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甜甜的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甜甜的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甜甜的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甜甜的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甜甜的梦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东昌府区建设路小学李园园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学情分析透彻,贴合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维目标设计合理,能根据学情分析,设计合理明确而又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五、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长度的小金箍棒、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我这里有一部动画片,想看吗?(播放动画《西游记》,引出孙悟空及兵器金箍棒,教师适时导入新课。)

2、俗话说:日有所思,梦游所想。甜甜同学非常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天晚上,孙悟空就来到了他的梦里,甜甜还和他学了不少数学知识呢?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孙悟空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是什么?

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去探索研究隐藏在这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导入新颖,利于激趣调情。)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一)复习旧知

活动一:提出问题

看着这根金箍棒,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金箍棒有多长的问题)

活动二:量一量(各小组测量1号金箍棒的长度,汇报交流,)

活动三:量一量(各小组测量2号金箍棒的长度,汇报交流)

(课件播放: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逐渐变短)

活动四:量一量(各小组测量4号金箍棒,汇报交流)

(课件播放: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又变短,进到耳朵里了。)

结合学生测量的结果不到1厘米,教师引出新的长度单位一毫米,板书:毫米mm。

【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学生在直尺上试找毫米。

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毫米,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学生展台交流。教师课件展示:放大的直尺,明确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是1毫米。

(2)感受毫米

①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看一看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借助一分硬币有多长。

②学生举例。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③谈谈对毫米的感受

(3)探索规律

①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5毫米的线段。

②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

观察第二条线段,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课件验证)

2.用毫米量

(1)测量活动五中没有量出结果的小金箍棒的长度,。

(2)老师这里还有一根,谁来测量一下。(生上讲台测量)

师:仔细观察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多少?

师:看来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既可以用2厘米3毫米表示还可以用23毫米表示。并说一说量的过程。班内汇报,实物展台上展现学生个体对测量结果的不同读法

活动二:找分米

1.测量3号金箍棒的长度,汇报交流,教师板书:10厘米。(课件播放藏到耳朵的小金箍棒又变长了)

2.揭示长度单位分米。

10厘米也叫1分米。教师板书:分米dm。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对分米的初步认识与发现。

(2)班内汇报,验证发现。(课件:10厘米=1分米)

(3)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3.感受分米。

(1)借助直尺,手势比划1分米。

(2)学生举例。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小结

(1)在刚才我们研究金箍棒长短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板书:认识)。加上我们原来学习的米、厘米他们都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2)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从小到大说一说(小组内讨论)。班内汇报。

【设计意图:在动手的测量1分米的金箍棒时,进而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先复习旧知,然后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承前启后,整节课金箍棒为线索贯穿始终,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学习新知,并通过硬币学生动手测量感知等方法,让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建立认识。最终突破重点落实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活动一:小小测量家

1.分发表格

①老师准备了物品,在小组内估一估它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

②也可以选择我们身边或周围物品估一估它们的长度,再量一量填写在表格的空白处。比一比哪个小组量的准。

2.交流汇报。(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1、估一估、量一量

3分米=()厘米 70毫米=()厘米

1米=()分米 9厘米=()毫米

【设计意图:订正答案时说说怎样换算,进而内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活动三:帮八戒改日记

早晨,我从 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了13毫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饭。吃完早饭,我走了200毫米远路来到学校,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5分米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笔记。

(1)播放课件,学生读日记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马虎日记来渗透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本题的出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综合检验长度单位的认识效果。】

四、课堂检测(小小测量家)

五、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排列长度单位,教师板书。

金箍棒真是神奇,它还会变得很长很长(课件播放),现在它有多长,这个时候用什么单位测量?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年月日》听课反思随笔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年月日》听课反思随笔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年月日》听课心得 听了范丽玲老师《年月日》一课后,我有好多话要说。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一上课,范老师就用多媒体出示宇宙画面,说宇宙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让学生认真观看。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地球自转的同时,月球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并说明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地球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并说明地球绕

太阳一周的大约时间是365天,也就是一年。然后,范老师让学生提数学问题:一年有几个月?一月有几天?一年有几天?一年有多少小时?并把有用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随即让学生利用年历卡,自主统计31天的月份有哪些?30天的月份有哪些?二月份有几天。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小组交流,从而找到共同点:年份不同,但31天的月份和30天的月份完全一样,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 四、六、九、十一月有30天,是小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范老师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30天,平年二月28,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

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范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范老师让他们讨论,对于平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范老师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范老师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很好。 在讲解平年和闰年的区别时,范老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具体讲解地球绕太阳一周,也就是一年的实际时间,讲

《圆的认识》听课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年轻教师,能有机会外出听课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让我受益匪浅。此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以《圆的认识》为课题,期间,我聆听了幕振亮、邢莉、彭飞3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虽然3位老师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听课体会: 一、经历定义的过程,理解本质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三位老师都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三位老师都没有直接把概念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不断动手操作,自己画圆,小组合作画圆,在其过程中,师适时提问,将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其积极发言,投影展示作品,提出不足,总结经验,边学概念,边体会圆的特征,让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生在画圆过程中,会发现圆心的位置不同,圆的位置也不同;圆形纸片对折,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一半,尤其是幕振亮老师制作了生动的动画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二、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老师们都从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同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以及老师如何在操场上画圆等问题。尤其是幕振亮老师精彩的动画课件,很直观,很形象,并且还很用心的准备了模拟井盖的道具,让学生亲

自动手操作,作为年轻教师,我也在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自己有时会草率的将定义丢给学生,虽然也会联系生活实际,但是课堂上的学生缺乏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仍是老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课堂结束时,孩子们头脑中都形成了动态圆,而不仅仅是平面图形,我在想,我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知识与应用的练习,带领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三、数学课上的古文化,数学课上的浪漫色彩 老师们的课告诉我,文学可以运用到数学课堂上,他们都提出了老子“大方无隅”,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代替了枯燥的“圆有一个圆心,半径都相等,直径也相等”,用古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说实话,我在思考:在我的常态课上,如何做到在讲完基本的数学基本知识时,怎么有时间去穿插这么多内容呢?这也是自己面临的大问题,自己还需在课堂管理和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另外,邢莉老师的课充满浪漫色彩,在课堂结束之时,邢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圆,播放动态的水纹,配以轻音乐,邢老师声情并茂的陈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自己也被带入其中,感受到了圆的美,课堂结束,意犹未尽。 四、从原生态语言上升到数学层面 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于新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于是,在学习圆规画角时,学生一直说圆规两条腿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圆的大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既是几何内容的教学,也是属于概念教学。XX老师设计了:1、利用工具画圆;2、利用圆规画指定的圆;3、自学课本,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4、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等,探究半径、直径以及圆的有关特征。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非浅,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值得我学习: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XX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用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 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XX老师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确凿又便当,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三年数学下册《认识年月日》听课心得.doc

三年数学下册《认识年月日》听课心得【心得体会】 一上课,范老师就用多媒体出示宇宙画面,说宇宙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让学生认真观看。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地球自转的同时,月球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并说明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地球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并说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大约时间是365天,也就是一年。然后,范老师让学生提数学问题:一年有几个月?一月有几天?一年有几天?一年有多少小时?并把有用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随即让学生利用年历卡,自主统计31天的月份有哪些?30天的月份有哪些?二月份有几天。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小组交流,从而找到共同点:年份不同,但31天的月份和30天的月份完全一样,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有30 天,是小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范老师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30天,平年二月28,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范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范老师让

他们讨论,对于平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范老师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范老师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很好。 在讲解平年和闰年的区别时,范老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具体讲解地球绕太阳一周,也就是一年的实际时间,讲解为什么每过4年会多出来一天,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在教学中,范老师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无论是问题的提出、结论的获得,尽可能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本课中,范老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材料,如对不同年份的年历大月、小月的探索,对平年、闰年的探索等,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有与同伴进行交流、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 范老师教学的思路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发现大小月和特殊月,以及平闰年的规律。我感觉这种设计思路是可取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小组合作意识。 这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认识年月日评课稿

认识年月日评课稿 发表回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教师该孜孜以求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听张茜老师的《年月日》一课,谈谈我的些许思考。 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这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张老师首先提问学生已经了解了哪些关于年月 日方面的知识然后再揭示课题,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活学生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像数学家一样发现了用拳头记忆的方法,他们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源于对事件或对事实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和思考,来自于不同观点的

碰撞和认同,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惊险和喜悦。老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使教学充满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生命的活力,张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的问题数学化,把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

《认识年月日》评课稿

《认识年月日》评课稿 听了学校的教研课《认识年月日》,很有感慨。现将教学片段摘录如下:【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你一年当中哪一天最开心?说说为什么? 学生答出:春节、星期天、生日那天、六一儿童节…… 师:每年都有很多的日子让我们开心?今天是2008年2月21日。 板书:2008年2月21日请大家观察,这里用到了哪些单位?年月日和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今天就来学习年月日? 【片段二】 (一)观察2008年年历。 谈话:请大家观察2008年年历,看看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将下面的表格填好。 学生开始活动时,教师: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填写表格后发言: 1月有31天,2月有29天,3月有29天。 教师打断学生的回答:3月有29天,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看3月有31天。 师:大家看看还有2天在哪儿? 学生答:30日、31日在前面的那一个格子里。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怎样看日历。然后学生答出各个月的天数。 请学生将不一样的答案改正过来。

(二)观察表格 比较每个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是31天、有的是29天、还有30天。 师:具体说一说,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29天,哪个月是30天? 学生回答后,教师请学生将表格完善好。 (三)观察2005年的年历。 完成表格 (四)比较2008年与2005年每个月的天数,有什么发现? 小组内先说一说。 只有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 问:哪一年的2月的天数有29天,哪一年的天数是28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揭示概念,说明: 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2月是平月,有28天或29天。 【片段三:】 记忆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 (1)数拳头的方法 (2)背诵:1、3、5、7、 8、10、12 (3)口诀: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前面找单数,八月后面找双数。 (4)游戏:大月男生站,小月女生站。 教师随意说,然后说2月。 【片段四:】 2008年一年有多少天?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授课人:徐会琴评课人:余小红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

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

认识年月日-评课稿

认识年月日评课稿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教师该孜孜以求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听张茜老师的《年月日》一课,谈谈我的些许思考。 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这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张老师首先提问学生已经了解了哪些关于年月日方面的知识然后再揭示课题,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像数学家一样发现了用拳头记忆的方法,他们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源于对事件或对事实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和思考,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认同,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惊险和喜悦。老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使教学充满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生命的活力,张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的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学习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走来,在生活中发展,为生活而服务的,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去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地进行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情感、技能的学习上都有所提升。

数学评课稿范文

数学评课稿范文 圆的认识_小学数学评课稿 我一直认为数学比语文教学要难的多,因为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感觉很是枯燥,当然是很多不得法的原因,而小学数学评课的参与和研究,我觉得很是重要,通过评课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过程的不足之处,能很少的找出问题的所在比如 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 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2) 教学环节: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如果是你喜欢站在哪里?抛出问题之后,我以为教师想讲点在圆内、圆上、圆外这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而教师风趣的点评之后,很平静的说: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老师画了一条半径、一条直径……我有点不理解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 (3) 练习的量不够。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李老师对这些内容做了大胆的调整。使整节课比较紧凑而又不失灵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演示和讲解,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运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观察,比较,操作,思考,讨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李老师的课由判断套圈游戏的公平性引入圆,通过出示银河系、一些圆形建筑等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李老师让学生通过摸、折、画等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去学习。首先通过组织学生摸摸自带圆形物体的边,注意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小结出圆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对手上的圆形纸进行折、画,从而介绍圆心、直径、半径,改变了教材三个概念的呈现顺序;最后对例3通过画、折、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圆的有关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全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较高。 3、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演示突破了知识的难点。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4、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从课始问题的提出到课末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 建议:在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时,最好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证明在同一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的规律,如可以让学生去量长度、或通过动手折等。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教师:(展示课件)分析案例·想一想 课件:案例1 某个人能正常的过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正常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在偶感不适后去看病,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了癌症,从此以后就寝食难安、惊恐失措、郁郁寡欢。 学生:(讨论) 结论:身体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心理变化。 (评课: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自己得出结论,很好。) 课件:案例2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在本世纪初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焦虑忧郁的时候,会抑制肠胃的蠕动,抑制消化腺体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突然的惊吓会导致心电图发生明显的波形改变,甚至会出现暂时性的呼吸中断。 学生:(讨论) 结论:心理状态同样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评课:这个结论正好与上一个结论相对的,也可以给出学生结论,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所接触的例子。) 教师:(课件小结) 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因此,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 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当人身体健壮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触手可及、应付自如时,自然就会有良好的心态,反之,则不然。 我们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精神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师:(举例:三国赵云……)人之精神藏于身体之内…… (评课:这里主要是教师的讲解,从老师的讲解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很好,所讲内容包含政治、文学、历史等。) 3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有什么作用? (评课:由前面的是否喜欢体育转向是否喜欢体育活动,过度自然,通过讲解心理与身体的关系,也调动起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兴趣。) 学生:(讨论)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调节精神、玩……带来快乐……(评课:学生回答体育活动的作用时,谈到了可以玩。教师抓住一 个‘玩’字和学生们讨论起‘运动的愉快感’。教师善于抓住来自学生的信

圆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执教者:刘庆慧评价者:王凤霞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感到这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实际生活引入,领略圆的美。 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一)首先刘老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二)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刘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相对较难的一堂课,教学中既需要学生理解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去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以及相关的知识。在一堂课的40分的教学中,要完成这么多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次,我非常有幸欣赏到了王琪老师这一堂课,王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朴实无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王老师还用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数学味浓,充满着智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采用播放动画----小动物骑自行车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圆的好奇,加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动觉智能----促进教学 这个理念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剪下所画的圆;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盎然,感性认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的积极和主动。

3、直观教学----化难为易 借助课件使抽象变成了形象和直观,在教学“同一圆内的每条直径都相等”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结合学生的测量,非常直观的表述了这些知识点。 4、预设轻巧----朴实无华 这堂课看似平淡,但整堂课无不显示出王老师预设的轻巧,充满着智慧。 如:(1)、教学生理解“一个圆内直径有无数条”时,通过“在10秒内画直径”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内画直径,巧问,‘画了几条?再给你10秒还能画几条?再给10秒呢?’顺利的使学生理解了这个知识点。 (2)、教学生理解“2r=d或d=r/2”时,通过让学生画两条半径,且只测量一条直径的长度和两条半径的长度,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掌握了该知识。 5、链接生活----尽显魅力 在带有浓厚的数学味的课堂中,同时,方老师也将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如:“(1)、练习巩固的习题:小林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圆,现在只有一根绳子,他该怎么画呢?。 (2)、拓展延伸,王老师并没有进行机械的练习,而是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图片,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著名的圆形瓷器,中国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 今天听了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一课,刘老师教态自然,非常沉稳,基本功扎实。课堂上她讲的少,学生说的多,与学生互动很多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刘老师从孟子的“一周通常也”引出圆形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刘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年月日》评课

《年、月、日》评课 年、月、日是时间单位的进一步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是一个月的时间有多少长,需要借助学生一定的想像能力。因此教材里安排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从“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到利用年历和月历图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用初步了解年月日,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的学习。最后通过几个做一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掌握大小月的记法,以及平年闰年的区别。 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地方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1、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年、月、日的知识,对于三年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 无所知的,学生在生活中也间接或者直接地感受的时间的变化。新课程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周老师从问学生的生日谈话,让学生初步感受的年月日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来探究学生的起点,结合教学周老师利用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平台(让学生观察2007年年历表来填表),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基础知识。 2、大量感知得出结论。2月天数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对于二月天数变化的规律 对于学生的理解而言,相对是比较难的。周老师首先安排学生观看各年份2月天数,从逐年2月天数的变化中,逐步让学生感受2月天气变化是有规律的,三个28天,1个29天。又安排表格形式观看各年2月天数的变化。使学生一步步归纳出四年一闰。最后通过小知识让学生知识二月天数变化的科学原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让学生在大量的感知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归纳了2月天气变化规律。 3、精心设计,突破难点。闰年的变化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一闰。对于四年一闰,学生有了上面的感知,理解得比较顺畅。但百年不闰,四百年一闰。向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周老师安排了一个皮皮日记,让学生在改错中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巩固所学.同时提出了1900是不是闰年,这个问题?再一次通过小知识的讲解结果天文现象,时间上的一点计算差,会使时间不准确,因此,就有了百年一不闰,四百年一闰.这个规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是这样,而且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年月日评课

《年、月、日》评课 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王文静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听了匡老师执教的《年、月、日》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始终以“导”的姿态,让学生富有兴趣去观察、探索、发现新知。 一、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所以,匡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年历中了解到哪些知识,再通过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整合知识,逐步将组内几人的表格进行合并。通过观察整合后的表格,学生知道一年有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份是31天;4、6、9、11月份是30天,明确大月、小月的概念。2月份是个特殊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再让学生根据每个月的天数,推算出一年的天数。学生不仅记住知识,还要亲自去计算、验证知识,还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找出最优方案。 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探究意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匡老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其中匡老师组织大家通过观察年历表知道大小月的知识点,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了这一知识。“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学生有许多独特有趣的好方法,如拳头图、结合暑假等等,匡老师还设计了老师报月份让男、女生起立的小游戏,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做到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新知识的探究。数学课应该有数学味,淡化基础知识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