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导言游戏的分类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自然状态下儿童的游戏不以类别命名,孩子们会说:“我们来玩办家家吧”(角色游戏);“我们来搭积木吧”(结构游戏);“我们来打弹子,来跳房子吧”(体育游

戏);“我们来猜谜语吧”(智力游戏);“我们来玩《三只羊》吧”(表演游戏)。对游戏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幼儿游戏时的不同技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分类,让幼儿在同一段时间里玩同一种游戏。

学前游戏的分类

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3.结构性游戏

4.规则游戏

二、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2.袖手旁观的行为

3.单独的游戏

4.平行的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三、按着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

1.机能游戏

2.想象游戏

3.接受游戏

4.制作游戏

四、按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冲突阶段及各阶段的游戏主题的不同来进行的游戏分类

1.儿童关心他们自己的身体,感到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表现人们期待的行为

2.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以及因她而产生的焦虑转化而来的

3.随着恋母期的出现,儿童产生了新的焦虑

4.儿童开始面对现实,并倾向于集体的依恋而不是前一时期的恋母焦虑

五、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或活动)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

1.动作性游戏

2.探索性游戏

3.表现性游戏

4.建构性游戏

5.角色扮演性游戏

六、按着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进行的分类

1.角色游戏

2.结构游戏

3.表演游戏

4.智力游戏

5.体育游戏

6.音乐游戏

7.娱乐游戏

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特征对学前游戏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2.有规则游戏

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八、从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游戏进行的分类

1.本体性游戏

2.工具性游戏

学前游戏的发展

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

1.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阶段——感觉运动性水平

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

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

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

1.独自游戏阶段

2.平行游戏阶段

3.联合游戏阶段

4.合作游戏阶段

三、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1.游戏内容的发展

2.游戏形式的发展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

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一、儿童游戏产生的社会生活条件

二、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

2.游戏能增强儿童机体的适应能力

3.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实验:

段宝利等选择体育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协调性,证实了体育游戏对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他们将体育学院体操训练中

心的34位5-6岁的儿童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三个月,每周训练4-5次,实验组每周2次游戏课,对照组按一般形式上课。通过以下与发展幼儿协调能力密切相关的4项实验指标来观测幼儿的协调性:定向平衡、快速踩点、交叉拍法、不对称动作。实验组改变了以往幼儿体操训练简单、枯燥的练习方式,提高了协调性能力,领会动作较快,动作更灵活,说明体育游戏是培养和提高幼儿协调性和身体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

资料:

日本幼稚园都很重视利用户外自然条件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信州大学附属幼儿园在这方面做得更有特色。当你步入该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宽阔的小足球活动场地,场地上铺着沙土,松软而富有弹性;场地四周设有各种运动器械。孩子们早晨入园后,放下自己的小背包,脱下外套,就开始自由活动。运动场的周围有三个面积大小不一的沙坑,孩子们可以在沙坑里挖山洞、堆土丘、做跳跃游戏。园中还有一个小型的游泳池,供孩子们夏天使用。园中随处可见大树,干上系着长短不一的粗绳,让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在建园时,管理者有意将活动场地一角设计成斜坡状,上面铺上草皮,供孩子们攀爬。

二、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一)心理学家关于儿童游戏的智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

1.游戏与创造性

2.游戏和发散性思维

3.游戏与问题解决

(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三、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一)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二)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三)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四)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四、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一)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二)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美感

(四)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因素

一、游戏机会

为儿童提供均等、适宜的游戏机会,对儿童游戏的发展极其重要。所谓“均等”即有平均、平等的意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适宜的参加游戏的时机。如果我们给儿童提供一个平等、适宜的机会,每个儿童都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范围内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游戏,儿童就必须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凭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拥有游戏的机会;最终并非每个儿童都能如愿以偿,但正是这种主动去选择的过程体验,能让儿童逐步懂得怎样去把握时机、怎样去面对挫折、怎样去与别人协调、学会怎样尊重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促使其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学习

二、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游戏时间的长短会儿童游戏的质量。在较长的游戏时段(约30分钟)儿童才有时间逐渐发展出社会和认知层次较高的游戏形式,其中包括完整的游戏活动、团体游戏、建构游戏、团体-戏剧游戏;而在较短游戏时段(约15分钟)

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结伴游戏,不能相互协商、讨论或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建构材料,往往只从事一些社会和认知层次较低的游戏形式,包括平行游戏、旁观无所事事、转换行为等。

三、游戏场地

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2.游戏场地的地点(户内或户外)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3.户外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4.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中的位置的影响

四、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等产生影响。

玩具的结构影响游戏(主题)的类型;

玩具材料的提供与儿童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同伴

同伴主要是通过直接参与、榜样和强化来影响儿童的游戏。

1.有无同伴

2.同伴的熟悉程度

3.同伴的不同年龄

4.同伴的性别

六、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儿童的游戏活动很早就表现出性别差异。在社会性游戏中,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同性别的儿童作为游戏的伙伴,同时,在游戏中儿童对同性别伙伴作出的社会性行为也显著多于对异性伙伴。

男女儿童游戏伙伴的数量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前阶段的男孩更喜欢结成两个人以上的群体一起玩,女孩则更喜欢在两个人之间交往。到小学阶段以后,男孩的游戏伙伴群体中的人数更多,而女孩更喜

欢发展两人间的亲密关系。

儿童的性别还直接影响他们对玩具的偏爱程度。男孩玩的游戏更为复杂,包含更多的角色、更多的参与者和更明确的目标,并常常分为团队进行游戏。

七、健康状况

先天或后天有残疾的病残儿童

患孤独症的儿童有其独特的游戏方式,他们常常以刻板操作性方式游戏,不能把玩具作为象征某种物件的东西,很少将几种玩具合在一起玩,而强迫性地重复某一无意地摆弄玩具的动作。

八、认知风格

1.场依存型:

依赖于周围的感知场景;倾向于对环境作出整体把握,易受当时场景的影响;相信权威;把周围人的脸部表情作为一种信息来源;对人有兴趣;与相互交往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对他人很敏感,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社会性技能;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2.场独立型

九、家庭

1.母子早期关系对学前游戏的产生及发展的影响

2.家庭结构和气氛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十、电视及现代媒体

国外研究表明,和以前的儿童相比,现在的儿童开展合作游戏的时间减少了,其原因除了现代玩具更适合于儿童独自玩游戏、独生子女增加等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儿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看电视上。

第六章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评价:

缺:“剩余精力”说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但是,它根据行为的性质——是有实际效用的还是没有实际效用的——来区分消耗的精力是“剩余的”还是“非剩余的”,并把剩余精力的“释放”看作是游戏与工作的区分标准,这只是一种循环式的论证推理。而且这种游戏理论也不能很好的解释游戏的具体行为。例如,为什么儿童即使在筋疲力尽时仍然还要游戏

优:游戏研究领域的“拓荒者”。

二、“前练习”说

游戏是一种练习本能的普遍冲动,它与模仿——另一种普遍的本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游戏中通过模仿使成年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以本能为基础的能力得到锻炼,使之趋于完善。所以,游戏就是学习或练习,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评价:

缺: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如成人已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备,可成人仍然有游戏的需要并继续游戏。

优:是对斯宾塞游戏理论的一种发展。

三、“复演”说

儿童的游戏就是我们祖先的“工作”,原始人的打猎、追逐等构成了现代儿童游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还起到一种“宣泄”的作用。

评价:

缺:主要是以“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为依据。但是拉马克学说本身至今仍然是一种没有被证明的假设,所以,“复演”说缺乏科学依据。也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优:某种程度上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环境不同,儿

童游戏内容不同。

四、“松弛”说

游戏可以让人们解除身心的疲劳,具有恢复精力、放松的功用。伯屈克认为:只有运动性游戏才有可能把人从这种由心理压力导致的疲劳中解脱出来。所以,儿童的游戏和成年人的运动与原始人的追捕有着显著地相似性。游戏实质上是对古老的种族活动的练习或复演。

评价:

缺:无法解释以下两种现象:如果说体力劳动比脑力劳动更少疲劳,那么为什么体力劳动者也要游戏?如果游戏的基本功能是帮助人们从工作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精力得以恢复,那么“不工作”的儿童为什么也要游戏?

优:是本能论和复演论的混合物。

五、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名称倡导者主要观点

剩余精力说席勒/斯宾塞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

精力的消耗

松弛说拉查鲁斯/柏屈克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

并获得放松与休息前联系说格鲁斯为未来成年生活做准备复演说霍尔复演种族进化的历史阶段

五、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

1.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人的本性中有哪些因素导致人游戏以及游戏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2.都受到被称为当时的“时代精神”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戏生物学化;

3.主要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说明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原因;

4.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一)人格构成学说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

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二)游戏和儿童的人格发展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调节和平衡“伊特”与“超我”之间冲突和矛盾的机制,某种程度上是在游戏中获得的。由于游戏是部分与现实分离的,因此它允许“自我”自由地调节“伊特”和“超我”的要求,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以,游戏对于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童年期,游戏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因内驱力受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帮助儿童处理适应不良的经验,因而具有“治疗”的作用。

二、伯勒关于角色扮演的模式理论

伯勒认为,儿童的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往往基于他们对于某个人(角色原型)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感情。通过模仿那些他们所爱戴、尊敬的人,就使儿童想“和成人一样”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伯勒还从儿童与成人(主要是母亲)关系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儿童的游戏结构的发展变化。她把儿童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发展的矛盾冲突不同,游戏内容也不同。

三、蒙尼格的“宣泄”理论

蒙尼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攻击性倾向,这种攻击性倾向如果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病症。如果提供一种合法的途径使这种攻击性驱力以对他人无害的方式得到释放,就可以减轻这种驱力而不致形成病症。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游戏是宣泄攻击性驱力的合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对于成人来说,体育运动、竞赛是攻击性驱力的最好出路。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则是释放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

但是,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来检验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宣泄理论,攻击性游戏实际上会刺激而不是降低后来的攻击性行为。

五、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这个学派并非发端于心理学,而是发端于精神病学。所以更注重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人的游戏,而且这些游戏

只是个别儿童在某段时间内所玩的游戏。

四、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可以降低焦虑、补偿性地满足儿童的愿望、在儿童人格的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等观点,进一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掌握”的思想。和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性欲(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埃里克森也是从基本的“本能冲突”出发开始建构他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的,但是他超越了“本能”,强调来自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对发展危机的解决。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娃娃游戏”研究技术

五、精神分析学派的评价

1、局限性: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这个学派并非发端于心理学,而是发端于精神病学。所以关于游戏的理论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的色彩。注重的是个别儿童的游戏,所以同一种现象,可能在不同的精神分析家那里会有不同的解释。

2、先进性:是把游戏的研究与发展理论密切联系起来的主要环节。尤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变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的游戏动

机;“娃娃游戏”的提出和运用;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生平简介:

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的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情感和智力(认知)上的平衡,而不是本能。

一、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游戏的实质在于同化超过了顺应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一种是顺应作用大于同化,是模仿的特征,另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是游戏的特征。

二、感知运动活动时期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三、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游戏的发展

四、游戏的功能

五、评价

1、先进性: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的途径,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研究的直接催化剂。皮亚杰研究的终点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起点,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关于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实证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儿童游戏的认知发展价值的认识。

2、局限性:

皮亚杰研究儿童游戏,只是试图从游戏这一侧面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这一思想出发点导致他认为游戏只是认知活动的衍生物,只看到认知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影响而没有看到游戏对于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关于儿童游戏的动机和技能问题上,皮亚杰的看法和弗洛伊德类似,都注重游戏帮助儿童处理情感问题的价值,在认知发展中只具有消极的或次要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1、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1、游戏的发生

2、游戏活动的特点

3、游戏的发展

4、游戏的发展价值

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1、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

2、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

3、游戏中角色的发展

第一阶段,与成人的协同活动,掌握物品的用法

第二阶段,最初的动作概括化阶段

第三阶段,动作进一步概括化,动作与物体分离,角色萌芽的出现

四、评价

1、和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相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有两个显著地特点,一是皮亚杰把象征的发展看作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儿童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社会文化学派的心理学家则把这一过程看作是成人教育的影响过程,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产物;二是在游戏盒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皮亚杰对游戏的作用的估计比较“消极”,认为“发展先于游戏”;社会历史文化学派的心理学家则把游戏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估计它的价值,认为“游戏先于发展。”

2、先进性

对于前苏联学期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把游戏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组织儿童开展游戏,这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游戏研究的特色和长处。

3、局限性

儿童的游戏,虽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不能缺少成人的影响,但是,是不是非要成人一步一步地教,孩子才会游戏?由成人教会的游戏是不是真正的游戏?

后皮亚杰理论

一、游戏的觉醒理论

1、理论背景

2、基本观点

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或机体的一种驱力状态。

对新异刺激的觉醒调节

对刺激缺乏的觉醒调节

3、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二、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1、交际与元交际

元交际:人类的交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而且有意义含蓄的交际。这种意义含蓄的交际就是元交际。元交际依赖于交际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

2、元交际与言语交际

3、元交际与游戏

把游戏看做是元交际,就把游戏与有目的的行为联系起来了。因此,作为一种元交际,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是组成人类文化的现实与基础。

4、元交际与学习

游戏是一种学习,但幼儿在游戏中不是孤立的一个事物一个事物的学习,而是在事物的关系与联系中,即在“非”某物的物体群中学习,学会区分与概括。

第七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游戏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游戏——现代儿童的权利,教育关注的焦点

二、游戏——现代学前教育的两种重要手段

教学和游戏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相互区别的概念。教学和游戏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都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而存在;教学和游戏又是各自独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与途径。

幼儿在自发的游戏中也存在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那么这是教学还是游戏?

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在游戏开展的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

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二、主体性原则

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难度适中;

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充分尊重儿童的积极主动性

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发展性、全面性

第八章游戏与玩具

玩具的产生与发展

一、玩具的产生

二、玩具的发展

三、玩具在游戏中的作用

(一)玩具的功能:社会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审美功能;益智功能;(二)玩具在游戏中的作用:

1.玩具激发儿童游戏的动机

2.支撑游戏开展、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3.玩具为儿童提供练习能力的机会

玩具的种类

一、按玩具的材料分类:金属玩具和非金属玩具

二、按玩具的内部结构分类:静态玩具、激动玩具、电子玩具

三、按玩具的功能分类:智能玩具、声响玩具、形象玩具、装饰玩具、健身玩具、科教玩具等

四、以玩具的外部形状及其用途分:成型玩具、未成型玩具

玩具的配置与使用

一、玩具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玩具的生产设计结构简单、功能固着、模式单一、玩法简单问题二:玩具的销售缺乏有序管理,销售品种单一,价格昂贵。

问题三:商家为牟取暴利,用低劣产品充斥玩具市场

问题四:玩具设计生产缺乏统一的型号标准,各厂家按自己的设计思路去生产玩具,而对于玩具是否符合并有利于儿童游戏的问题未加考虑。问题五:儿童教育机构经费不足、玩具不够

二、玩具的配备

(一)玩具配备的具体内容

1992年《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规定主要有九大类:

体育类、构造类、角色表演类、科学启蒙类、音乐类、美工类、图书挂图卡片类、电教类、劳动工具类

(二)选择玩具的标准

1.玩具应具有教育性

2.玩具要具有可操作性

3.玩具要符合安全卫士要求

4.玩具应当经济实惠

5.玩具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三、玩具的管理与使用

(一)玩具的管理

1.合理利用经费,定期添设玩具

2.所有玩具向儿童开放,并便于儿童取放

3.建立玩具的使用常规

4.建立定期检修和清洗玩具的制度

(二)玩具的使用

儿童在玩玩具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

1.因玩具不够发生纠纷

2.在同一地点玩不同类型的玩具而产生冲突

四、关于玩具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改变玩具发展的陈旧观念

建议二:加速对相关人才的培养

建议三:将玩具的生产与教育结合起来

建议四:增强竞争意识,不断推出新产品

建议五:增强售后服务意识

建议六:出版专门的儿童玩具指南丛书

建议七:加强儿童玩具质量的监控

第九章学前儿童游戏指导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概述

案例1:我该怎么做?

欣语与小曾正在玩用稻草编辫子,宣萱走过来站在她们的身边观看。欣语抬头看着宣萱说:“你到其他地方去玩吧。”宣萱不理欣语,自顾自地指着她们编的草绳说:“这里编错了,你不会,让我来。”宣萱于是伸手去抢欣语手中的稻草绳。“这里我在玩,你走开。”宣萱抱紧双臂,护着手中抢来的稻草绳。“你错了,你不会玩,让我来。”“老师……”欣语大声地喊着,并用求助的眼光看着不远处一直在观察他们的我……

案例1的处理:

“我并没有走过去,只是伸出手指做了个安静的动作。欣语见我没过去,朝着宣萱瞪圆了双眼,理直气壮地说:“老师说过的,这个游戏只能两个人玩,你要玩的话等我玩好了再来”宣萱看看我,又看看欣语,把稻草绳扔在桌子上,嘟哝了一句:“那你玩好了给我玩”。便走开去找其他内容玩了……”

一、教师指导学前儿童游戏的必要性

二、教师指导对幼儿游戏的影响

(一)影响开展游戏的类型

(二)影响游戏的效果

(三)影响师幼情感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全过程

一、教师指导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

(二)促进幼儿内在生命成长和游戏的自我生成与更新

(三)关注差异

二、观察在幼儿游戏指导中的重要性

三、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环节

(一)游戏开展前的准备: 1.物质环境的准备 2.知识经验的准备(二)游戏开展过程中的具体指导

(三)游戏结束时的整理和讨论、评价: 1.游戏讨论和评价的内容

2.具体做法

四、现场指导

(一)确定指导的必要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往往基于两个依据:一是把自己的预期与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进行比较;一是基于幼儿的需要。

以下问题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指导:

幼儿在干什么?我是否真正了解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与我的预期一致吗?我的预期是否合理?幼儿现在是否急需帮助?我的指导是否会影响或打断幼儿的游戏?我的指导完成后幼儿还能不能继续独立进行游戏?如果我不指导会怎样?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卷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期末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______为基本活动。 2.幼儿园中最典型的游戏活动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和_____。 3._______是最早形成的社会性关系,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4.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环境的创设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身规律,要充分体现儿童的心里特质,这体现了_________的原则。 5.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叫象征性游戏,这种游戏是_______游戏。 6.______是规则游戏的核心组成部分。 7.依靠文字语言和视觉图片的相互关系来共同起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作用的图书类型叫________。 8.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 9.按照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幼儿园空间标准,室内人均不少于_____平方米,室外人均不少于4平方米。 10.来源于民间游戏,又是典型的角色游戏,常常出现在小班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这种游戏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11.儿童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积木、零部件、沙、水等来进行建造的游戏叫做()。 A. 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 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12.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幼儿园的幼儿每天室外活动的时间不能低于()小时。 A. 1 B. 2 C. 3 D.4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形考1附答案(2016)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形考1-(2016) 一、单项选择 7 、目前主要的游戏分类方法有两种,其中以某种关于儿童游戏发展的理论假设为依据的方法是()(难度系数:1.00) A、以自然观察为指导的分类方法 B、以游戏发展过程为依据的分类方法 C、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分类方法 D、以游戏指导方法为指导的分类方法 参考答案:C 3 、幼儿接触到一件新的游戏玩具后,可能会自发地、兴致勃勃地进行多方面的尝试,观察玩具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特点, 感知不同的玩法,这说明儿童在游戏中哪一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难度系数:1.00) A、想象力 B、思维能力 C、运动能力 D、感知能力 参考答案:D 5 、儿童要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学会生存、学会去适应自己所面临的社会生活,首先是在()中开始得以实践的,也是 他们进行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难度系数:1.00) A、游戏 B、家庭生活 C、学校生活 D、教学 参考答案:A 6 、幼儿是最稚嫩最无危机意识的个体,因此在规划幼儿园室外游戏环境时,应对任何会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全部予以考 虑。这遵循的是规划室外游戏环境的()原则。(难度系数:1.00) A、挑战性 B、安全卫生 C、整体性 D、遵循自然 参考答案:B 10 、由于游戏是儿童的自发活动,游戏的内容是否适合儿童?游戏的材料是否安全?等问题都有着不可预知性,而且儿 童缺乏认知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这是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重要性表现。(难度系数:1.00) A、提高儿童游戏的水平 B、提高儿童游戏的安全性 C、提高儿童游戏的自主性 D、提高儿童游戏的自发性 参考答案:B 9 、()主要是利用感觉器官和身体动作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体验性活动。(难度系数:1.00) A、结构游戏 B、规则游戏 C、感知运动游戏 D、表演游戏 参考答案:C 4 、感知运动游戏的类别有身体运动游戏、精细动作游戏和()。(难度系数:1.00) A、感觉游戏 B、感知游戏 C、感知觉游戏 D、感官游戏

【免费下载】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试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 (第五、六、七、八章) 第五章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

201801 月电大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1/10)、由于游戏是儿童的自发活动,游戏的内容是否适合儿童?游戏的材料是否安全?等问题都有着不可预知性,而且儿童缺乏认知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这是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重要性表现。(4分) ?A、提高儿童游戏的水平 ?B、提高儿童游戏的安全性 ?C、提高儿童游戏的自发性 ?D、提高儿童游戏的自主性 (2/10)、在我们提倡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时,应该避免形成()个误区。(4分) ?A、2 ?B、3 ?C、5 ?D、4 (3/10)、()是指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4分) ?A、角色游戏 ?B、结构游戏

?C、感知运动游戏 ?D、表演游戏 (4/10)、()是游戏的最基本属性。(4分) ?A、快乐的 ?B、充满幻想的 ?C、有规则的 ?D、自愿、自主的 (5/10)、()是需要进行游戏治疗的对象。(4分) ?A、面临家庭变故产生适应问题的幼儿 ?B、活泼好动的幼儿 ?C、怕生人的儿童 ?D、性格内向的儿童 (6/10)、幼儿在解决游戏的矛盾中体验到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交往教训,学会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如何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或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学会运用交往的规则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这说明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4分) ?A、自控能力 ?B、想象力 ?C、交往能力 ?D、自我意识 (7/10)、儿童要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学会生存、学会去适应自己所面临的社会生活,首先是在()中开始得以实践的,也是他们进行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4分)

?A、游戏 ?B、家庭生活 ?C、教学 ?D、学校生活 (8/10)、教师通过运用“询问式”、“建议式”、“鼓励式”等形式的指导方法属于()介入策略。(4分) ?A、参与式 ?B、材料指引 ?C、交叉式 ?D、语言指导 (9/10)、幼儿园的活动一般包含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其中()是最常见、最受儿童喜爱的活动。(4分) ?A、游戏活动 ?B、生活活动 ?C、体育活动 ?D、教学活动 (10/10)、游戏治疗的流程一般始于()(4分) ?A、第一次面谈 ?B、发现个案 ?C、治疗阶段

婴幼儿游戏种类及实例

婴幼儿游戏种类及实例 学前儿童的游戏多式多样,种类不一。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手段,成人或教育者为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地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儿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 婴幼儿游戏主要处于感知运动性的认知水平,并满足于感官运用和机体活动的生理性快乐,游戏具有较突出的嬉戏性,多以四肢动作、身体的运动、愉快的表情(玩相)以及出声的言语等形式表现于外,其游戏活动具有较少的深度认知性成分,所以婴儿的游戏的开展要侧重于活动性,促进感知觉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的随意注意发展还不完善,而且身体也易疲劳,游戏的目的性和坚持性较差,所以婴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每次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不越过15分钟为宜,且要注意动静交替、灵活转变,以使婴儿身体的不同部位和器官得到轮流休息和放松。根据3岁前小儿的教养目标以及婴幼儿身心发展和游戏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婴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㈠活动性游戏 活动性游戏侧重于培养小儿各种基本的动作操作的技能,促进婴儿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游戏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活动性游戏也有助于婴儿增强体质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此类游戏主要通过基本动作和机体运动表现出来,如抬头、翻身、抓握、蹬、坐、爬、站、蹲、行走、跑、跳、踮、攀登、投掷、平衡手指运动等。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活动性游戏在户外的开展的比例逐渐增大,并且在家庭中,家长应逐渐多提供和其他小同伴在一起活动的机会。 游戏实例: ⒈抓抓、蹬蹬(1岁内) 在小儿床上方,挂彩色玩具,高度以孩子手、足能碰到为宜,成人一面说话引导,一面触动玩具,逗引孩子手抓、足蹬,训练孩子转头和手足协同动作。 ⒉练爬(半岁以后) 让孩子俯卧,成人用两手抓住孩子的脚关节,然后慢慢举起,让孩子背呈弓状。这时孩子头部会反射性地后仰。反复做4—6次。帮助孩子练习向后弯腰、挺胸以及两手臂的支撑。然后将孩子双脚放下,成人用手推孩子的双脚掌,使其借助成人力量向前移动,让孩子爬行。成人用力要轻柔,并不断讲话。 ⒊走小路(1岁半左右) 成人用粉笔在室内或走廊上画一条“小路”,要求孩子不越线,稳当地独自走完小路。开始“小路”可以画宽些,再逐渐变窄,以逐步训练孩子的平衡力。 ⒋上楼梯取物(1~2岁) 用玩具引导儿童练习上楼梯。可把玩具放在第五、六台阶上,成人跟在儿童后面保护,让儿童自已上,初次可让儿童上三台阶便把他(她)抱下来,再重复练习,熟练后可以再增加上的台阶级数。 ⒌跳高高(2岁左右) 练习从约15公分高的台阶上下跳。成人站在孩子跟前,鼓励儿童跳下,跳下后成人抱住儿童,并予以表扬。 ⒍球出山洞(2~3岁)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课程编号:043ZB005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游戏理论(The Theory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la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48 学分:3 课程性质:《学前游戏理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各领域教育联系紧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游戏的分类、发展、价值,理解和掌握各类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本门课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又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 知识: 游戏的基本理论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了解幼儿园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 幼儿游戏的观察和评价 理解与掌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施 能力: 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分析游戏的地位 合作学习的能力 组织和指导游戏的实践能力 观察和评价游戏的能力 初步学会用游戏治疗的方法解决幼儿的某些问题 情感和态度: 激发对幼儿游戏的热情,真正意识到幼儿游戏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获得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和分析幼儿园游戏的乐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感情。 先修后续课程:本课程是在讲授过《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后续课程是《学前儿童学科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管理》等。 课程内容: 第一章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目的要求】了解人们对于有“游戏”有不同的定义;理解游戏的结构和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掌握游戏概念、游戏的本质特征。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是幼儿游戏的价值。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 第一节游戏的概念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第三节游戏的基本结构 游戏主题游戏规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 第四节幼儿游戏的价值 游戏与儿童生理发展 游戏与人格发展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讨论课(课内):教室 幼儿游戏对于幼儿认知和社会化发展的价值。 【作业与思考】判断以下活动是否为游戏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幼儿游戏的分类

幼儿游戏的分类 一、幼儿游戏分类的标准 1、从认知发展的角度 (1)感觉运动游戏(2)特征性游戏(3)结构游戏(4)规则游戏 2、从游戏的社会性角度 (1)偶然的行为(2)袖手旁观的行为(3)单独的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二、游戏的分类 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游戏分类在幼儿园中的作用 1、幼儿园各年龄段游戏的类型是不同的 2、幼儿园各年龄段游戏的材料是全面的 3、幼儿园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讨论: 你觉得幼儿游戏可以按什么标准来分类?怎么分? 感觉运动游戏 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由

简单的重复动作运动组成。 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 这种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机能性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般处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以后比例逐步下降,到6岁时,只占全部游戏的14%左右。 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占的时间也最长,从2岁开始,直到入小学,高峰期在3岁。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如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折纸、堆雪人、玩沙、玩泥。 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 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7—11岁的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在两人以上。 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动作技能的要求不同,这种游戏从幼儿一直延续到成人。 对规则的认识理解和遵守可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造性游戏结构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 规则性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 2、从游戏的社会性角度 (1)偶然的行为(2)袖手旁观的行为(3)单独的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讨论: 这两种游戏有什么区别? 创造性游戏与规则性游戏的区别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指导

教学辅导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3.情景转换——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通过实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

结构游戏的种类与指导

结构游戏的种类与指导 结构游戏的种类与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游戏无论从材料、玩法还是在结构造型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塑料接插,金属螺丝结构,等等,结构游戏的概念扩展了。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幼儿园常用的构造材料有积木、积塑、积竹、金属材料、泥、沙、水、雪,等等。一般可根据结构游戏中运用的材料来确定构造游戏的类型,当然某种结构游戏往往不止用一种材料,我们在区分时不能绝对化。 1.结构游戏的种类 (1)积木游戏:用各种积木或其他代用晶作为游戏材料进行的结构游戏。积木的式样很多,有大、中、小型积木,有空心或实心型积木,有动物拼图积木等。这种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开展较早,也较为普遍。 (2)积竹游戏:指将竹子制成各种大小、长短的竹片、竹筒等,然后用它们进行构造物体的游戏。积竹可构造“坦克、火车、飞机”,还可建“桥梁、公园”,构造出的物体同样栩栩如生,富有情趣。我国南方盛产竹子,积竹游戏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3)积塑游戏:用塑料制作的各种形状的片、块、粒、

棒等部件,通过接插、镶嵌组成各种物体或建筑物模型。积塑轻便耐用,便于清洁。 (4)金属构造游戏:以带孔眼的金属片为主要的建造材料,用螺丝结合,建造成各种车辆及建筑物的模型。 (5)拼棒游戏:用火柴杆、塑料管、冰棒棍或用糖纸搓成纸棍等作为游戏材料,拼出各种图形的一种游戏。 (6)拼图游戏:用木板、纸板、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不同形状的薄片并按规定方法进行拼摆的一种游戏,如可拼摆动物的房屋、故事情节等画面。传统的七巧板就属于这类游戏。 (7)玩沙玩水玩雪的游戏:沙土是一种不定型的结构材料,幼儿可以随意操作,幼儿也可利用水、雪玩划船、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玩沙、玩水、玩雪都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结构游戏,在城市、农村都可以广泛开展。 2.结构游戏的指导 (1)丰富和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多种建筑,感知各部位的名称、形状、结构特征、组合关系与色泽特点。如楼房是有层次的,房顶有尖的、平的,也有圆的,桥梁是桥面和桥墩组成的,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题库8套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题库8套 一、填空题 1、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______的研究式样。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_。 3、190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湖北幼稚园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 机构的诞生。 4、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____、三段论式____”的方法模式。 5、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______,他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家对象来研究的人。 6、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7、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________”的驱使。 8、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_______的协调与整合。 9、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_______。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以_______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________。 11、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是________,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12、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游戏是儿童________的活动。 13、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14、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5、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任人物是 ______。 16、纽曼提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17、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______、动作、________、言语、材料(玩具)等。 18、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_________、象征和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19、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20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________与________。 21、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_______,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22、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成六种的人是_______。 23、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不同,可将游戏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学前儿童游戏论》期末考试及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4.填写内容不得超出密封线。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21分)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 .席勒 B .格罗斯 C .霍尔 D .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 ) A .内部动机 B .内部控制 C .直接动机 D .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 ) A .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 .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 .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 .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 ) A .游戏主题 B .游戏情节 C .游戏形式 D .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 ) A .玩具 B .场地 C .时间 D .生活 6.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 ) A .具有教育性 B .符合年龄特点 C .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 .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7.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 ) A .平行游戏策略 B .合作游戏策略 C .领导游戏策略 D .指导游戏策略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1.游戏形式: 2. 同化和顺应: 3、练习性游戏: 4、智力游戏: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简述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的特殊意义。 2、游戏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什么意义? 3、请简述表演游戏的意义及指导要点。

4、简述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四、论述题(本大题19分。) 1、试论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第 2 页共4 页

学前教育专业《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大纲汇总

《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教育价值,理解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游戏、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在教育中实施游戏的基本环节或任务,提高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科学教育指导的实践能力,增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和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见实习、参观、讨论等相结合 三、考核方法 作业、考试、教育实践 四、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学前游戏论》辽宁师大出版丁海东主编2003年 2、刘焱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3、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下册,游戏和课程”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的年。 4、《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李淑贤姚伟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及现状(1课时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及国外儿童游戏理论及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第二节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流派(1课时 一、教学要求 了解国外经典的游戏理论与现代三大流派的也许理论的思想观点,学习并掌握正确对待这些理论流派的批判与借鉴的立场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五节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2课时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确立科学的儿童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及其双重特征的辨证关系,理解儿童游戏的纵向整体结构以及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掌握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般指标。 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课程内容

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和发展 导言游戏的分类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自然状态下儿童的游戏不以类别命名,孩子们会说:“我们来玩办家家吧”(角色游戏);“我们来搭积木吧”(结构游戏);“我们来打弹子,来跳房子吧”(体育游 戏);“我们来猜谜语吧”(智力游戏);“我们来玩《三只羊》吧”(表演游戏)。对游戏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幼儿游戏时的不同技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分类,让幼儿在同一段时间里玩同一种游戏。 学前游戏的分类 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3.结构性游戏 4.规则游戏 二、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2.袖手旁观的行为 3.单独的游戏 4.平行的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三、按着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 1.机能游戏 2.想象游戏 3.接受游戏

4.制作游戏 四、按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冲突阶段及各阶段的游戏主题的不同来进行的游戏分类 1.儿童关心他们自己的身体,感到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表现人们期待的行为 2.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以及因她而产生的焦虑转化而来的 3.随着恋母期的出现,儿童产生了新的焦虑 4.儿童开始面对现实,并倾向于集体的依恋而不是前一时期的恋母焦虑 五、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或活动)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 1.动作性游戏 2.探索性游戏 3.表现性游戏 4.建构性游戏 5.角色扮演性游戏 六、按着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进行的分类 1.角色游戏 2.结构游戏 3.表演游戏 4.智力游戏 5.体育游戏 6.音乐游戏 7.娱乐游戏 七、根据游戏的关键性特征对学前游戏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2.有规则游戏 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八、从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游戏进行的分类 1.本体性游戏 2.工具性游戏 学前游戏的发展 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一、填空题 1.早期的游戏观主要有(精力过剩说 )、 (生活准备说) ?、成熟说和 ( 放松说) 、(行为复演说)或叫种族复演说。早期游戏理论主要研究游戏产生的原因,即儿童因何游戏、为何游戏。但限于研究者所持的视角不同以及所处时代的心理发展水平,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2.现代游戏理论主要有 (精神分析学派 ) 、(认知发展学派)、苏联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及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3.幼儿游戏是(操作性)的活动;是 (艺术表演)活动;是(幼儿创造性的)自娱活动。 4.游戏者的快乐体验中第一层次的快乐体验是(趋乐性体验)和想象性体验;第二层次的体验是(自主性体验)和绽放性体验;第三层次的体验是(胜任感体验(或成功感体验)。) 5.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把儿童的游戏划分为(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阶段、(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阶段和(规则游戏阶段(7-12岁))阶段。 6.表演游戏一般需要的材料有(简易的舞台)和(布景、服装和道具)。 7.角色游戏的发展可以从(角色扮演水平)、(游戏内容的扩展与丰富)、(材料与玩具的使用)以及语言与社会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来衡量和评价。 8.积木建构技能包含(积木构造的基本技能)、(分析图纸按图建构)和(使用积木与其他材料组合构造)三方面技能。 9.体育游戏的结构由(游戏动作) 、活动方式、(游戏情节)和活动条件等成份组成。 10.适合3-4岁幼儿玩的平面造型游戏有(水彩画)、(蜡笔画)、印画和 ?(粘贴)等。 11.分辨图形的游戏一般可分为数图形、(找图形)、(找相同)、找不同和(找错误)等五种。 12.比较游戏有两种设计思路,一种是图形求异,另一种是图形填充。 13.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有:音乐听觉游戏、(节奏游戏)、(歌唱游戏)和舞蹈游戏。 14.婴幼儿游戏的类型包括(感觉-探索游戏)、活动游戏、模拟游戏和(接受游戏)。 15.婴儿最早的感觉游戏是听觉游戏和触觉游戏。 16.婴幼儿游戏一般开展游戏活动的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并以(个别)指导为主。 17. 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包括(明确游戏目的)、选择游戏动作、构思游戏结构、设计游戏细节、(制定游戏规则)和确定游戏名称。 18. 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有:音乐听觉游戏、(节奏游戏)、(歌唱游戏)和舞蹈游戏。 ? ? ? 19.婴幼儿游戏的类型包括(感觉-探索游戏)、(活动游戏)、模拟游戏和(接受游戏)。 20.根据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帕登将儿童的游戏划分为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和(合作游戏)阶段。 ? 21. 大班体育游戏的特点:(竞赛性游戏)增多,(游戏动作加多),难度加大,往往(需要幼儿克服一定的困难)

《学前游戏理论指导》试题及答案

2009年下半年期末考试2010年1月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游戏理论指导》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教师参与儿童游戏的方法: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 2、人本主义学派的游戏治疗也称来访者中心学派的游戏治疗,其基本理论源自卡尔,罗杰斯。 3、4~5岁儿童对象征游戏的兴趣表现在以下内容:主题角色游戏、主题构建游戏、看图搭建游戏、主题表演游戏。 4、儿童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阶段。 2.追踪观察法:即定人法,观察者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的活动。 3.游戏治疗:游戏作为沟通工具,并通过游戏来进行疏导或干预,达到治疗效果。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变化? [答案要点] 教师是儿童游戏中的他人、教师的角色是动态的、教师介入儿童的游戏很重要。 2.为什么在游戏中要重视对儿童游戏的观察? [答案要点]因为在观察中及时掌握儿童游戏的特点,加以指导和教育,对白己的教育教学作有很大的帮助。一、真实地了解儿童;二、准确地预设游戏;三、有效地指导游戏;四、及时有效地评价游戏。 3.象征性游戏为什么是学前儿童阶段的典型游戏? I答案要点]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4.谈谈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交往能力、自控能力。 四、论述题(共20分) 举例说明游戏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 [答案要点]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展开论述。 五、案例分析(15) 明明的妈妈告诉老师,明明的玩具很多,可是在玩的时候,他总是只玩枪棍之类的玩具,其他玩具不是当成“靶子”,就是置之不理。你有什么建议吗?请给这位家长―个“爱心小贴士”吧。 [答案要点] 教师要学会引导孩子玩各年龄阶段的有代表性的玩具,话言引导,并编制好游戏的计划。从这些方面展开 论述。 2010年上半年期未考试2010年7月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游戏理论指导》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l分,共l0分) 1、儿童游戏的特点是:快乐的、自愿的、充满幻想的、 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序的。 2、儿童主观因素对游戏的影响有:年龄特点、个别差异、 性别差异、健康和情绪。 3、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具有重要作用。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 戏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 2.宣泄: 一般是指内部积蓄的情感和精力的释放,游戏有 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 3.游戏环境: 是指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 质环境、心理环境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象征性游戏为什么是学前儿童阶段的典型游戏? [答案要点]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2.如何理解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 `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是足幼儿园活动课程的灵魂。 3.简述游戏与发展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 [答案要点] 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交往能力、自控能力。 四、论述题(共20分)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很多,给我们实践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 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展开论述。 五、案例分析(15分) 平平坐在幼儿园区角的地上,拿着一辆小汽车,在地上推来推去, 口中喃喃自语。你认为平平在这一游戏中,获得了哪些体验,有助于哪些方面的发展? [答案要点] 平平体验了坐车的情绪以及相关交往体验,也观察了汽车的特点,有助于动作技能、语言、智力(感知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这几点展开论述。 幼儿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种语言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思维和想象的外化。 1

(完整版)学前儿童游戏教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游戏教程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总学时: 36 理论授课学时:18 实践(实验等)学时:18 学分:2 理论授课学分: 2 实践(实验等)学分: 适用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 执笔人:审定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游戏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游戏概论,以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等幼儿游戏的实践与指导。 (二)课程目的 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任务 1.使学生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3.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形考1附答案(2016)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形考1- (2016)一、单项选择 7 、目前主要的游戏分类方法有两种,其中以某种关于儿童游戏发展的理论假设为依据的方法是()(难度系数: 1.00 ) A、以自然观察为指导的分类方法 B、以游戏发展过程为依据的分类方法 C、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分类方法 D、以游戏指导方法为指导的分类方法 参考答案:C 3 、幼儿接触到一件新的游戏玩具后,可能会自发地、兴致勃勃地进行多方面的尝试,观察玩具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特点, 感知不同的玩法,这说明儿童在游戏中哪一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难度系数: 1.00) A、想象力 B、思维能力 C、运动能力 D、感知能力 参考答案:D 5 、儿童要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学会生存、学会去适应自己所面临的社会生活,首先是在()中开始得以实践的,也是 他们进行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难度系数: 1.00) A、游戏 B、家庭生活 C、学校生活 D、教学 参考答案:A 6 、幼儿是最稚嫩最无危机意识的个体,因此在规划幼儿园室外游戏环境时,应对任何会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全部予以考 虑。这遵循的是规划室外游戏环境的()原则。(难度系数: 1.00) A、挑战性 B、安全卫生 C、整体性 D、遵循自然 参考答案:B 10 、由于游戏是儿童的自发活动,游戏的内容是否适合儿童?游戏的材料是否安全?等问题都有着不可预知性,而且儿 童缺乏认知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这是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重要性表现。(难度系数: 1.00) A、提高儿童游戏的水平 B、提高儿童游戏的安全性 C、提高儿童游戏的自主性 D、提高儿童游戏的自发性 参考答案:B 9 、()主要是利用感觉器官和身体动作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体验性活动。(难度系数: 1.00) A、结构游戏 B、规则游戏 C、感知运动游戏 D、表演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54学时(第二学年,秋季)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学前儿童游戏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游戏概论,以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等幼儿游戏的实践与指导。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1.使学生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3.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6课时) 1.游戏的本质 2.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3.学前游戏教育 要求:了解游戏的一般概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学说,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认清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深刻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熟悉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领会游戏教育的科学涵义。了解游戏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理解游戏是幼儿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的根本需要,理解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意志品质和个性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单元角色游戏(6课时) 1.角色游戏的特点 2.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3.角色游戏的指导 4.角色游戏指导与教学技能实训 要求: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基本概念,基本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在角色的扮演、游戏的主题、情节、规则以及游戏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掌握

幼儿游戏与指导-教案

1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 电 子 教 案 学院名称: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年月日

备课资源目录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3) 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10) 第三章角色游戏 (15) 第四章建构游戏 (21) 第五章表演游戏 (30) 第七章亲子游戏 (38) 第八章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 (46) 第十章学前儿童游戏评价 (49)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治疗 (52)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初步掌握影响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因素。 【技能目标】 用科学的游戏理论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能正确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游戏。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2. 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难点: 能正确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游戏。【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 游戏的特征是游戏本质属性的反映,了解游戏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游戏。综合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游戏具有愉悦性 2. 游戏具有主动性 3. 游戏具有虚构性

4. 游戏具有非功利性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 (一)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 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最早始于皮亚杰。游戏理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水平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与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学前儿童在不同的认识发展水平上会出现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游戏。 1. 感觉运动游戏 2. 建构游戏 3. 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4. 规则性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游戏规则判胜负的竞赛性游戏,包括智力性质的竞赛(如下棋、打牌)和运动技巧方面的游戏(如拔河、跳房子等)。 规则性游戏多在四五岁以后开始萌芽,其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以后的具体运算阶段。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性游戏在学前儿童初期就出现了,如猫捉老鼠、老鹰捉 小鸡等。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帕顿根据学前儿童(2 ~ 6 岁)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将游戏划分为六类。 1. 偶然的行为 2. 游戏的旁观者 3. 单独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 合作游戏 (三)我国幼儿园的分类 我国幼儿园通常采用下面的游戏分类方法 第二节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一、游戏与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 1.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