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与研究最后的成稿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与研究最后的成稿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 (1)

一、采茶戏源于生活 (2)

(一)采茶戏的由来 (2)

1.采茶戏与小调 (2)

2.采茶戏与采茶灯 (2)

3.采茶戏与三角班 (2)

4.采茶戏与采茶 (3)

5.采茶戏与茶馆 (3)

(二)采茶戏的发展历程 (3)

二、赣南采茶戏的概述 (3)

(一)赣南采茶戏形成的背景 (3)

(二)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程 (4)

(三)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4)

1.用当地客家方言为舞台语言 (4)

2.独特的题材选择 (4)

3.独特的音乐声腔效果 (5)

4.独特的表演形式 (5)

5.独特的角色扮相 (6)

6.独特的音乐形式 (6)

7.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与勾筒正反弦 (6)

三、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7)

(一)推陈出新的赣南采茶歌舞剧团 (7)

1.赣南采茶戏和赣南歌舞的完美结合 (7)

2.独特的音乐风格 (7)

3.以男女情事、以生活为表演的题材 (8)

(二)民间痴迷的赣州客家采茶剧团 (8)

【参考文献】 (9)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与研究

——以赣州地区采茶戏剧团为例

【内容摘要】采茶戏源于民间的地方戏,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历史已经有几百年。源于民间生活的采茶戏很浓厚的地方生活特色,地方人民用自己表达方式来演绎属于自己的戏,也通过采茶戏来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采茶戏的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在建国前期,采茶戏只是属于地方民间小戏,参与的人当中文化都不高,表演的水平也不高,所以为在当时是不受上层社会所接受的,认为采茶戏是俗人之举,只是供人取乐的玩意儿,根本不是艺术。由于采茶戏的演员们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在戏中会出现一些伤风败俗的内容,带来的社会影响非常不好。

采茶戏源于客家风俗,使用客家方言,音乐也很有民间特色,戏的唱腔也具有其可和推敲的内容,这些都为采茶戏在地方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成为了地方文化,带着地方文化的气息走向成功的今天。成为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

本文将以赣州地区采茶戏剧团为例,来对采茶戏的发展、内涵做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阐述,让国人更加了解采茶戏,更加了解地方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赣州地区采茶戏剧团;地方文化

前言

我国的赣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载入史册。成为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再次引起轰动。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很多人都想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本文也从对采茶戏的研究出发,追随采茶戏的历史,理清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脉络,通过对文献的查找,对客家从化的追寻,历史资料的借鉴,来诠释这已经成为“国粹”的赣南采茶戏。

一、采茶戏源于生活

(一)采茶戏的由来

1.采茶戏与小调

采茶戏不是直接以戏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最开始的时候是哼唱一些小调,这些小调都是唱起来很顺口的唱词,如“春天里春光照,茶花白白站路旁;小弟传讯家中娘,茶香万里早晚忙”。小调哼唱起来很有生活性,内容很通俗,而且唱词不多,只有四句。

2.采茶戏与采茶灯

小调被人经常唱,常常唱,慢慢的变成了小调汇集出来的采茶歌,唱采茶戏的地方人他们把采茶小调都联在一起,比如他们将采茶从一月份唱到十二月分,第个月都有小调,也就是四句唱词组成,这样联起来就有十二个小调,也是民间的“十二月采茶歌”。发展起来的“十二月采茶歌”后期发展成歌舞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元宵佳节的灯会上,这样新的名字又有了,叫“采茶灯”当时的采茶灯是有调子的,比如熟为人知的是“报茶名。”歌舞形式也比较简单,就是表演的人手里拿着采茶的篮子,唱歌舞蹈都由表演者负责,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十月采茶歌”。在当时采茶戏以采茶灯的这种既简单又粗糙的形式,单纯的大家休闲的一种表演形式出现,但是却加快了成为采茶戏的步伐。

3.采茶戏与三角班

江西赣南安远县是名茶的重要产地,当地的九龙山茶农为了招待茶商茶客,经常会用采茶灯的形式来做为节目表演。有的时候还有会以采茶为内容来现场发挥。

比如,他们会将“十二月采茶歌”分成两个或者三个来表演;二旦还可以在唱“十二月采茶歌”中挑选两个采茶女做为,然后再选一个丑角,这样就组成了“三角班”。这样就有歌舞招待茶商茶客了;那么这个“三角班”中的丑角是最惹人逗的,会手里拿着纸扇在表演过程中及时出现,来调节现场的气氛。这种原始节目的就是《姐妹摘茶》。随着茶业的发展,后续又加进来了炒茶呀、开山茶呀等细节。那么丑角的扮相也会随着细节而发生变化。在这里要说一下赣南的“茶蓝灯”,它是采茶戏的前身,由于表演的内容、细节

逐渐增加、更换,开始有劳动生活方面的内容出现,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些小戏,演员由二旦一丑或者一旦一丑来担任[1]。比如有代表性的《捡田螺》。当时的发展形式为了一唱众喝,没有任何的伴奏,所以就把当时这种像《捡田螺》这样的表演统称为“采茶戏”。由于采茶戏是源于民间,包涵了地方以采茶为生活的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采茶戏属于民间,贴近民间气息,所以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4.采茶戏与采茶

很客观的说,茶是采茶戏的载体,也可以说是母体,可以说是采茶的这种劳作给了人民以灵感,让他们为采茶这种劳作而歌、而舞;没有这种自然下的流露,就不会发展成采茶歌、采茶灯,更不会有流传百年的采茶戏。可以说采茶戏不仅仅是单纯的唱茶那么简单,这其中蕴含着一种茶文化、茶艺术,成为了一种光鲜的文化,它是有关于戏曲文化的。5.采茶戏与茶馆

在明朝,很多的艺人都在茶馆里演出,赚钱。在明清时,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茶馆里听戏不收费,只收茶水钱,戏只是为了吸引茶客。时间久了,这“茶园”变成了“戏园”,“茶馆”变成了“戏馆”。后来有人这样的调侃到“戏曲是用茶叶堆砌而成的艺术。”采茶戏的形成与广泛发展与茶馆这个场所是分不开的。

(二)采茶戏的发展历程

采茶戏在乾隆年间光景惨淡,有很多禁令上都禁止采茶戏,但是采茶戏的演员少、设备简易、利于行走,所以没有因为官府的禁令就停止发展。反而,在江西还出现了流动的戏班。

二、赣南采茶戏的概述

(一)赣南采茶戏形成的背景

赣,为江西省的简称。赣江流域为赣南。在赣南这块有39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

里生活着790多万的客家女儿。他们以采茶为生,以大山为伴,这里茶文化久远,有关材料中体现,从宋朝起就有名茶以贡品的身份进入宫里,在雍正时期,阳春三月就会有大量的茶商涌入赣南安远,采茶女们在茶园里边采茶边歌唱,就这样,使这样很简单的劳作成为了一种集体式的歌舞形式,却为采茶戏揭开了帷幕。

(二)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程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很受当地人民和茶商的喜爱,随着茶业的兴起,采茶戏也随之兴起,也随着茶业的发展而发展。由茶山走向了赣南农村,为赣南农村的人民表演,而且多以农村为题材的杂套戏。“二旦一丑”“三脚班”就是在那个时候来的,在乾隆、嘉庆、光绪年间都是最盛行时期。建国后,我国开始对采茶戏进行改革,在原来的采茶戏基础上进行改人物、改戏、改制,使得赣南采茶戏进入了春来看到了希望。有很多改编的传统剧目如《补皮鞋》。有很多的剧目都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把很多的采茶戏剧目都通过加工后成为了现代戏,而且很有新意。

1979年,赣南采茶戏在党的关怀下又得已复生,剧团又组建,演员又重现,而且这个时候又注入了很多新的演员,也为赣南戏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条件。便得有些采茶戏被拍成了彩色戏曲出现在屏幕上,这个时候的采茶戏可以说是响彻全国。而且采茶戏还进入了宝岛台湾进行表演。采茶戏被广泛推广,东北到肇东;东南到台湾;西南到南宁一带;西北到贵川。至今为止这些地区的客家人区域还可以追寻到采茶戏的脉络。

(三)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1.用当地客家方言为舞台语言

赣南的采茶戏在舞台语言上是使用当地的客家方言。它边唱边舞,现场的气氛轻松活跃,唱词通俗易懂,语言诙谐调侃,集民间的口语、民间的歌曲腔调、民间的舞蹈表达、灯彩于一体,完全的淳朴民间生活气息。

2.独特的题材选择

赣南传统的采茶戏剧目都是以人民的实际生活出发,都是人民的真实生活,他们演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他们演劳动人民的斗争、他们演劳动中的爱情,因为他们演得这些来源于群众中所以又回到群众中去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在选择题材上非常接近群众底层,如手工业者、卖艺的人,以这些社会的底层人物做为戏的人物题材,以他们的生

活为背景,还就是以男女之情、人间喜事、闹事的情剧也是采茶戏的主要题材,很少有悲剧。就这样,采茶戏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改变而失去生命力,仍然是一朵奇葩[3]。

3.独特的音乐声腔效果

赣南采茶戏在音乐声腔上很有讲究。如“三腔一调”中的“茶腔”,他是赣南采茶戏三腔中的主要声腔,茶腔是最具有原生态、原气息的,具有纯天然的田野风味,来源于生活,原创于自然,节奏上活泼、明快,旋律上优美、抒情。把人完全带入自然之中,与田园风光面对面。感受这种腔调之美。“灯腔”与“茶腔”相比它音域高远,声音浑厚,表现粗犷,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序,有深厚的戏曲味道。这种腔调与唢呐或者锣鼓伴奏相配合,可以真切的演绎出向上进取的精神风貌。“路腔”闻名可以理解,这种腔调的来源应该与路上行走有关,一定是具有轻松自然、活泼灵动、调侃风趣的特点。说到调,很多人都会知道享誉全国的“斑鸠调”。这里的“杂调”是值得一提的,调子像一个灯下的美女,娇柔甜美;又像一件盛宴的礼服般华丽;又如精灵般具有玲珑之气,尽管在采茶戏音乐中它不是主要的腔调,但是戏却因为它的出现而有一种非技术而艺术的效果。戏里的有些戏中需要,还要有衬词来做修饰,使之不拗口,而且听起来很有韵味,比如:下山到家打“哟喂”,上路赶车“哪嗬嗨”,做饭弄水“哎嗨哟”[2]。

4.独特的表演形式

采茶戏的表演形式,根据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一奇:采茶戏都是以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男女情爱或者劳动对象为题材的;二奇:用动物的动作名称做为演员的模仿动作名称;三奇:有歌有舞,边歌边舞的这种民间的哥舞剧。

一绝:矮子步,在众多的戏曲中采茶戏的矮之步可以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二绝:单袖筒,单袖筒是赣南采茶戏中男丑用的服袖,它区别与古戏曲中的水袖。它的位置固定,只在左手。这都是来源于采茶中,它可以用来各种表达情绪。可以悲、喜、怒。形容单袖筒是不能用美字来形容的,只能说它在与矮子步结合使用后产生了奇异的效果,显出戏特有的情趣。三绝:扇子花,从扇花的动作上来分种类颇多,得有数十种,它的表现彰显力极强,它可以像一朵绽放的花,在老艺人那里,我们还可以学到一些扇子花的手指艺技。如:五指时花头是朝天的,四指时花头是朝前的。

这“三奇三绝”是原生态的产物,是这些客家人生活在这里的本领,也是大自然造就出来的。如他们的矮子步,是大山给予他们的特殊礼物。生活在这里的姑娘们,小伙子们

一边劳作一边唱茶歌,自然地形成了采茶舞。演员模仿的动物动作也都是大自然给予的。人们在动物的身上获得了启示与灵感,使生活在山区的客家人有了艺术创造的源泉[4]。5.独特的角色扮相

在赣南采茶戏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很有讲究。在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中,可以将矮子步与单筒袖相配合,再添上扇子茶,可以将剧目中的人物刻划得很真。而且演员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生动活泼,用自己的形体语言表达着内容,比如在《钓蝇》中的刘二,演员通过形象的表演将刘二的丑态全部演了出来,使得作品的可看性大大的增强了,也有了看点。

6.独特的音乐形式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与山歌小调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最初是受山歌和小调,还有地方的灯彩影响。茶区多在山里,所以客家的人都有唱山歌的情节,而且唱山歌无论地点,可能在采茶,可能在田园,可能在做衣,都会有歌声伴随,这山歌在客家人眼里,能够解除一天的疲劳,能够驱赶山路的狼,能够表达心情。再配上唢呐、锣鼓,再加上人为的力量,慢慢的就有了赣南采茶戏的舞台唱腔。

7.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与勾筒正反弦

在赣南采茶戏的乐器中,主奏乐器是勾筒,音色与二胡相近,与二胡的构造也有类似,演奏出来的风格也可以和二胡相映。勾筒来自客家的独门乐器,出自客家的选民之手,之所以为勾是因为它能在墙上挂着,在肩上勾着,是竹制的,比二胡的琴筒大,音量大,音色深厚有力,很能够表达劳动者的性格,可以从演奏中听到劳动者的淳朴、刚强。别看它不是专业的人士所造,但是想拉好了也不容易。

正反弦是怎么区分的呢?正弦是跟随唱腔的,反弦是其他协助演奏的。反弦比正弦在定弦时低一度、四度、五度。这样在演奏时就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出现,高低配合、简繁得当、上下搭调、左右缝合,使演奏具有整体性,也彰显了唱腔的力量。

三、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在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中涌现出两大类剧团性质,一类是公立性的,一类是民营性的。但是他们在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上都在努力的绽放自己,使得赣南采茶戏文化发扬光大。(一)推陈出新的赣南采茶歌舞剧团

1998年9月1日,赣南采茶歌舞剧团成立了。它的力量来自于原赣南的采茶剧团与原赣南歌舞剧团,是市级的、专业的、江西省赣州市唯一的艺术表演团体。由两个完全没有共同点的艺术品组成的赣南采茶歌舞剧团他是如果发展起来的呢?

1.赣南采茶戏和赣南歌舞的完美结合

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与表演风格就这样走到了一起,形成了赣南采茶歌舞剧团。他们利用了二者的优点,保留了二者的表演风格与艺术形式,让二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互通有无,互相感染,彼此借鉴,使得表演的效果在特色上更加地方化,从审美角度上给人带来美感,适合现代人的品味,因为两个艺术团体都集中到一个团体当中,演员的团队力量大了,而且外在物质条件也好了,可以将表演更好的进行,剧目的内容多了,演出的水平也提高了,演出的效果也越来越完美。赣南采茶歌舞剧团有近百个剧目是储存的力量,现如今这个剧团已经是一个创作水平高、演员力量雄厚、乐队编制完善、演出设备先进、表演团体专业水平高,在我国的众多艺术表演团体中,赣南采茶歌舞剧团已经是一个著名的品牌。

2.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赣南采茶歌舞剧团的储存剧目中,在音乐方面仍然体现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在所有的剧目中都有赣南民歌音乐做为点缀。给人的是一种视觉心灵之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人体会到客家人的采茶戏文化特色,还可以从那独特的细腻唱腔、音乐的流畅、那种边歌边舞的风格感受到客家的乡土味道。尤其是当赣南的采茶戏边歌边舞这种具有传统概念的表演形式遇到了现代歌舞的表演形式,它们的有效的结合,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舞台效果太美了,像在诗中,像在画里,像在春天里那们赋有朝气。

3.以男女情事、以生活为表演的题材

在赣南采茶歌舞剧团的近百个储存剧目中,主要还是以男女爱情、以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如《山歌情》。它是一部现代戏剧,主要讲的是主人公贞秀和一个很有地方名气的山歌大王相爱了,但是他们却要面对封建思想的影响,最终贞秀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在那个充满了世俗的眼光的封建社会,这两个相爱的人即使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却难以实现,在两种思想的斗争下,他们三个人都去选择参加革命,结尾处真的是悲壮,都为了保护的心爱的人死了,我们在这部剧目中看到了客家人对于道德情况修养的追求,同时也赞美了客家人民对淳朴、善良、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再如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的《长长的红背带》这部剧目,演绎了客家文化的传承,客家这个强大的民族,以这长长的红背带为题,深深的表达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尊重,让我们感受到客人那种宽容、厚重、纯洁、勇敢的优秀品格。

(二)民间痴迷的赣州客家采茶剧团

邹福秀是一个江西省小县城的农村妇女,没文化,在她花甲之间本来应该过着与儿子安度生活的日子,但是谁会想到她会因为一个经常教戏的老师一个低落的情绪而自己花上百万办起了赣州客家采茶剧团。本来应该在家里带孙子的邹福秀却当起了赣州客家采茶剧团的团长。谁会想到她不仅办起了剧团,而且还办了20多年。她的剧团去农村、去矿厂、去部队、去广东、去福建、去吉安,演出万场,具有百万的观众,这个是一支赣南采茶戏传承和发展的坚定的民间力量。据统计这20多年来,邹福秀带着她的剧团四处辗转,演出达到上万场,观众人次达百万,采茶戏从此多了一面耀眼的旗帜——赣州客家采茶剧团。上到中央,下到地方的新闻媒体都在为其做宣传报道。

二十多年下来,这个赣州客家采茶剧团已经成为了农村农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剧团到了赣州后还有很多的观众不怕人困人乏,就为了能够看上一场采茶戏。赣州客家采茶剧团给人以精神享受门票才五块钱,让人不得不惊讶,在这个民办剧团的企业家眼里,赚得不是钱,赚得是快乐,是精神。让很多的人能够看到喜欢的戏,能够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这样人人都可以去放松、休闲。

这个没有文化的人办起的民间剧团,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存着保护着传承着传播着文化。这个民间剧团有古装采茶戏一百多,因为他们都不是专业演员,所以都是在老演员

的指导下一点点的进步起来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都是保持着传统的艺术效果的采茶戏如《四姐反情》《老少配》。他们的上演的古装剧目比专业的剧团还要多。

而且这个剧团还到江西理工大学去举行开展了“采茶戏”理工校园行活动中去做指导,很多的学生和老师都在倾听着剧团的介绍,引起了很多大学生对采茶戏的关注,赣州客家采茶剧团在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播与传承做着实际的努力[5]。

总结,赣南采茶戏它源于原生态的茶山,是茶山给了客家人灵感创造了这个具有客家文化的戏,赣南采茶戏具有自己的深厚的客家文化做底蕴,有热爱采茶戏的人为其传承做出巨大的努力,使得赣南采茶戏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记载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它独特的音乐,独特的题材,独特的形式让我们为之动容,公立剧团的兴起,业绩累累,民间剧团的痴迷使得客家文化传承传播于各各角落。希望热爱采茶戏的人才可以将其延续!!

【参考文献】

[1]欧阳丽苗,赣南采茶戏丑角表现艺术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2]熊琨,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研究,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3]黄玉英,江南一枝花——谈赣南采茶戏,赣南文艺学校.

[4]廖军,赣南采茶戏探究,南方文物,2001.

[5]李兴文,刘柳,魏桥星,痴迷赣南采茶戏自费百万办剧团,中国改革报,20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