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胶体习题

5胶体习题

5胶体习题
5胶体习题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练习题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ζ电势它如何受电解质的影响

2. 什么是胶体分散体系它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3. 为什么说胶体系统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

4. 胶体具有聚结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什么是布朗运动为什么粗分散系统和真溶液观察不到布朗运动

6. 为什么晴朗洁净的天空呈蓝色,而阴雨天时则是白茫茫的一片

7. 把人工培育的珍珠长期收藏在干燥箱内,为什么会失去原有的光泽 能否再恢复

8. 什么是ζ电势用ζ电势说明溶胶的电泳和电渗现象。

二、判断题

1. 加入电解质,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时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为聚沉值,这时溶胶的ζ电位叫临界电位,其值为零。

2. 无论用什么方法制备溶胶,都要净化处理,所以制备的溶胶净化得越干净越好。

3. 电解质使溶胶发生聚沉时,反离子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聚沉值越大。

4. 外加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对溶胶的聚沉能力就越弱。

5.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6.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7.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8.通过超显微镜可以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9.ζ电位的绝对值总是大于热力学电位φ的绝对值.

10.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稳定,加入电解质也可以使肢体聚沉;二者是矛盾的。

11.晴朗的天空是蓝色,是白色太阳光被大气散射的结果。

12.大分子溶液与溶胶一样是多相不稳定体系。

三、选择题

1. 下列措施中,不一定会使溶胶发生聚沉的是( )

A. 加热溶液;

B. 加入电解质;

C. 加入大分子溶液。

2. 用20×10-3dm 3 . dm -3的KI 和20×10-3 dm 3 . dm -3AgNO 3溶液制备的AgI 溶胶,结构式为( )

A. {(AgI)-.(n -x)K +}x -.xK +

B. {(AgI)+.(n -x)NO 3-}x+.x NO 3-

C. {(AgI)+.(n -x) NO 3-}x+.x NO 3-

3.能使胶体{[AgI]m n I - . (n-x )K +}x- . x K +发生聚沉的最强电解质是( )。

A.AlCl 3 ; B. K 3Fe(CN)6 ; C. Na 2SO 4; D. NaCl 。

4. 制备BaSO 4溶胶时,是用Na 2SO 4作为稳定剂,则BaSO 4溶胶的胶团结构为( )。

A. +++?-??+xNa Na x n nBa BaSO x m })2(]{[24

B. ++-?-??-

xNa Na x n nSO BaSO x m 2})(2]{[2244 C. -

-+?-??+

2424242})(]{[xSO SO x n nBa BaSO x m D. --+?-??+2421

24421})21(]{[SO SO x n nNa BaSO x m 5. 胶体系统的电泳现象说明( )。

A. 分散介质带电;

B. 胶粒带有相当数量电荷;

C. 胶体粒子处在等电状态;

D. 分散介质是电中性的。

6. 两烧杯中各放有25cm 3浓度为 的AgNO 3溶液,分别加入浓度为 的KBr 溶液60 cm 3和100 cm 3,两烧杯中均制得AgBr 溶胶。如将这两杯AgBr 溶胶进行电泳实验时,则( )。

A. 两杯AgBr 溶胶的胶粒均向正极移动;

B. 两杯AgBr 溶胶的胶粒均向负极移动;

C. 用60cm 3KBr 溶液的AgBr 溶胶的胶粒朝正极移动,而另一杯溶胶的胶粒朝负极移动;

D. 用60cm 3KBr 溶液的AgBr 溶胶的胶粒朝负极移动,而另一杯溶胶的胶粒朝正极移动。

7. 上题中,用60cm 3KBr 溶液制得的AgBr 溶胶装入到4支试管中,而且装入溶胶体积相同,然后往试管中分别加入c 与V 均相同的下列电解质溶液,能令AgBr 溶胶最快发生聚沉的是( )溶液。

A. NaCl ;

B. NaNO 3;

C. Na 3[Fe(CN)6]; 。

8. 上题中,用100cm 3KBr 溶液制得的AgBr 溶胶装入到4支试管中,而且装入溶胶体积相同,然后往试管中分别加入c 与V 均相同的下列电解质溶液,能令AgBr 溶胶最快发生聚沉的是( )溶液。

A. NaCl ;

B. NaNO 3;

C. Na 3[Fe(CN)6]; 。

9. 溶胶中的胶体粒子处在等电状态,是指该胶粒处在()的状态。

A. 热力学电势为零;

B. 斯特恩电势为零;

C. 电势为零;

D. 无法判断的状态。

10. 有一Al(OH)3溶胶,若往该溶胶中加入浓度为KCl溶液时,溶胶刚好能聚沉;同样,若往该溶胶中加入浓度为K2C2O4(草酸钾)时,该溶胶刚好能聚沉。若用CaCl2溶液,则其浓度为()时才能令该溶胶刚好聚沉。

A. 8.010-2;

B. 10-2;

C. 10-4;

D. 10-4。

11. 使用明矾(KAl(SO4))来净水,主要是利用()。

A. 胶粒的特性吸附;

B.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C. 溶胶之间的相互聚沉;

D. 高分子的絮凝。

12. 下列亲液溶胶与憎液溶胶具有的共同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A. 分散相粒子半径为:10-9m

B. 在介质中扩散慢;

C. 不透过半透膜;

D. 具有很大相界面。

13. 丁达尔现象是光照射到溶胶粒子上发生的()现象。

A. 反射;

B. 折射;

C. 散射;

D. 透射。

14. 某溶胶在重力场中沉降达平衡时,应有()。

A. 各不同高度处的浓度相等;

B. 各不同高度处粒子大小相等;

C. 沉降速率与扩散速率相等;

D. 不同大小粒子的沉降速度相等。

15. 某带负电的溶胶中加入下列电解质,其中聚沉值最大的是();聚沉能力最强的是()。

A. LiCl;

B. AlCl3;

C. NaCl;

D. CaCl2。

16.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电动现象()

A. 电泳;

B. 电渗;

C. 电导;

D. 流动电势。

17. 在电泳实验中,观察到胶粒向阳极移动,表明()

A. 胶粒带正电荷;

B. 胶团的扩散层带负电荷;

C. 胶团的扩散层带正电荷;

D. ζ电位向对于溶液本体为正值。

18. 溶胶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A.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稳定的系统;

B.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的系统;

C. 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的系统;

D. 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的系统。

19. 对于球形的胶体粒子在流体介质中运动所受的阻力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 粒子的浓度;

B. 粒子的大小;

C. 介质的粘度;

D. 粒子的运动速度。

20. 大分子溶液与憎液溶胶的主要性质上区别在于后者()。

A. 有渗透压;

B. 扩散慢;

C. 有电泳现象;

D. 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系统。

21. 关于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有一些基本论述,下列各说法中,哪点与该理论不符()

A. 胶体间的排斥作用是其互相接近时因双电层重叠而产生的电排斥力;

B. 胶体间的吸引作用本质上是范德华作用,即是三种偶极子的长程相互作用;

C. 胶体的稳定性取决于胶粒间吸引力与排斥力的相对大小;

D. 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粒的排斥作用增大。

22.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

(A) 液体;(B) 气体;(C) 固体;(D) 气体或固体。

23.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A) 是多相体系;(B)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对电解质很敏感;(D) 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24.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区别主要在于()。

(A) 粒子大小不同;(B) 渗透压不同;

(C) 丁铎尔效应的强弱不同;(D) 相状态和热力学稳定性不同。

25.大分子溶液和普通小分子非电解质溶液的主要区分是大分子溶液的()。

(A) 渗透压大;(B) 丁达尔效应显着;(C) 不能透过半透膜;(D) 对电解质敏感。

2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B) 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C)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D) 通过超显微镜也不能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27.对由各种方法制备的溶胶进行半透膜渗析或电渗析的目的是()。

(A)除去杂质,提高纯度;(B)除去小胶粒,提高均匀性;

(C)除去过多的电解质离子,提高稳定性;(D)除去过多的溶剂,提高浓度。

28.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稍过量KI溶液,得到溶胶的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A) [(AgI)m·n I-·(n-x) ·K+]x-·x K+;(B) [(AgI)m·n NO3-·(n-x)K+]x-·x K+;

(C)[(AgI)m·n Ag+·(n-x)I-]x-·x K+;(D) [(AgI)m·n Ag+·(n-x)NO3-]x+·x NO3-。

29.以下列三种方法制备溶胶:(1)亚铁氰化铜溶胶的稳定剂是亚铁氰化钾;(2)将10ml的0.5M NaCl与12mol 0.5M AgNO3制得;(3)FeCl3在热水中水解得的溶胶,它们带电荷的符号是()。

(A) (1)正电荷,(2)正电荷,(3)正电荷;(B) (1)负电荷,(2)与(3)正电荷;

(C) (1)与(2)负电荷,(3)正电荷;(D) (1)、(2)、(3)负电荷。

30.由过量KBr与AgNO3溶液混合可制得溶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电位离子是Ag+;(B) 反号离子是NO3-;(C) 胶粒带正电;(D) 它是负溶胶。

31.当一束足够强的自然光通过一胶体溶液,在与光束垂直方向上一般可观察到()。

(A) 白光;(B) 橙红色光;(C) 兰紫色光;(D) 黄光。

32.区别溶胶与真溶液和悬浮液最简单最灵敏的方法是()。

(A) 乳光计测定粒子浓度;(B) 观察丁铎尔效应;

(C) 超显微镜测定粒子大小;(D) 观察ζ电位。

33.有关超显微镜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可以观察离子的布朗运动;(B) 可以配合电泳仪,测定粒子的电泳速度;

(C) 可以直接看到粒子的形状与大小;(D) 观察到的粒子仅是粒子对光散射闪烁的光点。

34.有两个连通的容器,中间用一个AgCl做成的多孔塞,塞中细孔及两容器中分别充满了0.02M与0.20M的NaCl 溶液,在多孔塞两边插入两电极并通直流电,发生下列哪种情况()。

(A) 向负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快;(B) 向正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快;

(C) 向负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慢;(D) 向正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快。

35.有关电泳的阐述,正确的是()。

(A) 电泳和电解没有本质区别;(B) 外加电解质对电泳影响很小;

(C) 胶粒电泳速度与温度无关;(D) 两性电解质电泳速度与pH值无关。

36.固体物质与极性介质(如水溶液)接触后,在相之间出现双电层,所产生的电势是指()。

(A) 滑动液与本体溶液间电势差;(B) 固体表面与本体溶液间电势差;

(C) 紧密层与扩散层之间电势差;(D) 即为热力学电位φ 。

37.电动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是()。

(A)外电场或外电压作用;(B)电解质离子存在;

(C) 分散相粒分子或介质分子的布朗运动;(D) 固体粒子或多孔体表面与液相界面存在漫散双电层结构。38.对ζ电势的阐述,正确的是()。

(A) ζ电势与溶剂化层中离子浓度有关;(B) ζ电势在无外电场作用下也可表示出来;

(C) |ζ| 电势越大,溶胶越不稳定;(D) |ζ| 电势越大,扩散层中反号离子越少。

39.下列性质中既不属于溶胶动力学性质又不属于电动性质的是()。

(A) 沉降平衡;(B) 布朗运动;(C) 沉降电势;(D) 电导。

40.工业上为了将不同蛋白质分子分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溶胶性质中的()。

(A) 电泳;(B) 电渗;(C) 沉降;(D) 扩散。

41.当在溶胶中加入大分子化合物时()。

(A)一定使溶胶更加稳定;(B) 一定使溶胶更容易为电解质所聚沉;

(C)对溶胶稳定性影响视其加入量而定;(D) 对溶胶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42.根据DLVO理论,溶胶相对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A) 胶粒表面存在双电层结构;(B) 胶粒和分散介质运动时产生ζ电位;

(C) 布朗运动使胶粒很难聚结;(D) 离子氛重叠时产生的电性斥力占优势。

43.在Fe(OH)3、As2S3、Al(OH)3和AgI(含过量AgNO3)四种溶胶中, 有一种不能与其它溶胶混合,否则会引起聚沉。该种溶胶是()。

(A) Fe(OH)3;(B) As2S3;(C) Al(OH)3;(D) AgI(含过量AgNO3) 。

44.电解质对溶液稳定性影响很大,主要是影响ζ电位,如图所示,哪一种情况下,溶胶最不稳定()。(A) 曲线1 ;(B) 曲线2 ;

(C) 曲线3 ;(D) 曲线4 。

45.下列电解质对某溶胶的聚沉值分别为c(NaNO3) = 300,c(Na2SO4) = 295,c(MgCl2) = 25,c(AlCl3) = (mol·dm-3),可确定该溶液中粒子带电情况为()。

(A) 不带电;(B) 带正电;(C) 带负电;(D) 不能确定。

46.用NH4VO3 和浓盐酸作用,可制得棕色V2O5溶液,其胶团结构是:

[(V2O5)m·n VO3-·(n-x)NH4+]x-·x NH4+,下面各电解质对此溶胶的聚沉能力次序是:()

(A) MgSO4 > AlCl3 > K3Fe(CN)6 ;(B) K3Fe(CN)6 > MgSO4 > AlCl3;

(C) K3Fe(CN)6 > AlCl3 > MgSO4 ;(D) AlCl3 > MgSO4 > K3Fe(CN)6。

47.20cm3 Fe(OH)3溶液中加入5 × 10-3mol·cm-3 Na2SO4溶液12.5 cm3使其聚沉,则Na2SO4对Fe(OH)3溶液的聚沉值为()(mol·dm-3) 。

(A) ;(B) ;(C) ;(D) 。

48.下面说法与DLVO理论不符的是()。

(A) 胶粒间的引力本质上是所有分子的范德华力的总和;

(B) 胶粒间的斥力本质上是双电层的电性斥力;

(C) 胶粒周围存在离子氛,离子氛重叠越大,胶粒越不稳定;

(D) 溶胶是否稳定决定于胶粒间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的总效应。

49.恒定温度与相同时间内,KNO3、NaCl、Na2SO4、K3Fe(CN)6 对Al(OH)3溶胶的凝结能力是()。

(A) Na2SO4 > K3Fe(CN)6 > KNO3 > NaCl ;

(B) K3Fe(CN)6 > Na2SO4 > NaCl > KNO3;

(C) K3Fe(CN)6 > Na2SO4 > NaCl = KNO3 ;

(D) K3Fe(CN)6 > KNO3 > Na2SO4 > NaCl 。

四、填空题

1. 胶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2. 溶胶的电动现象说明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两者。

3. 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包括有。

4. NaNO3,NaCl,MgCl2和AlCl3四种电解质对某溶胶的聚沉值()分别为300,295,25和,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说明该溶胶的胶粒是带电荷。

5. 用AgI(s)制成多孔圆柱体,并将一玻璃管分隔成两部分。在柱体两端紧贴着两片电极。当多孔圆柱体中充满KI溶液,并将两极与直流电源连通时,则溶液向极流动。这一现象称。

6. 在超显微镜下看到的光点是,比实际胶体的体积大数倍之多,能真正观测胶体颗粒的大小与形状的是。

7. 用AgNO3和KI反应制备AgI溶胶,当KI过量时,胶团结构式为。当AgNO3过量时,胶团结构式为,在电泳实验中该溶胶的胶粒向移动。

8. 当用等体积的AgNO3 +溶液制备AgBr溶胶,其胶团结构为。上述溶胶在KCl,MgCl2和AlCl3中,聚沉值最大的是。

9.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介质中的移动称为。

10.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表现为,电学性质表现为。

11. 在溶胶的制备中,常常需要用渗析等方法进行净化,其目的主要是。

12. 高分子化合物可作为溶胶的聚沉剂。其产生聚沉的三种效应分别是,,。

13. 分散相粒子直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围内的分散体系称为胶体分散体系。

知识讲解_溶液与胶体(提高)

高考总复习溶液和胶体 编稿:房鑫审稿:张灿丽 【考纲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 2.了解胶体的概念、制备、性质、应用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物质溶解度信息4.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考点梳理】 要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 要点诠释:分散系的分类【高清课堂:溶液和胶体】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分散系可以有以下9种组合: 2.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不同的分散系,其外观、组成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现将三种分

要点诠释: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常见的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胶、蛋白质溶液、肥皂水、有色玻璃、牛奶、豆浆、粥、江河之水、血液等。 2、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 (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FeCl3+3H2O △ Fe(OH)3 (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H2SiO3胶体的制备: Na2SiO3+2HCl=H2SiO3 (胶体)+2NaCl (3)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 溶液和胶体的分离。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 析或在流水中进行渗析。 性质 (或操作) 定义解释应用 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 成光亮的“通路”的 现象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使 光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全国卷高考化学专题突破—《溶液和胶体》

2019年全国卷高考化学专题突破—《溶液和 胶体》 【考纲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 2.了解胶体的概念、制备、性质、应用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物质溶解度信息4.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考点梳理】 要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 要点诠释:分散系的分类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分散系可以有以下9种组合: 2 不同的分散系,其外观、组成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现将三种分

实例食盐水、碘酒肥皂水、牛奶泥水 要点诠释: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常见的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胶、蛋白质溶液、肥皂水、有色玻璃、牛奶、豆浆、粥、江河之水、血液等。 2、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 (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FeCl3+3H2O△Fe(OH)3 (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H2SiO3胶体的制备:Na2SiO3+2HCl=H2SiO3 (胶体)+2NaCl (3)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溶液和 胶体的分离。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析或在流水中 进行渗析。 性质 (或操作) 定义解释应用 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 成光亮的“通路”的现 象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使 光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 下,胶体粒子在分散 剂里向电极(阴极或 阳极)做定向移动的 现象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 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 子而带电荷。有些胶体 粒子为中性分子,如淀 粉溶液,无电泳现象 冶金厂、水泥厂、硫酸厂 等常用高压电对气体作 用,除去烟尘;分离蛋白 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 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 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 电荷,使胶体粒子聚 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 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 制豆腐;明矾净水;不同 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

胶体化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 胶体化学基本原理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在许多工业场合具有指导意义。 包括:胶体的运动原理、光学原理、电学原理、稳定原理、流变现象(界面现象及原理单列一章) §1.1 胶体的运动性质 胶体的运动性质包括:沉降与扩散性质 ↓ 对于制备或破坏胶体 例如:制备丙烯酸酯乳液,沉降与扩散涉及其稳定性能 人工降雨,涉及破坏胶体稳定性问题:雾(胶体体系) 那么,看似平静的胶体的运动现象是怎么来的呢? 胶体分散体系出于某一个力场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相对运动,例如,在重力场中,较大的分散相颗粒与分散介质就要发生相对沉降或上浮现象,这就是离心机的工作原理、旋风除尘器原理。 1.1.1 分散相的沉降与上浮 分散相颗粒:V ,p;分散介质:p 0,F:分散相颗粒受的力 F=F g -F b =V(p-p 0)g (1.1) F g :重力 ;F b :浮力 ;g:重力加速度 当p>p 0时,F g >F b 着分散相沉降,如:涂料体系,反之,则上浮,如:凝胶种液体的析出 。 相对运动会产生摩擦运动阻力F v F v =fv (1.2) f —阻力系数,v —运动速度 当F v =F ,分散相颗粒匀速运动, V (ρ-ρ0)g=fv M(1-ρ/ρ0)g=fv (1.3) m —粒子质量 如果粒子为球形,Stokes 公式导出:f=6∏ηr r —离子半径,η—介质粘度 将球体积V=4∏r 3/3代入式(1.3)得: v=2r 2(ρ-ρ0)g/9η 使用条件:1.粒子运动很慢,保持层流状态。 2.粒子是刚性球,无溶剂化作用。 3.粒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4 将液体看成连续介质。 则式(1.4)有限制:(a )颗粒不能太大,<100μm. (b )颗粒不能太大,>100nm,否则考虑扩散。 在实际体系中,等效半径r=6 f 可代替r ,则式(1.5),(1.7)可进行粒度分析 因为粒度与沉降、上浮有关,即与稳定性有关,由此可以得出稳定信息。 1.1.2 分散相的扩散 如果从分子水平上观察,分散相颗粒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会使细小的颗粒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运动,从而形成扩散。 Fick 第一、二定律对平动扩散进行了描述 Fick 第一定律: 在时dt 间内,沿x 方向通过界面积A 而扩散的物质量dm 与界面积A 处的浓度梯度dc/dx 关系如下:

基础化学 问答题

基础化学问答题 [第五章:胶体和乳状液] 1.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有什么结构特点? 答:系统中可使相间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叫做表面活性剂。一端为亲水的极性基团,另一端为疏水的非极性基团。 2.什么是电动电位?为什么加入电解质能够影响其大小? 答:电动电位是滑动面(胶粒表面)和均匀液相之间的电位差。加入电解质,会造成部分反离子从扩散层进入吸附层,使扩散层变薄,电动电位的绝对值降低。 3.为什么溶胶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就会发生聚沉?而蛋白质溶液中则需加入大量的盐才会使之聚沉? 答:溶胶的稳定性在于它有双电层结构,电动电位的大小与水化膜的厚度有关。电解质对溶胶的影响是强迫更多的反离子挤入吸附层,使扩散层变薄,电动电位减小,水化膜变薄,稳定性变小,结果胶粒合并聚结变大而发生聚沉。而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主要是溶剂化作用,即在水溶液中高分子表面上牢固地吸附着许多水分子形成了厚度和紧密程度笔溶胶胶粒表面大得多的水化膜,要使沉淀析出,除中和电荷外,更主要的是去溶剂化作用,所以必须加入大量的无机盐。 4.溶胶和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胶粒带有电荷(主要原因),溶胶表面的水合膜,布朗运动。 [第九章:原子核与元素周期表] 1.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n:反映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离核的远近 l:决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 m:决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s:表示电子本身的自旋运动状态 (n:确定电子层数,nl确定能级能量,nlm确定一个轨道,nims:确定电子的运动状态) 2.什么叫做屏蔽作用?为什么在多电子原子中E3s

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总结溶液与胶体

考点十四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熔剂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如食盐水中的NaCl;氨水中的NH3;碘酒中的I2 溶剂:溶质分散其中的物质。如食盐水、氨水中的水;碘酒中的酒精 3.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 程: 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变化,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热量的相对大小。如:浓硫酸稀释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4.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的状态叫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它的浓度一定,未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通过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等方法可使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未溶解的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例1](2011·眉山市)向200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0C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0C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质量比甲溶液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甲溶液的相等 [解析]Ca(OH)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向200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加入的CaO会与水反应生成Ca(OH)2,不仅消耗了溶剂水,并且 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当溶液的温度等于200C时,肯定 会有溶质Ca(OH)2析出,所得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B 考点十五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梳理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加成聚合反应 1、定义与特点 (1)定义:是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结合成高聚物的反应。 (2)特点: ①单体必须是含双键、三键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 ②没有副产物生成,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相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单体相对分子质量的整数倍。 2、类型 (1)均聚反应:仅由一种单体发生的加聚反应。 (2)共聚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发生的加聚反应。 链节:指高分子化合物中化学组成相同、可重复的最小单位。 单体: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低分子化合物。 聚合度:高分子链中含有链节的数目,用n表示。 3、加成聚合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聚合物时,要把单键上的原子或原子团“折向一边”写在垂直位置。 注:链节内的氢原子不需折向一边,直接写在链节里。 4、加聚反应单体的判断 链节主链:“单键变双键,双键变单键,哪里过饱和,哪里断开”。 (1)凡链节的主键中只有两个碳原子的聚合物,其单体必为一种。将两个半键闭合成双键即可形成单体。 (2)链节主链中有四个碳原子,且链节中无双键的聚合物,其单体必为两种。在正中央断开,将半键闭合即可还原成两个单体。 (3)凡链节主链中只有碳原子(除H外无其他原子)并存在碳碳双键结构的高聚物,其规律是“见双键,四个碳,无双键,两个碳”。按此规律断开,将半键闭合即可得到相应单体。 二、缩合聚合反应 1、定义 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通过分子间相互缩合而生成聚合物,同时有小分子生成的反应。 反应机理:发生在不同的官能团之间。 2、特点: (1)单体往往是具有双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的小分子。 (2)有小分子副产物(如H2O、HCl、NH3等)生成。 (3)所得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不同。 (4)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时,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端基原子团。 一般而言,同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化学计量数为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化学计量数为2n-1。

厦门大学界面与胶体化学基础思考题和练习题解答

思考题和练习题解答 思考题 1. 表面性质与相邻两体相的性质有关,但又与两体相性质有所不同。处于表面层的分子由于它们的受力情况与体相中分子的受力情况不相同,因此,表面层的分子总是具有较高的能量。此外,表面性质还与表面积密切相关。表面积越大,则表面能越高,表面越不稳定。这将导致表面层自发地减少表面能(减少表面积或表面吸附)。 药粉的药效比药丸快。因为药粉的比表面积比药丸大得多,表面能较高,活性高。 2. 将变成绷紧的圆环状。这是因为液膜被刺破后,细丝两边不同曲率的部分附加压力方向不同(均指向曲面的球心方向)。经附加压力的调整后,最后,线圈以规则的形状存在。 3.一个过程的自发与否是由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决定的。尽管表面扩展过程熵是增加的,但同时也是吸热的,因此,ΔH >0。可见,单凭熵增加无法判断过程的方向。 4.可根据0p T γ??? < ????判断之。 上管中,管内液面呈凹状,附加压力朝外,当温度升高,表面张力下降,附加压力降低。因此,当右端液体受热时,朝右附加压力小于朝左边的附加压力,液体朝左移动。 下管可同样分析,由于下管液面呈凸状,附加压力朝内。因此,液体移动方向与上管相反。 5.附加压力s p 与曲率半径r ,表面张力γ的关系为 s 2p r γ = 由于右边气泡比左边气泡大,因此,曲率半径大,附加压力小。当将两边连通后,则左泡变小,右泡变大,直到左、右两边曲率半径相同时,两边达平衡。 若活塞同时连通大气,则两气泡同时变小,但变化速率不同,左泡先消失,右泡后消失。 6.从图可见,不均匀毛细管的左端管径大,曲率半径大,附加压力小,因此液体两端附加压力不相等,液体向右端移动;直到两端附加压力相等为止。因此,平衡时,液体应处于右端细管半径均匀的位置。 7. B 8. 11 2gh r γ ρ= 222g h r γρ=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常考知识点强化总结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类型 1.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1)特点 ①单体分子含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 ②单体和生成的聚合物组成相同; ③反应只生成聚合物。 — (2)加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将链节写在方括号内,聚合度n在方括号的右下角。由于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 表示。如聚丙烯的结构式。 (3)加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①均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如 ②共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多种。如 2.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 (1)特点 ①缩聚反应的单体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 ②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不同; ③反应除了生成聚合物外,还生成小分子; ④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2)缩合聚合物(简称缩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如 '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单体的物质的量与缩聚物结构式的下角标要一致;要注意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一般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n-1)。 ①以某分子中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基团中的活泼氢原子结合成水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②以醇羟基中的氢原子和酸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③以羧基中的羟基与氨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H2O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 特别提醒单体与链节不同,如单体是CH2===CH2,链节为—CH2—CH2—,加聚物与单体结构上不相似,性质不同,不为同系物。如分子中无。 加聚反应缩聚反应不同点反应物单体必须是不饱和的! 单体不一定是不饱和的,但必须要含有

基础化学第五章习题解答

习题答案 1.何谓沉淀溶解平衡?同物质的量的BaCl 2和H 2SO 4混合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 答:难溶电解质溶解和沉淀速度相等,固体的量和溶液中分子或离子的量不再改变的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Ba 2+、Cl -、-2 4SO 、H +、OH - θsp 2 42]][S O [Ba K =-+,θw -]][OH [H K =+等 2.活度积、溶度积、离子积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活度积、溶度积指平衡状态下的活度积或浓度积,对给定的难溶电解质其活度积只与温度有关,溶度积不但与温度有关,还和溶液离子强度有关,对于MA 型难溶电解质: (MA)) (A )(M (MA)θsp θap K K =?-+γγ。离子积指任意状态下的浓度积,其值是任意的。 3.无副反应时,沉淀的溶度积与溶解度有何关系?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否一定小?举例说明。 答:θθsp )A (M c n m K s n m n m n m += 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不能根据溶度积数值大小直接判断。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不一定小,如Ag 2CrO 4与AgCl 。 4.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还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碱效应、配位效应等。 5.判断下列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现象并予以解释。 (1)将少量CaCO 3固体放入稀HCl 中。 (2)将少量Mg(OH)2放入NH 4Cl 溶液中。 (3)向少量MnSO 4溶液中加入数滴饱和H 2S 水溶液,再逐滴加入2mol ·L -1的氨水。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常考知识点强化总结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类型 1.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1)特点 ①单体分子含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 ②单体和生成的聚合物组成相同; ③反应只生成聚合物。 (2)加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将链节写在方括号内,聚合度n 在方括号的右下角。由于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 表示。如聚丙烯的结构式。 (3)加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①均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如 ②共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多种。如 2.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1)特点 ①缩聚反应的单体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 ②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不同; ③反应除了生成聚合物外,还生成小分子; ④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2)缩合聚合物(简称缩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如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单体的物质的量与缩聚物结构式的下角标要一致;要注意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一般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n -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n -1)。 ①以某分子中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基团中的活泼氢原子结合成水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②以醇羟基中的氢原子和酸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③以羧基中的羟基与氨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H 2O 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特别提醒 单体与链节不同,如 单体是CH 2===CH 2,链节为—CH 2—CH 2—, 加聚物与单体结构上不相似,性质不同,不为同系物。如 分子中无。 3.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的比较

胶体化学

胶体化学 *()电泳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说明溶胶粒子带电界面法移动法电泳装置实验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界面移动的距离可求得粒子的电泳速度电动现象介绍四种电动现象:电泳、电渗、流动电势、沉降电势。 Fe(OH)溶胶粒子带正电*电势梯度时溶胶粒子与普通离子的运动速度溶胶粒子与一般离子定向移动的速度数量级接近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是带电的粒子的种类运动速度HOH-NaKCl-CHCOO-CHCOO-溶胶粒子~*胶体粒子的电泳速率影响因素:电势梯度越大、粒子带电越多、离子体积越小、介质粘度越小电泳速度越大电泳速率与加入的电解质有关:随着加入电解质的增多电泳速率变慢。 溶胶粒子与一般离子定向移动的速度数量级接近而溶胶粒子的质量约为一般离子的倍胶粒所带电荷的数量应是一般离子所带电荷的倍*电泳应用广泛例如:利用电泳速度不同可将蛋白质分子、核酸分子分离在医学上可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在陶瓷工业中利用电泳将粘土与杂质分离得到高纯度的粘土等等。 *()电渗外电场作用下溶胶粒子不动(如将其吸附固定于棉花或凝胶等多孔性物质中)而液体介质做定向流动的现象称为电渗若没有溶胶存在液体(如水)与多孔性固体物质或毛细管接触后固、液两相多会带上符号相反的电荷此时若在多孔材料或毛细管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液体也将通过多孔材料或毛细管而定向流动这也是一种电渗电渗可用于纸浆脱水、陶坯脱水等*()流动电势在外力作用下迫使液

体通过多孔隔膜(或毛细管)定向流动在多孔隔膜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称为流动电势电渗的逆过程P:电位差计*()沉降电势分散相粒子在重力场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下迅速移动时在移动方向的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称为沉降电势电泳的逆过程*说明:溶胶粒子和分散介质带有不同性质的电荷溶胶粒子为什么带电?溶胶粒子周围的分散介质中反离子(与胶粒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是如何分布的?电解质是如何影响电动现象的?双电层理论电泳电渗流动电势沉降电势(液体静止固体粒子运动)(固相不动液体移动)四种电现象的相互关系*溶胶粒子带电原因:扩散双电层理论①离子吸附:固体表面从溶液中有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 如AgI溶胶:溶液中I-过量时可吸附I-而带负电溶液中Ag过量时可吸附Ag而带正电。 ②电离: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在溶液中发生电离而带电如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在pH低时氨基形成-NH而带正电在pH高时羧基形成-COO-而带负电。 *处在溶液中的带电固体表面在静电力作用必然要吸引等电量的、与固体表面上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即反离子或异电离子)环绕在固体粒子的周围这样便在固液两相之间形成了双电层。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关于双电层的理论。 *缺点:)不能解释表面电势与电势的区别:)不能解释电解质对电势的影响年亥姆霍兹首先提出在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类似于平行板电容器那样的双电层:正负离子整齐地排列于界面层的

有机化学第五章习题答案

旋光异构 5.1(略) 5.2(略) 5.3(略) 5.4 下列化合物中哪个有旋光异构体?如有手性碳,用星号标出。指出可能有的旋光异构 体的数目。 a. CH 3CH 2CHCH 3 Cl b. CH 3CH=C=CHCH 3 c. CH 3 d. e. f. CH 3CH CH OH COOH CH 3 g. HO OH h. O CH 3 i. j.CH 3 答案: a. CH 3CH 2CHCH 3 Cl ( 2 个 ) b. * * CH 3CH=C=CHCH 3 ( 2 个 ) c. CH 3* ( 2 个 ) d. e. ( 无 ) ( 无 ) f. CH 3CH CH OH COOH CH 3 * ** ( 22 =4 个 ) g. HO OH ( 无 ) h. O CH 3( 2 个 ) i. ( 2 个 ) j. CH 3 ( 无 ) 新版本增加两个K (无)和L O (2个)

5.5下列化合物中,哪个有旋光异构?标出手性碳,写出可能有的旋光异构体的投影式, 用R,S标记法命名,并注明内消旋体或外消旋体。 a. 2-溴代-1-丁醇 b. α,β-二溴代丁二酸 c. α,β-二溴代丁酸 d. 2-甲基-2-丁烯酸 答案: a.CH2CH2CH2CH3 OH Br CH2OH H Br COOH H Br COOH H Br CH2CH3 ( R ) ( 2R,3R ) CH2OH Br H CH2CH3 ( S ) b.HOOCCH CH COOH Br ( meso- ) COOH H Br COOH Br H COOH Br H COOH H Br ( 2S,3S ) c.H3CCH CH COOH COOH H Br CH3 H Br COOH Br H COOH Br H COOH H Br COOH Br H ( 2S,3R )( 2R,3S )( 2S,3S )( 2R,3R ) COOH Br H CH3 H Br d.CH3C=CHCOOH CH3 ( 无 ) 5.6 下列化合物中哪个有旋光活性?如有,指出旋光方向 A没有手性碳原子,故无 B(+)表示分子有左旋光性 C两个手性碳原子,内消旋体,整个分子就不具有旋光活性了 5.7 分子式是C5H10O2的酸,有旋光性,写出它的一对对映体的投影式,并用R,S标记法命 名。 答案: COOH H CH3 CH2CH3 ( R ) COOH H3C H CH2CH3 ( S ) C5H10O2 5.8 分子式为C6H12的开链烃A,有旋光性。经催化氢化生成无旋光性的B,分子式为 C6H14。写出A,B的结构式。 答案:

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微型专题五

微型专题五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原理。2.掌握高聚物单体确立的方法。3.学会有机推断题分析解答。 一、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比较 1.加聚反应 例

1某软质隐形眼镜材料为如图所示的聚合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该聚合物的反应属于加聚反应 B.该聚合物的单体是丙酸乙酯 C.该聚合物分子中存在大量的—OH,所以具有较好的亲水性 D.该聚合物的结构简式为 答案 B 解析该反应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了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单体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该聚合物分子中存在大量的—OH,和水能形成氢键,所以具有较好的亲水性;根 据图示可知,该高聚物的结构简式为 【考点】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比较 【题点】加聚反应

特别提示 加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将链节写在方括号内,聚合度n写在方括号的右下角。由于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 “—”表示,如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 2.缩聚反应

例 2某种具有较好耐热性、耐水性和高频电绝缘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片断为 则生成该树脂的单体的种数和化学反应所属类型正确的是() A.1种,加聚反应B.2种,缩聚反应 C.3种,加聚反应D.3种,缩聚反应 答案 D 解析从分子的组成来看,应是缩聚反应的产物,而且分子是由三种单体缩聚得到,分别是CH2O、

【考点】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比较 【题点】缩聚反应 特别提示 缩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如: ↑ 端基原子团 ↑ 端基原子 3.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比较

溶液与胶体复习题

第一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由于乙醇比水易挥发,故在相同温度下乙醇的蒸气压大于水的蒸气压。( ) 2.在液体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图上,曲线上的任一点均表示气、液两相共存时的相应温度及压力。( ) 3.将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尿素分别溶解在100g水中,则形成的两份溶液在温度相同时的Δp、ΔT b、ΔT f、Π均相同。( ) 4.若两种溶液的渗透压力相等,其物质的量浓度也相等。( ) 5.某物质的液相自发转变为固相,说明在此温度下液相的蒸气压大于固相的蒸气压。( ) 6.0.2 mol·L-1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力等于0.2 mol·L-1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力。( ) 7.两个临床上的等渗溶液只有以相同的体积混合时,才能得到临床上的等渗溶液。( ) 8.将浓度不同的两种非电解质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时,水分子从渗透压力小的一方向渗透压力大的一方渗透。( ) 9.c(NaCl) = c(C6H12O6),在相同温度下,两种溶液的渗透压力相同。( ) 10.一块冰放入0℃的水中,一块冰放入0℃的盐水中,两种情况下发生的现象一样。( ) 11.所有非电解质的稀溶液,均具有稀溶液的依数性。() 12.根据相的概念可知,由液态物质组成的系统中仅存在一个相。() 13.稀的水溶液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冰不断析出,因此溶液的浓度会不断上升。 () 14.因为0℃的冰与0℃的水的蒸汽压相同,所以把冰投入到0℃的溶液中必可存在两相共存。 15.溶液达凝固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均以固态析出,形成冰。( ) 二、选择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真实气体的性质与理想气体相似()

《有机化学》(第四版)第五章芳烃(习题答案)

第五章 芳烃 芳香性 思考题 P152 习题5.1 写出四甲(基)苯的构造异构体并命名。 解: CH 3 CH 3CH 3 CH 3 CH 3 CH 3CH 3 H 3C CH 3 CH 3 3 H 3C 1,2,3,5-四甲(基)苯1,2,3,4-四甲(基)苯1,2,4,5-四甲(基)苯 P152 习题5.2 命名下列各化合物或基: 解: CH 3 C 2H 5CH(CH 3)2 CH 2CH 2 C=C 3H H 3C 1-甲基-2-乙基-4-异丙基苯 1,2-二苯乙烷 顺-2-苯基-2-丁烯(E)-2-苯基-2-丁烯 CH 3 CH 3 CHC(CH 3)3 (CH 3)3C 2,6-二甲基苯基 β-苯乙基2,2,4,4-四甲基-3-苯基戊烷 CH 2CH 2 2-苯乙基 P153 习题5.3 写出下列各化合物或基的结构式: (1) 异丁苯 CH 2CH CH 3 CH 3 (2) 间甲苯基环戊烷 CH 3 (3) (E)-1,2-二苯乙烯 C=C H Ph Ph H (4) 顺-5-甲基-1-苯基-2-庚烯 C=C H H CH 2CHCH 2CH 3CH 23

(5) 二苯甲基 C 6H 5C 6H 5 (6) 3-苯基-2-丙烯基 CH 2CH=CH C 6H 5 P156 习题5.4 甲苯的沸点比苯高30.5℃,而熔点低~100℃,为什么? 解: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苯,分子间色散力大于苯,因比甲苯的沸点也高于苯; 但苯分子的对称性好,晶格能大于甲苯,因此苯的熔点高于苯。 P161 习题5.5 写出乙苯与下列试剂作用的反应式(括号内是催化剂): (1) Cl 2(FeCl 3) (2) 混酸 (3) 正丁醇(BF 3) (4) 丙烯(无水AlCl 3) (5) 丙酸酐(CH 3CH 2CO)2O(无水AlCl 3) (6) 丙酰氯CH 3CH 2COCl(无水AlCl 3) 解:(1) CH 3CH 2 CH 3CH 2 Cl Cl CH 2CH 3Cl FeCl 3 + (2) 混酸 CH 3CH 2 CH 3CH 2 NO 2 +NO 2 CH 2CH 3 (3) BF 3 CH 3(CH 2)3OH C 2H 5 CHCH 2CH 33 CH 2CH 3 +CHCH 2CH 3CH 2CH 3 CH 3 (4) 233 + CH(CH 3)2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CH 3)2 (5) 3223 + CO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2CH 3 O (6) 323 CH 2CH 3 + CO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2CH 3 O P161 习题5.6 由苯和必要的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 (1) 解: HO H SO +(或环己烯)

溶液与胶体

溶液与胶体 考点1 溶液 1.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等。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 温度对Ca(OH)2等少数物质的溶液的影响与上述规律相反。 [温馨提示] (1)“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他物质。 (多选)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等体积混合,在室温下振荡一会,静置后,能够形成溶液的是() A.四氯化碳、水B.乙醇、水C.汽油、水D.乙酸乙酯、乙酸考点2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 (3)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压强为1.01×105 Pa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压强、温度。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之比。

2.推导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100%=溶解度S 溶解度S +100 g ×100% [温馨提示] (1)固体物质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气体物质 ①压强: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②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1.(2017·广东学业水平测试T22)50 g 某物质在80 ℃时完全溶解在100 g 水中,随后逐渐降温,溶液中析出溶质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则( ) A .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 B .20 ℃时,溶液质量为150 g C .40 ℃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5 g D .在0~60 ℃范围内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2.(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T24)将40 ℃ 的饱和NH 4Cl 溶液冷却至10 ℃,有NH 4Cl 固体析出。该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 .溶剂的质量 B .溶质的质量分数 C .NH 4Cl 的溶解度 D .溶液中NH + 4的数目 3.(2015·广东1月学业水平测试T25)下图为4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其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 ) A .KNO 3 B .NaNO 3 C .NaCl D .K 2Cr 2O 7 4.(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T8)25 ℃时,向KCl 溶液加入少量KCl 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B .溶液中KCl 质量分数 C .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 .KCl 溶液质量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_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 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 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 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3Cl,沸点为-24.2℃) 氟里昂(CCl2F2,沸点为-29.8℃) 氯乙烯(CH2==CHCl,沸点为-13.9℃) 甲醛(HCHO,沸点为-21℃) 氯乙烷(CH3CH2Cl,沸点为12.3℃) 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 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 甲醚(CH3OCH3,沸点为-23℃) *甲乙醚(CH3OC2H5,沸点为10.8℃) *环氧乙烷(,沸点为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3(CH2)4CH3环己烷 甲醇CH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2H5Br 乙醛CH3CHO 溴苯C6H5Br 硝基苯C6H5NO2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1.胶体的定义及分类 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分散质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按照分散剂状态不同分为: 气溶胶——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可以是液态或固态。(如烟、雾等) 液溶胶——以液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 胶体) 态或固态。(如Fe(OH) 3 固溶胶——以固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如:烟,云,雾是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水晶是固溶胶,蛋白溶液,淀粉溶液是液溶胶;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是分子胶体,土壤是粒子胶体。 2.胶体的不同表征方式 胶体分散体系分为单分散体系和多分散体系。 单分散系表征可以用分散度、比表面积法(不规则形状包括单参数法,

双参数法和多参数法) 多分散体系可以用列表法、作图法,如粒子分布图,粒子累计分布图。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 胶体的稳定性一般用zeta电位来表征。zeta电位为正,则胶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为负,则胶粒带负电荷。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稳定性越好,分散度越好,一般绝对值>30mV说明分散程度很好。胶体的流变性表征—黏度。可用毛细管黏度计,转筒黏度计测定。 3.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胶体溶液浓度的仪器;比色计和浊度仪,分别说明它们的检测原理 比色计 它是一种测量材料彩色特征的仪器。比色计主要用途是对所测材料的颜色、色调、色值进行测定及分析。 工作原理:仪器自身带有一套从淡色到深色,分为红黄蓝三个颜色系列的标准滤色片。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颜色相减混合匹配原理。罗维朋比色计目镜筒的光学系统将光线折射成90°并将观察视场分成可同时观察的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观察样品色的视场;另一部分是观察参比色(即罗维朋色度单位标准滤色片)的视场。适当选择滤色片组合以达到与被测样品颜色的最佳匹配,此时仪器显示的罗维朋滤色片量值即为被测样品的测量结果。 浊度仪 浊度仪,又称浊度计。可供水厂、电厂、工矿企业、实验室及野外实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有机化学基础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脂肪烃 第二节芳香烃 第三节卤代烃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醇酚 第二节醛 第三节羧酸酯 第四节有机合成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油脂 第二节糖类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第三节功能高分子材料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结束语——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 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 .. 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3Cl,沸点为-24.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