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1 秋天

教学目标: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2、认识三个偏旁,会认十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练习用“秋天”“一会儿”口头造句

5、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三个平偏旁,会认十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生字词。 2、初步认识自然段 3、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谁愿意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季节,你为什

么喜欢这个季节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在文中圈画生字

3、请我们的生字宝宝一起出来跟我们见见面吧(秋、到、了、气、片、来、蓝、高、飞、会、个)自己练习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认识带拼音的词语:秋天、天气、树叶、天空、蓝色、一片、南飞

5、我们把生字宝宝放到课文中看你们会不会读

三、再读课文

1、认识自然段

教师介绍自认段:一篇课文通常是由几个或者一个自然段组成的自然段是一种段的表现形式,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也就是两个字的位置,这样的段就叫做自然段。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是怎么找到他的。

2、分自然段朗读

(1)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讲了什么?生带着问题自己练读,后教师指明读。

(2)读读第二自然段。先练习,后指明读

(3)指三名同学读,后全班读

1 秋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会写四个生字。 2、练习用“秋天”“一会儿”口头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会写四个生字、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复习词语

开火车读词语卡片。秋天天气一片片树叶叶子飞来一会儿一个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2.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占格位置的不同。引导学生明确“大”像人的正面,有手有脚。要先写长横,再写“人”。长横在横中线偏上位置,“人”从上半格的中间处起笔,撇高捺低,但相差不是很大,都从竖中线上起笔。

(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三、指导背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2.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3.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1)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大雁南飞)

(2)课件出示句式:一会儿……一会儿……。

(3)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想一想你见过的秋天景色,用几句话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给画起个名字。2.说话练习。秋天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船、两、尖、看、见、闪、星;认识新笔画:横折弯;认识舟字旁、

目字底和小字头,说出它们的名称,学会书写;理解“月儿”“两头”“看见”“星星”“弯弯”“闪闪”“蓝蓝”等词语;会用“我看见”例说句子。

2、会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学会想象,初步培养观察天空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月儿比喻成了小船;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开火车”认读与课文有关的熟字:门、人、大、小、目、手、儿、在、里。

2、指名认读音节:shan liang chuan jian xing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很有趣的儿歌:《小小的船》,读题。

2、教学“船”。

船:左右结构,左边是“舟—zhou zi pang”,“舟”像一只小船的船身,中间的一横像船桨舟字旁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一提不要出“船身”。

3、你们看见过什么船,在哪儿看见过?课文中说的小小的船是什么船呢?听老

4、师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出示投影,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课文朗读。谁能说说书上说的船指什么?。

四、引导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

2、看看课文有几行,有几句?

3、指名逐行读,共同评议正音。

4、组词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5、看图说话:小姑娘坐在“小小的船”里看见了什么?(板书:看见)

6、教学“看、见”

看:先写一个“手”,把竖钩改成撇,下面写个“目—目字旁”。

见:注意里面的撇应写在竖中线上。

五、指导书写。抄写要写的生字

2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月儿”“两头”“看见”“星星”“弯弯”“闪闪”“蓝蓝”等词语;会用“我看见”例说句子。 2、会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和新教的偏旁。

2、指名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教学生字。

1、指名读第1句。

①“两”第三声,要读准;“弯弯”“小小”“两”“尖”要读重音。

②跟“弯”相反的词是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请看图说说。为什么说它像小船?

○3口头填空。()的月儿()的船,()的船儿()尖。

○4指导朗读。这月儿弯弯的、黄黄的、两头尖尖的,多可爱啊!要读出月儿非常可爱的样子。

2、教学第2句。

①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我、小、坐、只、闪闪、蓝蓝”要读重音。

○2“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了什么?

比较句子: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两句话什么地方不同?课文中为什么说“只看见”?“闪闪”是什么意思?

④口头填空: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的星星()的天。

⑤训练说话。要是坐在船里的这个“我”是你,你会觉得怎么样?(有条件可抽动投影片,

使“船儿”动起来。)

⑥朗读指导。在蓝蓝的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的,多美呀!谁能满脸带笑地来读这一句。

3、朗读全文。

三、指导朗读和背诵。

1、配音朗读,培养学生情感,学习有感情朗读。(可适当加些动作)

2、出示投影。让我们也坐坐像小船似的月儿,上天去看看,看见了什么?

3、有感情地个别背诵和齐背。

四、作业指导。背诵课文

板书:

教学反思:

3江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

三、精读课文

1.学习诗的一、二行。

(1)指名朗读诗的一、二行。

(2)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3)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学习诗的后五行。

(1)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思考: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2)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游动的?哪些地方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

指导反复朗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

课件展示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鱼儿的快乐和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理解方位词:东、南、西、北,并让学生动手画出方位图。这里的东南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

展开想象:鱼儿在莲叶间游玩,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教师揭示: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南、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五、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3 江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

1.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1)记住字形。

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识记生字。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和熟字来分析记忆字形。“可”:有五笔。扩词:可爱、可口、可以。

“江”:三点水加“工”。江与水有关,所以有三点水。口头组词: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

“采”:上下结构,采要用手,注意上面是一个爪字头。口头组词:采花……

“鱼”:下边的一横是“鱼”的尾巴,利用课件展示。口头组词:鱼儿、鱼尾巴……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三、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

4 四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

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②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

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新型生生关系)

3.反馈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

①指名说、带读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练一练,连一连:

Yuan shi dui jiu shou xia ye xue dong du qiu

对说是叶圆夏秋雪肚就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2、学写"七、八、九、无"4个字

①读读"七、八、九、无"4个字

②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一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

的大小

③写一写这四个生字

四、小结:本节课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下节课解决。

4 四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诵读、合作表演读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放背景音乐。

3、评价。(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好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本环节和刚才的小组汇报可有机的结合,教师酌情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记一记。自由准备,全班背诵。(轮流起立把一篇文章背完)

三、拓展作业

说说画画: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挑战题:读读下面的儿歌,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春雷唤醒了桃花。

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

冬雪铺满了大地。

四、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小诗,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教学重点:1.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的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2.能讲清楚想和谁交朋友及原因;能在交际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学会自我赏识及赏识他人;能愉快和谐地和他人进行沟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激趣:同学们,从坐姿上老师就能看出你们个个都是会学习、爱学习的好孩子。那么,我可要考考你们喽!请听题:从入学到今天,你都取得了哪些进步?

来,我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和你分享我的进步)

1.分享小朋友成长的快乐。

(1)学生们根据自己开学以来的表现,说一说自己取得了哪些进步。可以说学到的知识,可以说学会的本领,例如:踢毽子、跳绳、排球……分享自己的点滴进步,做到声音洪亮,说话流利,不能重复。

生1:我学会了拼音。

生2:我学习了很多生字,还会写呢!

生3:体育课上,我学会了怎样踢毽子,老师还表扬我了,我特别高兴!

生4:我把自己喜欢的书借给了朱明明同学。

(2)师小结:同学们,分享了你们的进步,老师打心眼儿里佩服你们,所以我特别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谁能说好这句——“我们做朋友”,谁就是我的好朋友了。

2.板书课题或出示课件,训练学生说话:我们做朋友。

课件出示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说出“我们做朋友”五个字。

(2)声音要洪亮。

生1:我们做朋友。

生2:我们做朋友!

3.说话训练。(课件出示:我和老师做朋友)

二、看优点,选朋友

1.过渡:看完了幻灯片,又听了那么多小朋友的介绍,我想同学们心中肯定都有了自己的好友目标,那么,你想和谁成为好朋友呢?让我们进入交友第二步:看优点,选朋友。

2.多媒体课件出示:我想和( )交朋友,因为他(她)( )。我还想和( )交朋友,因为他(她)( )。

3.学生认真看大屏幕,细心听老师读要求。参照大屏幕上的句式,大声读出你选择的朋友和选择他的原因。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拼读、对比发现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奥秘,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认读四季及景物名称的词语,激发学生说出喜欢的词语,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话。3.通过和大人一起读书的活动,巩固拼音,提高阅读能力,并激发读书的兴趣。

难点:通过《展示台》,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七字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点明主题,激发学习兴趣学习“识字加油站”

1.导语:拼读音节很有趣,因为能考查出哪个小朋友最细心,最认真。请看屏幕中的这几个音节,谁能准确地拼读并发现生字间隐藏的小秘密?

2.学生独自拼读音节,并找一找其中的秘密。发现生字间的秘密。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拼读,其他同学指出这些字一对一对的,都是反义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读儿歌,并在儿歌中找到反义词,画一画。

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多对少,老对少。来对去,男对女。

黑对白,里对外。高对低,粗对细。

三、学习“字词句运用”

1.课件出示书中的“读一读说一说”中的词语。读读这些词语,你读后有什么发现?

(1)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词语,引导他们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随机点拨)

(2)学生在小组内互读认读的词语,并解决自己读不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引读这些词语。

四季都很美,让我们记住它们——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们周围的景物更美,有——树叶、大地、青草、莲花;我们身边还有好多的朋友,他们是——飞鸟、小鱼、青蛙、雪人。

四、完成“展示台”

1.展示准备。

(1)教师引导学生做好交流展示的准备。学生可以把生活中认识的字整理好,可以把自己知道的识字顺口溜或儿歌准备好,可以展示自己是怎么在生活中识字的……

2.组内展示,分享收获。

(1)教师提出各组展示的要求:展示的同学说话时要声音洪亮,听的同学要认真,不可以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如果有意见可以听后提出,展示的同学给予解答。每个同学展示后,组内成员要鼓掌作为奖励。最后选出每组的“展示之星”,参加班级的展示评比。

(2)各组选出“展示之星”。

3.班内展示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评出班内“认字大王”“最佳展示之星”,分别奖励一颗星星标志。其他同学只要是敢于展示或补充的就奖励一张识字卡片。

五、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从多积累、鼓励进步等方面进行随机性小结。

语文园地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和大人一起读书的活动,巩固拼音,提高阅读能力,并激发读书的兴趣。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七字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教学过程:一、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词语。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试着认读七字成语。

3.多种形式读成语,读中感悟,了解其含义。(教师领读、同桌赛读、班内抢读、开火车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它强调了春季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日之计在于晨”意思是在早晨要做好一天的打算。比喻对要做的事应该及早地做出准备。也比喻要珍惜清晨的大好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意思是一寸时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比喻时间十分宝贵。“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是一寸黄金也难以买到一寸光阴。形容时间非常宝贵,应当珍惜。

4.比一比谁的记性好。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这四个成语。

5.结合课外知识,比一比谁了解得多。

6.运用:从教材中的七字成语中任选一个说一句话。

二、我爱读书,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

1.导语:读书使人进步,读书让人快乐。让我们一起读书好吗?

2.导读:我们一起读书得做到什么呢?

3.学生讨论后明确:大家一起读书时,尽量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向他人请教问题时要小声。4.课件出示“和大人一起读”内容——《小松鼠找花生》。

5.师生一起读。(教师也坐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拼读,一起感受读书的乐趣。)

6.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后,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交流读书心得。

(1)过渡:静静地读书,美美地享受。这种感觉好吗?你从《小松鼠找花生》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也可以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

(2)学生自由交流读书的收获或感受。

1:小松鼠很有耐心,一直在等待花生长大。

2:但是它不知道花生是长在地下的。

3:我知道了,要多观察才能得到结果。

4:我还知道土豆、红薯这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

6.小结。希望同学们以后每天中午都能和老师静静地读书10分钟,吸取书中的精华,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2011-02-20 13动手做做看 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要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方法。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初步谈话:

同学们,你喜欢发明创造吗?敢于怀疑科学家的话吗? 2、谈话质疑: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怎样?(观察后回答)如果我放进一条金鱼,水却不会满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你回答的对不对?好,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吧。答案就在课文中。 二、初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没有读通的句子再读几遍,然后听听学习伙伴是怎样读的。 4、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然后读音并组词,并告诉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识字方法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考试的"考"。 (5)编写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5、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6、去掉音节。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如:抢摘"丰收果""夺红旗""猜字谜"等。 7、全班交流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三、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知识点教案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不仅要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比”。通过设计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活动,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3.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过程。 在应用比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先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经验,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包括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策略有了切身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比的意义…………………………………………………………………………………1课时2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3比的应用…………………………………………………………………………………1课时 15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数数数的组成 单位;荣和完小授课人;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 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课前准备;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 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 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 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 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人教版必修三第4单元教案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1.列举种群特征。 2.简述种群特征间的基本关系。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课程重点: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空间特征。 课程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学建议:在进行本课时内容的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阐明从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是生物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也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一、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①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种群密度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②数量特征。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不大活动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方法有③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某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④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⑤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⑥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2.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⑦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⑧种群密度。 3.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⑨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分类: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 (3)意义:可以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4.性别比例 (1)概念: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1.某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细菌、全部蛇或全部蓝藻能否构成种群? 答案:不能。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案: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3.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什么?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什么?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什么? 答案: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 1.如何理解种群?以下属于种群的有哪几项? ①某池塘中的全部鱼②某片森林中的全部鸟③某农田中的全部细菌④某湖泊中的全部鲤鱼 答案:某区域内所有同种的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种群;④某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属于同一种群。 2.请完成下面种群特征的概念图。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比 教案

***集体备课专用纸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时间:月日中心发言人:课题:比的意义第1 课时总计节 【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 【复习导入】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人数是女工人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人数是男工人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新课讲授】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倍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分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②拖拉机45分钟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2)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Unit 4 At the farm (Period 1) 教学目标: 1. 掌握单词:tomato、potato、green beans、carrot 的单复数 2. 运用句型The potatoes are big. They’re so long! 教学重点: 单词:tomato、potato、green beans、carrot 运用句型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 They are... 教学难点: potato和tomato的复数形式。 教学准备 Let’s learn A部分的课件和录音。 相关的单词卡片。 Let’s chant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 热身(Warm up) Let’s sing 教师放歌曲的录音,学生看图欣赏。 学生跟录音哼唱歌曲。 请学生欣赏Let’s chant部分歌谣,教师要根据歌词适时举起相应的图片。 (二)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教师手举一个西红柿,说:I like tomatoes. Do you like tomatoes 引导学生用I like …或I don’t like…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 教师再拿起一些豆角,边说边完全呈现:Oh,They’re so long! They’re

green beans. Do you like green beans 让学生在回答中学习单词。 出示土豆:Do you know itFrench fries are made of it. It’s a potato. Do you like potatoes 学生根据用I like …或I don’t like…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情况表达。学习单词carrot。 教师将四种蔬菜分别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然后说单词,请学生指出相应的实物。 小组活动:一个同学说单词,其他同学举起相应的单词卡片。 7、绘画游戏:教师说:two potatoes;three carrots;two long green beans four tomatoes。 学生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正确。 (三)学习对话:(A Let’s learn) 学生看课件。 教师提问: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reen beansAre they freshAre they long 引导学生重复:They are fresh and long. 师拿起实物(tomato, carrot):The tomato is fresh. The potatoes are big.引导学生用fresh一词形容图(P39)中的内容:The …are fresh. Look at the potatoes,are they big 引导学生重复:Yes,and the potatoes are big. 学生跟录音模仿对话。

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

第四单元:比 教学内容: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情境导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课程

第四单元 8.彩色的梦 教学设计说明: 这首儿童诗语言简单、优美、朗朗上口,文章洋溢着浓厚的童真童趣。诗歌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梦的美好,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用词方式,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多彩之处。 3.熟读课后“我会读”中的小韵文。 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回忆和想象,凸显个性,力求创新。 2.梦的色彩情感体验及画面布局和形象的塑造。 教学准备: 1.学生用绘画材料等。(学生) 2.梦境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梦境。 1.启发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好!昨晚睡得好吗?有没有做梦?谁来讲讲你的梦? 2.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察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阅读: (1)下面我们来分节朗读课文,你喜欢读那一节就读哪一节。 (2)鼓励学生和别人比赛读课文。

三、体验情感,表现色彩。 1.师:每个人的梦都不一样,有几位同学也想给你们展示一下他们的梦,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最欣赏哪一幅?他们做了一个什么梦?梦中有什么形象?他们的梦境主要运用了什么颜色? 2.师:夸张的形象、大胆的色彩形成了多彩的梦。看了他们的梦,同学们也得到了一些灵感,同学们,你的梦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一个怎样的梦?现在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创作,展现梦境,教师巡视指导。播放音乐。 四、评价交流,体验快乐。 1.师:谁来晒晒自己的梦?同学们,你觉得哪个梦最富有想象力呢?为什么? 2.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启发学生回忆和想象,完成一幅梦境中的画作。这节课的主题是彩色的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师尽量不在黑板上示范画,因为有些学生会依赖老师,依赖范画,但也有好多学生的画面非常具有创意。引导学生了解到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求异求新,才能设计好的作品。不仅课堂上这样做,在生活中更应养成乐于观察、善于创造的良好学习习惯。本课教学中常见问题在于:学生在创作中对于梦境效果的体现不准确或不明显。教师最好课前创作些表现梦境的范画来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创作思维,另外还可以借助范画解决构图问题,也可找来表现梦境的招贴、漫画给学生欣赏分析,用于解决这一难点。 9.枫树上的喜鹊 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童话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对话多,学生非常喜欢,学习兴趣很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童话内容,体会童话阐述的道理。导学案中,努力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角色所说的话,体会其内心情感,从而有效的突破难点,感受作者内心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会用“?”、“!”、“……”来表达。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的作用,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2.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借助“?”、“!”、“……”来表达。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读准生字,识记字形。(学生)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3-51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了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0以内物体的各数,感知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3、使学生经历数物体数量的过程,结合具体的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学会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四、单元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会点数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知道10个十是100,感受“十”与“百”的关系,感受100与50、20等数的关系。 2.结合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进行简单的估计。 3.使学生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 感。 三、教学难点:

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的数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学具: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初识百以内的数: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你能从1数到20吗? 教师:今天又来了几位新朋友(在上图中呈现45、70、98),看看你们认识吗? 教师:看到大家都认识,又来了更多的数朋友(呈现数字图)。教师:看来大家都对这些数都有所认识。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二)数一数,感受100有多大: (三)1.估一估、数一数,初步认识100。 教师(出示百羊图):绿色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请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只羊。 教师:到底有多少只羊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请来了一位老朋友(将10贴在黑板上),认数的时候它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呢!教师(在百羊图上圈出10只):我圈出来的是10只,现在你再估一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之后再10只10只地圈一圈,并数一数。 教师:大家都数对了,这是100只羊。100只羊有这么多!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你对100有什么感受? 2.在数数中理解数,突破数数的难点。 教师:请大家从学具盒里拿出2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要求摆出后一看就知道是21根。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结合学生作品适时追问:能一下看出是21吗?他请了谁来帮忙? 教师:对,他请10来帮忙,这是10根,这是10根,这是1根,能很快地看出这是21。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师:好,下面我们在21根小棒的基础上,继续一根一根地数出100根小棒。 教师指导学生在21的基础上继续一根一根地边操作边数数,当数到拐弯数时,教师让学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分类内容课 时 教学要点 课文桥 2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 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的崇高精神;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穷人 2 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 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 他人的美德;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 心理、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 的写法。 在柏林 1 品味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领 会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 有声的效果。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 我 1 说服别人时,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 清楚;要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习作笔尖流出 的故 事 2 创编故事时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情节要吸 引人;写人物时注意心理活动;环境描写也 很重要。 语文园交流平台 2 学会借助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 单位:荣和完小授课人:刘志军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课前准备: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精选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马廷珍)

第三单元第13 课主备人马廷珍教学内容《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流程 集体备课案 个人使用创 新及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1、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 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要我们付出真情。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 导语。 2、谁来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 (一要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 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 份力量) 二、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1、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 介地球。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 吧! 2、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 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先自己想办法试着解决。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 词语意思。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交流反馈: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四、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课 文大意。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 地球”? 2、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 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五、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抄写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2、领悟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 错字。 2、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己: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 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二、板块研读,深究题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1、感悟地球的渺小。(1)指名读。(2)渺小:地球的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12 姥姥的剪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 义。 情感与态度: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感悟课文语言,体会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2、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三、教学准备:搜集各地剪纸艺术及图片,了解各地剪纸的特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二、初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交流预习情况。 4、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1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感悟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揭题:夜莺的歌声。 2、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质疑: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2、讨论:课文都讲了些什么内容?(让学生畅所欲言) 3、板书梳理:“诱敌—传信—摆脱” 4、按照“诱敌—传信—摆脱”看看这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1)诱敌:从开头到“就不再问了”。讲了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给敌人带路。 (2)传信: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男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3)摆脱:从“德国兵”到全文结束。写小男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地摆脱了敌人。 5、教师小结。 6、指名分部分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讲读第一段,体会孩子的机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质疑:文中的“黑色的碎片”、“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说明了什么? 3、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当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和敌人斗勇斗智,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中,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 4、学生反馈,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5、指导朗读课文。 (二)阅读第二段,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1、自由读课文,注意人物说话的口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

第四单元比 第1节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 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设计意图:在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5 cm,宽10 c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15÷10,宽÷长=10÷15,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pep四年级英语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Unit 4 My home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听、说、认读单词:study, bathroom, living room, bedroom, kitchen。 2、学习表示指令的词组。 教学难点: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的发音。 教具准备: 1.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4 Let’s learn/A] 2.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 教师自制的单词卡 4. 教师使用的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图片。 5. 教师使用的课文挂图P46页Let’s learn部分。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 / Revision) A. Learn these sentences Where is the doll? It is in the box. Where is the doll? It is on the box. Where is the doll? It is under the box. Where is the box? It is on the table. B. Ask and answer Where is the farmer? He is in the van. Where is the monkey? It is under the taxi. Where is the elephant? It is in the car. Where is the boy? He is on the train. Where is the nurse? She is on the bus. Where is the girl? She is in the truck. Where is the bird? It is on the bridge.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 教师出示study的图片,手指着书房里的书问学生:What are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 教案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 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 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 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单元教学设想】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关于比例的知识,通过你自己的整理和复习,谁愿意来说说, 比例单元有哪些知识? 2、哪些是你学得很精彩的?哪些知识你还有遗憾? 二、比和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 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 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3) 请学生上台板书。 (4) 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四、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听课随想

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 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若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除数=商 (3)因数×因数=积(4)因数×因数=积 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六、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与体会: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听课随想【教学预设】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 成什么比例? (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 (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