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资源登记簿

自然资源登记簿

自然资源登记簿
自然资源登记簿

附件1

省(区、市)市(区)县(市、区)

自然资源登记簿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号:

登记机构:

附图

其他需注明事项

自然资源登记簿填写说明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号】填写按照自然资源调查有关技术规定编制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号。

【所有权人】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权利人填写“全民”。

【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所有权代表行使内容】暂不填写,待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探索建立分级行使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体制改革任务完成后,进行补充记载。

【总面积】填写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总面积。

【总数量】填写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总数量。

【类型】填写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内自然资源的类型。

【类别】填写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内自然资源的具体类别。

【面积】填写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内自然资源的分类别面积。

【数量】填写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内自然资源的分类别数量。

【质量】填写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内自然资源的分类别质量。

【空间坐标、位置说明或者四至描述】填写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空间坐标信息(含高程值)和位置说明,不能填写空间坐标的,填写四至描述。

【用途管制要求】填写依法确定的自然资源有关规划对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用途管制要求。

【生态红线要求】填写依法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对自然资

源登记单元的生态保护要求。

【特殊保护要求】填写自然资源有关法律法规或者规划和红线确定的对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其他保护要求。

【变化原因、变化内容】填写自然资源自然状况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和具体内容。

【附图】附通过自然资源调查形成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成果图。

【不动产单元号】填写按照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规定编制的不动产单元号。

【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上的用益物权】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填写集体土地所有权;涉及国有土地上的用益物权的,填写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国有农用地的使用权等。

【权利人】填写集体土地所有权或者国有土地上的用益物权的权利主体。

【登记时间】按照“×年×月×日”的形式记载登簿日期,如2016年01月01日。

【登簿人】由登记机构负责登簿的登记工作人员签名。

【附记】填写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有关信息,如自然资源登记涉及调整或者限制已经登记的不动产权利的信息。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设计说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 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 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自然资源,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如何管理的?下文是橙子收集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欢迎阅读!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最新版全文 《办法》制定的总体思路是,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构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体系,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矿产资源等所有自然资源统一进行确权登记,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划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边界,进一步明确国家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保护范围等,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办法》包括总则、自然资源登记簿、登记一般程序,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流等自然资源登记,登记信息管理与应用、附则共六章,以及《自然资源登记簿》样式、《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方案》两个附件。 第一章总则。规定了自然资源登记的目的、原则、范围、与不动产登记的衔接关系、登记机构和属地登记原则。在登记的范围上,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表述,《办法》对需要登记的自然资源通过列举的方式予以明确,即规定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并强调在不动产登记中已经登记的集体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所

有权不再重复登记。 第二章自然资源登记簿。规定了自然资源登记簿的统一、登记单元划分、登记簿的内容、登记簿附图和管理要求。登记簿(《办法》附件1)主要记载自然资源登记信息以及不动产权利关联信息,并实现与不动产登记的有效衔接。这里重点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设定和划分。自然资源登记单元是开展自然资源登记的基本单位,设定和划分登记单元既要考虑与已经登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等不动产权利的边界和行政界线无缝衔接,还要考虑与自然资源的管理界线进行衔接。因此,在设定和划分时,既可以以一个完整的行政辖区为基础,按照不同自然资源种类和在生态、经济、国防等方面的重要程度以及相对完整的生态功能、集中连片等原则,划分一个或者多个登记单元,也可以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流等特定空间作为单独的登记单元。风景名胜区主要为旅游服务,相关设施已经在不动产登记中予以明确,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不再涉及。 二是,关于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物权法》第45条规定,“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按照法律规定,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权利人只能登记为“国家”或“全民”。同时,考虑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探索建立分级行使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体制”这两项改革任务正在推进,为与上述改革

CBNRM(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

What is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ommunities, defined by their spatial boundaries of jurisdi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by their distinct and integrated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mon interests, can manage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in an efficient,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way. Natural resources are usually common pool resources such as forests, open woodland, grasslands, fisheries, wildlife, etc. Reasons of CBNRM’s Popularity ?The phrase itself—“Community” (community as a spatial unit, a distinct social structure, and a set of shared norms). There is also a powerful critique of the idea of the “community” as a “myth” because natural resource boundaries and community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ften do not coincide. ?The notion of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community”: allowing communities to exercise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lable “CBNRM” implies that the communities are supposed to deliver on scientifically specified NRM principles, but in real life practice, the policies, rules and principles are seldom community-constructed and local. ?Promise of a diverse range of benefits predicted by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of a mor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CBNRM often makes more of its promises to delive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an to assist a Community. The Promise is not made for, nor delivered to, the community at all, but rather to fundraisers and natural scientists whose real aim is conservation. Theoretical benefits of CBNRM: ?Pro-poor and safety net. ?Promote efficient resource use and allocation, locally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d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indigenous technical knowledge (Formidable problems to negotiating these knowledges at the interface with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Locally managed resource systems with clearly recognizable territorial boundaries will tend to deploy al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service provision to match needs (They will also create local institutions to solve issues of trust and malfeasance, and assist in issu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parency) ?Solve or palliate open access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coercive and insufficiently policed state property regimes. (Anyone who violates the rules will be directly apprehended by local people)

第六节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第六节生态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严把环评关,从源头做好环保准入工作。加强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在农业源方面督促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沼气池,使粪便尿液充分有效利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压力。同时我县十分重视村镇、农田及自然生态保护建设和土地、森林、地下水等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快生态示范村、文明村的建设,使我县自然保护区面积明显增加,耕地、森林、地下水等资源保护得到大大加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一、生态污染状况 (一)化肥、农药污染 表2-6-1 遂溪县“十二五”期间化肥、农药使用情况 表2-6-1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农药使用强度为3.44-4.07公斤/亩,化肥使用强度为47.61-50.14公斤/亩。根据常用耕地面积与农药的利用率(一般在10-30%)和各种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氮40-50%、磷

10-20%、钾30-40%)折算,平均每年560.34-1681.02吨农药和21907.9-29111.0吨化肥残留在环境中,必然对环境造成污染。“十二五”期间,我县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2015年农药使用强度有所下降。 (二)规模化禽畜养殖 我县规范化禽畜养殖场主要有养猪场、蛋鸡场、肉鸡场、养鸭场等。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我县共有规范化禽畜养殖场227家,养殖小区18个,共养殖生猪99万头及2205万肉鸡,全县的畜禽养殖业排放化学需氧量17789.47吨,氨氮2240.26吨。从2011年开始,我县每年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农业源减排项目。到2015年止,已顺利完成了化学需氧量623.18吨,氨氮97.34吨的减排目标。我县现阶段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方面,主要还是采用直接将畜禽粪尿还田与制售花肥两种处置方式。还有部分养殖场尝试开挖鱼塘或利用小型水库养鱼,畜禽粪尿用作养鱼养料,污水经治理设施处理后农灌和部分养殖场的污水入塘入库调节养鱼水质两种。 总体来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虽然基本都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容积小,处理能力弱,与污水产生量不配套;养殖散户都没有污染防治设施,污水直接排入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 (三)水产养殖污染 根据2011年水产养殖污染源统计数据,全县有海水养殖面积120015亩,淡水养殖面积30854亩。海水养殖污水主要排入沿岸海域,淡水养殖污水主要排放近邻河流和附近农田,最终流入海。污染问题最严重还是高

自然资源一体化审批系统解决方案

自然资源一体化审批系统 解决方案 一、建设背景 机构改革前,原国土、原规划部门、原林业部门及原其他被整合部门的各种系统均有着独立、完整的业务审批体系。自然资源部门的组建以后,亟需要从业务重组、数据融合、应用整合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实现机构改革后的“化学反应”。同时,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三定规定”后新业务需求及《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等文件的公布,“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等新举措也给自然资源部门业务审批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因此,自然资源部门需要建立一套与新业务相匹配的智慧审批系统,以达到服务提质、审批增效的目标。 二、需求分析及建设目标 1、需求分析 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要以“三定规定”为核心,明确为履行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修复的“两统一”职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依次梳理具体业务需求,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

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以及进行矿产资源、海洋、测绘管理等业务梳理,做好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支撑,支持统一数据底板建设,满足自然资源监管决策、自然资源政务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等应用需求。 2.1.1摸清家底 摸清家底,梳理分析自然资源信息化的需求差距从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情况、平台支撑、信息化应用等几个方面梳理分析原国土管理部门、规划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已有的数据资源目录情况及信息化建设情况,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三定规定”后新业务需求,对比出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与国家信息化要求和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的需求差距。 2.1.2梳理自然资源数据 自然资源数据资源体系方面,需要全面梳理自然资源数据,摸清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土地、矿产、海洋、林草、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在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信息、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源目录下新增如生态环境、灾害、生态修复等专项数据。 2.1.2整合原各业务系统 在软件层面,原国土资源部门有对外服务平台、不动产登记平台、“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综合事务管理、行政审批系统、土地开发管理系统、土地储备管理系统、综合监管平台、档案管理系统等;原规划部门有综合事务管理系统、规划“一张图”、规划业务管理平台、综合监管、规划移动执法系统、规划档案等子系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 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这方面的制度与管理体制,明确产权主体,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评价生态建设成效,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 理顺现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一是设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各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源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即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监管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和用途,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监管部门主要负责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二是完成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包括产权界定作为基础和依据。监管部门要让自然资源使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同时确保生态功能得到严格保护。三是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和监护的社会制衡机制,让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建立多样化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体系。根据自然资源产权多样化特征,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对于产权界限比较清晰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矿山等,在平衡公共利益及所有者与使用者利益前提下,根据其使用、经营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或拍卖给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于产权边界模糊而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如海洋水产资源、地下水等,应继续以公共产权主体为所有者,但需要改变目前政出多头的所有权结构,由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单一的所有者来管理。 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一是建立涵盖所有自然资源产权种类的交易市场,通过建立统一市场,加强对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的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吸引多方面的交易主体,提高交易的便捷化程度,从而达到规范和活跃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的目的。二是探索把部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私有化,形成公私产权对接的自然资源产权混合市场。通过适当引入自然资源私有化,探索解决公共租金流失、价格机制失效、使用权过度滥用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产品的价格政策和有偿使用制度。要在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对公共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要依据效用价值理论,对具有内在价值的资源产品进行定价;并建立新的资源价格政策,依据公共资源的自身特点,确定不同的资源价格政策,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第六节巴西 教案1湘教版

巴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②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③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④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⑤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 2、能力目标 ①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 ②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 响; ③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④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②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 取得的成就; ③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 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巴西人种构成特征; ②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③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④主要城市及分布、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难点 ①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 的影响, ②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城市化问题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本学期的地理课,我们主要带大家去认识大洲,了解和走进国家。通过前

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大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深入了解了一些。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国家。你们知道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足球王国”之称? 学生:巴西。 教师:播放“NIKE运动街舞风雷足球版-小罗纳尔多”足球表演的录像,说明足球不仅是巴西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艺术。说明足球在巴西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足球是巴西人的生命和灵魂。除了足球,巴西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到巴西去看一看。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巴西 教师:大家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对巴西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先明确一下巴西这个国家在世界中的位置。 板书:一、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教师引导: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分析一下巴西的位置。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巴西位置中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 教师引导:看一看位于热带的其它国家,将它们的国土面积与巴西进行对比,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板书:2、面积、人口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政区图 读图活动:在图中找出与巴西相邻的国家并说出名称,看一看巴西的面积在拉丁美洲中所占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学生:上台指图并说出邻国的名称。 课件展示:南美洲空白政区图 教师引导:将巴西的国土面积与拉丁美洲的其它国家对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想一想: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有哪些国家?人口多于巴西的又有哪些国家? 课件展示:出示表格——面积和人口多于巴西的国家 板书:3、主要地形区 课件展示:巴西地形图 读图活动:在图中找到并指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 学生上台指图。 课件展示: 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占了巴西国土面积的1/3左右,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课件闪烁) 巴西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2/3。(课件闪烁) 亚马孙河——世界上最大的河流 教师:巴西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这决定了巴西的气候以热带的气候类型为主。 板书:4、热带气候

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4987039.html, 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作者:赵立倩 来源:《商情》2015年第4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不仅会为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而且也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从我国现有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国际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对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资源的生态观资源综合管理机制 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在机构设置方面,虽然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综合管理的立法格局初步形成,但部分资源仍未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如水利部作为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但其他职责范围内管理水资源的部门也存在很多,比如建设部、交通部、农业部、环保部等。在职能结构方面,不同资源管理机构之间职能重复或交叉,造成“九龙治水”的局面,矛盾重重。在运行机制方面,各级政府在资源管理上职权划分不清,导致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屡禁不止,地方管理不能体现中央集中管理的基本精神。 二、国际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发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资源管理由分散走向综合,即以整体的自然资源为管理对象,以不同门类自然资源的共性为基础,以不同门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协调纽带,利用一种一体化的综合运行机制将不同门类的资源统一管理。它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机构合并,本质上是提高资源管理的制度与体制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三是资源管理与资源产业管理的理性结合。 回应国际自然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上应当做到观念上的创新,树立资源的生态观、系统观和层次观,探索新的资源管理观。 资源的生态观就是坚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预防、控制生态灾害以及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保障国家资源、生态安全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资源的系统观是指各种资源都是资源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各种资源系统之间彼此释放的功能要互相藕合,建立良性的互馈机制。这就要求在进行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资料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与研究原理和方法 广义:一切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体。狭义:自然资源是依附于人类劳动,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着一定的价值需求性的,指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自然生成物的源泉的环境要素。 1.地理学家认为,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英国大百科全书将自然资源定义为:被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的功能 2.经济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经济学家在研究和定义自然资源时,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3.生态学:资源是对于完成生理上的、社会经济上的以及文化上的需要所必备的能量或物质的任何一种形式。概括起来都包含三个共同的方面:1.自然资源不是脱离生产应用而对客观物质的抽象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同的时空组合范围内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2.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不段扩大;3.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外界客观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的需用角度来理解这些因素存在的价值,因此,自然资源和环境密不可分,但两者的概念又互有差异。 类型:1.按照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分类,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以地壳表层划分)2.按地理特性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3.按其在不同经济部门中的作用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地质矿产资源、交通资源4.按其用途和利用方式分为生活资料资源和生产资料资源5.按其性质分为耗竭性(再生与非再生资源)、非耗竭性(恒定与非恒定性资源或易误用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恒定性资源和易误用性资源两类 特点:整体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有限性、多用性、传布性、层次性、增值性、竞争性、国际性、自然资源的“虚化”。 原理:1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各要素及其综合特征在地表呈现出的水平分化的现象。2生态学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建立最大生产量的最佳生态环境结构的途径。3经济学原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总是同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联系的。要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应当遵循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4物理学原理。许多物理学原理都可以作为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如惯性理论、能量守恒定律等均可用于自然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5自然节律原理。自然节律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现象、生物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时间变化所决定的。6因地制宜原理。因地制宜原则的实质是实现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方法:1传统的方法。包括地理区划法、经济比较法、数学方法、野外考察、实验研究。2RS (遥感调查)。它集中反映了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具有宏观性、实时性、动态性等特点。3资源数据库等。即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资源不同时空范围内质量、数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资料,以实现对资源数据科学而严密的管理。4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广泛用来定量分析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方法。5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6资源信息系统。7资源考察跟踪研究。二.中国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利用现状:1空间分布极不平衡2时间分布不均匀3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4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5污染严重。保护现状:1水资源保护理念陈旧2水资源保护制度

八年级上册 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

课题: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教材分析:本教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判定与主要特征,教材充分利用设问及阅读思考来扩充教材的实际空间。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讲,应该从自己身边的实例与数据分析自然特征。学生在初中阶段这是第一次细致来讲述自然资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 (3)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 看图归纳我国矿产资源与太阳总辐射量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海洋国土的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的判定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和工具:多媒体图片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 【导入新课】书是不是自然资 源?森林呢? 【讲授新课】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定义: 2、判定:(1)存在于自然界阅读第一段文字 分组讨论如何判定自然资 源。 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2)现阶段被人类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或能量(3)注:凡是被人类加工、培 养过的都不是 【练习】1、完成活动题2 2、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水泥 B小麦 C森林 D汽油 【讲授新课】 3、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 海洋资源、生物资源、土地 资源、矿产资源 4、分类:(1)可再生资源: 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循环再 生、更新使用的自然资源。 (2)非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不可循环再生的5、合理使用:(1)合理利用, 注意保护与培育 (2)十分珍惜与节约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1、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范围 不断扩大 2、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 的 3、质量存在差异 4、分布不均匀,但有规律性 5、状况处在不断变动之中 三、矿产资源 1、分布特点:分布广泛,但相 对集中。 2、分布 (1)北方地区:煤、铁、石油、天然气 (2)南方地区:有色金属 3、识记主要矿产资源省份与名称 铁:辽宁鞍山、本溪,安徽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有色金属:湖南锡矿山锑矿、水口山铅锌矿,江西大余钨矿等。活动2 ①天然宝石④东北虎⑧阳 光,属于自然资源 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 地资源、海洋资源等 如:矿产资源 【阅读】 p54-p55说明其特点 【阅读图3-3与图3-4、图3 -5】说明分布特点与规律 如:石油:黑龙江大庆、山 东胜利、新疆克拉玛依等 煤:山西大同、陕西神府、 河南平顶山等 【活动】中国年太阳辐射量 分布 1、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2、最高地区:青藏高原 最低地区:四川盆地 说明原因: 南方降水多,云量厚,太阳 辐射量少。 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多晴天, 云量少,光照强。 培养自主学习 的能力,带着 问题从文中科 学的归纳出结 论。巧妙设问, 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读图 分析能力,做 到会“看图说 话”,“答案在 图中找”的能 力。 设疑解问,开 展互动交流。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知识点

第三章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 第一节气候资源及其评价 一、热量资源 二、水分资源 1.降水总量及变率 2.干燥度及其分布 三、太阳能与风能资源 1.太阳能资源 2.风能资源 我国年平均风速的分布特点是北方风大,南方风小;沿海风大,内陆风小;平原风大,山地风小;高原风大,盆地风小。 第二节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 土地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占据着三维空间,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过程。表现为复杂的开放系统 (二)土地资源属性 (1)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生产能力,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畜产品、林副产品并提供人类生息的空间场所。 (2)土地资源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土地资源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土地。(6)土地资源具有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7)土地资源具有承载能力。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二)后备耕地资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三)林地资源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四)草地资源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切实保护现有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林牧全面发展

三维模型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维模型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摘要:伴随着自然资源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于自然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中,对自然资源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自然资源管理是实施发展中的重要辅助工作,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自然资源管理技术的先进就要使用到各类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本文从自然资源管理的入手,探究了三维模型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自然资源管理;作用;意义;三维模型;重要作用;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作用 针对土地资源展开有序的管理工作,能够带动国家的经济进步,保证社会发展良好。具体来说,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三个层次中:自然资源是我们开展任何活动的前提,假如不存在自然资源的话,我们的很多行业就无从谈起了,我们都知道自然资源是不能再生的,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必须合理的运用才可以发挥出它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国家的人口数量非常多,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总数却不多,要想在较少的自然资源中创造出较多的财富,就必须对其合理的调配,为城市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还可以反映出区域内自然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变化情况。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很强的能力管理,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政策和规章制度,才能保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它的价值和作用。 二、三维模型的意义 三维模型的基础是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测量区域或其中某一部分的情况生成三维模型。三维模型不仅通过直观的方式将地理实景模拟出来,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地点查询、路线导航等功能服务,而且可以将生活信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社区等一系列服务进行集成。从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一个区域或地区三维模型的普及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多个一线城市也先后开始研究有关三维城市地图模型,并且借助虚拟城市系统来实现演示系统的描述,在三维模型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光扫描的方式对该地区内所有地面上的物体进行全景化的扫描,以获取空间信息的坐标数据,然后拍摄这些物体,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所获取的影像照片进行数据分析和采样,产生三维形式的模型,三维模型附加物体的纹理信息后,再通过图像的处理与优化,这样就完成了三维模型的构建。该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将平面的地图通过三维的模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还可以对该地区建筑物和其它信息进行准确描述,通过三维模型可以为城市的管理服务提供更多的功能性服务。比如根据测量结果对土地的利用状况进行精确分析,可以从结果中反映出土地的使用效果。 三、三维自然资源管理系统 三维自然资源管理系统是基于全球平台上,协调与谷歌图像映射。以精细化的地形数据分析把自然资源进行标准化建模,针对部分地下建筑物、大型建筑、重要建筑,需要重新加载到三维场景。针对部分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数据,在二维系统对数据处理完毕后,三维系统数据应及时更新,并实现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统一管理。针对地上宗地平面界址点、界址线、包裹高度的特性产生的,并生成三维空间边界点边界线,三维包裹体根据包裹和包裹的高度评价、地下的包裹是由三维坐标来表示。通过把图形数据、图形属性进行结合,使图形实现高度拼接,系统可以实现图数查询、自动更新、空间拓扑等功能。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解析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解析 发表时间:2019-09-17T16:57:14.69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3期作者:郭卫琼 [导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资源紧张的问题,人口基数大,重要资源的平均人口占有量少, 湖北省襄阳市不动产登记局441000 【摘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资源紧张的问题,人口基数大,重要资源的平均人口占有量少,并且资源管理权责模糊,对于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如何做到资源约束趋紧是现在的一大难题。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确定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制度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完善对于自然资源产权保护工作,落实好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的理念。目前,自然资源统一确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实施起来也有一些困难。本文针对于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实践中的问题,旨在寻明确资源归属及其职责问题,求有利的解决策略,实施有效监管,有效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整。 【关键词】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问题;策略;解析 在2016年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第二十九次会议中通过了《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同年12月20日,中央七部委联合引发《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及附录,确立了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实施。在会议中确立涉及12个省,分为不同单元,确定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1]。但实践操作和理论还有一定的差异,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事件中总结经验,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体系、自然资源产权登记范围和对象等方面找到问题的不足,同时相关部门完善自然资源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做好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工作,有效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现状 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在《宪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行政法则中都有规定,对于自然资源集中所有权的使用方式都有明确的说明,《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所有自然资源由国务院统一管理,具有行使主权,然后由国务院统一安排工作[2]。虽然国务院是《宪法》规定的行使主体,但行使主体是地方的政府,也由地方政府来管理,分配给地方管理后,对于地方政府哪一个部门进行管理存在争议,部门自身权责也相对于模糊,导致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工作没有明确归属一个政府核心部门出现问题没有部门担责,国家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因无人来管理和负责,任由事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源环境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后。只有在责任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划清政府不同部门的权责界限,实施奖惩措施,出现问题,明确部门和人员进行追责。在管理责任分配方面,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同步推行的自然资源管理方案《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就有很大不同,严格的责任划分使得自然资源管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二)产权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管理 作为国家特殊的生产要素,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资源作保障,国家的生产经济会大大折扣,国民生活受到影响,自然经济应当为国民共同所有,全民应当有一种管理保护意识。但目前的情况来看,缺乏明确的产权主体且对于产权界定比较模糊,自然资源虽是公共财产、全民财产,但全民意识得不到提升,自然资源易沦为无主财产。自然资源主体的缺失和全民对于自然资源管理的缺失,自然资源失去了应有的保护,那些实际使用自然资源的人就缺乏管理和约束,忽视国家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为追求一时的利益导致,国家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短时间内能够获取丰厚的利润,但长此以往,国家资源短缺,国家自然经济势必走向衰弱。因此,政府管理部门亟需组建专门机构管理山水林田,落实好全民自然资源所有权工作,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充分履职尽责,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 (三)确权登记内容不规范 现阶段科技的飞速发展,已完成对自然资源的空间坐标和面积丈量,为自然资源确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相较于以前的人工测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对于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登记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就是在自然资源质量界定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例如森林质量指标一般包括森林结构、森林生产力、森林分布、森林的利用率等,还与森林的年龄结构、树种结构以及森林虫害有关,在对于这方面的监测,目前还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只能依靠人力和相关林木技术人员。第二就是森林数量的监测上存在难度,森林的树木大小不一,如何做到对于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树木的数量记录,无法依靠技术来完成。还有对于森林的完整性等其他特征的监测都有一定的难度。 (四)确权登记范围存在争议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就是要明确界定国家内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主体,厘清个人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和界限,防止混淆,避免在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上出现纰漏。在我国领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明确好所有权的主体和范围,认真完成自然资源登记确权工作,国有自然资源通过国家确权登记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代为行使所有权,认真履行相关的义务,明确自身责任。对于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木所有权等自然资源都要进行确权登记和记载,且在登记后还要严密检查,防止疏漏。空间是属于资源的一种,自然资源的范围应该大于自然生态空间范围,根据现阶段国家对于自然资源土地确权的规定,确权的范围应当是国有生态空间范围,并非国有自然资源范围,而这之前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地方在实施自然资源确权工作时将二者混合在一起是值得考虑的。如果确权工作范围一直按照国有自然资源,必将出现一些漏洞,很多人利用确权工作的漏洞,多地存在借山造林的现象,将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林木资源混淆在一起,本身二者的所有权归属不一样,地方政府租借林地进行造林。因此自然资源确权工作中,一定要清楚确权范围,防止借山造林等事件的发生影响确权工作的效果。 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确权工作对象 如何定义自然资源是确定确权对象的关键,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在落实自然资源确权工作时,对于自然资源的定义还有点模糊,导致工作过程中出现差错,引起纠纷。在我国《辞海》中对于自然资源的解释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且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生产布局的重要条件和场所[3]。联合国环境规划部署(UNEP)在自然资源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通过二者的比较,对于自然资源确权工作中自然资源应当有天然性和可利用性的特征,还要能够管理和确定产权归属问题,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价值,缺少其中任一因素,不能视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这方面的制度与管理体制,明确产权主体,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评价生态建设成效,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理顺现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一是设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各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源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即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监管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和用途,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监管部门主要负责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二是完成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包括产权界定作为基础和依据。监管部门要让自然资源使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同时确保生态功能得到严格保护。三是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和监护的社会制衡机制,让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建立多样化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体系。根据自然资源产权多样化特征,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对于产权界限比较清晰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矿山等,在平衡公共利益及所有者与使用者利益前提下,根据其使用、经营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或拍卖给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于产权边界模糊而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如海洋水产资源、地下水等,应继续以公共产权主体为所有者,但需要改变目前政出多头的所有权结构,由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单一的所有者来管理。 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一是建立涵盖所有自然资源产权种类的交易市场,通过建立统一市场,加强对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的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吸引多方面的交易主体,提高交易的便捷化程度,从而达到规范和活跃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的目的。二是探索把部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私有化,形成公私产权对接的自然资源产权混合市场。通过适当引入自然资源私有化,探索解决公共租金流失、价格机制失效、使用权过度滥用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产品的价格政策和有偿使用制度。要在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对公共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要依据效用价值理论,对具有内在价值的资源产品进行定价;并建立新的资源价格政策,依据公共资源的自身特点,确定不同的资源价格政策,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要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合理评估自然资源产权与国民收入的核算结合起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绩效的重要指标。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法律体系。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的特殊性,决定法律修改应朝着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方向发展,要注意突出市场和政府扮演的不同角色。在总体把握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的改革,应在资产产权确定、用途管理、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领导生态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等方方面面,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