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

目录

前言 4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

(一)优势条件 4

(二)机遇和挑战 5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6

(二)战略定位 6

(三)发展目标 7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

(一)优化总体布局 8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

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

(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

(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

(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

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

(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

(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

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

前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规划期为2009—2015 年,展望到2020 年。

本规划是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亚太地区重要门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体制比较完善。

城镇体系完整。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如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

(二)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但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合理,;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产业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结构还需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这些都给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中心建设,打造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发展目标。

到 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 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 48%(核心区 50%),城镇化水平达到 67%(核心区 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核心区 3%)。

到 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10000元(核心区 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 53%(核心区 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 75%左右)。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一)优化总体布局。

建设以上海为发展核心,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湾发展带,沿海发展带,宁湖杭沿线发展带,沿湖发展带,沿东陇海线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核心区发展。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加快连云港、盐城、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依托上海设在盐城的三个农场、强化核心区与苏北、浙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提升上海核心地位,加强嘉定新城、松江新城、临港新城建设。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如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

2、增强其他重要城市实力。如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宿迁,温州,金华,衢州,丽水;

3、鼓励发展中小城镇。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调控城镇人口规模。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提高城乡规划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上海重点发展成为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苏北和浙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或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等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加强区内外产业配套协作,以上海为龙头,沿沪宁、沪杭甬线及沿江、沿湾和沿海集聚发展。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州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城市的合理分布和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良好品德。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 生:…… 师:歌词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呢?(展示邓小平的图)他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在我国的哪里?(珠江三角洲)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在地理学上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展示珠江三角洲今昔对比图)(城市化)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进入主题]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要求:生打开书70页,预习第一自然段。师板书: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师: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促进)师展示:工业化相互促进城市化 师:工业化与城市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推动作用) 师展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师:说到城市化大家并不陌生吧!那回忆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起步上、水平上以及当前的发展速度上各有什么特点? 生:…… 师:一般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生:…… 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 二、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珠三角区域分析

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的一些整理及思考 规划0902 U200913410 文婷 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发展特色及存在问题简要分析 个人思考及启发 一.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珠三角的原始概念主要是基于地理上的考虑。划界的基本原则是三角洲形成的天然机制,本质上是潮汐和水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实现从增长到发展,具体说是从一个经济区到巨型都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不断出台各种有效措施。 第一个是1985年中央和省级政府提出了一项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战略思想,确定哪些县根据深圳市的政策可以享有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待遇。正式划定的区域涉及2.28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个中型城市和13个当时的县。那时,由政府确定的三角洲通常被称为“内三角洲”或“小三角洲”。 后来的战略规划则是对当时确认界限的不断延伸。由于原来的三角洲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变得更有活力,1987年11月国务院宣布,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增加3 个城市和8 个县,以加速三角洲周围山区的经济增长。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莞、中山两个中等城市和顺德、南海两个县级市开始被戏称为该地区的“四小龙”,媲美东亚著名的“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 加速的增长和发展让人艳羡不已,其他城市纷纷要求加入,一个整合意义上的三角洲要求重新划定。在1994 年后,广东省政府启动了一项珠三角地区战略规划,此次划定的珠三角覆盖了41,596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力图将之规划为巨型都市群。除了广州、深圳、珠海等10 个中型城市,还包括大约15个县级市。自此,小三角洲已更名为大三角洲。 在1996 年出版的总规划中,首次强调了基于仔细规划的功能系统和空间整合的区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广州—深圳和广州—珠海两个经济发展轴心或走廊以及中心区、东海岸区和西海岸区三个都市圈的形成。三角洲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结合作为都市空间发展条件的地区内部连接,一个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学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考察报告(1)

学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考察 报告(1) 同志们: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是根据省委、威海市委的要求进行的,是落实我们年前的经济工作会议、年后的总结表彰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也是推动“和谐机关建设年”、“企业发展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进行一个月思想解放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对照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谋发展,通过学观念、学方法,更好地落实全年目标思路。 三天来,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江苏省的昆山市、常熟市、江阴市,浙江省的海宁市、海盐县和上海市的闵行区,重点学习了引进外资、临港经济、园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核电事业和城市建设等经验做法。近几年我们多次学江浙沪,每一次都有新的震撼、新的收获、新的体会,从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感想很多、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应该说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通过考察看特点,进一步学习先进地区的新经验去年4月份,我们在省内参观考察总结出“大、高、快、活、新”五个特点,这次江浙沪三日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大”,主要体现为七个“大”: 发展速度快、总量大。

在宏观环境有利时,这些地区能够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他们仍然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昆山市财政总收入由88年的1亿元到98年的10亿元用了10年时间,由98年的10亿元到20XX年的1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20XX年的100亿元到20XX年突破200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去年达到亿元,在江苏省县级市实现三连冠。常熟市去年亿元,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分别是我们的倍和倍;江阴市去年GDP达到1190亿元,财政总收入19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近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海盐县在建核电站的20年间,GDP增长了约200倍,去年核电产值约占GDP的1/3左右,核电税收收入分别占国税、地税总收入的3/5和1/4。 产业结构优、后劲大。 6市非常注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后劲越来越强。昆山市重点提升IT、精密机械两大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全市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4%,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3%。江阴市抓住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机遇,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建设临港新城,发展临港经济,去年金属材料、港口物流、景澄物流3家物流公司销售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2012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试行)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 1 总则 (1) 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 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 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 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 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 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 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4) 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5) 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7) 附图 (19) 附表 (22)

1 总则 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1.0.3本指引主要针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工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各城市。 1.0.4区域绿道(省立)是区域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区域绿地统一规划布局。 1.0.5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渔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依法履行职责。 1.0.6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广东省以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0.7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可参照本指引。 1.0.8本指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区域绿道(省立)的义务;有权监督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检举违反区域绿道(省立)规划的行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 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华东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 一、区域产业概况 (一)产业概况 华东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力最强、规模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以及中西部区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产业规模占到全国的95%以上,而长三角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合理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丰富的产业人才等优势,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保持其高速发展的势头。新建成以及正在建设的各个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投资,发展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一整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及完整的集成电路周边服务产业和配套设施,如物流等,成为这一区域主要的发展目标。 2007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区分布 “长三角”在全国7个国家IC设计业产业化基地中占3个,即上海、无锡、杭州;在全国国家级IC设计人才培训基地中,区内也占5个,即上海交大、复旦、东南、浙大、同济。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包括土地、跟进投资、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上海设立金桥、张江、外高桥等高科技园区。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2007年集成电路产值达到223亿元,无锡主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南京的江宁开发区的江宁微电子产业园也动工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浙江省宁波保税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杭州高新区成为第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集中扶持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使

得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2008年国内集成电路十大企业中区域内企业 2008年十大设计企业 2008年十大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制造企业2008年十大封装测试企业二、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分析 (一)产业概述 江苏省半导体产业群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位居长三角腹地,气候温暖、地理环境优越,人财物资源丰富,是发展半导体产业最佳地域。江苏半导体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祥地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无锡集中投资“六〃五”、“七〃五”和“九О八”工程,实现了我国集成电路大生产,积累了IC晶圆制造的经验,培养了大批IC骨干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通过近二十年的追求与发展,江苏半导体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现拥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无锡新区,常州新区、南京江宁开发区等国家和省级信息化产业基地。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中电科技第55所、58所等院所及和舰科技、无锡海力士、无锡华润、华润华晶、华润矽科、华润上华半导体、华润安盛、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常州柏玛、扬州晶来及苏州的三星、瑞萨、英飞凌、东芝、飞利浦、AMD、飞速、瑞红、贺利氏(常熟)、无锡东芝半导体、英飞凌、万立电子、无锡红光、KEC、江苏东光等众多著名大公司,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最骨干企业和产业基地,带动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7年江苏省IC产业已占到全国IC产业销售收入的44.2%,稳居全国IC产业之首。其中IC封测业已超过一半,达到58.1%,IC晶圆业也超全国1/3有余。 1. 制造业技术水平高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

广州地铁及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2009年12月) 本文根据二○○九年十二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写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后称《规划》来编辑。 《规划》包括轨道交通、公路、港口、航道、民用机场等,不包括管道。 《规划》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九市,并考虑与港澳地区和周边地区的衔接。规划期至2020年。 本文以广州地铁及城际轨道交通(含部分国铁)为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年多来,轨道交通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京广、京九、广深、广茂为主要干线的铁路骨架;武广、厦深、贵广、南广、广深港等干线铁路及广珠、广佛、穗莞深、佛肇等城际轨道交通正在建设;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足,网络布局不完善,铁路网络规模小,运输通道能力不足,珠江口西岸地区尚无铁路运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和快速干线铁路网络架构。到2012年,城际轨道交通营运里程约达580公里。 到2020年,全面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三角紧密相连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三环八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公交“一卡通”全面延伸到城际轨道等公共交通领域,一体化管理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到2020年,城际轨道交通营运里程约达1480公里。 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2012年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域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2020形成“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并以此为骨干形成区域快速公交走廊。重点建设广州-东莞-深圳、广州—珠海、广州-佛山、佛山-肇庆、东莞-惠州、佛山—东莞、广州-佛山-江门-珠海、广州-清远、深圳-惠州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 二是进一步完善干线铁路网络。2012年实现珠江三角洲地级以上市通铁路,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与周边地区紧密衔接的铁路运输网络。2020年珠江三角洲铁路网络更趋完善,运输能力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加快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珠铁路等项目。 三是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继续推进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2年,广州和深圳基本形成通达性强、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民航机场集疏运系统方面,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重点推进广州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广清城际轨道项目、肇庆至花都高速公路、广州北三环高速公路珠外环高速等项目建设;深圳机场重点推进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情况和产业布局

一、长三角招商地图 研究方法:基于产业转移是目前我国产业的主要趋势,我们将研究长三角五大一、二线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哪些产业面临转移出去,这些产业都分布在该城市哪些区域(园区),作为这个城市产业地产商未来做异地产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客户地图。 同时我们结合了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长江经济带五大产业集群及产业转移指南》,指南指出长江经济带将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构建“一轴一带、五圈五群”产业发展格局。指南里列出了各地区承接五大产业集群转移的主要载体及优先承接方向。 1.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据上海统计局发布的上海产业转移情况介绍,上海外移产业逐渐呈现分化趋势,并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转移方式。从转移类型上看,上海对外转移项目逐渐分化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集中在具备空间布局能力、自主创新实力、价值链延伸要求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或企业,以汽车、精品钢材等行业为

代表; 而另一类则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环境损耗型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纺织业、小钢铁、小化工、铅蓄电池等行业为代表。上海对外产业转移的行业有:电子信息、汽车和钢铁,以及政府推动“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项目淘汰或转移:金属加工制品和四大工艺、传统机械、纺织印染和服装、化工和危化。

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

2.南京的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近年来,南京陆续出台了“江南绕城公路以内工业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四大片区区域工业项目限批”“化工类项目投资不低于2亿元且全部进入南京化工园”等严格的项目准入政策,并重点推进了高世代液晶面板、中新科技岛等产业转型项目,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