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象意境

意象意境

意象意境
意象意境

三、意象、意境类

(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声声慢》中表现寂寞伤感的梧桐、细雨。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意境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和境界,是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登高》中的猿、鸟、落木、长江……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二)常见题型

1、意象类:①这首诗(或者是“某一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

②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展现边塞风光?

③本诗中的××意象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2、意境类:①本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场景/场面)?

③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试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

(三)解题技巧(自然物象的鉴赏)

(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四)答题步骤

1、意象类:①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景物、事物)

②概括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意境类:

①概括画面: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时间、地点、特点)。

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画面特点,)

②结合诗句分析:通过描写××、××、××……意象,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

面/营造的意境。(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

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③抒情的作用: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

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五)典型例题

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

【参考答案】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例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海棠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4分)

【参考答案】“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1分)、颜色红艳(1分)、姿态美丽(1分);“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1分);“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1分)。

(答出任何四点即可得满分4分)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宋]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了“丹枫”“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氛围。(意象至少答出4个,得1分;凄清、孤寂各1分。)

例4: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

象。这种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六)常见意象归类

(1)愁苦哀伤类

⒈ 梧桐。凄凉悲伤,愁思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⒉ 芭蕉。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⒊流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⒋秋风、西风。愁绪。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犹如李清照

《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⒌雨、秋雨。绵绵愁绪。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又如秦观的《浣溪沙》

“无边丝雨细如愁。”

⒍ 猿猴。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又如《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

⒎ 乌鸦。衰败荒凉。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⒏杜鹃鸟/子规/杜宇。凄凉、哀伤,思归、亡国之痛。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⒐斜阳/夕阳/落日。凄凉失落之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⒑ 落木(叶)、黄叶、枯藤。凄凉萧条。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王勃《山中》“山山黄叶飞。”

⒒落花。青春易逝的愁苦。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

12.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3. 鹧鸪。李涉的《鹧鸪词》“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旅人的羁旅愁怀和旅途艰难。李

益的《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代表着离愁伤感。倪瓒的元曲《人

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预示着伤感和没

落。

14. 燕子。因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如

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5. 霜。凄苦苍凉。如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16. 白发。愁情。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高洁品质类

1.梅花。纯洁坚强、不屈不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又如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⒉菊花。坚贞高洁、超凡脱俗的品质。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竹。气节,积极向上。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

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 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

岁寒松柏犹依然”。又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5. 蝉。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6. 冰心。高洁的品格。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3)思乡怀人类

⒈月亮。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⒉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

之情。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如王勃的《蜀中九日登

高》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⒊书信。如: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夕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梦

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

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⒋笛/羌笛:羌笛之声常见于边塞诗中,往往勾起思乡之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

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⒌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如李白《子

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6. 沙鸥:漂泊之感,思乡之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 孤舟:游子漂泊思乡。杜甫的《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8.鹧鸪:羁旅乡愁。如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9.双鲤:代指书信,思念家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10. 浮云:漂泊的游子。如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惜别送别类

1.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

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

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 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离别时的深深祝福。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 水:离别之情。如李白的《送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 草/春草。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如李煜的《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又如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天。”

6.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南朝文学家江

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又如白居易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7. 杨花。离情。如苏轼的《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5)边塞征战类

1. 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 羌笛/胡笳/芦管。凄切之音,让征夫怆然泪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

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 塞上。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塞上胭脂凝夜紫。”

4. 胡天。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大漠。苍凉、旷野、凄清。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 关山。如《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杜甫的《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

泗流。”

7. 玉门关。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6)咏史怀古类(意象及常见古地)

1.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诗经》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古都,悲

叹宫廷毁坏,长满禾黍,作《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

2.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

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只有春光枉自

明媚,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3. 金陵。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 赤壁。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马嵬。李商隐《马嵬》

6. 乌江亭。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

7. 乌衣巷。刘禹锡《乌衣巷》。

8. 潼关。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山水田园类

⒈ 炊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 桑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 榆柳。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

4. 桃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李罗堂前”。

5. 菊花。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东篱。现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情致。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 空山。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8. 飞鸟。陶渊明的《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9.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0. 采薇。喻隐居避世。唐王绩的《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七)常见的意境类型

凄苦悲凉、萧瑟落寞、苍凉悲壮、荒凉衰败、凄凉悲怆、低沉幽暗

雄浑壮阔、高远开阔、恬淡自然、清幽静谧、清新明丽、空灵秀美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 完美的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 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 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 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 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 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 心营构之象”。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 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象”(或 “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 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 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 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 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 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 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 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 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 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 想象的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 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 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 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 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 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

意象与意境

鉴赏诗歌的意象、形象与意境学案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2. 技能目标:掌握赏析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方法;掌握意象与意境题的基本回答范式。 第一课时预习学案 (一)鉴赏意象 【考点解读】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常用的术语。“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一首诗就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元素,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体会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把握意象所表达的作者情志、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诗词作品。 【常见题型】 1、这首诗以什么为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例题1:(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题秘笈】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是什么形象(意象)。 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秦观《画堂春》一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秦观《画堂春》中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也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 秦观《画堂春》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画堂春》答案: (二)鉴赏意境 【考点解读】 诗歌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由意象组成的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出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用意象所创造的生活图景。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

最新意境和意象

意境和意象

天我们只说两个词儿---意象和意境。 我们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都会经常说起或者听人说起这两个词,一个叫“意象”,一个叫“意境”。它们究竟是指着什么?它们对古典诗词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因为,对于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来说,这两个字看起来平平常常,也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是我们真的懂它吗?真的会运用它吗?不懂得它就根本无法入得门径,不理解它,就会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这两个字,关系到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根本所在。 先说一下“意象”的概念,如果细究,这个“意象”二字还真的不好解释,我查了一下汉典,竟然有七八种解释,笼统点说,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从诗学的角度讲,就是诗人内心的情志和外在景物的融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艺术具象。 再白点的话说,意象是指实在的景物,但不是冷冰冰的呆板景物陈列,而是被诗人用来进行艺术构思的一个元素。因此,意象其实是含有诗人心理要素的景物。我们写的诗,我们看到的诗,其实都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 “意象”这个词,是古典诗学及古典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它的意义搞懂,吃透。

从绘画的角度来理解一下,我们画了座山,我们又画了条河,我们再画了河上一条小船,同时,我们还可能会再画上岸柳,画上蓝天和白云。这每一样景物都可以称之为“意象”,把这不同的意象经过艺术处理组合起来,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山脚下流淌着河流,河上行驶着一条船,河岸上柳枝轻摆,透过柳梢,我们又看到了那一朵朵的白云。这样完整的画面,就是由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的,而这画面则形成了一个境象(境),这个境象又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美好的遐想或感触(意),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们叫它什么?我们就叫它“意境”。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对意象进行艺术处理后才能构成意境。例如,山、水、树、船、云等景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你把船给画到树上去了,合适不?乱来的,强凑的不叫艺术,当然也就没什么“意境”可言了。 所以,我们又可以给出了“意境”这个词的概念解释。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看,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境---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活动。意境,就是这二者的浑然相契。意象是比较实在的具象,而意境则是一种虚的感念上的抽象了。 这么说总觉得有点费劲,呵呵,我们现在通过几个作品来说明一下吧。我们来看这首大家都熟悉的《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 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解析】本词考查对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表达。像杜鹃、杨柳、阳关、红叶,鸿雁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基本涵义要熟知并敏感地在鉴赏时领会贯通。 3.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4.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写了征人戍边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5. 05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一形象和意象 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一是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江雪》中渔翁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自然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形象。 意象分为传统意象和非传统意象。传统意象就是寄托着特定情感的形象,较常见的传统意象有松、竹、梅、兰、菊、杨柳、鸿雁、子规、蝉、羌笛、芦管、霜月、浮云、东篱等。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非传统意象是一些形象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诗歌中表达一定的情感。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中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豆萁和豆子这两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比喻意,所以它们属于非传统意象;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用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弹琵琶这三个美好形象衬托战事的悲壮,这三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寓意,所以它们也属于非传统意象。 形象,无论是个体形象还是整体形象都是有特点的,而形象的特点又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群分析出来的。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水、白发青丝、钟鼓馔玉、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等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圣贤、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特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描绘出了山村风景这一整体形象的清新、恬静、纯朴。 诗人是聪明的,他们往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冲,才能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点,读懂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虽然高考设题一般不直接考察学生领悟作品形象和意象的能力,但是我们阅读鉴赏,应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二古诗中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1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作者情感的载体,包括景、物、事、人) 2 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墨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营造出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 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例如:折柳: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芳草: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松柏: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

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 1.定义:诗歌中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客观事物 2.常见意象:往往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象征性、比喻性、描述性】 例:明月——思乡怀人杨柳——离别梧桐、清秋——感伤、悲秋流水——时间流逝菊花——隐逸、高洁杜鹃——思归 在把握常意象含义的共性的基础上,也要结合具体诗句去分析(共性+个性)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思乡念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年老迟暮 3.意象叠加 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妙处。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分析:赏析“写法上的妙处”要针对这一首、这一句的具体特点。首联正是用了“意象叠加”的方式,将“细草”“微风”“岸”“危樯”“夜”“独舟”六个意象并列连缀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表意完整的“意象群”。 答案:我们借助想象,脑海中出现一幅图景。孤独如舟,这正是诗人杜甫晚年漂泊无依、凄清孤苦的人生写照。“意象叠加”凸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孤独清冷的意境。 二、意境 1.定义: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一般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2. 3.例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赏析本诗首联营造的意境。 分析:先从发现意象入手,江边繁茂的林木,绚烂的落日与周遭的云霞,构成了一幅春日傍晚的画面。这幅画面从天到地,视野开阔:红的红,绿的绿,色彩鲜明:构成开阔明丽之境。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会感到身心舒畅,不自觉地引发愉悦感,与下面诗句中的“渺然”“自得”一致,从而领悟这正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和意境的营造所要抒发的情感。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2012年高考上海卷) ①答案示例: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发现意象,还原画面)色彩艳丽,(展开想象,描摹感受)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理解意图,领悟情感),领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小结:赏析意境的思考路径 ②发现意象,还原画面 ③展开想象,描摹感受 ④理解意图,领悟情感 赏析表现手法 1.注意的几对关系: (1)动与静 (2)虚与实:虚实结合是古诗文的常见技法。 虚与实,常指虚景:想象或联想而出的景物,心中之景 常见的虚景如梦境、想象、回忆等 实景:眼前之景 (3)曲与直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 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3.04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 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5. 05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鉴赏古诗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常用某些特定的形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总结这些规律,对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有积极的意义。 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一、操守品行、举止行状。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哀鸿: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人。 南冠:囚犯或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折桂:科举及第。 击楫:立志报国,收复失地。 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

六朝遗事:南朝旧梦,往昔富贵繁华的生活。 青青子衿:有才能的人(贤才)。 山林宫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二、造化、风物。 1.山川风物。 月: ⑴望月思亲、思乡,暗寓羁旅情怀,引发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⑵历史的见证,故国沧桑,望月怀古,表现亡国之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⑶抒发盛衰无常,冷清孤寂,物是人非的感慨(多用残月来表达)。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汝墙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⑷花好月圆,团圆喜庆,清新欢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水: ⑴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⑵时光流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日暮、风絮(黄昏、残照、残月、秋雨、落花、残叶、霜风、晓风、秋风): ⑴表哀愁、感伤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青山、关山:

归纳最全古代诗歌意象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 扬花:飘零、离散 柳树:分别以折柳表惜别

初中语文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类 2、动物类 3、乐器类 4、自然类 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 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 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 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菊花: 象征高洁、隐逸、脱俗;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 1、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高考例题 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题型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1)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高三二轮之“诗歌意象、意境鉴赏”专题

高三二轮之“诗歌意象、意境鉴赏”专题 复习目标 1. 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意境; 考点解读 一、考纲要求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二、概念诠释 (一)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建构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象——境——情 学习过程 一、鉴赏意象 (一)典例精析 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方法总结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注意:一定是名词性质的短语。)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 (三)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鉴赏意境 (一)典例精析 (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文学概论-浅论意象与意境

西南大学文学院 《文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意境与意象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09级 学号: 222009308011204 姓名:贾文龙 成绩: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三日

浅论意境与意象 姓名:贾文龙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境,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出来的“这一个”的生动形象及其精神本质。“语尽而意不尽”指的就是意境。 对于“意境”与“境界”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来考虑,认为“意境”的外延扩大,不仅包括王国锥的“境界”说,还可以包括王士祯讲的“神韵”,严羽讲的“兴趣”,皎然讲的“取境”等等,总之,中国古典美学应以“意境”为中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但是西方国家的小

物象、意象、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 一、物象和意象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如: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 凉! 在短短的四句(首段)用了六个含秋的意象,由花儿枯了,到草儿黄了,到天又黑了,夜又深了,秋风紧了,秋雨滴落了,秋天一日比一日凉了,由秋衰败写出了心的惨淡。秋风秋雨相伴着守在长夜孤灯窗前的人儿,秋凉如许,人何以堪! 这四句写秋夜的景色和离人的情绪,以景衬人,借景抒怀,从而点明了《秋窗风雨夕》的题意,主体形象的凄凉、孤独、悲伤之情(意)被这些叠加的意象渲染得淋漓尽致。 如《天净沙·xx》 xx 枯藤/老树/昏鸦, xx/流水/人家, 古道/xx/瘦马。

xx/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心中有春气,秋是不会降临人间的——以意求象——或喜或悲、或绚烂或萧瑟)。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蒙太奇手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 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

意境意象型习题

诗歌鉴赏专题学习 意象意境篇 【学习要点】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弄清景物形象命题指向 4掌握答题步骤,归纳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取得答题的最佳效益。 【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 (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