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早期教育是人类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基本素质形成及各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而进餐教育也是幼儿健康驾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人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已成为家庭中的核心,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使孩子形成了一种“饭来张口”的不良饮食习惯,存在厌食、偏食,饭前过量吃零食等现象,这些不良进餐习惯将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家长也因此而深感头痛。那么,怎样使孩子从小成养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呢?个人觉得家长、教师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从细节入手,持之以恒去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一下简要谈谈本人在幼儿教学中采取的颇有成效的做法:

一、家长、教师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引导

幼儿有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家庭的熏陶,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在饮食方面,家长对孩子比较“松弛”孩子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爱吃的干脆就不吃,总是由着孩子说了算。所以,使孩子造成偏食的现象。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也向家长提到了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吃碰到的问题,每次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关注着,为什么孩子们在饮食方面有这样的差距。有的孩子甚至在吃鱼肉的时候,老师帮忙撕碎喂他,他还是全部吐出来。如果现在不改正一旦形成了这个坏习惯,那以后对于他们的健康身体是大有影响的。因为现在孩子正在长身体,各方面都需要营养。同时,也向家长了解了有部分孩子在家中是由成人喂饭的,甚至有的孩子要家长哄着吃,追着吃。另外,幼儿偏食、挑食、饭前吃过量零食的现象也很普遍。

所以,我认为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少不了教师的耐心教育,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协调,家长和幼儿驾驶实施同步教学,从而使孩子更快更有效的养成好习惯,假如家长与幼儿教师的做法不一致,容易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二、巧用游戏方法培养幼儿餐前洗手的习惯

手是人体接触外界最多的部位,也是做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天生好动,他们常常在吃东西之前忘了洗手,这样很容易把病菌带到嘴里,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孩子,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手脏了要洗手的习惯,并保持小手的干净。同时要让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刚开学时,我总是发现班上有个别孩子的洗手方法不正确,摸了肥皂就冲掉,这样没有洗掉手上的细菌。所以,孩子们在每次洗手前,我总是唠叨着,边示范给孩子们看:卷起袖子,打开水龙头、充分冲湿双手,摸肥皂,手心、手背、手腕搓一搓,用清水冲掉、关掉水龙头、双手合拳甩一甩,用毛巾擦干。就这样,孩子们在手把手的引导下,使每位孩子都学会了正确的洗手方法。为了使孩子们养成洗手的习惯我还字编了一首《洗手歌》:“呜,咔嚓咔嚓,排队啦!来洗手,打开水龙头呀,小手冲冲湿呀,摸摸肥皂。搓一搓,搓手心;搓一搓,搓手背;搓一搓,搓手腕,小手冲干净!再用毛巾亲一亲,看,小手小手,干干净净。”

孩子就是孩子,有的事情我们可能说一遍两遍他们能明白过来,但是有的事情我们要经常提醒正确引导,如今孩子们已养成了正确、勤洗手的好习惯,我觉得自己每天的唠叨不是多余的,事实证明了一切。所以说我们的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即要耐心、又要细心,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越做越好。

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引导幼儿常规进餐

孩子总是喜欢一些有趣、深动的游戏活动,根据幼儿的心里特点,而单单和他们说道理他们不能理解也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的方法,来鼓励幼儿初步了解每天按时定量进餐的重要性。例如,我经常利用“娃娃家”这一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游戏来教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餐具,喂小宝宝吃饭,比一比谁当起“爸爸”“妈妈”来最像,并在教学中用各种轻松、风趣的形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穿插进去《怎样吃最有营养》一书的教学,使孩子掌握一些常规粗浅的营养知识,懂得要想身体好,就必须吸收全面的营养,合理地搭配饮食,健康茁壮地成长。通过故事《胖胖和瘦瘦》,使孩子们懂得挑食的孩子又瘦又小,样样都爱吃的孩子长的又健有壮。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利用农村资源,曾在秋收的季节,带领班上的孩子们参观农民收割稻谷,还组织孩子们一起帮着拾稻穗,在劳动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并通过故诗《锄禾》,教育孩子要爱惜粮食,明白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

四、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等不良进餐习惯

相信大多数的老师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困惑:孩子在进餐时,有的孩子光吃饭,不吃菜,有的孩子爱吃荤菜,不爱吃素菜,有的孩子吃饭速度特别慢,等等。那么,如何纠正幼儿在进餐中诸如偏食、挑食、饭前吃过量零食等不良习惯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几下几点做法与大家一同探讨:

1、每个孩子都有同一特点,他们喜欢听好听话,我就是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例如,在餐前对进餐表现较好的孩子进行表扬,“辉辉小朋友吃饭真是乖,吃得又快有好,大家都要向他看齐啊”“大家看,帅帅小朋友坐的真端正,这样吃饭的时候,营养很快就流到胃里,被身体吸收,长得又帅又壮。”

2、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膳食,要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壮的体格,就必须引导孩子均衡膳食,合理搭配,全面吸取营养。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会观察、学习承认的一举一动,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循环渐进地引导,在进餐前,我们必须在孩子面前塑造一个良好的榜样。每天在进餐前,我都会给孩子们介绍菜名,让他们知道我们吃的菜叫什么名字,并且简单的了解它的营养价值,有时候碰到孩子特别不喜欢吃的菜,像海带我们班的蒙蒙小朋友特别不爱吃,每次吃海带时,他总是不高兴。怎么办呢?我始终想不出最佳的办法,但是一次游戏活动中,《勇敢的小鲸鱼》使我得到了小小的启示,我让幼儿戴上头饰扮演小鲸鱼,然后游过三个包围圈,找到钥匙救出被困在大石头缝里的小海龟,对呀!我何不在孩子吃饭时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呢?于是我就忙开了,自做了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并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如戴上鲸鱼的头饰,用童趣而神秘的语气对孩子们说:“我是大海里的鲸鱼壮壮,你们瞧,我的身体多么高大,我的皮肤滑滑的,小朋友们都喜欢我。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朋友你们吃的海带就是生长在大海里的一种水草,我也很喜欢吃海带,海带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碘,碘是小朋友身体里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多吃海带,才能让我们变的很强又壮!”然后,我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海带来,边吃边说:“真好吃啊!”于是,孩子们也就自觉的动起了勺子,蒙蒙也跟着拿起勺子,慢慢地吃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如今孩子们碰到吃洋葱、芹菜等都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此外,还有一些孩子光爱吃素菜或者爱吃荤菜,我经常会用个中游戏的方式来鼓励孩子每样才都要尝试一下,合理搭配,均衡膳食,均衡营养。在孩子进餐时,我总是用夸张的方式鼓励他们,哪怕孩子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也会积极鼓励他们,如常鼓励他们说:“一口饭一口菜,放在嘴里嚼一嚼,真好吃。超超小朋友,你

真棒”“怡怡小朋友,你吃饭真像火车钻山洞,盛满饭的小勺子像一列小火车呜呜地开进你的嘴巴,你真会做游戏。”

3、孩子们在进餐后,我经常让大家围坐在一起,对今天的进餐情况做个小结,表扬和鼓励有进步的孩子,发给他们小红花,小帖画,自制的小卡片等作为奖励,并进行口头鼓励,如:“越越小朋友,你不留剩饭,吃的干干净净的,真棒!”“杰杰小朋友,撮子真高兴有你这样的朋友,你是个爱干净的乖宝宝!”“阳阳小朋友,你跟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爱吃蔬菜爱吃肉,你是最棒的!”诸如这样的夸奖,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间的互相学习,能够较为有效的纠正幼儿偏食、挑食及剩饭等不良进餐习惯。

幼儿园的工作就是那样,耐心、细心加爱心,我们教育幼儿也要持之以恒,现在我班上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教育,孩子们在进餐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不再有偏食、吃零食的坏习惯,每个孩子都能干干净净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家中、幼儿园里协调一致,家长们也感到特别惊讶。幼儿园的工作就是那样,耐心、细心加爱心,我们教育幼儿也要持之以恒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怕麻烦,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甚至更多。。。。。。,相信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好,相信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细心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德育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德育 “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试论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文章摘要: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幼儿期是未成年人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更应该重视与加强道德启蒙教育。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进行幼儿德育,要注重幼儿情感教育;注重幼儿养成教育;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注重幼儿主体地位。关键词:情感共鸣养成教育德育网络道德主体 诺贝尔摇篮幼儿园创始人谢庆总爱讲这样一个故事:1987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首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平静地说:幼儿园。幼儿园阶段是未成年人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这一步没迈好,后面的学校德育教育就会陷入被动的“纠错”泥潭。健全的基本人格品质和健康地体格同等重要,是幼教工作者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抓好教育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技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江泽民同志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后,使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德育要从幼儿抓起,做好幼儿的德育启蒙教育,使孩子从小“文明乐群,健

康成长!”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东方、尤其是中国,德育成为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神圣尊严、有丰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创造力量的人。而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德育启蒙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简单的走形式,更不能严厉的制止孩子不能这样或不能那样。那么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一、注重幼儿情感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一)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在带班组织幼儿时,每天我都会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童话故事,而每次讲完故事,我都要和幼儿分享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如给幼儿讲《青蛙王子》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答应别人的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本文从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以求对当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实验是正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之一。它是在吸取美国和法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基础上,经韦钰院士发起和积极倡导,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它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从小培养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它又是如何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呢? 一、它犹如游戏活动一样在幼儿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科教文化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郭昱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智障儿童是指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或障碍的儿童。在智商或心理发展上都比正常儿童迟缓,从而导致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差,分析、批判能力低,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智障儿童很容易受人挑唆与 诱骗,易模仿电影、 电视中对少年儿童不利的镜头,做出越轨等不可预见行为。因此如何对待智障儿童, 如何开展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1智障儿童的特质在智障儿童教育时,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特质,才能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从五个方面对智障儿童特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方面:学习能力有限,记忆力较差,持续性较短,应用能力较低,抽象思维欠缺,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情方面: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 他们,便会很开心,很满足。沟通方面: 表达能力比较差,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方面:有些智障儿童行为怪异,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的态度与期望有关。 2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对智障儿童教育方法往往欠妥当,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2.1悲观失望,养而不教。家家都期盼生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人皆有之,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更好的心态也是人皆有之。可当自己家里生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孩子,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失去信心和耐心,认为健全的孩子都不一定能成材,何况一个傻孩子?因此产生养而不教的现象。 2.2自卑自闭,不愿交流。智障儿童的家长大多不能做到心态平和。有的认为自己家生了一个傻孩子是家门不幸、脸面无光。因此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羞于带孩子出门,家长的心态成了禁锢孩子的巢臼,使本来就智力不健全的孩子远离同龄孩子、远离人群,人为的把孩子的心灵孤立起来。 2.3心烦意乱,急于求成。智障孩子干傻事甚至破坏性的事的现象很常见,个别家长总以为傻孩子没什么羞耻,忽略了智障儿童一样拥有自尊心,往往是训斥孩子,特别是在心情烦躁时,甚至是说些挖苦或羞辱孩子的气话,偶有烦心事,就对孩子进行语言伤害。 2.4培养不足,溺爱有余。有的家长认为智障儿童很可怜,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从内心深处就没指望孩子能做什么,甚至以为让孩子自己学做点事儿,是对孩子的发难或是多此一举,觉得不缺孩子吃喝穿用,照顾好一切,就是对得起他了,往往是事事代替包办,因此孩子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人。 2.5圈养看管,放任自流。学校(幼儿园)对智障儿童一般是不接收,即使勉强接收,一般也是以看管好了,别出什么意外事故为要点,形成了家长送来,学校(幼儿园)接着,保证孩子别出事儿,家长就满意。这种圈养式看管的模式,形成了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甚至盲区。 3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对策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上,进行了多方研究,总结了一些对策:3.1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应该歧视,不能有埋怨情绪,一定要树立起信心,用对待正常儿童数倍的耐心来对待他们,要坚信教育优于忽视,放宽时间长度,给予耐心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2恪守实际,方法灵活。由于智障孩子的智能比较低下,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孩子差,因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 孩子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3.3正面教育,因势利导。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而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让他们经常去参加一些游 戏活动,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会独立生活能力。当他们做得好时,适当的给他们表扬及奖励,要知道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 但是,也要记住,不适时或过度的赞美将使儿童感到虚伪,甚至厌恶,一定要真诚的赞美。 3.4要求合理,水到渠成。一般说,儿童在他的能力足以承担的情况 下,才愿意试着去学习,太困难的要求只会使儿童感到失败、 颓丧,聪明的父母应避免使儿童陷于困境。如果一个儿童对某一件事表示毫无兴趣并断然拒绝时,父母就要想到这件事对他可能太困难了,因此,不要强迫他去做,否则是有害无益的。 3.5典型示范,事半功倍。具体的示范才是最好的教导方式,父母和老 师的热心帮助将使儿童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件事情。 例如,学拿筷子或学抹桌椅时,要多次反复地亲自做给他们看,并从旁指导。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 3.6创造环境,激发潜力。智障儿与同伴交往会受到限制,家长和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和正常儿童交往玩耍,在与同伴交往中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家长和老师要参与指导,让孩子懂得分享食物和快乐,学会自控,帮助他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4智障儿童教育中注意的重点问题智障儿童虽然不多,但毕竟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爱护。在教育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重点把握。 4.1社会重视,不离不弃。智障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是一个弱势而又相对封闭的小群体,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社会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智障儿童的康复和能否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整个社会要形成关心和尊重弱智群体的氛围,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人格,更好的享受美好生活,活得更有尊严。 4.2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学校和家长之间要经常沟通,对智障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一切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让孩子真正觉得,在家里和在学校,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学会。对待智 障孩子,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 仁厚的胸襟、真挚的爱心去教导他们,并适时听取家长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智障孩子才有学习和劳动的热情,才会更加进步。 4.3直面挑战,提高能力。智障儿童教育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即是新课题,也是新挑战。要求教育者要提高相应业务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学习和掌握正常儿童教育以外的知识和本领,承担起教育智障儿童的重任。 4.4循序渐进,完善措施。智障儿童教育要有章可循、有案可备,形成长效机制,应从教育、法规、社会、家庭等多层次着眼,明确目标、方法、标准、 权责关系,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研究,让各方面都有认可和遵循的东西,而不是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说、去做、去评价好与坏。智障儿童教育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持续性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来对待,使其在这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快乐、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正,李文玉清.心理辅导个案示例与启迪[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3-102. [2]汤盛钦.特殊教育的实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1-72. 作者简介:郭昱(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现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学习和研究。 摘要:根据多年研究,从智障儿童的特质、教育误区、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简要阐述了智障儿童培养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并 指出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误区;教育方法161··

教育随笔:让幼儿愉快进餐

教育随笔——让幼儿轻松进餐 孩子的进餐,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班的海澜在吃饭上,就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每次只要饭一来,别的小朋友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可是她却对着饭发呆,发愁如何把这碗饭吃完。看着他一天天消瘦的样子,老师和家长都很着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进餐呢?我决定建立良好的进餐常规,同时让班上三位教师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制定出教育计划和手段,让常规培养持之以恒,并取得家长的紧密配合。 首先,向孩子介绍用餐的重要性。我们利用餐前的时间,向孩子们讲吃饭的好处及重要性,让他们初步了解食物吃入肚子中是如何消化的。同时通过教学活动、保健活动、自我保护等教育活动,利用图片、课件、图书等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肚子中食物的变化,在观察发现中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引起兴趣。如:小朋友是怎么长高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脸象红苹果那样,很漂亮?为什么爸爸那么高?他为什么经常生病?等等,使小朋友知道食物的重要性。进餐时,教师根据不同的菜品和菜色,向幼儿介绍其营养价值,如:多吃青菜脸蛋会变的很漂亮;多吃米饭会比爸爸长得还要高……教师往往用夸张的手法教育孩子,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在幼儿园中,教师总是孩子们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人。 其次,设法激起孩子的食欲。在进餐前向孩子介绍菜的名称,名称要起得有童趣,尽可能引起孩子想吃的欲望。如幼儿对某些青菜不太愿意吃,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说:“大力水手的午餐来了”、根椐“小兔子爱吃萝卜爱吃菜”的儿歌,给菜起名叫做“小兔子的午餐”,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愿意做小兔子乖乖的。同时教师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一下菜单内容,然后告诉保健阿姨,以便保健阿姨安排下周的食谱。这样,孩子在进餐时会有一种骄傲感,从而会更加喜欢进餐了。 最后,教会孩子正确咀嚼的方法。有人认为,正确咀嚼的方法是天生的,不用教。其实不然,有些孩子的咀嚼方法是不正确的,如有的幼儿长期以来惯用左侧牙齿咀嚼,久而久之,左侧咬肌由于长期用力,肌肉比较发达、有力,而右侧肌肉相对松弛、无力,由此出现了面部两侧的不对称,医学上称之为“因偏侧不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一条规定:“幼儿园必须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关于生理卫生的重要性,大家都很理解。至于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却被许多人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就是心理卫生保健的一项容。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人的行为,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发展的功能。愉快积极的情绪或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忧悲的消极情感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良好的情绪、健康的情感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在各种环境中进行活动,并容易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教育帮助,从中获得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呢? 一、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与情感感染幼儿 幼儿的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他们的情感容易受周围人们尤其是成人的情绪所影响。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要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对此,我认为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每一天的问候做起。即教师每天与幼儿见面时,要以满腔热忱,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幼儿问早、问好,从而激发幼儿对教师、幼儿园的好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当幼儿刚入小班不久,我就试着从多渠道去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结果效果很好。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老师问早、问好、说再见,还会跟

别班老师问好。但是由于幼儿情绪的稳定性比较差,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就渐渐差了,有些幼儿对问候流于形式,有些幼儿甚至对教师的问候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采取主动的方式来影响幼儿,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每天当我见到幼儿来园或走进教室时就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先向他们问好,他们也争先恐后地跑过来向我问好,而且脸上的表情和情绪总是跟老师那么相仿。就这样,日复一日,幼儿每天一进园,就能置身于愉快的环境气氛中,产生了欢乐的情绪。 2、在关心和抚爱中培养。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关心、抚爱是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如果幼儿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生活照顾不周,身体不舒适时,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而如果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感到老师不爱他,小朋友骂他,有人抢了他的玩具……,也同样会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时刻关心抚爱每一个幼儿,尽量避免幼儿发生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关心幼儿的冷暖,及时了解其在家的情况,在幼儿表现不愉快时就告诉他:“老师是你的朋友,有事情讲给老师听,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幼儿遭受同伴攻击时,要及时给予安慰,并请打人的小朋友向被打者道歉,以消除幼儿受欺凌的不良情绪。 3、在潜移默化中熏感染。实践证明,教师对周边人的良好态度和情感能对幼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教师同家长或其他来园参观学习的客人进行友好的招呼、轻松愉快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 (一)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 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 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小班幼儿的社会教育 当前,幼儿园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浅谈幼儿责任心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浅谈幼儿责任心的培养 我们在幼儿活动时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幼儿玩了玩具后不收拾、看完后的书到处乱放、掉了饭菜不擦拭干净、随地丢垃圾等,这些情形既反映出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养成自我服务意识及自我负责的习惯,缺乏责任心这一让幼儿终生受益的良好品质。 良好的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个人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当今充满竟争的时代,责任心就更加重要,假如每个人都欠缺责任感,做事顾前不顾后,都按自己的喜好行事,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责任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会自动出现的,它需要个人在常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的,责任心的培养不像教孩子数数、背儿歌那样立竿见影,而应循序渐进,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幼儿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责任心,锻炼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建议教师培养幼儿责任心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就地取材、随机培养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藏着许多培养幼儿责任心的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针对幼儿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如:让小班的幼儿自己收拾玩具就是培养孩子具有责任心的重要举措之一;老师可以把收拾玩具当作游戏,满怀热情地教他们如何摆放玩具。如“方块积木排在这儿”,“小汽车停在车库里”,“把洋娃娃送回到她自己家里”。这样就渐渐养成了自觉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培养责任心的机会就更多了;如:让幼儿学会叠被子、衣服、系鞋带、种植小植物、养殖小动物等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二、创造条件、有意培养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活动的场所,相对于社会的缩影,我们利用幼儿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加强对幼儿责任心的培养。如:做“值日生”、“礼仪小天使”、更可以把责任心的培养贯穿在游戏中,如:“老鹰捉小鸡里面的鸡妈妈”等。幼儿在担任角色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现自身的价值,使幼儿产生欣喜和鼓舞,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三、言传身教、熏染培养

幼儿进餐教育

幼儿进餐教育 孩子得进餐教育就是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期进餐得基本要求包括: 1.1.卫生进餐——饭前用肥皂洗手,饭后漱口。 要求: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认真清洗。 随洗随吃,注意手得保洁。 注意桌面清洁。 2.2.健康进餐——不厌食,能情绪愉快得进餐。 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完成自己得一份饭菜。 3.3.礼貌进餐——不大声喧哗。 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得响声,不敲碗筷。 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 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阶段开展进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呢? 一、创设温馨得用餐环境 1.餐厅墙面得布置: 良好得环境布置不单单只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美化了餐厅,深一步来讲能激起幼儿得食欲,更促使她们能愉悦得用餐。 各个年龄班所采用得布置手法均不同: 小班:幼儿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外在得任何积极都极易影响到她们,所以墙面得布置不宜太多、太花哨。 由于每个家庭得教育方式不同而对幼儿形成了各种不同得餐饮习惯,小班得幼儿恰好处于这种由家庭到集体得过渡适应阶段。逃食等不良得饮食习惯屡见不鲜。因此在餐厅得墙面上可以做些幼儿不爱吃得食物得各种放大、拟人化得卡通造型。让幼儿先从视觉出发逐渐接受与喜爱这些食物得表面(所谓表面:就就是让幼儿先接受这些原本不爱吃食物得造型、颜色等,让幼儿觉得它们还就是挺漂亮与可爱得)。 中、大班:随着年龄得增长,可逐渐增多对餐厅环境得布置内容。 中班得幼儿可让她们动手与老师一起做一些简易得装饰或作品。大班得

幼儿就可让她们独立担当了。(内容:可以在区域中投放得,手工、美术作品等。) 2.桌椅排列: 各个年龄班根据本班幼儿自身得特点,及时合理得调整安排进餐时桌椅得摆放,以及个别幼儿进餐时得座位。(如下图) ⑴定期或不定期得变化排放:由于幼儿得年龄特点,她们易受外在得影响较大,各个阶段餐厅桌椅位置得调整,能在某种程度上吸引幼儿且有一定程度得增加幼儿对于进餐得兴趣。 ⑵根据幼儿年龄得特点选择排放方式:如图①②得排列方式就比较适合小班得幼儿。小班初期得时候,在进餐时尤其需要老师得帮忙与照顾。选择这两种排列方式也便于老师在进餐时得全面指导与个别照顾,个体之间顾及得位置跨越相对较小与方便。 对于中、大班得幼儿选择范围就更广些了,图①②③都比较适合。 ⑶根据用餐得内容:吃自助餐得时候就可以选用图③④得位置排列,因为在进餐过程中需要经常得走动取菜,这样得位置就比较方便走动以及对于菜得取拿与减少碰撞。 3.音乐: 音乐创造了温馨得用餐气氛,同时柔与得音乐也给予幼儿以一定得暗示作用:例:音乐能调节一个人得情绪与心境,也让幼儿明白如果大声得讲话好听得音乐就听不清楚了。 音乐得选择上,多以钢琴曲、幼儿喜爱得英语歌(最好就是没有歌词得乐曲。若有歌词得歌曲幼儿易在进餐时跟词轻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影响其进餐,也存在着一定得安全隐患:如,呛到,含饭等。)为进餐时得背景音乐。应该注意得就是:音乐音量得适宜,过大过小都不合适。 二、酝酿愉快得用餐气氛 1.1.餐前安静活动: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与愉悦得情绪下进餐就是餐前安静活动得主要目得。餐前得谈话活动可以使幼儿较为兴奋得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之间因游戏得结果而产生得消极状态转慢慢化为积极;通过注意得转移使心情不好得幼儿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这一系列得举措根本得目得就就是要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得心情去用餐。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讲解学习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地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然而,当今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有许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我们曾观察过,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大约只有15%。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长此以往,将使幼儿身体得不到基本的营养保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后纠正起来更加不易。不良的进餐行为还会使幼儿表现出素质低下的外在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觉得幼儿的进餐现状迫切需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补偿性教育,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因为: (一)良好的进餐行为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维持生命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必须通过进食各类食物并从中摄取丰富的

营养来取得。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二)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幼儿进餐时肌肉的运动、舌头的运动、口腔的动作及吞咽等进餐技能,对口头言语清晰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阻碍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影响其口语表达的清晰度,并进一步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 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这时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餐时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大全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大全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大全 ? 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学,一方面是幼儿园的主要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 幼儿园中语言教学活动制定系统和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开展工作的核心任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大全,欢迎参考~ ?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 ? 前言: 0~6 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要挖掘出幼儿自身所具有的智慧才能,我们就不能忽视幼儿成长阶段的语言发展关键期,举行的课题活动中,多数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教育都没有真正达到全方位的发展,他们都错误的认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只能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才能体现,其他领域教学活动不需过多考虑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知如何将语言教育贯穿到其他活动中,而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其语言的发展也只局限于看图讲述、续编故事、仿编诗歌等几种形式,仅靠这些活动来达到幼儿的语言发展要求是不够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呢 ?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研究 ? 正文: ? 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 (一)、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 1 / 10

密相连。 并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来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 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范围的扩大,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 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应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幼儿创设条件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语言。 如: 海南的椰子树,引导幼儿说一说椰子树的干、叶子的形状、果的味道,让幼儿亲身感受到椰子树的结构和用途,丰富其生活内容,开阔幼儿的视野。 ? (二)为幼儿创设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语言环境。 ? 1、只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为幼儿多创造条件。 如: 为幼儿讲述《还有谁要上车》的故事时,出示公交车图片,讲一讲幼儿坐公交车的经验,请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了什么说一说,教师在讲述故事之前提出问题: 故事里小动物们是上公交车时都说了什么。 最后发生了什么事。

浅谈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不够的。孩子的兴趣与否,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精神。“兴趣是第一老师”,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可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实际活动当中,幼儿的直接兴趣和间兴趣是可相互转换的,有时甚至是互为一体的。因此,不管是为发现和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生成”的活动,还是培养激发幼儿间接兴趣“预设”的活动,都是受幼儿欢迎的,是幼儿当前需要的,有益于幼儿积累经验。能适应于幼儿发展的活动。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幼儿的间接兴趣,就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参与活动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 1、做孩子的伙伴,倾听孩子的看法。 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有一次,过端午节,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蛋,于是几个孩子都围上去,讨论着“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还是熟的?为什么要吃红蛋呢?我妈妈都没有给我煮红蛋,我家的蛋不是红色的?”孩

子们讨论着,此时教师正忙着组织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分区活动,结果大部分孩子被彩蛋迷住了,哪有什么兴趣去分区活动中玩。这时教师十分着急,就嚷嚷 着说:“快点到别处去玩,别挤在一块了。”可没有几个孩子听见老师说的。如果这时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倾听孩子们的谈话,很快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从中引导许多有意义的探究课题。当孩子讨论蛋是生的还是熟的时,教师可用简单的小实验如旋转红蛋看蛋的转速与生蛋的转速有什么不同?教孩子比较鉴别,并启发孩子们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蛋的生熟呢?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中幼儿注意力,还可以生成新的教学主题。如“蛋是从哪来的?蛋有什么作用?鸡妈妈怎样孵小鸡?”等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表现出异常激动和专注的神色,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表情,洞察孩子的心思和动机,引领他们去寻找活动的兴趣。如开展体育活动时,老师发现孩子们对玩纸飞机没有刚开始时那么兴趣,有的还把这撕了扔了,缺少点什么呢?这时教师可结合飞机特技表演设置穿越障碍,提出飞机着落的远近距离为胜负时,并给予奖励,那一定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浅谈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养成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f7445713.html, 浅谈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养成教育 作者:许子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 摘要:幼儿园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在生活当中进行知识点的渗透,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并进行调整和反思。将日常生活作为培养幼儿的主要载体,高效地开展幼儿教育。本文对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在一日教育中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生活;养成教育 教师在对幼儿展开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一日生活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以生活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活动中要重视随机教育 幼儿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幼儿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要重视幼儿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的情绪变化。幼儿的精力集中性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其记忆还是思维、想象力等都会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非常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当幼儿的兴趣被某件事物吸引,他们的思维便会产生非常大的活跃度,在他们的头脑当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并且用来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也会非常的生动,很容易接受教师传递的思想与知识点内容,这时便可以有效地开展随机教育。 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幼儿的规则意识展开培养,同时还要加强随机教育。以儿歌和童谣、童话故事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能够非常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例如,在午睡时,教师在帮助小班和托班幼儿脱下衣服之后,如果将幼儿的衣服随便放置,那么当幼儿起床之后便会出现非常多的穿错衣服的现象。家长发现后也只能来到园中询问具体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在脱下幼儿衣物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衣服展开观察,记住自己衣服的特征。并且要培养幼儿叠衣服的习惯。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带有童趣的形象作为工具,使用语言示范的方式:“一只袖子盖上来、两只袖子盖上来……”随着教师的儿歌,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叠衣服,之后将叠好的衣服放到床脚。这样便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生活中融入游戏,游戏中渗透知识 在幼儿一日教育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的一种方式。在同样的活动中,教师若是能将其换成游戏的方式,幼儿会积极的进行参与,不但活动积极性有提升,相应的活动效率也会增高,能又快又好的吸收所学知识。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进餐问题,在现代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形成了不规范的饮食习惯,吃饭挑剔、边吃边玩、互相嬉戏、姿势不正确等不良饮食习惯,以致无法避免的会使饭菜掉到地上、桌上,偶尔还会出现碗碟掉到地上的现象;如果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光有丰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健康发育保证。做为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进餐表现,正确实施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强,有些进餐规则和安全进餐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开展各种活动。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多鼓励,少批评。如针对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健康活动。在《吃饭不挑食》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使幼儿懂得只有又吃蔬菜,又吃荤菜,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在《香香的食物》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讲一讲、尝一尝等活动,使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蔬菜(特别是一些有特殊味道蔬菜)的营养价值,帮助孩子们养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这样,有效的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进餐常规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争取家长配合,家园一致,共同教育幼儿,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家园同步,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幼儿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找解决方法。如建议家长在家中要让幼儿自己吃饭,严格规定进餐时间,独立吃完后才可以离开餐桌,他们不吃时可以让少吃一点,并且中途不给零食,让幼儿知道这顿不吃只能饿着等下一顿了,平时不能对幼儿的要求百依百顺,并且要言出必行,自己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进餐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幼儿进餐的习惯教育”案例解析

“幼儿进餐的习惯教育”案例解析 位淑芳山东省邹平县魏桥中心幼儿园256212 幼儿进餐问题是幼儿园老师较为关注的问题。在进餐中有目的地关注幼儿进餐,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也有助于班级建立良好的常规。笔者从案例观察入手,对幼儿在进餐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此进行了有效的策略研究。 一、案例再现 镜头一:吃饭时间到了,洋洋小朋友眼泪汪汪地说:“老师,我肚子疼。”老师走过去看看碗里的菜,再看看洋洋,顿时明白了。老师轻轻地问道:“老师知道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告诉老师,哪个菜不想吃?”她指了指碗里的黑木耳说:“这个我不喜欢。” 镜头二:文龙在吃饭时走神了,嘴里的食物也不嚼了,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又开始和附近的小朋友交头接耳,不仅影响同伴的正常进餐,自己也是磨蹭到最后一个吃完。 镜头三:饭后教师发现小林座位下有撒掉的汤。老师找到小林发现她的衣服湿了,检查过后并无烫伤。老师问道:“是不是汤撒掉了?”孩子一脸的紧张,快要哭出来了。“老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对吧?”她轻轻地点点头。 二、案例剖析 以上三个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幼儿进餐存在的习惯问题:挑食,进餐规则意识缺乏,进餐情绪不积极等等。进餐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何会成为教师普遍关心并为之头痛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流等方法,总结分析原因如下: 1.正确就餐方法的缺失 孩子入园前,在家进餐比较随意。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就餐要求不严格,在教师进行的调查中显示:95%的孩子在家吃饭时边吃边看电视,或者边吃边玩;

78%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督促甚至是追在身后喂饭才肯进餐;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进餐听之任之,觉得没什么太大关系。如此一来,孩子入园后很难适应幼儿园的日常作息。 2.良好进餐氛围的缺乏 幼儿进餐中,笔者发现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醒:“不要把米粒撒在桌上”,“吃饭的时候不许讲话”,“你又是最后一个吃完”……看似善意的语言却将愉快的进餐变得严肃、紧张,让幼儿的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到食欲。 3.教育引导方法的单一 幼儿进餐习惯不好时,教师引导幼儿的方法比较单一,经常听到的话语就是:“今天的饭菜多香啊,快点吃。”“看看今天谁吃饭好,我们就奖励小红花。”久而久之,孩子对教师的引导语已变得麻木,对小红花也不再感兴趣了。 三、策略研究 1.创设愉悦的进餐氛围,关注幼儿进餐心理 (1)重视餐前引导。要解决幼儿不良的就餐问题,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餐前可与幼儿进行比较安静的活动,可进行餐前谈话,告诉幼儿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也可通过小故事,让幼儿感觉到吃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例如在《窗前的小豆豆》里面,校长就将普通的饭菜变成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进餐的积极性。 (2)宽松环境的创设。吃饭的时候需要安静的环境,而给孩子适度说话的权利也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和教育的开放。我们要允许孩子在不影响吃饭的情况下就近交流,他们会交流饭菜的味道、颜色,从而提高自己的食欲,因为餐桌也是他们探究事物奥妙的场所。然而宽松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当教师发现有些孩子干扰别的幼儿吃饭时,必须进行及时的制止,让幼儿了解纪律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自控。 (3)鼓励性语言的运用。教师在幼儿进餐中应发挥引导作用,多运用鼓励性语言提高幼儿进餐的情绪。发现个别幼儿良好行为初现时,教师要积极予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川宜宾高县庆符镇瓜芦小学校严增敏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它需要具有“开拓性”的人才。从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只是幼儿教育的一项工作要求,更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的需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应该让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现他的某些创造性设想,发挥他的创造才能。”所以,为孩子提供触摸、摆弄、拆装等等动手的机会,并重视对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培育出美丽的创新之花,坚实地做好“扎根”工作。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活动中,我坚持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动手环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首先,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一般来说,幼儿最喜欢的就是游戏,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给幼儿提供操作与实践的机会,例如“过家家”的游戏,让幼儿模仿爸爸妈妈劳动,给孩子洗衣服、洗脸,培养孩子勤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编织、绣花、织毛衣等各种小制作自然地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孩子们常常在特设环境中通过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总之,在各种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而且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会玩的孩子更聪明,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良好的动手能力决定了孩子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今后竞争的成败。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到手,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但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幼儿动手能力差,做事让人不放心,让他们做事惹麻烦,还不如全包下来,长此以往,幼儿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很难适应生活、立足于社会。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幼儿们力所能及的。如拿东西、发筷子、整理玩具,扣扣子等,我们都应积极鼓励他们去做,要变“圈养”为“放养”,变限制为引导。如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动手活动,我们就应教一些方法、技能后再具体指导幼儿反复练习,

幼儿园养成教育

幼儿园养成教育 篇一:浅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 浅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 “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性子野、习惯差”的特点突出,这给幼儿养成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下面本人结合幼教实际,谈谈在探索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幼儿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单纯教人知识的“教人”往往只需要讲究“教”的方法和艺术就行了,而“育人”就不同了,“育人”除了要讲究育人的方法和艺术,更要重视感情的因素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每个人成长中需要呵护和培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倾注爱心。对幼儿拥有了爱心,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行带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做幼儿思想工作过程中,细心的呵护、温馨的话语,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启迪着孩子的心灵,净化着孩子的灵魂,开启着孩子理想的心扉,从而使老师成为名副其实的

“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老师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前提。 通过老师的关心和呵护,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吃饭时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老师要想办法哄幼儿,然后细心交流和鼓励;有的幼儿不慎大小便在身上,老师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可以说,老师是幼儿生活上的“母亲”,自然而然地成为幼儿心目中的行为榜样,久而久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也就逐步养成,这就是幼儿教育的规律。 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有秩序、有规矩的生活是幼儿园生涯的基础。孔子说“少成若本性,习惯成自然”。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本、最主要的课程。对一个幼儿园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教育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常规显得多么重要。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并有许多诸如随地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抢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