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实际测量(教学参考)

四年级数学:实际测量(教学参考)

四年级数学:实际测量(教学参考)
四年级数学:实际测量(教学参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实际测量(教学参考)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

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

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

教学重点

使用工具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标杆三根,卷尺(或测绳)一条,木桩若干个.

2.课件“”.

3.印制直线测定记录.

组长(),小组成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宽.

说明:因为黑板的面积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它的长、宽.

2.如果要修建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操场,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浪费时间、结果不准确、形状不规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工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时都需要测量土地.测量士地的知识对于我们将来参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节课就学习的有关知识.(板书:)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较远的距离时,用来做标记.可以自制.通常把标杆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红白相间的颜色,目的是看起来明显.提问:为什么标杆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测绳.测定较近的距离时用的工具.测绳可以自制.制作时以米为单位量好

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

--------四年级 数 学 综 合 实 践课 教学重点: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简单的乐曲。 课前准备: 1、教学前要每组学生按活动要求准备两组容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活动的要求分别在两组容器里到水,在分别敲一敲,听听敲击时,每组各个容器发出的 1 教学器材:量杯、筷子,不同质料的容器若干件,相同的玻璃杯7个。 活动目标:1、结合升和毫升的知识,先通过敲敲听听,学生发现杯中盛 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 2、简单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3、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提高学习兴 趣。 4、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增强合作意识。

音同不同。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容器大小或盛水的多少对各个容器发音高低的影响,以便为制作“杯琴”准备。 2、制作“杯琴”时,教师要具体指导,引导学生耐心调试。可以启发学生在七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分别倒入不同的水,并借助自制的容器使每个杯里的水量依 次递增;在对照乐器发出的音作适当调整。但应注意要求不必过高。制成“杯 琴”后,要组织学生试着敲出乐曲,一起唱一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实验操作,体验琴声 (1)小组合作,敲 敲听听 1 . 在杯中倒入不同的水,敲,让学生听一听 2.你发现了什么? 3.杯子里水的多少不同,敲出的音也不同 4.小组试一试。 二、二次合作,量量填填 1.分别用多少毫升的水可以敲出do re mi ……这些不同的音呢? 2.小组敲一敲,听一听,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杯的编号 音名Do Re Mi Fa So La ti 3.我们可以把这些能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 2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号6 号 7 号

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四年级数学《营养午餐》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营养午餐合理搭配 二、活动背景 新课标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新的内容,目的就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 与实践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就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 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 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 学现实与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选材要就是学生熟悉 的,更重要的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营养午餐》就是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 与生活经验,安排的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与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就是合乎营养标准的 “营养午餐”,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 量与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2、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怎样的搭配才 就是合理的营养午餐。 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 四、活动研究过程 (一)小组确定选题 各班将学生分成小组,确定选题。学生通过自由组合,讨论后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 (二)商定研究方案 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出研究方案,然后进行 集体汇报,其余同学提出修改的意见,并进行反复的修改,最终确定方案,然后开题后就依据方案依序开展研究。 (三)开展采访调查 学生需要收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数据,其中一个方法就就是开展调查,调查对象范围东城区实验学校全体学生,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采访。然后进行数据的统计,最终得出相关的结果。

中班数学活动《测量》

中班数学活动《测量》 中班数学活动《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有趣的测量》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

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四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四篇 本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创设了估计、测量的情境,通过想一想、说一说,使他们充分展开推理,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⒋试一试 媒体出示燕子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⒌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幼儿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设计意图: 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活动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而且可以让幼儿从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我选择了适合本年龄阶段的这个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以往,我们都是要求孩子们在一个活动中既能较为正确地掌握测量方法,又能同时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的关系。然而,要让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是不太容易的。孩子人数多、环节又烦琐、沉闷,种种因素往往会让我们老师感到组织活动非常辛苦,时间难以把握,甚至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无法尽如人意。 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我们决定将这个活动分成两个课时来完成。这是第一课时,这

节课我们将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自由探索,发现并学会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同时我们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 那么,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散操作探索——集中交流——分散尝试——讨论归纳。 活动内容:学习自然测量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

小学数学北师大四年级下册实践活动和动手做教案设计_题型归纳

小学数学北师大四年级下册实践活动和动手做教案设计_题型归纳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第22-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 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 二、生活中的运用 第2题: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三、练一练: 第1题:通过“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亲自剪一刀,再说说是怎样剪的。 第2题:第(1)题,让学生实际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第(2)题,可以让学生画直线进行分割,除右边一个图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第课时: [教学内容]动手做(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重、难点] 1、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三角板。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 1、小组活动: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纸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该怎么办? 2、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法。 3、引导总结:认识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种高的画法。 二、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 由平行四边形的高认识梯形和三角形的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是如何得到的。 三、试一试: 第1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高。 第2题:通过图示,指导学生怎样用三角板画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高的过程。 四、练一练: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测量》.doc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测量》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 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目标: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时代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学会”到“会学”,即通过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而是更应通过自身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根据《规程》提出的“幼儿的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要求,结合本班幼儿对测量的认识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地将第1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2次测量的起点。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 幼儿主动参与自然测量的过程是重点,讨论发现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是难点 因为只有强调幼儿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益,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听、去思考,参与讨论,动手操作,最终获取知识经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由于测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幼儿对于测量的方法技巧,还较难掌握,幼儿独立、正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还有困难,因此,幼儿讨论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做了以下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在活动区里准备:木棍、纸条、曲别针、毛线、矿泉水瓶等。为幼儿创设探索操作的条件,为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服务。 2、教师操作的教具一套:为帮助幼儿突破难点准备的。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用尺量一量》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用尺量一量》含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用尺量一量》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萌发对测量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用尺量一量》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 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活动反思: 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测量教案吧。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2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 量工具首尾相接。 3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第三组用棍子或 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 记录下来。

4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 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 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 反思:1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我会测量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xx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我会测量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大一班 一、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详尽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晰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例外的结果? 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例外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方案_9

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活动对象:四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1、使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每小组一张设计图纸。 活动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过几天就是植树节了,老师将带领同学们植树,不过,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会根据植树要求“动脑筋,领树苗”。 活动二:探索规律。 1、实践操作,建立模型。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领多少棵树苗?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 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老师记录的这些数据,你会不会有所发现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们思考的结果互相说一说。(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3)班级汇报,总结规律 (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小结:在公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栽,那么,棵数=间隔数+1,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有一条12米长的小路,一小组要在小路的一边植树,要求每隔2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该领多少棵树苗呢?(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小结:安装路灯问题也是一种植树问题。 活动三、自主编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 小数与测量教案 沪教版

小数与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测量活动中,初步体会小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 2.初步感知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测量活动的情景图:同学们在进行测量活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果只用一条标有“m”刻度的纸带去量这些长度,结果又应该如何表示呢?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与测量 [教学说明:通过再现生活中的测量场景,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出示: 1.仔细观察,用一条只标有“m”刻度的纸带量一量黑板的底边,你发现了什么?(黑板底边的长度比1m长,比2m短)

2.思考:黑板的底边比1m 长, 比2m 短,想一想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长度究竟是多少米呢? 3.出示:把1m 平分成10分,每1小格代表101m ,也就是0.1m 。 4.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你又发现了什么? 5.继续把0.1m 平分成10份。每1小格就是0.01m 。你是怎么想的? 6.现在大家来说一说,黑板底边长到底是 多少米? 探究二: 1.出示:固体胶 2.固体胶的长度是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 3.固体胶的长度不到1分米,表示它的长度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铅笔 4.铅笔的长度是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 5.铅笔的长度的一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表示它的长度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探究三: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所要表示的长度不是整千米数、整米数等, 我们如何用小数来表示?(小组交流) [教学说明: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需要将测量所用的单位进行等分,形成更新的、更小的单位去测量。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小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用小数表示下图的测量结果。

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教案苏教版 实践活动课《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斜坡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践活动,进行收集整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3、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平滑的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量角器、实验报告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两幅图的意思。 第一幅图是用油桶运输柴油,利用木板斜坡,让油桶滚到地面上,不用人搬下来,这样可以省力。第二幅图是装卸木材时,利用斜坡使木材滚到地面,不用车子运,这样省力又省钱。 3、让学生再举一些像上面的例子。 (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4、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进一步思考: 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长度…… 5、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个方 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 (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意图:利用斜坡搬运物体是学生经常能见到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课内再现学生熟悉的情景,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同时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引发学生进行猜想 师: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教师让学生先

大班数学案例分析:测量(二)

大班数学案例分析:测量(二) 幼儿园大班数学案例分析:测量(二) “测量”是大班孩子非常喜欢也是他们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所以,在大班适当地安排一些测量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不断地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我就和孩子一起进行了一个“学习用非科学测量工具测量”的活动。首先,我作了充足的准备,给每个孩子设计了一份记录表,还准备了各种测量工具,让幼儿选择,今天活动我们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所以,我实际上上了两次,但这两次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和效果。其中我作了一些调整。 第一批孩子能力整体比较弱。所以,在开始的第一环节“用筷子去量桌子的高度”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有的孩子量的起点不对;有的孩子量了一段后接的不恰当,导致测量结果发生了偏差。经过交流、演示,孩子们都掌握了一种正确的测量方法,他们都知道量好一段用手指按住作为记号,接着再量一段,可是接下去的一个环节又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出示的记录纸上有四种东西:桌子、椅子、窗户、门,每种东西上分别用红线画出了被测量处,经过引导,孩子们基本上都能理解,而且实际操作时也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去量,问题出在记录上,孩子们缺乏记录的意识和方法,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记,不会用数字或其他方法去表示自己的操作结果。虽然我再三地提醒,但孩子们还是没有一种明确的方法。有的孩子手眼不协调,总是记不住量了几段;有的孩子记是记了,但是看不清楚,根本没有按照标记去记,张冠李戴;有的孩子记到了第二次记录的格子里去了。 所以,在第一次测量后的展示交流中,我没有和孩子重点交流测量的正确方法(基本上已掌握),而是和他们探讨一种更明了、更好的记录方法,然后再让他们去重新进行第二次测量。就这样,时间过得很快,本来还想接下去让孩子用其他量具去量,发现不同量具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的秘密,现在只能放到下一次了。 第二批孩子比第一批孩子相对来说能力较强,他们不用老师多指导、多演示就掌握了测量的方法,有的甚至还有创新。如田丹小朋友用铅笔在接口出作记号继续量;赵志豪小朋友用一只有颜色的小袋子按住接口作记号……为了让他们学习记录的方法,我给他们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就放手让他们去量了。这一组孩子思路比较清楚,基本上都能用数字或圆点记下所量的段数,而且对多了一段的“记法”也颇具匠心:徐创小朋友在椅子标记下的空格处写了一个数字2,并在2的上面画了一小段筷子的样子,他说是表示椅子量出来有两只筷子再多一小段;沈嘉琦小朋友同样写上了数字,只是把多出来的一段画在了数字的旁边,这样也一目了然;胥冰清小朋友没有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圆点来表示量的段数,这也是一种方法,同样值得肯定和鼓励。 虽然他们记得比较清楚,但是也出现了问题,有的孩子也和前一组的孩子一样,没有看清标记,自己随意记录;有的孩子对一下子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四种东西有点无所适从,总是手忙脚乱。随后,我们进行了运用多种测量工具来测量的活动,

数学活动:自然测量

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不同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迁移已有经验进行测量的学习。 3.能细心操作,会正确的表示物体的长度。 4.培养幼儿探索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教具:教学挂图32—26,腰带卡,实物腰带,边长为五厘米的正方形纸片6张,笔。 经验准备 幼儿指导什么叫自然测量,接触过自然测量的活动。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 1.教师出示实物腰带,请幼儿说一说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2.猜长短。 (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一条红色腰带,一条蓝色腰带,方片纸。(两条腰带横向摆放) (2)教师:麦思想要一条有5个方片纸那么长的腰带,你来猜一猜,哪条腰带是麦思想要的呢? (3)幼儿自由猜测,发表自己的意见。 (4)教师请猜测同一条腰带的幼儿坐在一起,全部幼儿分坐成两队。 二、问题解决 1.学习测量方法。 (1)教师: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猜测的结果呢? (2)引导幼儿思考并提出用方格纸测量出每条腰带的长度。 (3)教师:怎样测量呢?从那儿开始呢?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的测量经验,讲述测量的方法。 2.幼儿操作探索腰带的长度。 请幼儿取出腰带图卡和插塑积木,鼓励幼儿用多个积木接着排和用一个积木移动这两种方法进行测量,引导幼儿测量时要注意与腰带一端对齐,量具之间不能有空隙(如下图)

3.测量腰带长度。 (1)请幼儿介绍测量结果 用接着排的方法测量红腰带长度:从腰带的一头开始,将方格纸与腰带的一头对齐,一张一张沿着腰带接着排下去,一直到腰带的另一头。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腰带的旁边。 用移动测量并做标记的方法测量蓝腰带的长度:从蓝腰带的一头开始,将方格纸与腰带的一头对齐,量一次做一个标记,再移动方格纸量一次做一次标记,一直到腰带的另一头。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腰带的旁边。 (2)教师:现在可以知道每条腰带有几张方格子长了吧?哪条腰带是麦思想要的呢? (3)对照先前的猜测,师幼共同看着哪些幼儿的猜测是正确的,向他们鼓掌表示祝贺。 三、操作与拓展 1.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操作内容。 (1)测量文具:引导幼儿用插塑积木帮麦思和妹妹测量文具的长度,并将 结果记录在里。 ( 2 )测量距离:引导幼儿用移动测量并做标记的方法测量蜗牛爬行的距离, 并将结果记录在里。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分享交流。 (1)请幼儿交流用一个插塑积木移动测量时刅的问题或困难。 (2)请操作得好的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 (3)幼师共同小结在移动测量时要注意的事项。 4.拓展游戏。 (1)游戏:我的同伴有多高。 请幼儿两人一组,选择相同的自然工具,如,文具、书本等,从身体背部用移动测量的方法,测量同伴的身高并做记录。 (2)游戏:桌子有多长。 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用插塑积木测量桌子的边长。引导幼儿先用移动测量的方法,然后再用接着排的方法测量,验证移动测量方法测量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

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我们去秋游教学设计 古木镇中心学校黄子丽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逐步 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讨论这次秋游应该预收多少钱? 出示《告家长书》(电脑屏幕)。 教师:今天大家为什么这样兴奋呢?学生发言后出示课题“我们去秋游”。 请一位同学读《告家长书》。 教师提问:()读完《告家长书》,你对本次秋游活动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告家长书》上还缺少了哪些内容?学生发言。 教师:你能认为这次秋游活动每人应该预交多少钱呢? 学生发言。(可能会提出需要了解门票钱和车费问题) 教师:为了组织好这次秋游活动,林老师也作了一些准备工作, 对门票、车费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我收集到的信息有这些:荆川公园的门票价格是:成人:每人元 学生团体票(人以上):每人元 租车的价格是:元一辆,每辆大约容纳人。 教师提出要求:请你根据这些信息估计,这次秋游每人要交多少

钱?为什么?(同学们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并推选一人汇报) 活动二、研究怎样合理准备秋游食品。 、请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说说秋游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学生发言。 、教师:在这些准备工作中,你对哪项工作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那我们就来谈谈秋游食品的安排。 你们觉得安排秋游食品应该符合哪些条件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打出:卫生有营养价格合理自己喜欢。、出示表格及食品价格表,指导学生把秋游食品安排及花费填在表格中,并提出要求。()独立思考,选择你需要的食品,总价不超过元。 ()小组内交流汇报:你准备带哪些秋游食品,一共用了多少钱?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上前交流自己的午 餐安排情况。 、学生评价(主要在合理性、 营养搭配性、家庭承受能力方面) 活动三、解决划船问题。 、按自愿成立秋游活动小 组,每组人,推选组长名,组内讨论活动内容及分工情况。我的秋游食品安排 食品 名称单价数量总价合计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及反思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及反思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活动设计及反思 设计意图《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二、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活动教案:到底有多长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活动教案:到底有多长 设计思路: 测量是数学在真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从最近我园种植地里的甘蔗成熟后对甘蔗长度的讨论引发,内容抓住孩子的兴趣,贴近其最近发展区水平。活动中,从创设“很多——一个——没有”测量物的问题情境入手,步步推进,引导幼儿通过猜测讨论、观察比较、实验操作、交流分享等方法,帮助幼儿在与熟悉的自然测量物:树叶、胡萝卜等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和建构对测量的直接经验,积累学习感受,建构数学知识,同时也积累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与愿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测量物测量长度,感知多种测量方法。 2、引发幼儿对使用生活中常见自然物进行测量的兴趣。 重点:在探索中学习感受多种测量方法。 难点:测量工具只有一件时,怎样学会正确做标记的方法完成测量。 活动准备: ppt课件;树叶、胡萝卜若干;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问题:(价值分析: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种植地里的甘蔗宝宝,很想知道自己到底长得有多高?蚯蚓们是他的好朋友,大家自告奋勇来帮忙,为它量量到底已经长得多高了。 蚯蚓们开始到处找材料为甘蔗宝宝量身体,你们说可以找哪些材料呢? 二、根据故事情节,尝试使用不同的自然物进行测量(价值分析:多种测量方法、问题的设疑,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完成任务的快乐中,迎接新的挑战,积累对测量的直接经验。) (一)许多相同的树叶,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 ?从头至尾 ?树叶要像好朋友似的紧紧挨着 ?排成一直线 (二)一根胡萝卜,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关键问题:胡萝卜从哪里开始放?为什么要做记号? 分析测量要点: ?从头至尾 ?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一边量一边数 (三)没有材料,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当没有材料时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也能测量,是最简单、方便的测量工具。 三、经验拓展(价值分析:进一步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测量的关注,不断积累新经验) 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方便的测量好方法。如:尺等。 活动评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