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进度表

学期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 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 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 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 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 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 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 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 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小学音乐:人音版第11册 第四单元 劳动的歌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 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Volume 11 of the Human Voice Edition Unit 4 The Song Lesson of Labo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案 第四单元劳动的歌 教学 内容 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 设计 理念通过反复听辨,让学生逐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将劳动号子渗透到歌曲教学中,让孩子系统地了解有关“号子”的音乐知识。通过进行创编活动,进一步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

其中一首。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教学难点 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教学 资源 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播放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军民大生产》。2、师:这首热烈欢快的歌曲取材于甘肃东部的著名打夯号子《推炒面》。二、新课讲授1、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录音,设问:歌曲中出现了哪些记号?2、指导学生认识重音记号及上滑音记号,并带领学生演唱带有该记号的旋律。3、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词。4、师讲解衬词的唱法:衬词应唱得轻快些,突出歌曲的气氛。5、请学生随伴奏带演唱歌词,学唱中应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表现歌曲的情感。6、讲解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简称“号子”,是民间歌曲的一种类别,由伴随着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性劳动而产生。基本特征是紧密配合并完全依附于每一件劳动方式及其具体过程。号子的音乐常常是极精致地适应着那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韵律,同时具有粗犷奔放,热情豪迈,坚毅质朴,节奏鲜明,动力感强,音乐材料多重复使用,富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等特征。其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亦有独唱、对唱等形式。7、演唱中可鼓励学生设计演唱形式或参与表演。如:采用领唱、齐唱的形式演唱《军民大生产》。三、拓展延伸指导学生用《军民大生产》的曲调,创造性地即兴编配歌词和动作,并进行演唱。这种创作活动可以分小组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播放李大钊简介) 2.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翻开课文第58页,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瞅(chǒu)瞅暂(zàn)时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 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2.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的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 是哪件事? (时间顺序;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在法庭上,李大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并极力为家人开脱,保护家人。) 四、交流探讨,学习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品析人物语言。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3.感知“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 的紧急。 ,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睛”“恐怖” 4.全班交流。(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的态度对比。)

苏教版小学第四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1-2页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3-4页初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第5-7页练习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解答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是由直观到隐蔽,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解求商的思考。 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指导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学生在初学试商时,出现一些不顺利甚至错误并不奇怪。要把这些不顺利和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试商的方法和要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脉络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课时安排: 有余数的除法 2 练习一 3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汇总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1、四则运算 .......... ............ (6课时 1. 加法的意义 2. 减法的意义 3. 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乘法的意义 5. 除法的意义 6. 解决问题 2、观察物体 ..................... (4课时 1. 观察 1个几何组合体 2. 观察 3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 3、运算定律 ................. (6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19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小数与单位换算

5.小数的近似数 整理和复习 5、三角形 ................................. (4课时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 (6课时 1.小数加减法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7、图形的运动(二 ........................ (4课时 8、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 (6课时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营养午餐 .. ....... ... .. ...........1课时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 (4课时 10、总复习 ...................... ................(4课时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四则运算 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 0的运算。

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教案优选稿

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积累·运用四 教学目标: ①背诵和积累课外选编的成语。 ②阅读短文,练习讲故事。 ③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学会演讲的方法。 ④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演讲的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回忆成语故事背诵 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背成语、积累成语。 1. 听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成语的规律。 2. 学生齐读。 3. 师讲述反义的成语的特点。 4. 学生自由讨论。 5. 检查 6. 找带“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成语,看哪组写得多。

三、默写成语。 (二)阅读。 一、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1. 看图导入激趣。 ①播放影片后,猜成语。 2. 学生自读故事,完成自学要求。 ①把短文读正确、流利。 ②读懂故事内容,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同桌交流理解成语的方法。 ④体会《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汇报交流情况。 4. 练习讲故事。 ①讲故事要求。 ②自己练习讲。 ③同桌评议。 ④指明讲。 第二课时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课题:《年、月、日》(第1课时) 科目:数学主备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 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练习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年历卡片 修改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 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

苏教版小学第四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第四册数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0根小棒, 8个圆片, 11个三角形, 例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5”。 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 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 (1)汇报操作的情况,把相应的课件演示,同时将表格依次填写完整。 (2)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提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1)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新版PEP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Unit4 At the farm参考教案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通过农场里各种动物以及农作物的学习,从而展现了农场中缤纷多彩的生活。虽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但其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要求学生能用本单元的句型与单词进行有关农场里各种动物和各种农作物的表达。 2、单元教学重点:单词:sheep, hen, cow, horse, goat, lamb及其复数形式的表达;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四会单词及四会句子的掌握。 3、单元教学难点:字母组合or在单词中的发音。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农场上常见的牲畜和蔬菜,如:goat, sheep, horse, donkey, tomatoes, potatoes. 2、能够运用句型,如:What are they? Are they…?How many…?询问动物和蔬菜的名称及数量等。 3、能够根据图画,出一些农场常见的畜牲和蔬菜的名称。 三、单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音频、ppt课件,以及本单元的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动物图片。 3、教师提前在班班通上备好课,需要的素材资源收藏。 四、单元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请学生复述老师的话或是复述同学的回答,让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引起注意,让学生意识到要仔细听别人的说话。 2、对于学习还不错,但是不愿或害怕发言的学生,课堂中教师主动请他们表达其意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3、充分运用英语名、英文歌、儿歌、绕口令、顺口溜、谜语等,给予小学生语言感染的机会。还可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教案第四单元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四具体分析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 1

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3.例2(有余数除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6.例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已整理)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1节数数数的组成 【第一课时】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进行简单的估计。 2.在摆、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拐弯数的数法、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数呀?对,0-20。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些更大的数。 (二)新授 1.数人数 (1)同学们,这是兴趣小组美术组的同学,老师用一个小图片代表一个人,我们来数数有多少人? 图1 (2)这是音乐组的同学,请你以美术组为参照,估一估音乐组大约有多少人? 图2 你们估得对吗,我们一会儿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数出的结果怎么摆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我们就把10个人排成一行,一起来数一数音乐组的人数。 图3 刚才我们数的时候把10人排成一行,10个一就是一个十。 板书:10个一是十 一行有10人,3行是30人,加上剩下的4人就是34人。那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4里面有3个十和4个一 (3)这是航模组的同学,请你们看看有多少人? 图4 对,33人。能说说33的组成吗? (4)这是我们刚才数的3个小组的人,老师把他们放在了一起。请你10个10个的数一数共多少人?

图5 一行有10人,有这样的10行,共100人。板书:10个十是一百。 6 图 教师小结:你们真棒,在数人数的时候我们知道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2.数小羊 (1)你们看,草原上来了一群小羊,多少只呀? 图7 (2)草原上又来了一些羊,请你以这十只为参照估一下现在有多少只羊?估完后数一数,看看估得对吗? 图8 教师小结:数出10只圈一圈,10个十就是100,所以共100只羊。刚才都有谁估对了? 3.数学具 (1)请你摆一摆小棒 图9 小结:1根小棒表示1个一 (2)请你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图10 小结:10个一是1个十 (3)请你摆出10捆小棒(出示动画视频1) 小结:10个十是一百 (4)请你看动画说说35的组成。(出示动画视频2) 对,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5)请你看动画接着往后数。(出示动画视频3) (三)拓展延伸 (1)填一填 图11 ()个十和()个一是()。 图12 ()个十和()个一是()。 (2)估一估。 图13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1 彩虹 教学设计(完整版)

11 彩虹 ?教学目标 1.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衣字旁1个偏旁,会写“那、着”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3.感受儿童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作者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2.感受儿童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作者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借助字的特点识记生字。如,本课生字中有9个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记。又如,“拿”是会意字,合手为拿。还可以通过做动作、组词等方法来识记。 (2)写字:结合“高、兴、成”的书写,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字中写好笔画“点”。指导“到、那”这两个字的书写,可先用方块代替左、右两个部件,引导学生发现左宽右窄的字形特点,并指导书写。 2.朗读教学 第一,带有“的”字的复杂短语,比如:“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梳头用的那面镜子”。朗读指导时,可以先从较短的短语朗读,读出事物的特点,再逐层展开读,比如:“树上的秋千”——“门前树上的秋千”——“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逐层指导,把词组读正确,读明白。 第二,长句子的朗读指导。 (1)巩固前一课学过的读好长句子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长句子的正确停顿。 (2)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训练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如“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是三个连续的动作,通过朗读,感知“我”动作的先后顺序。 (3)读好长的问句。本课的长句子还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因此,还应引导学生在读好长句子的基础上读好问句,如,“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3.理解运用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 单位:荣和完小授课人:刘志军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课前准备: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小学数学第四册教案2[人教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 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案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案The teaching plan of unit 4 labor in volume 11 of human voice edition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四单元劳动的歌 教学 内容 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 设计 理念通过反复听辨,让学生逐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将劳动号子渗透到歌曲教学中,让孩子系统地了解有关“号子”的音乐知识。通过进行创编活动,进一步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教学难点 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教学 资源 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案认识方向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案认识方向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第4345页。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引起学生的反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构建方位知识,并且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方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指南针图,写有八个方向的长方形卡片,黑板上画好一个空白方向板;每个学生准备一块空白方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 2、提问:在我们平面图上是如何表述的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请在方向板上把它们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3、出示例图。(去除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公园) 提问: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4、讲述:小朋友们回答的真棒!在伟大的方向王国里,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还有四个方向,小朋友想认识吗?那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方向王国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东北 (1)在原图基础上出示超市。 提问:超市在汽车站的哪面?又在少年宫的哪面? 超市在学校的哪面呢? (2)同桌讨论,并要求说明理由。 (3)指名说。(因为汽车站在学校的北面,少年宫在学校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下学期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主要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知识。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

第11册第四单元教案

12 姥姥的剪纸 一、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读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二、学情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还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 三、教学要求: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四、教学重难点: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3.亮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