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

【构建知识体系】

一、现代旅游基本知识

1.旅游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食、宿、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价值、分布与欣赏

1.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核心是地貌景观;自然过程形成;以具体形式表现),它包括:①地文景观,如云南路南石林;②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③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④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

(2)人文旅游资源(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核心是建筑景观;历史过程及人类活动形成;以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表现),它包括:①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②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③旅游商品,如景德镇瓷器;④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旅游资源共性:①多样性(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②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③永续性(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这是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2)旅游资源独特性:

①自然景观:A.季节性—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B.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②人文景观:A.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B.可变异性

—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3.旅游资源的价值

(1)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人们去景区观光、度假、疗养的主要目的;主要为自然景观。

(2)科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方面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主要为自然景观。

(3)历史文化价值: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主要为人文景观。

(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皆有。

4.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1)自然地理因素:

①地质基础:依托于构造地貌形成的旅游资源,其分布与构造格局有关;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都分布在断裂带上;分布在高原构造带上的断层湖,如非洲的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我国的青海湖、滇池、洱海等;夏威夷、日本的火山景观。

②气候条件:主要依托于气候条件的旅游资源,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如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冰、雪、雾凇奇景,如吉林雾凇。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日本的札幌、中国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成为世界三大冰雪艺术区。

③海陆地形及气候:影响海景的分布与构成;如热带和亚热带海滨风光。

④古代城市建设: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中国的八大古都、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意大利的罗马。

⑤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古代建筑的“七大奇迹”、庐山、岳阳楼等

(2)人文地理因素:

①人类重大行为留下的地理“痕迹”;如古战场、古渡口、万里长城。

②社会认知因素:随着时代进步,会涌现出一些新的旅游形式;如休闲度假村、农家乐分布在城市外围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太空旅游使旅游者步入太空。

5.旅游景观的欣赏

(1)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①自然美—形态美(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如名山大川,泰山雄、黄山奇、华山险、青城幽、峨眉秀、大漠旷、丛林野)、色彩美(春翡、夏翠、秋金、冬银)、动态美(水动、云动、风动、飞禽走兽等)、听觉美、朦胧美(山之云雾、水之烟雨)、综合美;②人工美(能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如古典园林、民俗风情、雕塑艺术等),它包括:历史意境美、结构布局美、民俗风情美和文化艺术美。

(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①天时—把握观赏时机:A.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北国风光—冬季。B.随天气或时间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鸟岛—每年的五月。C.人文景观,如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办。

②地利—选择观赏位置:适当的距离;选择好角度;动态观赏。A.高处远望,如峰峦,能见其雄伟、奇特;丘陵地区的梯田,能见其高低错落,线面结合;江河、大海,能见其旷景;宫殿,能见其宏伟气派。B.近看,如城市中的湖泊,宜采用平视,能见其小巧精致;较小的湖

沼、池塘,宜采用俯视,能见其水中倒影之妙;山水组合景观需置身其中,动态观察,体验船动山移,如游画中。C.瀑布景观需仰视。

③人和—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和谐生美—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如深山藏古寺;人化自然—以情观景(需综合感受、发挥想象、情景交融、求质求真),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会意境—抓住园林景观特点,如南、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不同,构景手法不同(3)旅游资源审美的意义(理解):①陶冶情操,健全人格;②摆脱烦恼,美化心灵;③开发智慧,启迪思维;④促进保护,引导开发;⑤传播文化,促进和谐。

三、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1)资源价值: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高(低);资源质量高(低)。答题术语—旅游资源质量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2)集群状况:指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种类多少,如剑门关,有地质地貌景观,有生物景观,还有各种人文景观等,集群状况好。答题术语—该旅游线路,景点类型多样,共同组成景观群,集群状况好

(3)地域组合状况:景观与相邻地区的独特性程度;旅游景观丰富(单一),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差)。答题术语—周围无雷同的景点,地域组合好(或景点重复,有相似景观,地域组合差)。

2.开发条件

(1)地理位置与交通: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答题术语—地理位置优越,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近;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开发价值大。

(2)客源市场(客源地、游客人数、游客的季节变化及停留时间、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等):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的影响。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答题术语—距经济发达地区近,客源市场广阔(或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较远);能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审美、怀旧、求新等的心理需求;旅游资源的吸引半径大,客源市场广。

(3)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修建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答题术语—①区内食、宿、行、娱、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较完善);②地区接待能力强;③景区用地广、布局合理和环境承载力强。

(4)旅游环境容量:指景点本身能容纳游客的数量,与景点规模大小(空间大小)有关,规模越大,环境承载量越大,如剑门关。

3.社会因素:①政策支持;②社会秩序良好。

四、旅游规划

1.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2.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要求

(1)旅游景区的交通规划—①景区交通线路规划(景区交通规划首先要方便游览各个景点,保证交通的便捷、经济、安全、可靠);②旅游交通工具规划(合适的交通工具可以加快旅游速度、缩短旅游时间、减轻旅游疲劳。某些交通工具,如观光马车具有娱乐性质,可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

(2)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规划—①规划的目的(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是为满足景区服务业的需要兴建的,它是整个景区的组成部分);②规划时要考虑的因素(要与交通线连接,注重交通的便利、快捷;尽量在旅游景区附近选址,以方便旅游者;有的服务设施需要集聚,有的需要分散,布局时需要具体分析)。

3.旅游活动设计

(1)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①出游愿望—个人的兴趣(旅游动机)和爱好(旅游偏好);②能力—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①收集信息的渠道—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②需要收集的旅游地信息—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类型、主要游览景区、景区的特色、旅行费用、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以及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等。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①选择最著名的旅游地;②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比较大的旅游地;③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4)保证旅游安全。

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①自然环境—A.旅游区天气(注意恶劣天气);B.旅游区水文条件;

C.旅游区地形(山地注意滚石、陡坎,雨季注意低洼地)、地质(注意地质灾害多发区)。

②旅游硬件设施—A.旅游交通(旅游出行中不搭乘不合格的车辆和超载车辆);B.旅游设施;C.旅游商业服务设施;D.旅行社(旅行社的资质与服务质量)。

③社会文化环境—A.旅游地政策与居民态度;B.战争;C.流行病;D.社会治安;E.文化宗教。

确保旅游安全:①旅游前—了解旅游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预先规划好旅游线路,准备好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②旅游中—A.出游时:尽可能选择安全的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防止旅游交通过程中的安全事故;B.游览过程中:注意观察地形,选择合适游览线路和观景位置,避免过于冒险的旅游活动,不擅自离队,注意防火和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资源等;C.注意饮食卫生、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安全。

4.旅游线路设计

(1)设计原则:既能够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时间取得最佳效果,又能保障旅游安全。

(2)基本内容:①景观丰富多样;②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体能,提高质量);③追求最佳效果(乘兴而来尽兴而归);④旅游安全防范(注意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当地治安安全;外出旅游购买保险;加强自我医疗保护和防范意识。);⑤符合自身特点(线路与活动合理可行);

⑥选择最佳路径(省时、省力、省费用)

五、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①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⑤提高城市化水平;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①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②提供大量就业机会;③促进文化交流(消除了社会、民族偏见,增进相互了解);

④提高居民收入。

(3)影响区域环境:①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②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好,会造成环境恶化。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①促进了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②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③采取行政法规和规划措施使保护环境成为可能。

负面影响分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社会环境的破坏两个方面。

(2)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①环境污染:成因—旅游交通、食宿和游览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垃圾以及噪声等。危害—破坏旅游环境及生态平衡,危害旅游区居民和旅游者健康。

②对生物的危害:成因—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迁徙路线。危害—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功能减退,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某些珍稀物种灭绝。

③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成因—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危害—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岸、河岸、湖岸等。

④对视觉效果的破坏:成因—建筑物、索道、山区公路、停车场等人工设施的建设。危害—破坏了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3)旅游开发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①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成因—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危害—使旅游地社区传统文化消亡或商业化、表演化,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可能毁于一旦。

②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成因—不文明的游客行为(乱刻乱画、任意践踏和触摸)、过大的游客流量。危害—造成文物古迹不可逆转的破坏。

③城市化问题:成因—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危害—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密、交通拥挤。

3.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法律法规(立法机关):①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②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

(2)工程建设:①政府—设排污处理设施;②旅游研究专家、政府—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③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

(3)旅游项目评价:①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评定旅游环境容量;②旅游研究—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4)专家旅游环保教育:①政府—倡导绿色旅游;②教育专家—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5)生态旅游:旅游者—约束个人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4.解决旅游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旅游区的环境监测与保护,防止环境污染。

(2)加大环保宣传,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3)完善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增强地区接待能力。

(4)进一步发展交通事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旅游区的规划与管理,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含义: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既可以是自然风景的、文物古迹,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不包括服务设施)。(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 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2)地域性(3)变化性(4)观赏性⑸定向性⑹永续性和易损性⑺非凡性 ⑻可创造性 4.旅游资源的两种基本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 分为:①地文景观类②气象气候类③水域风光类④生物景观类⑤宇宙类 (2)人文旅游资源: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的载体和轨迹。 分为:①古迹和古建筑类②现代建筑成就类③休闲求知健身类④购物类 5.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中国已有4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15年底)。 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 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把后两项填在图上: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1)了解景观特点 旅游者应事先对所要游览的景观有所了解,尤其是了解人文景观设计者的美学构思,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如: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太湖石、日月同辉。 (2)精选观赏点位

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

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选修三旅游地理 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选修三旅游地理(湘教版)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护区、气象与 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 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座在中国——平 遥古城、丽江古城)。 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客体(红色旅游的意义: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分布: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很不错)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故BaSO 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 、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 、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 减弱 电离。 D 、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5、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 表示碱。 ) — 表示方法:AB A ++B - Ki=[ A +][ B -]/[AB] 6、影响因素: a 、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 、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 、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H 2SO 3>H 3PO 4>HF>CH 3COOH>H 2CO 3>H 2S>HClO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 W = c[H +]·c[OH -] 25℃时, [H +]=[OH -] =10-7 mol/L ; K W = [H +]·[OH -] = 1*10-14 注意:K W 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 W 值一定 ; 物质 单质 @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SO 3、CO 2、C 6H 12O 6、CCl 4、CH 2=CH 2…… 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 、NaOH 、NaCl 、BaSO 4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 、NH 3·H 2O 、Cu(OH)2、H 2 O …… 混和物 纯净物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_____(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____和______,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______ ⑶区域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 ⑷区域之间是_______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_______关系和_______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__状;交通运输业—___状、___状;农业—___状;城市群和工业区—___状 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___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___业和_____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 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 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 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 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 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常用指标:人均___________、人均________、________比值、 综合指标:人文指数即预期_____、_______程度、_______总值. 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二、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 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 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 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 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

(完整版)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3旅游地理 [考纲原文]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4.旅游与区域发展。 高考题组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与欣赏 1.(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 / 1 图1图2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黄山云海是一种远景阔景,在高处俯视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另外,云海景观夏季出 现较多,要选择合适的观景时机。(2)观景台除了有较好的观景角度外,还能保证游客安全。 2.(·江苏地理)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 2 (1)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________。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d.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1)数量多种类多品质高(或价值高、知名度高)组合好(任答3项)(2)d 解析(1)西湖发展旅游的优势需要调动答题基本模板: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或景点 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然后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具体的分 析。(2)三潭印月需要选择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观赏,雷峰夕照显然需要夕阳西下时观赏,苏堤 春晓需要春季观赏才行,因此三者观赏的最佳做法是把握观赏时机。 高考题组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规划 3.(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理

选修 3 旅游地理整理 ——第四章和第五章 一、旅游设计 (一)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 1 .旅游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景区的吸引物、旅游者、景区的服务业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 )突出景观特色 (2 )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 (3 )维护生态平衡 (4 )最佳综合效益 3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1 )景点设计:突出景观特色 (2 )旅游交通设计:连接主要景点,方便游览各个景点,保证便捷、经济、安全。 (3 )景区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1 )要与交通线连接,注重交通的便利、快捷。 ( 2 )尽量在旅游景区附近选址,以方便旅游者。 二)旅游活动的设计 旅游动机 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闲暇时间 旅游资源的特色 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 旅行费用等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 路 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选择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影响安全的因素:交通 旅游地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状 况:社会治安、政治形势、当地 对旅游者的政策和 态度 旅游硬件设施 二、旅游环境保护 (一)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1 .环境问题: 保证旅游安全 影响、制约其开发利用

自然环境环境污染 对动植物资源的危害 生态破坏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比如:水土流 失、滑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岸、河岸、湖岸等。对视觉效果的破 坏 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社会环境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过度城市化造成的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 2.措施:合理控制游客的流量,与旅游环境容量相协调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提倡绿色的旅游六要素 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二)旅游者的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1 .环境问题环境破坏破坏动植物资源 损坏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2.措施:做个生态旅游者

湘教版选修三《旅游地理》复习提纲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 护区、气象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 座在中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高二地理选修3]高二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3]高二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一) 1.旅游资源的含义: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既可以是自然风景的、文物古迹,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 2.旅游资源的内涵:(1)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不包括服务设施)。(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2)地域性 (3)变化性 (4)观赏性⑸定向性⑹永续性和易损性⑺非凡性⑻可创造性 4.旅游资源的两种基本类型:(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分为:①地文景观类②气象气候类③水域风光类④生物景观类⑤宇宙类(2)人文旅游资源: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的载体和轨迹。分为:①古迹和古建筑类②现代建筑成就类③休闲求知健身类④购物类 5.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

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2)中国已有3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08年底)。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 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把后两项填在图上: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 (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 (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高二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二) 一、旅游的发展(记忆)划分年代历史阶段旅游需求产业特征旅游目的旅游空间1841年以前古代旅游个体需求,如古代君王巡游,文人漫游等等。前产业化阶段,未出现旅游公司。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距离较短1841年至1950年近代旅游群体需求,消费者数量和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初级产业化阶段,旅游公司出现娱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完整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 【构建知识体系】 一、现代旅游基本知识 1.旅游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食、宿、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价值、分布与欣赏 1.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核心是地貌景观;自然过程形成;以具体形式表现),它包括:①地文景观,如云南路南石林;②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③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④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 (2)人文旅游资源(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核心是建筑景观;历史过程及人类活动形成;以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表现),它包括:①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②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③旅游商品,如景德镇瓷器;④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旅游资源共性:①多样性(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②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③永续性(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这是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2)旅游资源独特性: ①自然景观:A.季节性—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B.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②人文景观:A.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B.可变异性

旅游地理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旅游地理选修三知识点 归纳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导言部分】 1、什么是旅游业(记忆) 旅游业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 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 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 性长夜,它不经能满足现代人 的旅游需求,而且对经济、社 会、文化的发函起着促进和带 动作用。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 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并 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简言之,旅游业是旅游(地 理)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产业模 式(经济)。 2、“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②服务性;③涉外 性;④带动性;⑤脆弱性。 3、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第一节现代旅游极其发展一、旅游的发展(记忆)

二、旅游的定义与判定(记忆|应用) 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暂时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判定方法与技巧: 1、旅游活动以“活动空间”的“异 地性”区别于“其他休闲活 动”; 2、旅游活动以“活动目的”的“娱 乐性”区别于“其他经济活 动”; 3、旅游活动以“活动时间”的“临 时性”区别于“人口迁移”; 4、旅游活动以“消费活动的 高层次性”区别于“一般的消费 活动”。 5、旅游活动一定要和消费结 合起来。三、旅游的基本类型(明白,黑体的重 要)

特别提示:科技革命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5、旅游产业增长持续化。 五、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六、旅游者必须具备的三方面条件 ①金钱;②闲暇时间;③旅游动机。

江苏高考化学复习期末必看——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全归纳:第二章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 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 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 3.键参数 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4.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常见的等电子体:CO和N2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 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的要点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都属共价键(2)配位化合物 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电离方程式:[Zn(NH3)4]SO4===[Zn(NH3)4]2++ SO42- 配合物内界稳定不电离参加化学反应,外界电离后参加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