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08生物技术林阳and曾洋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微生物: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阮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微生物学: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分子微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细胞微生物学: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知识点

微生物的存在:①大气②土壤③水体④动物体⑤人体⑥其它。

微生物的类型:①非细胞生物②原核微生物③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①个体小,结构简;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⑥起源异,发现晚。

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家:巴斯德(法)、柯赫(德)

其中巴斯德的贡献主要有:

1)彻底否认了原生说;

2)开创免疫学、首次制成狂犬疫苗、种痘法;

3)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

4)建立巴氏消毒法。

其中柯赫的主要贡献有:

1)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①配制培养基;②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技术。

2)病原微生物方面研究:①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体;②发现了肺结核

病菌;③证实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原体的原则:柯赫原则。

问答题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答: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从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两方面进行分析。能够例举: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微生物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过去瘟疫的流行,现在一些病原体正在全球蔓延,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也有“卷土重来”之势;食品的腐败等等具体事例说明。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

名词解释

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纯培养物: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培养基: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其中固化剂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3种。

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其自身污染环境的技术。

培养平板:常简称为平板,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所形成的培养基平面。稀释倒平板法: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制成可能含菌的培养平板,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和里面。

涂布平板法:在培养平板表面均匀涂布经过稀释的微生物悬液后,保温培养,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稀释摇管法: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用石蜡封盖,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琼脂柱中间。

平板划线法:用接种环在培养平板表面划线接种微生物,是微生物细胞数量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开。保温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单细胞分离法:采用显微操作技术直接挑取微生物的单细胞(孢子),培养后获得纯培养物。富集培养: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用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二元培养物:由两种具有特定关系(例如寄生或捕食)的微生物组成的混合培养物。

菌丝:大多数霉菌和某些细菌的结构单位,管型丝状体。

真菌:有线粒体,无叶绿体,没有根、茎、叶分化,以无性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霉菌:以多细胞丝状群体形式生存的真菌。

酵母菌:是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

知识点

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几种方法:①涂布平板法②稀释平板法③平板划线法④稀释摇管法微生物的保藏技术:①传代培养保藏②冷冻保藏③干燥保藏法④其它:纸片保藏、薄膜保藏

具有细胞形态微生物分类:①细菌②古生菌③真核生物——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

细菌细胞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支原体具有细胞膜但没有细胞壁。

放线菌根据菌丝分类: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细菌大小:1μm,其影响测量的因素:①个体差异②固定染色法③幼龄细菌个体较大。

真菌:霉菌、酵母菌和大型真菌

霉菌分类:①无隔膜菌丝或有隔膜菌丝

②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繁殖菌丝

营养和气生菌丝的变态:菌环、菌网、葡萄菌丝、假根、吸器、附着胞、附着枝、菌核、子座。

酵母菌落特征:与细菌菌落类似,但一般较细菌菌落大且厚,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大多呈乳白色、少数呈红色。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名词解释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有固定细

胞外形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等多种功能。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由外膜(含脂多糖、磷脂和外膜蛋白)和一薄层肽聚糖(2~3nm)组成。

肽聚糖: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无数肽聚糖单体以网状形式交联而成。肽聚糖单体由肽与聚糖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肽由四肽尾和肽桥构成,聚糖则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以β-1,4糖苷键相互间隔交联而成,呈长链骨架状。G+细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L-Lys和D-Ala4个氨基酸构成,肽桥则由5个Gly残基构成;G-细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m-DAP和D-Ala构成,且无肽桥。

磷壁酸: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可分壁磷酸和膜磷酸两种,前者是与肽聚糖分子间进行共价结合的磷壁酸,后者则是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磷壁酸。

外膜: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由脂多糖(LPS)、磷脂、脂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组成的厚膜。

脂多糖: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构成,是G-细菌致病物质毒素的成分。

外膜蛋白:嵌合在G-细菌细胞壁外膜上的多种蛋白质成分,如脂蛋白和孔蛋白等。

周质空间:一般指位于G-细菌细胞壁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含各种周质蛋白,包括各种酶类和受体蛋白等。

缺壁细菌: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各种细菌的统称,包括支原体、L型细菌、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等。

L型细菌:指在实验室或宿主体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细菌等微生物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细胞,一般由G+细菌形成。原生质体对渗透压敏感,无繁殖能力,在合适条件下,细胞壁可再生,并恢复其繁殖能力。

球状体:又称为原生质球,指还残留有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G-细菌一般只能形成球状体。支原体:是一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后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产芽孢的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两属。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一个较新的学说。它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导致皮层的充分膨胀,而作为芽孢的生命部分——芽孢核心的细胞质去发生高度失水,并由此变得高度耐热了。

伴孢晶体: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胖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型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毒素),称为伴孢晶体。它对约200中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故可制成细菌杀虫剂。

糖被: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糖被有数种:荚膜、微荚膜、黏液层和菌胶团。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

细菌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可旋转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鞭毛由基体、钩行鞘和鞭毛丝3部分组成。鞭毛在细菌表面的着生方式有一端生、两端生、周生和侧生等数种,他是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菌毛: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有菌毛者多属G-致病细菌。菌毛的功能是使细菌可牢固地黏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的黏膜细胞上,以利定植和致病。

性毛:又称为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粗。每个细菌一般仅着生一至

少数几条性毛。多见于G-细菌雄性菌株上,其主要功能是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

抗酸细菌: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革兰氏阳性菌,因被酸性复红染上色后,就不能再被盐酸乙醇脱色,故称为抗酸细菌。

知识点

细胞壁:肽聚糖,其功能是:

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

2.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3.起渗透屏障的作用;

4.赋予细菌具有特征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革兰氏阳性菌:厚度大,成分简单,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壁、膜磷壁酸),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肽聚糖单体组成:①双糖单体②四肽尾或四肽侧链③肽桥或肽间桥。

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

1)其磷酸分子上较多的负电荷可提高细胞周围Mg2+的浓度,提高需Mg2+合成酶活性。

2)贮藏磷元素

3)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黏连,避免被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

4)赋予革兰氏阳性菌以特异的表面抗原

5)可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6)能调节细胞自溶素。

革兰氏阴性菌的特点:①四肽尾中有m-DAP②无特殊肽桥,如大肠杆菌。

脂多糖的组成是: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其功能是:

1)类脂A是致病的物质基础

2)带负电,吸附Mg2+、Ca2+

3)决定了G-细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

4)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5)选择屏障功能

革兰氏染色步骤:制片(涂片、干燥、固定)①初染(1~2min,结晶紫)②媒染:1min,碘酒③脱色:20~30s,乙醇或丙酮④复染:2min,与结晶紫颜色不同的碱性染料(番红、沙黄)⑤镜检(蓝紫:G+细菌;红色:G-细菌)

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细胞大小较大较小

细胞壁纤维素、几丁质肽聚糖

细胞器有无

鞭毛结构如有,粗而复杂如有,细而简单

核糖体80S 70S

贮藏物淀粉、糖原PHB等

核膜有无鞭毛运动方式挥鞭式旋转马达式

遗传重组方式有性生殖、准性生殖转化、转导、接合等

繁殖方式有性、无性无性

问答题

G +

细菌和G -

细菌细胞壁的比较

项目 细菌 古生菌

真核生物 蛋白质含量 高 高 低 类脂结构 支链 分支

直链 类脂成分 磷脂

硫脂、糖脂、非极性类异戊二烯脂、磷脂 磷脂 类脂连接 酯键

醚键(二醚和四醚) 酯键 甾醇 无(支原体例外) 无 有 大三类微生物主要特征比较表

项目

真细菌

古生菌 真核微生物 细胞大小

细胞壁独特成分 肽聚糖等

假肽聚糖等 纤维素,几丁质等 细胞膜中甾醇

无(支原体例外) 无 有 细胞膜中单分子层 无 有 无

鞭毛类型 细而简 细而简 复杂的“9+2”型 细胞质流动 无 无 有 细胞器

无 无 有 细胞质核糖体 70s

70s

80s

细胞核 原核(无核膜) 原核(无核膜) 真核(有核膜) 核仁 无 无 有 有丝分裂 无 无 有 减数分裂 无 无 有 厌氧生活 常见 常见 极罕见 生物固氮 有 有 无 化能自养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

名词解释

营养物质:微生物从外界摄取的用于生物合成和产生能量的物质,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代活动。

细胞壁

厚度 厚(20~80nm ) 薄(8~11nm ) 层次

1 2 肽聚糖层厚度 厚 薄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LPS ) 无 有 孔蛋白 无 有 脂蛋白 无 有 周质空间 无或窄 有 溶质通透性 强 弱 肽聚糖

四肽尾中Lys 有 无 四肽尾中m-DAP 无 有 Gly 五肽等肽桥 有 无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主要元素或大量元素:微生物细胞干重的95%以上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少数几种元素组成,将这些微生物生长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元素称为主要元素。

微量元素:微生物细胞需要量很小的元素,包括锰、锌、铜、钴、镍、硒等。

碳源: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

氮源: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源的物质。

蛋白胨:将肉、酪素或明胶用酸或蛋白酶水解后干燥而成的,富含有机氮化合物及一些维生素和糖类的粉末状物质,用于配制培养基。

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自养型生物: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生物。

异养型生物:以还原性有机物为主要碳源的生物。

腐生型: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和残体)的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

寄生型:寄生在活的寄主机体中的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离开寄主不能生存。

兼养型生物:兼有自养和异养代过程的微生物,利用无机电子供体和有机碳源。

原养型:与自然发生的同种其他个体一样,具有相同营养需求的微生物。

复合(天然)培养基:含有化学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的培养基,也称为非化学限定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为化学限定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在液态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而制成的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在液态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的量比固体培养基中的少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不含凝固剂的液态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用于培养营养要求比较苛刻的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的代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

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水活度值: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汽压力之比值。大多数微生物只能在水活度值接近0.98或更高的环境中生长。

知识点

碳源:异养——糖、有机酸、醇、脂、烃、蛋白质、核酸等。

自养——CO2、NaHCO3、CaCO3等

氮源:异养——蛋白胨、黄豆粉、玉米浆

自养:NH4NO3、(NH4)2SO4、N2

无机盐的功能:

1.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

2.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

3.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

4.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

5.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

生长因子分类: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其功能是:辅酶或酶活性所需。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①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②培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③物理、化学条件适宜;④经济节约;⑤灭菌处理。

细菌、放线菌:PH7~7.5 酵母、霉菌:PH4.5~6

培养基按用途分类:①基础培养基、②选择培养基、③加富培养基、④鉴别培养基、⑤其他:分析培养基、还原性培养基。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膜泡运输。

问答题

营养类型碳源能源电子供体举例

光能无机自养型CO2光无机物藻、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

细菌

光能有机异养型有机物(也可

利用CO2)光有机物紫色非硫细菌、绿色非硫细菌,

常生活在被污染湖泊或河流中

化能无机自养型CO2化学能(无

机物)无机物硝化细菌、氢细菌、铁细菌、

硫氧化细菌,在生态系统物质

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化能有机异养型有机物化学能(有

机物)有机物真菌、原生动物、大多数非光

合细菌,致病菌在本质上都属

于此类

第四章微生物代

名词解释

代:生物体所进行的全部生化反应的总称,分为分解代和合成代。其中分解代是指大分子物质在细胞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而合成代是指利用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的过程。

发酵:广义的发酵,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过程,多指传统的与实际生产有关的工业化生产,多是好氧过程,如氨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单细胞蛋白生产等。微生物生理学上的发酵又称为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产物的过程。

呼吸: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

代补偿途径:或代物回补顺序,是指能补充两用代途径中因合成代而消耗的中间代产物的那些反应。如微生物特有的乙醛酸循环,以及甘油酸途径。

初级代:微生物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和合成代,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次级代: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其产物为次级代产物: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以及维生素。

知识点

糖酵解的4种途径:EMP途径、HM途径、ED途径及磷酸解酮酶途径。

酵母一型发酵:终产物是乙醇;酵母二型发酵:甘油

自养微生物氧化:①氨的氧化②硫的氧化③铁的氧化④氢的氧化

能量转换:化能营养型——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光合营养型——光和磷酸化。

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是紫膜光合磷酸化。

固氮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①自生固氮体系②共生固氮体系③联合固氮体系

问答题

说明次级代及其特点。

答:相对于初级代而言,一般认为,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称为次级代。这一过程形成的产物,即为次级代产物。次级代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根据其作用,可将其分为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以及维生素等多种类别。

次级代特点:

1)次级代的生理意义不像初级代那样明确,次级代途径某个环节发生障碍,致使不能合成

某个次级代产物,而不影响菌体的生长繁殖。

2)次级代与初级代关系密切,初级代的关键性中间产物往往是初级代的前体。

3)次级代一般发生在菌体指数生长后期或稳定期,也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4)次级代产物的合成,因菌株不同而异,但与分类地位无关,两种完全不同来源的微生物

可以产生同一种次级代产物。

5)质粒与次级代的关系密切,控制着多种抗生素的合成。

6)次级代产物通常都是限定在某些特定微生物中生成,因此与现代发酵产业密切相关。

7)次级代产物的合成通常被细胞严密控制。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名词解释

生微生物生长:是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地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子细胞结构的复制与重建并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二次生长:微生物在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和迟效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时,微生物会首先利用速效碳源(或氮源)生长直到该速效碳源(或氮源)耗尽,然后经过短暂的停滞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重新开始生长。这种两相生长或应答称为二次生长。倍增时间:群体生长中微生物数量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

代时:个体生长中,每个微生物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

比生长速率:每单位数量的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增加的量。

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连续培养:连续培养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是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培养方法。一般是通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营养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来实现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灭菌:灭菌是指物体中包括芽孢在的所有微生物都被杀死或消除。

抑制:抑制是采用某种因子是微生物的生长停止,但移去该因子后微生物的生长仍然可以恢复。

消毒: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消毒可起到防止传染或传播的作用。防腐:采用某次额化学或物理方式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防腐能防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他物质霉变。

死亡:在致死剂量因子作用下或在亚致死剂量因子长时间作用下,微生物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即使这种因子移去后生长仍不能恢复的生物学现象。

化疗: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如磺胺、抗生素等对生物体部被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或病

变细胞进行治疗,以杀死组织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但对机体本身无毒性或毒性很小的治疗措施。

生长曲线:以时间为横轴,以菌数位纵坐标,根据不同时期里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作出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热致死时间:在一定温度一定条件下杀死液体中所有微生物的最短时间。

十倍减少时间:特定温度下杀死某一样品中90%微生物或孢子及芽孢所需的时间。

巴斯德消毒法:在低于沸点的温度下短时间加热处理以杀死牛奶或饮料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巴斯德消毒法。较老的做法是63℃处理30min;现在使用巴氏瞬间消毒法,即72℃处理15s,然后迅速冷却的方法。

抗生素:抗生素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次级代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知识点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和衰亡期。

影响微生物代时的因素:菌种、营养成分、培养物浓度和温度。

主要生长参数:迟缓时间、比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

同步培养的方法:一、机械法:①离心法②过滤分离法③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二、环境条件控制技术:①温度②培养基成分控制③其他:如光照、

黑暗交替培养。

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恒比连续培养和恒浊连续培养。

在培养过程过控制培养基中某种必需营养物质浓度以保持该营养物质浓度恒定,从而使细菌的比生长速率恒定、细菌生长不断进行的培养方式称为恒比连续培养。

通过连续培养装置中的光电系统控制培养液中的菌体浓度,以保持菌体浓度恒定、细菌生长连续进行的培养方法称为恒浊连续培养。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①计数法②重量法③生理指标法,其意义是:

1.客观地评价培养条件、营养物质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评价不同的抗菌物质对微生物产生抑制(或杀死)作用的效果;

3.客观地反映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①抗微生物剂(抑菌剂、杀菌剂、溶菌剂)②抗代物(磺胺类药物)③抗生素④表面活性剂(消毒剂、防腐剂)

抗生素的作用方式: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②破坏细胞质膜;③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④抑制蛋白质和核酸。

抗性菌株的特点:①细胞质膜透性改变;②药物作用靶点改变;③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④抗性菌株发生遗传变异。

为避免细菌的耐药性,抗生素使用的注意事项:①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②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③不同的抗生素(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④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⑤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高温灭菌、辐射作用、过滤除菌、高渗作用、干燥、超声波。

衡量灭菌效果的指标之一是十倍减少时间,它和种类、生长时期、检测培养基性质等有关。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1)计数法:①直接计数:每ml原液中的所含细菌数=每小格平均细菌数×400×1000×稀

释倍数。②间接法:每ml原液中所含活菌数=同一稀释度3个以上重复培养皿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5。

2)重量法:细胞总量=蛋白质总量÷65%≈蛋白质总量×1.54.

3)生理指标:例如呼吸强度、好氧量、酶活性、生物热等。

问答题

封闭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经历哪几个生长期?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答:封闭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经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在迟缓期中细胞体积增大,细胞RNA、蛋白质含量增高,合成代活跃,细菌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在迟缓期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但分裂迟缓。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对数期中细菌以最快的速度生长和分裂,导致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胞所有成分以彼此相对稳定的速度合成,细菌为平衡生长。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产物积累和环境变化等,群体的生长逐渐停止,生长速率降低至零,进入稳定期。稳定期中活细菌数最高并保持稳定,细菌开始贮存糖原等含物,该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产物的重要阶段。营养物质消耗和有害物的积累引起环境恶化,导致活细胞数量下降,进入衰亡期。衰亡期细菌代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菌体细胞呈现多种形态,细胞大小悬殊。在工业发酵和科学研究中迟缓期会增加生产周期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采取必要措施来缩短迟缓期。对数期的培养物由于生活力强,因而在生产上普遍用作“种子“,对数期的培养物也常常用来进行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稳定期是积累代产物的重要阶段,如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就是在此时期,因此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补充营养物或去除代物或改善培养条件,可以延长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或代产物。

第六章病毒

名词解释

病毒:一类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的繁殖性基因形式的独特生物类群。

噬菌斑:经适当稀释的噬菌体标本接种于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在细菌菌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溶菌区域。

毒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亦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壳体:又称为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核壳:又称为核衣壳,病毒的壳体与其包闭着的核酸和部蛋白一起所构成的符合结构,一些简单的病毒的毒粒就是一个核壳结构。

胞膜:又称为囊膜,一些病毒核壳外所覆盖着的脂蛋白膜,系病毒成熟时,自细胞质膜、核膜或高尔基体膜等以出芽的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病毒包膜的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双层膜,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病毒编码的包膜糖蛋白取代。

病毒的复制:病毒感染敏感宿主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合新的蛋白质,然后用这些新合成的病粒组合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的特殊繁殖过程。

一次生长实验:以适量的病毒同步感染处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敏感细胞,以致可由细胞群体发生的病毒复制事件推知单个细胞发生的病毒复制的实验。

一步生长曲线: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以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的病毒特征性繁殖曲线。

允许细胞:病毒能在其部完成复制循环,产生子代病毒的细胞,反之病毒不能在其复制的细胞为非允许细胞。

非增殖性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构没有子代病毒产生的感染。

缺损病毒:基因组有缺损,必须依赖于其他病毒基因或病毒基因组才能复制的病毒。有生物

活性的缺损病毒包括干扰缺损病毒、卫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和整合的病毒基因组。

知识点

病毒的壳体结构:①螺旋对称壳体②二十面体对称壳体③双对称结构。

病毒的蛋白质: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壳体蛋白、包膜蛋白、毒粒酶)

病毒复制周期依其所发生的事件顺序分:①吸附②侵入③脱壳④病毒大分子的合成⑤装配和释放。

植物病毒增殖产生的子代病毒或病毒核酸可通过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与胞间连丝的相互作用从受染细胞进入邻近细胞。

RNA动物病毒的类型:正链RNA病毒、负链RNA病毒、dsRNA病毒、二倍体正链RNA病毒。

病毒对敏感细胞的感染:一、增殖性感染:以感染性病毒子代产生为特征。二、非增殖性感染:不产生感染性病毒子代,分为流产感染、限制性感染和潜伏感染。

有活性的缺损病毒:干扰缺损病毒、卫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整合的病毒基因组。

病毒举例:HIV、SARS、禽流感病毒、肝炎病毒。

病毒具细胞外相和细胞相两种生命形式:前者以感染性毒粒形态存在,后者以繁殖性基因形态存在。

病毒基因组核酸有:dsDNA、ssDNA 、dsRNA、ssRNA。

主要性质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

直径大于300nm + + + - + - -

在无生命培养基生长+ - + - -

双分裂+ + + + - DNA和RNA + + + + -

核酸感染性- - - - +

核糖体+ + + + -

代+ + + + -

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 + -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

名词解释

基因组: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及其所含的遗传信息的总称

质粒:独立于染色体外,存在于微生物细胞中。分CCC型、开环型、线型。

转座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错义突变:发生碱基取代后,使基因表达的产物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

无义突变:某一碱基取代后也可能产生一种终止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合成不完全,使蛋白质失活或代紊乱,这类突变称为无义突变。

同义/沉默突变:碱基取代后产生的新密码可能仍然决定原来的氨基酸,结果不会改变蛋白质一级结构中氨基酸的种类,这类突变称为同义突变

移码突变:指一对或少数几对相邻碱基的增加或减少,导致这一位置以后的一系列密码发生移位错误的突变。

营养缺陷型:是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才能生长

抗药性突变型: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指在某一种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种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形态突变型: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影响细胞和菌落形态、颜色以及影响噬菌体的噬菌斑形态的突变型

接合作用:指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F+×F-杂交:由F因子介导,其结果是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均形成F+细胞

Hfr×F-杂交:结果是受体细胞仍是F-

F’因子转导:区别:供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形成一个部分二倍体

转导: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分普遍性转导

和局限性转导

转导噬菌体:能将一个细菌宿主的部分染色体和质粒DNA带到另一个细菌的噬菌体。

遗传转化: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面的基因转移过程。分自然遗传转化和人工转化→ Ca+介导

感受态细胞:具有摄取外源DNA能力的细胞

基因定位:通过遗传重组等手段确定不同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相对距离,从而获得遗传图谱。

准性生殖: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诱变育种: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突变频率,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原生质融合技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菌(包括种间、种及属间)融合为一个新细胞的技术。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的再生和融合子选择等步骤

知识点

微生物的用于遗传研究的优点:1、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2、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

生命的基本特征:1、化学组成同一性;2、严格有序的结构3、新代4、生长发育和繁殖5、遗传、变异和进化6、应激性7、环境的稳定8、适应性

原核生物基因组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比较:

原核: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DNA分子(单倍体)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

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作子结构

4、结构基因单克隆,rRNA基因多克隆

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比较少而短,微生物基因组DNA绝对部分用来编码蛋白质、

RNA.

真核:1、典型的真核染色体结构2、没有明显的操作子结构3、有间隔区(即非编码区)和含子序列4、重复序列多

染色体DNA和质粒的区分方法:琼脂凝胶电泳

质粒的主要类型:1、致育因子2、抗性因子3、Col质粒4、毒性质粒5、代质粒

6、隐秘质粒

致育因子(F因子)存在形式:1、F+菌株(携带F因子)2、F-菌株(不携带F因子)

3、Hfr(F因子整合至宿主染色体上)

4、F’(携带不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

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1、插入突变2、产生染色体畸变3、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突变类型:1、同义突变2、错义突变3、无义突变4、移码突变

表性变化:1、营养缺陷型2、抗药性突变型3、条件致死突变型4、形态突变型

自发突变的特点:1、非对应性2、稀有性3、规律性4、独立性5、遗传性和回复性

6、可诱导性

DNA损伤的修复:1、光复活作用2、切除修复3、重组修复4、SOS修复

比较项目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转导的基因供体染色体或染色体外的

任何基因

供体染色体上与原噬菌体紧密连

锁的少数几个个别基因

噬菌体寄生的

位置不结合在寄主染色体特定位

置上

结合在寄主染色体特定位置上

获得转导噬菌体的方法通过敏感菌的裂解或溶源菌

的诱导

紫外线诱导溶源菌

转导子的区别一般较稳定,非溶原性一般不稳定,呈缺陷溶原性

重组方式偶数次交换部分二倍体

自然转化的特点:1、对核酸酶敏感2、不需要活的DNA供体细胞3、成功与否及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体与受体之间的亲缘关系4、通常情况下质粒的自然转化效率要低的多

酵母菌质粒:2μm,属隐秘性质粒,为进行分子克隆和基因工程的重要载体

获得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生命体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方法:全基因组鸟枪测定法

第十章微生物基因工程

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或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变,插入到载体中,然后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产生生物新的状态。又称重组DNA技术

人工染色体:由于真核生物和细菌的染色体较大,利用染色体较大,利用染色体DNA的结构特点构建可以携带较大DNA片段的载体。分:酵母人工染色体、细菌人工染色体

克隆载体:指负责将外源基因运送到宿主细胞中并进行复制与扩增的运载工具

限制性核酸切酶:指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在识别位点中或在其附近切割DNA 的一类酶

知识点

基因文库构建的主要步骤:1、从组织或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 2、用限制性酶水解或机械剪切力将其切成适当长度的DNA片段,经分级分离选出一定大小的适合克隆的DNA 片段3、选择容载量较大的克隆载体,在适当位点将载体DNA切开4、将gene组DNA 片段与载体DNA进行体外连接5、重组DNA直接转化细菌或用体外包装的重组λ噬菌体粒子感染敏感细菌细胞

cDNA文库的优点:1、利用cDNA文库更易筛选到目的克隆2、cDNA文库对克隆和表达真核生物基因更加重要

PCR技术原理:聚合酶链式反应特点:在体外模拟细胞进行DNA复制过程关键酶:DNA聚合酶

PCR循环包括:

1、变性:940C,解成两条链

2、退火:550C,使引物与模板DNA两端的碱基配对

3、延伸:温度上升至720C,合成新链

克隆载体的基本要求:1、是一个独立的复制子2、含有若干限制性酶的单一切点,便于外源基因的插入3、含选择标记,便于对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4、是一定的安全性质粒载体的特点:1、低分子量有利于DNA的分离和操作2、具有较高的克隆能力

3、易导入细胞

4、具有安全性

寡核苷酸指导的定位诱变:1、制备含目的基因的单链DNA 2、合成一段含有变异碱基的寡核苷酸3、寡核苷酸与目的基因退火4、转染宿主细胞5、突变体的筛选

基因的定位诱变:利用合成的DNA和重组DNA技术在基因精确限定的位点引入突变,包括删除、插入和置换特定的碱基序列,从而得到含变异碱基的突变基因。

λ噬菌体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可克隆大约23kb的外源DNA片段,其克隆能力大于质粒载体;此外,感染宿主细胞的效率可达到100%,而质粒DNA的转化率却只有0.1%。以上优点增加了其构建基因文库的效率。

缺点: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由于λ噬菌体头部容纳DNA的量是固定的,因此插入DNA长度必须控制在野生型λDNA长度的78%~105%之间,否则不能被正常装配。

柯斯质粒特点:1、具有λ噬菌体特点2、具有质粒载体特性3、具高容量的克隆能力真核生物的克隆载体:1、酵母菌载体2、Ti质粒载体3、真核生物病毒载体

限制性切酶的基本特征:1、形成粘性末端2、形成平末端

DNA连接酶的类型:1、T4 DNA连接酶2、大肠杆菌连DNA接酶

外源基因导入原核细胞:1、转化或转染2、λ噬菌体的体外包装与感染

目的基因序列的鉴定:(1)菌落的原位杂交2、限制性图谱的鉴定3、DNA序列的测定基因表达产物的鉴定:1、免疫活性测定2、生物活性测定3、氨基酸序列测定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生态

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根际微生物:存在于邻近植物根的土壤区域(根际)的微生物。

菌根:一些真菌和植物根以互惠关系建立起来的共生体称菌根。分外生菌根和生菌根

知识点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1、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2、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

3、微生物是生态

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4、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5、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

第十二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名词解释

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生物表型改变和对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系统发育树: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常用一种类似树状分支的图形来概括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支的图形成为系统发育树。

培养物: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如果由单一微生物细胞繁殖产的,称其为纯培养物

菌株: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成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

知识点

各类微生物的进化的主要指标:蛋白质、DNA、RNA

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原则:一是根据表型特征的相似程度分群归类。二是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是根据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习性及少量化石资料来判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16S rRNA被公认为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

1、rRNA参与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其功能是任何生物都必不可少的的且保持不变

2、在16S 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

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行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3、16S rRNA相对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4、16S 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5、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

rRNA的顺序和进化:1、微生物进行培养2、提取并纯化rRNA 3、rRNA序列测定4、分析比较5、分析微生物之间系统发育关系

建立rRNA作为进化指标的意义:

1、使生物进化的研究围真正覆盖所有生物生物类群

2、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正确衡量生物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方法。

3、对探索生命起源及原始生命的发育进程提供了线索和理论依据。

4、突破了细菌分类仅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限制,建立了全新的微生物分类、鉴

定理论。

5、为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不

经培养直接对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研究

生理生化特征对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的意义:

1、生理生化特征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

2、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

3、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

4、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的多

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知识点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3类革兰氏阴性菌其大小和特性均介于通常的细菌和病毒之间

支原体:介于一般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生物。

特点:1、无细胞壁,细胞形态多变2、个体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3、菌落典型的“油煎荷包蛋“形状4、一般不是病菌(对人而言)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特点:1、某些性质与病毒相近2、从一种宿主传至另一宿主的特殊生活方式

衣原体: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特点:1、细胞结构与细菌类似2、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能通过细菌过滤器3、专性活细胞寄生

蓝细菌(G-):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以水为供氢体和电子受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化CO2为有机物的光合细菌。

特点:1、分布广2、形态差异大3、细胞中含有叶绿素4、具有原核生物典型的细胞结构5、营养简单、多数能固氮6、分泌粘液层7、无鞭毛,能在固体表面滑行进行趋光运动8、许多胞质中有气泡。

真菌的特点

1、有真核细胞核,细胞有丝分裂

2、有线粒体,无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种形式进行繁殖

4、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好氧

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流动孢子有1~2根鞭毛)

6、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

第十四章感染与免疫

名词解释

病原体: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感染:又称传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从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做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起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针对性排除或摧毁、灭活相关抗原的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

体液免疫:由B细胞分泌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由活化T细胞产生的特异杀伤或免疫炎症

辅助细胞:具有摄取、加工、提呈抗原给T细胞的能力的细胞

知识点

感染途径:(1)呼吸道(2)消化道(3)创伤(4)接触(5)垂直传播

Ig的功能:1、与抗原特异性结合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4、通过胎盘屏障形成新生儿的自然被动免疫。

外毒素与毒素的比较

外毒素毒素

产生菌G+ G-

化学成分蛋白质LPS

释放时间一般随时分泌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

致病特异性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不同病原菌的毒素作用基本相同

热稳定差强

制成类毒素能不能

抗原性完全抗原、抗原性强不完全性抗原、抗原性弱

毒性强弱

非特异免疫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屏障、体液屏障

生理屏障:1、表面屏障2、局部屏障3、共生菌群

体液屏障:1、补体系统2、干扰素3、溶菌酶

补体系统激活的3条途径

1、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C1,自C1至C9依次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

2、有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C3和B因子开始激活的途径—替代途径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C2和C4开始激活的途径—凝集素途径

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片段的功能:趋化、促进吞噬细胞的活化过程、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炎症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膜表面免疫分子和体液免疫分子两大类

膜表面免疫分子:膜表面抗原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抗原、粘附分子

体液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补充

名词解释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作用: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知识点

霉菌有性孢子繁殖的特点:

1、不如无性繁殖那么经常与普遍

2、有性繁殖方式因菌种不同而异,有的两条营养菌

丝就可以直接结合,有的由特殊的性细胞(器官)、配子囊或因配子囊产生的配子来相互交配形成有性孢子3、核配后一般立即进行减数分裂,因此菌体染色体数目为单倍体,双倍体仅限于接合子;4、霉菌的有性孢子包括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卵孢子、垣孢子抗性菌株的特点:

1、细胞质膜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进入细胞或进入细胞后被细胞主动排出

2、药物

作用靶位置改变3、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使抗生素失去活性4、抗性菌株发生

遗传变异,发生变异的菌株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以取代或部分取代原来的多聚体。

抗生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

2、要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样抗生素

3、不同抗生素混合使用;

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

5、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

微生物的保藏技术:1、传代培养保藏法2、冷冻保藏法3、干燥保藏法4其他:纸片保藏法、薄膜保藏法、寄生保藏法等

基本原理:使微生物的代水平降至最低达到休眠和完全休眠状态。

基本方法:从培养、水分、温度、氧等方面的控制

许多细菌成对:成链或簇形生长:eg: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磷壁酸的主要成分:甘油磷酸(干酪乳杆菌)或核糖醇磷酸(金葡萄芽孢杆菌)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1、肽聚糖2外膜(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3、外膜蛋白4、周质空间5、外膜与膜间的黏合位点。

真核鞭毛与纤毛的构造:鞭杆、基体及两者相连的过渡区组成

鞭杆的横切面呈“9+2”型,即中心有一对包在中央鞘相互平行的中央微管,其外围绕一圈(9个)微管二联体。

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物质:

1、有机:糖、有机酸(乳酸、脂肪酸)、酶、脂、烃、蛋白质、核酸等

2、无机:CO2、Na2CO

3、CaCO3等

微生物利用的氮源物质:

1、有机:蛋白胨、黄豆粉、玉米浆、牛肉膏、酵母浸膏等,蛋白类

2、无机:NH4CO

3、(NH4)2SO

4、N2

生长因子分类:

(1)维生素:硫胺素、泛酸、生物素

(2)氨基酸:甲硫氨酸、精氨酸、酪氨酸

(3)嘌呤和嘧啶:尿嘌呤、胸腺核苷

根据化能有机异养型利用有机物的性质不同分:腐生型和寄生型、兼性腐生型和兼性寄生型

水的功能:1、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2、参与细胞一系列化学反应3、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4、是良好的热导体5、维持细胞正常形态6、通过水合作用与脱水作用控制由多亚基组成的细胞结构。

古生菌与真核菌的区别:热原体属无细胞壁

缺壁细菌:1、实验室或宿主体形成:1)缺壁突变—L型细菌;

2)人工缺壁:a基本去尽:原生质体(G+)

B部分去壁:球状体(G-)

2、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古生菌的细胞质膜的特点:

1、亲水头与疏水尾间是通过醚键而不是酯键连接的

2、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存在多样性

3、存在着独特的单分子层膜或单、双分子层混合膜

4、细胞质膜上含有多种独特的脂质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多和交联度高,故遇乙醇或丙酮做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有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使其仍呈紫色。反之,G-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的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呈无色。这时经番红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使G-呈红色,而G+则呈紫色。

芽孢的结构:

1)胞外壁:脂蛋白

2)芽孢衣:疏水性蛋白

3)皮层:芽孢肽聚糖及DPA-G

4)核心:(1)芽孢壁:肽聚糖(2)芽孢质膜:磷脂、蛋白质(3)芽孢质:DPA-G、

核糖体、RNA和酶类(4)核区:DNA

芽孢的形成

1、DNA浓缩、束状染色质形成

2、细胞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为前

芽孢3、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辐射性提高4、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累积钙离子,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便折光率增高5、芽孢衣合成结束6、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7、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芽孢的萌发:活化、出芽和生长活化:可由短期热处理或用低PH,强氧化剂处理芽孢的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通透性很差和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有极强的导热性。

研究芽孢的意义:

1)芽孢是少数几属真细菌所特有的形态构造,因此,它的存在和特点成了细菌分类、

鉴定中的重要形态指标

2)代活动基本停止,其休眠期特别长,为产芽孢菌的长期保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高热耐热性和其他抗逆性,因此是否能消灭一些代表菌的芽孢成了衡量各种消毒灭

菌手段的重要指标。

芽孢萌发过程:

活化作用下(人为可用短期热处理或用低PH、强氧化剂处理)。芽孢衣中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发生可逆性变化,从而使芽孢的透性增高,随之促进与发育有关的蛋白质酶活化。接着,芽孢衣上的蛋白质逐步降解,外界阳离子不断进入皮层,于是皮层发生膨胀,溶解和消失。最后外界的水分不断进入芽孢的核心部位,使核心膨胀,各种酶类活化,并开始合成细胞壁。开始生长阶段,这时,芽孢核心部分开始迅速合成新的DNA,RNA和蛋白质,于是出现了发芽并很快转变成新的营养细胞。

原核鞭毛的结构:基体、钩形鞘、鞭毛丝。

G+与G-的区别:eg:枯草杆菌:G+仅有S和M两个环;而G-:S环、M环、L环和P环。

鞭毛丝和钩形鞘结构基本相同。

鞭毛的运动机制:“旋转论”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培养基含: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及能源。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中添加的其他成分:蔗糖、KNO 3

大肠杆菌培养基:葡糖糖、NH4HPO4

玉米浆:属速效氮源;黄豆粉和花生饼粉:属迟速氮源

常规灭菌:1.05kg/cm2、121.30C、、15~30min;合成培养基:0.56kg/cm2、11.60C、15~30min

比较项目燃烧生物氧化

反应步骤一步反应顺序严格的系列反应

条件激烈由酶催化、条件温和

产能形式热能、光能大部分为ATP

能量利用率低高初次与次级代的关系:1、存在围及产物类型不同2、对产生者自身的重要性不同3、同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关系明显不同4、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或遗传稳定性明显不同5、相关酶的专一性不同6、某些机体存在的二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代类型。

病毒的特点: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分子的特征。

2.一般病毒的毒粒只有一种核酸,为DNA或RNA

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统不全,不含催化能量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

宿主细胞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后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