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

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四、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

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始终围绕

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六、个性化理念

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个性化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个性化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求创设和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搭筑个性化教育大平台;其次在教育观念上它提倡平等观点、宽容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鼓励学习者各显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采取不同的教

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

七、开放性理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

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等等。教育观念的开放性即指民族教育要广泛吸取世界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教育方式的开放性即教育要走国际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即教育要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拓宽,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拓展;教育目标的开放性即指教育旨在不断开启人的心灵世界和创造潜能,不断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拓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指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拟的等各种资源用于教育活动,以激活教育实践;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容,使教材内容由封闭、僵化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与新颖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指打破传统的单一文本考试的教育评价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八、多样化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这首先表现在教育需求多样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的规格、标准必然要求多样化;其次表现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管理

体制多样化;再次还表现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质量的标准多样化等等。这些都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它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进行柔性设计与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弹性教学与弹性管理模式,主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政策法规体系与舆论氛围,以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九、生态和谐理念

自然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样也需要宽松和

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也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把融洽、和谐的精神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有机的要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整体,使人才健康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营养、水分、空气等各种因素产生和谐共振,达到生态和谐地育人。所以,现代教育倡导

和谐教育

,追求整体有机的

生态性

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

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十、系统性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成为现实。教育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而,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事情,而且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大事,是整个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事情,是关乎精神文明建设及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大业,它是一项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所以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所以,与传统教育不同,转型时期我国正在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大教育体系,它需要在系统工程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一体化运作,以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现社会系统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整体联动为基础,把健全教育社会化网络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中心工作来抓,促进大教育系统工程的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谈谈中国现代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谈谈中国现代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近年来,有些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思想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个人认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稳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基础教育落后面貌。一、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漂亮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而当地的农村中小学却是另一片凄惨景象:八九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挤一间50 多平方米的教室,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教师没有办公室,三四个教师挤一间不足20 平方米的简易寝室兼办公室,许多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由于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

极为有限,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 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学校挖走了,让一些急需要年轻教师的学校“干瞪眼”。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有些家长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在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

现代教育的五大理念

现代教育的五大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四、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

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实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现在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 一位哲学家说过,就像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欲望、价值、潜能,所以有这些差异才有个性,有这些差异才见特色,有这些差异才见生动。当我们接受了学生的差异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接受学生没有差生这一理念。我们通常讲的差生就是考试差、分数差的学生。这样评价对教师可以理解,因为学校评估教师要分数、升学要分数、家长要分数,但对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不客观的。人的表现行为和活动能力千姿百态、林林总总,把一个方面的差异,作整体判断对学生来讲这是蛮横无理的。 面向全体就是要正确理解后进生和觉悟生。 我们通常讲的觉悟是思想觉悟,实际上学习更需要觉悟。思想家把人的觉悟是分开来看的,觉是感觉,是直观的,悟是悟性,是思维。觉是别人的点拨,悟是自己的体会,悟是觉的结果,觉是悟的过程。过去所讲的“双差生”,实际上是后进生、差异生、觉悟生。人是多面性,每个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例如钱钟书进清华大学数学考0分,被破格录取,后来却成为了学贯东西著作等身的一代大师。香港富豪李嘉诚小学没有毕业,由一个学徒工成为香港当今商界巨子。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参加清朝科举考试,考了17年连个秀才都没都考取,最后一场大病,病死四十天而复活,就讲天话说天书,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兄弟,写出《警世良言》、《劝世良言》,他创立天地会,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历时13年而亡,创造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经管系国贸专业马亭亭 学号4110516128 “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想,关于对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思考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虽然比我国以前古代科举考试大有进步并且现在也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的制度与体制,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貌似是以培养全能学生为目标,总想着要以后的孩子什么都行。这就给儿童教育时期的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自由的青春,有的只是家长,老师,学校给安排的一次次辅导与考试。还无法辨别对错的他们在千万父母铺就的相似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过了小学,过了中学,然后他们大多数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寄宿的高中,远离父母的他们丝毫得不到清闲,他们又被赋予了高考的重任,在书本摞成的教室里掌握做题技巧、考试方法,然后高考,在有地域保护这个不公平的条件下,有的人去了清华,有人进了专科。不公平的教育条件下又有不公平的选拔制度,造就了一部分人去了天堂一部分人下了地狱。 另外,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缺点也暴露无疑。让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就不对——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与考试有关的就学,

与考试无关的就不学;还有的同学干脆就没学,天天沉迷在游戏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大学生在考场上作弊成风,每次考完试,地上总是撒满了缩印版的小抄——现代科技为广大学子们“造福”啊!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踏踏实实的将自己本专业的学识与技能学好,而是靠着浑水摸鱼,投机取巧通过考试,而且大学也没有多少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们立马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你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你就是鲁迅、郭沬若来了也白搭。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还有我们的政治课,那哪里有一点严肃可言,简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义词。真难为这些老师这么些年是怎么教过来的。就是自然科学,它的死板与教条也让人难于忍受。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现过的题目,只要是高考曾经定下的答题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动,明明你是对的都不行!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除了教出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2.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3. 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 4.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 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 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 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日期:2016年10月19日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杨九诠【字体:大中小】 本文导读: 豪迈地奔向未来 CFP供图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豪迈地奔向未来CFP供图 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力资源塔式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在这篇文章里,当我们在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时,我们是在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国版本”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即“教育现代化2030”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总体性承诺,也是对中国教育的全面规划和战略实施。 整体而综合地看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面向,而不是某一面或某个侧重面。 教育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教育第一”的核心理念,这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高度一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与中国其他领域的“2030”规划综合为一个系统。一方面,需要将“教育2030”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其他各领域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应该成为“教育2030”表达和行动的基本“语境”和“场域”。 总体看来,我国在论及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时,直接向教育现代化提要求或向教育现代化寻求支持的不多。间有言及,往往察焉不精、语焉不详,远未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对话。从教育领域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制定,应立足于“教育优先”“教育第一”战略,主动发起与其他各领域持续有效的深度对话。

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

现代教育管理新理念

现代教育管理新理念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从而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给予了更多的希望。因此,现代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应准确地自我定位,明确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由此可见,现代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教育不是策划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世界上,有的事情是可以等待的,是可以重来的,唯独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不可以等待的,是不可以重来的。这段话是我在校长培训班所学到,在以前所做的,没有理解透彻,此次学习使我对这句话得到更深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我是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在我的管理上,我深知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所以我在管理学校后勤工作后,对后勤工作进行了整改,当前,

我校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期,身为副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担子沉重。到任以来,我边干边学,团结依靠后勤一班人,遵照校领导的正确指导,逐步梳理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规程,确保总务后勤工作平稳开展。我以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完善管理方法 要做好这份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后勤工作,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我要每天都到学生宿舍、食堂、教室、操场,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与老师、学生交流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可以证实自己的管理是否正确,因为服务对象和服务者,是管理者一切指令的受益者和实行者,只有他们的反映和实施的结果,才能准确地检验自己的指令是否正确,是否完善,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管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愿望和要求,可以从他们那里吸取智慧和营养,就能够使我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角色。另外,工作氛围对一个部门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工作互相补位,提高工作效率,大家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的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蔚然成风,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新进职工,为了使他们尽快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掌握后勤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程序,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以师带徒的方式,向他们传授方法和经验。因为后勤的工作,不是靠几个或十几个人就能干好的,而是要靠每一位职工的共同努力,只要每一块木板一样高,才能保证后勤的工作水平整体提高。现在后勤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 (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1928年9月至1939年10月,陈鹤琴担任上海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竭力争取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办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先后办了6所小学(附设幼稚园)和1所女子中学,在工人区办职工夜校和简易小学;先后给一百余所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已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根源与动力。 主体部分 主题1: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摆脱了资源稀缺与效益递减的限制,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与尖端制控的优势,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其核心的特征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价值取向上的缺陷,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上的缺陷,独立、封闭、单一、深奥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并列的缺陷,记忆、训练的接受学习等缺陷导致学生个性张扬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群体分化严重等痼疾,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是以联结教学与学习,反应教育取向的课程为切入口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2021年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

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中国现代的教育问题-作文

中国现代的教育问题 纵观现代的中国教育现状,无不以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分数已经成为广大学生日夜追赶的目标。 实为可悲。 好的分数,能让老师另眼相看,好的分数可以让同学们对你百般敬佩,而高的分数更能让你一朝成名,让你上清华或北大。 难怪分数会被几乎所有的学生追捧。 分数在所有的学校几乎都排在第一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品德素养也是学校司空见惯的做法。 如分数常名列前茅的学生,他的那些什么道德评比,素质品德评比总会是,而该学生是否真能做到的等级呢,就不得而知了。 显然,中国的教育已在日益渗透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显露出弊端与不公平。 难道说学生已经成为分数的奴隶吗,是否为了分数都抛弃了或者是放弃了很多呢?如爱情,如友情,如亲情??????不管放弃与否,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被分数牵着鼻子走。 他们为了分数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学习状态,经常开夜车到深夜一两点,早上更是六点起床,能说他们不疯狂吗?但这肯定不会是学生情愿的。 但他们只能选择用青春做赌注,去赢取前程似锦的未来。 而每天不足五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天的学习时间却超过个小时,

这足以累垮学生的身体,当然成绩肯定不会差了,而慢慢逝去的是那宝贵的青春啊。 据专家说:高中生的年龄里,每天至少要有到个小时休息。 但学生们哪有选择的余地呢。 家长们也常会说: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不加一把劲是不行的,为了将来现在只能辛苦一点了。 就是这样,在社会、家庭、学校的逼迫下,我们只能选择把青春作为赌注,去赢取更高的分数和更好的前途了。 分数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而分数的身价更是在不断飙升。 它已可以决定我们命运,可以决定我们的将来,可以决定我们的前途,更可以评定我们的思想道德,可以评定我们的素质品格,甚至是衡量我们品质优良的唯一标准。 说实在话,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可消除的问题。 几乎分数高的学生都能培养成国家栋梁,科学家,教育家等等。 却忽略了一些不起眼的,分数不高的学生,他们似乎都注定默默无闻,只能做底层员工。 而社会给我们的解释是:他们知识面窄,文化底蕴低,不适合时代的竞争与发展。 真的就是这样吗?事实胜于雄辩。 分数不高的学生们的实践、交际和口语能力,并不比分数高的学

论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_王卫华

《教学与管理》2008年2月20日 教育评价作为与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发展研究并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三大课题之一,对 教育活动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开展合乎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评价,将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运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教育评价的理念是指贯穿教育评价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它是在总结教育评价的功能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人们对教育评价的期望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将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因此,本文试总结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发展,重视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为本是评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促进发展是评价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教育活动的过程,即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一、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1.以人为本评价理念的提出 在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上,泰勒模式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面临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波及美国的各行各业。为此,进步教育协会(ProgressiveEducationAssociation)开展了著名的“八年研究”(Eight-yearStudy),泰勒(R.W.Tayler)受委托负责其中的评价研究。泰勒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他负责评价培养的进步学校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普遍比非进步学校的学生优秀。因此,“泰勒等人创造设计的教育评价,使新教育获得实效,证明教育评价能够毫无遗憾地促进新教育效果。”[1] 一般来说,泰勒模式的评价理念在哲学上反映了美国实用主义思想,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在具体方法上,则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要求,同时,还带有实证主义的痕迹。这种评价模式简单可行,易于操作,但它却是以漠视人的本体性,牺牲信息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为代价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哲学逐渐确立主导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了严厉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烈反对行为主义者绝对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理念,认为行为主义是把人机械化、生物学化了,导致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降低;过分注重外显的行为,忽视了人的内在潜能;不研究价值,对人行为的动机缺乏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着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这一倾向在第四代教育评价那里显得尤为突出。第四代教育评价坚持以人为评价的中心,反对人的物化;重视人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拓宽了评价范围;改变以往评价者监督、控制的传统地位,使评价者既是刺激物,也是反应者,从而能充分听取被评价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重视价值多元化,认为由于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的不同,人的价值取向是多样的,反对以往不讨论价值或认为价值同一的观点。第四代教育评价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以人为本成了教育评价者的共识,成为指导教育评价活动的理念之一。 2.以人为本评价理念的具体涵义 (1)评价活动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评价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共同活动。从评价者这一方面来说,评价要注重发挥评价者的主体作用。评价并不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内容按部就班地执行评价程序,评价过程中有很多主观选择、主观判断,要真正达到高质量的评价,就必须发挥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使评价者能够引导评价的正确方向,达到预定的评价目的。再从评价对象来看,评价对象可 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卫华论 3 ??

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四、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近年来,我们以“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一、开放的课堂为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的气氛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人际关系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在校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对待所有从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于对教师的眷恋。儿童常因喜欢老师愿意参加美术活动,因为喜欢老师而变得守纪律和听话,他们愿意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开放性教育还十分注重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够尊重自己内在价值的教师也会十分尊重学生,对于儿童的创造给予保护和鼓励。儿童们年龄虽小也都有自尊,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才能恰当地提出建议和给予合适的帮助。教师应避免以个人的好恶进行作业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掌握多元文化艺术知识,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帮助各色各样的学生发展自己。 二、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

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 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进行.如果学生由头至尾都不能走进你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继续下去。 《画纸转转转》一课中,我采用了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那到前一位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学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在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表现形式空间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为21世纪的美术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拓展和组织形式上提供广泛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功。如在《小纸船的梦》的教学中,我把制作立体场景作为重点,因此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我在导入上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老师点出这种现象在美术中叫遮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和法国,希望把两国的大学学风引入中国,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明确大学的宗旨,扭转校风。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而非养成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在改变校风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他们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整顿教师队伍,聘请学有所成、德高望重的学者任教,辞掉不称职的中外教师;率先在大学中设立各科研究所,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提倡道德修养,成立各种团体,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其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无论何种学派,只要它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使彼此相反,也可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在教师聘请上以学术造诣为标准,而不管其政治倾向如何。这一原则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文化的专制和垄断,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