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尔巴特论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论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论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论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论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论教育性教学

周采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问世200周年之际,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文集》为依据,试图进一步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包括其关于“科学的教育学”与“教育艺术”之区分的思想,教育性教学的伦理学基础,教育性教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基本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关键词:赫尔巴特;伦理学;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nart,1776-1841)被人们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教育性教学”的倡导者以及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从《赫尔巴特文集》(中译本,2002)中的相关内容来看,论及“教育性教学”思想的主要作品有:《给冯·施泰格尔先生的几份报告》(1797-1798)、《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ABC思想》(1802)、《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1802)、《普通教育学》(1806)以及《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

一、“科学的教育学”与“教育艺术”

德国学者诺尔贝特·希根海格(Norbert Hilgenheger)认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模式的发展是沿着两条有鲜明区别的路

线展开的,一条是分析性路线,另一条是以实现综合为目标的思辫。前一条路线从赫尔巴特本人的经验和实验开始,首先导致经验主义教育学,然后形成教育的哲学理论。这条教育思想路线使哲学或多或少地依赖于教育学。后一条路线从已有哲学体系的原则出发,从中发展出一套有关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学说。这条路线使教育学依赖于哲学,特别是心理学和伦理学。“青年赫尔巴特的教育著作多采取分析式的教育思想模式,极少例外。而在他中年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并作了全面阐述之后,他便一直优先遵循以确立综合为目标的思辫方式。”[1]186

1802年,他在《关于教育学的两个讲座》中,主张将“作为科学的教育学”与“教育艺术”加以区分,认为一门“科学”是包含了全部思想内容的一系列原理的综合。这些原理有可能相辅相成,体现为基本原理的结果,原则中的原理。而“艺术”是一系列能相互统一起来以实现某一目的的技能的综合。“就是说,科学要求的是从其缘由中导出原理,是哲学性的思考;艺术要求的是不断的活动,只是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结果,艺术在其实践中不会陷于思辨、瞬间唤来的帮助,不合它意的成千事件会招致它的抵抗。”[2]197

赫尔巴特看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裂痕,并试图解决两者之间的联结问题。在他看来,即使一位相当出色的理论家,在他实践自己的理论时候,便在理论之间完全不由自主地会出现一个“中间环节”,也就是某种实际的行动,即做

出迅速的评判和决定。这些行动不像成规那样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求针对个人情况提出切实要求。他认为,纯粹的理论和纯粹的实践都存在问题。理论,从其普遍性来说,涉及的范围超越每个人在其实践中只接触到的极小一部分。由于它直接源于它的普遍性的不确定性,又忽略所有具体事例,忽略所有个人的环境,而实践者又恰恰时时刻刻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它忽略所有的个人措施、思考和努力,而实践者恰恰是通过这些来适应那些环境的。因此,在“科学”这所学校里,对实践来说,总是不是学得太多了,就是学得太少了。也正因为如此,所有实践者在他们的艺术范围里都很不愿意参与到这种彻底研究过的理论中来。但另一方面,经过分析和验证已经十分广泛与频繁地证明,纯粹的实践毕竟总是默守陈规,局限性极大,得不出任何决定性的经验。只有理论才能告诉人们,如果要得到某种肯定的答案的话,应该怎样通过尝试和观察去了解本质。这也完完全全适用于教育学实践。而实践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在人本身那里一开始就取决于他的情感,而远非取决于他的信念。[2]199,204

二、教育性教学思想的伦理学基础

早在1804年,赫尔巴特就在《论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一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将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2]177 1806年,他在《普通教育学》中论及教育目的及其与伦理学之间的关联。1808年,他在《一般实践哲学》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伦理学思想。1836年,他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再次强调了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并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此前在《一般实践哲学》中论证过的五种实践观念或原则进行了阐述。

1814年,赫尔巴特在《我与当代时髦哲学的争论》中明确地把伦理学研究视为“哲学的第二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一般形而上学),认为这项工作是要把道德情感化解为最简单的道德判断,而道德情感正是由道德判断与其他附带想象相结合而激发的,然后将进行了适当概括的道德判断应用到生活中出现的事务中去,以决定做这件事还是不做这件事。赫尔巴特指出,要科学地完成“哲学的第二项工作”,就不能把它和它在重要方面同类的东西分开,而是要尽量完整地列举原本的、最广义的简单而清楚的对美与丑的判断,并从总体上说明它们在自然和艺术的结合体上的运用。“换句话说,实践哲学是美学的一部分,只不过它不是隶属的一部分,而是这门科学另外的部分。”[2]259赫尔巴特研究了实践哲学所特

有的美学观察方式。他从审美的视角论述了伦理的品评即道德评价的问题。伦理品评是什么?在他看来无非是对各个关系的评判的普通称谓。伦理品评从真正的含义上讲,不是表示赞同和反对,而是对其他情感所作的共同判断,是对多数因素构成的诸种关系的完美想象的反映。因此,美学判断与伦理判断具有相似性。赫尔巴特实用哲学的基本特点在于把道德判断解释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判断。道德判断对各种意志状况采取一种或赞许或否定的立场。道德观念仅仅是对意志的基本状况做出审美判断而已。

赫尔巴特认为,日常生活的道德判断可以按照内心自由、完美性、友善、法和公正这五种道德观念加以修正,他在《一般实践哲学》中非常思辨地阐述了上述五种实践观念。第一种实践观念是“内心自由”,赫尔巴特强调这里关心的是内心自由的判断,涉及意志判断,而判断和意愿是不可分离的,一旦判断确定,意志就付诸行动。人际关系有两个要素:认识与服从。认识是第一要素,人际关系依赖于人们已经认识到的东西。而借助于服从,内在自由的观念才能真正是实践的,即才能成为决断的指导。第二种实践观念是“完美”或“完善”。所谓完美或完善的观念与对“量”(主要是所谓“强者”和“弱者”)的判断有关。伟大的人物从三个方面表现出伟大:他强大有力,他拥有财富和健康。完美性的观念是实践的,是按照人与人的量的对比关系而定的。[2]115-116第三种

实践观念是“友善”的观念。善举就是具有异己的意志,献身

于异己的意志,使异己的意志与自己的意志和谐相处。[2]118人间一切关系中最丑恶的东西是恶意、嫉妒和幸灾乐祸,因为这些丑恶现象至少会强烈地,以直接的暴力伤害人的情感。第四种实践观念是“法”的观念。赫尔巴特认为,法的观念很

少引起那些把目光转向内部努力提高自己的品质的人的注意,而那些把目光转向外部,具有世俗思想的人,似乎对这些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实践哲学中,“法”是众多意志的

和谐,它是预防争斗的规则。对两个理性生物来说有一个第三方来解决他们相互之间发生的冲突。第五种实践观念是“公平”的观念。赫尔巴特认为,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尺度,并必须使受惩罚者对所受的惩罚视为正确而愿意接受。[5]194他强调不要把这种惩罚同所谓的教育性的惩罚混淆起来,所谓教育性的惩罚就是通过自然结果使学生聪明起来的惩罚。

在1836的《教育学讲授纲要》中,他则从教育学的视角对

上述五种实践观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将五种道德观念视为学生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在许许多多学生或同学中可以形成一个法制社会与奖惩制度的缩影。这必须与在大的社会范围中由上述各种观念产生的种种要求彼此协调起来。” [5]195鉴于内心自由的观念,需要通过教育性教学以培养明智。“完善的观念会使我们想到身与心的健康,乃至对两者的评价以及对它们的有意识的栽培。”“仁慈的观念首先提醒教

育者应当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以免可能产生危害;但也有必要唤起学生对仁爱的尊重。”“正义的观念要求学生放弃争吵。此外,它要求学生对争吵做出反省。”“公平的观念特别在下列情况下应当予以考虑,即给学生应有的惩罚以回敬其故意作祟时应当予以考虑。这里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尺度,并必须使受惩罚者对所受到的惩罚视为正确而愿意接受。”[5]194赫尔巴特对行政制度、文化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也做了明确的论述。“行政制度对教育颇为重要,每个学生不管其身份地位有何差别,都必须养成求学的习惯,使自己成为整个社会的有用之才,这种要求可以使教学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其中包括体育。” [5]194-195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思考了“教育的目的是单纯的还是多方面的”问题,认为最严重的困难存在于教育目的的本身的两个主要部分之间,即如何解决个性与多方面性之间、多方面性与道德的严格限制之间的矛盾。赫尔巴特为人们指出的路径是:通过多方面的教养来解决这个难题,认为多方面的教养使人十分轻松愉快地转向任何一种新的活动与生

活方式中去,个性越广泛地与多方面性融合在一起,性格就越容易驾驭个人。这样,他不仅将教育目的的各成分统一起来,也自然地将“教育性教学”提上了主要的议事日程。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仔细研究了学生性格形成的过程,把道德教育分为“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心”和“道德

自律”四个阶段,从把握世界开始逐步引向道德行为,[5]130-145其根据是他的心理学。与早期心理学不同,他超出了以性格表征为中心的理论,不再把认知、情绪和意志三者理解为互相分离的表征或因素。相反,按照他的分类,意志和情绪二者均源于心智。意志力和始终如一的行为可以解释为稳定的认知结构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缺乏可靠性和冲动的行为都是由于人们对宜于采取相同行动的环境所作的解释不同,使人的意志沿着稳定的方向发展乃是按认知结构方式制定方法的一种功能。

三、教育性教学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思想体系中,教育的目的即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是核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是由此决定的。教养与教育之间、教学和管理、训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802-1809年间,赫尔巴特发表了一系列著述阐述了他的教育性教学思想。他继承和发展了西方“美德可教”的理性主义传统,对于教育如何能够通过“第三者”的介入在学生身上产生“自治”的行动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他的回答是:情感起源于思想,而原则和行为方式则产生于这些情感。只有对头脑进行训练,教育才可能实现。而头脑就其本性而言是能够通过适当的教学而加以训练的。

早在1797-1798年《给冯·施泰格尔先生的几份报告》中,赫尔巴特就细致地报告了自己在家庭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如

何对冯·施泰格尔的三个孩子(尤其是路德维希)进行教育性教学的经历与体会。1802年,赫尔巴特在《裴斯泰洛齐的

直观教学ABC思想》中论证了基于直观的数学教学能培养

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而这些都是教育的前提。1804年,他在《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中表明,脱离了教学,教育一般不会取得成功。教学可使培养性格的目的更有把握实现。教育性教学据以进行的基础是儿童天生的活泼性格,即儿童对世界和他人的兴趣。他认为必须依靠儿童早先学会而且一直带到教学阶段来的那些成果。事实上,教学只是补充现有的知识,有时只是通过“简单的演示”(纯

粹的演示教学)来补充原有的材料。不过教学过程也负有对已有内容进行分析的任务(分析性教学),然后还有更重要

的功能,即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建构新的思维模式(综合性教学)。在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他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情感和意志受知识的影响;思想影响情感,情感影响行为。一个青年人纯粹出于得到好处的目的向某一位教师

学习什么本领和学识,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他的思想范围如何形成,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因为从思维中将产生感受,从感受中又会产生行动的原则与方式。我们只有知道如何在青年人的心灵中培植起一种广阔的、

其中各部分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范围,这一思想范围具有克服环境不利方面的能力,具有吸收环境有利方面并使之与其本身同一起来的能力,那么我们才能发挥教育的巨大威力。[2]12因此,利用这种连锁反应联想出可以授予学生什么样的一切,在他的心灵中播种下什么样的一切,以及考察如何使它们相互补充,即如何使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相互衔接起来,如何使它们能够成为其未来出现的部分的支柱,这一切就为教育者提供了如何处理各种事物的无穷无尽的

任务,并给教育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

1818年,赫尔巴特在《根据行政专区参议格拉夫先生的构想对学校年级及其改革的教育学鉴定》中再次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教育性教学具体特点的出色描写。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性教学与传统教学在目的和手段上都是不一样的。传统教学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关心学生的实践和技能,而教育性教学则侧重兴趣,这在以前充其量只是当作学习的动力加以考察的。“教师必须力图使其宣讲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虽然是众所周知的教育学准则,不过,此准则通常在这种意义上提出并被理解,即似乎学习是目标,而兴趣是手段。我现在让这种关系颠倒过来。”

[3]300赫尔巴特始终强调,兴趣不仅是学习某些技能和本领的基础,更是为了强化“道德人格”,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赫尔巴特针对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性教学的

主要内容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美学和文学;另一条是数学和自然科学。有时他也简称为“诗歌和数学”,强调培养学生“诗化的伟大性格”。上述思想集中反映在1797-1798年《给冯·施泰格尔先生的几份报告》、1802年的《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ABC思想》和1804年的《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中。

在赫尔巴特看来,文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对他人情感的切身关注,尤其是对幼年儿童的教学,必须用诗来让他们认识到单纯的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们对古典语言表示有足够的兴趣,他便开始用教授阅读荷马的《奥德赛》来进行美学和文学的教育。他最初教授古典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介绍人际关系,传授有关语言的知识则是一个次要目的。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价值。“心灵最好是通过和风细雨般的浸润的方式用种种的感受来培养,通过开始时适合小孩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给予纠正的道德学来培养。这种道德学必须永远不给理智带来困难,从而培养人的情感和习惯,因而是不容易割断的,因为道德情感要求经常提供的养分,并且是更好的养分。这种养分表现为连续出现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物形象。...为将来系统地学习道德打下基础。道德课只是解释

和确切地规定道德。为了找到这条形成个人性格的途径,我们除了追踪人类形成道德的踪迹外还有什么可做

呢?”[3]30-31 1804年,赫尔巴特在《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

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中,仍重点论述教育性教学问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世界的美学表现”,即文学、艺术和历史的教学。这种表现世界的教学所采用的方式必须使思想、情感、原则和行为方式互相联系在一起。

赫尔巴特重视数学的教养意义。在《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ABC思想》中,他不仅提出了在当时看来非常先进的初步数学教学课程,而且回答了数学“教学”应对“教育”作何贡献的问题。在他看来,数学不仅具有实用的价值和技术上的重要性,而主要应当把数学当作训练思想集中的一种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性格。“直观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儿童在观察事物时越安静,在被观察物上停留的时间越长,玩的时间越少,对其未来的全部知识和判断打下的基础就越坚实。”[5]60-61道德习惯尤其需要关注他人的情感。可是这种专注又不可能通过学习文学和美学两个科目习得,而只能通过数学的学习。[3]66-67

总之,数学的教学为从理论上了解世界创造条件,而文学、艺术与历史的教学则旨在传授对世界的审美把握。赫尔巴特指出:“对世界——众所周知的整个世界和众所周知的所有时代的这么一种描述,好在必要的情形下消除不利环境留下的恶劣印象——这堪称教育的主要工作,而那种唤醒和控制欲望的训育,只不过是必要的准备而已。” [3]187

关于教育性教学的方法,赫尔巴特在1832年曾经指出:“我

认为我的教学方法现在完全形成了。”[4]87“我以为教学的主要优点并不在于艺术地简化和回避困难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无法形成真正的思想,培养不出有力量的人。...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教师自己的兴趣保持在教学的每个内容

上。”[8]32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发挥中心的作用。兴趣既然是学生自身独立的智力活动,它不仅是目的,也是教育性教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尽管教育性教学把兴趣看作目的,但它仍保持了作为手段的功能,而且这一功能还有所加强。教学如果想有助于激发兴趣,它本身就必须令人感兴趣。实践和传授技能也许可以靠纪律或自律,但是培养多方面兴趣则肯定地必然出自内在的动机。学生的兴趣就是教育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一条主线。教学首先是要学生正确地“把握”世界和人。但是通过教学来把握世界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知识、培养才干和技能,而是首先要培养“道德观念”和“锻炼性格”。教学必须对个性的发展产生影响。从赫尔巴特的心理学理论背景来看,教学似乎永远是在增强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径。

不过,要证明教育性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必须使其“方法”避免侵害学生的个性。所以,必须对教学方法提出极高的要求。大量有用的知识、本领和技能的传授方式必须适宜,以便这些传授能有助于美德的培养。赫尔巴特是以他关于“兴趣”的心理学理论来解决教学方法问题的。兴趣被理解为和欲望一

样的心智活动,只不过兴趣不象欲望那样强烈。兴趣使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最初的联系,从而确定个人对客观世界各个方面所持的“观点”。从两个不同角度,兴趣对于教育性教学具有关键的重要意义。首先,“多方面兴趣”是教育性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目标。只有多方面兴趣能够给予意志以必要的内在自由,没有这种内在自由,受教育者就不能采取他的正确观点要求他采取的行动。其次,兴趣不仅仅只有目的的功能,它还具有手段的功能,它是教育性教学容许的唯一动因。只有持续的兴趣才能不断地、轻松地开阔思维,接触世界并鼓励个人真诚地与自己的同胞共命运。因此,“教学中最严重的罪过”就是枯燥乏味。

参考文献:

[1]诺尔贝特·希根海格.赫尔巴特[M]//扎古尔·摩西.世界著名教育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183-196.[2]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哲学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89.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纪律教育来维持教学秩序,以讲授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一词最早是1964年由美国教育学者施瓦布力图提出的,在中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育部在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实施的理念,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建议者的角色。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参与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活动,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误区一:探究性学习就是进行探究性实验。 由于新教材把某些旧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改为探究性活动,因此一些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进行探究性实验。如人教版高中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谈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学前教育08级黄彦彦2008210828 摘要: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教学法,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教学论。这一理论曾对各国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能够随处看到这一理论的缩影。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传统的四段教学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赫尔巴特心理学理论基础四段教学法现代教育 赫尔巴特,近代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在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一、心理学理论基础——统觉论和兴趣说 1、统觉论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观念是相互作用的。统觉,就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而且使他为意识观念所同化。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所理解。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我认为,赫尔巴特的统觉论思想,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了新知识被原有图式所同化,但原有图式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改变本质,是人对环境的作用。很显然,同化理论只是描述了人一方面的发展情况,不能完全代表人的整体发展过程。这一点上,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相对赫尔巴特的统觉论就要全面一些。 2、兴趣说 在人的观念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根据教育心理学动机理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强大的动机因素。赫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不同点: 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 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李华550416 课题:动能动能定律 一.预备;唤起学生已有的旧概念,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那么,到底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示,提出新课题,讲解新内容。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让滑块A从光滑的轨道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 木块做功。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a.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 高度大时把木块B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不同的高度下滑,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木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从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它的动能就越大。三.联结,把新旧知识相比较,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 【物理情景Ⅰ】: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为V1 =0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时,速度为V2 。 【物理情景Ⅱ】: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 【物理情景Ⅲ】: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摩擦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减小到V2 。 【物理情景Ⅳ】: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沿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位移,速度为V2 ,其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推导出结论填入下表:

【结论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2】:物体在只受一个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3】:物体在只受一个阻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4】:物体在受阻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四.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到:合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1/2mv2的变化。根据功能关系,合外力F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得出以下结论: 1.动能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定义式】:E k =1/2mV2 ,(V是瞬时速度) 【单位】:焦耳(J) 【说明】: a.动能具有标量性,且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b.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动能是一个状态量,与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相对应。 c.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与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d.动能具有不可突变性。物体的动能不会发生突变,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外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或物体对外做功的过程。 2.动能定理 【内容表述】: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E k2-E k1 。(W是合外力所做的总功,E k1 、E k2分别表示初、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诏安县边城中学(实验高中) 沈瑞林摘要:本文将从教师角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析谈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样面临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共存与变革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的数学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诉求的需要,也应当成为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认识的一种认同与支持。这既是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基本又理性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们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引导。 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 一、按新课程标准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深化,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1.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将不再是“一桶水”,他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融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有效的改进意见,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 二、用正确的数学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 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引领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关注并凸显人在数学领域的认识力和发展力,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结合,重视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结构化的梳理,坚定不移地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等诸多方面进行多理性的建构性联结与行为探索。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1.必须从偏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关注三维(情感、态度、价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 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 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的 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 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 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 “五道念”理论 1. 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 2. 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 3. 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4. 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5. 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 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 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 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 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 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统觉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 “教育性教学 ”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 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 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 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他认为, 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所谓道德 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儿童管理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 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 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三)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的差异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的差异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去全面发展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这就造成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追求运动竞技的成分,追求运动技能学习的精确度、速度、高度、远度,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赋予运动技能教学新的内涵,体育教学是一门以适量身体运动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养成学生锻炼习惯、基本掌握简单运动技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的必修课,不是以培养运动员、运动健

将为目的的。强调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求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重视育人功能。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是对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进行补充和修善,强化了探究意识,增进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常用的方法有探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死板。传统的体育课一直沿用“四段式”教学,即一节课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传统的体育课每课必坚持列队练习。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 1.强调学生的创新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这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浓厚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各个方面去发展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奠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如果淡漠创新能力,就压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只会刻板地复制教师的知识,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

浅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

浅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摘要: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时, 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仍有很大的启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赫尔巴特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指本体论和认识论等, 实践哲学指伦理学或道德学。他试图从实践哲学出发引申出教育目的。他指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5种道德观念的人。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心自由的观念”, 即要求人从内心出发由衷地行善; “完善的观念”, 即要求人们追求身与心的健康, 从而促使人不断地去追求德行的自我完善; “仁慈的观念”, 即要求教育者使学生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 同时唤起学生对仁慈的尊重; “正义的观念”, 即要求学生放弃争吵, 从而巩固对正义的尊重; “公平的观念”, 即当学生故意作祟时, 要给予应有的惩罚, 但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尺度。赫尔巴特认为, 如果一个人有了这5种道德观念, 那就是一个有美德、完善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这5种道德观念, 就会有“稳定的秩序以及调和而有秩序的生活”。这样, 赫尔巴特就得出了他的教育目的论: 培养有道德、为维护当时德国封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研究报告 一、生平简介 ·赫尔巴特(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794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学并不感兴趣,广泛阅读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影响较深。 二、教育思想发展阶段 ·在瑞士贵族斯泰戈尔家里当家庭教师,拜访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实验 ·哥廷根大学当教师,研究佩斯特洛奇的教育理论。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说 ·从事系统的心理学研究,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附属实验学校,1835年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从理论上把教育学的体系科学化 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伦理学——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 品格和社会道德。 2、儿童未来目的两个部分: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 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目 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 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 ·心理学——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一)伦理学基础 ·五种道德观念:内在的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内在的自由指的是一种自愿的意志。 ·强调知识或者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理学基础 ·教育的首要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

赫尔巴特教学

赫尔巴特 1、教学阶段论 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 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 "审思"。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学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各种品德。 3、训育 赫尔巴特关于训育的概念是:"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换言之,训育是辅助教学进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儿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是赞许(奖励)。"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三是责备。。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主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它在传播知识时具有集中、短时和高效的特点,只要运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和技能,并能为进一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打好基础。所以讲授法无论是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对于我们刚刚步入教学岗位的教师来说,做好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存在的必要性 1、纵观全国各类各级学校,到各个学校走走看看,讲授法仍然占据着大部分课堂。只有在公开课,示范课时才有教师刻意使用其他方法。各地区教学条件、环境不同,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不同,短期内彻底拒绝讲授法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2、讲授法的优点(1)讲授法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生动的描绘,有启发性的提问等,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与“探究教学法”课堂内难以完成任务,教学时间难以把握相比,讲授法显得优越得多。它容易控制教学时间,更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功,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非得让他们先去遭遇“巨人”曾经的坎坎坷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才确定用钨做灯丝比较合适。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爱迪生的这番曲折经历和实验结果,以此激励学生立志去发挖掘、研制比钨更合适的灯丝材料,但绝对没有必要让学生把爱迪生曾经做过的上千次实验再都做一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肩负着教学的计划、设计、组织、讲授、辅导、批改和考查等项责任。这些工作都与教学质量的高低相联系。不过,其中有的在课外进行,有的并不多占课堂时间。而教师的讲授则不同,它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析、思维启迪、思想教育、情绪感染、方法和语言的示范,因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能够树立教师的威信,密切师生关系,使教师的言行有效地对学生施以影响。(3)可控性强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四种: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其中讲述侧重于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和概念,有从情绪上感染人的效果;讲演是教师就教材中的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活动,如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论、原理、公式和定理的时候多采用讲解的方式。讲授法可以以让教师选择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讲授内容灵活处理。由此看出,讲授法的明显优点是教师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因此,大多数教师感到,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4)可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渗透,适用范围广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而没有过时,不仅仅在于它容易控制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系统的知识,还在于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断出现的同时,讲授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 “五道念”理论 1.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 2.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 3.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4.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5.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统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他认为,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儿童管理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三)教学

传统英语教学法PK现代英语教学 - 副本

传统英语教学法PK现代英语教学 土门镇龙王庙河小学张静Language use in real life vs. traditional pedagogy.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一般只重知识传授,而轻全面素质提高,只把学生看成是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未把学生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一钟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从而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性。教师在传授知识上只是一味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跟读跟读在跟读,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是我读一遍你读三遍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习成为被动接受、机械识记、乏味重复的过程;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销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抑制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学作为师生的互动过程未能得到充分的落实,教师主导地位被变相地强化,这种“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地位形同虚设。学习成为一种没有思想的活动。 ⑵剥夺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教育是为儿童未来生活的准备”的教育观,促使传统教育对儿童未来生活过度关照,教育日益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需要。学习成为一种冷漠的过程。⑶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过分强调接受,学生成为纯粹的容器,知识的获得成为最重要的目的。学习成为一种毫无激情的活动。⑷扭曲了学生的人性人格。在知识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目标的教育里,学生除

了获得知识之外的各种兴趣、爱好、专长被视而不见。学习成为一种痛苦的活动。⑸异化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正因为学习成为一种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主见、枯燥、单调、苦闷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学习不再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 2 、冲破“以知识为本”的观念束缚,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英语教学模式。 通过本次赛教,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例如:教师就单词叫单词,机械式的重复已有所改变。在叫单词的过程中穿插着游戏教学。Game 1.1:sentences and numbers .Ss follow the T to read the sentence. 1.T reads the sentences, Ss say the numbers; 2.T says the numbers, Ss say the sentences; Gam12:trick game 1.T and Ss do the gestures together; 2.T does the right gesture , Ss follow the T; T does the wrong gesture, Ss mustn’t move; Game 1.3:Magic fingers 1.Order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he key points;“C at “ shows the fingers, “mice” do the gestures; Game 2.1:Sentences Dragon 1.T says “It’s blue” 2.S1 says: “The ceiling is blue”------ S2 says “The ceiling is blue. The chair is blue”----S3 says “The ceiling is blue. The chair is blue. The

传统教学方式3

传统教学方式3:软件+教师 最大缺陷: 1、教学内容单一——以故事这一种体裁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无法接触说明文体、教学和科学内容 2、教学目标单薄——依然以日常交流为主,没有以英文运用能力为终极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只能处于国际职场人才结构的底层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增删内容来适应不同的学生,又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使较多的学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授课效率高,传达的信息量大。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步步讲解和总结,能更清晰的使学生直面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适用空间,非常的适合于抽象程度高,内容复杂的知识,也非常适应现在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有限,部分学生自学能力低,课业压力大,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 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出现“满堂灌”,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也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它的优点仍很明显,在教改中不应被完全抛弃。 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方式1:书+教师 1、教育内容单一——以故事为核心内容,即便学生能够学好,也只能限于日常交流,无法实现英文工作 2、教育手段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无法全方位利用人体的听觉、视觉和其他感官,因此无法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 3、教学质量不稳定—— a)教学过程高度依赖教师,而中国合格英语教师的缺乏是全社会公认的事实 b)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一致性的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c)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一致性地得以贯彻实施 d)教师的口音问题无法解决,导致学生的英语口音南腔北调 4、教学互动性很差——单方面由教师讲授,泯灭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很低 传统教学方式2:录象带/幻灯片+教师 最大缺陷: 1、教学内容单一——还是以故事为主,只能限于日常交流,无法实现英文各种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88页)。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便构成宇宙间变化万千的各种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不过是“实在”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而绝不是“实在”本身。因为,“实在”是不变的和不可认识的。 赫尔巴特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体系。 (一)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在赫尔巴特看来,灵魂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进一步形成观念,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聚集着无数的观念,其中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小而被抑制,沉降于“意识阈限”之下,而另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强,则浮于“意识阈限”之上,这些就是当时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但各种观念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经常运动、斗争的。意识阈限下的某些被抑制的观念,由于各种原因,会穿过其他观念而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而意识阈限以上的某些观念又会因力量减弱降至意识阈限下,同类观念互相增强则促进观念的呈现,异类观念相互削弱则阻碍观念的呈现。总之,观念的运动、矛盾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内容。由此,赫尔巴特认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即研究观念的出现、结合、消失的科学。如,一些观念相互协调便产生愉快的情感,反之,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 现代教学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诏安县边城中学(实验高中)沈瑞林摘要:本文将从教师角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析谈新形势下如何 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样面临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共存与变革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的数学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诉求的需要,也应当成为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认识的一种认同与支持。这既是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基本又理性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们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引导。 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 一、按新课程标准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深化,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1.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将不再是“一桶水”,他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所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是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个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说,赫尔巴特对夸美纽斯以来近三百年课堂教学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概括。尽管赫尔巴特等人过于强调4步的刻板程序,但由于这套理论能够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状态,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理论 (一)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分工日细,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方面,“每一个人须爱一切的活动而专精于一种”。教育必须使学生作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多方面兴趣,取得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将来选择职业作好准备。不仅如此,它与道德的目的也有密切联系,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可使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对道德判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一.案例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王老师亲切的话语想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乘着同学们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走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蔬菜的名字叫错了!” 在学生经过观察,朗读蔬菜名字的活动后,王老师又说道:“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 二、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观点概述 这个案例涉及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这个环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当然现代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可以将这个五步教学法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同时赋予更多的涵义在这个概念中,把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一)学生有着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青少年一代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我们可以做到课堂的“预备”。 学生在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和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有着丰富的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将学生的这些经验与体验剥离开,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也必须借助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经验与体验才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发芽,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以往的课程内容过多的关注科学世界,忽略了人现实生活着的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难、繁、旧等。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具体,直观,丰富多彩的,它富于情境性、情感性和不规则性。于此相对应的是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这个理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科学世界”中,在一步步提示中,完成对理论的探索与认知。(三)课堂内容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学生会发现一些学科的知识会有联系或者有交叉,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一起学习。还有时候,当学生解决问题遭遇瓶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通过其他事物来发现解决方法。因此,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