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 大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 大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 大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 大题

1.简述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简述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答:(1)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5)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3.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答:(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4.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学的要求答:(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学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学要具有针对性(3)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学要抓关键期(4)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信,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5.简述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答:(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学校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88.简述教学的文化功能答: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89.简述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答: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90.简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91.简述受教者的权利答:(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2.简述受教者的义务答:(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93.简述教育者的权利答:(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94.简述教育者的义务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95.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答:(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9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答:(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超越的需要97.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答:(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98.简述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答:(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2)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3)有利

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4)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99.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关系答:(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100.简述教师职业素养答:(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2)教师的知识素养(3)教师的能力素养(4)职业心理健康(5)教师身体素养

一、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第一,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钻研教材,要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硏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要全面,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设计教法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

第二,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第一种计划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第二是课题或单元计划,第三是课时计划,即教案。

【教师备课的知识是高频考点,在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中都会出现,考生一定要掌握记忆】

三、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4)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注意的知识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经常以选择题、简答题中出现,考生在掌握注意部分的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区分注意的三个种类,做到理解,学以致用】

四、德育原则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包括疏通和引导,即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与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2014年下)

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5.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6.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四、德育原则和方法(☆☆☆☆☆)

(二)德育方法

1. 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而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 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3. 实际锻炼法(2013)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获得,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4. 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5.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在德育过程中,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评价,这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向上,预防和客服不良品德的滋生。

【德育原则和方法是近年来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点,也是重点,在考试中常以单选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较高,近年来的案例分析题必有一道是德育题目,考生一定要重点把握】

五、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是高频考点,在辨析题和简答题中都会出现,考生一定要掌握记忆】

六、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

②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

③学习程度。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④材料序列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材料的两端记忆的快效果最强,中间位置忘的最快记忆效果差。

【遗忘考点属于记忆的相关内容,考生在备考时也要掌握记忆的种类,遗忘的理论,和知识保持的方法,把整条知识线都进行纵向的掌握】

Ps:知识延伸

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2013年下)

七、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个体差异性

八、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

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即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教师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1)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教学的先决条件);

(2)上课(教学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九、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师角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才能,是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表达能力是指教师通过言语和表情动作将自己的思想、知识、信念和感情向外表现的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和表情能力。

(2)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指教师指引和带领班集体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

(3)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课前准备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批改作业和课后辅导能力。

(4)教师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能力、处理与领导之间关系的能力、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能力。

别嫉妒成功,别怜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与神对话》

十、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观察实物、标本、参观等);

(2)模糊/像直观(图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3)语言直观(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2.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 循序渐进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联系实际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8.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1、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知识的多少与智力的高低并不等同,二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相关考点:教学、教学与智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2、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答: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以下方面:

(1)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相关考点:学制、学制建立的类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3、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

相关考点:记忆的品质、记忆的分类、识记的规律、保持的规律、遗忘的规律、遗忘的种类、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

4、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答: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首先把环境影响引向认知,在情绪问题上提出了评价的概念。把生理激活从自主神经系统推向大脑皮层,同时把认知评价与外周生理反馈结合起来,该学说主张:

(1)情绪产生于在大脑皮质水平上的评价过程。

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是以评价概念为依据的。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价—情绪。评价是一个对知觉进行补充的过程,使得个体产生一种做某种反应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足够强烈,就被称为情绪。

(2)情绪产生于大脑皮层与皮层下部位的相互作用。

阿诺德认为从刺激到评价再到情绪产生的这个过程,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部位的相互作用,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产生的最重要条件。依据评价的结果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如恐惧、愤怒、厌恶等。

相关考点: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学说

6、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要求如下: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相关考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作业布置的形式、学生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7、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答: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把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

相关考点:自我防御机制

8、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答: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如下:

(1)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①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②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相关考点:注意的基本特征、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中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9、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教育。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相关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遗传与人的发展、环境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0、简述美育培养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答: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具有重大意义:

(1)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相关考点:德育的功能、学校德育的内容、智育、体育、劳动教育

11、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答:(1)在维果斯基看来,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主要表现: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了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为促进教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独立完成任务。

相关考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斯基文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2、简述动作技能的培养途径。

答:动作技能的培养途径如下: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相关考点:安德森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模型、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14、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具体要求有:

(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进行自我修养,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相关考点: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原则

15、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答:(1)所谓自我效能是个人根据以往经验,对某一些特定工作或事物,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这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2)它的功能有:

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②影响人们努力的程度、坚持性以及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相关考点: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勒温的期待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目标理论

16、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自我中心;符号功能;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泛灵;没有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主要特征: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运算必须具有物体的支持,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考;理解原则和规则,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主要特征:抽象逻辑思维能够进行假设、推理、反思;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相关考点: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品德的培养方法

17、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答: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1)确定班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3)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4)形成班级良好的舆论和班风。

相关考点: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管理模式、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的领导方式、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18、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答: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关系;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相关考点: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19、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1)信息保存的时间很短,最多不超过一分钟;

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3)短时记忆是信息从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过渡阶段;

(4)主要采用的编码方式是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

相关考点:记忆的品质、记忆的分类、识记的规律、保持的规律、遗忘的规律、遗忘的种类、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

20、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答: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相关考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途径、心理辅导的原则、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1、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答:依据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的措施包括: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相关考点:记忆的品质、记忆的分类、识记的规律、保持的规律、遗忘的规律、遗忘的种类、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

2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着教育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相关考点: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3、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答: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如下:

(1)不要给学生下定义或分等级,而是要客观地给学生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

(2)评价的内容要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要正确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只是着眼于他眼前的表现,也要关注他以往的表现,更要注重他未来的发展;

(3)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把它记下来。

相关考点: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

24、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答: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

(1)知觉的整体性。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2)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

(3)知觉的选择性。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4)知觉的恒常性。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相关考点:感知觉的概念、感觉的种类、知觉的种类、感觉的规律、知觉的规律、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25、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答: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有: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相关考点:学校产生的条件、学校文化特征、学校文化形式、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

26、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

(1)学生为本。以小学生为主体,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相关考点:制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与价值、《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建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的要求、师德为先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学生为本、理解与认识教师的职业、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具体包括五大类:

(1)生理需要。它是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水、住所等;

(2)安全需要。需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它是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

(5)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

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相关考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教育观、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

28、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生理的差异。比如身高、体重、内脏、肌肉、机能等方面的差异。

(2)心理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①认知上的差异,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②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差异;

③个性心理差异,比如需要兴趣和动机的个性倾向性的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差异。

相关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斯基文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2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学生为本”包括:

①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

②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③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相关考点:制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与价值、《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建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的要求、师德为先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学生为本、理解与认识教师的职业、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

30、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5)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6)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7)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相关考点:想象的概念、想象的加工方式、想象的功能、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31、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答:学校教育制度可以分为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1)双轨学制: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学生可升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以英国为典型代表;

(2)单轨学制:从小学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

(3)分支型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它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以苏联为代表。

相关考点:建立学制的依据、现代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概念,你如何理解?

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教师“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先进的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3)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面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D.实践性 C.直接性

6.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万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60(题与答案)

资格证辨析题60道 导语:辨析题是中学科目二考试的必考题型。题目数量为4道,每题8分,共计32分。这种题型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作答。下面是整理的练习题,供大家平时练习使用。多练多写,考试才能有话可说。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题干中应该是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而非政治经济制度。 故该说法错误。 6.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因此,题干中应该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故该说法错误。 7.遗传具有可塑性。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它会随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3、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脉络:一是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二是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是未来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4、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A、教育与人口:教育对人口数量有制约作用;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教育可以实现青少年人口的职业分流,调整社会人口的职业构成;特定人口(亚人口群体,如残疾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等)与教育。 B、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促进劳动力和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 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稳定和发展的舆论力量,教育能够促进民主化进程。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D、教育与精神文化:教育的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A、教育与人的发展 B、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外铄论(荀子“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一打健康的婴儿,可以培养出小偷至领袖的各类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阶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考试试题 附解析

A.衔接且对应 B.衔接但不对应 C.不衔接也不对应 D.不衔接但对应 7、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教师资格考试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8、完形一顿悟理论的提出者是()。 A.桑戴克 B.苛勒 C.托尔曼 D.奥苏贝尔 9、电视新闻经常播放表彰各种见义勇为好市民的现场报道,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10、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皮亚杰 11、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使小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研究者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不给予强化,那么小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该过程称为()。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获得 D、刺激消退 12、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卢梭 13、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

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上初中以来,刘俊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15、在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点是原有观点的上位观点的学习被称作()。 A.综合学习 B.并列学习 c.类属学习 D.总括学习 16、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发展性 17、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支平行式 D、综合式 18、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 A.明朝末期 B.清朝初期 C.清朝末期 D.民国初期 19、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20、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21、孔子曰:“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A.具有灵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4、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考点 9: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此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教学过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观点是错误的。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4、(2012下,2014上)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此观点错误。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5、复习上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此观点是正确的。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6、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谈话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附答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3.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4.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开划,你到 D.班主任工作惠市宝近讲市江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之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行研讨等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的教师专业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施能力 7.如果学生被蜜蜂蛰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9.小英小英相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容风复抄与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学过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1.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1.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案要点】(1)动机原则。教师如能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要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题性质而定。 (3)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案要点】(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率。 3.简述抑郁症的表现。 【答案要点】(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 【答案要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5.简述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 【答案要点】艾里斯曾提出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又称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1ief)。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6.简述建构主义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冲刺必备 伴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形势逐渐成熟,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同学,特别是师生会面对新的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在此,根据试点地区的历年考试情况,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进行简短的考情分析,并对2015年下半年的考情做一定的预测。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分值现已基本定型,分别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及材料分析题。其中单选题21题,一题两分,出题顺序基本上按大纲的章节排列顺序。辨析题四题,一题八分,难度相对较大。简答题四题,一题十分。材料分析题两题,一题十八分。以下我们按照这个顺序,逐一进行考情分析。 首先,由于单选题的考点比较多,基本上都有涉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章。其次,辨析题。从12年到15年上半年以来,除14年考过第八章班级管理一题外,辨析题涉及到的考点分别集中于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七章。第一章考过的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及教育功能等。第三章涉及到教学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第四章涉及到学习迁移、强化、学习动机、定势、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涉及到德育的定义、过程、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等。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除15年,每年都进行了考察。再次,简答题,涉及到的考试围比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特别是中学课程这一章节,考频较高,这几年考试中出现了五题。最后,材料分析题主要集中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其他章节偶有涉及。12年为教学原则、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德育原则和方法,13年为德育原则和方法、创造性思维、启发性教学原则及气质,14年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学习迁移、德育原则等、15年为德育原则、功能固着,故材料分析题考频相对较高的是中学德育这一章。 综上所述,在15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第一章为客观题的重要章节,偶考主观题。第二章多为主观题,考频高。第三、四章,客观题和主观题皆有涉及,特别是材料分析、简答题等。第五章以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居多,第七章尤为引起重视,VIP章节,主观题的热门考试章节。第六章和第八章考频相对不高。同时,根据15年上半年的考题来看,以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容难度会逐渐加大,考点越来越细,综合知识要求高,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对常规重点的识记,还要对一些冷门知识点进行重视和掌握。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2017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各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A、社会流动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涵的因素是()。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7、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贯性 D、差异性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部矛盾是( )。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1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1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含考试题型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含考试题型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各种理论)

教育学和心理学各种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托;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奥地利-佛洛伊德(人的性本能),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 ?外铄论:荀子(性恶论),英国-洛克(白板说),美国-华生(行为主义-环境与教育决定论), 斯金纳(强化改变论) 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方式课程论),苏联-赞科夫(发展主义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法国-卢梭,美国-杜威 ?社会中心课程论:早期任务--康茨,拉格,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法:美国-克伯屈(自主目的和内容) ?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自主学习-指定参考书)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功概率50%最有可能选择)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主观判断成功-期待) 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德国-沃尔夫(经过形式训练)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有相同要素) ?概括化理论:美国-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关系转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提出该理论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摇铃喂狗实验(条件在行为生成前)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正确) 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且具有先天而来的稳定性,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而逐渐发生变化。 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错误)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一些本能、疲劳、成熟等引起的行为的改变就不是学习的结果。 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错误)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的情绪反应。很多学生会考前焦虑,但是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机,有利于生命潜能的发挥,但是过度焦虑会导致乱发脾气,坐立不安,手脚发凉,等生理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所以过度焦虑不利于学生学习。 5.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错误)教育目的虽然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多种因素,但是并不是把人抽象的脱离了社会和历时来谈,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主要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因此要把个体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6.德育过程是对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错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由这四部分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着四种品的心理因素使之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培养一般沿着内在顺序,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复杂性,教育影响多样性,知情意行相互独立,因此,他们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个性差异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7.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永久保存(错误) 工作记忆又称短时记忆,是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的记忆,且保持在无复述情况下,只有2.5-20秒,因而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并不会持久保持。 8.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错误) 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了受智力水平影响之外,还受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