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建筑师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2011 8 15 假期读了安藤忠雄写的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感受很多。

双胞胎之一的安藤忠雄,从小被放在外公家长大,学习并不是他的长项,倒是17岁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可最终他看到了更强大的拳击手,放弃了拳击梦。差不多同时,他开始涉足室内设计,有一天在旧书店里看到的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他被里面充满灵性的建筑草图深深吸引。安藤忠雄反复临摹书里的图画和设计图,渴望成为那样的大师。不能正式上大学,他就去旁听、上夜校,尽可能接触参加设计实践。为了体验广阔的建筑世界,1965年,日本海外旅游开禁的第一年,早已游遍本国著名建筑的安藤忠雄,辞了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工作,以自己所有的积蓄为赌注,开始了漫长的旅行。他从横滨乘船到纳霍德卡(俄罗斯的远东港口城市),又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再到芬兰、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绕到开普敦,又去了马达加斯加、印度、菲律宾,这一行花了七个月,成了他“此后的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建筑师的心意越发坚定。1969年,安藤忠雄开设了他自己的事务所。事情却并非那么简单,有好长时间,他也只是躺在地板上打滚幻想,或是画没有委托方、看似毫无意义的设计图……直到让他在日本声名鹊起的“住吉长屋”建成。

《建筑家安藤忠雄》里,他只将鸡汤故事草草带过,重点讲了自己后面作为建筑师的生活。人生绝非“有理想就去实现”那么简单,他对建筑设计的坚持和全情投入,简直是极端。安藤忠雄毫无愧色地描述自己对事务所工作人员的“残暴”,用上了“拳打脚踢”一词,想想看,他以前可是拳击选手啊!连他自己都说,“他们除了恐怖害怕,大概没有别的感受了”。他对待掌握建筑师收支的业主、审批项目的政府机关也毫不屈服,不惧压力,不顾反对,绝不听取无理的意见,甚至可以在业主入住前完全不让他们看设计图、不透露任何建造的进展。无论哪一个项目,即使没有回报,安藤忠雄都像打仗一样,不惜项目被中止,不在乎耗费几年的时间,拼尽全力去说服去搏斗让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推进,最终像他设计的那样建起来。

世界上有这种“拼了”的人存在,真是非常可怕。难怪安藤忠雄那么喜欢清水混凝土,在自己的项目中反复使用,他简直就是个混凝土块嘛。在这部自传里,他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解嘲,极少有疑虑,看不到优越感、自豪感,只是像铁的战车,在阴影中一意孤行地搏命前进,不容任何退缩,那些阻挠、困难、压力,即使是“连战连败”也不曾困扰他。

描述强硬之外,安藤忠雄展现了自己身为建筑师的另外一面,他对光、影极为敏感,对空间、温度、气候的考虑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深入。像他的“住吉的长屋”,在窄长的空间里分出三部分,中间是内院,两端是居室,不设空调,下雨时,住家要打伞才能去厨房,人在建筑里被安藤放到了次要的位置。“热了就脱一件”“冷了就穿一件”,也只有他才能这么严肃地对住在里面的人说出这么“无耻”的话来。使用者的舒适让位给了自然、光和空间形成的独立的小宇宙。而且,一栋建筑建成并不算完,安藤带着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用假日回访居住在他们的建筑中的人们,继续接受维修、改建、扩建的委托,买下自己设计建造的房子改做工作室,他对待自己所设计的建筑的态度,恐怕比照顾孩子还更温柔体贴,过分,简直是溺爱。因此,无论是委托他建造住宅、教堂、博物馆,从美学和质量上都会得到靠得住的结果。每一次,他的建筑都证明了“安藤忠雄这个人,虽然强势,却是值得放心托付的”。可是,他啊,简直是个建筑痴,连委托人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不止一次对着空地、对着政府都没想好要如何开发的区域设计,主动拿着设计图去找土地的所有者,看,这是我做的计划,按照我的设计来吧。

在安藤的建筑里,是无所谓人的。那些清水混凝土建造的物体有生命,具有了超然的神奇感,建筑是主人,像是活的神。人成了寄宿者。安藤忠雄像是《1Q84》里的领袖,他连接了两个世界,将建筑的“神”的意志表现出来。他没有其他的想法,唯有接受使命,在严酷的现实里“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一心前进,设计,看着设计变成建筑,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安藤信奉直接经验,"用身体丈量空间、用感官认识技法"。他曾夫子自道:"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眼睛和身体能带来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了。在旅行中,你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不仅是建筑的问题,历史、

风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在同时思考。"

他没有老师,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旅行,生活就是他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安藤有很多老师。"我没有上过正规大学,近20岁的时候开始自学建筑。我在长期旅行中考察各地出色的建筑,大师们的作品给我巨大的影响。"业内的,他深受几位从不曾谋面的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赖特--的影响;圈外的,雕塑家萨伊姆?诺古奇、理查德?塞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等,也都对安藤产生影响。在安藤看来,"他们都是思想非常自由的人,比起要接受4年大学教育的建筑师,艺术家不曾被过多的课程约束,想法更开放。而且他们大多没有固定职业,有非常强烈的生存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他们从不倦怠,而一些建筑师则会因为生活安逸而失去创作的热情。"

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消极、享乐、过度消费,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他的世界观是他建筑灵感的源泉,他反对装饰及虚伪,希望以简单的几何形来表达日本人的生活精神;反对现代机能主义,认为这种舒适的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所以他会故意把房屋设计得不太好用。比如他的成名作"住吉街屋",下雨天主人要撑伞才能走到洗手间。他特意设计的露天中庭,目的在于让自然因素进入住宅,使居住者有机会接触到风、雨和阳光。

安藤认为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1.真材实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安藤被誉为"清水混凝土的诗人");2、几何形式。运用几何图形的建筑形体,在自然中可以可很清晰地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3、"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指原始自然,而是人力安排过的无序自然,或者从原始自然中概括得来的有序自然。他的名作"光之教堂",混凝土墙围合成黑暗的内部,悬浮着一座十字架的光线。充分表现出他自己所说的"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

总之,作为一个建筑师,安藤忠雄是杰出的;作为一个本质的人,他为了梦想努力的精神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安藤是每一个走在建筑道路上的人的指明灯。

美国建筑评论家亨利?普朗莫评价安藤的建筑:"华美的贫乏、空虚的盈满、开放的围蔽、柔和的坚硬、半透明的不透明、发光的实体、光亮的黑暗、模糊的清晰、浩瀚的荒僻。"一系列的相互矛盾的形容词,概括得可能准确,遣词造句的风格,似乎与安藤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相背。

曾有位弟问安藤,建筑于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建筑是提出某些问题之后的一连串挑战。透过建筑,我将自己的意志传达给社会,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在挑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张力,正是我生存的力量。对我来说,唯有建筑才是参与社会的最有效手段。"

世界上只有大海才能孕育并繁衍巨大的生物,海能纳百川,能载万物,有这样胸怀的建筑师,一定有着伟大的作品;

还有一种爱,萌芽于故土,成长在四海天边。这一路并非总是阳光普照,从而体尝万物的平等与生长的艰辛,在光与影中,爱不再刺眼、自我,而越发和煦又温暖,终让他超越阶层、民族、文化而成就了精神领域的升华;

他还有着一股子倔强,永生用不完的坚持,因为他是日本人的缘故吗?还是因为他曾是拳击手?我想答案都不是,他只是虔诚的守护着自己的原则与梦想,不放弃,就像他钦佩的中世纪的修道士。

他是安藤忠雄,华丽的溢美之词可能并不适合他,在他的自传中,朴实却深刻的哲理就是这样娓娓道来的:

-我从事建筑行业已过了四十年,但我面对建筑的基本态度,依旧是“对抗都市的游击队”,没有改变。

-我发现世界上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都有共通的特性,那就是在都市中流动的“时间积累的富饶”。

-如果大众没有培养出积极参与及共享的意识,不管在环境中保留多少空间,也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场。

-只要周围有极具生命力的自然风貌,就能借用这股力量,重新整建环境,建筑要重拾现代社会抛弃的观念,并凸显其问题,而且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这是建筑对于都市的看法,是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

-利用“后现代”一词为障眼法,为了花光大把钞票而将建筑物盖得奇形怪状,这种毫不考虑周围环境的建筑接连出现,让人产生错觉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极度的经济至上主义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也在吞噬了建筑界。

-若建筑只是炒地皮或投机的工具,就已经无处可展现“战斗”的姿态,如卷入金钱游戏,我怕会迷失自己,所以我决定始终与商业性建筑项目保持距离。

-我对表参道之丘所采取的姿态,是不切断从过去到现在、传承至今的时代感,并打造出传承都市记忆的建筑。因为远比专家的赞美更重要的,是经过表参道的普罗大众对这栋建筑的深刻情感。

-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相聚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

-即使我一直钻研清水混建筑至今,我还想要积极研究下一个时代的崭新工法,然后我想再次超越极限,找出属于我自己的混凝土风格。

-柯布西耶的这栋集合住宅所发挥的机能未必完全如设计者的构想,但是柯布个人的构想以具体的结构实际呈现出来,还有他面对社会的力量,从零构想出空间里的力量,令我深受感动,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位建筑家应有的姿态。

-我一直认为:建筑师应对自己设计过的建筑负责,只要建筑物还存在,就该对它负责。如果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没有对话,只是一味的生产、消费新东西的社会结构,无法超造出“真正活着”的场所。最重要的是,人们拥有经营与维护建筑物的意识,然后建筑物给予相应的回应,这是一种随着时间越来越有魅力,让建筑成长的思维。

-维系一个自由、公平的社会,需要超越个人意识的公共精神。在此精神下,创造出能够聚集人群、

共同感受生命喜悦的空间与时间,这才是公共建筑真正的意义,这绝不是靠国家或政府的力量完成的。

-要超越不同文化的冲突,并非易事。单靠一名建筑家并不能做什么,但是既然建筑与人类的文化息息相关,就应该通过建筑表达某种意义。善于从过去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并传承给后代,是现代建筑师的责任。

-魅力与时具增的城市,和只承认新事物价值而不断重复拆与建的城市,何者的风景能看到人类的未来?只要人们对“使用最新的商品便象征富裕”的观念还存在,拆与建的循环就不会结束。

不是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仰赖于自然独有的文化土壤,有时人心的强度会展现惊人的气魄,甚至能重现自然的伟大想象力。

-人的信念有超越经济局限的力量。“为谁而做?为何而作?”我一直在自问,并深刻省思着。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着光和影的两种侧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就有艰苦和阴霾。如果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豪华的学历背景,也不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事实,绝不放弃,坚强走下去的韧性。不要被“每时每刻都得呆在光照得到的地方”这种强迫意识束缚,而是认真的追求理想,不断地挑战,冲刺,这就是作为建筑师应有的生存方式。

《建筑师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读了安藤忠雄写的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感受颇多。

先介绍下安藤忠雄的成长过程吧。出生在大阪老街的安藤忠雄,是双胞胎中的哥哥,但他因为从小就过继给外婆家,所以是跟著阿嬷长大的孩子。安藤忠雄的阿嬷家是做买卖生意的,从小就没人管他的功课或是生活。所以安藤忠雄每天放学回家就是找同学玩,或是到住家附近的铁工厂、木工厂闲晃,看师傅工作,偶而也跟著学做一点东西。他从小的功课就是倒数几名,也没想过未来要做什麼。阿嬷只教他:“守信、守时、不说谎、不找藉口。”连他生病都要他自己走路去医院看医生,完全训练他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安藤忠雄到了高工二年级,跟著弟弟去打拳击,练习不到一个月,就拿到拳击手执照,第四场比赛就拿到四千元奖金,那时大学毕业生起新不过一万元,所以他非常高兴靠自己的身体工作而获得报酬。安藤忠雄曾代表所属拳击馆去泰国比赛,第一次一个人出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却也让他更加感受到拳击手这条路所要忍受的孤寂。后来,看到世界拳王的练习时,安藤忠雄才体认到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都达不到那样的成绩,毅然决然放弃做一名拳击手。差不多同时,他开始涉足室内设计,有一天在旧书店里看到的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他被里面充满灵性的建筑草图深深吸引。他深受柯布西耶的作品集而感动,不但自己做了一趟环日本之旅;一九六四年,他带著六十万日币,搭船踏上七个月的世界建筑之旅。在亲眼看到柯布西耶的建筑之后,他更加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

安藤忠雄的经历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对于我这种刚接触建筑的大学生来说,他的经历让我感到震撼。一个肯为自己的梦想而付出所有的人,他的精神实在值得赞扬。就像安藤忠雄受到柯布西耶的影响那样,我也要以安藤忠雄为榜样。有了目标,才能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一个自学成才的大师,他的身上具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的拼搏,努力,梦想。而如今的我,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必须要好好地利用,不能荒废。想必老师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此吧。让我们体会大师的成长,激励我们前进,引发出我们对建筑的热情,对建筑的向往。

《建筑家安藤忠雄》里,他重点讲了自己后面作为建筑师的生活。人生绝非“有理想就去实现”那么简单,他对建筑设计的坚持和全情投入,简直是极端。他对自己的建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的呵护。无论哪一个项目,安藤忠雄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建筑按照自己的设计建造起来。

安藤忠雄对建筑的坚持与热情,值得我们学习。回想起大一的学习生活,在推敲方案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个时候就会有些泄气。现在对比起安藤忠雄,这些困难在他面前简直不值一提,他的坚持让我钦佩不已。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面对困难的坚持,对梦想的追求,都深深的感动了我。在这部自

传里,他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解嘲,极少有疑虑,看不到优越感、自豪感,只是像铁的战车,在阴影中一意孤行地搏命前进,不容任何退缩,那些阻挠、困难、压力。

他没有老师,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旅行,生活就是他的老师。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对建筑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对光、影极为敏感,对空间、温度、气候的考虑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深入。他的建筑考虑的是与自然的结合,在其中人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安藤忠雄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那么的纯粹与自然。安藤忠雄真是一个杰出的建筑家,他的经历激励着我们这一辈人。读了他的自传,燃起了我对建筑的热情,向我打开了通往建筑世界的一扇大门。他的梦想,他的努力,他的坚持,指引着我们前进。大二的设计,注重的是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而安藤忠雄的作品正好适合这个时期的我们。总之读了安藤忠雄的自传,让我收获了很多。

朴实还是奢华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析

朴实还是奢华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分析 关键词:清水混泥土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教堂三部曲 摘要: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 1.安藤的建筑历程 2.安藤的建筑理念(例子) 2.1.建筑三要素 2.2.住吉的长屋 3.安藤对世界建筑的影响 4.结语 5.参考文献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忠雄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安藤忠雄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在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之后独自利用各种管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曾经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或咖啡厅的室内设计。1995年,成为普立兹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不是参天大楼奢华建筑就是最好的建筑,安藤忠雄用他的建筑告诉我们,朴实的房子也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激荡。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摘要: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浪潮中,安藤忠雄并没有随波逐流,每一个作品都倾注了他的个性品质,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通过现代建筑的外形表现传达了一种内在美,一种哲学,很好地将传统美学融入其中并一直的延续着。这种建筑哲学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应该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启发。 关键词:安藤哲学传统美学延续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安藤作品中的禅宗哲学“直观”与“内省” 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建筑师。集智慧和艺术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非常实用,有着一种禅意;他有超强的洞察力,摆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及其建筑风格的影响,使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的传统美与实用性相统一。阅读安藤的建筑作品,扑面而来的是超脱浮华的深沉气质,从不足百平米的区区斗室到宏伟的都市构想,安藤的每个作品都带给我们一种东方式的平静和沉思。安藤忠雄展现给我们的是建筑在自然中丰富的表现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东方式的思维方式“禅”的眼光去阅读安藤的作品,去理解安藤的自然观,这不仅仅是因为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安藤正是这一文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是禅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态度,对于世界本源的哲学思考而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它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相融合,并最终形成安藤独特的东方式的建筑“哲学”。禅宗哲学包括“直观”世界和“内省”自身这两种认识活动的基础。在安藤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种禅宗意味的空间,一种封闭的,几何的空间。安藤试图创造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让住在建筑里面的人感觉不到世俗的喧嚣和工业化城市的干扰,他并不是注重建筑外在的形式变化,而是追求内在的人与自然情感的沟通。他想尽一切办法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14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篇一:邓稼先读后感 今天,我读到了《邓稼先》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心里对邓稼先爷爷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爷爷的光荣事迹: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他回到中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

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序——构思的源泉 人生的终点无论落在何处,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无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也终究会有倒下去的那一天。那时,我想随他去吧,“将自己的职业作为武器,去抗争,去争取自由,要相信自己,负己之责,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与社会进行斗争。”这就是我所选择的一种游击战式的人生观,也是自我意志的一种表白。那是1965年,我24岁。 无论你是选择建筑设计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20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人在感觉敏锐的20几岁,能否有紧迫感的去生活,对其以后的人生,特别是到四五十岁时,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的分水岭。 对我来说,20几岁同样是自我意识形成,与人和社会交往碰撞的重要时期。 战后经过了15年的岁月,日本社会终于诞生了“市民”的概念。 真正要理解建筑,不是通过媒体,而是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其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我想,所谓的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过程。在旅行中,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被甩掉,面对轻装的自己,反反复复地进行思考,这样就会逐渐地使自己坚强起来。 从与自然对抗似的矗立着的形象中,感觉到欧洲建筑背后渗透着人的理性,存在着一种秩序感。我被它强烈的力量感所震撼了。同时,通过观赏完全不同的西欧,反而更强烈地意识到了日本。 日本的建筑设计是依靠传统的技巧与感觉,从局部开始构思。与此相反,欧洲建筑则是从逻辑构成的原理出发,即从整体出发,然后逐步向局部展开。 彼得·诶森曼认为不仅是现代主义建筑,而且建筑的历史积累可以说全部都是重复旧习的根源。甚至对我提出的,应该继承那些该继承的东西也进行了驳斥,主张应该在全新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构筑现代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意义,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注重简单几何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结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直白一点讲,设计的依据是引用哲学、语言学等理论进行武装之后,再凭借设计者的直觉进行设计。我想,他也只是将杰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理论语言中的某种有破坏性的尖锐的感觉引用于建筑形态而已。 最终,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不应该与现代主义对峙,可以说它也只是现代主义潮流中一种展开设计的形式之一。 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在理论上是否真正与其语言相协调另当别论,但是他们的确提示了建筑表现的一种可能性。而且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对他们在建筑商表现出的纯粹

建筑史读后感

读《安藤忠雄》有感 院系:园艺园林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111 姓名:莫刘杰 学号:20110634108

安藤忠雄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他从事建筑行业的心路历程,有些东西现在的我也许还无法体会,但我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一本很励志的书,也帮助我从某些疑惑中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实在获益匪浅。 本人本来就对这个专业有着极浓的兴趣,在和朋友聊天时,我就经常谈到我们专业的有关内容,就在去年,我一个同学听着我的聊天,逐渐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转专业转了过来。读这本书时,自己也一直在被他的经历和精神所打动,让我不自觉的在想建筑师是否也必须具备他这样执着、严谨的态度.下面简介一下他的经历。 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57年左右,开始练习职业拳击, 1959-1961 年考察日本传统建筑, 1962-1969年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 1969 年在故乡大阪的梅田创办“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1995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 1997年执教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并担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 1997年- 2003年从东京大学退休,转任名誉教授 2005年获得东京大学的终身特别荣誉教授 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 像引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像一首诗歌,一句哲言,它们拥有撼动人的力量,却不是因为它们拥有更高级的语言,而是它们直指人们精神的最本源,带给人们不可想象的变革”,这让我觉得我们设计的建筑应该具有某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设计建筑的中心,所有的形式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产生的,而设计的每个不同的单体建筑都会有不同的想要表达的中心精神。但是大师可以在他设计的建筑中找到共同的特点,这是他独特的处理“精神与表达”方法,这也是他的特色。像安藤忠雄的特色其实就是源于日本的文化,继承和发展日本的文化,但是现在的中国建筑好像很多都只是学到国外建筑的皮毛-----形式,而实际上真正的宝藏就在我们的脚下,只要我们认真的感受中国自身的文化,就能创造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样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再看看安藤建筑中的日本精神,“他们认为‘光与影’的黑白世界,或者是空间里被称为‘无’及‘间’(物体与物体、事情与事情、空间乃至时间之间的间隔)的日本美学,暗藏在清水混泥土所刻划出来的简朴空间中”,的确,安藤建筑中光影、间隔是他建筑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其实是源于日本的精神的。“在事物之间的空白中发现意涵的‘间’的美学,以及遵守秩序等祖辈传承下来的日本情怀”我想着就是安腾找到的日本文化吧。 他认为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要素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以共同呈现富有诗意的空间境界。安藤忠雄在设计中着意将自然界的多种要素如光、影、风、雨、草、木、水流等引入建筑之中,给建筑物带来生机和诗意。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将这种理念灌输到他的建筑中,用建筑去提炼自然,让人在他的纯粹构成中,通过光影摇曳、风雨变幻就能判定时间与自然的存在和变化。在引入自然要素的建筑设计中,以他的教堂建筑表现最为明显,比较典型的有光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我们初识建筑的时候,能够了解到英雄级大师级人物的经历对我们也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不至于让我们在茫茫求学之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对大多数建筑工作者来说,二十岁正是求学的年龄。而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恰恰是今后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我们的二十岁,也正是所选择事业的起点,解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对我们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我更是对大师们的思想,经历,人生的道理,学术的哲学深深折服。也深深了解到了要成为一名杰出建筑师必备的素质修养。这也给正处于摸索中的我指明了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对建筑诚挚的热爱 作为一名建筑业的同学,也是致力于在建筑事业中有长足发展的追求者,对建筑自然要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热爱,如此在今后的道路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看书中的大师们,不管是出身建筑世家的皮亚诺,还是平民草根成就卓越的贝聿铭,都怀揣着对建筑深深地热爱。 在进入CAUP前,填写高考志愿时确实有过迷茫,有过犹豫。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济建筑。到而今,想起当时做出的决定,也从未后悔,甚至于感到非常幸运。建筑是一门涵盖门类非常广的专业,而且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断地培养不断地激发一个人最本真的创造性,从而使得自己的思想不再受原理概念的束缚,这一点至今深深吸引着我。不仅如此,建筑学同时也一直在探讨着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世界最本质的理解。在各种高端的理论当中也从不乏艺术气息。我爱上了建筑,它的魅力在于并不在于一个建筑本身的构成外形,而在于它表达的思想,传达的信息,以及给人的启示甚至是震撼。这没一样都这的人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二)从事建筑事业的纯粹性 看《建筑师的二十岁》,了解到大师们的生活并非开始都风光无限。贝聿铭曾漂洋过海,在异域的文化中苦苦挣扎着前行;弗兰克盖里由于家境窘迫做过卡车司机,上过夜校……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阻止他们在建筑道路上的脚步。之所以成就卓越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建筑。 在我的身边,从来不乏这样一种人,为了金钱走上了建筑的道路。我想这样的人今后的路会越走越窄,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他们的思想被物质的欲望紧紧束缚,不

安藤忠雄设计作品之分析

安藤忠雄设计作品之分析 指导教授:杨裕富研究生:江涵榛 一、前言: 设计作品分析,在不同的设计领域都是常见的,设计作品分析与式样分析或临摹有最大的重叠,或是我们可以说临摹的进一步就是设计作品分析,广义的设计作品分析就是式样分析。 1998年6、7月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推出「安藤忠雄建筑展-创造的过程」,其中一个主题为「痕迹的过程」,把安藤的手稿及创作的方法来源作一次有系统的整理,安藤不担心别人知道他的作品的出处,反而希望藉由空间的临摹来证明他建筑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要常作案例分析(case study)来体验建筑,如果没办法现场体验空间,他觉得其折衷方式就是透过做剖面模型来体会虚实感,但他仍建议亲身的体验空间是绝对必要的。 二、安藤忠雄简介 图: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本州的大阪市(Osaka),有一双胞胎弟弟。他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於1962~69年在美国、欧洲、非洲旅行考察自学建筑学。返国後於1969年自行创办安藤忠雄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曾经在美国的大学作客座教授,也曾担任多次国际竞赛的评审委员。 1995年,成为普立兹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是从旅行中一点一滴地体验而来的,在日本各地包括京都、东京、广岛等地,他所接触到京都庙宇龙安寺的枯山水,体验到传统日本建筑的空、间、寂的奥义,这种榻榻米模矩化空间,看似简单又有变化,让他深受感动;当他旅行至广岛参观丹下健三於1995年所设计的和平纪念公园时,看到清水混凝土的面材质感,也受到莫名的感动。由於丹下健三的作品风格师承柯比意,他在自学建筑期间,买了一整套柯比意的作品全集来临摹,开始了「向大师学习」建筑的过程。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讲解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旅行中理解建筑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多体验多思考是设计师智慧的源泉之一。 ——摘自《安藤忠雄论建筑》 之前下载的建筑学专业推荐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这本书相当于安藤的演讲录,用口头语言记录了安藤的建筑思想。这种口语表达形式,读者可以读得很轻松。 安藤的传奇故事,始于他“一个人的旅行”。这是一段可以想像有多艰难的旅程。历时整整7个月的车船劳顿才从大阪抵达巴黎,带着省吃俭用以身体为代价做拳击手攒下的些许路费。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自来水,也许甚至风餐露宿。只为了能亲手触摸浸染着前辈心血的砖墙、能亲眼看到那束光芒从天顶泄下、能亲身感受无法言表的空间奥秘。奋斗在梦想中的他,无疑是饱足的。在欧洲旅游时,安藤经历了巴黎文化革命(1968年),亲眼目睹了愤怒的市民组成游行队伍的抗争行为。那时候社会意识与抗争行为带来的冲击,使他更加关注、思考社会,逐步地,用自己的作品反思各种社会问题。 1 【序】——构思的源泉 1.1 对待各种历史与风格的态度 “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的建筑都有共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对各种思潮流派异常熟悉的安藤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绝对批判的意见。我们在旧有的思路中寻找突破口,为的不是否定,而是为了开辟另外一条道路。如果没有之前的道路的引导,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我们现在的位置,我们在创新前先要学会尊重过去

安藤忠雄的经典建筑分析

安藤忠雄的经典建筑分析 蔡文彬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 【摘 要】文章从空间组织与布局、光色设计、形体特征三方面系统介绍了安藤忠雄的建筑代表作品——水御堂,从色彩构成的角度分析水御堂的光色设计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空间组织与布局;光色设计;形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7)10-0019-02 (一)安藤忠雄简介 1995年获得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大奖后,安藤忠雄迈向了事业的巅峰。安藤忠雄出生在日本一个普通家庭,成年后自学建筑,经过多年奋斗,终于在世界建筑界得到广泛赞誉。 (二)安藤忠雄的设计思想及建筑特征 在安藤忠雄看来,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两者的结合,就必须对传统建筑进行有效的继承。在日本建筑界,对传统的继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继承传统建筑的形式,代表人物是丹下健三。另一种是继承传统建筑中所体现的精神,安藤忠雄是这种继承的代表人物。日本传统文化中,有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和审美倾向。一种是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绳文文化传统。另一种是以水田农耕为中心的弥生文化传统。安腾要继承的传统便是弥生文化的精神传统。古代中国的水稻农耕文化是弥生文化的源头。只有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农作物才能顺利生长,水稻农耕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弥生文化对应的是崇尚自然和人类自我压缩的自然观,强调人和自然的结合。因此,弥生文化的本质是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对弥生文化的尊崇,决定了安藤忠雄的设计哲学中的核心部分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安藤忠雄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几何形为最基本的建筑造型语言 2.清水混凝土作为文化的载体 3.建筑中注重对光线的表现 建筑中的几何形 几何学超越自然,是人类理性的象征。几何引入建筑空间,为建筑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生气,使建筑获得自制和沉静,建筑之力和自然之力因此和谐共生。对纯粹几何形空间的追求和向往,形成了安腾在设计上的形式出发点。 清水混凝土作为文化的载体 安藤忠雄声称,材料本身无贵贱之分,只要能使一种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真实特征,便是对材料成功的运用。清水混凝土是安腾最欣赏的一种建筑材质。安藤忠雄将由西方国家传入日本的混凝土使用方式“日本化”,就其精确度而言类似于数寄屋中的木头,增强了空间内部的高贵与稠密。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混凝土并不给人以重量和实体感,而是塑造出均质而轻盈的表面,成功地表现日本文化中特定的文脉。 注重对光线的表现 安藤忠雄意识到 “光线在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获得意义”,光线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建筑中的不同部分由此而建立相互联系。光在日本传统建筑中有生命力,为人营造出沉静和安宁的心境,具有精神性价值。现代文化中光明和黑暗是不可分割的,过分强调光明的价值就意味着空间的缺失,必须使用黑暗来反衬光明的魅力。安腾的建筑中,光线对空间的介入十分节制,光明和黑暗在动态中追求一种和谐精神上的平衡。 (三)建筑概况和场地分析 真言宗是日本北岭佛教的一个分支,真言宗在兵库县淡路岛上有一座分支寺院“本福寺”。本福寺座西面东,西面背靠一座小山丘,东面临大阪海湾。“水御堂”是本福寺的扩建工程,就坐落于本福寺西面的小山丘上。全部工程由安藤忠雄主持设计,于1991年竣工。 “水御堂”由地上部分入口引导空间和半埋入地下的椭圆形的建筑主体两部分构成。入口引导空间包括:一片直线墙体和一片曲线墙体,以及由这两片墙体所限度的空间。圆形的建筑主体包括:建筑顶部的椭圆形水池,水池底部的水御堂正厅。水御堂与本福寺的朝向基本一致,入口引导空间朝东,入口空间的西面是椭圆形的建筑主体。小山丘上有茂密的植被包围着水御堂。 (四)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沿本福寺的后院小径顺山到达山丘顶部, 可见一片高3m 的直墙,由于墙体的隔断,空间在此处戛然而止。面墙而立,转过身来,便看见整个大阪海湾的壮美景色,空间完全敞开。穿过直墙左侧的长方形孔洞,便进入一个狭隘的空间,这个空间由直墙和对面的另一片等高的弧面墙体限定而成。向右转,在狭隘的空间内沿缓坡而上,随着弧面墙体弧度的增加,狭隘的空间逐渐宽阔,然后再次终止于前方的一片高大树林。到达弧面墙体的端部,左转,一个椭圆形大水池迎面呈现,池中种植着疏密有序的睡莲。道路向前延伸,顺着弧线墙体和圆形水池外壁所限定出的曲线形空间缓步前行,发现水池 【收稿日期】2007-08-03 【作者简介】蔡文彬(1978-),男,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教师。 - 19 -

氛围读书笔记

氛围之思 该以怎样的方式开始讲述我对《建筑氛围》的理解?卒姆托是一位隐士、哲人、大师,却也似乎是播音员,以安静平和低沉而又亲切的语气将氛围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他的文字中,我好像身处于他建构的世界,全身感受着他传递出来的氛围。 光、声、热、材料,这些是我为读这本书前就知道的建筑的重要组成因素。在读了之后,发现还有密切程度、室内外张力、周围的物品、镇静和诱导之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建筑传达给观赏者的独一无二的氛围。 卒姆托所阐释的是建筑的品质,以下我仅代表我个人谈谈我的理解。 建筑的品质好坏由它创造的氛围感的程度决定。这种氛围不仅是建筑本体的魅力所在,也与该建筑里面的人息息相关。讲讲我的经历吧,我和朋友去餐厅用餐,一个餐厅进门与离开时,服务员会一起喊“欢迎光临”“谢谢光临”,里面放的是当下通俗音乐,服务员不小心将汤汁洒在了座上但并不理会;另一个餐厅,有微笑但却不语的迎客员,只做一个这边请的手势,里面放着轻音乐,楼梯口也有服务员,依旧微笑着,做着请上楼的手势。如何这两家的建筑品质,我想显而易见。而我们感受到的建筑氛围更多程度上是由“人”——卒姆托所说的“周围的物品”的一种——决定。 我最赞同他的一个观点——建筑是可以说话的。 我想起,我在家乡浙江山村一幢民居里踏上咯吱响着又摇晃着的木制楼梯,我感觉它在讲述着它的历史,从前的人怎样生活,木头从哪里来,工匠怎样建造,这样的历史是有多悲怆的,那种氛围通过时空向我诉说。 我想起,在天主教堂里,虔诚的教徒在唱歌。很空荡,声音悠扬沉稳,我似乎看到犹大的嘴脸、耶稣在受难复活、教徒队伍壮大,宗教永远告诉平凡的人们,信仰是一切。 我想起,从前看《Discover》,当一个过百岁的老人眼角溢出泪,她的背后是古老的石屋。有一种感动与忧伤,这个石屋就这样被我深深铭记。它是在说,我老了,虽然我老了,我还是老了,只剩下我一个了……是这样吗? 建筑的氛围就是这样,有很多客观因素也有很多主观因素。氛围、主观、客观,这三者的命题关系,是我很愿意去探究的。里面包含了建筑哲学思想——这也是建筑使我着迷的原因。 光,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东西,和卒姆托以及很多其他建筑大师一样。光,是很神奇的能打动人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或多或少有光,万物之光,只是明暗程度不同,却是如此美好非凡的精神品质。光之教堂最让人着迷的什么,是教堂里人们可以通过那十字交叉的光感受到神圣与静谧。安藤忠雄在上海万人演讲会上说,他和一位艺术家做了一个与建筑与光相关的装置,参观者被带进一个漆黑的屋子,直到十分钟后才可以开始看到蓝光。这是多么美好的设计,它制造了一种氛围,不,多种,不同的人在漆黑的屋子里的感受不会是一样,这种氛围,我也很想去感受一下。路易斯康是用光的大师,所以每次看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系列同根的氛围,这些氛围是由他创造的,如此统一却彼此区别。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如果,就其氛围来讲。是固定的呢?还是可变的?或者这样说,是能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感受?还是,能使不同的人都能感受类似的建筑师所设想的氛围?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的?还是,即使周围一切都变换,时过境迁,百年后的人参观时却还能强烈的感受到它要传达的氛围?还是,这种建筑的氛围可以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相应产生制造改变的?氛围的感染力与时间、空间、个体差异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一种建筑的氛围,与参观者的心绪无关,只要参观者一看到它,自己个人的情绪不见了,只剩下它的感染。或许,以后可以进一步探索。

安藤忠雄光影

安藤忠雄建筑中对光线的运用特点之解析(有图有真相)来源:凌强的日志 安藤忠雄是光线运用的大师,在清水混凝土的盒子中,安藤能够自由的运用自然的光线造成非常丰富的光影效果,并且能够表达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甚至是带有一些精神力量特质的场所和光线环境。这种极富东方特色的光线处理和看似简单实则极具冲击力的光线处理手法受到了许多初入建筑学的孩子们的喜爱,我个人也非常的欣赏这种把光线和精神的力量紧密的联系起来的处理方法,所以借此次美术馆设计中对光线研究的专题对安藤建筑中的光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安藤忠雄已建成建筑中对于光线和建筑实体阴影及建筑中的暗环境的关系的观点和相关的设计手法,并不涉及到安藤建筑中对体块的组织和对于水,风等其他自然元素的运用。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资料搜集分析和实体模型模拟。 要理解安藤对于光线运用的手法的来源,首先要清楚安藤对于光和影的独到理解,这一点,在他本人的文章《光》中我们可以窥豹一斑。下面引用几段文字进行分析。 1建筑空间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阴影,随着时间的变换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的形象也随着改变。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安藤对于光和影的理解是与建筑实体分不开的,他认为,建筑实体是光和影之间变换和发生关系的媒介,另外,光线并不是匀质化的,而是应该有着自己的变化和对物体的不同塑造效果,简言之就是场所中随时间变化着的光——物体(建筑实体)——影三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有两段话可以验证这样的分析: ~~~~~光没有变得物质化,其本身也不是既定的形式,除非光被孤立出来或被被物体吸收,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中获得意义~~~在光明和黑暗的边界线上,个体变得清晰并获得了形式~~~~ 在到处布满着匀质光线的今天,我仍然追求光明与黑暗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在黑暗中光闪现出宝石一般的魅力,人们似乎可以把它握在手中,光挖空黑暗并穿透我们的躯体,将生命带入“场所”。 2~~当光穿过木框之中的纸分隔时,在室内静静的漫散开,与黑暗混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单色退晕的空间。 这段话明显说明安藤的建筑中受到日本传统建筑中对于光线的独到运用的启发,另外他还说“~~~~在我的观念中,日本现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缺失是对黑暗所具有的深度和丰富性的理解。”这让我们反思,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光线的独特处理的手法在哪里呢?又该如何总结和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呢? 3~~~~强烈的光束穿透黑暗黑暗中的沉寂,唤起崇高的感觉~~~~而穿透建筑内部的光线创造了一种坚实塑造空间,经过严格构造的洞口精确地抓住了光的运动,就像创作雕塑,空间被穿越黑暗的光束雕刻着,在其表面连续运动而产生变化。~~

安藤--都市彷徨(读后感)

天空一无所有,但却给我安慰 读《安藤忠雄—都市彷徨》有感 诗人海子说过,天空一无所有,但却给我安慰,心中的荆棘让自然环境帮你抚平,这是一种怎样与自然融合的浪漫情绪。这是我读完这本书联想起的一句话。 作为一个脑内专业知识匮乏的相关专业学生,这本书算是我认真读过的我喜欢的建筑师所写的书的第一本,相比各种总结、归纳、将各种大师的作品堆砌在一起的精选图册来说,我竟以外的觉得安藤的这本书分外的好看,第一点原因可能是因为这是安藤自己写的书,大师自主落笔写下的东西,表达的没有杂质的自己主观的思想,能通过文字直接接触这些这对我来说是何等的诱惑力。建筑界的优秀设计师们还在世上的寥寥无几,且基本都已年过半百,尤其在刚刚被扎哈去世的消息深深震荡的我的心脏之后,我深深觉得,如果能见一面就好了,能看清像这样伟大的人脸上拥有怎样的表情就好了,又或是有机会偷偷的让我按一按他们的肩膀,感觉巨人的肩膀到底是因思想的坚挺而无比坚实的呢还是由于常年的疲劳而十分羸弱柔软呢,然而这些却也是我在默默想象而已,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书中安藤就像我一样,年轻的他也曾幻想见到柯布,看看他的脸上是怎样的表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对他们敬仰的人才会做出的事吧。但总而言之,因此我读起这本书来非常愉悦。这是我的初衷。而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我从安藤的文字里看见越来越多我不曾听过的他赞许的大师的名字和震撼他的作品的时候,并且用简易的搜索软件一一泛泛的了解了之后,突然有一种深深的感觉,原来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仿佛来到每一个作品跟前是与他并肩站在一起,看见他的表情、他四处环顾的眼睛、他抬起的脖子和他眼圈中的泪水。这种感觉传达到我的身上,不管是精准还是误读,但都深深震撼我脆弱敏感的内心,也刺激着我继续读下去。 安藤的这本书的前言十分有趣,叫做:野性的证明。里面说像安藤,柯布又或是毕加索,莫奈这些用自己的情感做成炮弹,狠狠发射到天上,响彻天际的瞬间也用他们浓烈的情感感人每一个人的这样的天才又或是怪人,身躯里都埋着野性,是这种原始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并且激发他们。该开始读我有些不太懂,或许每一个人都有非要做什么事情的这样的执念,而如果拥有这种野性的人就有潜质成为这样沉甸甸的人物的话,那究竟如何判定这种出现在每个人身上的执念是不是一种野性呢。我带着天才可能就是天才,的这样的与他们分好界限的想法继续阅读。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都市彷徨》,写的正是安藤从年纪轻轻离开日本彷徨与各式各样都市中的故事,想想翻译的真是好,安藤彷徨于都市之中,也感受着这个都市的种种彷徨。从这里面感受着人们生存的呐喊和与环境不断抗争,失去自我或是找寻自我的力量,他以一个外乡人的立场,行走其中,吸收承受这些种种,却用简单的手法和思想清楚表达他的挣扎和执念。看着他做这这样的事但想想也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种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一种坚持和激情。他从东南亚到欧洲又到美洲,行走于都市和村落,贫穷和富饶,寂静与喧嚣,无论他所见所闻所感是什么样的,他说那都是一种力量,来自这个环境和人交融在一起的,生活和生存的力量,而这也是激发他创作的源泉。他来自日本,通过他的不断提及,也让我跟深一层的了解到了日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建筑气氛是怎样的,虽然我们常说日本的绝大不服文化来自于中国,但确实如安藤所说,与奉行中轴对称,用石板和宫墙屹立于自然中中国古代建筑相比,日本的传统建筑则是喜好通过人为手法模糊建筑与自然的界限,追求不对称的美感。这些的不同可能和当初部落逃亡东部与皇家政权完全背离等这些不得而知的历史条件有关吧。但这都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通过这些也让我明白了建筑是反映人们生活气氛和状态的有力证据,而建筑他作为拔地而起的多维空间的创作者,震撼你的可能是它优美的线条,它独一无二的造型,它做工精良的材质,但让你驻足和久久不能忘怀的永远是他所创造的空间的氛围。这是我从安藤身上感觉到了。当安藤提到一个震撼他的建筑时,往往他表达的都是每当进入到建筑里面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和冲击,而正是有这样的力量才让这

安藤忠雄之经典建筑分析

安藤忠雄之经典建筑分析 ——水之教堂 Church on the Water

目录 安藤忠雄简介 个人经历 建筑风格 影响 作品介绍 清水混凝土介绍 水之教堂分析 简介 地形分析与北海道选址 空间构成分析 功能分析 数据分析 交通流线分析 采光分析 水之教堂与基督教文化 模型制作过程 总结

一、安藤忠雄简介 个人经历 日本著名建 筑师,从未受 过正规科班 教育,开创了 一套独特、崭 新的建筑风 格,是当今最 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于1995年获得普列茨克奖。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安藤忠雄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 建筑风格 可靠的材料。即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纯粹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 自然。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他追

求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影响 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 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丰富的设计效果。 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 的启迪。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遵 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 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 安藤忠雄还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和 东京大学教授,其作品和理念已经广泛进入世界各个著名大学建 筑系,成为年轻学子追捧的偶像。 安藤忠雄在当代引起广泛的赞赏不是偶然的。他的作品简约平正, 冷凝深远,含有诗意哲理,在现代建筑的物质手段中传达出日本古 典美学的情趣与底蕴。 作品介绍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建筑师安藤忠雄读书笔记 2011 8 15 假期读了安藤忠雄写的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感受很多。 双胞胎之一的安藤忠雄,从小被放在外公家长大,学习并不是他的长项,倒是17岁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可最终他看到了更强大的拳击手,放弃了拳击梦。差不多同时,他开始涉足室内设计,有一天在旧书店里看到的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他被里面充满灵性的建筑草图深深吸引。安藤忠雄反复临摹书里的图画和设计图,渴望成为那样的大师。不能正式上大学,他就去旁听、上夜校,尽可能接触参加设计实践。为了体验广阔的建筑世界,1965年,日本海外旅游开禁的第一年,早已游遍本国著名建筑的安藤忠雄,辞了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工作,以自己所有的积蓄为赌注,开始了漫长的旅行。他从横滨乘船到纳霍德卡(俄罗斯的远东港口城市),又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再到芬兰、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绕到开普敦,又去了马达加斯加、印度、菲律宾,这一行花了七个月,成了他“此后的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建筑师的心意越发坚定。1969年,安藤忠雄开设了他自己的事务所。事情却并非那么简单,有好长时间,他也只是躺在地板上打滚幻想,或是画没有委托方、看似毫无意义的设计图……直到让他在日本声名鹊起的“住吉长屋”建成。 《建筑家安藤忠雄》里,他只将鸡汤故事草草带过,重点讲了自己后面作为建筑师的生活。人生绝非“有理想就去实现”那么简单,他对建筑设计的坚持和全情投入,简直是极端。安藤忠雄毫无愧色地描述自己对事务所工作人员的“残暴”,用上了“拳打脚踢”一词,想想看,他以前可是拳击选手啊!连他自己都说,“他们除了恐怖害怕,大概没有别的感受了”。他对待掌握建筑师收支的业主、审批项目的政府机关也毫不屈服,不惧压力,不顾反对,绝不听取无理的意见,甚至可以在业主入住前完全不让他们看设计图、不透露任何建造的进展。无论哪一个项目,即使没有回报,安藤忠雄都像打仗一样,不惜项目被中止,不在乎耗费几年的时间,拼尽全力去说服去搏斗让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推进,最终像他设计的那样建起来。 世界上有这种“拼了”的人存在,真是非常可怕。难怪安藤忠雄那么喜欢清水混凝土,在自己的项目中反复使用,他简直就是个混凝土块嘛。在这部自传里,他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解嘲,极少有疑虑,看不到优越感、自豪感,只是像铁的战车,在阴影中一意孤行地搏命前进,不容任何退缩,那些阻挠、困难、压力,即使是“连战连败”也不曾困扰他。 描述强硬之外,安藤忠雄展现了自己身为建筑师的另外一面,他对光、影极为敏感,对空间、温度、气候的考虑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深入。像他的“住吉的长屋”,在窄长的空间里分出三部分,中间是内院,两端是居室,不设空调,下雨时,住家要打伞才能去厨房,人在建筑里被安藤放到了次要的位置。“热了就脱一件”“冷了就穿一件”,也只有他才能这么严肃地对住在里面的人说出这么“无耻”的话来。使用者的舒适让位给了自然、光和空间形成的独立的小宇宙。而且,一栋建筑建成并不算完,安藤带着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用假日回访居住在他们的建筑中的人们,继续接受维修、改建、扩建的委托,买下自己设计建造的房子改做工作室,他对待自己所设计的建筑的态度,恐怕比照顾孩子还更温柔体贴,过分,简直是溺爱。因此,无论是委托他建造住宅、教堂、博物馆,从美学和质量上都会得到靠得住的结果。每一次,他的建筑都证明了“安藤忠雄这个人,虽然强势,却是值得放心托付的”。可是,他啊,简直是个建筑痴,连委托人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不止一次对着空地、对着政府都没想好要如何开发的区域设计,主动拿着设计图去找土地的所有者,看,这是我做的计划,按照我的设计来吧。 在安藤的建筑里,是无所谓人的。那些清水混凝土建造的物体有生命,具有了超然的神奇感,建筑是主人,像是活的神。人成了寄宿者。安藤忠雄像是《1Q84》里的领袖,他连接了两个世界,将建筑的“神”的意志表现出来。他没有其他的想法,唯有接受使命,在严酷的现实里“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一心前进,设计,看着设计变成建筑,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安藤信奉直接经验,"用身体丈量空间、用感官认识技法"。他曾夫子自道:"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眼睛和身体能带来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了。在旅行中,你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不仅是建筑的问题,历史、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读后感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他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却开创出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这本书从住宅,广场,城市,由小到大的讲述了各类风格各异的建筑风格,以及各种建筑的发展史。以他自我的独特理解为引,贯穿全文,不仅讲述了他对自身建筑风格的理解和剖析,更在潜移默化当中把他独特的建筑美学风格具象化的在你脑海里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以建筑设计师为个人职业目标的人,我从这本书上领悟到了很多。我是一个暂时不是以建筑学为专业学习的人。而建筑师却是我的梦想,这一直困扰着我,到底是否应该放弃现在的土木专业,转而学习建筑学呢?然而《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一书,让我恍然大悟,安藤忠雄大师的传奇生涯让我知道建筑,并不一定需要从正规的科班教育开始,建筑的学习是可以靠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美学见解,以及日后的生涯的个人学习开始的。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一书从住宅开始讲起,文章开头以住宅-建筑的原点为题,从日本的住宅建筑讲起,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剖析了日本独特的建筑住宅文化,再从近代的的世界建筑风格的发展和历史转变等多方面讲述现代世界建筑文化对日本建筑的现代化改变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个人对住宅建筑的见解和对自身住宅建筑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讲完住宅这是个体,安藤忠雄大师在这本书中接着对住宅的集合,即聚落进行分析,从地中海的希腊雅典式的西方聚落,亚洲中国福建的客家土楼等独具特色的聚落形式进行讲解,再就聚落的独特文化和历史等方面分析古典的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形式就聚落方面的差别,以及各自的影响,再分析当代日本建筑思想和方法在聚落思想上的优缺点,在就自己的六甲集合住宅这一建筑作品进行解读。 简述完各类建筑的个体形式,安藤忠雄大师就从威尼斯这一古典的西方建筑城市讲起,从圣马可广场的独特以及对他的影响讲到城市中广场舞台设置的各种形式和思想变化,再结合到自己的作品和日本现行的建筑分析日本当代建筑的缺失。在这以后安藤忠雄在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自身和当代世界建筑在城市城市,在城市规划上,建筑思想上的一些区别,变化。从方方面面讲述了他个人的建筑风格。 每个文化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这本书也是认识建筑世界的一个窗口。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建筑师这一行业有了新的见解,跟让我我从各种文化的角度对师姐建筑的发展和形式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也让我了解的真正的建筑艺术到底是什么,建筑思想的形成以及他的重要性。建筑不仅仅是由土木建成的一个封闭空间更是一种时代对环境需要的一种体现,一种当时世界或国家就其本身文化和建筑师个人思想的一种凝聚体现,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思想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法抹去的史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