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 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案设计

人教版 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案设计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厩马、祭祀和宴飨之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对塞内民族“怀柔”,进贡者备尝其值,广设市场,敞开渠道,满足各族不同的物资需求。安史之乱前,西北“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李清凌《西北经济史》

3.对武则天的评价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的增长。可见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她是把唐朝国势推向极盛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武则天一生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晚年时期,她逐渐走向奢侈腐化,大修宫殿、佛寺,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信用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大肆罗织株连,滥杀了一些无辜臣民。尽管如此,同她主要的治绩相比,还是功大于过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4.开元盛世局面

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850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唐代的人均收入相比以前的朝代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相比当时的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

5.藩镇性质的再认识

以往我们把藩镇的出现归咎于中央集权衰弱、皇帝姑息纵容,然而这类论调已经在众多学者面前不攻自破。程志先生对藩镇本质进行了新的理解,他强调藩镇林立的局面出现不能说明中央集权之衰弱,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是加强的表现。指出藩镇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为朝廷执行着监察、军事、戍边和恢复国家秩序职能。

更引人瞩目的是杨志玖先生的高徒张国刚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成的《唐代藩镇研究》可视为划时代的藩镇研究力作,全书采众前辈之长,把藩镇起源、性质、内部结构、动乱特点等问题一一交代清楚,后世的藩镇问题基本话语范式由此奠定。首先,于藩镇之起源问题,研究中着重考察中晚唐特别是肃宗、代宗时期中原军事政治、边疆边防形势变化对藩镇建制的影响,旨在强调唐中叶以来的藩镇林立并非君主姑息所致,而是客观的政局条件催生的;进而进一步考察各个藩镇存在的特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揭示中晚唐藩镇的真实面貌,更可以给藩镇予以全面客观的定性。张先生不赞同把“藩镇”与“割据”画上等号,认为割据绝不是藩镇存在的形式和性质;他本人最大的贡献在于破除了以往人们对于藩镇的刻板印象——割据,因为多数读者不假思索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认为藩镇的存在就是一种割据势力,它的存在就是与中央政府进行对抗。

【素养目标】

[主题立意] 隋唐盛世与民族交融。

[教学环节及目标]

(1)大运河开通——开发与繁荣。运用相关历史材料,了解大运河开通的政治、经济背景,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盛世下的民族交融——开明的民族政策。明确唐朝的疆域及唐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通过对唐朝都城的观察并结合史料,了解到唐朝的繁荣,认识唐朝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材解读】

一、隋朝兴亡

1.隋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2.隋朝的建设

(1)广设仓库: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

(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2)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灭亡:

(1)建立: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2.贞观之治:

(1)措施:

①经济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②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统治: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5.民族关系:

(1)突厥:

①东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西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吐蕃:

①吐蕃的统一: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②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3)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少数民族政权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②节度使的设置: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

①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②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①唐朝由盛而衰: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②藩镇权力膨胀,割据局面形成: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割据局面,严重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

2.农民起义

(1)原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过程:唐末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3)影响: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1)五代十国的概况:

①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②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2)后周世宗的改革: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探究】

环节一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一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南北社会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门阀士族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

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原因。

[解读] 据材料一“经济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得出经济上的原因是东晋等朝代对江南的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为了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加强南北经济联系;据材料一“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得出政治上是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

[结论] (1)经济原因:东晋等朝代对江南的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为了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为了保障北方粮食、物资供给。政治原因: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材料二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长达2 500千米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朝时期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解读] 据材料二“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可以得

出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据材料二“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可以得出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据材料二“唐朝时期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可以得出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结论] (2)作用: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深化拓展] 对隋开凿大运河的认识

1.从历史背景看:大运河的开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因为自三国以来,南方

不断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赶上北方。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巩固统一。

2.从主观目的上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是为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全

国的统治,这是主要目的。其次是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和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享乐。

3.从客观作用上看:一方面,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是隋朝速

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巩固统一和促进社会经

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泽被后世。

环节二盛世下的民族交融

材料一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材料二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发展。唐朝京城长安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问题] (1)观察唐朝长安城示意图,说明其布局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盛唐长安城的地位。

[解读] 观察长安城示意图,从坊市特点、皇城位置、河流位置等方面分析其特点。据材料二“长安……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可得长安是经济、文化中心,结合所学可得长安亦是政治中心。

[结论] (1)特点:布局方正、街道笔直;坊市分离;政治中心位于北部;城内河道纵横。地位: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材料三唐朝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示意图

材料四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问题] (2)观察材料三分析东市与西市的异同点,指出材料四反映的民族政策并回答其影响。

[解读] 第一小问从两市的总体布局、所设机构和店铺分析即可,据材料四可知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影响即可。

[结论] (2)同:两市布局基本相同,都有各种店铺和政府商业管理机构。异:西市商业店铺较多,且经营西域商品的店铺众多。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①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利于祖国统一;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

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③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④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深化拓展] 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1.方式

(1)设立机构: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或将军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

(2)册封首领: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3)武力征服: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进扰,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维护北部边境安定。

(4)政治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肃宗与回纥和亲。

(5)会盟通好:唐政府与吐蕃会盟巩固了双方友好关系,也符合当时双方关系的实际。

(6)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

(1)政策开明。

(2)措施灵活,方式多样。

(3)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模空前。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这则材料说明隋朝大运河( )

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C.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D.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解析:B 依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2.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叫做“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代,这种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 )

A.贞观遗风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开皇之治

解析:B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B项正确。

3.“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诗文赞颂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解析:B根据材料中的“文皇”“夷狄”“天可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

可推断出这是对唐太宗积极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友好的赞颂。

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A.西藏

B.库页岛

C.新疆

D.南海

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

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

朝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由此可见,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

5.“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

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唐朝灭亡

D.开元盛世

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唐朝节度使兵力扩大,到唐玄宗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材料中“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B 项正确;唐末爆发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A项错误;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C项错误;开元盛世是唐朝的一个盛世局面,经济发展,社会空前繁荣,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谓侍下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材料三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

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从“贞观之治”中能够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唐太宗认识到隋炀帝贪得无厌,横征暴敛,并且穷兵黩武,使百姓不堪重负,导致灭亡,自己统治才吸取教训,遵循济世安民的原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所以它们之间有关系。第(2)问,材料二中“必须先存百姓”说明其意识到人民的力量;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可知其意图是不能激化阶级矛盾。第(3)问,材料三中“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等信息反映出农民负担依然沉重。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得出认识,要从两个角度认识贞观之治。

答案:(1)有。理由: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的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图是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农民的劳役负担仍然很重。

(4)认识:①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爱惜民力,出现

了“贞观之治”的局面。②但这种治世局面只是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而言的。由于地主阶级的本性,农民所受的剥削仍然很重。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淮南之战 五代十国帝王(907年-960年) 五代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 907年-912年开平 907年-911年乾化 911年-912年末帝朱瑱 913年-923年乾化 913年-915年贞明 915年-921年龙德 921年-923年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923年-926年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 926年-933年天成 926年-930年长兴 930年-933年闵帝李从厚 933年-934年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李从珂 934年-936年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936年-942年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石重贵 942年-947年天福 942年-944年开运 944年-947年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947年-948年天福 947年乾祐 948年 隐皇帝刘承祐 948年-950年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951年-954年广顺 951年-954年显德 954年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 954年-959年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柴宗训 959年-960年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武肃钱镠 904年-932年天宝 908年-923年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文穆钱元瓘 932年-941年无 成宗忠献钱佐 941年-947年无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地图——图说五代十国时期中国 版图 转载网络 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后梁开平年间开平元宝 五代十国应天元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后晋后汉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总之,这是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后被赵匡胤统一,建立宋朝. 前蜀后主王衍简介日夜饮酒爱好奢侈的玩乐皇帝 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王建第十一子,许州舞阳人(其故里今属舞钢市),母亲是王建宠妃徐氏。前蜀后主,918―925年在位,共七年。 前蜀后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

隋唐及五代十国一

第三單元隋、唐及五代十國(一) 【隋代之建設】 (1) 營建兩都 隋文帝時,有鑑於長安城規制狹小,而且長期經歷戰亂,殘破太甚,乃下令在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稱大興城,其城面積約七十平方公里。其後煬帝即位,為了加強對關東及江南地區的控制,於是命宇文愷於洛陽舊城西面營建東都,規制與大興城相近。二城均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亦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城市。 (2) 重修長城 隋朝曾屢次修築長城。文帝時,為防禦東突厥的入侵,乃修築了自靈武至朔方的長城;至煬帝時又再修築自榆林至紫河的長城,以保障關中地區及國都的安全。 (3) 修築馳道 為了國防及經濟的需要,煬帝先後修築了兩條大道。一條由洛陽穿過太行山,直達北方的并州,稱為馳道;另一條由榆林起至東北的薊城,稱為御道。馳道及御道的修築,不但貫通華北的東西交通,而且更加強了中國南北的聯繫,改善了兩地的交通。 (4) 設置倉窖 為供養關中的軍民,隋朝便在各個交通樞紐要地設置倉窖,以儲存收納而來的糧食,方便運送到京師。文帝時乃興建官倉,於衛州罝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煬帝時定洛陽為東都,於是又建置了含嘉倉、興洛倉、迴洛倉等。官倉之規模鉅大,如煬帝大業初所興建的含嘉倉,共有二百五十九個糧窖,大窖可儲糧達一萬多石,小窖也可以儲糧數千石,另外如興洛倉築有三千窖、迴洛倉亦有三百窖。此外,文帝又下令各地設置義倉,於民間秋收時,每家按貧富分三等出糧若干,儲藏於義倉,

以備於凶年時賑濟災民。 (5) 開鑿運河 文帝即位後,鑑於南北朝的對峙,江南和江北的交通受到阻隔,民風習尚漸有不同,為避免南北長期分裂之患,遂廣開運河,以貫通南北。此外,為解決兩京糧食的供應運輸,乃下令開鑿廣通渠,為隋代修築運河之始。隋代所開鑿之運河總計有五條,分別為: (一) 廣通渠:公元584年,文帝下令宇文愷開廣通渠,引渭水由大興城通往 潼關,全長三百多里,自此關內漕運稱便,唐代仍沿用此渠。 (二) 通濟渠:公元605年,因定洛陽為東都,故煬帝下令開鑿通濟渠,由洛 陽引穀水、洛水入黃河,再由板渚引黃河經泗水,在盱眙入淮 河,全長千餘里。 (三) 邗溝:又名山陽瀆。公元605年,煬帝又開邗溝,乃於淮水南岸的山 陽,引淮水南達江都入長江。 (四) 永濟渠:公元608年,煬帝下令開鑿永濟渠,南起洛陽城,引黃河、沁 水、淇水,北通至河北涿郡,以作為遠征高麗的物資供應線, 而涿郡亦因此成為東征高麗的基地。 (五) 江南河:公元610年,煬帝為巡幸江南,乃下令開鑿江南河,由長江南 岸之京口,引長江水至餘杭而入錢塘江,全長八百里。 總計隋朝大運河全長五千多里,以洛陽為中心,東北通至涿郡,東南通至餘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及錢塘江五大水系;而大運河又流經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的廣大地區。它鞏固了統一的局面,特別是對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成為貫通南北的大動脈。 【隋代建設的影響】 (1) 政治方面 隋代行關中本位政策,以關中地方作為政治核心,進而控制全國。大興城的興建,便是為了關中本位而來,而洛陽城的興建,亦是用作為關中的屏障,既鞏固關中這政治中心,又能加強控制關東和江南地區。此外,運河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表 五代世系表: 后梁(907——923) 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1)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又名朱温) 生卒:852——912.6 61岁在位:907.4——912.6 年号:开平(907.4——911.4)乾化(911.5——912) 被子朱友珪(次子)杀 (2)后梁郢王朱友珪 生卒:?——913.2 ?岁在位:912.6——913.2 年号:凤历(913.1——913.2)自杀 (3)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珪三弟) 生卒:888——923.10 36岁在位:913.2——923.10 年号:乾化(913.2——915.10)乾化(915.11——921.4)龙德(921.5——923.10)自杀后唐灭后梁后梁亡 后唐(923——936) 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1)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生卒:885——926.4 42岁在位:923.4——926.4 年号:同光(923.4——926.4)国乱被射杀 (2)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又名李亶)(兄) 生卒:866——933.11 68岁在位:926.4——933.11 年号:天成(926.4——929.1)长兴(930.2——933.11) (3)后唐闵帝李从厚(子) 生卒:914——933.4 20岁在位:933.12——934.4 年号:应顺(934.1——934.4)被废杀 (4)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厚之弟) 生卒:886——936.11(闰) 51岁在位:934.4——936.11(闰)

年号:清泰(934.4——936.11[闰] 国亡自焚后晋灭后唐后唐亡后晋(936——946)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生卒:892——942.6 51岁在位:936.11——942.6 年号:天福(936.11——942.6) (2)后晋出帝石重贵(侄) 生卒:914——964 51岁在位:942.6——946.12 年号:天福(942.6——944.6)开运(944.7——946.12) 出降,为契丹所虏契丹灭后晋后晋亡 后汉(947——950)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生卒:895——948.1 54岁在位:947.2——948.1 年号:天福(947.2——947.12)乾祐(948) (2)后汉隐皇帝刘承祐(子) 生卒:931——950 20岁在位:948.2——950.11 年号:乾祐(949——950)被乱军所杀 (3)后汉湘阴公刘赟(堂弟) 生卒:?——951 ?岁在位:950.11——950.12 年号:乾祐(950) 被俘,于次年被杀后周灭后汉后汉亡 后周(951——960)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生卒:904——954.1 51岁在位:951.1——954.1 3年 年号:广顺(951——953)显德(953) (2)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侄,收为养子) 生卒:921——959.6 39岁在位:954.1——959.6 5年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读五代十国历史有感

读五代十国历史有感 很荣幸参加这次的“人人读讲一本书活动”,我这次所读的书是《五代十国历史图志》,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晓历史,才能让我们更透彻地思考以及分析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发,知道在现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 五代十国是一个及其动荡的时代,短短几十年之间,江山易主,朝代更迭达五次,更兼十国并立,可见其动荡程度绝对不会亚于东汉之后的三国。历史无情的抛弃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直到后周的建立,百姓总算是盼来了可安天下的英雄。后周的君主除末帝外俱是明主、英雄,尤其是世宗柴荣,一位意气风发,有志于天下的帝王,史书评价他是堪比秦皇汉武唐宗的君王,连宋太祖赵匡胤在他面前尚且不如。他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宏图,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曾三驾江淮,二次北伐。正是这么一位划时代的英雄的出现,让久历战火,支离破碎的大好河山逐渐呈现出统一的趋势。只可惜,历史不知是有意捉弄,还是无意调戏,还未满40的世宗柴荣怀着那满腔的凌云壮志饮恨离开人世。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也承认英雄可以左右一时的历史,这就需要我们既要考察历史的必然性,又要承认其偶然性。所谓天下久合必分,久分必合,五代后期历史的总趋势是统一,这是必然性,而由谁来统一,何时统一,怎样统一,这又是偶然性。正是在必然与偶然之间另一位时代英雄——赵匡胤的出现注定是

要肩负着一统河山的重任的。他才识过人,气魄出众,可以说五代诸帝除世宗柴荣外无与伦匹,出身并不卑微的他却深知民间疾苦,懂得礼遇贤才,勤政不缀,眼光远大。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真的不仅仅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思考的,其实乱世需要英雄来力挽狂澜巨浪,扶大厦于将倾,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需要英雄,不是一个,而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或致力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或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也许就是你,就是他,来引导国人走出浮躁功利,走出迷茫困顿,走出虚伪贪婪,走向更好的未来。 刘易

高考历史——隋唐五代十国知识点

隋、唐、五代十国: 政治: 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在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工、刑 中书省: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部:负责具体实施 三省六部运行机制: 如: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交给尚书省执行 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不通过→返回中书省修改→修改后再交门下省→门下省重新审议(只有门下省审议通过才能交给尚书省执行) 选官用官制度: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朝出现后,一直持续到1905年) 隋炀帝时期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 唐太宗时期设置“明经”、“进士”两科 ↓ 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取士的意义: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官僚集团精英化);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将选官用官的权利从地方收归到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兴盛,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 科举取士的局限性:片面重视文化素质;选拔的官员听命于皇帝,为皇权服务;到了明朝时期异变为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藩镇割据(节度使) 节度使,是一种武将管理地方的制度,最初职能是镇守边疆。但随着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募兵制的兴起,节度使权利发生变化,节度使有权在统辖范围内征税、征兵、任命官员,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最终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定后,节度使继续存在,中央集权继续受到严重的威胁。 外重内轻: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藩镇力量强于中央,这种模式极易形成割据势力。

历史地理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地理》试卷 姓名:任课老师: 学号:班级: 一、填空(共10分,每空格1分) 1. 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划分以()为主要因素,同时顾及()、(),在中央集权稳定的前提下,最理想的是三者兼顾。 2.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 3.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指的是() 4.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和下游()。 5. 民国时期1914-1928年实行()、()、()三级制。 二、选择(共30分,每小题3分。把最恰当的答案题号填入括号内) 1.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是:() A.县级政区 B.省级政区 C.州级政区 D.乡或镇 2. 《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黄宗羲 B、章学诚 C、顾祖禹 D、顾炎武 3.唐代时期刺史是()的长官。 A. 府 B. 州 C.郡 D.县 4.在的主持下,对黄河下游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在此后大约8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A. 大禹 B. 王景 C.杜充 D. 潘季驯 5. 《水经注》是() A. 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 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C. 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地理总志 D. 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6.以下选项中,宋代领县的政区的有()。 ○1省○2府○3州○4军○5监 A. ○1○2○3 B. ○1○2○4 C. ○2○3○4○5 D. ○1○2○3○4○5 7.行省出现于() A. 唐代 B. 宋代 C.元代 D. 明代 8.元代地方体系中的民族性质极强的是() A.猛安谋克 B.达鲁花赤 C.头下军州 D.卫所 9.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共发生过次重大的改道?( )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忆古惜今,唐诗奏响强国华章;探寻根源,实践历史新课认识。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新教材教学课教学设计 石林县一中历史学科赵雪梅 【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位列新教材第二单元,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一课,下启两宋历史篇目。就其历史地位而言,隋唐的开创并不止结束两晋南北朝战乱分裂历史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又一重要转型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辉煌巅峰。在这一时期,国家治理,无论是制度传承创新,还是疆域拓展;无论是地域纵深发展,抑或是民族关系处理,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的解决方式,探索也在运应而生;社会经济,复杂庞大的经济运行体制,靠的不仅是外部中国本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人力,更取决于统治者的治理智慧和强大果敢的探索心力;于文化艺术,宽容开放,思想自由,上行下能的内生环境终换中国文明大放异彩,形成独特强大的文化圈,远及世界。就是这样一段历史的学习,对于今天我们思考强国发展战略,探寻继续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有价值的历史思考。而“隋唐”这个课题学习的突出,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历史时序史观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还试图将新课程学习内容探讨和学生学科素养中尤其家国情怀做很好的联接,达到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价值体现,解惑和育人兼顾。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历史教学任务是:以“隋唐五代”历史为例,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梳理知识主线,架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脉络,巩固并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探索规律,总结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处理方面的历史必要认知和历史学习思维。同时,使学生通过了解隋唐五代历史,在感慨文明古国的发展征程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实现百年中国强国梦的更深体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一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已经学习过的,但知识较为零散,不具体系,没有古代史的整体观,且不能以己推彼,总结规律,上升认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要完成的是时空观念的强化,同类知识点的规律总结。使学生不仅实现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且能形成正确的人生引领价值观。培养也是探索出适合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历史朝代歌

第一种 三黄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忧, 南北隋唐五代尽,宋元明清帝统休。 第二种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三种 黄尧舜禹夏商周, 春秋秦汉又三国。 两晋南北隋唐起, 五代十国宋辽金, 元明清后皇朝止。 第四种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灭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五种 [香港版]第二首 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折叠第六种 [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 西汉、新 公元界线平帝分, 东汉、三国、西东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 元、明、清。 民国寿命短, 社会主义气象新。 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 东西南北在中间, 齐楚秦燕赵魏韩。 折叠第七种 [香港版本]第四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第八种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907~960年)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0-960 )?吴国( 892-937 ) ?南唐( 937-975 ) ?前蜀( 891-925 ) ?后蜀( 925-965 ) ?闽国( 893-945 ) ?楚国( 896-951 ) ?南汉( 905-971 ) ?南平( 907-963 ) ?吴越( 893-978 ) ?北汉( 951-979 ) 基本概况 释义 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一历史时期。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角度的两种解释。在狭义上一般理解为“五代十国”本身。在具体历史运用实践中,往往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使得定位与理解更为严谨,这就是广义上的理解。 基本信息 1.五代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朝代都城统治年代开国皇帝灭亡 1 后梁汴州(今河南开封)907年 ——923年 太祖朱温灭于后唐 2 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923年 ——936年 庄宗李存勖灭于后晋

五代十国年号年表

五代(907~960) 后梁 907年,太祖朱温(神武元圣孝皇帝)建立后梁,年号开平,建都河南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 开平三年(909年),后梁由开封迁都洛阳。 911年,改元乾化。 乾化二年,朱友珪即位,改元凤历。 913年,禁军兵变,末帝朱友贞称帝,复用年号乾化,自三年始。 915年,改元贞明。 921年,改元龙德。 923年,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后唐 923年,李存勖(光圣神闵孝皇帝)于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年号同光,同年十二月迁都洛阳。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 926年(同光四年),李嗣源(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占据汴州,李存勖被杀,改元天成。 930年,改元长兴。 933年,李嗣源死,李从厚(愍皇帝)继位。 934年,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李从厚为鄂王。李从厚逃至卫州,不久遇弑身亡。同年,李从珂改元清泰。 936年,石敬瑭攻进洛阳,李从珂自焚而亡,后唐灭亡。 后晋 936年,石敬瑭(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建立后晋,年号天福,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942年,石敬瑭死,石重贵(出帝)继位,沿用天福年号。

944年,改年号开运。 947年,后晋为契丹军队所灭。 后汉 947年,刘知远太原称帝,不改国号,沿用天福年号。 948年,刘知远(睿文圣武昭肃孝帝)建立后汉,都开封,年号乾祐。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 948年正月,刘知远死,刘承佑(隐帝)继位,继承年号乾祐。 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 后周 951年,郭威(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建立后周,都开封,年号广顺。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 954年,改元显德。同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睿武孝文皇帝)继位,沿用年号。 959年,柴荣病逝,时年七岁的柴宗训(恭皇帝)继位,沿用显德年号。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禅位,后周亡。 十国(891~979) 前蜀 907年,王建(神武圣文孝德明慧皇帝)建前蜀,建都成都,年号天复。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908年,改元武成。 911年,改元永平。 916年,改元通正。 917年,改元天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隋唐盛世、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从统一到盛世到分裂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归纳“贞观之治”的原因和意义、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隋唐盛世的表现、原因,民族交融的表现、原因 2、教学难点:隋唐盛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叙述法,观察法,谈论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隋朝的盛与衰 1、隋文帝 展示材料,感受隋朝盛世,请同学概括“开皇 之治”的表现,并思考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 2、隋炀帝 展示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包括大运河的图),思 考如何评价隋炀帝? 二、唐朝前期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前期的繁荣 (1)李世民的上台与“贞观之治”。展示材料,请 同学用几个词描述唐太宗统治下唐朝的社会状况; 展示出材料,分析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2)武周政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3)“开元盛世”的表现,展示材料,让学生感 受开元年间,唐朝达到了鼎盛 2、民族交融 展示武德(高祖)九年——贞观(太宗)末年 ——总章(高宗)二年的疆界变化图,感受版图的 变化。体会版图的变化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分别介绍唐朝是如何处理与东、西突厥,吐蕃, 粟末靺鞨的关系的,请同学概括唐朝处理与周边民 族关系的主要措施,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 培养分析、概括的能 力,历史解释的能 力;培养唯物史观 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与史料实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 历史信息的能力;提 高历史解释能力 感受隋唐的繁盛,体 会我国辉煌灿烂的 文明 观察地图,培养时空 观念 培养家国情怀,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2.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一、隋唐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次子杨广即位,就是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 (1)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3.隋朝灭亡 (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3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留守太原的隋朝贵族李渊也趁机起兵。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的建立和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隋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知识点拨]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示意图

2.贞观之治 (1)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3.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的关系 ①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 ②大败西突厥,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3)与靺鞨的关系: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5.唐朝的疆域 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问题探究1:如何认识唐朝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 提示:(1)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繁盛景象。 (2)唐朝,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边疆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3)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于墙”,相互间的友好交往是主流。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航 1.了解隋唐时期封 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 制度创新、民族交融 和区域开发的新成 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 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 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隋朝兴亡 1.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4.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残暴统治,劳民伤财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今江苏扬州统一、短命的王朝:秦、隋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 ?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进谏200多次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 郭沫若称赞:“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 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④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与吐蕃???①通过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 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3)与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辽阔疆域 (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六课同步课时训练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 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 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攻打陈朝 B.巩固隋朝的统治 C.巡游享乐 D.攻打高丽 3、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能形成这种可贵的认识,主要因为( ) A.得益于李斯的不断劝谏 B.非常熟悉《资治通鉴》 C.对隋朝的灭亡感触深刻 D.深受道家学派的影响 4、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制度创新,造就出的时代风貌是( ) ①兼容并蓄; ②博大开放; ③昂扬进取; ④全面辉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7、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A.打败东突原 ,威震北方 B.派兵北征 ,各族臣服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帮助西北各族建立政权 8、有学者在吐鲁番考古时发现了大量唐朝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了《千字文》等蒙书。材料反映出当时( ) 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了中原文化 B.唐朝有效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D.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9、《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0、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五代十国是什么时候

五代十国是什么时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导读:五代十国是什么时候频道整理了与五代十国有关的资料487289篇,和关于五代十国地图的相关视频127450集以及五代十国历史相关图片984551张. 专访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中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特点,也印证了中国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当地时间2016年6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第十九届圣彼得堡国。 又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世界宣告这也是下一步中国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与十一五的目标相比,十二。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部署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战略任务。 南唐有三位君主,李煜是最后一个,故称南唐李后主。值天下政治风云瞬息万变的动乱年代。可是从小不问世事的李煜根本不了解国际形势,也不知道如何定国安邦。所以他只有偃武修文,躲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偷得片刻的。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2月8日,英国国王再次派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他曾担任印度总督,所带的使团成员不仅汉语水平挺高,而且大多是东印度公司的成员1。 九○五年,唐任刘隐为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九○七年,梁封刘隐为大彭郡王。岭南离中原较远,唐末,中朝(唐朝)士人多来避乱,唐时大臣得罪,贬窜到岭南,子孙往往流寓不返,唐所任地方官,遭乱不得归朝,。

53五代十国时期图

五代十国时期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3)——五代十国时期图组 五代十国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简图十一幅。 二、全图画出晋天福八年(943)我国中原和边区各政权的疆域政区以及边区各族的分布地。中原各政权及契丹、大理画出其都城、陪都和部分府、州、军、郡。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一般只标出其大致方位,不画界。 三、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各政权历年短促,疆域狭小,政区建制基本上沿袭唐代,变化不大,故一律用简图表示,只画出节镇和府州治所,不画县级和县级以下地名(个别重要地名例外)。各政权基本上按其最大疆域画出。黄河流域的梁、唐、晋、汉、周五代各一幅,共五幅;北方割据政权包括梁时期的晋、岐和卢龙等镇、十国之一周时期的北汉附见。南方的割据政权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吴越、闽、楚、南平九国和西南边区政权长和或一国一幅,或二、三国合一幅,共为五幅。另西域边区政权西州回鹘、于阗、九姓乌护、葛逻禄等部合一幅,总计凡简图十一幅。 四、五代十国各幅的疆域政区以下列年代为准编制: 梁晋岐卢龙等镇梁开平二年、晋岐天祐五年(908年) 唐清泰元年(934年) 晋天福八年(943年) 汉乾祐二年(949年) 周北汉周显德六年、北汉天会三年(959年) 吴闽吴大和六年、闽龙启二年(934年) 南唐吴越南唐保大十二年、吴越显德元年(954年) 前蜀乾德六年(924年) 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年) 南汉乾和十二年(954年) 楚南平天福八年(943年) 西南边区至五代后期才进入大理政权时期,934年以前,先后经历了长和、天兴、义宁三个短祚政权;特于全图见大理外,另制备928年以前的长和政权一幅。 西域西州回鹘等政权和见于全图的契丹一律以943年为准。 五、五代十国地方行政区划根据《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参照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地理志》,画出方镇、府、州和府州级的军、监,少数县和县级的制置院。行州用州级注记,制置院用县级注记,符号均作聚邑级处理。部分羁縻州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武经总要》、《宋史·蛮夷传》画出,前朝有后朝无或前朝无后朝有者,一般不画。聚邑择要画出。 五代十国时期全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