害物质的“清洁剂”,长期饮用,能消除人体亚健康。2.1 抗氧化作用 藤茶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氧化效果,其中最主要有黄酮类、多糖类[27, 29],而杨梅素和二氢杨梅素为藤茶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杨梅素[30]对DPPH.的清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