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重点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重点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重点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核心考核点: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构成(三大部分)

3.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

4.马哲与哲学的区别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核心考核点1 (哲学)

1.哲学是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重要的是性质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2)联系:基础和指导

核心考核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定义

2.内容

核心考核点3 (哲学思想的发展)

1.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介定为最小的东西—例如“气”

2.机械唯物主义,又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1)缺陷

(2)机械唯物主义的最大缺陷—只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依赖性,而否认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把人等同于一切物质—也就是都是机器。

4.物质是东西,还是不是东西?——物质不是东西,是所有东西的共性。

核心考核点4 (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表现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六句典语

(2)客观唯心主义—要区别绝对观念与观念、精神和绝对精神

2.精神是人的主观精神,还是人之外的客观精神——前者叫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叫客观唯心主义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核心考核点1 (物质)

1、物质不是东西,是所有东西中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区别: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联系:决定作用和能动反作用

核心考核点2 (物质范畴的内涵)

1、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

2、物质是一切实体的总和(√)。

3、世界统一于存在(×)。(提示:存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混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折衷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凡是存在都应是物质的存在。)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核心考核点1 (运动)

1.区别变化、运动和发展

核心考核点2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1、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提示:该观点说明运动的主体是精神,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道不变,天亦不变。”“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刻舟求剑”。(提示:以上观点说明了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以静止的状态存在的)

核心考核点3 (静止)

1.“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的两种观点均为错误,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

2.“坐地日行八万里”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性质关系是绝对和相对、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2)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论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论述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稳中求进)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核心考核点1

1.时空的内涵

核心考核点2 (时空与物质不可分性)

1.区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空与物质运动无关,是不变的。

辩证唯物主义时间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空与物质运动有关,是可变的。

核心考核点3

1.时空的四大特性:①时空的绝对性(无条件性) ②时空的相对性(有条件性) ③时空的无限性④时空的有限性

2.时空的相对性

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3个核心考点—核心章节)

核心考核点1

1.在意识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2.语言—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核心考核点2

1.如何体现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如何体现意识的主观性?

3.意识是人脑所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否认了意识的主观性,从而把意识与客观物质相混同,这种观点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庸俗唯物主义。

经典分析:

1.对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答:(1)辩证的观点;(2)机械唯物主义观点;(3)唯心主义观点。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核心考核点3

1.主观能动性的内涵、表现形式

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在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主线:在辩证法中表现为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在认识论中的表现为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在历史观中的表现为历史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3个核心考点—核心章节)

核心考核点1

1.为什么生产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2.实践是人类的精神活动。

3.实践是包含有精神的活动。

4.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性。

5.实践是人类打开的一部心理学的书。

核心考核点2

1.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2.实践是人和自然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曾命过大题2012年)

3.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形式、中介、特点、实质。

核心考核点3

1.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一)区别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却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二)相互联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三)只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只强

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忽视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内容

1、世界统一于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分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2、认为物质是可知的,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区分了不可知论。

3、认为物质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区分了一切旧唯物主义。

(二)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作用原理—见意识观第三节)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均以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命题。

(二)命题内容:历年试卷显示本部分基本年年出题,几乎所有的传统知识点都出过选择题。命题内容集中在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而且大多侧重于意识观。最近几年为反押题,关注运动观和时空观。

(三)命题分值:分值小。

(四)命题素材:本部分内的基本概念、哲理名言,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趋势预测

1着重理解意识观以及与实践观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例如: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实践的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关注运动观和时空观。

2大多采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哲理名言的“引文式”题目,所以在复习中要多收集一些哲理名言或当前流行的哲学观点,加以辨别归纳,尤其要分析这些观点的实质是什么,属于什么派别等。

3 物质范畴的理解是历年命题的重点

(1)不要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误解为实物性,它不是某种具体的东西,哪怕是所谓的“最小的”东西,而是指所有具体东西中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随着科学认识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暗物质”、“反物质”、“暗能量”。这是否意味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过时呢?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暗物质”、“反物质”、“暗能量”只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是物质世界多样性的体现,无论是“暗物质”、“暗能量”还是“反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所以,科学家们所探索的“暗物质”、“反物质”、“暗能量”不仅没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反而证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正确性,从物质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角度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

绪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原理)

(第一原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方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及其分歧的焦点(第二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A.内容:指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而且存在在于事物内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方法论意义:要坚持整体、全局的观点,正确处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割裂了部分和整体的联系)。

(第三原理:发展及其过程论原理)

(1)定义:指事物的向上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指事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3)判别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远大前途、强大生命力的东西。

②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1 过程论的内容

(1)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它事物的历史。

(2)任何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3)发展和前进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2 过程论的意义

(1)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查。

(2)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考查事物,任何事物都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增添新的内容。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 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1+1=2)和辩证整体观(1+1>2)。

3 系统论。

4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三、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充分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辩证联系,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归宿,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3、全面发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4、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面关系的辩证方式。

5、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第一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质量互变规律

(两大原理)

对度的认识(第一原理)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第二原理)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必考:十一个考点,三大系列(八大原理))

第一系列原理:从矛盾的基本属性出发

经典分析:

1.差异就是矛盾。

(1)矛盾斗争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它也包括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

(2)矛盾斗争是一个过程,从差异到对立、到对抗。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对和绝对、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关系。

3.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矛盾的斗争性虽然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但可以冲破条件的限制,把事物的发展无限地贯穿下去,不是指矛盾的斗争性不需要条件。

经典分析:

1.唯物辩证法就是内因论(是错误的)。

2.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为什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第二系列原理:当认识矛盾的时候

第三系列原理:事物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典分析:

论述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1.原理。

2.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是要发展经济,所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两大原理)

经典分析: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提示:是中包含了不是,不是中包含了是。

所以,是就是不是,不是就是是。

辩证的否定观(第一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原理)

第二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五大原理)

现象和本质(第一原理)

因果关系(第二原理)

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三原理)

可能性和现实性(第四原理)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第五原理)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以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主要范畴为内容,在各种类型题中都出现过。

2、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命题的习惯,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度”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等。多年来,这些知识点经常被考,因此不仅要熟背,而且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点来分析问题。

3、本部分中“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尤其是近几年来,10分以上的大题的考查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的矛盾学说的内容。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趋势预测

1、是哲学部分考试中出题最多的一章,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来关注这一章。

2、狠揪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尤其对立统一规律是历年必考的一节,请高度重视。

3、此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很容易出10分大题,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注意三个基本点:一是要把握基本的知识点,或基本的辩证关系;二是运用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要言之有据,有原理有凭证;三是要防止理解错题意,避免在非主要问题上下功夫。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一章认识

第一节关于认识——哲学史上三种对立的观点(3 个核心考点)

(核心考核点1)认识史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的从“物——感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从“思想——感觉——物”。

(核心考核点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根本特点: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和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核心考核点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脱离了实践、脱离了辩证法来谈人的认识,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核心考点总结: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特点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

4.“白板说”、“影像说”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被动反映

第二节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个核心考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核心考核点1—十分重要,高频考点)

1(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核心考核点2)

1、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

2、认识是能动性反映和创造性反映的统一。

核心考点总结: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认识中主体的反应能力的差异性——生理素质的差异,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后天实践(社会分工)。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第二章认识的辩证过程及规律(3个核心考点)

第一节认识的辩证过程及规律

(核心考点1,十分重要的原理—解决如何认识、任何认识的产生。)

系列一认识的总过程

一、认识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认识辩证过程的总特点:(一)反复性 (二)无限性

三、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系列二认识辩证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三)相互渗透

三、如何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系列三认识辩证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系列四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着诱导作用、动力作用,,起着激发作用—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

第二节主观辩证法(核心考点2)

核心考核点: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对历史的修正。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关系(核心考点3)

第三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节真理(4个核心考点)

一、真理的内涵——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总结:

1、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提示:这句话是正确的,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真理的定义告诉我们凡是人的认识实现了主客观的相一致就拥有了真理,不依人的社会地位、权势而定。)

2、真理的标准:就是真理是什么—主观和客观的一致。

二、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核心考点2)

三、真理的特性(核心考点3—十分重要;四大特性)

(一)真理的根本特性——客观性(因而可把真理称客观真理,坚持了真理观

中的唯物主义)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即坚持了真理观中的唯物主义,区分了唯心主义真理观。

(1)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2)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二)真理的双重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原理)——坚持了真理观中的辩证法

(三)真理是具体的(具体真理)

核心考点总结:

任何真理都具有:

1.客观性——客观真理。

2.绝对性——绝对真理。

3.相对性——相对真理。

4.具体性——具体真理。

5.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过程性、全面性。

真理和价值(核心考点4)

第二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个核心考点)

一、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核心考点1)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的统一(核心考点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单项选择题、多项项选择题、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尤其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尤其是真理的特性。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行知观。

6 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价值观。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趋势预测

1、出题较多集中在“辩证法”与“认识论”这两部分,目前的考试在考考生知识把握的同时,又要考核考生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正是在这两部分中,提供着对事物辩证运动和认识的辩证运动的方法和各种基本点,它具有直接分析事物及其运动的方法论意义,所以,这两部分理所当然地成为考点最多的两部分。

2 历年年必有题,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多的一部分,多数为主观题。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总论

总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 个核心考点)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核心考点1)

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考点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核心考点3)

第一章社会历史的基础和本质

第一节社会历史的基础(3个核心考点)

一、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的过程(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2总结: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作用原理:

1.内容:前提条件、影响作用

2.方法论意义:

正因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的作用,所以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从而使得资源、环境和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而人和自然相和谐,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核心考点3)

第二章社会历史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生产力(3个核心考点)

一、定义(核心考点1)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它体现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二、特点(核心考点2)

构成要素(核心考点3 )

劳动者作用——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物质尺度,是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标志。

马克思: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渗透因素,是潜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资料的性能,拓宽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其由潜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邓小平:科技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作用,关键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胡锦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生产关系(3个核心考点)

一、定义(核心考点1)

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客观经济关系。

二、特点:客观性(核心考点2)

三、内容(构成)(核心考点3)

核心考点总结: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起决定作用)。

1.决定了生产关系其它方面的内容。

2.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的性质。

3.只有借助于一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才能使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相结合,从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节社会政治结构(2个核心考点)

二、国家

(一)起源(历史范畴)(核心考点1)

(二)实质(阶级范畴、政治范畴)(核心考点2)

第三节社会的文化结构(2个核心考点)

分类(核心考点1)

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核心考点2)

3 方法论意义

正因为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方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章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动力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社会历史的基本矛盾(3个核心考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的基本矛盾(核心考点1)基本矛盾的内容(核心考点2)

四、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论述对改革的认识(核心考点3)

1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 但是具有如下特点:

(1)上层建筑先于经济基础而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特殊性。

(2)它们之间是基本相适应的,属非对抗性的矛盾。

①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相适应的,属非对抗性的矛盾。

②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基本相适应的,属非对抗性的矛盾,所以改革不是制度的变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3——指体制的不适应,所以改革是体制的根本转变,是第二次革命,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改革发展必须与稳定相统一,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要在稳定中促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稳定。

(5个核心考点—五大动力)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核心考点1)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核心考点2)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核心考点3)

(二)新的科技革命:高新技术

(三)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科技的发展如同双刃剑

(3)全球性问题的产生。这不是科技本身带来的,关键取决于社会制度、体制、组织管理以及人类意识能否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核心考点4)

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核心考点5)

第三节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2个核心考点)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总结: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

(1)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依据原理分析:

①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如下弊端:

A.否定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

B.造成政企不分;

C.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D.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从而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所以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核心考点2)

核心考点总结: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1)原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2)依据原理分析:

①传统政治体制存在如下弊端:

A.权利过分集中;

B.造成机构庞大,效率低下,严重的官僚主义;

C.民主法制不健全。

②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多,题眼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命制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体如下:

1 地理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全球问题。

2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社会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4 生产工具在生产力发展的地位、作用。

5 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6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阶级性。

7 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

8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大。

趋势预测:本部分历来必有题,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多的一部分,多数命制的主观题,主要内容是结合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社会规律的特点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政治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这两个知识点。

二人的发展

第一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3 个核心考点)

历史参与者和历史创造者(核心考点1)

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核心考点2)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核心考点3)

第二章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影响作用(2个核心考点)

人的本质理论(核心考点1)

1定义: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内涵

(1)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

(2)最根本的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

(3)他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反对资本主义抽象人性论。脱离了社会、生产关系来谈人性,人性就变为抽象永恒不变的东西。

(二)人的价值理论(核心考点2)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都出现过,多数命制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

1、人民群众、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趋势预测

由于本部分涉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是哲学大题的重点章节,从历年试题来看,论述题比较多。同时,本部分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发散能力,可以联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当前社会政

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来综合命题。

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章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2个核心考点)

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核心考点1)

二、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核心考点2)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一般为选择题。

(三)命题分值:分值小。

(四)命题素材: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来综合命题。

趋势预测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精神实质就是为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即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实现。因此,本部分所阐述的关于人的问题,就构成了唯物史观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宿。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 中的作用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上期习题回顾】 (多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C 错,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是剥削阶级,但也是是革命的动力,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知识点精讲】 ①个人与社会历史 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②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着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③历史人物的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其次,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最后,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命题方式与注意事项】 此知识点属于高频核心考点,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是大家往往会掉入“历史人物作用”的圈套,一定要认真分析,重点掌握“历史人物可以对历史事件起决定作用,但是不能对历史的进程起决定作用,对历史进程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人民群众”。 ?【习题演练】 (多选)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作者: ————————————————————————————————日期: ?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考研政治马哲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原最难得最重点的部分,也是政治初期复习收要攻克的阵地,如何开展复习?送大家四个战术,速度搞定马哲! 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建议广大的考生们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又有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叫经济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掌握,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 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 析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凯程考研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在2015考研政治试卷中,政治经济学共考查三道选择题,总共5分,题号为3、20、21,但可惜的是,任性的命题人让全拿5分变得异常艰辛,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题目关键词是“机器换人”,我们要明白的是机器是生产资料,人是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那么如此一来A项就可以直接选出;剩余价值的知2015年多选题第20题考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发展,而在剩余价值来源的知识点上,问题很简单,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剩余劳动,并不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受个别劳动生产率影响,C项错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D项错误。 多选题第20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题干有可能没有读懂,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同学们抓到题目的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只要资本主义所有制没有变,资本积累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不可避免,相适应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也就客观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ABCD皆为正确选项。 多选题第21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社会经济规制B.公共亊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D.反托拉斯法。

考研政治_马哲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这部分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容需要

考研政治马原实践与认识关系讲解

考研政治马原实践与认识关系讲解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需要掌握几大重要的原理及其相关方法论,这是考研答题的理论依据。7.8月份暑期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把握,加强政治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记忆。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易考分析题) 原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活动最终的目的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活动起反作用,尤其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能够对实践活动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正确的理性认识,能够正确的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实现。 (2)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活动,妨碍实践目标的实现。 方法论: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第二,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 第三,只有充分尊重实践,才能有力的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至今已有数千位学员进入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学习,这些同学的名单在网上有据可查。而且从2005年到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凯程考研辅导中心的成功学员人数要比前一年翻一倍,所谓的成功学员,是指通过初试,进入各校复试并最终录取的同学。 师资力量强 首先,所有老师均来自北京各高校的教师,且讲任何课程备课必须超过一个月,那些虽然有名但是准备草草的老师从来不能站在讲台上,这是对老师的硬性要求。 其次,所有老师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与试讲环节且试讲必须得到听课学生90%以上的好评,好评不够马上淘汰。 第三,讲授的内容必须是应试化的,让学生越听越迷糊的老师,也坚决不要。 课程质量高 采取公共课小班授课,专业课一对一辅导的方式,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特点及程度差异,因材施教,精讲精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019考研政治知识点分析:马哲唯物辩证法汇编

【篇一】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篇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单选 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经济形态是指: A.自然经济 B.简单商品经济 C.发达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2017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马原唯物史观是2017年考研政治命题的重点,当然,命制选择题的可能性大,还有可能命制分析题。这一部分内容考点多而杂,考研同学想突破所有的考点有难度。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中短期突破马原唯物史观的重要法宝。下面老师对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学习技巧,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帮助。 一、马原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人的本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二、马原唯物史观的学习技巧点拨 1.线索法学习 这里的线索法,指的是需要掌握唯物史观部分的标题结构,也就是框架结构。有的同学可能不断地发出疑问问,线索法真的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线索法学习的确很重要。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唯物史观的选择题或分析题,你对这一部分的考点没有框架感的话,你得高分的几率就比较低。原因很简单,因为阅卷是采点给分,你毫无目的的东写一句、西写一句,很显然没有层次感、条理感。 2.习题法学习 我们经常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具体运用到马原唯物史观的学习中,不仅指的是及时复习掌握学习的考点,更重要的是不断地通过练习习题巩固考点。我们反对漫无目的的做海量的习题,而忽视了对重要考点的掌握。其实,我们应改变由“多而滥”向“少而精”方式的转变,这才是通过练习习题有效巩固考点的正确做法。 以上是老师对马原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技巧作出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希望2017年考研同学予以参考。祝同学们复习顺利、学习进步!

2020考研政治:马哲“矛盾”规律专题复习

2020考研政治:马哲“矛盾”规律专题复习 2015考研政治:马哲“矛盾”规律专题复习 众所周知,考研政治中最难的当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中马哲部分的辩证法是难点中的难点,辩证法中考察最多的、也是 最难掌握的,当属“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2014年考研 政治第34题就考察了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 盾分析法;2013年和2012年连续考察了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 用;2011年考察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核和线索,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扬弃”(aufheben)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 的改造,形成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之一。恩格斯在其著作《费尔 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 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起作为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 “三大规律”,初步形成了“矛盾”理论的原生形态。毛泽东在其 哲学著作《矛盾论》中将“对立统一规律”明确阐述为“矛盾”, 并给出了矛盾的定义,比较准确地探讨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分析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矛 盾学说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教科书体系中对矛 盾阐释的方式和呈现的面貌。提醒同学们在学习“矛盾”规律时一 定要首先紧扣概念,准确把握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本真内涵;其次要注意前后联系,尤其是与前面 的“联系”和“发展”的联系,以及与后面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 否定规律的联系;再次是注重联系实际,提高辨识材料关键词的能力,灵活运用矛盾规律解答分析题。学习“矛盾”规律,必须要把握的 重要考点有: 1.矛盾的定义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真理的属性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真理的属性 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标准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2)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者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具有正确性,真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其具体含义有:其一,就真理的内容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因此,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就真理的发展而言,其前景是无限的。由于人类依其认识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所以,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三,就真理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无数相对真

理的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所以,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具有近似性。其含义有三层:其一,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认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其三,从认识的进程看,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真理的属性;其二是指真理的类型。从类型的角度而言,所谓“绝对真理”是指限度地接近“完全”、“终极”意义上的真理;而所谓“相对真理”是指近似、相对意义上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是用前一个含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其—,从静态上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真理和纯粹的相对真理。换言之,相对之中有绝对,因为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而绝对之中有相对,因为任何绝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其二,从动态上讲,二者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性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 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