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炼字炼句赏诗,体验诗情,并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2课时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 现代诗两首(教案)

3*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秋天让你想到了什么?(落叶丰收) 2.从古至今,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他们笔下的秋天会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天的诗。(出示课件1)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3*现代诗二首) 设计意图: 激趣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2:“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 2.分小节读诗歌。 设计意图: 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3,学生自读诗歌。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4,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导朗读,师生评价。 2.出示课件5,赏析《秋晚的江上》。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秋晚的江上景色的。出示课件6:《秋晚的江上》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所看到的景色。这景色好比一幅画,但这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儿、斜阳、头白的芦苇) (板书:归巢的鸟儿斜阳芦苇美景)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诗句描绘的意境。 3.出示课件7,欣赏古诗《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自由读几遍诗歌,把字音读准确,把诗歌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的情景。) (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设计意图: 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意境。

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课件。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斜阳芦苇—美景花牛歌:睡觉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4现代诗二首 教案

14 现代诗二首 纸船 ——寄母亲 教材分析: 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是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以纸船为题,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2.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1.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2.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真挚情感,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设计理念: 《纸船》是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一往深情却又并不完美。 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4现代诗二首

14 现代诗二首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元:感谢生活中有你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是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以纸船为题,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的表达训练。 课前准备:

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太阳礼赞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 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抒情 澎湃的激情 对美好祖国的追求 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 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部编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案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2、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这样一幅美景之下,会有怎样的文字呢?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3、提出问题 ①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明确:归鸟、夕阳、芦苇 ②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

兴人。“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四、分析诗歌 1.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明确:鸟儿归巢,倦了。 2.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绮丽的想象。 3.问题:“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问题:“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问题: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明确: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问题: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了。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六、小结 在这首小诗中出现的“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一瞬”,不过是得益于“阳光”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上的“归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赧。在这仿佛自然天成,并不经意的收句中,竟也隐含着这样的人生启迪,这无疑又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这首小诗的意蕴空间。

八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

《长城谣》教学实录 (附教学后记及教研室点评) 执教者:平远县茅坪中学刘琼媛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活动性语文教学法(以探究质疑法为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唱《长城长》)“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课件展示作者生平,突出她的祖籍,家乡。)(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二、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全诗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对诗歌做简要赏析,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精炼的语言。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诗歌了解) 各位学员,“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此时的中国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用新的诗歌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都说诗歌是最能传递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处于不同时期的三位诗人的作品,看看这几首诗分别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幻灯片呈现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让学员对现代诗歌做一简单的了解。) 二、诗歌吟诵: 1、朗读指导: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注意在体味各自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体会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再别康桥》: 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和语调很重要。语调: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3、正音解词:荡漾(yàng)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青荇(xìng):绿色的水草。 招摇:原本贬义。这里是逍遥的意思, 表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的:光润的样子。 漫溯(sù):悠闲地溯流而上。 斑斓(lán):灿烂多彩。 笙箫(shēngxīao):两种管乐器。 4、听录音朗读 5、学员齐读,个别朗读 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员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多读,让学员自己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三、诗歌作者: (一)、徐志摩: 1、徐志摩其人及代表作: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名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20岁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5) 22岁赴美留学。( 1918) 24岁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两年后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26岁时,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30岁与陆小曼结婚。

《现代诗》教案(1)

《现代诗》教案Teaching plan of modern poetry

《现代诗》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现代诗两首》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反复 2.朗读 3.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4.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5.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等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2.助读资料:走近作者 (1)刘大白(1880年—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2)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

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 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重点) 5.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四、品读释疑 1.读一读 秋江的晚上,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归巢的鸟儿, 2.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现代诗两首 (1)

《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反复2.朗读,3.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4.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5.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

最新语文教案:现代诗两首

最新语文教案: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 教案 课题:《现代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三维):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 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长城谣》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 起敕(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

《现代诗二首》练习题

《现代诗二首》练习题 随堂训练与积累 【基础锤炼】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各种形状的彩灯将大渡口的夜晚映衬得五彩bān lán(),格外耀眼。 (2)竹可以为箭、为shēng xiāo()、为篱笆,又可以入食入药,足以医治我陋劣无用之心病,展现生命本有之独特价值。 2.(1)《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之情。 (2)《再别康桥》作者是,诗人通过、、等寻常的意象,向读者展示了,表现出诗人之情,写出了诗人对、和的追求。 3.写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 (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4.分析下面这个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5.“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招摇”能否换成“摇摆”?为什么? 【课内精读】 读《回延安》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诗人追忆当年延安的生活,有什么用意? 7.这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再别康桥》,回答下面的问题。 8.诗中写道“但我不能放歌”,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 9.《再别康桥》中,作者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听,听,故乡的恬静 桂悠然 我的老家是永州境内的一座高山萦绕的村庄。往山里望去,满眼所致,尽是绿。墨绿、深绿、黄绿、浅绿、嫩绿……绿在我心,我在绿中。当镜头聚焦到这一块翠绿,身后的深绿,墨绿,浅绿,一

现代诗教案设计

现代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寓抽象于形象的写法;富有哲理性的诗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丰富的想像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四)美育渗透点 欣赏诗中表现出的文学美和图画的色彩美以及这首哲理诗意蕴 深广的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学习前面几首诗的方法自读本诗,通过质疑讨论,解读全诗。在此基础上迁移创 新。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2.难点:富抽象于形象的写法。 3.疑点:富有哲理性诗句的含义。 4.解决方法:讲解、思考辩论。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揣摩本诗的感情基调。 2.讨论、理解全诗。 3.迁移创新、拓展阅读(见随堂练习)。 4.播放舒缓怡人的音乐,找一名音质醇美的女同学朗读三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人寓抽象于形象的写法。 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勾画字词 赐cì帧zhèng(旧读)溺nì 帧:量词,幅(用于字画等) 2.大声朗颂,领悟诗的思想内涵。 3.提问:闻一多在美国是专攻绘画的,但这首诗不是讲的绘画技巧,他是用绘画理论解释了什么? 用绘画理论解释了生命的意义,是很新颖的。 (三)教学过程 1.提问:诗是对生命的探求。诗人在三重关系中思考人生的意

义:生命与色彩、色彩与意义、生命与意义。诗人认为,生命自身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作者认为,它“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同学们,如何让这张白纸有价值呢?画上美丽的色彩。 2.提问: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呢? 明确:要有具体的生活现象。 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现象之中,正是因为有了各种生活的现象,才使生命具有了具体的内涵,而生活的现象就是直观中的各种色彩。 3.提问:作者用哪些色彩让人们去思考人生意义的? 由生活中的各处色彩,通过人的直感与直觉,人才具有了各种精神上的感受。 绿色是新生的象征,使人类具有了发展的观念与追求发展的欲望。 红色是热色,使人感到精神振奋,产生了各种热烈的情感。 黄色是极亮的色彩,它代表了人类的忠义观念,像赤诚的心,坦白无私,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出来。 蓝色是柔和的、平静的,具有高洁的意义,能净化人的灵魂。 粉红色是娇嫩美艳的,是蓓蕾的花色,会越变越鲜艳美丽,故使人充满希望。 灰白色是灰暗而又清淡的,能使人产生悲哀的感觉。 黑色使人感到心情沉重、绝望,象征着生命的终结。 4.提问:以上形象的描写离含了什么哲理? 人除了直感直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生活内容,但这直感直觉中

冀教版五年级上语文课课练及答案-14现代诗二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及答案 (冀教版) 14.现代诗二首 一、多音字组词 ()() 卷载 ()()二、比一比组词 妄()沾()淌() 忘()站()倘() 三、按原文填空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不要。这是,,求它。 四、请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日夜私念()托物严情() 如梦出醒()一口同声() 窘然不同()随波注流() 风驰电制()巧无声息()五、仿写句子。 例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仿写:父爱是 父爱是 六、品味《纸船》。 1.《纸船——寄母亲》的作者是我国女 作家________,作者叠纸船是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 2.《纸船》的作者是___________诗人 __________,诗人做纸船是希望 “______________”。(引用诗句回答) 3.《纸船——寄母亲》里“我要它到的 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纸船》里“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 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为了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纸船——寄母亲》揭示中心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纸船——寄母亲》一诗中“纸船” 象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断句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 总是/留着/一一留着, C.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D.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七、冰心借用纸船表达自己对母亲、对祖国的思

现代诗二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 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和习作练习。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炼字炼句赏诗,体验诗情,并学会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爱。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情境渲染、走近诗境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纸船)你们叠过纸船吗?说一说你叠纸船的情景。 学生情感激发上来后,随机导入: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她就是已故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1923 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满怀深情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一同随着纸船,伴着音乐声声,漂洋过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初步朗诵,感知诗情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2. 指名读,学生进行评价。 3. 欣赏配乐朗诵,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过渡:爱是冰心永恒的主题,她在国外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对母爱的怀念中,所以这三年中她常常为母爱放歌。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去感受冰心奶奶对母亲的这份难舍之情。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 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诗歌中描绘的情景,想一想: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 勾画相关词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点: ⑴冰心很爱母亲。从“从不肯、总是留着、一只一只……”这些词都可以看出冰心叠了很多很多的纸船,因为小船代表她对母亲的爱,叠的越多,越能表达对母亲的爱之深切。 教师补充资料:在冰心的眼里,母亲又是一位极为温柔娴静女性。她从不打骂孩子,总是用温言软语劝说孩子,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孩子。冰心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女儿,母亲更视她为掌上明珠。母女俩常常依偎在一起,悄悄地说着知心话。小冰心就是这样一直沐浴在母爱那温柔深沉的海洋里。母亲慈爱的关怀,犹如点点春雨滋润着冰心童年的心田,积淀成绵绵不尽的情愫,以后每当她提笔行文,这情愫就如淙淙清泉汩汩流淌,形成了一篇篇、一首首母爱的赞美诗! (2) 对母亲的思念之深、之切。“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它载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作者只是通过不停叠纸船这一动作,“不灰心”的“每天叠着”体现女儿对母亲的思念之深、之切,对母亲这种爱的强烈、诚挚。 教师补充资料: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 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 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 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3) 远离母亲的思念与悲哀。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教师补充资料:在冰心的心目中母亲是个最“无我”的人,冰心一直努力以母亲为榜样,学习处世做人的道理。“海样深沉,火样热烈! ”这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对母亲发 自内心而又深情的赞美。冰心是一位至真诚的母爱讴歌者。她的许多作品,都用美丽的词句赞颂这海一般深沉、冰一般纯洁、火一般热烈的母爱! 在冰心的心目中,山塌地陷总有时,天荒地老总有期,世事沧桑总可变,只有一样东西不会毁灭,那就是母爱! 因为冰心 就有一个最挚爱仁慈的母亲,也是“世界上最好母亲的最好一个”。冰心,这位世纪的同龄人,多福高寿的女作家,在她90 余年生涯中,也许记忆的大海能刷往事的回忆,也许历史的风尘能掩埋岁月的痕迹,但冰心永远不会忘记她的母亲! 师: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 远离母亲的游子,寄希望于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