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管理世界》(月刊)

2011年第4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提出中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借鉴美、英、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经验,在新形势下积极进行政策调整,重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框架,完善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增强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能力,积极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以保证中国的金融安全。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合作政策选择

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尤其美、英、欧盟金融业遭到重创,暴露出世界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金融监管缺失与低效。于是英国、欧盟和美国纷纷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并通过G20集团金融峰会,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保证全球金融稳定与全球经济增长。因此,加强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

2009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彰显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是(《银行家》,2009,第139~260页):1.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发达国家银行业风险增大。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GDP增长从2007年的3.7%放缓至2008年的2.7%,使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世界银行,2008,第5~11页)。全球1000家大银行利润总额,由2007年的7808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150亿美元,下降了85.3%;一级资本回报率(ROC)由2007年的20%下降到2008年的2.69%,锐减了17.31个百分点,总资产回报率(ROA)由2007年的0.87%下降到2008年的0.12%,下降了0.75个百分点,均达到历史新低。

其中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巨额亏损使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减少,金融风险增大。2008年,全球金融业亏损额为10407亿美元,而美国金融业亏损就占了全球金融业亏损的一半以上,为5826亿美元。2009年,虽然各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政府救市使全球1000家大银行税前利润较2008年增加到4010亿美元,一级资本回报率(ROC)提高到8.2%,总资产回报率(ROA)提高到0.42%,但均未达到2007年水平。同时,从全球千家大银行亏损最多的前几家银行的主要排位看:2008年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亏损593亿美元排在第一位,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仍亏损43.66亿美元排在第八位;2008年美国的花旗集团亏损531亿美元排在第二位,2009年花旗集团仍亏损84.45亿美元排在第三位;2008年瑞士的瑞士信贷集团亏损140亿美元排在第六位,2009年瑞士信贷集团仍亏损24.92亿美元排在第十七位。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利润巨亏,导致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全球金融风险增大(《银行家》,2010,第123~260页)。

2.全球银行业盈利向亚洲转移,中国银行业独树一帜。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巨亏的同时,全球银行业盈利向亚洲转移。2008年中国银行业其税前利润为845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一位。其中中国有5家银行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税前利润25强,并有3家银行进入全球前5位。从资本回报率来看,2008年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的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为24.38%,远高于全球千家银行平均资本回报率21.69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银行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仍有5家银行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税前利润25强。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税前利润为244.94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一位,中国建设银行税前利润为203.16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二位,中国银行业总税前利润占全球千家大银行总税前利润的25.39%(《银行家》,2010,第123~260页)。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在不断提高。

3.全球金融监管缺失与低效,跨境金融机构风险增大。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业造成的损失及带来的国际金融风险,暴露出世界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全球宏观审慎性监管薄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全面实施《巴塞尔新协议》。加拿大、中国香港和日本已于2007年开始推行内部评级高级法,大多数国家也于2008年1月开始推行内部评级高级法,而美国直到2009年中期才开始推行内部评级高级法,可见,美国金融监管滞后其银行业发展(国际清算银行,2008)。同时,美国等国监管部门没有考虑到大型、关联和高杠杆金融机构破产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影响;美国也没有将监管部门统一,加强美联储金融稳定的职能作用,而是将金融监管职责人为分割,各司其责,没有很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从而使金融监管出现漏洞和真空,宏观审慎性监管薄弱。另外,美国金融危机正好从实践检验了巴塞尔新协议中关于资本质量与证券化风险监管框架的有效性,但由于其存在顺周期资本监管问题,没有将一些复杂的证券化产品计入风险资本金计量方法中,也没有将资产负债表外产品向表内转移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并进行有效的信息披露,使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及时有效的作出金融风险预警,从而使国际金融风险增大,产生国际金融危机。

(2)微观金融监管缺失与低效。首先,美国过度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的规模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了传统金融产品。由于现代金融衍生产品、投资银行及对冲基金等类似金融机构具有信息的不透明性、不对称性和交易的高杠杆性、高关联性特点,并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关联,会增大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不稳定性,并通过高杠杆率加速扩大金融风险,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来源。2003~2007年,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扩张了15倍多,达到50万亿美元(王家强,2008)。同时,美国金融监管过松与缺失。过度金融创新使美国金融监管缺失,无论是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框架,还是监管制度、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路妍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新变化与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选择”(10YJA790128)资助。课题主持人:路妍。

-

-169

会计标准和评级体系,都没有跟上全球金融业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不协调,金融监管低效,金融风险增加(张华健、张雪春,2008)。

(3)信息不对称导致跨境金融机构风险增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跨国并购的不断深入,全球跨国金融机构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全球千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为9639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8%。但是由于美国跨境金融机构对投资者提供虚假的信息、承担过量风险、欺诈性行为等,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同时又由于流动性风险的存在,增大了跨境金融机构风险,并通过跨国金融机构将美国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到全球,形成全球的金融危机。因此,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势在必行。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改革的新内容与新特点

美国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积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取得一定成果。其中G20集团金融峰会的举行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G20集团领导人分别于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于2009年4月2日在英国伦敦和于2009年9月25日在美国匹兹堡召开三次金融峰会,共同探讨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与全球金融监管合作问题。尤其G20集团领导人在第三次金融峰会上,在国际金融合作等方面达成一些共识,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次峰会在国际金融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凸显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决心与信心,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投票权和代表权,指出未来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方向,以防止类似金融危机重演(G20 Working Group,2009)。

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和欧盟也分别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以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关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改革的新内容与新特点是:

1.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就是宏观审慎性监管的缺失,使一系列金融监管出现真空,尤其是对结构性投资载体等“影子银行”监管不力。因此,今后应建立一个覆盖金融体系全面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风险控制。通过G20集团峰会推动全球金融稳定,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布全球范围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信息。同时,改革金融监管组织架构,赋予中央银行更大的金融监管职能,并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多层次的合作,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如: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建议就强化了美联储职能,设立新机构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一是将美联储监管范围扩大到所有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金融机构,不仅包括银行控股公司,还包括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通过强化美联储的职能,更好地发挥美联储在稳定金融体系方面的作用。二是组建两个新的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和专门对银行进行监管的机构,来弥补美国现有监管体系框架的缺陷,协调各金融监管机构,以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

2.加强资本监管改革,减少顺周期资本监管。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美、英、欧盟银行业的亏损,凸现了加强资本监管的重要性,应提高银行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推动银行监管标准实施,以避免顺周期资本监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建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继续修改和完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制定更加准确的适用于交易账户和证

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实行补充性杠杆比率。同时建议对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深度评估,以减少其顺周期影响。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着重强调核心资本的作用,通过提

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来解决危机中银行资本金不足问题。

在资本数量上,银行应增加足以应对金融风险的高质量资

本,特别是提高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并增加逆周期资本

监管措施。在此基础上,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

管委员会提出了《巴塞尔协议III》改革方案,提高了核心资

本充足率标准,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提高了系统性

风险较大业务的资本要求。该方案规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

率应由目前的4%提升到6%,包括将普通股比例最低要求

从2%提高到4.5%,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

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同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提出了

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方案:一是建立逆周期超额资本监管

框架。二是缓解最低资本要求的周期性波动。三是应充

分重视贷款损失准备金在逆周期中的作用。四是建立与

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挂钩的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这些措

施应与G20集团建议相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国际资本监

管新框架的改革,以减少顺周期对资本监管的影响。3.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实现跨境金融信息共享。由于一些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拓

展非传统金融业务,往往规避金融监管,增大跨国金融机

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跨境资本流动性风险,很难实现跨境

金融信息共享。因此,要加强对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的大

型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实现跨境金融信息共享。美国金

融监管改革新方案建议:一是改善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监

管。敦促各国监管当局按照G20集团倡议提高标准,改进

对信贷衍生品和其他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尤其是通过

中央清算对手的运用,并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提高相应标

准。二是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建议金融稳定委

员会(FSB)和各国监管部门按照G20集团倡议,通过建立

和持续发展监管联席会议,以加强对全球跨国金融机构的

共同监管。三是改革危机预防和管理权利与程序。建议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加快改进全球金融机构跨境危机

处置程序,并敦促各国监管部门改善信息共享制度安排,

实施金融稳定委员会有关危机跨境管理的原则。四是强

化金融稳定委员会监管职能。包括:委员会可以向美联储

建议对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本、杠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

面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规定,强化公司治理,加强并表监

管等。另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提出应加强中央银

行与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分工合作,并赞成G20集

团金融峰会提出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流动性资本

监管的标准。通过对跨境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全面监

管,弥补金融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漏洞与不足,以避免

系统性新金融风险的产生,并实现跨境信息共享。其中,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会对全球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保证全球跨境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三)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

的新趋势,中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在新形势下积极进

行政策调整,加强对跨境金融机构的监管,积极与G20集

团和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加强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国际

合作,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及国(下转第177页)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短论

-

-170

《管理世界》(月刊)

2011年第4期

(上接第170页)际竞争力。

1.重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框架,增强宏观审慎性监管。一是加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的职能作用。今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不仅要注重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更应注重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为金融业与金融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建立公平与透明的机制,加强经济周期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与评估,全方位监控影响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因素,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以避免新的金融风险产生。二是重构金融监管体系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强全面的风险监管体系,并注重重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框架,以避免金融监管出现漏洞与真空。三是加强资本监管,提高资本质量与数量标准。今后中国银行业应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要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增加银行资本的质量与数量,建立长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加强逆周期资本监管,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四是加强各监管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中国金融监管模式是“一行三会”模式,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司其责,共同监管。今后应加强四方的协调与合作,定期协商相关金融问题和进行信息沟通,并使其制度化。同时,可考虑建立新的金融服务监管局,其主要职责是对各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协调,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从而保证中国金融安全。

2.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增强政府金融危机处理能力。针对美国金融危机后出现的许多新问题,现有的规章制度存在严重缺失,因此,中国应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一是应尽快制定新形势下的各项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尤其是制定对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跨境金融机构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全面风险监管体系,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改善会计标准,建立新的信用评级体系,增加信息透明度,以弥补现有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漏洞。二是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大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市场约束,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三是增强政府金融危机处理能力。今后中国应注重提供政府应付金融危机所必要的金融工具,建立政府处置金融危机的程序与标准,增强政府金融危机干预能力和处置能力,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

3.加强跨境金融监管合作,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应采取措施防范全球金融危机。一是加强与外资银行母国合作。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应下设与其他

各国监管部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对外资银行母国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并与其母国监管部门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掌握母国资金实力与经营活动情况,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以抵御金融危机。二是加强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中国应在尊重双方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合作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反馈,针对重大事项及时进行沟通并予以解决。同时,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应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联手,建立全球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披露金融风险信息,以保证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三是注重金融监管手段与金融监管方式的改革,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要注重培养一批高素质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人才,改革目前的金融监管手段与金融监管方式,实现对跨境金融机构的全方位监管,提高中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以防范国际金融危机。

4.加强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治理结构存在问题,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投票权和话语权上不对等。因此,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其政策选择是:一是加强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共同努力改善国际金融机构治理机构,增强国际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提高国际金融机构的有效性,增强防范和应对未来金融危机的能力。二是中国应加强与IMF 和世界银行的合作,不断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和代表权,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三是中国应加强与G20集团成员国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并使之制度化。通过对话明确各方的责任,从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保证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8全球发展金融》,《世界银行》,2008年。(2)《银行家》[英国]:《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银行家》,2010年第7期。

(3)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年度报告》,2008年6月,国研网,2008年7月29日。

(4)王家强:《新世纪全球银行业发展:新特征、新风险》,《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5)张华健、张雪春:《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制度重构》,《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6)G20Working Group ,2009,“Enhancing Sound Regu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ransparency (final report )”[EB/OL ],https://www.doczj.com/doc/506412870.html,.。

时将会使代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第二,债融资率对自由现金流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短期负债对自由现金流量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长期负债对自由现金量却是有助长作用。股权集中度对自由现金流有抑制作用,而银行借款率对自由现金流的边际影响很大,商业信用、债券融资对自由现金流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第三,负债融资能够减少代理成本和自由现金流,短期负债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绩效,然而长期负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则并不显著,自由现金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绩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应该要尽量考虑债务融资这种融资方式,适当地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与此同时,也要优化公司债务的融资结构,适当增大长期负债比例以及企业债券融资的比例,充分发挥长期债权和企业债券的治理效应,提高公司的财务绩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这样不但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现有的债务来源结构,还能够有力地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Jensen MC,Meckling W.H.,1976,“Theory of Firm:Manage ?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 ?nancial Economics ,3,pp.305~360.

(2)Hackbarth D.,2009,“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5,pp.389~411.

(3)Nini G,Smith D.C.,2009,“Sufi A.Creditor control rights and firm investment polic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pp.400~420.

-

-177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金融创新与监管问题研究

金融创新与监管问题研究 一、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来自不同的金融主体,金融机构推出新的管理制度,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的要求,或是为了避免风险,逃避监管,达到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提高金融密集效益的目的。 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以维护金融秩序为目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体系变革的过程中,将向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课题,带来新的制度和规范,和推动金融监管水平不断的提高。而新的监管因为金融创新提供新的动力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正是金融创新和监管创新共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金融运行效率不断得到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不断得到增强。此处,有效的金融监管既要给予金融创新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还要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也就是说金融监管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防止出现因为管得过死,统得过紧,不利于金融企业的创新,另一方面要消除和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迎接伴随金融创新而来的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金融风险的挑战。因为每次创新它都是在旧规则上突破,在旧监管手段的突破,如果创新很多,突破的速度过于快,整个市场风险,整个监管的盲点就会增加。因此,监管的环境就越发复杂,监管的手段也就越来越困难。 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创新与监管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政府的政策性干预,自主创新能力差,业务类型单一,主要充当的是政府的政策执行职能。在那个时候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大型重点项目和重点扶持项目上,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资金支持。个人储蓄业务是当时主要的吸收存款业务,也是针对个人的核心业务,其它理财业务很少。保险业、证券业还处于萌芽状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后来随着国内各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大大增强了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同时也增强了彼此间的竟争,以往的以国家政策扶持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老大地位已一去不返。自主经营,自谋出路,自我创新就成了各金融机构的工作核心。这个时期,保险业、证券业也得了飞速的发展,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更是加快的金融体系的发展,保险业、证券业、银行业,三业同进,更是互相竟争,为了应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的金融机构必须增强自身实力。 三、现代金融体系对金融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为了兑现我们当年加入WTO时的承诺,五年内逐步开放银行市场,到时候面对管理经验丰富,服务质量优越,机构发展成熟的外国金融机构,我们将何去何存,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为了应对这一天的到来,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努力创新,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法律体制更加健全,金融业经营更加规范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孙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信计1 38号 摘要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而且使中国社会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危机向社会蔓延,要经过一系列传导和反向传导过程。在此过程中,失业,城市迅速发展是经济危机导向社会危机的传导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解决失业城市迅速发展问题,而在金融危机时期解决就业城市迅速发展问题,必须将短期应急和长远战略综合起来寻找对策。因此,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劳资合作、发展社区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金融危机城市就业 引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 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波及面广,影响度深,更严重的是目前仍处在不确定的动荡之中。此次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迅速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它不仅波及到了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对部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巨大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同样出现了困顿的局面,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社会、产业、市场和消费趋势,特别是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IT业更是不断传出公司裁员、倒闭的消息……由此也就必然对就业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这次金融危机,政府和学校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影响初现端倪。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冲击的广度、深度及其严重性值得高度重视。随着全球协调采取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走出这次危机冲击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至少需要2-3年时间,甚至更长。受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同时,外贸形势的变化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被迫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由此引起城市结构性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城市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大量职工就业与再就业的沉重压力。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业。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制度双边模式探讨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制度双边模式探讨 各国通过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制度为金融市场提供的金融稳定这一全球公共物品,制度模式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监管合作既有双边模式、区域模式也有多边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合作基础、运作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制度的双边模式展开研究分析。 双边合作模式的合作基础 (一)金融监管双边合作的两种博弈类型 双边合作作为国家间交往的一种重要模式,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投资、贸易、科技、文化到军事防务、争端解决,几乎涵盖国家交往中的所有领域。双边合作所表现出的广泛性,主要是由于在这一交往模式中,参与方数量少且固定,合作程度的可选择空间非常大,从对双方具有完全约束性的正式双边条约(bilateraltrea?ty),到不具有约束效力的谅解备忘录(memo?randaofunderstanding)、联合公告(jointpressre?leases),参与方可以根据议题的领域、谈判的时间、国内的政治情况自主决定最终进行合作的方式。双边关系的本质是典型的双人博弈过程,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会因为议题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博弈类型。在金融监管的双边合作关系中,国家其实面临着两类博弈情境。首先,国家与他国,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与本国金融市场相比,具有较弱竞争力的国家,在金融监管合作领域中呈现出典型的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式。尽管二者都明白在金融监管领域进行合

作,对两国而言将获得更高的绝对收益。但同时,对于具有较强金融市场竞争力的国家而言,如果在金融监管领域展开合作,特别是就集中性较强的证券市场准入问题展开合作,会加大本国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融资压力。因此,对于处在这种金融关系中的两国,所具有的合作意愿是不同的,对于占有金融市场竞争优势的国家而言,并不具有强烈的合作激励。其次,金融交易技术手段的创新与便捷,使得巨额资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跨境转移,从而给一国的资本市场与外汇市场带来巨大波动;与此同时,现代金融交易技术与金融交易工具的创新,也给金融犯罪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空间。就维护两国金融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与打击金融跨境犯罪而言,两国的合作关系又体现出了“性别之争”[1]107型的博弈模式①。即两国对于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与打击金融跨境犯罪领域应当进行合作是具有共识的。但是,鉴于相关的金融利益集团在每个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有所不同,两国会在合作的范围与方式等具体执行问题中存有分歧。 (二)合作的基础 前文阐述了金融监管双边合作中的博弈类型,说明了两个国家面对金融监管的不同问题,具有不同的合作激励。除了合作激励以外,双边金融监管合作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两国具有较高的交易频率。威廉姆森将交易频率分为一次、数次和经常三种类型[2]35。交易频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两国间关系的联系程度。较高的交易频率意味着两国之间的联系度较高,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网https://www.doczj.com/doc/506412870.html,时间:2009-08-25发表评论>> 本书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起笔,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当前的危机,建立了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当前危机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所付的代价 现在该是我们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金融危机中吸取重要经验教训的时候了。 亚洲危机是关于国内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和全球化的兴起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这种思想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世界各国越来越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了。亚洲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治理体系,事实证明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冲击下是弱不禁风的。 同样,在十多年后,全球性危机突然爆发,因为现今没有一个经济体是“孤岛”。简而言之,它是网络世界中本国的和全球的治理危机。 亚洲危机是亚洲为了进入新阶段而付出的代价,而当前

的这场危机也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而要付出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2007~2008年显然标志着全球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必须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这是不是全球资本主义盛极而衰的标志?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目前这场危机给“美国梦”画上了问号。 因此亚洲人必须找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把“GDP热”(疯狂追求快速增长)弃之如敝屣,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速度,既提供就业机会,又不破坏环境。 第二个历史性的问题是,如果印度和中国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而G3(美国、欧洲和日本)每年增长率不足2%,那么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实力将会显著改变。根据我本人粗略的估算,亚洲在未来十年内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 第三,亚洲是否准备好扮演这种角色了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去,新兴市场一直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和资金。亚洲之所以不得不把它多余的储蓄投资到西方去,正是因为它自己的金融系统还不足以承担对这些储蓄的配置使命。亚洲的监管结构尚待发展。要在国际货币秩序中有所作为,亚洲的政府官员们既缺乏国际意识,在心理上也准备不足。美欧之间在适当应对和营救努力方面的协调也不足。这说明,要开始考虑全球政策之前,我们还须先加强国内危机的管理和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采取的政策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一.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 含义: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类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关于对我国的影响大致如下: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我国已经截止到目前我国CP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4% ,分别为10月4.0% ,11月2.4% ,而PPI为10月3.2% ,11月2% ,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9%,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位学士论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内容提要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蔓延到全世界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今天的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来说,由于美国造成的金融危机我国必须正视其问题,对其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来

解决全球金融危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将金融危机中的危害转为利,使我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下,迅速将金融界快速发展起来,并对金融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在金融发展中使人们对其备受关注。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汇率风险 Abstract A massiv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read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country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taking the right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losse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harm to benefit, make our economy get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is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will finance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o its attention. Key words:The financial crisis Debt Currency risk 目录 一、金融危机发展概况 (1) ㈠金融危机概述 (1) 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过程 (2)

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

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香港金管局顺应监管环境和监管目标的新变化,对银行业监管架构进行了局部调整。一是于2010年设立了两个全新常设部门:银行操守部和银行法规部,专门对银行的操守和行为进行监管。银行操守部主要负责推动及鼓励银行机构采用适当的操守准则,以及稳健与审慎的经营手法;银行法规部主要负责跟进和调查银行不良销售和其他不当操守事宜。二是对银行监理部的内部架构及监管方法进行了调整。为了加强对风险与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经过深入讨论研究,香港金管局于2014年3月初重组了银行监理部。重组后,银行监理部划分为两大组织模块: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和机构管理模块,每个模块分设3个分处,每位监管人员的角色定位和监管任务随模块划分而发生变化,同时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关注重点和监管方法也随之调整。 金融危机后监管环境和目标发生深刻变化 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反思金融监管。香港金管局在总结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时,认为既有全球共同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又有从自身特点出发需要应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宏观审慎监管至关重要。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不同经济体的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相关政策应对系统

性风险。因香港存在大量的境外银行,所以香港金管局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特别关注,该效应不仅有可能削弱宏观审慎政策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实施成效,也可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当经济和金融周期不同步时影响更甚。香港金管局认为,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导致不同的溢出模式,加之资产负债表特征的差异或导致银行的不同反应,从而对决策者实现宏观审慎政策全球协调构成很大挑战。二是金融创新、合约安排、会计制度对金融稳定产生很大影响。在美国次贷危机前,银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包括多样化的证券化资产、金融期货期权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在内的金融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金融创新产品在激励、透明度、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缺乏监管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行为极具风险。三是风险扩散模式异常复杂。以欧债危机为例,欧债危机在国家、市场、部门和相关领域不断蔓延和传导,致使全球避险情绪高涨和跨境资本过度流动,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并通过国际贸易路径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四是风险累积和爆发的时间跨度长。本轮金融危机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虽然已经建立了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体系,但由于在复杂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中缺乏宏观审慎视角的监管,从而致使监管空白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加之市场透明度的缺失,

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张梦辰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时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危机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瞬间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在经济已经实现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作为WTO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又受到了什么影响?它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影响,启示 一、引言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时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危机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瞬间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在经济已经实现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作为WTO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又受到了什么影响?它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产生原因 要了解金融危机的原因,必须先了解下什么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其一,信用扩张。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即为谋求更高的利息,增加银行的收入,对信用较低、还款能力差的人群的住房抵押贷款——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政府曾提出让一些收入不稳定、信誉等级较次的美国家庭获得自己的住房,因此鼓励投资银行向这类人群发放无抵押和无首付的房屋贷款。这种贷款风险极大,这些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便将这些债务以证券的形式向全球发售,同时为了提高这些证券的信誉,一些大的保险公司也参与进来为其担保。这种金融创新的方式被世界所效仿。其二,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为了缓解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和2001年经济衰退,2001年美联邦储连续11次降息,又在随后

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从历史看来,一个世纪的金融创新都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创新也存在金融风险。如果金融创新缺乏有效监管,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是金融主管部门依法利用其行政权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管制和约束,以控制金融业整体风险,限制金融业过度竞争,促进金融业依法健康稳定运行。 金融创新指新的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和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出现并被社会广泛接受。 金融创新的总趋势是证券化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 即将信贷流量从银行放款转为可上市买卖的债务证券。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是宏观经济发展、金融管制放松、金融技术进步和金融工具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整个链条看来,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金融创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对于整个金融体系可能会导致金融脆弱性,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 我们必须要承认,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的初衷并非是要限制金融创新,而是维护社会信用秩序的完好和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充分发挥金融的经济助推作用,其实质是介入金融体系的政府活动,目的是促进经济与金融的健康发展。 监管对创新的无意识强制性推进和创新引起的监管手段或体系的被动调整完善,决定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即没有金触监管,就没有金融创新,没有金翮创新,也就没有金翮监管的逐步完善。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矛盾对立,形成了“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良性动态循环博弈发展过程。如果单纯地强调金融创新,而放弃金融监管,就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金融效益就无法继续;如果单纯地强调金融监管,而放弃金融创新,就会抹杀金融的活力甚至遏制金融发展;只有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掌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点,在监管中创新,在创新中监管,才能共同发挥两者的效用。 适度进行金融创新。实施有效的风险监管,防范金融危机 必须首先从立法上对风险监管进行规范因此,深刻认识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从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保险业、证券交易所调研不同金融创新的,行为并进行法律规范,保障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防范金融风险; 其次要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升监管效率,随着金融创新进程加快,金融业务交叉增多,不可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造成监管成本过高和监管效率降低。建议央行、银监局、保监局、证监会统一联合成立一个金融服务局,专门从事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加大监管的透明度,加深监管程度,推行以目标为导向的监管规则,提升监管效率; 第三要约束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稳步推进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对国有金融控股集团的高管们进行管制,对投资复杂金融衍生品进行严格限制,要进行预算硬约束,约束高管们的冒险投机行为,预防道德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最后是要建立金融创新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系统性风险评估。我们应采取不同的系列指标,根据预防货币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框架,建立一个风险评估体系,确定一个临界范围,有效管理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风险,监督金融市场各方面的投资战略、投资领域、投资信誉等多个方面情况,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经济危机,一些专家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之为“金融海啸”,以此来形容其来势之猛。在这种环境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比较及时、到位,更重要的是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6年来体制、机制改革,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做到了在全球独树一帜,保持了稳健运行。 一、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本外币负债总额为6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的态势。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23.9%,比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抗风险能力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对银行业的直接财务影响,而在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进而对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仍无法判断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见底,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蔓延和扩散,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在增加。银行业与整个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出现问题,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就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实体经济下滑的影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下滑,受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的影响,直接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产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作用,一些中小企业生产处于减产、半停产和停产状态,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慢的预期,加上房地产、钢铁等基础行业市场供求过

欧洲金融危机·创新·监管

欧洲金融危机·创 新·监管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欧洲金融:创新·危机·监管 杜莉①张鑫②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商学院长春 130012)内容提要:金融创新、金融风险或危机与金融监管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危机的防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金融监管的强化。欧洲金融的创新与监管一直有自己的特征。总体上看,欧洲金融监管对其金融风险控制能力较强,但全球性金融危机仍然暴露出弱点和不足。本文从金融创新理论和欧洲金融创新历程的梳理入手,对其金融监管以及欧洲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借鉴其经验和教训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欧洲金融危机创新监管 一、20世界60年代以来欧洲主要国家的金融创新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欧洲美元市场是欧洲金融创新的高潮。此期间,欧洲债券市场的浮动利率票据(FRNs)、票据发行便利(NIFs)、欧洲商业票据(ECP)、欧洲中期票据(EMTNs)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应运而生。③ (一)英国在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上的创新 英国的金融创新从8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1978年,英国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引入了股票期权的交易业务;1984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①作者简介:杜莉,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②张鑫,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金融学。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评析”(2009JJD790016)。 ③应展宇.变革中的欧洲金融体系:1980-2000[J].世界经济,2005(7).

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摘要】1997年,一场汇率危机从泰国刮起,并迅速席卷亚洲,演变成一场亚洲金融危机,从而使得亚洲经济放缓,部分国家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虽然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不大,但是间接影响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说明了亚洲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指出面对危机中国应汲取教训,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启示 1997年7月2日,是世界金融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泰国政府终于被迫宣布取消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兑美元汇率当天即下跌20%。历史上将这视为上世纪末那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 随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的连锁反应。这不但给地区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损失,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直到今天,每每回眸那段日子,人们仍心有余悸。特别是在当前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之时,回顾上世纪末那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和教训,显得别有一番意义。 1997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呈现出愈来愈严重、愈来愈深入的发展态势。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袭击港币。中国香港政府为保护联系汇率制而提高港元利率。接着,香港和内地深、沪股

市大跌,并引起全球股市一阵跌风。 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蔓延至东北亚,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 1998年1月,印尼盾几天内贬值50%。一些国家不能偿付大量到期短债,导致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股市汇市暴跌至近年最低点。 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支持受到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尽快走出困境,中国向世界作出了一个承诺:保持人民币币值。人民币不贬值,这对保持世界经济稳定有很大的帮助。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如果当时人民币汇率发生较大变化的话,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必将遭到更加严重的打击。 “东亚国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从金融危机重创中反弹,主要归功于一些主要国家如中国和韩国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曾经这么说。危机往往不全是坏事,某种程度上它孕育着改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我国就宣布实行宏观政策重大转向,其中包括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997年1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性。随后,财政部于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补充资本金,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

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这一学期,开了一门货币银行学,主要讲的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掌握了很多知识。针对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都在反思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就第十三讲的内容金融创新与监管,想就此谈下自己的认识。 一、概念 1 (一)金融创新: 1 (二)金融监管: 1 (三)关系: 2 二、影响 2 (一)金融创新: 2 (二)金融监管: 2 (三)应对措施: 3 三、美国次级房贷 3 (一)危机暴露了美国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和问题 3 (二)危机给金融监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 (三)危机带给中国的启示 4 四、参考书目 4 一、概念 (一)金融创新: 1、广义的金融创新。既有历史上各种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以及所导致的货币信用制度、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又有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以及金融业结构的历次创新,也有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操作技术、服务种类以及金融市场等业务上的各种创新,还有当代以电子化为龙头的大规模全方位金融创新等等。 2、狭义的金融创新指的是金融业务创新。 3、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谈金融创新。他指出,金融领域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在现行体制下和运用现行手段无法得到这个潜在利润,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这就叫金融创新。创新最重要的动力,来自于资本充足率提高的要求以及信贷扩张受到的制约。 4、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组织结构创新、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二)金融监管: 1、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2、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际法律法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3、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4、目标:1)一般目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安全,保护公平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保证中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2)具体目标。经营的安全性、竞争的公平性和政策的一致性。

07至今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对策

07至今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对策 继1929年--1933年因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盛而爆发的全球经融危机之后,2007年又再度出现了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因为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从而放大了此次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故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融危机而言更为严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世界上较庞大的、外向型的经济体,是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的,自然也受到了此次危机的波及。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也需从多方面来论述。 新中国仅仅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中国有着大量外汇储备,虽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迅速缩水,但这些因素却是使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严重正面冲击的主要原因。中国虽然庆幸没有在金经济上遭受危机严重的正面尖锐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快速衰退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依旧是严峻、不可忽视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的时期,中国长期运用以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从2007年开始,中国沿海对外贸易极度发达的城市相继因为欧洲等资本主义大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使得出口额大幅度下降、通货紧缩,原本外销的产品大量转为内需,导致内地迅速通货膨胀,略有人民币贬值的倾向;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原材料期货价格暴跌,外企投资大量减少、外企裁员严重,国内就业形势更为紧绷、国企对外兼并增多等等。这些成了中国高速发展经济道路上巨大的绊脚石,为中国的发展增加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金融危机固然令人厌恶,但他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也未尝不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从国际看,这场危机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最好的时机,我国家可借机摆脱美国多年对于我国部分经济控制,利用这次机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与我们的实力相称的话语权,提高我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从国内看,这可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将受到重创的产业假以人性化的结构管理模式。同时,这也是对国民收入格局进行调整的一个不可错过的好时机。利用长期的资助,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已达到扩大我国内需、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作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doc 32页)

Retailing Fax 《零售传真》零售情报研究简报每周一、四发布第1558(12/11-12/14) 2008/12/15 〖宏观形势〗 (1) 【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外需急剧下降】 (1) 【金融危机对上海消费市场影响明显】 (3) 〖行业跟踪〗 (4) 【山东家家悦预计09年销售额将保持25%至30%的增长】 (5) 【山东银座商城09年仍将大肆扩张】 (6) 【华润万家称其内地超市业务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 (8) 【韩国易买得的中国市场战略调整】 (9) 【物美直供比例增至30%将使其全部商品价格至少降5%】 (11) 【沃尔玛高调发起进入中国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价促销活动】 (12) 【巴黎春天百货未按时上市遭风险投资基金起诉】 (13) 【BestBuy尝试新业态】 (15) 〖商业参考〗 (16) 〖宏观形势〗 【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外需急剧下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3日到日本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其和当地的华人华侨以及使馆工作人员见面时的讲话中表示:这场金融危机来的非常的迅猛,如果说中国经济形势在金融本身受到的直接冲击还比较小,那么在实体经济上,在下半年,尤其是十月份以后,困难就比较突出了。温家宝称,我今天不想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给大家做一个比喻:就是现在的状况,好像我们这个家,有资金,有设备,有原材料,有劳动力,但是就是市场急速萎缩,外需急剧减少。同志们,这是一个什么矛盾呢?这就是说,拉动经济的靠的是最终消费,没有最终消费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我们最终消费原来是靠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需,就是所谓出口,一个是内需。但是中国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地球。外需急剧减少,订单急剧减少,货运量急剧减少,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困难。怎么办?我们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方针:那就是要把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把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上。现在的形势是抓住时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要争分夺秒。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拉动内需的两年四万亿的投资计划,现在的关键是要抓紧落实。我相信,经过克服这次困难,不仅中国的经济还会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且中国的经济水平还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另外,刚刚闭幕的2008年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