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总结

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总结

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总结
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总结

2015年骨三科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总结为较好落实《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使本科室护士能够掌握中医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和健康指导,结合我科实际情况,自2015年年初开启了骨三科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计划,不知不觉,年尾将近,圆满完成计划,现将一年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习方面

1、认真学习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习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习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习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

关知识,如:中药封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习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1、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2、护理文书中中医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中医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

2015年12月20日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录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 录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丁集镇卫生院 中医药防病治病健康知识讲座 通知 王官桥村医生: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决定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咨询活动,现通知如下: 时间:2017年10月12日8:30-11:00 地点:丁集镇镇卫生院 咨询内容:中医防病治病知识 咨询医师:唐超 参加人员:你村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本人或家属(总数不超50人) 2017年10月12日 丁集镇卫生院

丁集镇卫生院中医药防病治病讲座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负责人(签字):填表时间: 年月日 2017年10月12日丁集镇卫生院中医药防病治病健康知识讲座现场

中医药防病治病健康知识讲座 主讲人:唐超

问:治疗和预防糖尿病除了吃降糖药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答::协调饮食结构,控制糖、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从根本上减轻胰腺负担。 气功疗法:通过锻炼真气,培养元气,扶植正气,同时消除机体应激反应,排除紧张状态。从而恢复正常人体代谢过程。 推拿疗法:运用各种不同手法作用于体表某部,进行刺激的物理疗法,通过推拿来调节机体的神经或体液平衡。 激光照射疗法:对局部组织消炎、促进修复,并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 磁疗法:通过经络传导或神经反射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磁疗产生微电流,通过刺激神经末梢调整神经机能,并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 药浴疗法:对糠尿病足,足药浴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新陈代谢、疏经通络,调整脏腑功能。 问:夏季如何预防“上火”呢 答:应注意四点:1、学会调情志,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思维、神情,因此在夏季,应调畅情声,才能心神安宁、思维敏捷,应正面看待事物,拥有阳光心态;2、注意饮食搭配适当,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或清热饮料如绿茶、桑菊冲剂等,保证足够的有效循环量,达到活血化瘀,清火排毒的目的;3、要建立合理科学的生活规律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保障机体的平衡,维持正常免疫功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脏所主: 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 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 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 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 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养护关节、健行天下”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骨关节炎是一组以关节疼痛、关节变形或不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可包括髋、肩、膝、腕、踝、颈、指间等关节.中医认为,骨关节炎属“痹症"范畴,主要是由内虚复加外邪引起的.内虚,主要是肝肾气血衰少,肝血不能养筋,肾精不能充骨;外邪,主要是指风、寒、湿等自然界气候变化因素。人体正气虚弱,没有抵抗能力,风寒湿等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一旦患上,会给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因疼痛导致活动障碍,需要别人的护理支持才能生活。为向村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预防骨关节炎的出现,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胜利村卫生室于2016年5月20日在胜利村卫生室举办了主题为“养护关节、健行天下"的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由本村卫生室医生雷双玉主讲,共有23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雷医生围绕着预防骨关节炎需要内服外灸、滋养肝肾;祛风除湿、药酒药茶;循序渐进、适当运动;注意保暖、防患未然四个方面给广大村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一、内服外灸、滋养肝肾。 调补肝肾对预防关节炎有重要意义,特别在秋冬季风寒湿盛的季节.可选择枸杞、羊肉、韭菜等调补肝肾的膳食;也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适合的药物服用。同时,艾灸的温煦作用,也有利于袪除风湿凝痹,疏通血脉,防治关节炎。?二、祛风除湿、药酒药茶。

饮用中药茶、药酒也是袪风除湿的好方法之一,但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论药酒还是药茶,请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案情况,进行调配,不得自行服用。对酒及其中药物过敏者,没有酒量的人也不要服用。 三、循序渐进、适当运动。 运动是健康必不可少的保证,没有运动不可能有健康。但是,一些不正确的运动方法,反而会损害骨关节,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中医讲“动静有度"“常欲小劳则莫大疲”“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等,都是告诉我们,不能过度运动。还要注意的是,运动能循序渐进。一些人平时不运动,一动就来“猛"的,还有一些人,运动之前没有“热身"的动作,这些都对骨关节有极大伤害。 四、注意保暖、防患未然. 每到冬天,一些慢性关节炎就会加重,老百姓说的“老寒腿”就是冬天发病的骨关节炎症状。所以,为了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保暖非常重要。适时加衣是保暖最重要的办法。另外,睡前热水泡脚,不但有温通经脉、消除疲劳的作用,在泡脚水里加一些中药,如红花、艾叶、生姜等,还可以活血化瘀,使体内寒气出,血脉通,长此以往,可以起到很好地预防骨关节炎的作用。 通过此次“养护关节、健行天下”讲座,从内服外灸、滋养肝肾;祛风除湿、药酒药茶;循序渐进、适当运动;注意保暖、防患未然四个大的方面给村民讲解了中医养生的生活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中医养生知识,给广大村民提出了积极、合理的意见,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总结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总结 导语:健康四大基石,好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下XX为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知识讲座总结文章,仅供参考!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总结篇一健康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四个方面,即健康的四大基石:第一,平和的心态;第二,均衡的营养;第三,适量的运动;第四,充足的睡眠。第四条通常宣传的是戒烟限酒,我把它改成了充足的睡眠。为什么呢?中医认为睡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天天失眠,少活十年”。 健康四大基石,好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个问题:健康四大基石是有顺序的。为什么谈这一点?因为现在讲健康的很多,报纸上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因为报纸上说什么的都有,老百姓都不知道那个说法是真的,应该信哪个了。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大家在看文章之前,如果发现健康四大基石的第一条不是写的心态,而是其他方面的,顺序不对了,您就不必再阅读了,这肯定是外行写的文章,因为,中医谈养生,心态永远占第一位。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结果;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为什么有这么深的关系呢?

从生理上看,人活着依靠五个脏器:肝、心、脾、肺、肾。举个例子,医院为死亡者开证明单,如果肝出现问题,写肝衰竭。心出现问题,写心衰竭。这五个脏器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肝”。俗话说:“气大伤身”,就是指怒伤肝,一定要记住:肝受累,全身遭殃。举个病例:病人因心梗死亡,血管堵塞,心脏停止跳动。说明血太脏,血出现问题,血又是从肝脏出来的,如果出现了心梗,说明肝没有了解毒、过滤的功效,流出的血太脏,堵住了,从而导致心梗发作。好多心梗病人,在死亡之前几乎都生过一场气,一口气没上来,就发作了。人一生气,就把肝给毁了。归根到底,人都是为了“利”而气。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 “你有良田千亩,每天不过吃二两镆”;下联是:“你有广厦万间,每天不过睡八尺床”。现代生活这么富裕,党、国家、街道、居委会对我们这么好,你活一天,党就给你一天钱,你为什么不好好活呢?生什么气呀,记住了,是您的,永远是您的,不是您的,永远都不是您的,争不来。希望大家听完课后,今后不要再生气了。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得到一个有病的身体。送大家两句话:“一天笑三笑,远离病和药;一天笑三笑,医生要上吊”。 下面重点谈营养问题,刚才讲过,中国字是有先后顺序的,比如,均衡的营养,这是标准的写法,均衡在前,营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得基本概念 中医学就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得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得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得学科,也就是阐述与介绍中医学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得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得体系得形成与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二、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得整体性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得思维与实践过程 1、病、症、证得概念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得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得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与体征得总称,就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得个别、孤立得现象可以就是病人异常得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就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得异常征象(就是病与证得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得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得有内在联系得、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得症状与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辩证与辨病都就是认识疾病得思维过程。辩证就是对证候得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得;辨病就是对疾病得辨析,以确定疾病得诊断为目得。辨明疾病得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得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得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得思维与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得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得体质不同,故反映得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得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得病机,大致相同得证,故可用大致相同得治法与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得哲学基础与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神得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就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得无形而运动不息得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得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得精粹部分,就是构成人体得本源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得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得极细微物质,就是宇宙万物得共同构成本源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健康饮食增加寿命”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据英国的科学家实验发现,小鼠食量减少40%,寿命可延长20%-30%。据此推算,人类少吃40%,也可延长20年的寿命。只吃六分饱,对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经元退变等有一定预防效果。有研究表明,减少饮食的年龄段,与延长寿命也有一定的关系:50岁以后控制饮食,可以延长寿命15年,60岁以后控制饮食,可延长寿命10年,70岁以后控制饮食、可延长寿命5年。为提高广大村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普及中医养生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居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胜利村卫生室于2016年8月20日在胜利村卫生室举办了主题为“健康饮食增加寿命”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由本村卫生室医生雷双玉主讲,共有23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雷医生围绕着保持身体健康需要减慢进食速度、改变饮食习惯、不可过分节食、选择食物热量四个方面给广大村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一、减慢进食速度。 饮食过快的人,大脑中枢还没有来得及收到饱食的信号,不知不觉就吃进去了很多食物,等吃完了过了一会才感觉肚子胀又吃多了,而细嚼慢咽的人,就可以给饱食中枢有足够反应的时间,吃饭慢的人产生饱胀的感觉相对要快点,所以细嚼慢咽非常重要。另外就是多增加需要咀嚼,需要细嚼慢咽的食物,这样的食物通常比较饱人,也就是说饱足感特别强。

因为咀嚼的过程,一个是在帮助我们消化,减轻胃肠负担,第二是可以把很多有毒的东西进行解毒,三是能够提高你的饱足感。 二、改变饮食习惯。 过量的食物和大号的盘子,让我们无法判断到底吃了多少东西。所以我们的宗旨是:吃我所需的,禁我不需的。将家里盘子和碗换成小一些的,可以帮助你很好的减少食量,控制食欲。 三、不可过分节食。 我们提倡的是控制饮食,不是节食,更不是不吃饭,主张吃6-7成饱。要想控制食欲千万不可强制的压抑着,一天只吃很少很少的东西,甚至还不吃主食。有时可能还会导致某些方面疾病,比如电解质紊乱、代谢失常、月经失调、闭经等。 四、热量。 吃同样多的东西,饱足感是不一样的。大家都应该认识到这点,并能逐渐的去改善,去做到,明智聪明的选择食物,专心的进食,细致的咀嚼,才能够自然而然的控制食量,控制食欲,身体当然也会随之更健康了。在减少食物摄入和控制热量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维生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当然在选择食物时,我们要聪明的选择,选择一些营养多,热量低,利于消化的,三餐规律的吃。 通过此次“健康饮食增加寿命”讲座,从减慢进食速度、改变饮食习惯、不可过分节食、选择食物热量四个方面给村民讲解了中医养生的生活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中医养生知识,给广大村民提出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机“医圣”《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 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 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 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 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iii.阴阳互损 iiii.阴阳转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知道疾病的防治 6)归纳药物的性能 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 3)土爱稼穑 4)金曰从革 5)水曰润下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1﹒绪论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 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 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不可分割,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肺结核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花园街道卫生院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 11 期 2018年 11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义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钱进负责人(签字):张建 填表时间:2018年11月14日

通知 花园街道辖区居民: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为了让大家懂得肺结核的概念以及中药治疗法与预防,了解中医药最基本的知识,自身健康的重要关系、基本知识与理念,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决定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 时间:2018年11月14日14:30-17:00 地点:花园街道卫生院四楼会议室 讲座内容:肺结核病中医药健康知识 授课人: 参加人员:你村老年人、妇女儿童、肺结核患者本人或家属(总数不超200人) 花园街道卫生院 二0一八年十一月八日

肺结核的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一、肺结核的概念 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二、肺结核的中药治疗及预防 1.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 2.虚火灼肺证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肋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归纳

“养护关节、健行天下”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骨关节炎是一组以关节疼痛、关节变形或不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可包括髋、肩、膝、腕、踝、颈、指间等关节。中医认为,骨关节炎属“痹症”范畴,主要是由内虚复加外邪引起的。内虚,主要是肝肾气血衰少,肝血不能养筋,肾精不能充骨;外邪,主要是指风、寒、湿等自然界气候变化因素。人体正气虚弱,没有抵抗能力,风寒湿等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一旦患上,会给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因疼痛导致活动障碍,需要别人的护理支持才能生活。为向村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预防骨关节炎的出现,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胜利村卫生室于2016年5月20日在胜利村卫生室举办了主题为“养护关节、健行天下”的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由本村卫生室医生雷双玉主讲,共有23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雷医生围绕着预防骨关节炎需要内服外灸、滋养肝肾;祛风除湿、药酒药茶;循序渐进、适当运动;注意保暖、防患未然四个方面给广大村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一、内服外灸、滋养肝肾。 调补肝肾对预防关节炎有重要意义,特别在秋冬季风寒湿盛的季节。可选择枸杞、羊肉、韭菜等调补肝肾的膳食;也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适合的药物服用。同时,艾灸的温煦作用,也有利于袪除风湿凝痹,疏通血脉,防治关节炎。 二、祛风除湿、药酒药茶。 饮用中药茶、药酒也是袪风除湿的好方法之一,但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论药酒还是药茶,请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案情况,进行调配,不得自行服用。对酒及其中药物过敏者,没有酒量的人也不要服用。 三、循序渐进、适当运动。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总结 A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 (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九期 2016年9 月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拔火罐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医术,儿童同样适用。还称“拔罐子”。有火罐、气罐等。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古称“角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一、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引出排脓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初期未溃时,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 二、拔罐疗法常见的吸拔方法 ①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②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③架火法:用一直径2~3cm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 三、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 ②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落。 ③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④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 ⑤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⑥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绀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若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 ⑦起罐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⑧应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撞压针入深处,损伤脏器及血管。故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针罐。

2020中西医主治中医基础理知识点总结

2020中西医主治中医基础理论要点笔记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