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_全(本人整理过的)

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_全(本人整理过的)

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_全(本人整理过的)
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_全(本人整理过的)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

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

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从化学史引入新课,设计一些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创设问题的意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分析图表、巧得规律。

课本在本节内容中设计了许多图表,列举了一些数据,这些资源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P5的科学探究完全可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填表,从而找出信息中隐藏的规律,得出碱金属元素中相似性和差异性,再者P7碱金属的主要性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推知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同时也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①.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多参与实验,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增强动手能力.

②.加强实验的改进与对比。如课本介绍钠与氧气时用的是坩埚,可以用石棉网吗?这两种方法都做些一下,比较其中的优劣。如课本介绍钠与水反应时,用的是烧杯,可用水槽,再用投影,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效果会更佳。

③.科学探究,诱思创新。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规定框框,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又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如将氧气、水与金属钠和钾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提出假设→讨论→思考→给出事实→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在探究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时,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会观察,善于动脑、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指导他们学会运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同时增强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播放有关门捷列夫的录像,提出问题。

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

(2)元素周期表。

[过渡]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张元素周期表。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

[教师]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

[提问]共多少族?(16)

[提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提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教师]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学生看元素周期表]

[教师]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请大家根据自己绘制的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投影] 表5—11 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教师]从上面我们所填表的结果可知,在元素周期表的7个周期中,除第1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需作说明的是: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第7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学生活动,教师板书]

[教师]罗马数字Ⅰ、Ⅱ、Ⅲ等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族序数。[教师]A、B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学生]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教师]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学生]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教师]观察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并与钠的性质进行比较。

[学生]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ⅠA族,与钠元素处于同一主族,并且,它应该比金属钠更容易失去电子,如果与水反应,应该更剧烈。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产生好奇和疑惑,议论纷纷且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步骤]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钾和金属钠,用表面皿盖在培养皿口上,注意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所发生的现象。待冷却后,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入2~3滴酚酞,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学生]有关系。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还原性增加

[教师]由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总结1.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通过讨论周期中第一主族(碱金属)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大家应该,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说结构决定性质,究竟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从结构能不能推导了元素的性质?我们将在下节卤族元素学习中验证一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学生实验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不同类型的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只要坚持,我想差距会缩小的。

各位评委、专家: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原子结构

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

本节内容包括了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分二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原子结构。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的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教学教法

1、学生准备:上网查阅614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参考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4f18444995.html,/

https://www.doczj.com/doc/4f18444995.html,/

2、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3、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学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上重点、难点

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

研究的历程。

教学过程

先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原子的结构进行想象,再借助电脑动画手段重现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鼓励学生就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提出质疑。然后教师引出本节核心问题:原子核的构成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将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关数据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让学生亲自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找出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及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学生思考讨论并提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归纳。补充: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的练习。我校有良好的网络资源,因此我以“14C与考古”“相对原子质量的确定”布置学生查阅网络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元素、核素、同位素时,我可以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补充练习:给出一些微粒符号,请学生找出哪些微粒属于同位素,哪些微粒互为同位素。

元素周期律

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一说这节课的整体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在学生已经学习Na、Mg、Al、Fe、Cu等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重点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教学目标

l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l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他们归纳的科学方法。

2、体验科学推测,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

4、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课前发放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画图表,然后在课堂展示。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来分析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发挥图表作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以达到难点的突破。

为了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提出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探究,采用理论推理假设,试验验证的方法突破。

三、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要使学生随老师的设问,观看多媒体课件,自学教材,分组讨论,组间评价,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扩展提高:不仅从Na到Cl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其他元素也不例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

(5)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离子键,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程序,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九个方面来给各位评委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①离子键;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 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 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教学流程: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设问1】:(1)我们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而物质的种类为什么远远地多于元素的种类呢?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呢?请举例说明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设问2】:金属钠与Cl2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Cl,它们为什么可以发生反应呢?我们现在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首先: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组讨论:

a.两种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分别容易发生什么变化?

b.当它们变化后又会有什么相互影响呢?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 NaCl 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从原子结构入手,从宏观到微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分析综合能力。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从产物 NaCl 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设问3】:以上我们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Na原子和Cl原子发生变化生成NaCl的过程,它清晰、直观,但是,书写结构示意图时有些麻烦,那么,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呢?有。这种表示方法叫做电子式,请同学们看21页的资料卡片,归纳电子式的定义和书写方法。

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

【设问4】:原子的电子式我们知道怎样写了,那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式又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几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式,请同学们归纳它们的书写规律。

阳离子:Na+、Mg2+、Al3+、

阴离子:

(引导学生从电子数目、结构特征、电荷位置等考虑)

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式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并加以顺口溜“打点、穿衣、带帽”帮助学生记忆。

练习1:请写出下列原子的电子式C;O;F;Al。

练习2:请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硫原子,溴原子,硫离子,溴离子,钠离子,镁离子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AB型如NaCl,A2B型如Na2O、Na2S,AB2型如MgCl2)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6.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1.写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C、S、 Mg2+、K+、 Br-、 O2-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NaF K2O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键

(第1课时)

一、离子键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2Na+Cl2====2NaCl

二、电子式

注意:

1.离子须标明电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4.不能把“→”写成“====”;

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九、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氯化钠形成的微观分析得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定义并用动画演示进行强化。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难点。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再通过用电子式表达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练习进行反馈强化了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在教学方法上边学习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完善知识、系统总结的习惯,也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整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好。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可能在学生训练上不是太够,可以利用课后作业进行适当的弥补。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瓦房店市高级中学徐长凤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同时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本节课内容,并适应学生在“知识生态”中的生长性、环境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将本节内容进行了一下调整,先讲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再讲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通过学与问燃料燃烧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对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里特征,我利用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即应用试验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试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键变化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本质。

②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涵义,了解化学反应在提供热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的交流讨论,学习获取数字化信息的方法,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通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和谐。

②通过生产,生活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个概念。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将2-1 2-2 2-3安排为分组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有利于触摸反应器和观察温度计,增强感性认识。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必修Ⅰ以及前一章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电解质、化学键等知识,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 采用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 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奥运火炬传递

这种情景引入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㈡、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学习分为两部分: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 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分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

⑴、引导学生阅读,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⑵、分组实验2-1 2-2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1

实验2

讨论:氨气的污染和预防

⑶、实验3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2-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抽象出实验原理,并形成中和热的概念,使学生对中和热的概念有一个半定量的认识,为选修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

⑷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键。通过生活中水向低处流这一自然现象的能量转化情况的分析迁移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从化学键的角度其内容涉及微观的一些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采用了动画模拟的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画模拟】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

性,体现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三)巩固练习

适当的课堂练习一方面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为此,安排适当的练习,巩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和中和热的涵义。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进行课堂小结,适当的课堂小结是必要的,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课知识贯穿联系起来,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本P.34 “思考与交流” 课本P.36 .1 4)

课后作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板书不仅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概括,更重要是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十分重要。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能量守恒定律” 2、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含义 3、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关系

1.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 ↓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2.

化学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能量

常州市安家中学刘春兴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学生;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

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

总结。

六、教学设计

1. 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

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②铜片上产生

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

来?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

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事件。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习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

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

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 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甲烷》说课

化学化工学院 06化学杨维 200624031114

一、指导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的教学要求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体现三维学习目标,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位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包括结构式、电子式),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包括甲烷的氧化反应和甲烷的取代反应以及甲烷的受热分解。将《甲烷》这一节内容放在教材的必修2,是考虑到学生在高一化学中已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价、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烃是一切有机物的母体,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而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甲烷的知识,就是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的有机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联系不是非常的紧密,对无机化学部分学的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可以说是学习化学的新的开始,只要鼓励学生努力就可以学好,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甲烷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了解甲烷物理性质;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以及它与置换反应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深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等哲学思想;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教材重点甲烷分子结构;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的概念;

2. 教学难点甲烷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机理

五、学情、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学以及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在老师的教导下,结合具体形象的甲烷的结构式的模型、有关甲烷的反应机理的视频,再通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学习,可以对甲烷有比较好的掌握。

2、学法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起到带领、教导和解说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的任务是把学生引入甲烷这一主题,之后对他们讲解甲烷的结构,性质,并借助甲烷的结构模型以及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的视频等形象而生动的方法让他们掌握甲烷的相关知识点。

六、教法分析

主题引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出答案→归纳总结

七、教学程序

1、甲烷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2: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的天然气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味道?

分析问题: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的外观,讲解甲烷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再从甲烷的分子式出发,讲解甲烷的密度与溶解性。

解决问题,给出答案:无色无味,密度0.717g/L,不溶于水,不容易强酸与强碱。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甲烷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同时将理论化学与生活化学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增加学习兴趣。

2、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主题引入:给学生们一段有关天然气的课外趣味阅读,由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这点引出有机物的概念,同时也引出甲烷。

提出问题1:甲烷的化学表达式怎么写?

引导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分析并解决问题:给出甲烷的分子式(CH4)与结构式、电子式的图片。

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在四个定点的正四面体。

根据图示,分析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以及电子式。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3、甲烷的化学性质

主题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可以燃烧,可以使人中毒。在生活中,天然气具有易燃性,易爆性,说明它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引入问题:甲烷会与什么物质发生什么反应?

分析问题:借助甲烷的分子结构式模型,从甲烷特殊的分子结构出发,手动拆解模型来解释甲烷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并且观看甲烷分子的视频。使学生加深对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的掌握。

引出答案:与学生再一次一起观看甲烷的氧化反应与取代反应的视频,同时从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出发,向学

生解说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产物等内容。

作用:使用形象而生动的模型与视频,不但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还加深学生对甲烷的结构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的掌握,同时还可减轻死记硬背甲烷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的枯涩。

4、归纳与总结

依据板书,与学生一起复习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在这一节课,学习了:

a.甲烷的分子式CH4,结构式与电子式

b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不溶于强酸强碱的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c.甲烷的氧化反应:CH4 + O2 → CO2 + 2 H2O

d.甲烷的取代反应:

练习:课本64页与65页

八、板书设计

甲烷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难溶于强酸强碱。

分子结构式:

甲烷的氧化反应:CH4 + O2 → CO2 + 2 H2O

甲烷的取代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物质的简单分类与应用》。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a、掌握简单分类法,知道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

法; b、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a、初步形成分类的思想。 b、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 b、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3.根据《课标》和本课时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根据本部分教学内容少而简单的因素。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 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最全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整理) 目录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1)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7) 《化学键》说课稿 (9)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11)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17)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20) 《甲烷》说课 (23)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说课稿 (30)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33) 《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39)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 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④通过交流 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优质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最初,人们是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对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通过第四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二节,主要讲述元素周期律,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内容,“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要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原电池》说课稿

《原电池》说课稿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能力、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处理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实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除实验外,还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情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二、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

2019-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 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节课是以学生初中学习的纯净物、混合物、溶液和浊液等知识为基础,提倡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在介绍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基础上引入胶体的概念。本节的探究学习,既有助于巩固初中所学的内容,也对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功能,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中的专业生,初中知识很薄弱,对化学的要求只是学业考试,从思想上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设计思路 我准备通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形成较浓的学习气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胶体(2)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区别(3)了解胶体的制备、性质与用途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习胶体的性质与用途(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由讨论,形成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3)体会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2)重视化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体验化学学

高中高一化学优质说课稿

高中高一化学优质说课稿 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 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一化学优质说课稿,希 望能帮助到大家!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 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 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 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 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 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化学:1.2《元素周期律》说课(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本节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探究性。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②通过实验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要以学生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能被学生纳入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使他们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教材的重点放在通过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达到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贯穿于整个金属化学性质探究的讨论始终,既突出了重点,又利于难点的突破。再结合使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金属锈蚀的图片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巩固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而本课题中金属的每一点化学性质在前面的学习中均已有所了解,特别是金属与氧气的反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 目录 高中化学标准说课稿模板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2、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说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确立,教法与学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 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 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 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 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 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 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 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2、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说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三、教学方法 1、学法引导 (1)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2)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全套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1)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3)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4)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8)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10)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11)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15)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 (17)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8)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1)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3)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25)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 (2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 (28)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30)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化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这节课是____版教材,_____册____章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醇》说课稿-word

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醇》说课稿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有机物,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在学生初中已对乙醇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中注意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在高中化学必修2 的有机部分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因此,我认为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也不需要过多的知识迁移,更系统性的有机物学习将在高二的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完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桥梁,它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烃的知识,又为后面其它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在本章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基本知识,对有机化学常见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也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它的组成和性质,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通过高一化学将近一年的学习,同学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但部分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验分组时注意将各种不同层次及不同特点学生组合搭配,互相帮扶,鼓励各小组学生主动与老师、同组同学以及组与组之问多交流,形成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看,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思想从“被动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学习型”转变。他们学习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加,学习动机比较稳定。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乙醇的结构式、物理和化学性质; 认识乙醇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 ②了解羟基的特性,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官能团”的概念。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运用实验探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与反思。 1、教材分析, 在教材上,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内容上,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安排1学时。 在结构上,硅及其化合物作为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开端,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为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所以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意义上,无机非金属硅与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和培养科学态度 2 学情分析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教师就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我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掌握碳及其化合物有关知识,知道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并能书写有关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便于展开对比式的学习;从能力状况上,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化学观察,分析能力,简单实验设计能力;从学生心理上看,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喜欢手脑并用,有利于硅酸制备实验探究顺利展开。从思维特点上看,虽然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但思维却较为形象和直观,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仍需直观的、感性的经验支持。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硅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存在、用途; ?了解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认识硅酸的制备原理,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原理

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 全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 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与和谐。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版)

————————————————————————————————作者:————————————————————————————————日期: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整理) 目录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4)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9) 《化学键》说课稿 (12)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14)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19)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22) 《甲烷》说课 (26)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说课稿 (33)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37) 《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43)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 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④通过交流讨论,培 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②.设 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