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润滑油的分类

润滑油的分类

润滑油的分类
润滑油的分类

润滑油的分类

A、全损耗系统用油

B、脱模

C、齿轮油

D、压缩机油(包括冷冻机和真空泵)

E、内燃机油

F、锭子、轴承和主轴离合器油

G、导轨油

H、液压系统

M、金属加工

N、电气绝缘油

P、风动工具

Q、热传导

R、暂时保护防腐蚀

T、汽轮机

U、热处理

X、用润滑脂场合

Y、其他应用场合

Z、蒸汽汽缸

S、特殊润滑及应用场合

API=美国石油学会

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

ASTM=美国材料试验学会

ATIEL=欧洲润滑油工业技术协会

第一章基础油和添加剂

第一节基础油

1.1润滑油基础油的原料

1.2基础油原料的分类

石蜡基原油

石蜡基基础油

(70%以上,粘指

)

1.3基础油的分类

1.3.1国际基础油的分类

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石油学会(API )对基础油的分类标准,API 根据基础油的主要特性:硫含量、饱和烃含量、粘度指数的大小把基础油分成I ~IV 类

I 类油为溶剂精制基础油,有较高的硫含量和不饱和烃(主要是芳烃)含量; II 类油主要为加氢处理基础油,其硫氮含量和芳烃含量较低;

III 类油主要是加氢异构化基础油,不仅硫、芳烃含量低,而且粘度指数很高 中间基原油(ZN 环烷基原油

环烷基基础油(DN :饱和烃 含量不大于40%,粘指60) 生产内燃机油的优质原料

生产工业油的优质原料

IV类油为聚a-烯(PAO)合成油基础油;

V类油是除I-IV类以外的各种基础油。包含其它非PAO的合成油和粘度指数小于80的环烷烃基础油,比如酯类油等

I~V类基础油分类表

1.3.2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83标准

我国原润滑油基础油的标准是1983年开始执行的,其分类是根据原油的类属及其性质划分的。见下表

我国原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及代号

该分类中石蜡基基础油的字母代号SN和BS分别是Solvent Neutral 和Bright Stock的英文字头,表示“溶剂精制中性油”和“光亮油”的意思

字母代号的意思中间基、环烷基基础油的字母代号是相应的汉语拼音的字头。ZN,DN分别表示中粘度指数和低粘度指数基础油,ZNZ,DNZ分别为中粘度指数重质基础油、低粘度指数重质基础油。

1.3.3我国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该标准参照API标准按粘度把基础油分为5档,即低粘度指数基础油(LVI)、中粘度指数基础油(MVI)、高粘度指数基础油(HVI)、很高粘度指数基础油

(VHVI)、超高粘度指数基础油(UHVI)。其代号均为英文字母组成。见下表。

通用基础油和专用基础油

按适用范围,把基础油分为通用基础油和专用基础油。专用基础油又分为适用于多级内燃机油、低温液压油和液力传动液等产品的低凝基础油,和适用于汽轮机油、极压工业齿轮油等产品的深度精制基础油,在通用基础油代号后加W 和S表示。W为Winter的字头,S为Super的字头,表示深度精制。

第二节添加剂

2.1添加剂的主要功能

按性能添加剂可分为两大类:

1、通过物理作用影响润滑油性质的添加剂。

2、通过化学作用影响润滑油性质的添加剂。

2.2添加剂的介绍

清净分散剂——T1XX

清净剂的作用:

在高温条件下抑制润滑油氧化变质或减少活塞环区(活塞、活塞环、缸套、

环槽)表面生成高温沉积物,而使发动机内部保持清净。

1 增溶作用:借少量表面活性剂使非油溶性的胶质和氧化产物溶于油内,从

而抑制沉积物的生成。

2 胶溶作用:吸附于金属表面或胶质、烟炱表面,形成一层覆盖膜,从而阻

止胶质和烟炱粘附于金属表面。

3 酸中和作用:中和氧化和燃烧产生的酸性物质,抑制金属腐蚀。

无灰分散剂:

由于它不含金属,燃烧后无灰,被称为无灰分散剂。无灰分散剂一般用于内燃机油,其主要功能:

1 分散作用:分散剂提供的油溶性基团能有效地屏蔽积炭和胶状物相互聚集,

使得这些粒子有效地分散于油中。

2 增溶作用:分散剂能与生成油泥的羰基、羟基等直接作用,并溶解这些极性

基团。

无灰分散剂多为丁二酰亚胺。

清净分散剂主要有:

清净剂:

各种磺酸盐(钙、镁) T104~T106

分散剂:

酚盐环烷酸盐等 T115A 115B T121

单双丁二酰亚胺 T122 T114

单双丁二酰酯 T151 T152

抗氧抗腐剂——T2XX

1 酚类、胺类及酚氨类抗氧剂:这类抗氧剂属于链终止剂,它们可提供一个活

泼的氢原子给氧化初期生成的活泼自由基,从而生成较稳定的化合物,使链反应终止。

2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简称ZDDP)抗氧剂:具有优良的抗氧、抗磨、抗腐性

能,可广泛地应用于发动机油和工业油中。这类化合物属于过氧化物分解剂,也可以作为链反应终止剂。

3 辅助抗氧剂:本身不具有抗氧化性能,但它与其它抗氧剂共同使用时

极压抗磨剂——T3XX

极压抗磨剂主要含硫、磷、氯的有机极性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在高的压力下能在金属表面形成比较牢固的化合物膜,它比金属的熔点低,当金属因为摩擦结点受压而温度升高时,这层化合物膜就溶化,生成光滑的表面,减少金属表面的摩擦和磨损。

类型:

1硫系极压抗磨剂

2磷系极压抗磨剂

3磷—氮系极压抗磨剂

4硫—磷—氮系极压抗磨剂

5硫-磷型

油性剂和摩擦改进剂——T4XX

油性剂:减少摩擦和磨损、改善润滑油的润滑性能,有时也称为减摩剂。最早的油性剂是动植物油脂----硫化鲸鱼油,1972年由于美国禁止捕鲸,出现硫化鲸鱼油的代用品——硫化酯类油性剂。

主要有:

T401 T405 T461

油脂化合物

有机钼

有机酸酯

用途:

使用在内燃机油、齿轮油、极压抗磨液压油、各种工业油品中。

金属钝化剂——T5XX

一些金属对氧化起催化作用,如铜、铅等,减少这些金属的催化作用。金属钝化剂又称金属减活剂。

粘度指数改进剂——T6XX

粘度指数改进剂是一种油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室温下一般呈橡胶状或固体,可以改善润滑油的粘温性能(提高粘度指数)。主要用于调制多级油。早期广泛使用的粘度指数改进剂:聚甲基丙烯酸酯和聚异丁烯;乙烯/丙烯共聚

物和氢化苯乙烯/双烯共聚物:增稠能力强、剪切稳定性好,是近年来调制多级油的新品种。

聚α-烯烃、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苯乙烯、醚和酯类共聚物:采用共聚技术,进一步改善了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剪切稳定性,热氧化安定性和低温性能,或使其兼具有降凝或分散性能,是当前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发展趋势。

防锈剂——T7XX

作用:

在金属表面上形成牢固的膜,隔绝其与水分及空气的接触,破坏电化学反应的条件,从而防止锈蚀的产生。

同时防锈剂还能中和置换已产生的酸性产物,从而防止水、酸和其它腐蚀物对金属的腐蚀作用。

降凝剂——T8XX

作用:通过在蜡结晶表面的吸附或与其形成共晶的作用,改变蜡晶的形状和尺寸,防止蜡晶粒间粘接形成三维网络状结构,从而达到降低油品凝点、改善油品低温流动性的目的。

类型:

1聚酯类

2聚烯烃类

3烷基萘

如 T803A T803B T805 T801

抗泡剂——T9XX

作用: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因受到高速运转、强烈的振动或者搅拌,往往会产生泡沫。抗泡剂可以抑制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发泡。

类型:

1 硅油抗泡剂:

2 非硅抗泡剂

抗乳化剂——T10XX

又称破乳剂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水的污染,破乳剂即是改善油品的分水性能。一般用于工业齿轮油、汽轮机油、液压油的应用较多。

第三节润滑油主要理化指标

1/外观

质量优良的油,首先应给人以良好的外观感觉。

颜色

油品的精制程度越高,颜色越浅,粘度低的油,颜色也较浅。某些高粘度油,虽然精制程度很高,其颜色仍然较深。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杂质污染及氧化变质,都会使颜色逐渐变深甚至发黑。因此从油品的颜色变化情况可以在致判断油品变质程度。颜色的鉴别方法,可按照石油产品颜色测定法GB/T 6540-86。

透明度

质量良好的油品应当有较好的透明度,油中如混入水分、气体杂质及其它外来成分,都会影响透明度。

2/粘度

黏度是油品的内摩擦力,是表示油品油性和流动性的一项指标。粘度与机械运动的摩擦生热、磨损、机械效率承载能力、油膜强度、密封、润滑油流量等情况有密切关系。

粘度分为绝对粘度和相对粘度两类,绝对粘度分为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两种;相对粘度有恩氏粘度、赛氏粘度和雷氏粘度等几种表示方法。润滑油经常使用运动粘度

流体的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该流体密度的比值称为运动粘度,在国际单位制SI中,运动粘度单位是mm2/s,实际中通常使用厘斯作运动粘度单位。

其测定方法为GB/T 265-88。

3/粘温性能——黏度指数

润滑油的黏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就是所谓的黏温性能。通常,润滑油的黏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小则黏温性能好;反之,则黏温性能差。

润滑油的黏温性能与其组成有关,由不同原油或不同硫粉或不同精制工艺制得的润滑油黏温性能不相同,一般环烷基油的粘温性能差,石蜡基油的粘温性能好,而加氢裂化油的粘温性能更好。

3/倾点和凝固点

低温流动性指标,对生产、运输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油品在标准规定条件下冷却时,能够继续流动的最低温度称为倾点,按GB/T3535-83标准方法测定。

油品在规定试验条件下,冷却到液面不移动时的最高温度为凝点,按GB/T510-83方法测定。

由于倾点和凝点的定义和测试条件不同,所以同一个油品的倾点比凝点高3℃左右,现在世界各国多采倾点来表示润滑油的低温性能。

4/酸值、碱值

中和1g石油产品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为酸值,单位是mgKOH/g。

在规定的条件下滴定时,中和1g 试样中全部碱性组分所需高氯酸的量,以相同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

衡量油品氧化的深度;添加剂的有效量。

5/热氧化安定性

氧化安定性是指油品与空气中氧分子所发生的反应。润滑油氧化后,会发生黏度增大、酸值升高、颜色变深、表面张力下降等现象。进一步氧化还会生成沉淀、胶状物质和酸性物质,从而引起金属腐蚀,并使泡沫性和抗乳化性变差,缩短油品的使用寿命。沉淀物和胶状物质沉积在摩擦面上会造成严重的磨损或机件粘结。高温下循环长期使用的客观要求。

6/润滑性能

润滑性包括:油性、抗磨损性、极压性

油性主要是指润滑剂减少摩擦性能;抗磨损性是指润滑剂在轻负荷和中负荷条件下能在摩擦表面形成薄膜,防止磨损性能;极压性是指润滑剂在低速高负荷和高速冲击摩擦条件下,即在所谓极压条件下防止摩擦面发生烧结,擦伤的能力。表现在承载能力、抗磨损性能和摩擦系数。

7/闪点

油蒸气和周围空气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发生闪火现象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是反映油品安全性的质量指标。对生产、运输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闪点是表示油品蒸发的一项指标,油品的馏分越轻,蒸发性越大,其倾点越低。反之,油品馏分越重,蒸发性越小,其闪点也越高。同时,闪点又是

表示石油产品着火危险性的指标。黏度相同的情况下,闪点越高越好。

8/残炭

在不通入空气的情况下,把试油加热经蒸发分解生成焦炭状的残余物称为残谈,反映基础油的精制深度。润滑油基础油中,残碳的多少不仅与化学组成有关,而且也与油品的精制深度有关,润滑油中形成残碳的主要物质是油中的胶质、沥青和多环芳烃等,这些物质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受强热分解、缩合而形成残碳。油品的精制深度越深,其残碳值越小。一般讲,空白基础油的残碳值越小越好。

9/灰分

灰分的组成一般认为是一些金属元素及其盐类。灰分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式样被灼烧碳化后,所剩残留物经煅烧所得无机物,以质量百分数表示。反映基础油的清洁度和成品油添加剂的加入量。

10/水分

润滑油产品指标中的水分是指其含水量的质量百分数。润滑油中水分一般呈三种状态存在:游离水、乳化水和溶解水。一般游离水比较容易脱水,而乳化水和溶解水就不易脱去。水分的存在会促使油品氧化变质,破坏润滑油形成的油膜,使润滑效果变差,加速有机酸对金属的腐蚀作用,锈蚀设备影响油品外观(浑浊)和使用性能。

11/机械杂质

所谓机械杂质,是指存在于润滑油中不溶于汽油、乙醇和苯等溶剂的沉淀物或胶状悬浮物。这些杂质大部分是砂石和铁屑之类,以及由添加剂带来的一些难溶于溶剂的有机金属盐。反映油品的清洁度。

12/腐蚀和锈蚀

通常,采用北侧油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对金属腐蚀的程度来评价润滑油的抗腐蚀性。油品的腐蚀主要是由于油中的某些酸性物质、氧化产物和金属反应的原因。对于某些含有活性刘极压添加剂的油品来说,铜腐蚀在某种程度上泛型硫化物的活性,这可以通过加入防腐蚀的添加剂。

润滑油延缓金属部件生锈的能力称防锈性。水和氧的存在是生锈不可缺少的条件,汽车齿轮中,由于空气中湿气的齿轮箱中冷凝而有水存在。工业润滑装置、

液压系统和汽轮机等由于使用环境的关系,也不可避免的有水的浸入。其次,油中酸性物质的存在也会促进锈蚀。为了提高油品的防锈性能,常常加入一些极性有机物即防锈剂。

13/抗泡性

抗泡性是指油品通入空气时或搅拌时发泡体积的大小及消泡的快慢等性能。抗泡性差,造成油品溢出、泵抽空造成供油不足。

14/抗乳化性

乳化是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分散形成乳状液的现象,它是两种液体的混合而并非相互溶解,破乳化则是从乳状液中把两种液体分离开的过程。乳化油的抗乳化性是指油品遇水不乳化,或虽然乳化,但经静置油能与水迅速分离的性能。

15/空气释放值

空气释放性是指空气从试油的油气分散体系中析放出来的性能。时间越短,表示试样的空气释放性越好。影响液压系统传递的精确度。抗泡沫性试验测定的是油品表面的发泡体积和泡沫稳定性,而放气性则是测定油品内部的小气泡洗出的快慢。通常,油品黏度越大,则抗泡性、放气性越差。

16/水解安定性

水解安定性是液压油的一项重要指标,把表示油品在受热条件下在水和金属的作用下的稳定性。

17/橡胶密封性

油品在机械设备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一些密封接触,尤其在液压油系统中以橡胶作密封件者居多,因此润滑油与橡胶有较好的适应性,避免引起橡胶密封件变形。对润滑系统密封垫或圈的适应性,防止老化泄露。

18/剪切安定性

对加有增粘剂的油品,机械运动会造成永久性粘度损失,损失越小越好。19/电气性能

介质损失、击穿电压。

润滑油等级分级分类法

润滑油等级分级分类法 根据粘度分类,按粘度等级分类法,中东油王IST润滑油可分为单级粘度和复级粘度两种。单级粘度润滑油是用于发动机在某个温度范围内运转适用的润滑油。 但如果发动机的温度超过其指定的温度范围,润滑油将不能提供充分的润滑作用。单级粘度润滑油又分为夏季油(即20、30、40、50)和冬季油(既OW、5W、10W、15W、20W、25W)两种。 复级粘度润滑油适用更大温度范围,不仅在低温时有很好的流动性,而且在高温时不会象单级油变的太薄,因此复式粘度的油被大量采用,例如10W/40,作为复式粘度油,W前面的数字越小则表面油品的低温性能越好,而W后面的数字越大则表面油品的高温性能越好。 润滑油分类 润滑油的具体分类为冬季用油6种,夏季用油4种,冬夏通用油16种。 其中: 1.冬季用油牌号分别为:0W、5W、10W、15W、20W、25W,符号W代表冬季是Winter(冬天)的缩写,W前的数字越小,低温粘度越小低温流动性越好,适用的最低气温越低; 2.夏季用油牌号分别为:20、30、40、50,数字越大其粘度越大,适用的最高气温越高; 3.冬夏通用油牌号分别为:5W/20、5W/30、5W/40、5W/50、10W/20、10W/30、10W/40、10W/50、15W /20、15W/30、15W/40、15W/50、20W/20、20W/30、20W/40、20W/50,代表冬用部分的数字越小,代表夏季部分的数字越大者粘度越高,适用的气温范围越大。

(1)高温型(如SAE20~SAE50):数字表示100℃时的粘度,数字越大粘度越高。 (2)低温型(如SAEOW~SAE25W):W表示仅用于冬天,数字越小粘度越低,低温流动性越好。 (3)全天候型(如SAE15W/40、10W/40、5W/50):表示低温时的粘度等级分别符合SAE15W、10W、5W的要求、高温时的粘度等级分别符合SAE40、50的要求,属于冬夏通用型。 5、液压油产品主要有哪些?性能特点如何? 答:L-HL液压油抗氧防锈型液压油。L-HM液压油抗磨液压油,在HL基础上改善了抗磨性。L-HG 液压油液压导轨油,在HM基础上添加减摩剂改善粘滑性。L-HV液压油低温液压油,在HM基础上改善了低温特性。L-HS液压油低温液压油,比HV有更低的倾点。高压抗磨液压油在HM液压油优等品基础上增强了抗磨性,通过了高压泵台架试验。 6、HM液压油一等品和优等品有何区别? 答:GB11118.1-94将HM油分为一等品和优等品,一等品具有较好的抗磨性、抗氧防锈性和抗乳化性,而优等品是参照美国丹尼森公司HF-0标准制定的,增加了水解安定性、热稳定性、过滤性、剪切安定性等试验,在锈蚀和抗磨性上也提高了苛刻度。 13、液压油的选用原则是什么? 答:(1) 一般对于室内固定设备,液压系统压力<7.0MPa、温度50℃以下选用HL油;系统压力7.0-14.0Mpa、温度50℃以下选HL或HM油,温度50-80℃选HM;系统压力>14.0MPa选HM或高压抗磨液压油。 (2) 对于露天寒区或严寒区选HV或HS油。

基础油种类分成以下5种类别

基础油种类分成以下5种类别 基础油种类分成以下5种类别: 第一类,传统溶剂精炼矿物油; 第二类,加氢裂解矿物油; 第三类,高度加氢裂解或加氢异构化蜡; 第四类,聚α-烯烃(PAO); 第五类,其他合成油 合成油包括PAO、双酯、多元醇酯、聚醚、硅油、磷酸酯 PAO作为车用基础油对添加剂、油封材料、涂料及矿物油有良好的相容性,而且是各类合成油中价位最低的一个品种。 酯类基础油虽然耐高低温及抗磨性好,但遇水不稳定,易腐蚀,对油封及涂料的相容性差,并且成本不低,所以现今已无这类商品生产。而聚醚对水及油等比酯类稍好,但和矿物油及添加剂不易相容,而且价格又高,所以无法广泛使用。 聚α-烯烃(PAO)作为基础油调制的润滑油与石油基矿物油润滑油相比有许多优点。。首先是PAO油的热氧化安定性明显优于矿物油。当进行165℃、5 天的热油氧化试验时,石油基机油的40℃粘度由95mm2/s 增加到146.3mm2 /s,粘度变化率为54.0%;而P AO型合成润滑油粘度仅从94.0mm2/s增加到96.8mm2/s,粘度变化率只有3%。这意味着使用PAO型合成润滑油后,可以延长换油期,也就是减少停车时间和降低维修费用。另一方面也表明,用PAO基础油调制汽车润滑油时,可以少用添加剂,或用较低廉的添加剂,这样可以降低PAO型合成润滑油的价格,使它与石油基润滑油有较强的竞争力。 那么实际市场的各个品牌的都是什么油呢? 现在很多合成油都属于第二类第三类油,也就是第二类,加氢裂解矿物油;第三类,高度加氢裂解或加氢异构化蜡比如过产的统一的,长城的,昆仑的!韩国的SK也属于第三类合成油,也叫VHVI所以比较便宜! 国际上,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API(美国石油协会)对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通常的合成油通常为:PAO类,XHVI类,酯类。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PAO和XHVI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PAO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上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差距。 一般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各类添加剂构成的,而基础油又分为合成油和矿物油。它们的区别在于矿物油是由石油经过提炼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等一些产品后所得到的一种重质油。而纯合成油是由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解出来乙烯、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炼制而成。与矿物油相比,合成油抵抗外力的能力非常强,其热稳定性、抗氧化性、抗粘度变化的能力、抗剪切能力都要比矿物油强得多 所以合成油分的很细,而市场却很乱,基础油决定有的好坏,添加剂配方都不一样,但也差不多,而基础油有:合成基础油,合成油,纯合成油,半合成油,他们的叫法都差不多,但价格差的很多,有的半合成油比合成油还贵,因为人家是纯合成油掺的,每个油的说明都标明了,油的性质,所以,大家自己看,全合成机油与传统机油比,更具有优势,包括: .抗磨保护--发动机在激活时,特别是在低温下激活时会产相当大的磨损。全合成油可以在很低的温度下自由流动,能够迅速到达发动机和阀系传动机构的任何部位。 .高温稳定性--高温会使润滑油氧化,导致粘度增加(机油变稠)。通过使用高性能流体和增强的抗氧化配方,即使是在高达204°C(400°F)的温度下,全合成油比其它传统机油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 .低温性能--传统机油会随着其组成成份在极低温度下结晶而变稠,从而阻碍机油的流动。全合成油的高性能成分具有卓越流动性,可在低温下迅速被泵送至运动部件。

基础油分类标准

基础油分类标准 美国API基础油分类标准 中国润滑油动态网 ( 日期:2007-1-6 15:21:18) 美国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I类为溶剂精制基础油,有较高的硫含量和不饱和烃(主要是芳烃)含量;II类主要为加氢处理基础油,其硫氮含量和芳烃含量较低;III类主要是加氢异构化基础油,不仅硫、芳烃含量低,而且粘度指数很高;IV类为聚a-烯烃(PAO)合成油基础油;V类则是除I-IV类以外的各种基础油。 类别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 类别I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 类别II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120; 类别IV:聚a-烯烃(PAO)合成油; 类别V:不包括在I-IV类的其他基础油。 因为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基础油的性能对成品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氢基础油也应称为矿物油),合成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基础油(其成份多数并不直接存在于石油中)。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API(美国

石油协会)对基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 通常的合成油通常为:PAO类,XHVI类,酯类。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PAO和XHVI 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PAO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上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差距。 现在我国工业紧跟西方新技术,很多使用美国、日本、欧洲的油品,因此逐渐开始引用这些国家的标准(如美国SAE、日本JIS、欧共体CCMC、德国DIN等),我国现行润滑油标准(SY、SH、GB)也逐步向这些标准靠拢,尤其是参照美国SAE标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各国润滑油行业采用标准逐步一致或相互等同,我国也不例外,首先分类与ISO(国标标准化组织)一致:共十三大类,主要的几大类油品如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等均采用了国标最新的标准分类,就标准而去,我国的水平与国标同步。 从1983年执行中性油指标,制定了石蜡基SN、中间基ZN、环烷基DN三种中性油标准。该标准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起到很大作用。为了更好地满足油品调和需要,现修改为五档三类。

润滑油的分类与使用

润滑油的分类 1矿物油 (1)矿物油:这种机油抗氧化能力强,性能稳定,缺点是需要添加油膜强化添加剂,但加入油膜强化添剂之后增加了磨擦阻力此外,这种机油清净性较差。从近期发展来看这种机油的高性能化已有了较大的障碍。 2、植物油 (1)植物油是由植物的种子制造的机油,植物机油的油膜型成能力非常高,润滑性能也十分优秀.缺点是容易氧化,在高温时组成成份容易分解变质,粘污发动机.以前赛车经常采用植物油,短时间后分解进行保养,现在被用来做安XX驰抗磨添加剂,短时间来看的确不错,但时间一久给发动机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那些经销商往往说不用一直加,隔五次加一次就行了,因为机油本身有清洗作用,用后面四次来清洗前面的一次. 在现代赛车方面也感到十分不方便,总之植物油无论是抗氧性还是润滑性其提高的可能性都有一个限度.大家小时候玩过空模发动机吧?它就是*蓖麻油的作用,连活塞环都不用,只是用完后就要大修了。 3、稠化机油,(半合成机油) (1)这是一种产物.我个人建议没必要在这里多说,因为大家都知道矿物油和添加剂这是两种合一的产物.关健是厂商在里面投入多少统

杀?15%的机油也称为半合成机油,80%的机油也称为半合成机油.它的优点使用泛围大。例如(SAE.10W-40),缺点是高温时易产生油泥与积碳,毕竟有矿物油成份。所以赛车不使用稠化机油,因为赛车的使用条件固定,只使用与当时气温条件相匹配的机油。 4、全合成机油 合成机油研制于30年代左右,近20年合成油有很大提高.目前赛车大多使用合成油来代替植物油,虽然价格高于普通油但是它的清净性润滑性,冷却性,密封性都高于矿物油.如果标注为本100%合成机油,该油是纯合成机油。一般厂家把自己的产品都有个保险系数,如果是自己改装的车辆,我个人建议还是用兢技机油,因为一般出厂时车辆油道油压为3kg/平方厘米,而兢技机油能达到4.2~4.5kg/平方厘米。另外它的冷启动摩擦系数很好,在极速运转30分后油温还能保持95度左右。 合成润滑油简介 常见人们谈论“合成油”。合成油是什么呢?有何好处呢? 合成润滑油(Synthetic Lubricant)是藉由化学反应,来混和较低分子量成分以形成较高分子量成分的程序,所制造出来的流体。在某些状况条件下此一类的流体可以与一些经过选择的添加剂合成,即为常见之合成油。在先天受到控制的条件下,合成油为含有纯净的成分或纯净成分的混合物。也因此合成油亦被称作为人造油(MAN-MADE)。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精选文档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润滑油的组成? 润滑油是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的。因为单靠基础油并不能满足发动机油诸多的性能要求,基础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精选成份,具有最基本的粘度特征,而添加剂是化学物质,用以改善和提高机油的品质。 (1)润滑油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所谓矿物油,即是直接从石油精炼的用于制作润滑油的物质。而合成油是利用原油或煤炭中较轻的乙烷、丙烷等裂解成乙烯,再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将它们重组而成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不含杂质,比矿物油具有许多天然的优点。 (2)添加剂 添加剂是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事实上,优质润滑油表现的是一种综合性能。 一般来说,发动机油需具备和满足以下这些要求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粘度;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能;抗氧化性;热稳定性;清净分散性能;抗磨损性能,防腐蚀、抗锈蚀性能。 2、基础油的加工工艺 经过减压蒸馏后: 传统工艺: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腊、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精制、加氢脱蜡(降凝)、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 3、基础油的分类 (1)中国基础油分类标准 通用基础油: UHVI(VI>140)、VHVI(VI>120)、HVI(VI>80)、 MV(VI:40-80)、 LVI(VI〈40〉

常用润滑油基本知识简介(免费)

设备的润滑管理 设备的润滑管理是设备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备维护的重要内容,搞好设备润滑工作,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减少设备磨损、防止和减少设备事故,降低动力消耗,延长设备修理周期和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 ①润滑的基本原理 把一种具有润滑性能的物质,加到设备机体摩擦副上,使摩擦副脱离直接接触,达到降低摩擦和减少磨损的手段称为润滑。 润滑的基本原理是润滑剂能够牢固地附在机件摩擦副上,形成一层油膜,这种油膜和机件的摩擦面接合力很强,两个摩擦面被润滑剂分开,使机件间的摩擦变为润滑剂本身分子间的摩擦,从而起到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的作用。 设备的润滑是设备维护的重要环节。设备缺油或油变质会导致设备故障甚至破坏设备的精度和功能。搞好设备润滑,对减少故障,减少机件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②润滑剂的主要作用 a. 润滑作用:减少摩擦、降低磨损; b. 冷却作用:润滑剂在循环中将摩擦热带走,降低温度防止烧伤; c. 洗涤作用:从摩擦面上洗净污秽,金属粉粒等异物; d. 密封作用:防止水分和其他杂物进入; e. 防锈防蚀:使金属表面与空气隔离开,防止氧化; f. 减震卸荷:对往复运动机件有减震、缓冲、降低噪音的作用,压力润滑系统有使设备启动时卸荷和减少起动力矩的作用; g. 传递动力:在液压系统中,油是传递动力的介质。 ③润滑油选择的基本原则 设备说明书中有关润滑规范的规定是设备选用油品的依据,若无说明书或规定时,由设备使用单位自己选择。选择油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 运动速度:速度愈高愈易形成油楔,可选用低粘度的润滑油来保证油膜的存在。选用粘度过高,则产生的阻抗大、发热量多、会导致温度过高。低速运转时,靠油的粘度来承载负荷,应选用粘度较高的润滑油。 b. 承载负荷:一般负荷越大选用润滑油的粘度越高。低速重载应考虑油品允许承载的能力。 c. 工作温度:温度变化大时,应选用粘度指数高的油品,高温条件下工作应选用粘度和闪点高、油性和抗氧化稳定性好,有相应添加剂的油品。低温条件下工作应选用粘度低水分少、凝固点低的耐低温油品。

基础油的分类

矿物油、加氢油、合成油三种基础油的对比 矿物油、加氢油、合成油 润滑油是由不同等级黏度的基础油配以不同比例的几种添加剂调制而成。对于发动机油,基础油通常约占90%,剩下的是添加剂。基础油质量对于润滑油性能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润滑油最基础的润滑、冷却、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但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在润滑油中还包含了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添加剂。发动机油的添加剂包括抗氧化添加剂、防锈添加剂、防腐蚀添加剂、抗泡添加剂、黏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清洁添加剂、分散剂及抗磨损添加剂等。上述添加剂并不是越多越好,多项性能需要综合平衡。因此,润滑油需要进行台架试验,通过其在发动机内的综合表现来评定添加剂配方的优劣。 但是润滑油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添加剂的配方,基础油质量也很重要。特别是性能要求比较高的润滑油,没有基础油的质量保证无法达到规定要求。 ■矿物油 依据习惯,业内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在原油提炼过程中,在分馏出有用的烃物质后,使用残留的塔底油提炼而成基础油,生产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其中两个主要步骤分别是使用溶剂精制去除芳烃等非理想组分和溶剂脱蜡以保证基础油的低温流动性。基础油的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与性质。在提炼过程中,矿物油因无法将所含的杂质清除干净,因此流动点较高,不适合寒带作业使用。因此,矿物油类基础油受到一定限制。 ■加氢油 为满足高档润滑油的高质量、节能、延长换油周期和低排放的需求,要求基础油具有低黏度、低挥发度、高黏度指数、良好的氧化安定性等特点。加氢基础油是通过加氢工艺(加氢处理、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加氢精制、催化脱蜡),改变基础油化学组成。 这样带来很多优点,基础油的颜色、安定性和气味得到改善,粘温性能得到提高,对抗氧剂的感受性显著提高,挥发性低,毒性低,热稳定性和氧化安定性好。 ■合成油 合成型基础油来自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散出来的乙烯、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繁复的化学反应才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基础油。在本质上,它使用的是原油中较好的成分,加以化学反应并透过人为的控制下达到预期的分子形态,其分子排列整齐,抵抗外来变数的能力自然很强,因此合成油品质较好,其对热稳定、抗氧化反应、抗黏度变化的能力自然要比矿物油强得多。目前由于受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差异较大的限制,合成型基础油的价格太高,目前不能被普遍接受。 随着润滑油基础油向高品质方向发展,选用加氢基础油是大势所趋。在调配高档内燃机油时,加入加氢基础油可得到较好的经济性。长城润滑油具有最为全面的产品线,已经采用上述三种类型基础油,生产出金吉星、金福星、世纪星等高端产品,为用户提供最佳保护。

润滑油的型号和分类

润滑油的型号和分类 每个润滑油的正规厂商一定会在产品外包装显著位置注明油品 牌号,牌号是由一组数字及英文字母共同构成,如:15W/40SG、5W/30SJ 等。牌号前的数字部分如:15W/40、5W/30代表汽油机油的粘度等级,后面的字母部分如SG、SJ代表汽油机油的质量等级。就是说,汽机油的粘度牌号由两部分构成,即粘度等级与质量等级,其中质量等级是标志汽机油质量高低的关键。以15W/40SG为例: 15W 40 SG 低温性能黏度等级 质量等级是这样划分的:根据世界通行的美国石油学会SPI的分类,将汽油机油定为以“S”为系列SA、SB、SC、SD、SF、SG、SH、SJ等多个等级,我国国家标准是等效采用此方法分类的。质量按字母顺序依次提高,即目前SJ级润滑油是世界上级别最高、质量最好的汽油机油,市场上常见的长城福星机油、美孚一号均属于SJ级别;SH级次之,市场常见的有长城机油、美孚等;而SF、SE则属中档产品。下面介绍汽油机油的粘度等级的划分:按照世界上公认的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粘度等级,根据油品的高、低温流动性分为:“W”系列和非“W”系列。“W”系列主要以油品的低温性能来划分,“W”前面数字越小,表示低温性能越好,可在越寒冷的温度下使用。如:15W/40粘度等级兼顾了油品的高、低温性能,我们称它为多级油,可以冬、夏通用。而非“W”系列是以油品的100℃的粘度大小来划

分,数字越大代表粘度越高,只适用温度较高的地区。 在机油的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粘度。机油的粘度随温度变化,对于那些低温时粘度小,高温时粘度大,能保证发动机在任何温度下都能正常润滑的机油,我们定义为多级机油。中档车使用SG级别的机油,按照保养手册定期保养就足够了。机油黏度使用15W/40,可以保证大部分地区的使用。 一般高档车都要选择高档机油。在高温及严寒情况下,仍能维持适当的粘度,而提供合适的保护。另外,高档机油因氧化而产生酸质、油泥的趋势小,因而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对发动机在各种恶劣操作条件下,都能提供适当的润滑和有效的保护。

工业润滑油的分类及用途

工业润滑油的分类及用途 润滑剂应用指南 摘要主要叙述了国产润滑剂的分组、命名和代号,以及各组产品的主要性能和用途;并对部分国外润滑剂的牌号、性能和用途作了简单介绍。目的是使设备维修、从事润滑人员能按照各类设备制造厂的要求,正确选用所需的润滑剂。 叙词润滑剂分类性能应用 0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备对润滑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及世界各国为了满足机械设备的润滑要求,已经制订了一些润滑剂产品的新技术标准,生产出了一批润滑剂新产品。因此,及时掌握润滑剂的新技术标准及其应用范围,对设备的润滑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润滑剂的新、旧国家标准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对各类产品的技术指标及其应用作了必要的叙述,便于设备润滑管理人员了解润滑剂的基本知识,并能按照各类机械设备的特点和新旧情况,正确选择新、旧牌号的润滑材料,搞好设备的润滑管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口设备日益增多,本文对目前比较通用的国外润滑剂产品标准及其与国内标准的对应关系也作了必要的介绍,有利于设备润滑管理人员选择所规定的油品或选择合适的代用油品,既能保证设备润滑的需要,又能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润滑剂的分组、命名和代号 1987年,我国颁布了GB498—87《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根据石油产品的主要特征对石油产品进行分类,其类别名称分为燃料、溶剂和化工原料、润滑剂和有关产品、蜡、沥青、焦等六大类。其类别名称的代号取自反映各类产品主要特征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见表1。 表1石油产品的总分类 类别代号类别名称 F 燃料 S 溶剂和化工原料 L 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W 蜡 B 沥青 C 焦 由表1可知,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的代号为英文字母“L”。 1.1润滑剂的分组及组别代号 国家标准GB498—87颁布的同年,我国颁布了GB7631.1—87《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一部分:总分组》。该标准根据尽可能地包括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的应用场合这一原则,将润滑剂分为19个组。其组别名称和代号见表2。 GB7631.1—87根据GB498—87《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

基础油分类

基础油分类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 一、国外基础油分类 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 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1995年修订了我国现行的润滑油基础油标准,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两类专用基础油标准。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其组成一般为烷烃(直链、支链、多支链)、环烷烃(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环烷基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类化合物。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的发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API-1509基础油品质分类标准

①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②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③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④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滑性差,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 ⑤除I~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 其中Group I, II, III是矿物油而依其含硫量、饱和烃(Saturates)、黏度指数来分类。Group I是传统溶剂精炼出來的基础油;Group II是氢裂解制程所炼出来的基础油;Group III则不同于其它传统基础油,是氢裂解过程与蜡油异构化制程所炼出来的基础油;Group IV是PAO合成基础油;Group V是酯类及其他不包含在Group I~IV的合成油。 21世纪对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主要有:热氧化安定性好、低挥发性、高黏度指数、低硫/无硫、低黏度、环境友好。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已不能满足未来润滑油的这种要求,加氢法生产的II或III类基础油将成为市场主流。二、国内基础油分类 我国润滑油基础油标准建立于1983年,为适应调制高档润滑油的需要,1995年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执行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方法和规格标QSHR 001-95,详见表2。这种分类方法与国际上的分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润滑油知识手册

润滑油知识手册(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润滑油基础知识手册 一、润滑油基本简介 1、润滑油的基本概念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机械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则可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赋予某些新的性能,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 2、润滑油的主要作用 (1)冷却作用: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动力输出以及摩擦阻力消耗和辅助机构的驱动上;其余大部分热量除随废气排到大气中外,还会被发动机中的冷却介质带走一部分。发动机中多余的热必须排出机体,否则发动机会由于温度过高而烧坏。这一方面靠发动机冷却系来完成,另一方面靠润滑油从气缸、活塞、曲轴等表面吸收热量后带到油底壳中散发。 (2)洗涤作用:发动机工作中,会产生许多污物。如吸入空气中带来的砂土、灰尘,混合气燃烧后形成的积炭,润滑油氧化后生成的胶状物,机件间摩擦产生金属屑等等。这些污物会附着在机件的摩擦表面上,如不清洗下来,就会加大机件的磨损。另外,大量的胶质会使活塞环粘结卡滞,导致发动机不能正常运转。因此,必须及时将这些污物清理,这个清洗过程是靠润滑油在机体内循环流动来完成的。 (3)密封作用:发动机的气缸与活塞、活塞环与环槽以及气门与气门座间均存在一定间隙,这样能保证各运动副之间不会卡滞。但这些间隙可造成气缸密封不好,燃烧室漏气结果是降低气缸压力及发动机输出功率。润滑油在这些间隙中形成的油膜,保证了气缸的密封性,保持气缸压力及发动机输出功率,并能阻止废气向下窜入曲轴箱。 (4)防锈作用:发动机在运转或存放时,大气、润滑油、燃油中的水分以及燃烧产生的酸性气体,会对机件造成腐蚀和锈蚀,从而加大摩擦面的损坏。润滑油在机件表面形成的油膜,可以避免机件与水及酸性气体直接接触,防止产生腐蚀、锈蚀。 (5)消除冲击载荷:在压缩行程结束时,混合气开始燃烧,气缸压力急剧上升。这时,轴承间隙中的润滑油将缓和活塞、活塞销、连杆、曲轴等机件所受到的冲击载荷,使发动机平稳工作,并防止金属直接接触,减少磨损。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

润滑油的组成 润滑油是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的。因为单靠基础油并不能满足发动机油诸多的性能要求,基础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精选成份,具有最基本的粘度特征,而添加剂是化学物质,用以改善和提高机油的品质。 (1)润滑油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所谓矿物油,即是直接从石油精炼的用于制作润滑油的物质。而合成油是利用原油或煤炭中较轻的乙烷、丙烷等裂解成乙烯,再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将它们重组而成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不含杂质,比矿物油具有许多天然的优点。 (2)添加剂 添加剂是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事实上,优质润滑油表现的是一种综合性能。 一般来说,发动机油需具备和满足以下这些要求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粘度;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能;抗氧化性;热稳定性;清净分散性能;抗磨损性能,防腐蚀、抗锈蚀性能。 2、基础油的加工工艺 经过减压蒸馏后: 传统工艺: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腊、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精制、加氢脱蜡(降凝)、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 3、基础油的分类 (1)中国基础油分类标准 通用基础油: UHVI(VI>140)、VHVI(VI>120)、HVI(VI>80)、MV(VI:40-80)、LVI(VI〈40〉 高粘度指数、低凝点和低挥发性中性油:HVIW 中粘度指数深度精制中性油:MVIW 高粘度指数、深度精制基础油:HVIS 中粘度指数低凝点低挥发性中性油:MVIS (2)基础油分类的国际标准 美国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 类别I:硫含量>0.03%,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 类别II:硫含量<0.03%,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 类别III:硫含量<0.03%,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120; 类别IV:聚a-烯烃(PAO)合成油; 类别V:不包括在I-IV类的其他基础油。 4、添加剂的主要品种及作用

润滑剂种类

润滑剂的作用 润滑剂是能够改善塑料加工性能的一种添加剂。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外润滑剂和内润滑剂两种。外润滑剂能在加工时增加塑料表面的润滑性,减少塑料与金属表面的黏附力,使其受到机械的剪切力降至最少,从而达到在不损害塑料性能的情况下最容易加工成型的目的。内润滑剂则可以减少聚合物的内摩擦,增加塑料的熔融速率和熔体变形性,降低熔体黏度及改善塑化性能。实际上每一种润滑剂都有可以实现某一要求的作用,总是内外润滑的共同作用,只是在某一方面更突出一些。同一种润滑剂在不同的聚合物中或不同的加工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润滑作用,如高温、高压下,内润滑剂会被挤压出来而成为外润滑剂。 一般润滑剂的分子结构中,都会有长链的非极性基和极性基两部分,它们在不同的聚合物中的相容性是不一样的,从而显示不同的内、外润滑的作用。 通常润滑剂均兼具有内、外润滑剂的功能,不过,不同的润滑剂其内、外润滑性能不同,有的润滑剂内润滑性较差,而外润滑性能较好;有的润滑剂外润滑性较差,而作为内润滑剂性能较好。通常认为,与聚合物相容性好、极性基团极性大的润滑剂多用作内润滑剂;反之,则用作外润滑剂,但也有内润滑及外润滑剂性能均佳的品种。 理想的润滑剂应具备如下性能: ①必须具有优异的、效能持久的润滑性能。 ②与聚合物具备良好的相容性,内部、外部润滑作用要平衡,不影响树脂的透明性,不起霜、不易结垢,不与其他助剂反应。 ③黏度小,表面引力小,在界面处扩展性好,易形成界面层。 ④热稳定性能优良,在加工成型过程中不分解、不挥发、不降低聚合物的各种优良性能,不影响制品第二次加工性能。 ⑤无毒,无污染,不腐蚀设备,价格便宜。 润滑剂的分类 润滑剂按化学结构可划分为脂肪酸酰胺类、烃类、脂肪酸类、酯类、醇类、金属皂类、复合润滑剂类。按用途类型可划分为内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醇、脂肪酸酯等)、外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酸、脂肪酰胺、石蜡等)和复合型润滑剂(如金属皂类硬脂酸钙、脂肪酸皂、脂肪酰胺等)。

润滑油的分类

润滑油的分类 A、全损耗系统用油 B、脱模 C、齿轮油 D、压缩机油(包括冷冻机和真空泵) E、内燃机油 F、锭子、轴承和主轴离合器油 G、导轨油 H、液压系统 M、金属加工 N、电气绝缘油 P、风动工具 Q、热传导 R、暂时保护防腐蚀 T、汽轮机 U、热处理 X、用润滑脂场合 Y、其他应用场合 Z、蒸汽汽缸 S、特殊润滑及应用场合 API=美国石油学会 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 ASTM=美国材料试验学会 ATIEL=欧洲润滑油工业技术协会

第一章基础油和添加剂 第一节基础油 1.1润滑油基础油的原料 1.2基础油原料的分类 石蜡基原油 石蜡基基础油 (70%以上,粘指 ) 1.3基础油的分类 1.3.1国际基础油的分类 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石油学会(API )对基础油的分类标准,API 根据基础油的主要特性:硫含量、饱和烃含量、粘度指数的大小把基础油分成I ~IV 类 I 类油为溶剂精制基础油,有较高的硫含量和不饱和烃(主要是芳烃)含量; II 类油主要为加氢处理基础油,其硫氮含量和芳烃含量较低; III 类油主要是加氢异构化基础油,不仅硫、芳烃含量低,而且粘度指数很高 中间基原油(ZN 环烷基原油 环烷基基础油(DN :饱和烃 含量不大于40%,粘指60) 生产内燃机油的优质原料 生产工业油的优质原料

IV类油为聚a-烯(PAO)合成油基础油; V类油是除I-IV类以外的各种基础油。包含其它非PAO的合成油和粘度指数小于80的环烷烃基础油,比如酯类油等 I~V类基础油分类表 1.3.2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83标准 我国原润滑油基础油的标准是1983年开始执行的,其分类是根据原油的类属及其性质划分的。见下表 我国原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及代号 该分类中石蜡基基础油的字母代号SN和BS分别是Solvent Neutral 和Bright Stock的英文字头,表示“溶剂精制中性油”和“光亮油”的意思 字母代号的意思中间基、环烷基基础油的字母代号是相应的汉语拼音的字头。ZN,DN分别表示中粘度指数和低粘度指数基础油,ZNZ,DNZ分别为中粘度指数重质基础油、低粘度指数重质基础油。 1.3.3我国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该标准参照API标准按粘度把基础油分为5档,即低粘度指数基础油(LVI)、中粘度指数基础油(MVI)、高粘度指数基础油(HVI)、很高粘度指数基础油

塑料用润滑剂的分类

常用润滑剂 一、润滑剂是能够改善塑料加工性能的一种添加剂。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外润滑剂和内润滑剂两种。 外润滑剂:能在加工时增加塑料表面的润滑性,减少塑料与金属表面的黏附力,使其受到机械的剪切力降至最少,从而达到在不损害塑料性能的情况下最容易加工成型的目的。 内润滑剂:则可以减少聚合物的内摩擦,增加塑料的熔融速率和熔体变形性,降低熔体黏度及改善塑化性能。 二、润滑剂的分类 润滑剂按化学结构可划分为脂肪酸酰胺类、烃类、脂肪酸类、酯类、醇类、金属皂类、复合润滑剂类。 按用途类型可划分为内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醇、脂肪酸酯等)、外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酸、脂肪酰胺、石蜡等)和复合型润滑剂(如金属皂类硬脂酸钙、脂肪酸皂、脂肪酰胺等)。 1、脂肪酸酰胺类润滑剂 ①硬脂酸酰胺:白色或淡黄褐色粉末,相对密度0.96,分子量283,熔点98~103℃,如溶于水,溶于热乙醇、氯仿、乙醚。具有优良的外部润滑效果和脱膜性,透明性、分散性、光泽性和电绝缘性亦佳,无毒,是PVC,PS,UF等树脂加工润滑剂,还可作为聚烯烃的爽滑剂和抗粘连剂。一般用量0.1%~2.0%。

②N,N,_亚乙基双硬脂酰胺(EBS):白色或乳白色粉末或粒状物。相对密度0.98,分子量593,熔点142℃,不溶于水,溶于热的氯代烃类和芳烃类溶剂。广泛用于爽滑剂、抗粘连剂、润滑剂和抗静电剂。无毒,适用于PE,PP,PS,ABS树脂及热固性塑料的内部和外部润滑剂。一般用量为0.2%~2.0%。 ③油酸酰胺:白色粉末状、碎片状或珠粒状物。相对密度0.90,分子量281,熔点68~79℃,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许多溶剂。无毒,可作为PE,PP,PA等塑料的爽滑剂、防黏剂,改善加工成型性能,还具有抗静电效果,可减少灰尘在制品表面的附着,在PVC 加工成型中本品是良好的内部润滑剂。 ④芥酸酰胺:形状、性能及用途与油酸酰胺相似,比油酸酰胺更佳。 ⑤硬脂酸正丁酯(BS):淡黄色液体,相对密度0.855~0.862,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甘油、乙二醇和某些胺类,与乙基纤维素相容,与硝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氯化橡胶等部分相容。本品无毒,作为树脂加工时的内部润滑剂,具有防水性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可用于涂料。虽与PVC不相容,但可作为PVC透明片挤出、注塑、压延的润滑剂、脱膜剂。一般用量0.5%~1.0%。 ⑥甘油三羟硬脂酸酯:粉末状物,熔点85~87℃。本品无毒,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流动性。可作为PVC,ABS,MBS的润滑剂和爽滑剂和合成橡胶的脱膜剂。一般用量为0.25%~1.5%。 2、烃类润滑剂 ①微晶石蜡:白色或微黄色鳞片状或粒状物,固体相对密度0.89~0.94,液体相对密度0.78~0.81,熔点70~90℃,溶于非极性溶剂,不溶于极性溶剂。热稳定性、润滑性优于石蜡,但会降低凝胶化速度,故用量不宜过大。无毒,常与硬脂酸丁酯或高级脂肪酸并用,用于塑料润滑剂。一般用量0.1%~0.2%。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基基 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的发 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 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 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 优于I类基础油。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 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 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 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 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 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滑性差。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客服。? 除I~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 21世纪对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主要有:热氧化安定性好、低挥发性、高黏度指数、低硫/无硫、低黏度、环境友好。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已不能满足未来润滑油的这种要求,加氢法生产的II或III类基础油将成为市场主流。 我国润滑油基础油标准建立于1983年,为适应调制高档润滑油的需要,1995年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执行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方法和规格标QSHR 001-95,详见表-2。这种分类方法与国际上的分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该标准按黏度指数把基础油分为低黏度指数(LVI)、中黏度指数(MVI)、高黏度指数(HVI)、很高黏度指数(VHVI)、超高黏度指数(UHVI)基础油5档。按使用范围,

润滑剂种类

润滑剂种类

————————————————————————————————作者:————————————————————————————————日期:

润滑剂的作用 润滑剂是能够改善塑料加工性能的一种添加剂。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外润滑剂和内润滑剂两种。外润滑剂能在加工时增加塑料表面的润滑性,减少塑料与金属表面的黏附力,使其受到机械的剪切力降至最少,从而达到在不损害塑料性能的情况下最容易加工成型的目的。内润滑剂则可以减少聚合物的内摩擦,增加塑料的熔融速率和熔体变形性,降低熔体黏度及改善塑化性能。实际上每一种润滑剂都有可以实现某一要求的作用,总是内外润滑的共同作用,只是在某一方面更突出一些。同一种润滑剂在不同的聚合物中或不同的加工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润滑作用,如高温、高压下,内润滑剂会被挤压出来而成为外润滑剂。 一般润滑剂的分子结构中,都会有长链的非极性基和极性基两部分,它们在不同的聚合物中的相容性是不一样的,从而显示不同的内、外润滑的作用。?通常润滑剂均兼具有内、外润滑剂的功能,不过,不同的润滑剂其内、外润滑性能不同,有的润滑剂内润滑性较差,而外润滑性能较好;有的润滑剂外润滑性较差,而作为内润滑剂性能较好。通常认为,与聚合物相容性好、极性基团极性大的润滑剂多用作内润滑剂;反之,则用作外润滑剂,但也有内润滑及外润滑剂性能均佳的品种。?理想的润滑剂应具备如下性能:?①必须具有优异的、效能持久的润滑性能。 ②与聚合物具备良好的相容性,内部、外部润滑作用要平衡,不影响树脂的透明性,不起霜、不易结垢,不与其他助剂反应。 ③黏度小,表面引力小,在界面处扩展性好,易形成界面层。 ④热稳定性能优良,在加工成型过程中不分解、不挥发、不降低聚合物的各种优良性能,不影响制品第二次加工性能。?⑤无毒,无污染,不腐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