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快捷)

1 概述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手术中患者需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量以及麻醉和手术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改变和液体缺失,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内环境稳定,避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伤。麻醉和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虽然历经数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一致的意见;但是在诸如“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胶体液或晶体液”以及“血容量监测和判断”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遵照循证医学方法,参阅大量医学文献,制定本中国麻醉行业指南。此指南并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推荐应重视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

2 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 C 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 血浆(PV)组成,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术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

3 监测方法

临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术中出入量多的患者需常规监测CVP,并重视其动态的变化。重症和复杂手术的患者还需使用有创监测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1 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1)心率(HR)

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

(2)无创血压(NIBP)

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无创袖带血压,低血容量的表现会出现低血压。

(3)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有效指标,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 ml /(kg.h)以上,但麻醉手术期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机体排尿,故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的变化。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也是术中判断血容量的有效指标。

(4)灌注指数(PI)

灌注指数(PI)是围术期的重要监测项目,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波形描记随呼吸变化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

(5)超声心动图 经食道超声(TEE)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度。

3.2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1)中心静脉压(CVP)

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指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CVP 监测,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荷试验。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或正压通气)记录,应重视CVP的动态变化。

(2)有创动脉血压(IABP)

是可靠的循环监测指标。连续动脉血压波型与

吴新民 于布为 薛张纲 徐建国 岳云 叶铁虎 王俊科 黄文起(执笔)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120

年度进展报告[麻醉学科]

呼吸运动的相关变化可有效指导输液,若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13%,或收缩压下降≥5 mmHg,则高度提示血容量不足。

(3)肺动脉楔压(PAWP)

是反映左心功能和左心容量的有效指标。

(4)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

是目前临床判断心脏容量的有效指标,EDV=每搏量(SV)/ 射血分数(EF),左心EDV测定采用超声心动图,右心EDV测定采用漂浮导管。

(5)FloTrac

是临床监测血容量的有效方法,采用每搏量随正压通气而变化的幅度预测循环系统对输液治疗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

3.3 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1)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糖、胃粘膜p H (pHi)及血乳酸

pH对于维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注不足时需及时进行动脉血气监测。电解质、血糖和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BUN)、肌酐(Cr)等的变化也需进行及时的监测。血乳酸和胃黏膜CO2(pHi)监测是评估全身以及内脏组织灌注的有效指标,对麻醉手术患者的液体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

围术期尤其大手术应常规测定Hb和Hct,以了解机体的氧供情况。

(3)凝血功能

大量输血输液以及术野广泛渗血时,均应及时监测凝血功能。凝血功能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性描记图(TEG)和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

4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4.1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需要量

(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2)术前禁食所致的液体缺失量或手术前累计缺失量;

(3)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

(4)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5)术中失血失液量。

重视麻醉手术期间患者的液体需求量。应有针对

性地进行液体治疗,达到维持有效血容量和确保氧转

运量、凝血功能、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以及血糖正

常范围。

4.2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4.2.1 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麻醉手术期间的生理需要量应从患者进入手术室

开始计算,直至手术结束送返病房。麻醉手术期间的

生理需要量主要采用晶体溶液。人体的每日正常生理

需要量见表1。

4.2.2 术前累计缺失量

患者术前禁水禁食后,由于机体的正常需要量没

得到补充,存在一定程度的体液缺失,累计缺失量主

要采用晶体溶液。此部分缺失量的估计可根据术前禁

食的时间进行计算:以禁食8小时,体重70 kg的患者为

例,液体的缺失量约为(4×10+2×10+1×50)ml/h×

8 h=880 ml,由于睡眠时基础代谢降低以及肾脏对水

的调节作用,实际缺失量可能会少于此数值。

部分患者术前存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如术前呕

吐、腹泻、利尿及麻醉前的不显性过度失液,包括过

度通气、发热、出汗等,也应视为术前液体丢失量。

麻醉手术前的体液丢失量都应在麻醉前或麻醉开始初

期给予补充,并采用与丢失的体液成分相近的液体,

故主要选择晶体液,并根据监测结果调节Na+、K+、

Mg2+、Ca2+、HCO3- 的含量。

4.2.3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

麻醉手术期间存在体内的液体再分布,血管内部

分液体的转移可导致血管内容量明显减少。手术操作

可引起血浆,细胞外液和淋巴液丢失;炎症、应激、

创伤状态下大量液体渗出至浆膜表面或转移至细胞间

隙,一般为肠腔、腹腔、腹膜后腔和胸膜腔(通常量

121

不多),这部分进入细胞间隙非功能区域内的液体将加重血容量丧失和组织水肿,均须正确评估和对症处理。术中的液体再分布量采用晶体溶液进行补充。4.2.4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需及时评估和处理。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区域阻滞和全身麻醉等)均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通常在麻醉开始即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及时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达到相同的扩容效果,胶体液的用量明显少于晶体液。

4.2.5 术中失血量

手术失血主要包括红细胞和凝血因子丢失及血容量减少,需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精确评估失血量可采用称重法,切除的器官和组织会影响失血量的估计。

(1)红细胞丢失及其处理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与氧结合,以保证维持组织的氧供。人体对失血有一定代偿能力,当红细胞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需给予补充。临床研究证实,手术患者在Hb100 g/L或Hct 0.30 以上时可安全耐受麻醉手术。麻醉手术期间的重症患者(心肌缺血、肺气肿等ASA Ⅲ-Ⅳ级),应维持Hb >100 g/L(100~120 g/L)。当患者的Hb<70 g/L(或Hct <0.21)时应及时补充浓缩红细胞。麻醉手术中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的补充量: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实际观察值×55×体重)/0.60。

(2)凝血因子、血小板的丢失及处理

各种原因引起凝血因子减少并伴有明显手术创面渗血时应输注FFP、冷沉淀或相应的凝血因子。术中大失血所致凝血功能紊乱的处理主要是针对不同原因治疗,以维持机体凝血功能正常。凝血因子、血小板的补充主要依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和血小板(PLT)。据北美洲、欧洲的资料,体内仅需30%的正常凝血因子或5%~20%的不稳定凝血因子即可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但国人尚无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还需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血浆中所有的蛋白成分和凝血因子,其主要治疗适应证包括:①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治疗;②华法令等抗凝药物的逆转替代治疗。每200~250 mlFFP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因子,即如患者使用10~15 ml/kg的FFP,就可以维持30%的凝血因子。FFP也常用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的患者。FFP需加温至37℃再输注。

血小板明显缺少(≤ 50×109/L)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时,应补充浓缩血小板。大量失血补充FFP后,术野仍明显渗血时,应输注浓缩血小板。每单位浓缩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增加(7.5~10)×109/L。术中血小板浓度低于50×109/L,并出现明显创面渗血时应输入浓缩血小板。

冷沉淀主要含有VIII因子、XIII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一个单位FFP可分离出一个单位冷沉淀,不需行ABO配型,溶解后立即使用。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 mg纤维蛋白原,使用20单位冷沉淀可使纤维蛋白原严重缺乏患者恢复到必要水平。

(3)血容量补充

术中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需要输注血液制品和晶体液和(或)胶体液,补充血容量不足。部分失血患者不需要给予血制品,依靠晶体液和(或)人工胶体液维持血容量。

5 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

5.1 治疗液体的选择

可供选择的液体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输液的成分将影响液体的分布,如5%葡萄糖液经静脉输入后仅有1/14可保留在血管内,而且术中血糖增加、高血糖以及对缺血性神经系统的不利影响都限制术中使用葡萄糖溶液。

5.1.1 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经静脉输入后大部分将分布到细胞外液,仅有1/5可留在血管内。

高张氯化钠溶液的Na+浓度在250~1 200 mmol范围内,使用量通常不能超过(7.5%)4 ml/kg,过量使用会因高渗透性引起溶血。

5.1.2 胶体溶液

重视人工胶体溶液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胶体溶液主要适用于(1)有效血容量严重不足的患者;(2)麻醉期间需扩充血容量的患者。人工胶体主要有:明胶和羟乙基淀粉。

122

年度进展报告[麻醉学科]

① 明胶

由牛胶原水解而制成。改良明胶具有扩容效能,血浆半衰期2~3小时。常用4%明胶,分为琥珀明胶和尿联明胶两种制剂。其对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影响较小,应注意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② 羟乙基淀粉

羟乙基淀粉由支链淀粉羟乙基化而制成,可有效扩容。平均分子量、取代级、C2/C6比这三项参数直接影响羟乙基淀粉的容量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5.2 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的液体治疗

重症患者、复杂手术需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改变和术中液体需要量进行液体治疗,以达到良好的组织灌注。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患者的不良转归与输液不足或过度输液有关,术中输液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器官功能受损,而过量输液则可引起组织水肿,损害患者的心、肺等脏器功能。液体治疗的目标是维持与患者心血管功能状态匹配的循环容量,获取最佳心输出量、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

休克、烧伤、肠梗阻、肝功能衰竭、心衰、多器官衰竭、颅脑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者以及重度妊高症孕妇等复杂手术的液体治疗,应首先判定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综合动态监测的结果,采用适当种类的液体,并针对术中液体的实际需要量进行积极治疗。

5.3 麻醉手术前建立满意的静脉通道

满意的静脉通道是术中进行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先决条件。复杂手术术前须常规建立一至两条满意的外周静脉通道(14G或16G留置针),并应置入双腔或三腔中心静脉导管。

对于可能发生大出血的复杂手术或紧急大出血的病例,应经皮深静脉置入12或14Fr导管,建立快速

输液系统(RIS),其输液速度可达1 000~1 500 ml/

min。快速输注的液体须加温,以避免术中低体温,同

时还应预防空气栓塞。

5.4 大量输血(MBT)的处理

大量输血的定义为3小时内输入相当于全身血容

量50%以上的血制品或每分钟输血>150 ml,常见

于严重创伤、复杂心血管手术、产科急诊手术以及

原位肝移植手术等危重情况。大量输血治疗期间要

维持必要的血容量、血红蛋白和凝血因子。大量输血

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低体温,电解质紊乱,严重枸橼

酸中毒。大量输血时,应积极维持正常血容量,维持

Hb>70 g/L,确保患者的组织氧供正常,并及时补充

FFP、浓缩血小板或冷沉淀,注意补充Ca2+,维持正

常的凝血机制。

5.5 麻醉手术期间的血液稀释

Hct 0.45~0.30时,组织氧供可以维持正常,而且

血液的氧运输能力在Hct 0.30达到最高。

预计失血多的手术患者,根据患者术前Hct水平

(>0.30),麻醉后可以采集患者的一定量血液,室温

下保存,同时补充等容量的胶体液,使Hct降至0.30,

待出血操作完成后,将所采集的患者血液再回输给患

者,以减少异体血液的输注。

5.6 术中液体治疗的最终目标

术中液体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避免输液不足引起

的隐匿性低血容量和组织低灌注,及输液过多引起

的心功能不全和外周组织水肿,必须保证满意的血

容量和适宜的麻醉深度,对抗手术创伤可能引起的

损害,保证组织灌注满意,器官功能正常。满意的

循环容量和适宜的麻醉深度对保证手术患者器官功

能正常十分重要。

123

手术、麻醉期间的补液

手术、麻醉中补液相关问题 (内容:摘自昆医大附一院麻醉科Mr罗医森整理) 一、术中输液治疗的目的: 1、补充体液丢失量,维持有效的血容量。 2、维持正常的血液动力学。 3、维持正常的电解质和渗透压。 4、维持正常体液生理需要量。 5、供应机体组织需要的能量。 一、手术期间需要补充的液体? 1、正常基础生理需要量。 2、术前禁食后液体缺失量或累计缺失量。 3、麻醉手术期间体液在体内再分布。 4、麻醉处理导致的血管扩张(CVE) 5、围手术期间丢失的血液量。 四、补充液体的计算 1、术中正常生理需要量: 1)计算公式: 体重液体容量(ml/kg)液体量(ml) 第一个10kg 440 第二个10kg 2 20 以后每个10kg 1 体重-20 2)计算时间:入手术室开始至手术结束。 3)每小时补充速度:4ml/(kg.h) X 10kg

+2ml/(kg.h)X10kg+1ml(kg.h)X以后每个10kg. 4)举例:70kg的病人,麻醉手术4个小时,则围手术期生理需要量为(4X10+2X10+1x50)ml/hX4h=440ml)5)液体选择:晶体液。 6)术中匀速输注。 2、术前禁食后液体缺失量或累计缺失量: 1)麻醉手术前,病人可存在因手术前禁食导致体液丢失、非正常的体液丢失和不显性液体丢失。 2)累计缺失量=每小时的生理需要量x术前禁食时间 3)举例e:70kg体重的病人,禁食8小时后液体的丢失量大约为(4x10+2x10+1x50)ml/hx8h=880ml 4)液体选择:晶体液 5)麻醉手术前体液的丢失都应该在麻醉前或者麻醉开始初期给予补充。 3、麻醉手术期间液体在体内再分布和术中切口蒸发丢失量: 1)烧伤、炎症、严重创伤的病人、手术分离、腹膜炎,常常继发性引起大量液体渗出浆膜表面(形成腹水)或者直接进入肠腔内。通过液体限制也不能预防这种体液在分布。 2)术中切口蒸发丢失量。 3)手术创伤的体液再分布及切口蒸发量计算方法: 组织创伤程度额外体液需要量 (ml/kg.h) 0-2 中小手术创伤(阑尾 切除术)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 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 一、概述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血浆中含有无机离

子(主要是Na+ 和Cl- )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 (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在大多数器官中,血浆蛋白在微血管中的δ值超过0.9并保持稳定,但在低氧血症、炎症和组织损伤等病理生理状态下则明显降低。COPMV 代表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COPT为组织中的胶体渗透压。 通常每日液体摄入量成人大约为 2000 mL。每日液体损失量包括(1)显性失水量:尿量 800-1500 mL;(2)隐性失水量:肺呼吸250-450 mL、皮肤蒸发250-450 mL;(3)消化道液体丢失量,呕吐、腹泻和消化道准备时需考虑。消化道液体分泌量及成分见附

13.(中文)2013欧洲麻醉学会(ESA)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ESA发布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 “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 用提供建议。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 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 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 进步。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 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③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 泛的检索。共纳入2 686篇文献。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 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 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 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 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 凝血状况评估 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 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 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 取(1C)。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快捷) 1 概述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手术中患者需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量以及麻醉和手术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改变和液体缺失,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内环境稳定,避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伤。麻醉和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虽然历经数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一致的意见;但是在诸如“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胶体液或晶体液”以及“血容量监测和判断”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遵照循证医学方法,参阅大量医学文献,制定本中国麻醉行业指南。此指南并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推荐应重视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 2 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 C 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 血浆(PV)组成,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术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 3 监测方法 临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术中出入量多的患者需常规监测CVP,并重视其动态的变化。重症和复杂手术的患者还需使用有创监测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1 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1)心率(HR) 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 (2)无创血压(NIBP) 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无创袖带血压,低血容量的表现会出现低血压。 (3)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有效指标,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 ml /(kg.h)以上,但麻醉手术期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机体排尿,故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的变化。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也是术中判断血容量的有效指标。 (4)灌注指数(PI) 灌注指数(PI)是围术期的重要监测项目,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波形描记随呼吸变化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 (5)超声心动图 经食道超声(TEE)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度。 3.2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1)中心静脉压(CVP) 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指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CVP 监测,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荷试验。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或正压通气)记录,应重视CVP的动态变化。 (2)有创动脉血压(IABP) 是可靠的循环监测指标。连续动脉血压波型与 吴新民 于布为 薛张纲 徐建国 岳云 叶铁虎 王俊科 黄文起(执笔)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120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2014) 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 一、概述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 ECF),由细胞膜所 分隔。通过细胞膜上 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 保持恒定。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 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 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细胞内液以 K+为主,细胞外液以 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 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 60%的血浆和 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 中 15%分布于动脉系统, 85%分布于静脉系统。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 Na+ 和 Cl- )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

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 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正常血管内皮允许 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 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 Jv=KhA[ (PMV-PT)- δ( COPMV-COPT)],Jv 代表单位时间通过 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 Kh 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 Kh 值较静脉端高 4 倍;A为毛细血 管表面积; 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 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 0 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 1 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在大多数器官中,血浆蛋白在微血管中的δ值超过 0.9 并保持稳定,但在低氧血症、炎症和组织损伤等病理生理状态下则明显降低。 COPMV代表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 COPT为组织中的胶体渗透压。 通常每日液体摄入量成人大约为2000 mL。每日液体损失量包括(1)显性失水量:尿量 800-1500 mL;(2)隐性失水量:肺呼吸 250-450 mL、皮肤蒸发250-450 mL;(3)消化道液体丢失量,呕吐、腹泻和消化道准备时需考虑。消化道液体分泌量及成分见附件 3。正常 机体可自行调节水的摄入和排出量,保持其平衡。 三、液体治疗的监测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管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吴新民、于布为、薛张纲、 徐建国、岳云、叶铁虎、王俊科、黄文起(执笔) 一、概述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手术中患者需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量以及麻醉和手术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改变和液体缺失,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内环境稳定,避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伤。麻醉和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虽然历经50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一致的意见;但是在诸如“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胶体液或晶体液”以及“血容量监测和判断”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遵照循证医学方法,参阅大量医学文献,制定本行业专家共识。此专家共识并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推荐意见1:应重视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A 级.)。 注. 采纳Delphi 分级法的推荐级别(见附件1),以下的推荐意见均采用同样分级方法。 二、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2),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3),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 血液是由60% 的血浆和40% 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l-)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液体在全身的分布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 (PMV-PT)-δ(COPMV-COPT)],Jv 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 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 值较静脉端高4 倍;A 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 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 为组织静水压;δ 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 为0 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 为1 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在大多数器官中,血浆蛋白在微血管中的δ 值超过0.9 并保持稳定,但在低氧血症、炎症和组织损伤等病理生理状态下则明显降低。COPMV 代表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COPT 为组织中的胶体渗透压。 推荐意见2: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术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E 级)。 三、监测方法 目前临床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1、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1)心率(HR)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早期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 (2)无创血压(NIBP) 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无创袖带血压,一般维持术中收缩压大于90mmHg 或平均动脉血压(MAP)大于60mmHg; (3)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 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有效指标,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 mL/(kg.h) 以上,但麻醉手

最新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精品收藏)

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 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 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 一、概述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

共识 供载体.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l- )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公式表示:Jv=KhA[(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

2014年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发布(中华麻醉学分会)(DOC)

2014年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发布(中华麻醉学分会)(DOC)

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 为主,细胞外液以Na+ 为主,Na+ 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 的血浆和40% 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 分布于动脉系统,85% 分布于静脉系统。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I-)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 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pmv-pt)-δ(COpmv-COpt)],Jv 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 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 值较静脉端高 4 倍;A 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 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 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 当δ为0 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 1 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在大多数器官中,血浆蛋白在微血管中的δ值超过0.9 并保持稳定,但在低氧血症、炎症和组织损伤等病理生理状态下则明显降低。COpmv 代表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COpt 为组织中的胶体渗透压。 通常每日液体摄人量成人大约为2000 ml。 每日液体损失量包括 (1)显性失水量:尿量800-1500 ml ; (2)隐性失水量:肺呼吸250-450mL、皮肤蒸发250-450ml; (3)消化道液体丢失量,呕吐、腹泻和消化道准备时需考虑。消化道液体分泌量及成分见附件3。 正常机体可自行调节水的摄入和排出量,保持其平衡。 液体治疗的监测方法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卫宏董海龙(执笔人)路志红(执笔人)熊利泽(负责人)薛纲 目录 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 二、转运中的安全问题 三、手术患者出手术室的转运 四、供参考的核查程序 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转运是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必要的监测和规的交接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务人员在其中肩负重任,而且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和手术畴的不断拓展,医务人员的这一任务日益重要。本专家共识的目的为促进手术室、术后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PACU)、重症监护病房(internsive care unit,ICU)和病房医务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患者围手术期转运安全,避免对患者和转人员造成伤害。这些包括避免对患者和人员身体的伤害,避免患者心理或精神经上受到伤害,避免患者体温、呼吸和心血管

系统发生严重问题,例如改变体位造成的低血压和舌后坠造成的呼吸抑制等。 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 患者转运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患者转运全程应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转运人员配备应充足。转运稳定的患者时转运人员推荐至少两人,对于不稳定的患者应至少四人。 (一)针对患者的一般原则 1、转运前应确认患者的情况适合且能耐受转运。 2、转运前确认患者所带医疗材料设备,如静脉通道、引流袋、监护设备等稳妥放置,应方便观察,避免意外受损。 3、转运中将患者稳妥固定。转运时应患者头部在后,入电梯时应头部向。在患者头侧的转运人员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指征。注意患者的头、手、脚等不要伸出轮椅或推车外,避免推车速度过快、转弯过急,以防意外伤害。 4、注意防护、减轻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转运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对于清醒患者,应对转运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以减轻患者的紧焦虑情绪。转运过程中将患者妥善覆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5、转运前后应进行完善交接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快捷指南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快捷指南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2 执笔:黄文起 专家组:吴新民于布为薛张纲徐建国岳云叶铁虎王俊科 目录 一、概述 二、人体液体分布 三、监测方法 四、术中液体治疗方法 五、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 一、概述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推荐重视麻醉手术期间的认体治疗。此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二、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术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 三、监测方法 临床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一)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1、心率(HR)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早期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 2、无创血压(NIBP)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无创袖带血压,低血溶量的表现会出现低血压。 3、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 mL/(kg?h) 以上,但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的变化。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也是术中判断血容量的有效指标。 4、灌注指数(PI)是围术期的重要监测项目,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流形描记随呼吸变化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 5、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廓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度。 (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1、中心静脉压(CVP)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指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CVP 监测。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荷试验。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或正压通气)记录,应重视CVP的动态变化。 2、有创动脉血压(IABP)是可靠的循环监测指标。连续动脉血压波型与呼吸运动的相关变化可有效指导输液,若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13%,或收缩压下降≥5 mmHg,则高度提示血容量不足。 3、肺动脉楔压(PAWP)是反映左心功能和左心容量的有效指标。 4、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 是目前临床判断心脏容量的有效指标,EDV= 每搏量(SV)/ 射血分数(EF),左心EDV 测定采用超声心动图,右心EDV 测定采用漂浮导管。 5、FloTrac是目前临床监测血容量的有效方法,维持SVV<13%。 (三)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1、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糖、胃粘膜pH(pHi)及血乳酸pH 对于维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注不足时需及时进行动脉血气监测。血乳酸和胃黏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快捷指南(2012)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快捷指南(2012)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执笔:黄文起 专家组:吴新民、于布为、薛张纲、徐建国、岳云、叶铁虎、王俊科

1.概述 2.人体液体分布 3.监测方法 4.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5.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目录 2 2 2 3 6

一、概述 ●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推荐重视麻醉手术期 间的液体治疗。此指南并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二、人体液体分布 ●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 浆(PV)组成。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术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 三、监测方法 临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 (一) (二) 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1.心率(HR),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表现, 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 行鉴别。 2.无创血压(NIBP),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无创袖带血压,低血容量的表现会出现 低血压。 3.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 mL/(kg.h) 以上,但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的变化。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 温度也是术中判断血容量的有效指标。 4.灌注指数(PI)是围术期的重要监测项目,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波 形描记随呼吸变化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 5.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廓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度。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1.中心静脉压(CVP)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指 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CVP监测,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荷试验。 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或正压通气)记录,应重视CVP的动态变化。 2.有创动脉血压(IABP)是可靠的循环监测指标。连续动脉血压波型与呼吸运动 的相关变化可有效指导输液,若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13%,或收缩压下降 5 mmHg,则高度提示血容量不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