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组培

植物组培

植物组培
植物组培

植物组培室验中心器件清单组培设备

C、称量室设备

F、培养室设备

D、中央实验室设备:32406.00 E、接种室设备:6501.50 F、培养室设备:6018.00 合计79130.50元

合计4240元

图书

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崔德才化学工业(2005-08出版)¥23.50

植物组织培养巩振辉、申书兴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08出版)¥21.80.

植物组织培养王振龙、王振龙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06出版)¥25.5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彭星元、彭星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出版)¥15.00

植物组织培养吴殿星、胡繁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1出版)¥20.30

植物组织培养王水琦、王水琦中国轻工业(2007-03出版) ¥22.30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第2版)刘庆昌、吴国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01出版) ¥24.60

植物组织培养教程(第3版)李浚明、朱登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09出版) ¥28.60

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王金刚、张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8出版) ¥19.30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吕晋慧、孔冬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5出版)¥20.80

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技术程家胜金盾出版社(2003-01出版)¥4.50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周玉珍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03出版)¥8.90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实验教程郭仰东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2出版)¥15.00

植物组织培养原理与技术李胜、李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1出版)¥22.60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钱子刚、钱子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1出版)¥22.00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刘庆昌、吴国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01出版)¥27.90

植物组织培养导论(原著第2版)M.K.拉兹丹、肖尊安、祝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05出版)¥35.10

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崔德才、徐培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05出版)¥23.5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刘振祥、廖旭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05出版)¥20.2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李永文、刘新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8出版)¥22.3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手册王玉英、高新一金盾出版社(2009-07出版)¥15.10

植物组织培养简明教程利容千、王明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08出版)¥10.90

植物组织培养吴殿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8.80

植物组织培养石晓东、高润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2出版) ¥22.30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研究李健、李健、连勇、连勇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8出版)¥57.40植物组织培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王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06出版)¥24.5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手册王玉英、高新一金盾出版社(2006-03出版)¥10.80

植物学实验技术教程:组织培养、细胞化学和染色体技术尤瑞麟、尤瑞麟北京大学(2008-01出版)¥20.80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指导王蒂、王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5出版)¥12.60

花卉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王家福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01出版)¥11.40

植物组织培养(园林园艺农艺应用生物技术类专业用)王清连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01出版)¥12.40

植物组织培养沈海龙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02出版)¥20.80

植物组织培养教程(第3版)李浚明、朱登云中国农业大学(2005-09出版)¥10.4

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谭文澄、戴策刚、潭文澄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08出版)¥13.60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王小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09出版)¥14.80

植物组织培养教程李浚明、李浚明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01出版)¥11.80

植物组织培养曹春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08出版)¥17.40

热带植物组织培养刘进平、莫饶科学出版社(2006-09出版)¥18.6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刘振祥、廖旭辉化学工业(2007-05出版)¥12.40

滇西学术文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李福元、徐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2出版)¥23.30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陈耀锋中国农业出版社¥17.40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刘庆昌、吴国良中国农业大学(2003-01出版)¥15.40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邱运亮、段鹏慧、赵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02出版)¥18.70

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高文远、贾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4出版)¥21.20

植物快繁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范继红、农业部家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9出版)¥ 4.80

中药组织培养实用技术冉懋雄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01出版)¥14.30

果树的脱毒与组织培养王国平、洪霓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8出版)¥7.50

农业生物技术(园艺及种植类相关专业用)孙秀梅、王福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01出版)¥20.10

植物细胞工程简明教程刘进平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2出版)¥20.80

植物生理学潘瑞炽、潘瑞炽、王小青、李娘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出版)¥23.60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学叶创兴、叶创兴、朱念德、廖文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出版)¥39.60

植物生理学(第4版)泰兹(Lincoln Taiz)、奇格尔(Eduardo Zeiger) 科学出版社(2009-08出版)¥98.60

植物生物学杨继、杨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3出版)¥27.70

植物系统分类学:综合理论及方法古尔恰兰·辛格(Gurcharan Singh)、刘全儒、郭延平、于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8出版)¥66.80

植物生理学(第2版)武维华科学出版社(2008-08出版)¥44.70

植物学强胜、强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出版)¥27.40

种子植物分类学汪劲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出版)¥32.60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陈晓亚、汤章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1出版)¥61.40

植物生理学辅导与习题解答(第2版)罗红艺、邱保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1出版)¥20.80

园艺植物栽培学(第2版)范双喜、李光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08出版)¥22.70

逆境植物细胞生物学简令成、王红科学出版社(2009-01出版)¥52.50

植物生理生态学Hans Lambers、F.Stuart Chapin、张国平、周伟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7出版)¥51.00

高级植物营养学李春俭、李春俭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1出版)¥35.20

药用植物学丁景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3出版)¥18.90

植物生理学:物理化学与环境(原著第4版)(导读版)诺贝尔(Park S.Nobel) 科学出版社(2010-01出版)¥106.30

园林植物与应用李文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3出版)¥27.00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4版)张志良、瞿伟菁、李小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出版)¥24.80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科学出版社(1999-12出版)¥40.10

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赵福庚、何龙飞、罗庆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06出版)¥23.60

植物生物学贺学礼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9-07出版)¥32.30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程金水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06出版)¥30.80

植物数量遗传学孔繁玲、孔繁玲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06出版)¥30.00

植物凋落物生态学刘强、彭少麟科学出版社(2010-01出版)¥38.20

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克里斯蒂安·柯勒(Christian Korner)、吴宁、罗鹏科学出版社(2009-01出版)¥70.90

植物病原线虫学刘维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01出版)¥50.20

化妆品植物学祝钧,王昌涛、祝钧、王昌涛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07出版)¥19.20

普通植物病理学谢联辉科学出版社(2006-08出版)¥27.00

植物油料加工产业学(上册)王瑞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9出版)¥107.30

农业植物病理学侯明生、黄俊斌科学出版社(2006-12出版)¥36.30

植物学方炎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02出版)¥27.90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2版)陈建勋华南理工大学科学出版社(2006-02出版)¥8.90

植物凋落物生态学刘强、彭少麟科学出版社(2010-01出版)¥38.20

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景士西中国农业出版社¥31.60

植物学导教导学导考(高教版)姜在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0出版)¥16.20

植物学导教导学导考(高教版)姜在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0出版)¥16.20

神奇百草园:药用植物探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席玉全、李亦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15.20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郝建军、康宗利、于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2出版)¥20.20

药用植物学(供中药类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姚振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7.70

简明植物学教程李景原、李景原科学出版社(2008-08出版)¥24.00

植物群体遗传学徐刚标科学出版社(2009-09出版)¥27.70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武吉华、张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出版)¥27.10

昏迷与植物状态诊断治疗学王培东人民卫生(2008-04出版)¥49.70

植物生物学(第2版)(导读版)拉克(Andrew Lack)、David Evans 科学出版社(2009-08出版)¥37.40

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导论刘穆科学出版社(2006-05出版)¥47.60

植物生理学张治安、陈展宇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2出版)¥34.20

植物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教程马丹炜、马丹炜科学出版社(2009-04出版)¥20.80

园林植物育种学戴思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2出版)¥21.30

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王英典、刘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出版)¥11.00

植物细胞遗传学(第2版)宋同明,陈绍江、宋同明、陈绍江科学出版社(2009-01出版)¥30.00 植物地理学马丹炜、马丹炜科学出版社(2008-07出版)¥24.60

植物生理学教程陈琳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1出版)¥33.50

世界最新英汉双解植物学词典拜利(JillBailey)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04出版)¥39.90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孔祥生、孔祥生、易现峰、易现峰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2出版)¥20.10 画说植物品格孙其峰、于文书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08出版)¥24.40

药用植物资源学(附赠CD光盘1张)郭巧生、郭巧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8出版)¥35.10 植物生物学与生太学实验高玉葆,石福臣,等科学出版社(2008-05出版)¥20.20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刘萍、李明军科学出版社(2008-12出版)¥17.70

植物学实验技术教程:组织培养、细胞化学和染色体技术尤瑞麟、尤瑞麟北京大学(2008-01出版)¥20.80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陈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1出版)¥121.50

中国裸子植物材的木材解剖学及超微构造姜笑梅、等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01出版)¥132.00 基础生物学实验指导植物生理学分册赵海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08出版)¥9.60

植物学实验指导关雪莲、王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09出版)¥15.50

植物学(第3版)李扬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7出版)¥24.50

园林树木学高润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1出版)¥10.30

药用植物学姚振生、熊耀康科学出版社(2005-01出版)¥19.80

植物种群动力学演化机制林振山、刘会玉、齐相贞科学出版社(2010-03出版)¥55.20

植物营养学(下册)(第2版)胡霭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02出版)¥20.00

植物营养学(下册)(第2版)胡霭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02出版)¥20.00

实用植物激素学黄君成、周欣、熊宜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6出版)¥7.40

植物资源学杨期和、杨期和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30.40

植物生理生态学蒋高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出版)¥27.40

植物害虫检疫学(第2版)杨长举、张宏宇科学出版社(2009-04出版)¥33.60

植物生理学张立军、梁宗锁科学出版社¥29.00

植物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金银根科学出版社(2006-08出版)¥28.20

药用植物学(供中药类专业用)杨春澍、杨春澍、万德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2出版)¥19.50

植物发育生物学崔克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1出版)¥37.30

植物发育生物学白书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9出版)¥17.30

园林植物保护学董钧锋、董钧锋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08出版)¥28.00

植物发育生物学白书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9出版)¥17.30

植物分子生态学阮成江、何祯祥、周长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3出版)¥32.00

植物保护学花蕾、花蕾科学出版社(2009-01出版)¥30.40

药用植物学王德群、谈献和科学出版社(2005-08出版)¥23.80

植物生理学模块实验指导李玲、李玲科学出版社(2009-01出版)¥21.00

植物育种学胡延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出版)¥24.80

植物保护学通论韩召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出版)¥18.90

植物生理学张继澍、张继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出版)¥31.10

植物生物学实验汪小凡、杨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出版)¥17.80

植物生理学王沙生、高荣孚、吴贯明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2出版)¥23.80

药用植物学(药学类各专业用)潘凯元、潘凯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出版)¥24.40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程(附光盘1张)赵宏、赵宏科学出版社(2009-07出版)¥37.70

植物学王建书、王建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8出版)¥27.20

植物保护学叶恭银、叶恭银浙江大学(2006-12出版)¥48.00

植物学刘胜祥、黎维平科学(2007-06出版)¥20.80

植物学赵桂仿科学出版社(2009-03出版)¥23.10

植物学刘胜祥、黎维平科学(2007-06出版)¥20.80

孢子植物实验及实习周云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出版)¥11.90

植物生物学李凤兰,高述民(2008-09出版¥33.50

植物学(南方本)许鸿川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01出版)¥35.30

植物学实验教程李凤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04出版)¥15.70

药用植物栽培学徐良、徐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8出版)¥21.4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第2版)赖传雅、袁高庆科学出版社(2008-08出版)¥42.40

植物检疫学许志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01出版)¥29.50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张志良、瞿伟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出版)¥20.30

植物代谢途径的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博纳特(Bohnert.H.J.) 科学出版社(2009-04出版)¥98.60

听故事学科学:植物篇张銮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9出版)¥10.90

药用植物与中药鉴定实验严铸云、严铸云科学出版社(2008-09出版)¥19.20

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阮晓、王强、颜启传科学出版社(2010-04出版)¥69.30

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指导范双喜、张玉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01出版)¥10.00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学:野外实习理论与方法孔冬梅,张义贤,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4出版)¥17.50

植物学实验何凤仙、何凤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1出版)¥13.20

药用植物学笔记严寒静、严寒静、谭毓治科学出版社(2010-01出版)¥14.7

药用植物栽培学罗光明、刘合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9出版)¥21.80

药用植物栽培学罗光明、刘合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9出版)¥21.80

植物生物学杨世杰科学出版社(2000-10出版)¥34.00

生物学基础实验教程:植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免疫学实验滕利荣、孟庆繁科学出版社(2008-06出版)¥30.80

种子植物系统学张宏达科学出版社(2004-01出版)¥79.00

园艺植物病理学(第2版)李怀方、刘凤权、黄丽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27.70 观赏植物生物学赵梁军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08出版)¥32.10

植物生产学董树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出版)¥25.00

植物营养学黄建国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03出版)¥34.80

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及信号转导印莉萍、黄勤妮、吴平科学出版社(2006-09出版)¥46.70

植物病理学概要郭尚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9出版)¥44.60

药用植物学艾铁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02出版)¥37.80

种子植物实验及实习(第3版)尹祖棠、刘全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3出版)¥15.70

植物学实验与技术金银根科学(2007-08出版)¥20.20

植物资源与营养保健学武天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01出版)¥25.10

蕨类植物学张光飞、陆树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出版)¥33.30

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植物生产类专业用)杨文钰、屠乃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04出版)¥32.60

农林:植物生理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张继澍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06出版)¥11.50 植物学实验姚家玲、姚家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2出版)¥18.70

药用植物学(供药学类专业用)郑汉臣、郑汉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08出版)¥33.60

植物地理学阎传海科学出版社(2003-01出版)¥16.10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张以顺、陈云凤、黄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2出版)¥15.00

植物学辅导与习题详解黄燕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1出版)¥20.80

新编药用植物学孙萌、张亚芝、雷国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12出版)¥44.60

植物分子遗传学休斯(MonicaA.Hughes)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2出版)¥23.40

植物病毒: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谢联辉、林奇英、吴祖建科学出版社(2009-06出版)¥100.10 植物资源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杨利民¥40.80

园艺植物育种学徐跃进、胡春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出版)¥20.40

药用植物生态学王德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04出版)¥13.40

比较植物病毒学(原著第2版)(导读版)(附赠光盘1张)罗杰·赫尔(Roger Hull)、等科学出版社(2010-01出版)¥95.10

药用植物育种学萧凤回、郭巧生¥41.90

植物虫害检疫学杨长举、张宏宇科学出版社(2005-08出版)¥27.00

农业植物病理学陈利锋、徐敬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2出版)¥37.00

植物生理学(第2版)王宝山、王宝山科学(2007-07出版)¥24.00

基因定位调控植物生长与性状原理与技术陆海、蒋湘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09出版)¥15.60

植物病理学导论刘大群、董金翱科学出版社(2007-08出版)¥24.70

合计5848.5元

实验设备:79130.50元

实验药品:4240元

图书:5848.5元

总计:89219元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种在合成培养基上,使其按照预定目标生 长发育成新植株。近年来,花卉组织培养及快繁脱毒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花卉种苗 繁殖生产中。 一、组织培养在花卉产业中的应用 1.快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种苗生产的主要技术之一。经组织 培养,可增加繁殖系数,加快繁殖速度,可生产出种性纯、品质好、产花量高的生产 性用苗。在花卉育种过程中,不断的杂交、选种极大地扩展了花卉的花形与颜色,使 得花卉在各方面都越来越接近人们的需求。但在同时,也造成了花卉基因类型的高度 异质化———子代不易有均一表现。而组培苗是在母株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保持母株的全部特性(花形、花色、株形、开花习性、抗逆性等), 因而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植株加以分生,从而得到大量与母 株一模一样的植株。 2.培育脱毒苗木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植株的分生组织不易感染病毒的原理,可 以对花卉植株的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来繁殖苗木,防止亲代植株的病害传递给子代,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 病毒病对长期应用营养繁殖(分株、扦插等)的观赏植物及其生产的危害相当严重。由于观赏植物多采用营养繁殖,如嫁接、分株、压条等方法繁殖时,病毒(及类 病毒)则通过营养体及刀具、土壤传递给后代,大大加速了病毒病的传播与积累,导 致病毒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统计,观赏植物的病毒已多达100多种,并且逐年有 新增病毒的报道。观赏植物因病毒病大大影响其观赏价值,表现在康乃馨、菊花、百合、风信子等的鳞茎、球茎与宿根类花卉及兰科植物等严重退化,花少且小,花朵畸形、变色,大大影响观赏价值,严重者甚至导致某些品种的灭绝,严重制约观赏植物 生产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切花品种跨不出国门的原因之一。组培快繁技术已应用到蝴蝶兰的栽培中非洲菊也可以通过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繁殖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不带毒或少带毒。感病植株体内的病毒分布不均匀,其数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越靠近茎尖顶端的区域,病毒 的浓度也越低。分生区域无维管束,病毒只能通过胞间连丝传递,赶不上细胞不断分 裂和活跃的生长速度,因此生长点含有病毒的数量极少,几乎检测不出病毒。因此, 茎尖培养时,切取茎尖的大小对脱毒效果有很大影响,茎尖越小效果越佳,但太小时 不易成活,过大则不能保证完全除去病毒。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种类的病毒在茎尖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标准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植物组织培养》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必修课 学分:3分 计划学时:45 适用专业: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门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将来能从事相关工作,如能够独立设计组培方案、具备培养基制备、进行无菌操作、快繁、控制污染、褐化、玻璃化等不良现象发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独立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经营管理的工作。该课程以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为适应时代发展,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实际,压缩理论课时,精选教学内容,增加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传授量,增加实验实训课的课时。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使课程教学朝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方向发展。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理论课时48学时。根据植物组织培养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内容模块体系。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老三段”模式,打破学科特性,理论知识要求“必需、够用”,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并以此来构建组培课结构和内容体系。在实践教学上,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强化实训项目的实用性。本课程一般按照“实验室设计与培养条件要求―培养基制备―无菌操作技术―器官培养―个体植物组织培养与园艺植物栽培”的顺序进行。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能识别常见的污染、褐变、玻璃化等现象,掌握组培培养方案设计程序和器官培养要求,掌握组培各流程环节与技术要求。通过参观组培实验室,掌握组培实验室的场地选择和厂房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配制母液、培养基的制作、使用无菌操作技术,能熟练掌握培养基母液和激素母液的配制,并且能够独立完成培养基的制作和高压灭菌锅的使用,还要掌握不通植物材料无菌接种技术。通过个体植物组织培养的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组培技术研发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组培技术研发 模块介绍 本模块针对组培研发岗位的工作职责与任职要求,编排了试验方案设计和数据调查与分析二个实训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组培的基本理论、提高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措施、组培试验方案的制订等,重点阐述了组培快繁的程序与类型、组培研究的技术路线与试验设计方法、组培快繁的常见问题、组培数据调查与分析方法等。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项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设计组培试验、撰写试验方案、编制组培试验观察表和技术指标统计分析,具备组培研发工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相应的职业素质。模块结构设计见表1。 表1 模块结构设计 项目1 组培试验方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终极目标 能够根据培养对象和培养目的科学设计试验方案。 (二)促成目标 1.熟悉信息搜集途径和文献检索方法,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2.清楚组培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试验方案的体例与撰写要求; 3.熟悉组培基本理论,清楚组培快繁程序、类型与试验设计方法; 4.熟悉组培苗遗传稳定的影响因素与提高措施; 5.培养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学习内容 1.组培基本理论; 2.组培快繁程序; 3.组培快繁类型与再生途径; 4.提高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措施; 5.信息搜集途径与方法; 6.组培研究内容(影响因素); 7.组培研究的技术路线; 8.组培试验设计方法; 9.组培试验方案格式。 三、知识点 1.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根芽激素理论); 2.组培快繁程序(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 3.组培快繁类型(无菌短枝型、丛生芽增殖型、器官发生型、胚状体发生型、原球茎发生型); 4.提高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措施; 5.信息搜集途径与方法; 6.组培研究内容(影响因素); 7.组培研究的技术路线; 8.组培试验设计方法(单因子试验设计、双因子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 9.组培试验方案格式。 四、技能点 1.组培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2.组培试验方案设计能力。 五、教学重点 1.细胞全能性理论; 2.组培快繁程序与快繁类型(植株再生途径); 3.组培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植物组织培养 (2)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胚胎、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又称为植物离体培养 离体生态学:是指研究离体培养环境条件控制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培养基、植物材料和人工环境条件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那部分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愈伤组织(callus):是指外植体因受伤或在离体培养时,其细胞进行活跃的分裂增殖而形成的一种无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 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 1.组培技术是无菌操作技术。 2.组培材料处于完全的异养状态。 3.组培材料可以是离体状态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 4.组织培养物可以形成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也可以进行茎芽增殖或生根 5.组培容器内的气体和环境气体可通过封口材料进行交换,相对湿度通常是几乎100%,因此,组培苗叶片表面一般都无角质层或蜡质层,且气孔保卫细胞功能缺乏,气孔始终都是张开的。 6.组培的环境温度、光照强度和时间都是人为设定的,其参数可调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类型 组织培养 器官培养 胚胎培养 细胞培养 原生质体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任务 研究离体培养条件下,细胞、组织或器官所需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发生和代谢规律,植物脱毒方法和机理,植物特别是一些难繁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方法,细胞融合方法和机理,再生个体的遗传和变异,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机理和方法等 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和动物学家Schwann于1838-1839年提出的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于1902年提出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李继侗和沈同1933年成功培养了银杏的胚。 1952年,Morel和Martin提出了植物脱毒(virus free)技术 Guha和Maheshwari等——花药培养 Cocking等-原生质体培养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一、无糖组培技术原理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是由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明。它是一种全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环境控制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有机结合。它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利用工程技术手段调节组培微环境的空气、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因子,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组培植物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该项研究成果已成为世界领先技术。目前,中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已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种苗工业化生产中。该技术于1997年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昆明市科技局委托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从日本引进。 二、无糖组培技术优势 由于植物无糖组培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对植物无糖组培微繁殖中的容器换气次数、光照强度、CO2浓度、培养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节,并通过监测反馈结合植株生长特性建立符合植株生长要求的稳定供气系统和温度调控系统,从而解决了传统组织培养中存在的污染率高、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生长迟缓、生理功能紊乱、玻璃苗、畸形苗多等问题。据相关资料报道,无糖组培快繁技术与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比,显著提高苗的质量和产苗率,可缩短培养周期,种苗生产综合成本降低。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该项

研究成果已成为世界领先技术。 无糖组培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缩短,技术和设备的集成度提高,降低了人工操作强度,更易于在规模化生产上推广应用。 三、无糖组培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研制开发了无糖培养微繁殖生产的配套设施,获得三项专利。 目前,该项技术已初步应用于非洲菊、彩色马蹄莲、灯盏花、甘薯、葡萄、满天星等植物并获得成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糖组培技术培育出的苗具有抽叶多、植株健壮、节间距短、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光合自养能力强等优良的生物学性状。美国、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可解决传统组织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显著提高种苗质量,缩短培养周期,提高产苗率,降低生产成本。但目前,该项技术在药用植物方面的应用研究,除云南农大王荔课题组报道外尚未见其它报道。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分析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16:23:14.9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作者:邓伟斌 [导读] 组培育苗,即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其属于一种典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范围很广。 广东美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516000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园林工程成为重要的项目之一,旨在为改善当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净化城市空气,为人们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园林工程建设体系中,组培育苗技术不断衍生,其是园艺植物培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该种技术所产生的培育效果甚为理想。对此,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以广东地区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为对象展开系统化的分析,旨在提高城市园林植物培育水平。 关键词: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 组培育苗,即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其属于一种典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范围很广,其所产生的价值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其是种苗工厂化、规划化生产的主要方式。现如今,植物脱毒技术、离体快繁技术等逐步被应用到草莓、马铃薯与兰花等植物育苗之中,获取了理想的培育效果,这对于我国苗木快繁与肿瘤脱毒而言意义重大。以下我们就组织培育苗产业的基本发展现状展开分析。 一、组织育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组培育苗的研究,最早的研究起源于美国。1943年,美国的专家与学者展开了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发现,植物生长点周边的病毒浓度比较低,甚至很多区域根本没有病毒[1]。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利用植物的茎尖开展组织培养,获得了脱病毒苗,主要是利用脱毒苗来实现快速繁殖,进而生产出大量的脱毒种苗。1958年,我国的相关专家彭爱红等展开了研究,提出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养得到了完整植株,且该植株可以开花结果,进而使得该技术逐步被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其推广效果甚佳。 在我国,关于无病毒种苗与植物快速繁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鉴于组织培养技术的繁殖系数比较大,且繁殖速度比较快,以获得无病毒性的植株,且获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如今,组培育苗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育种、育苗等方面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兰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其在广东地区的种植规模很大,广西省百色市乐业县与那坡县、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等被誉为“中国兰花之乡”。组培育苗技术在兰花种苗生产中的应用是最为典型的。1960年,茎尖组培技术研发并运用成功,获得了无病毒性的兰花组培苗,主要是借助原球茎继代培养方式来达到兰花试管苗生产的效果。目前,我国的组培技术正在逐步完善,通过应用组培技术,使得广东地区的兰花种植技术呈现商品化与规模化的态势发展,进而产生了一种新格局。我国在离体快繁育苗技术方面的研发起步比较晚,可是,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特别是广东、广西与海南等地。当前,广东地区已然对100多种花卉观叶植物展开科学的组培,年产苗木高达500万株,其发展势头比较好。 二、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 1、光自养组织培养技术 光自养组织培养技术即植物无糖组织快繁技术,其主要是在组培时,将CO2输入其中,将其作为重要的糖源,旨在为植物体生长提供所需的碳资源,经过系列的生长发育,再加之环境内各项因子的管控,能确保试管苗从兼养型逐步向自养型方向转变,进而衍生出一种生产种苗速度更快、种苗更优质的新型植物快繁技术。和传统的组培技术相比,无糖组织培养主要是将CO2作为重要的碳源,能减少糖类物质应用而产生的微生物污染问题,能实现对污染率的有效控制[2]。此外,结合植物的实际需要,需强化对组培微环境的合理化控制,其在相应条件下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可提高植物生长速率,以确保植物可健康而茁壮的生长。同时,光自养组培主要是把多孔型无机材料视为重要的培养基质,如石沙子、纤维、成型岩棉等,这些材料不但成本低,也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据肖玉兰等专家的研究,应用此种组培技术,可大大提高小植株的生根质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无糖组织培养微繁殖的试验与研究虽然成功,但是之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相关人员应加深对组培苗生长环境、培养机制、生理特点等的认知,只有掌握各项条件要素,才能为无糖组织培养提供相应的参考。另外,植物材料限制问题突出。其和普通微繁殖相比,无糖组织培养要求外植体必须要具备高质量的茎和芽,若想更好的开展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健康而茁壮的成长,要求植株要具备足够的叶面积或携带子叶的体细胞胚亦可。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开放组培是利用抗菌剂来代替高压灭菌与超净工作台,运用塑料杯来代替以往的组培瓶,让整个操作脱离以往组培严格无菌的环境,可在自然而开放的有菌条件下开展组织培养工作。开放组培无需作高压灭菌与超净工作台处理,仅仅是在培养基内加入抑菌剂,从而达到抑制病菌生长与蔓延的效果[3]。应用此种组培方法,其优势在于对整个组培操作过程进行简化,大大降低组培成本。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遭遇了相应的问题,如植物类型不同,其应如何选择抗菌素、抗生素与防腐剂组合以及抗生素浓度、浸泡时间等问题,这些均需要通过一定的试验才可完成。 3、非试管苗快繁技术 非试管苗快繁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原理,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重要的载体来打造新型育苗技术。借助计算机平台能够精确的模拟环境各要素,这为离体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合适的营养、光、水、温等环境,能促进种苗健康而茁壮的成长,其为此种技术的核心点,其和以往扦插嫁接技术与新型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共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种技术对果树育苗意义深远,特别是对樱桃、杏、梅、李等难以生根的果树效果明显。经过多年研究,以往的组培技术型在果树生根培养和炼苗等技术阶段存在着严重障碍。尽管很多果树品种可以完成芽增殖与培养工作,但是,仍旧无法克服生根难的问题。非试管快繁技术主要是在全光开放环境下取代了试管环境,运用蛭石、珍珠岩等透气、疏松与不含糖的无机基质[4],使用物理灭菌方式来替代以往的灭菌方法,借助叶片自身光合作用来启动生根基因,进而达到快速成苗的效果。此种技术主要是和计算机的环控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运用离体材料的生根与光合作用来模拟最佳环境,进而满足光合自养过程的最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打造更为和谐、健康的城市环境,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园林工程建设,重视对先进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的应用,从而培育出更为优质的植物苗,进而提高园艺植物组培水平。在此次研究中,结合广东地区发展实况,笔者针对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的研究进

华南紫萁组培快繁途径研究

2019年第14期现代园艺 华南紫萁(),又名贯众、大凤尾蕨,真蕨目紫萁科紫萁属蕨类植物,原产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常野生于山地、草丛或溪边。该种是薄囊蕨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也是现存厚囊蕨纲和薄囊蕨纲过渡的少数种类之一[1]。植株高1~2m,树形美观、姿态优雅、终冬不凋,可供庭园、绿化带栽植或室内盆栽观赏,在植物造景和生态绿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嫩苗、根茎、叶柄髓部还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健脾利湿、舒筋活络等功效。 华南紫萁普遍采用分株和孢子繁殖进行人工繁育,对环境条件要求高,且繁殖周期长,受季节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李杨介绍并提出蕨类组培存在的问题[2];葛佳等以扇蕨茎尖为外植体,通过绿球体(GGB)途径获得了再生植株[3];王淼等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和激素配比对东北蕨菜组培快繁的影响[4]。本研究旨在探索出适宜华南紫萁离体诱导的快繁方法,为促进其高频、稳定、产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缓解野生资源压力,满足市场需求,丰富生态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1外植体选择及预处理 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琴湖基地成功引种的健康华南紫萁种苗为试验材料,采集带有幼孢子囊群,未完全展开的叶片作外植体。用软毛刷轻轻去除外植体表面污垢,流水冲洗30min后,转入75%乙醇浸泡20s,0.1%氯化汞振荡清洗4min,无菌水冲洗5~7次,得华南紫萁无菌幼叶孢子囊外植体。 2GGB诱导培养 将外植体首尾切除,剪成2cm小段,按照极性方向接种到B5+1.0mg/L6-BA+0.1mg/L NAA培养基中,培养基添加30g/L蔗糖和7.5g/L琼脂,每瓶1个外植体,共接种60瓶,置于光照度2000~3000Lx,14h/d,温度23~27℃,湿度75%~85%的环境下培养。10d后观察发现,培养基表面有许多散落下来的绿色小孢子,其渐渐膨大,从基部产生不规则的突起,形成绿色球状体(GGB)。培养30d,GGB诱导率可达66.67%。 3GGB的增殖与分化培养 将诱导出的GGB分割成直径为3~5mm的绿球体小块,重新接种到B5+1.0mg/L6-BA+0.1mg/L NAA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培养30d后发现,GGB增殖膨大明显,平均直径为2.15cm,增殖率达79.8%,但是未见有不定芽分化现象产生。将增殖后的GGB接种至1/2MS+1.0mg/L6-BA+0.1mg/L NAA+1.5g/L活性炭分化培养基中,培养过程中观察到有不定芽的分化,60d产生的平均芽数可达35个,分化率达58.3%,且叶平展健壮,生长速度较快。 4壮苗生根培养 当新生不定芽长到约2cm,带2~3片健康平展叶片时,切下单芽接种至生根培养基中进行不定根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2MS+0.1mg/L NAA+1.5g/L活性炭。30d更换1次培养基,60d后观察有数条不定根产生,生长状况良好,生根率达100%,平均根数达3.5条。若将NAA浓度继续提高,不定芽基部有愈伤化趋势,生根的小苗长势缓慢、叶片发黄、状态不佳。 5炼苗移栽 将高3~4cm,具3~4根健康根系的组培苗置于温度为20~25℃、光强2000Lx,12h/d的条件下进行驯化炼苗。之后小心取出,去除根部培养基,用质量分数为0.125%多菌灵溶液清洗根部,种植于泥炭∶火山岩配比为3∶1的基质中,用薄膜和透光率30%的遮阳网覆盖,30d后统计成活率达91.8%,小苗生长健壮。 我国蕨类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约有2600多种,占全世界的1/5以上。多数蕨类因其高雅飘逸的体态、碧绿青翠的叶色、精美的羽片图案、精致的脉序以及别致的孢子囊群排列[5],已成为现代园林绿化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幼孢子囊群诱导,GGB途径的华南紫萁组培繁殖方法,初步建立了其离体再生体系,有效解决了现有繁殖方法的弊端,为优质华南紫萁商品种苗生产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GGB,又称绿色球状体(),是指由蕨类植物外植体诱导得到的绿色球状分生组织集合体,接种于分化培养基上,可以获得大量蕨类植物幼苗。通过GGB诱导再生获得优质种苗,已是蕨类植物组培一种常见的研究途径。本试验以华南紫萁幼孢子囊叶为外植体,在B5+1.0mg/L 6-BA+0.1mg/L NAA培养基上,成功诱导出GGB,继续培养可对GGB进行有效增殖,但未见不定芽分化。1/2MS配合1.0mg/L6-BA、0.1mg/L NAA及1.5g/L活性炭的情况下,分化率可达58.3%,说明低盐条件对不定芽分化的促进较明显。生根培养以1/2MS+0.1mg/L NAA+1.5g/L活性炭的培养基效果最好。在泥炭∶火山岩配比为3∶1的基质中,组培苗成活率达91.8%,是华南紫萁组培苗移栽驯化的最佳基质。 华南紫萁组培快繁途径研究 陶佩琳1马新永2高政平1 (1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2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农机服务中心) 摘要:以华南紫萁幼孢子囊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对GGB诱导、增殖、分化及组培苗生根移栽的影响,初步建立了华南紫萁离体快繁体系。 关键词:华南紫萁;组培;快繁 基金项目:2017年徐州市推动科技创新项目《观赏蕨类引种驯化和商品化繁殖技术研究》,(项目编号:KC17056)。 作者简介:陶佩琳(198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组织培养。 试验研究 7 --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2009级1班 完成日期:2012-06-05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发展概况以及技术差距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概况差距展望 Abstrac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i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s the first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get a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field,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has wide application value.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t t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technology gap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Tissue culture situation gap looking

植物组培快繁研究

(一)树型金银花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 实验一组培室设备参观及器皿的洗涤和灭菌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参观,了解组织培养室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和各部分应有的基本设备以及有关仪器的用途与功能。 2.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洗涤剂的配制和各种器皿的清洗和灭菌方法。 二、材料用具: 高压灭菌锅、烘箱、超净工作台、双筒解剖镜、酸度测定仪、空调机、控温仪、百分之一与万分之一天平、电炉、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移液管、漏斗、烧杯、容量瓶、试剂瓶、量筒酒精灯),以及镊子、解剖刀、解剖针、手术剪,肥皂、洗衣粉、重铬酸钾、浓硫酸等。 三、说明: 在进行各类具体的组培实验前,首先了解组培室的结构及主要设备的用途和性能是十分必要的,总体上的了解有利于以后各实验的进行以及正确的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为了保证植物外植体不受污染,第一关就是要对各种器皿进行清洗和消毒,使它们保持无菌状态,做这些工作同样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需要熟练的技巧,因此每个学生必须学好这套基本功。 四、方法和步骤: 首先在老师带领下参观组培室,并听取讲解,然后配制洗液,称取工业用重铬酸钾40克,溶解在500ml在水中,然后徐徐加入450ml粗制浓硫酸(或废硫酸)配好的溶液呈红色,铬酸洗液是一种强氧化剂,去污能力强,但玻璃器皿上沾有油脂、凡士林、石蜡等则用此液无效,铬酸洗液可反复使用,直到溶液呈青褐色为止。此溶液腐蚀性强,洗涤时需注意。每人清洗部分玻璃器皿,方法:清水洗净→泡入洗衣粉水溶液中进行洗刷→清水反复冲洗→蒸馏水淋一遍→烘干备用。 然后清洗部分较脏的玻璃器皿,方法:采用先碱后酸,即用洗衣粉洗刷后冲洗干净→晾干→侵入酪酸洗液,浸泡时间视器皿的肮脏程度而定→清水反复冲洗干净→蒸馏水淋洗一遍→烘干备用。 带有石蜡或胶布的器皿:先将其除去,再用常规洗涤,石蜡用水煮沸数次即可去掉,胶布粘着物则需用洗衣粉液煮沸数小时,再用水冲洗,凉干后浸入洗液,以后的步骤同前。 对器皿和用具进行高压灭菌,即用手提式高压灭菌锅,在1.2个大气压下保持15~20分钟。解剖刀、手术剪、解剖针、镊子等用具在接种前还要用百分之七十的酒精棉球擦一下,再用酒精灯的火焰灭菌,冷却后即可应用。 五、作业:试阐述为什么要对器皿和用具进行严格的洗涤和灭菌? 实验二母液的制备及培养基的配制、灭菌 一、目的要求: 通过掌握培养基对母液制备及常用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方法,为植物组织培养准备合适的营养条件。 二、材料用具: 高压灭菌锅、冰箱、普通及精密天平、电炉、铝锅、玻璃器皿(烧杯、量微、容量瓶、移液管、试剂瓶、三角瓶、漏斗),化学试剂(CaCl2·2H2O,KNO3,MgSO4·7H2O, NH4NO3,KH2PO4,Na2—EDTA,FeSO4·7H2O,MgSO4·4H2O,Zn SO4·7H2O,H3BO3,

康乃馨植物组织培养(1)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 康乃馨植物组织培养 实 验 设 计 小组成员:陈梅20141641044 郑莉20141641002 雷雨田20141641043

康乃馨植物组织培养 一、实验目的 掌握植物离体快速繁育原理、方法和完整过程。 二、实验原理 香石竹(学名Dianthuscaryophyllus)又名康乃馨,花色艳丽,开花时间长,装饰效果好,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切花之一,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由于病毒病侵害,常使植株矮化,花朵变小,花色产生斑点,退色甚至不开花,影响切花产 量和质量。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能够获得“无病毒”的健康植株,对于引 进的少而新的脱毒种苗,再进行一次茎尖培养,进一步降低基础苗中的病毒含量,并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在短期内,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脱毒试管苗,使引入材料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仪器: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电炉、烧杯、玻璃棒、镊子、解剖刀、接种盘、 纱布、记号笔、标签纸 试剂:75%乙醇、0.1%升汞、无菌水、MS培养基、IAA0.1mg/L、BA0.5mg/L、pH5.8-6.0、蔗糖、琼脂 材料:康乃馨带芽外植体材料 四、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方 1、康乃馨的生芽培养基 MS+IAA(0.1mg/L)+BA(2.0mg/L)+NAA(0.2mg/L)+蔗糖30g/L+琼脂(8g/L) pH5.8-6.0,配制300ml,用培养瓶分装10~15瓶。另外需要制备无菌水10瓶,培养瓶每人3~4瓶。纱布、碟子若干,后二者分别用报纸包好一同灭菌。

2、康乃馨的继代培养基 MS+BA(0.3mg/L)+NAA(0.2mg/L)+蔗糖30g/L+琼脂(8g/L),pH5.8-6.0,配制300ml,用培养瓶分装10-15瓶。另外需要制备无菌水10瓶,培养瓶每人3-4瓶。纱布、碟子若干后二者分别用报纸包好一同灭菌。 3、康乃馨的生根培养基 MS+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075mg/L)+蔗糖(30g/L)+琼脂(8g/L), pH5.8-6.0,配制0.3L,用培养瓶分装10-15瓶。另外,需要制备无菌水10瓶,每人3-4培养瓶、纱布、碟子若干后二者分别用报纸包好一同灭菌。 (二)康乃馨的生芽培养 1、无菌操作准备 将培养基、无菌水、及各种接种用具放入超净工作台,开紫外灯照射消毒20-30min,开送风开关,关紫外灯,通风10min后,打开照明日光灯。洗手、换鞋,换实验服,戴口罩,进入接种室,开启超净工作台。用纱布吸取75%酒精擦手、擦拭超净台、擦拭培养基和无菌水瓶,点燃酒精灯,镊子、解剖刀、剪刀等接种工具放入灭菌锅灭菌,待冷却后使用。 2、外植体消毒 选取康乃馨叶腋间生出的侧芽为外殖体,用自来水冲洗半小时,将材料上的泥土和灰尘及杂质冲洗干净,用解剖刀切取所需组织放入大烧杯中,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30s,用无菌水冲洗3次,再将材料移入0.1%升汞溶液浸泡10分钟,然后在超净台内用无菌水冲洗6次。材料消毒完成。 3、外植体的制备 将消毒好的材料用无菌滤纸吸去多余的水份,然后在无菌超净工作台上的接种盘内,借助解剖刀剥离茎尖,剥取茎尖大小通常在0.3mm左右。以上操作均

植物组织培养全过程

蝴蝶兰植物组织培养全过程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3 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4 了解不同浓度BA对蝴蝶兰生根的影响; 5了解炼苗的作用; 6掌握训化的方法步骤; 7观察蝴蝶兰组织培养到种植的全过程,并注意其中出现的问题。 二实验原理: 蝴蝶兰为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因花型奇特、色彩艳丽、花期长久而享有“洋兰皇后”的美誉。蝴蝶兰原产于缅甸、菲律宾、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热带亚洲地区,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是国际上最具商业价值的四大观赏热带兰之一。蝴蝶兰属单茎性气生兰,再生能力弱,很难进行分株繁殖,且种子无胚乳,自然条件下难以萌发,增殖系数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蝴蝶兰快速繁殖可以缩短繁育周期,获得大量成株,并可以保持优良性状,维护种质资源,是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在以蝴蝶兰根尖、茎尖、叶片和花梗芽为外植体诱导原球茎时,由于根尖的诱导率低,摘取茎尖会损失母株等原因,因此在蝴蝶兰组织培养中根和茎都不是诱导原球茎的理想材料。而蝴蝶兰叶片和花梗芽作为外植体诱导圆球茎时,其诱导率较高、对母株伤害不大,是较为理想的外植体材料。 三材料与用具: 蝴蝶兰的茎尖、1/ 2MS +BA2. 5 mg/L + NAA0. 2 mg/L花梗腋芽诱导培养基、1/ 2 MS + BA3. 5 mg/L + KT1. 0 mg/L + NAA0. 5 mg/L + 椰乳10 %增殖培养基、母液、量筒、烧杯、玻璃棒、移液管、无菌水、高压灭菌器、容量瓶、pH试纸、75%酒精、2%次氯酸钠、镊子、解剖刀、超净工作台、95%酒精、穴盘等。 四方法与步骤 (1)母液的配制 根据需要的母液量配制母液,配好后要贴好标签,以防弄错。标签上要注明是什么母液和母液的稀释倍数。将配好的母液进行储藏,要用的时候可以方便使用。 配制培养液时应注意:

第一节 植物组培快繁工厂的设计

第一节植物组培快繁工厂的设计 第一节植物组培快繁工厂的设计 一、组培苗生产规模的确定 生产规模的确定首先应根据市场需求、生长的植物种类和经济实力来确定,例如,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的培养周期长,设计时必须比草本植物多增30%的空间、设备。植物种苗无糖微繁殖工厂化生产程序包括①入选品种外植体的筛选及获取; ②外植体灭菌诱导培养; ③快速 繁殖; ④生根培养; ⑤出瓶过渡炼苗; ⑥包装进入市场等工艺。一般一个熟练的接种工人根据繁殖品种的不同,年生产量可达15―20万苗。即规划一个年生产量达500万株的组培室,需设25―30个无菌操作位置。当无菌操作位置数量确定后,即可计算出接种室的需求面积。按日生产组培苗的数量及培养周期计算需要的培养架数量,以此为基础很容易就可计算出培养室的需求面积,一般为1台无菌工作台或者说一个无菌操作位置,需配备净培养面积(放置培养物的面积)7-10平方米,无菌操作室与培养室的面积比例为1:2,围绕组培工厂建设,其它必备的配套设施设备及操作用具购置的数量,应以每个无菌工作台的需求量计算,解剖刀、镊子、刀片等常用工具还要有充足的备用量。室外应有相应的温室配套,生产品种栽培展示区等,其面积的大小应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来确定。因此组培工厂的建设,需要认真规划、仔细计算、合理投资,使之既有系统性又适用,才能充分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在市场竞争中,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确保品种的可靠性。 二、组培种苗工厂的设计 植物组培育苗工厂应选址在安静、清洁、可避开各种环境污染源的地方,以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已确定的生产规模,设计组培生产车间时,要全面了解组培工作中所需的最基本的条件,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房屋改建或新建组培工厂,尽量做到合理布局。通常按工作程序先后,安排成一条连续的生产线,避免环节错位,增加日后工作的负担或引起混乱。组织培养的生产线主要包括培养器皿清洗;培养基的配制、分装、包扎和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材料的表面灭菌和接种;进入培养室培养;试管苗出瓶、移栽等。各个房间的面积要合理安排,做到大小适中,工作方便,减少污染,节省能源,使用安全。图5.1所示的是一种组培生产车间设计的平面布置图: 图5.1组培生产车间的设计

多肉植物玉露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7307430.html, 多肉植物玉露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作者:王莉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24期 [摘要] 为了提高多肉植物玉露的繁殖效率,满足多肉植物玉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以 多肉植物草玉露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研究。结果表明:玉露不定芽诱导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1 mg/L,不定芽分化率最高(达到95%);不定芽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不定芽增殖分化率最高(达到380%);生根诱导效果最佳的培养基是1/2MS+IBA 2 mg/L,生根率最高,达到95%以上。 [关键词] 玉露;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中图分类号] S68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4-56-2 植物组织培养也称离体培养,是指将植物体各部分组织,如叶肉组织、胚乳、薄壁组织等进行培养,从而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组织上得到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的完整植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草玉露作为原材料,以草玉露幼嫩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分化不定芽试验,以2 cm左右的组培苗进行生根试验。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植体的取得和灭菌处理。用剪刀剪取草玉露幼嫩的叶片作为外植体,放入烧杯 中,再将其放在水龙头下流水冲洗30 min,然后在洗衣粉水中浸泡7~10 min,最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在无菌室内的超净工作台上,外植体先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2~5 s,再用无菌水冲洗一两次,然后放入2%次氯酸钠溶液中消毒5~10 min,再用无菌水漂洗两三次,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将灭菌后的叶片切成0.5 cm切段,分别接种于预先灭菌的培养基上。为 了减少出现杂菌,要在火焰旁进行接种。 1.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以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外加蔗糖30 g/L、琼脂6 g/L,再根据试验要求加入不同量的植物激素制成试验所需的培养基,调节pH值到5.8。 培养温度为(25±2)℃,恒温,培养光照为2 000 Lx,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0 h。丛生 芽的快速增殖和生根培养条件与此相同。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 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

植物快繁技术

植物快繁技术/植物克隆技术/植物傻瓜克隆技术/植物非试管高效快 繁技术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本站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 2008-1-1 18:33:32 植物快繁技术简介 所谓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也就是植物克隆技术,也有人称之为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植物快繁技术、植物全光照喷雾育苗技术、全光雾插技术、微材料或微组织扦插育苗技术,喷雾育苗技术、喷雾扦插育苗技术、傻瓜克隆。无论叫做植物快繁还是植物克隆其原理和方法是一样的。 植物克隆技术(植物快繁技术)的关键是喷雾,十几年前就有权威单位推广全光照喷雾育苗技术,实际上也就是后来有人称之为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而现今更多被称为植物克隆、傻瓜克隆等时髦词汇。过去开发的喷雾全套设备是机械式,成本高达数万元,且容易锈蚀和损坏,一段时间后就没人再使用,而自从引进以色列微喷(头)技术后,微喷雾问题顺利以低成本形式解决,于是植物克隆技术(植物快繁技术)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普及。 植物快繁技术(植物克隆技术)的推广的另一障碍就是自动控制仪的问题,进口的温湿控制设备好用但价格高,所谓的农业智能化计算机系统除了价格更高之外还总是不能成熟,使用起来问题百出,经常造成育苗的失败,笔者使用两年后才不得已开发了国产育苗仪,其低廉

的价格和丰富实用的功能很快被全国同行赏识。 植物克隆技术(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现在的投入只需2000余元,大力推广植物克隆技术、植物快繁技术利国利民。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的起源、应用和进展 植物傻瓜克隆技术是20年前从国外引进,又经过我国众多农业专家花费二十余年时间,逐步完善并成熟运用于规模生产一个系统配套,用于多种经济植物大规模无性快繁产业化生产的实用技术,又称非试管快繁技术、喷雾快繁技术等。此技术是一项崭新经济植物苗木快繁技术体系,它将植物组织培养快繁苗从试管培养基中解放到田间大地,是一场无性繁殖快速育苗的革命!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一大创举! 该技术育苗生产成本低,适用于国内外苗木交易市场和经济植物种苗繁殖工程。绿色快繁产业是一个永久性高效益产业,它可以带动制药产业、林纸产业、林草产业、园林绿化等其它产业,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制药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还有利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变、无性系造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城市绿化工程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如粮食作物、花卉、蔬菜、无公害蔬菜、野生蔬菜、濒危野生植物、果树、山野菜、药用植物、珍稀植物等高效经济植物以及新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 植物快繁技术是古今中外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从传统的扦插繁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的特点总结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TERNPC)与植物组培快繁(plant tissue culture)和传统育苗技术相比的先进性,及其在技术生产运用中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用植物0.3-1.0厘米长的微小外植体作为繁殖单位材料,极大的节约了种质材料,所用外植体繁殖单位材料用量比常规育苗用量少3-8倍;接种速度极快,是组织培养的3-5倍。直接接种在大田沙床或营养袋中,一次成苗直至供应生产,不需任何移动,成活率高。完全离开组培大楼和全部试管快繁的条件,育苗设施简易比组织培养快繁投入低几十倍,比常规育苗也低。 二、在独创的简易条件下,无论南方北方、不同纬度、不同土壤、不同气候,一年四季(包括极端温度:低温-35度和高温42度)都可用此法连续快繁,多数品种均可达6--12代。该技术育苗较少受季节影响,一年365天均可接种繁殖。实现每代在原种植物基数上按几何级数高效增殖。一年中任何一天都可用此快繁技术启动生产。极大的拓展了技术应用的时间和空间。 三、普及率高。普通人员每天(8小时)可接种3000-5000个单位材料。一个培养四个月的生产技术工人每月可成功培育单一植物品种30,000-10,0000株纯种苗。对人才素质要求适应性极广,生产技术易于推广;二是个人操作速度比组织培养快繁和常规育苗快得多,当达到一定育苗规模以上时,生产投资效益比可达 1:5-1:10以上。它非常节约植物种质材料,一天就可以接种数十万株至上百万株(这是组织培养在世界范围内难以想象的事),易于大面积快繁各种苗木。,易于大面积育苗产业化规模快繁各种种苗。 四、操作步骤少,生产技术工艺简单,经特殊培训较容易掌握,可广泛应用于生产。适宜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普通人员可参加快繁全部生产操作,且速度极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