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地利表现主义的学习心得

奥地利表现主义的学习心得

奥地利表现主义的学习心得

奥地利表现主义的学习心得

导读: 奥地利表现主义还未出现系统风格时较偏向边缘化。伊夫·科比教授总结了奥地利表现主义的特征:有离经叛道的意味,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奥地利表现主义的学习心得。

今天在那特艺术学院上课了,报名的课程是伊夫·科比教授的表现主义和巴黎画派。首先他介绍了表现主义起源于德国,之后在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流行。

德国表现主义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北部盛行叫“Die Bru cke”,中文翻译为桥派,另一种在南部盛行的叫“le blaue reiter”中文翻译为青骑士。不过奥地利还出现没有系统的风格,因此偏向边缘化,一开始的艺术风格主流是学院派和写实主义,不过在1897年出现艺术变更运动后,就有了表现主义的苗头。这次运动的发起人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同年,他克里姆特等人创办“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克里姆特任第一届主席。“维也纳分离派”的目标是为年轻的非传统创作者提供平台,替维也纳带来外国画家的优秀作品。分离派声明没有任何宣言,也不主动鼓励任何显著的风格,自然主义、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和平共存。

教授提到了最著名的作品则是那幅创作于1907-1908年的《吻》,也就是这次课程的封面。是一幅正方形的画作,呈现出一对相拥在一起的恋人,他们的身体借由长袍缠绕在一起。我在猜想长袍的黄色是怎么调出来,因为特别闪亮。一查资料才知道克林姆特当时在传统的油画上覆盖金箔,让画作的现代感更加突出。难怪这么令人眼前一亮,不愧是他黄金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品。而《吻》目前收藏在维也纳美景宫内的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真想飞去奥地利亲眼瞧瞧呢。

接着,教授介绍了另一幅作品《达娜厄》,克里姆特所塑造的这幅蜷缩在方形的画面被各式图案纹样所包围的形象十分特别,他以写实的手法,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发,描绘了一位体态丰润充满性感诱惑力的裸女,表现出一种潜意识中的压抑和欲望。

埃贡·席勒,是克里姆特的学生,他的自画像特别着意描绘表现折磨和痛苦的人,通过扭曲来展示自己的内心。教授还给大家展示了他的一幅画《红衣教主和修女》,里面的教主和修女的脸分别是用克里姆特和埃贡自己的脸,可以说是颠覆传统的奥地利绘画方式。

柯克西卡,是另外一个表现主义画家。他的创作前期深受克里姆斯和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之后一夜之间抛弃了以前的艺术风格。标新立异地追求起表现主义风格。最出名的作品《风中的新娘》是为其妻子艾玛而作。教授还提到一个小轶事:柯克西卡根据他的妻子艾玛·马勒制作了一个等比例的布娃娃放在工作室,这一做法给其他艺术家带来创作灵感,影响了之后的超现实主义大师汉斯·贝尔默。

教授在最后总结了奥地利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离经叛道的意味,保留了传统的风格。第一次这么全面地了解了奥地利表现主义的历程,接下来继续学习。

作者为那特艺术学院学员:周威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