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摄影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新闻摄影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新闻摄影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新闻摄影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新闻摄影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一、如何理解新闻摄影课程的身份

毋庸讳言,现有的新闻摄影教学设计是基于一种技术决定论而形成的。一份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新闻学院的《新闻摄影》教学大纲十分清晰地指出: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懂得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掌握新闻摄影的基本技能;懂得新闻照片的运用与评析。”课程教学内容为:(1)相机的种类、性能与选择(6学时);(2)胶卷的种类、性能与选择(3学时);(3)摄影曝光与测光(3学时);(4)景深与超焦距的含义与运用(3学时);(5)闪光灯的种类、性能与使用(3学时);(6)习作评析(3学时);(7)摄影构图(9学时);(8)黑白胶卷冲洗技术(3学时);

(9)黑白照片放大技术(3学时);(10)彩色摄影常识(3学时);(11)摄影特技(3学时);

(12)新闻摄影(12学时);(13)数码摄影(3学时)。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1)拍摄实践:城市风光拍摄(4学时)、公园风貌拍摄(4学时)、校景外景拍摄(4学时)、校景内景拍摄(4学时)、新闻摄影(12学时);(2)冲洗实践:2学时×6次=12学时;

(3)放大实践:3学时×6次=18学时。相应的教科书,则在具体框架、内容设计上给予充分的支持。结合新闻摄影教育教学以一门课程的姿态出场这一事实,我们可以说:技术训练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摄影教育的核心,客观上,造成了这一实务门类内在的DNA的缺失与不在场;新闻摄影课程杂糅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操作性”课程之中,成了大学新闻学教学结构碎片化的一分子。新闻摄影课程教学的身份仍然是个问题。

这与新闻摄影的特殊性有关。新闻摄影是以光影语言充分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文化样态,它以“新闻性”和“摄影性”的平衡为基本的特质。例如,有“新闻摄影联合国”之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就规定优秀作品的标准为:“必须在捕捉某一新闻事件或某种情景时,能最成功的表现出它的本质。获得此项奖的作品,除了具有最高的新闻价值以外,同时还必须具有摄影师个人独创的新意。”新闻摄影重视光影的技巧,但“对于摄影记者来说,首先他们是个新闻记者,其次才是一个摄影者”。(布鲁斯·鲍曼)同一切的人类认知一样,新闻摄影是框架的产物,它以光影的记录特性转换并实现自己片断纪录的本体安全感。新闻摄影拥有独立的思维机制以及个性的叙述策略,对其特性的实现程度完全建立在专业的解读上。新闻摄影生息于它的场域之中,绝非简单的按动快门可得。由此出发,法国就“要求从事摄影的人,必须具有真正的高等教育素质。……无论从科技知识的准备上,还是社科、人文基本素养上,学习摄影的人,都必须有2~3年一般理科和文科文化基础才能保证自己适合摄影活动的极大特殊性。如果抛开这些基本素养,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能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根本无法适应摄影的高深科技性和广泛社会性……学生缺少基本的大学生文化修养,结果直到毕业时,仍只能算是一个照相工人”。

新闻摄影一旦被视为一种建构、批判社会的利器,那么,跳过对它的复杂性的理解所作的课程设计就成为一种缺陷性设计。放弃它与意识形态、市场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