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世说新语》导学案

22.《世说新语》导学案

22.《世说新语》导学案
22.《世说新语》导学案

22.《世说新语》

姓名小组老师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练习反馈

1.《论语》的“论”字读(),它是记录的书。

2.课文里有些词汇已经成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二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

4《<论语>六则告诉我们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临川王,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该书在魏、晋是当时盛行的小说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的小说和笔记小说发展影响很大。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预习指导

文言文的三步学习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自主学习

自学展示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自学展示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

(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四、共同探究

1、文章记叙元方七岁时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2、《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五.交流提升

六、当堂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代对话由来的句子是。

2.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乘船

一、练习反馈

1、《世说新语》是,主要记述了。刘义庆是宋文学家。

2.《期行》中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

3.交代客人发怒原因的是:。

4.陈元方指出父亲友人的两点错是。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自学展示一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二、自主学习

自学展示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自学展示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

(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自学展示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三、讨论探究

1、《乘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觉得华、王二人孰优孰劣,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交流提升:《期行》与《乘船》这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从写法和主旨两方面来谈)

五、当堂检测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

(5)既已纳其自托()(6)宁可以急相弃邪()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世说新语》

姓名小组老师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练习反馈

1.《论语》的“论”字读(),它是记录的书。

2.课文里有些词汇已经成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二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

4《<论语>六则告诉我们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临川王,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该书在魏、晋是当时盛行的小说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的小说和笔记小说发展影响很大。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预习指导

文言文的三步学习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自主学习

自学展示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自学展示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

(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四、共同探究

1、文章记叙元方七岁时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2、《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五.交流提升

六、当堂练习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代对话由来的句子是。

2.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乘船

一、练习反馈

1、《世说新语》是,主要记述了。刘义庆是宋文学家。

2.《期行》中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

3.交代客人发怒原因的是:。

4.陈元方指出父亲友人的两点错是。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自学展示一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二、自主学习

自学展示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自学展示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

(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自学展示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三、讨论探究

1、《乘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觉得华、王二人孰优孰劣,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交流提升:《期行》与《乘船》这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从写法和主旨两方面来谈)

五、当堂检测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

(5)既已纳其自托()(6)宁可以急相弃邪()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七年级语文5《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教学方案)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初中:七年级语文5《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教学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初中:七年级语文5《世说新语》两则导学 案(教学方案) 师生公用教(学)案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执笔人:参与人:时间 XX/8/28 学习内容咏雪学习目标 1、简要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够准确直译文言文。 4、背诵课文。学习重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 2、“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学习难点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为人之道。学习方法诵读教学法

资源利用网络资源 导学设计课堂笔记【知识链接】一、文言文朗读技巧: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读好停顿,读清句读(dòu)。 3:读出语气,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 4:理解感悟与朗读相互依存。二、题目解读《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咏絮之才。咏:歌咏,赞美的意思。咏雪是歌咏白雪的意思,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三、作家和作品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2、《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3、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

25《世说新语》——咏雪导学案

《咏雪》导学案(1课时)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简要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够准确直译文言文。 4、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 2、“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3、背诵课文。 预习案 【课前准备】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2、熟读课文,力争背诵。 文言文朗读技巧: 一: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读好停顿,读清句读(dòu)。 三:读出语气,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 四:理解感悟与朗读相互依存。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咏絮之才。这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学习起来不太困难。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3、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4、将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背景,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

《世说新语》教师导学案

《世说新语》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阅读《世说新语》,交流学习收获。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 刘义庆(公元403年一一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临川王,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该书在魏、晋是当时盛行的小说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的小说和笔记小说发展影响很大。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三步学习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教学过程】 一、自学展示 内容:疏通文言文大意,感知文章的主旨。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世语新说〉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1、学习要专心,观察事物要细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分析: 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刘义庆(公元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 主备*** 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 3.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学习过程】 一、学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俄.而()雪骤.()差可拟.() 柳絮.()无奕.()王凝.之()谢道韫.() 【2】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二)合作学习 【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节奏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小组合作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分配:谢安、谢朗、谢道韫、旁白。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 【2】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3】“笑乐”该如何理公大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4】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二、展 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 三、点 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 四、练 1、当堂练习,翻译句子。 a.白雪纷纷何所似? b.撒盐空中差可拟。 c.未若柳絮因风起。 2、当堂检测【背诵课文,听写词意】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了解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谢道韫的咏雪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景咏物,也要做到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课后反思】

世说新语两则 优秀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

《世说新语》两则预习学案

《世说新语》两则预习学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1.朗读课文,标注生字,特别是通假字。 2.抄写课文,抄一行,空两行。 3对照注释,圈点勾画重点解词,注释中单个的词语解释是重点。 4.尝试翻译句子,标注不会翻译的词句。 预习笔记示例: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重点解词:家庭聚会讲解诗文不久,一会儿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原文:“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

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原文:“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凭借 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课下解释: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鹏程(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 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内集:家庭聚会。 3.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4.俄而:不久,一会儿。 5.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5.6.因:凭借。 尝试预习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 午朋友没有到, 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原文: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世说新语教案导学案及答案.doc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重点难点】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3.通过语言描写表象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突出的文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陈纪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这个故事出自一部叫做《世说新语》的古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的两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zhòu)撒(sǎ)盐差(chà)可拟(nǐ) 柳絮(xù)无奕(yì)尊君在不(fǒu)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约定行:同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过了乃:才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丢下、舍弃去:离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 ⒊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25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及练习题

25 《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两则短文。 2.积累文言词语:欣然、未若期、委、顾。 3.结合注释,翻译两则短文。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 无奕.()尊君在不.()友人惭.() 2.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讲论文义 ..与儿女 公欣然 ..日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 太丘舍.去古义:今义: 下车引.之古义:今义: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 4. 填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其特点,所记大都是,以为主,写法上,不作。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5. 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 D.元方入门不顾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6.《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7. 列举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 8.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 二、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 二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短文都是记叙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咏雪》记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的一次家庭聚会,谢道韫以絮喻雪,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事汉末名士陈元方七岁时,直言责父友的故事。两则故事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语言文字虽是文言,但浅显易懂,读者会在作者客观的叙述中,感受到少年的智慧美,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语。 2、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

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理,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乘船》选自“德行”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士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的一批文人编写的。 三、朗读课文《乘船》,疏通文意,解决文中疑难字、词。 以课下注解的词语为重点,借助学过的翻译方法,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w ww.5 Y K https://www.doczj.com/doc/509505323.html, 22、《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 导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感受古人生活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与方正. 4.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并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第一课时《咏雪》 自主学习 1.补充知识卡片.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自己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内集:儿女:俄而:骤: 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因: 即:大兄: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交代了咏雪的人物、时间、环境;接着叙述咏雪的事件,总共一问二(填数字)答;最后补述,交代兄女的身份. 5.活动:朗读接力赛.每个小组接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小组. 评选标准:①准确流利,读准字音和停顿;②注意说话语气,读出感情,有感染力. 合作探究 一、比较下面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自己在文中找再找几组并与现代汉语词语比较. 与儿女 ...? ..讲论文义未若柳絮因.风起雪骤白雪纷纷何所似 儿女 ...? ..应孝敬父母事出有因.暴风骤雨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因.地制宜 二、文章从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背景,即“寒雪”天气,但文章中又丝毫没有“寒雪”天气的凛冽,反而由“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家庭气氛,请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庭氛围? 融洽、欢乐、轻松、温馨.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倘若你也在现场,你会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呢,请仿照文中的句式写出来?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2则

5 世说新语二则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能辨析一些形近字、反义词和近义词。 2.阅读浅易得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能借住注释工具理解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机智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用法以及让学生积累相关联的词语。 2.诵读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词语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准备 练习册 PPT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都应该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小故事,其实除了司马光,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到底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1:...... 生2:...... 师:你认识中的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生1:...... 生2:...... ...... 师:…… (二)新课 环节一:学习生字和词语。 1.学生初识,并试读,抽读,纠错。 2.学生教读,教师纠错,学生边读边记。 3.师教识生字词语:书写、形近字、组词、释义、造句。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目标导学三:想象拓展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尝试运用比喻、想象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世说新语》二则学案

《世说新语》二则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恪守信用的优良品质。 一.文学知识知多少 1.《世说新语》是古代,分、、、、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作者,南朝宋家,彭城人。2.《期行》选自《》,《乘船》选自《》。这两篇体裁都是。二.完成课下注释 1.重要词语解释:期日中去不委君 家君引顾辄幸尚可贼 舍纳托宁邪拯 2.翻译下列句子: (1)尊君在不?(2)歆辄难之 (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4)宁可以急相弃邪? 三.按要求默写 1.《期行》中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2.交代客人发怒的原因的句子是 3.交代对话由来的句子是 4.陈元方指出父亲友人的两点错误是。5、《乘船》中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 6.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所携之人的理由是 7.《期行》中表现客人十分无礼的句子是 8.最能体现陈元方态度的句子是 四.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1.《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期行》中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做得对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3、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4.《乘船》中“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一句中的“此”指代。 5.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

6.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你帮助而又损害到你自身利益的事,你会怎么做?7.《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8.《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扩展: 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课后反思: 《诗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生词,能流利地背诵五首诗。 2、能正确默写五首诗,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 3、学会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4、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掌握规律。 学习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默写五首诗,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 2、学会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难点: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掌握规律。 【自学过程】 一、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绮.窗()潇.湘()城阙.()宦.游() 贬谪.()长.精神() 2、解释下列的词。 来日()着花()杨花()风笛()宦游人()酬()弃置()长()将自己掌握不好的生字词巩固3-5遍。 3、按诗题、出处、作者的顺序整理常识。 ⑴ ⑵ ⑶ ⑷ ⑸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想想这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⑴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无标准答案)-新人教版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目标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 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义。(重点)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师活动 学法指导一: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 1.主语和谓语之间(优先停顿)动词和宾语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句首发语词即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又没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作用的虚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第1课时《咏雪》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把天上的月亮化作“白玉盘”,可有人却比作大饼,或许是因为饥饿的缘故吧,不过其中的审美情味相差可就太远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说新语》中的一篇《咏雪》,此文也是与拟物有关,看看两个孩子对于“雪”有着怎样不同的比喻,谁的更有韵味?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知识卡片】 1.作者名片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文体知识 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而言的小说著作。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

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世说新语》讲评学案总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选择讲) 学习目的: 1.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2.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3.作文素材积累 4.提升作文的评论能力 德行第一 第一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重点字词积累(可在原文写出意思): 成语积累: 故事启示: 第二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重点字词积累(可在原文写出意思): 成语积累: 故事启示: 第三则: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第四则: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第五则: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第六则: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絝,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第七则: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 第八则: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言语第二 第一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第二则: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惧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第三则: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5.《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流畅通顺地翻译文言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1、初步认识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2、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 1.感受轻松高雅家庭文化氛围。 2.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咏雪》 学前预习 1、给下面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雪骤(zou)撒(sa )柳絮( xu )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解释划线词语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2)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年轻一辈) (3)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4)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即公大兄无奕女 (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 5、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洁,辞意隽永,它以独有的笔触,独到的眼光,展现了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虽超然于物外,常不失为真血性,真生活而斗争的人格魅力。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合作探究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寒雪日”,是为了引出“咏雪”。古人讲究“四美”,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即使没有春和景明,草长莺飞的良辰佳日,在雪天,能和家人赏雪吟诗,也是轻松和谐,自在快乐的。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盐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和雪相似,这只是外在形态的相似。柳絮借风力翻飞飘舞,显得飘飘洒洒,轻盈曼妙,与雪的飘逸更神似,让人产生春天即将到来的联想,以阳春三月的柳絮比喻纷纷下落的雪花,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意蕴深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