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节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第二课时变量与赋值-张晋宇

第2节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第二课时变量与赋值-张晋宇

第2节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第二课时变量与赋值-张晋宇
第2节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第二课时变量与赋值-张晋宇

§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2.2.2变量与赋值

(张晋宇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710062)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学3(必修)》第二章§2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中§2.2变量与赋值,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学习算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算法的设计思路有时很简单,但是表述算法的过程却很麻烦.教材在此时引入变量与赋值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为基本结构中的第三种结构即循环结构奠定基础.

课本中的例3要求从5个最大的数中找出最大数,利用学生所熟悉的选择结构,引入了变量b对算法进行表述,体现了赋值语句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对于变量与赋值的相关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4则在例3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将含其它变量的表达式赋予变量.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算法思想和算法结构之后,学生已经可以设计出一些较简单的算法,并依此画出程序框图.但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算法来说,如何表述算法过程则要难于设计算法.因此,在学习循环结构之前,提前接触变量与赋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变量与赋值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其同变量与函数有着紧密的联系.变量与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最为重要和基本的概念.同样,变量与赋值也在算法中有着重要和基本的作用,可以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明了.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联系此前学过的变量与函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算法中的表述与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变量的概念,以及赋值的格式;

(2)学习如何将常数和含其它变量的表达式赋予变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变量赋值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变量赋值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对赋值语句功能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变量与赋值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其对形式的简洁和对活动高效的意义,以及对于促进算法改进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变量的概念与赋值语句的功能.

2.教学难点:

算法的函数思想以及如何对变量赋值.

【教学环境】

普通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初步掌握了算法的一些基本

思想和基本结构.但同学们会发现,设计算法的过程常

常很简单,但是要简洁明了的表述出来却是很难的.那

么难在什么地方?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本节课

要学习的内容.

开门

见山导入

新课

提出问题问题一:设计一个算法,从5个不同的数中找出最大数,

用流程图描述这个算法.

问题二:设计一算法,求出当5

x时,多项式4

3+

x的

值,并画出程序图.

学生思

考后选择两

名同学回答

复习

前面所学

习过的程

序算法,并

为以后体

会变量与

赋值的优

点打下基

础.

动手

操作第一步:

学生给出两个问题的算法,教师对其点评和纠正.

第二步:

教师将引入变量与赋值的程序图分别板书到学生所给出的算法旁边. 第三步:

1.教师结合问题一给出变量的概念,即每一步都要与上一步的大数b 比较,在将大数的值重新记作b ,通常叫b 为变量,这种将大数重新记作b 的过程,我们叫赋值给b .

以下是程序图:

2.在问题二中给出的是另一种赋值形式,即将含其它变量的表达赋予变量.在问题一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注意两种赋值形式的异同点. 参考算法: 1.5 x

请两名学上黑板写出自己的做法,其余学生写在笔记本上,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赋值语句的异同点.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复习原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将两种算法的程序图列出有利于学生对比,从直观上感受赋值

语句的特点与功能.

2.43:+=x p

3.输出p 以下是程序图

重点

学习

1.变量的概念: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称为变量.

2.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注:A.算法语句中的“=”为赋值号,不同于计算中

的等号.

B.赋值号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即A=B 和B=A 的意义与结果不同.

C.赋值号的左边只能是变量名称,不能是表达式.

D.赋值语句的作用是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予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结合例题讲解变量与赋值的相关内容.

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注意算法中的变量于赋值与函数中的变量赋值的异同点. 反思

感悟

1.变量的概念

2.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3.如何将常数和含有其他变量的表达式赋值予变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成 使学生在小结与反思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

课本P 102

练习1.

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专家点评】课本是学生知识资源的基本来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解题体验的主要引导,本设计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从教材例题入手,让

学生深入思考,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使学生从“学会”转换为“会学”,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变量赋值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变量赋值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了变量的概念及其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是学生学会了如何将常数和含有其他变量的表达式赋值予变量,课堂设计中使用的例题并不多,但充分发挥了例题的高效功能。(点评人:西安航天中学马锐王鹏飞)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下面,对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作一些具体的说明,供参考. 1.顺序结构 顾名思义,顺序结构就是按照算法步骤排列的顺序,逐条执行算法。如图1所示,虚线框内是一个顺序结构,步骤n和步骤n+1是顺序执行的.顺序结构在计算机中表现为,计算机按照语句出现的先后次序执行的一串语句.一般来说,学生对顺序结构的理解没有困难.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根据“条件”在不同情况下的取值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在两种情况下选择一种(双分支),也可以在多种情况下选择一种(多分支). 教科书一般只采用了“双分支”的简单情形.如图2所示,虚线框内是一个条件结构.此结构中包含一个判断框,根据条件p是否满足,选择执行步骤A或步骤B,但不会出现同时执行步骤A和步骤B的情形. 3.循环结构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重复做一些事情(如求50个学生的总成绩,需要做50次加法运算,每次加入一个学生的成绩).从完成这类事情的过程中,可以找出3个关键的地方,即“从什么地方开始”“反复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结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最善于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可以将人们从繁重的重复运算中解救出来。循环结构可以让计算机在某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重复执行某个步骤。在构造循环结构时,也必须保证完成下面的事情. (1)循环前,初始化变量的值. 例如,在“输出1~100”的循环结构中,要先给输出的变量i赋初值1.

(2)确定循环体. 循环体就是在循环结构中反复执行的操作步骤,例如,上述循环结构中的循环体是“输出变量i”和“i=i+1”. (3)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循环结构不能是永无终止的“死循环”,一定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做出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例如,上述循环结构中的终止条件是“i=100”. 循环结构有两类,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如图3所示,当型循环结构表示“当条件p1满足时,反复执行循环体”;直到型循环结构表示“反复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p2满足”. 图3 相对于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来说,循环结构的教学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尽管学生以往对循环操作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已有一些经验,但真正接触循环结构还是第一次;而且,程序设计中的循环结构与学生熟悉的重复运算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构造适合于计算机的循环结构. 从图1~3的程序框图中可以看出,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存在共同的特点,即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每一个基本逻辑结构的每一部分都有机会被执行到,而且结构内不存在死循环.

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知识总结

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知识总结 1 算法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 (1)可行性; (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充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 (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包括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 (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2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 (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 (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线性结构条件: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3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非空线性表的结构特征: (1)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 (2)有且只有一个终端结点an,它无后件; (3)除根结点与终端结点外,其他所有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前件,也有且只有一个后件。结点个数n称为线性表的长度,当n=0时,称为空表。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的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ai的存储地址为:adr(ai)=adr(a1)+(i-1)k,,adr(a1)为第一个元素的地址,k代表每个元素占的字节数。 顺序表的运算:插入、删除。(详见14--16页) 4 栈和队列 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 栈按照“先进后出”(filo)或“后进先出”(lifo)组织数据,栈具有记忆作用。用top表示栈顶位置,用bottom表示栈底。 栈的基本运算:(1)插入元素称为入栈运算;(2)删除元素称为退栈运算;(3)读栈顶元素是将栈顶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此时指针无变化。 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队尾)进入插入,而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的线性表。rear指针指向队尾,front指针指向队头。 队列是“先进行出”(fifo)或“后进后出”(lilo)的线性表。 队列运算包括(1)入队运算:从队尾插入一个元素;(2)退队运算:从队头删除一个元素。循环队列:s=0表示队列空,s=1且front=rear表示队列满

常量与变量教学设计

型 二、常量与变量 程序执行过程就是数据处理过程,有些数据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是不变的,而有些数据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是可变的。 不变的数据是常量,可变的数据是变量。 例1:根据输入的圆半径计算圆面积。 解题思路: 找到根据圆半径求圆面积的公式,面积=π×半径2 将面积、圆周率、半径用C语言表示出来 面积(area)、圆周率(PI)、半径(r) 输入半径r,根据公式(area=PI*r*r)求解area,输出结果 例2 将华氏温度转变为摄氏温度输出。 解题思路: 找到根据华氏温度求摄氏温度的公式, 将摄氏温度、华氏温度、、32表示出来 摄氏温度(C)、华氏温度(F)、、32 输入华氏温度F,根据公式C=*(F-32)求解C,输出结果 例3 根据银行年利率计算一年的本息和 解题思路: 输入存款本金p和利率r 根据公式计算本息和sum 输出本息和 变量:程序运行期间,值可以改变的量。 常量:程序运行期间,值不变的量。 三、变量定义语言C为什么要定义数据类型 用客人订酒店比喻数据存储 常量与变量概念的引出 举例 动画演示 动画演示 重点:

用酒店和内存类比,引出变量名、变量值和变量地址的概念。 1、变量定义的作用 指定变量名和变量的数据类型。 例1:根据输入的圆半径计算圆面积。 输入r的值 area=PI*r*r 输出area的值 #include "" main() { float area,r; printf("Input r:"); scanf("%f",&r); area=*r*r; printf("area=%f\n",area); } 例2 将华氏温度转变为摄氏温度输出。 输入F的值常量的数据类型 重点: 变量要先定义后使用。 重点 N-S流程图表示顺序结构程序

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教学设计

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variable assignment and d ata output

变量的赋值、数据的输出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 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本教案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 一、课题: 二、教学目标:⑴掌握le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理解“赋值号”的意义,学会使用let语句给变量提供数据。⑵掌握print 方法的格式和功能,理解分隔符的作用,学会使用print方法输 出数据。⑶知道let语句和print方法的运算功能。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⑴let语句的功能和“赋值号”的意义。⑵print方法的功能,数据的输出格式。难点: ⑴“赋值号”与数学中“等于号”的区别。⑵print方法未尾标 点符号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变量?有几种类型的 变量?演示:打开vb窗口,运行例6-3-1程序,在 “半径”的文本框中输入一个半径值,单击“计算”按钮,窗体 上出现周长和面积的值,输入不同的半径,周长和面积不同。提问:⑴ 这里radius、peri和area是常量还是变量?在程序中是 怎样计算周长peri和面积area的呢?请看“计算”按钮的代码。 ⑵程序中怎样给变量赋值?怎样输出结果?揭示学习目标⑴学会

给变量赋值⑵学会用print方法输出运算结果新授内容 二、变量的赋值 1、赋值符号let peri = 2 * pi * radius 提问:式中"="是什么?符号“=”称为“赋值号”,在这里不是数学中的“等于号”,意义是将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左边的变量就象是一个盒子,右边的表达式是乒乓球,“=”的作用是将乒乓球放到盒子中。提问:语句peri = 2 * pi * radius应该怎样表述?“=”应该怎么读?答:将表达式2 * pi * radius的值赋给变量peri,“=”读作“赋值”。例 1、有一个变量i,初始值为0,每次给它加1,加5次后的结果怎样?用赋值语句如何表示?可理解为每次赋给i的值都是在前一次原值上再加上1,即:第一次i的值:i=0+1 ’向盒中放1个乒乓球第二次i的值:i=1+1 ’取出盒中1个球加1个放回盒中第三次i的值:i=2+1 ’取出盒中2个球加1个放回盒中第四次i的值:i=3+1 ’取出盒中3个球加1个放回盒中第五次i的值:i=4+1 ’取出盒中4个球加1个放回盒中在程序中表示为:let i=i+1 ’共写5句。讨论:上式右边“i+1”中的 i 与左边的“i”有什么不同?这个语句的意义是什么?将i 值(原来的值)加上1后的值再赋给i(现在的值)。从这里可以看出赋值符号“=”不同于数学中的“等于”。 2、给变量赋值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赋值语句的格式为: [let] 变量=表达式 '读法: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变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公开课《变量与赋值》教案

公开课《变量与赋值》教案 【课题】:必修三第二章2.2变量与赋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变量与赋值的概念,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变量和给变量赋值。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给变量赋值,进一步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设置变量和给变量赋值。 【教学难点】:设置变量。 【授课方法】:引导式+自学式 【教具】:幻灯片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怎样设置变量,如何给变量赋值。 开始我是用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入新的知识点,由于流程图的常用符号比较重要所以打入到幻灯片中具体复习了。之后就是引入新课,推进新课。因为我带的是一个普通班,学生基础差,对概念理解的能力弱,所以我是先讲一个例题,从例题中引出概念,这样是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接着趁热打铁再以另一道例题加深学生对利用变量与赋值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印象。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明白如何设置变量和怎么样赋值,达到本节课教学目的。然后进行针对本节课内容设置的针对性较强的课堂练习,将纸上谈兵的讲解转化到真枪实弹的演练,加强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抽象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方便应用,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幻灯片显示:流程图常用符号。 二、实例引入,明确概念 问题1:思考什么事变量,什么是赋值? 幻灯片显示:例1设计一种算法,从5个实数中找出最大数,并用流程图描述这个算法. 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取两个数比较取大,再与下一个数比较取大,一直这样下去,最后的一个结构就是最大数。 (由例子引入,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是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教学) 幻灯片显示:例题的算法步骤和流程图。 针对分析的算法步骤,讲解例一的算法思想并且从过程的讲解中,引入变量 和赋值的概念。 (这样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 幻灯片显示:变量赋值的概念,变量的表示,赋值语句的一般形式。 然后从变量赋值的角度分析讲解例一。(对应幻灯片) 投影显示:赋值时注意的问题1、在赋值语句中,表达式可以是数值,常量或算式,表达式大体分三类:常数,含其他变量的表达式,含变量自身的表达式;赋值符号左边的变量如果原来没有值在执行完赋值语句后该变量获得一个值,如果原来已有值则执行赋值语句后以赋值符号右边表达式的值替代原来的值。 2、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一般不能互换,赋值符号左边只能是变量,而不是表达式而且一个赋值语句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即一个赋值语句中不能出现两个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教案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流程图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理解掌握前两种,能设计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和探索,抽象出算法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算法实例,体会构造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顺序结构和条件分支结构以及循环结构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条件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的应用. 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 算法可以用自然语言来表示,但为了使算法的步骤表达得更为直观,我们更经常地用图形方式来表达,这就是程序框图.程序有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复杂的程序都是由这三种结构组成.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程序框图 1.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在程序框图中,一个或几个程序框的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个步骤;带有方向箭头的流程线将程序框连接起来,表示算法步骤的执行顺序. 2.程序框的功能: 程序框名称功能 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是任何流程图不可少的. 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可用在算法中任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 难 处理框赋值、计算,算法中处理数据需要的算式、公式等分别写在不同的用以处理数据的处理框内.

判断框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流程线连接程序框 连接点连接程序框的两部份 3.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探究二: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1.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 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框是依次执行的, 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根据条件是否成立 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它的一般形式如右图所示: 注: (1)右图此结构中包含一个判断框,根据给定的条件P是 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 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 B框都不执行.(这里B框可能没有) (2)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A B 否 是 条件P A B

【教学设计】常量与变量

常量和变量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变量和常量。在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变化的量,函数是表达现实世界中数量之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本节课是用变化的观点研究量,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在对变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函数,它是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积累和升华,是对问题背景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常量、变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函数模型,感受变量与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中许多变化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 学习本节要注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思考“神州”五号飞船返回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分清常量与变量 教学难点: 分清常量与变量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具: 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家还记得“神舟”五号飞船嘛,现在我们就那它举一例。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绕地球飞行14圈后,飞船返回舱于10月16日6时23分顺利返回地面。下面是“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过程中的相关记录: 时间5时38 分6时7分6时11 分 6时12 分 6时17 分 6时22 分 6时23 分 返回舱 距地面 的高度 350km 100km 15km 10km 6km 10m 0 降落状况返回舱 制动点 火 返回舱 处于无 动力飞 行状 态,高 速进入 黑障区 引导伞 引出减 速区 1200m2 的巨大 降落伞 打开 返回舱 抛掉直 径25m 的防热 大底 指示灯 亮,提 示即将 着陆 返回舱 成功降 落地面 师:看上面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共用多少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返回舱的高度共下降了多少米? (2)在这段时间里,飞船返回舱降落的速度最慢? (3)上表中涉及了哪几个量?这几个量的值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是保持不变还是不断变化? [教学建议]分析“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降落的过程,应在观察表格的基础上先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动脑思考完成,然后再通过合作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 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列出表格: 时段一二三四五六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 基础过关 1.在算法基本逻辑结构中,哪种是描述最简单的算法结构() A.条件分支结构 B.循环结构 C.递归结构 D.顺序结构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中,若R=8,运行结果也是8,则空白的处理框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a=2b B.a=4b C.=b D.b= 3.要解决下面的四个问题,只用顺序结构画不出其程序框图的是() A.利用公式1+2+…+n=,计算1+2+…+10的值 B.当圆的面积已知时,求圆的周长 C.当给定一个数x时,求其绝对值 D.求函数f(x)=x2-3x-5的函数值 4.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x=3,则输出的y的值为()

A.24 B.25 C.30 D.40 5.计算图(1)中空白部分面积的一个程序框图如图(2),则图(2)①中应填________. 6.下列关于条件分支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条件分支结构的程序框图有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 B.无论条件分支结构中的条件是否满足,都只能执行两条路径之一 C.条件分支结构中的两条路径可以同时执行 D.对于一个算法来说,判断框中的条件是唯一的 7.下列问题的算法适宜用条件分支结构表示的是() A.求点P(2,5)到直线l:3x-2y+1=0的距离 B.由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求斜边 C.解不等式ax+b>0(a≠0) D.计算100个数的平均数 8.如图所示,程序框图描述的算法的运行结果是()

A.-5 B.5 C.-1 D.-2 9.如图是求某一函数值的程序框图,则满足程序框图的函数解析式为 ______________. 10.对任意非零实数a、b,若a?b的运算原理如图所示,则(log28)?=________. 1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每一个算法都离不开顺序结构 B.循环结构是在一些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故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分支结构 C.循环结构中不一定包含条件分支结构

《变量与常量》教学设计

19.1 变量与常量 年级八年级课题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 目 标知识 技能 1.理解变量、常量的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 2.能找出变量间的简单关系,试列简单关系式;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引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由熟悉的例子系统地认识常量与变 量,有助于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 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认识变量与常量 教学难点对变量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观看视频,感受生活中的变量与常量。 二、探究新知 1.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①根据题意填表 t/时 1 2 3 4 5 s/千米 ②思考: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变的过程还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哪个量的值是不变的?哪个量的值是变化的?数值变化的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150张票,午场售出205张票,晚场售出310张票,则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思考:题中哪个过程是不变的过程?哪个过程是变化的过程?在变化的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量?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如何用式子表示出来? 3. 什么叫变量?什么叫常量? 4.指出上述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三、课堂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多媒体出示问题,学 生观察,分析,讨论, 写出答案 学生观察分析,合作 交流后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 的答案,归纳定义 由实际问题引起 学生的好奇心 由熟悉的例子感 受新知,从不同 事物的变化过程 中寻找出变化量 之间的变化规律 加深对变量,常

初中信息技术_变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python语言编程第三节变量【教学设计】

python语言编程第三节变量 【学情分析】 我们都知道,拥有“计算思维”的孩子更优秀。所谓计算思维简单点就是算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我们面向的中小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在这个年龄段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对提升他们的计算思维是非常有效的。让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程序对比,观察,尝试,分析来掌握所学知识,并结合身边的感兴趣的事例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python语言编程第三节变量 【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这节课的一切教学

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我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目标。 python语言编程第三节变量 【教材分析】 本课是python编程教学中的第三课《变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python语言的基本操作,掌握了python语言中的输入与输出语句

19.1.1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9.1.1 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 2.逐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变量、常量 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 教学难点 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图片欣赏 1.加油站的三个量的变化 2.汽车行驶路程随时间变化 3.树高随树龄的变化 活动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 2.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问题2: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票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若设一场电影售出票x 张,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问题3: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r分别为10cm,20cm,30cm 时,圆的面积S分别为多少?怎样用半径r来表示面积S? 问题4:用10 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x分别为3m,3.5m,

4m,4.5m时,它的邻边长y分别为多少?如何用一边长x来表示它的邻边长y? 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完成. 结论:1.S=60t; 2.y=10x; 3.S=兀r2;4. y=5–x. 问题升华 提问1:分别指出思考(1)~(4)的变化过程中所涉及的量,在这些量中哪些量是发生了变化的?哪些量是始终不变的? 提问2:在思考(1)~(4)的变化过程中,当一个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量是否也随之发生变化?是哪一个量随哪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提问3:在思考(1)~(4)的变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量有限制条件吗?如何限制? 活动三形成概念 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 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问题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理解变量、常量的关键词是什么? 指出: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理解变量与常量的关键词分别是:发生了变化和始终不变. 问题2请指出上面各个变化过程中的常量、变量。 活动四辨析概念 解:略 补充练习: 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 y=5x -6;(3)y=4x2+5x - 7; (2) y =6 x; (4)S=兀r2 . 解:(1)5和-6是常量,x和y是变量. (2)6是常量,x、y是变量. (3)4、5、-7是常量,x、y是变量. (4)兀是常量,s、r是变量. 活动五理解概念 问题探究: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自己设计一个变化过程,指出其中的变量

《变量与赋值》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必修3(北师大版)】

《变量与赋值》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算法初步的变量与赋值,该内容是整章的重要基础,它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用信息技术课方式来讲,把问题画成框图,把框图换成语句,通过编程验证,让学生有成就感并加深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算法中变量的概念与性质,学会用赋值语句对变量进行赋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精神,让他们体验探索、解决问题与团结协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变量、赋值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变量表达式赋值语句。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电子课件调整、相应的教具带好、熟悉学生名单、电子白板要调试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计算机的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世界,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我们利用计算机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常常希望它们帮我们处理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从特殊到一般再在到特殊,那么,变量和赋值刚好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电子白板投影出该程序框图。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先让学生分析,师生一起归纳。 1、变量的概念: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称为变量。 2、赋值: 赋值语句:在表述一个算法时,经常要引入变量,并赋给该变量一个值,用来表明赋给某一个变量一个具体的确定值的语句叫做赋值语句。 3、赋值语句的一般形式 变量名=表达式 例如: x=4 y=6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举例:下列的赋值形式正确吗? (1)x+y=2 (2)2=x (3)b=a1(4)b= a1+1 (5)N=N2 (6)A=B=1 ((3)(4)(5)正确) 注意:⑴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 ⑵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赋值语句是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⑶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 例如:①x2+10x+16=0 (x+8)(x+2)=0 X=-8,x=-2 ②y=x2-1=(x-1)(x+1) 以上这些是不能实现的 2、思考1:在数学中x=y与y=x的意义是一样的,那么在赋值语句中一样吗?

程序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程序的三种基本逻辑结 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学习目标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学习过程 提出问题 (1)请大家再次观察上节课中所画的一些程序框图例子. (2)回答什么是顺序结构什么是条件分支结构什么是循环结构、循环体 (3)试用程序框图表示循环结构. (4)指出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结果: 很明显,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这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 三种逻辑结构可以用如下程序框图表示: 顺序结构 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 应用示例 例1 阅读以下程序框图,分析其所实现的算法功能. 算法分析:第1步,0+1=1. 第2步,1+2=3. 第3步,3+3=6. 第4步,6+4=10. …… 第100步,4 950+100=5 050. 步都可以表示为第(i-1)步的结果+i=第i 步的结果. 为了方便、有效地表示上述过程,我们用一个累加 变量S 来表示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即把S+i 的结果 仍记为S ,从而把第i 步表示为S=S+i , 其中S 的初始值为0,i 依次取1,2,…,100,由 于i 同时记录了循环的次数,所以也称为计数变量. 解决这一问题的算法是: 第一步,令i=1,S=0. 第二步,若i≤100成立,则执行第三步;否则,输 出S ,结束算法. 第三步,S=S+i. 第四步,i=i+1,返回第二步. 程序框图如右: (1)(2) 点评:在数学计算中,i=i+1不成立,S=S+i 只有在i=0时才能成立.在计算机程序中,它们被赋予了其他的功能,不再是数学中的“相等”关系,而是赋值关系.变量i 用来作计数器,i=i+1的含义是:将变量i 的值加1,然后把计算结果再存贮到变量i 中,即计数器i 在原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变量S 作为累加器,来计算所求数据之和.如累加器的初值为0,当第一个数据送到变量i 中时,累加的动作为S=S+i ,即把S 的值与变量i 的值相加,结果再送到累加器S 中,如此循环,则可实现数的累加求和. 变式训练 已知有一列数 1 ,,43,32,21 n n ,设计框图实现求该列数前20项的和.

变量与常量优秀教学设计

§19.1 变量与函数(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变量、常量. 2.能使用函数概念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教学重点 1.变量、常量. 2.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假设在这个游戏里,声音强度超过一定分贝时,每增加一分贝,音符跳动上升2厘米。 1.声音的强度越高,跳动的高度越____. 2.说明在这一个变化过程中,随着声音x 的变化,相应的高度y 也随之______. 3.在这个变化中有没有量是不变的? [活动一] 1.购买单价为每本10元的书籍,付款总金额y 元,购买本数x 本.问:变量是______,常量是____. 2.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时间t 内行驶的路程是s ,其中的变量是________ ,常量是_____ . 3.一根蜡烛原长a 厘米,点燃后燃烧时间为t (分钟),所剩余蜡烛的长为y (厘米),其中的变量是( ) A.a,y B.t,y,a C.t,y D.a 注意:变量一般用________表示,常数是________. [活动二] 1. 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 y = 5x -6; (2) y= ; (3) y= 4x 2+5x -7; (4) S = πr 2 Ⅱ.探究创新 假设在这个游戏里,声音强度超过30分贝时,每增加1分贝,音符跳动上升2厘米。若用y 表示音符的高度,用x 表示声音的强弱。 (1)说明在这一个变化过程中,随着声音x 的变化,相应的高度y 也随之______. (2)当x 取定某一个分贝时,有_____(唯一或不唯一)的高度与之对应。 (3)在这一个变化过程中,x 与y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观察例题和黑板上的式子,式子中变量存在怎样的关系? [活动三] 讨论:根据函数概念你能判断一种关系是否函数关系吗?如何判断?再根据生活实际举出一个函数关系。 x 6

赋值语句教学设计

程序的基本结构——顺序结构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程序的数据类型、 变量、表达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程序中的语句 运行的流程的理解,为下节课学习选择与循环结构做好准备。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课是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的第一节课,分析语句的执行过程及特点,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语句的书写、语句的执行过程。 教学难点: 语句在执行过程中的相关变量的变化及VB语句的理解与识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程序的的执行过程,并能正确运用两种赋值语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利用程序的,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与案例教学的培养学生互助与逻辑能力,

【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教学实例的讲练,以教师为主导,学 生主动,体验思考,讲练结合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实例分析深入展开,复习回忆方式展开, 将程序语句的特点一一呈现,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从中慢慢理解并掌 握程序的赋值语句,通过上机实践让学生了解程序的运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上课前,通过情景方式讲解去美国旅游学生观察,回答。引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回顾对数据类型、变量、表达式的知识进行回顾学生完成学习任 务单上的一、二、 三。 通过练习,为下 面讲解语句做 好铺垫 赋值语句注释语句问题1: 数据类型+变量+表达式 +? 引出一定的语法和逻辑结构,为程序代码中的语 句的理解做好准备。 学生思考 通过实例分析, 让学生明确值 语句的格式。分析三句赋值语句,讲解语句的具体执行过程。 学生观察,理解 程序的执行过 程。 实践一 a=3 b=5 c=a a=b b=c 完成实践一 加深对赋值语 句的掌握。

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上课时间第星期第课时年级初中三年级课题第十课顺序结构课型新授课教材新疆教育出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程序的循序结构特征,并能画出它们的流程图。 2.熟悉利用val()函数的使用。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教学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利用程序的循序本结构编写计 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理念和方法 通过教学实例的讲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体验思考,讲练结合,以任务驱动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师制作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实例分析深入展开,小结归纳,将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的执行过程和特点一一呈现,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从中慢慢理解并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的执行过程,最后完成课堂自评。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 学生活 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我们学习了“求圆面积”的程序,请看程序段 (演示),程序中语句的执行是如何的? 教师解释,程序的执行是按顺序从第一条语句 开始执行到最后一条语句,这种程序结构称为 顺序结构,是程序三种基本结构的一种。 学生思考, 回答。 引起学生的 思考。 新课讲授 顺序结构的基本概念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程序结构,它是由若干个 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如图,A语句和 B语句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语句后, 才能接着执行B语句。学生听讲 解,观看流 程图,并思 考问题。 了解顺序结 构的执行过 程。 顺序结构程序的实例分析应用举例:交换两个数的值。 题目:输入两个数,然后交换这两个数,再输 出它们交换后的结果。 (1)分析问题。 教师提示要交换两个数,要利用几个变量来保 存数据? 学生思考。 通过实例分 析,让学生明 确顺序结构 的执行过程。

变量与赋值教学设计

2.2变量与赋值 (1课时) 课程标准 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算法转化成程序框图的过程,理解变量与赋值的含义及赋值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变量的含义和赋值语句,并会正确使用赋值语句; 2.学会运用变量和赋值语句表达,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变量与赋值的含义,流程图 难点:正确使用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算法的基本结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它们可以利用框架结构来说明 2.设计算法:求方程ax+b=0的解. 二、新课讲授 1. 在设计算法的过程中有时候表述很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进变量和赋值。 变量 是指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是一个可变化的量。 思考:什么是赋值呢? 例1: 设计一种算法,从5个实数中找出最大数,并用流程图描述这个算法. A B 顺序结构 选择结构 满足条件 A B 是 否 满足条件 A 是 否

在上述的算法中: 每一步都要与上一步中 得到的大数b 比较,再将得到的大数值重新记 作b ,通常叫b 为变量,这种将大数重新记 作b 的过程,我们叫赋值给b. 2. 赋值: 把B 的值赋给变量A, 这个过程 称为赋值.记作: A=B 其中“=”为赋值符号. 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为: 变量名=表达式 3. 注意 (1)在赋值语句中,赋值符号的右边可以是 数值,也可以是变量,还可以是表达式,而赋值符号的左边只能是变量,否则没有意义. 如:x=5, x=y, x=3a+5b 正确, 2=x, s-m=3错误. (2)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一般不能互换。 如:x=5对, 5=x 不对 (3)一个赋值语句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 如x=y+5正确, x-y=5是错误的. (4)可以先后给一个变量赋多个不同的值,但变量的取值只与最后一次赋值有关 . (5)一个赋值语句中不能出现两个“=”.如a=b=2是错误的. (6)赋值语句中的“=”与代数运算中的等号不同,如在赋值语句中i=i+1表示i 的值自身加1,而在代数式中不成立. 4.小试牛刀 判断下列赋值语句是否正确. (1) 6 = a (2) x + y = 5 (3)A = B = 2 (4)x = x2 三、探究 已知 两个数 a 和 b , 用赋值语句设计一个算法使a 和 b 的值互换. (2) 再比较b 与a3的大小,记大数为b (b 的值变为a1,a2中最大的数) (1) 比较a1,a2的大小,记大数为b 设这5个数分别为: a1,a2,a3,a4,a5 解 (5) 输出b ,b 即为所求的最大数. (b 的值变为前5数中最大的数) (4) 再比较b 与a5的大小,记大数为b (b 的值变为前4数中最大的数) (3) 再比较b 与a4的大小,记大数为b (b 的值变为前3数中最大的数) 结 束 输出 b 比较b 与a5,记大数为b 比较b 与a4,记大数为b 比较b 与a3,记大数为b 比较a1与a2,记大数为b 输入a1,a2,a3,a4,a5 开始

1.1.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练习题)

1.1.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 一、选择题 1.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为( ) A.逻辑结构B.条件分支结构 C.循环结构D.顺序结构 解析:选D.任何一个算法都要由开始到结束,故应当都有顺序结构. 2. 如图的程序框图表示的算法的功能是( ) A.计算小于100的奇数的连乘积 B.计算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连乘积 C.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连乘积,当乘积大于100时,计算奇数的个数D.计算1×3×5×…×n≥100时的最小的n值 答案:D

3.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算法的框图,S的表达式为( ) A. 1 1+2+3+…+99 B. 1 1+2+3+…+100 C. 1 99 D. 1 100 答案:A 4.下列问题的算法适宜用条件结构表示的是( ) A.求点P(2,5)到直线l:3x-2y+1=0的距离 B.由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求斜边 C.解不等式ax+b>0(a≠0) D.计算100个数的平均数 解析:选C.条件结构是处理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进行不同处理的结构.只有C中含判断a的符号,其余选择项中都不含逻辑判断,故选C.

5.下列程序框图中,是循环结构的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C.循环结构需要重复执行同一操作,故只有③④符合.6.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k的值是( ) A.4 B.5 C.6 D.7 解析:选A.当k=0时,S=0?S=1?k=1, 当S=1时?S=1+21=3?k=2, 当S=3时?S=3+23=11<100?k=3, 当S=11时?S=11+211>100,故k=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