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中国餐桌礼仪中的禁忌: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这些迷信的习俗流传至今,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餐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二、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对着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喷嚏。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千万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

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No,thanks!”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1.座次安排: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2.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黄油面包、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3.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

4.餐巾: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务员会为每人递上一·9·块热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完手之后,应放回原来的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在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用来擦嘴,千万不能用来擦汗、抹脸。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要么放在盘子的旁边。

5.停菜方法:在中餐结束时,筷子应整齐地放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客人们都放下筷子以后,主人示意离席后方可以离开,不能自己吃完了放下筷子就走,这样做是很没礼貌的表现。而在西餐结束的时候,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地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

四、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吃饭惯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对此,浙江大学的游修龄教授认为,这与环境有关。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五、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就餐,图的是一个热闹,而西方人则好静。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其场面之宏大,常常热闹得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在一起就餐,常常相互劝酒、划拳,在古代还行酒令,这样方能显示主人的热情与真诚。这也正显示了中国人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文化氛围。而西方人坐在餐桌上则静静地划开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响。如果汤太烫,也不能用嘴吹,只能待汤稍凉些再喝。这也显示了西方人好静的特点。

六、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餐桌上的菜花样繁多,五花八门。如果是盛宴,主菜则会更多,越丰盛、越昂贵方能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在宴请结束时,主人往往会说“今天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怠慢了您”等等的话语。而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个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这样是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对她烹饪手艺的一种认可。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对中西方主人的话语进行推敲,不难得出,中国人遵循“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例如,西方人在宴会上常用文雅的词来代替令人作呕之事。问厕所在哪会说“WherecanIwashmyhand”“,IwonderifIcangosomewhere”另外,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经常会问“你吃饭了吗”但是在西方国家,这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你有意请对方吃饭,尤其是对于未婚男女,对方会以为你有意约会。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掌握二者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更加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更好地与人交往发面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得我们今后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多了一份从容。

机电信息系10汽修一班26 吴伟宏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 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中西餐桌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综上,中西礼仪千万种,以下是我对餐桌礼仪的一些浅析方法。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中国的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尚德象征,代表了权利,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见到一些食客在宴会上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1. 中西方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中方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

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 不吸烟不喝酒0 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 陋习0,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

论中西餐桌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越来越多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 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 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餐桌礼仪在交际当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习和运用正确的餐桌礼 仪,已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双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 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 在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 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 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能够在跨 文化交际中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餐桌礼仪跨文化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注意的问题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6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如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国餐桌礼仪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 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 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 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 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 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 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 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 备好的纸上 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 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 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 英国餐桌礼仪 恭维。不要夸赞食物(因为菜是厨子而不是女主人做的);也不要 夸赞女主人的穿着(因为一般默认女主人打扮得很得体)和家居摆设(如果您表现得似乎不适应良好的室内环境,那等于自降身段)。 轮换原则。为了不冷落任何一位客人,您应当和您身旁的男士交谈。之后,女主人会轻咳一声,这时您要转向身侧另一位男士。这 就是所谓的“轮换原则”(turningthetable)。 坐姿。背部永远不要接触椅背。身体应坐直并将食物送至嘴边。即便吃容易掉渣儿的点心,也不要俯身去够。喝汤是唯一的例外——您可以稍微颔首。 餐巾的尺寸。不同场合使用的餐巾尺寸有别。午餐用17-20英寸,下午茶12英寸,晚餐26英寸,鸡尾酒会6-9英寸。 用餐进度。很遗憾,一般不设卫生间的间歇哦。通常用餐会持续 2小时左右,因此,应注意适量饮用酒水,避免去卫生间。 厅时间。如果您是女主人,在用餐过后,您应当把女士们带到客厅里,享用咖啡或酒。这样,男士们便可以畅谈20分钟政治,他们 随后也会到客厅去。 此甜点非彼甜点。主菜后上的甜点称为pudding,而dessert只 是一道果盘,通常在pudding之后上,享用时仍使用刀叉。香蕉不 能举着吃,那样吃像猩猩噢。 早餐原则。依照规矩,如果您已婚,那么您应在床上用早餐,因为人们通常认为您已不必再为寻觅良偶而社交了。对于在餐桌用早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分析讲课稿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分析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价值观分析 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最深层次,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在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准则,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因此,每一个社会和国家都在使用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在餐桌礼仪中人们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各个国家的价值观的一个缩影,是在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采取的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如在中国这样一个以“礼仪之邦”,并强调“孝”、“忠”的国度里,体现出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餐桌上就餐的时候,人们点好了菜以后,从座次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中国人强调尊老爱幼,因此,座位的摆放很有规律,座位不仅有上下等级之分,而且还有具体的座位排序。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之间实行的是各自的价值,体现的是每个人的个体力量。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的哲学思想中,倾向于侧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一个人若达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的精神。通过在就餐时候的分餐制就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吃自己餐具里的东西,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不会出现在中国可能出现自己勉强吃主人夹的菜肴。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思维分析 中国人的思维更多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具有感性的直觉的思维传统,同时又具有中国式的中庸思维。这种思想的实质是要调和甚至是取消用极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短于逻辑分析。朴素的整体观念和求统一的思维方式,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宏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西方国家则强调分析的、局部的逻辑推理思维,并强调事物的自身特性,以科学为思维的标准,这种思维模式在现实世界在呈现出多维性。同时在西方国家,始终把个人的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突出个人主义至上的原则。 再以餐具筷子和刀叉为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筷子作为一种文化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分析筷子我们不难发现筷子在整个使用过程中,运用的是以中指的关节作为支点的杠杆原理,通过食指控制筷子的运行,在协同中完成整个的吃饭过程。可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吃饭过程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的民族心理和集体主义的国家理念。而西方国家体现的是,在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文明的折射,刀叉在运用的过程中反映的是分析哲学的思维。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用刀进行切,然后用叉将其夹住,最后才是送到口中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分析出,西方国家的思维是在结构中建立自己的逻辑起点,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个独立的工具所承担的是各自独立的责任,完成的是分别的任务。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文化分析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儒、道、佛家中都有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佛家则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圆融无碍”。而西方国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宣扬个人的力量,看重个人的价值,注重个人主义。其宗教信仰主要是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谢宇晴学号:2011030271024 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餐饮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接触这种不同的切入点之一。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古老文化的存在体,自然而然的在餐饮之上也有其差异之处。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其独特之处。本文将研究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两者间的差异作为比较,并发表个人观点关于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评价 (一)中国餐饮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中国餐桌礼仪中的禁忌: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这些迷信的习俗流传至今,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餐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二、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对着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喷嚏。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千万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 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No,thanks!”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1.座次安排: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2.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黄油面包、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中国餐桌礼仪中的禁忌: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这些迷信的习俗流传至今,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餐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二、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

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对着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喷嚏。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千万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 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No,thanks!”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1.座次安排: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

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西文化差异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中西方国家餐桌礼仪的差异,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迥然不同,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餐桌礼仪在交际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学习和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因此中国人对饮食十分重视。在宴请宾客时,中国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视,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贵的,而且讲究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甚至连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义。而西方国家则更珍惜时间,做事以效率为原则,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就算是宴请宾客,主人的准备野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菜很可能就是几道数量不多但是比较珍贵的蔬菜。 (二)餐桌用语差异 在请客人用餐时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餐桌上的气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讲究热闹,所以经常在餐桌上高声谈话,其气氛虽说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没有教养的表现。西方的餐桌礼仪讲究礼仪和素养,整个就餐过程应该是十分安静的,举止也十分优雅。(三)座位排序不同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在桌子形状的采用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主张的是自我,个性张扬,符合西方的特质。 (四)餐具陈设和使用的不同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千万不要用嘴去吹,也不要把勺子塞进嘴里,或反复吮吸。 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物品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使用刀叉进餐时,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来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

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议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摘要:餐桌礼仪在交际当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习和运用正确的餐桌礼仪,已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双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餐桌礼仪跨文化 前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本文正是以这些存在于中西方餐桌礼仪上的不同之处为切入点,分析导致这些不同之处的根源,进而引伸到研究更深层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来。 在中国有句俗语“食不言,寝不语”,它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餐桌礼仪中用语现象的诠释,而在西方的文化中人们若在进餐时不与邻座攀谈,倒有失礼节。在这里我们要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中言语行为的异同,因为它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有帮助。前面提到的俗语“食不言,寝不语”也并非禁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会上,人们都不可能做到缄默不语,起码还要有些祝酒,祝福等客套话,它只是提醒大家在这种场合尽量少说话,既要能言,又不要失言,当然最好就是少言了,因为“言多必失”。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孔子曾经说过“不言则已,言必有中。”意指不说就不说,一说就切中要害,这同时也是非常厉害的说话艺术。另一方面,“食不言”也正体了科学饮食原则,更符合现代社交原则。其实我们作为东方古国的一员,都应该对自己国家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愧对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注意的问题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

中西方餐桌礼仪

摘要【本文基于涉外礼仪课堂的学习,针对中西方文化与礼仪的差异的宴请礼仪,试图总 结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一些要求与差异,以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 关键词【餐桌礼仪中西方差异】 引言【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以防止失礼于人。本文按照进餐的顺序,分别指出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的礼仪。】 正文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完整版)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

《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高一五班董文浩、孟圆 课题组成员:高一五班董文浩、孟圆、李颖、刘思佳、张凯、马小茜 课题指导老师:王昌丽宁强 内容摘要:如今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你有想过出国吗?在跨国际文 化的社交活动中,你有没有因不懂西方的餐桌礼仪而尴尬过呢? 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到底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呢? 关键词: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差异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在现代社会,各国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化趋势加强,导致东西方文化不断地交融。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成为了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了解中西方在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上的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对于一些外语学习者来说,可以增加其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 2、课题进程的安排

3、课题任务分工 董文浩: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及报告整理 孟圆: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及报告整理 李颖:资料整理与筛选 刘思佳:资料整理与筛选 张凯:发送调查问卷 马小茜:发送调查问卷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计划与实施 第一天:我组人员共六人就课题研究对象进行讨论,由董文浩和孟圆提出课题为“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全体复议,确定调查研究对象。 第二天: (上午)经讨论认为需要发送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于是确定由全组人员集体构思调查问卷。 (下午)本组人员拿调查问卷询问专业人员寻求建议,最终打印制成调查问卷。 以下为调查问卷内容: 1:你更喜欢中餐还是西餐? 中餐()西餐() 2:你认为哪一种饮食更为健康? 中餐()西餐() 3:你喜欢尝试外国料理吗? 经常尝试()偶尔几次()从来没有() 4:假如你到一家西餐馆吃饭,认为下列哪些会与平常有差别?(可多选)座次安排()上菜顺序()饭菜内容()餐厅装饰()5:你认为中西方文化在哪些方面有差异?(可多选) 风格()饮食内容()餐桌礼仪()用餐习惯()其它(可补充)6:处理好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非常必要的? 非常必要()看个人情况而定()根本没有必要() 7:你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的差异了解多少? 比较全面()了解片面()没了解过()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5、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的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 3.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4.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 中国餐桌文化 一、概述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Food is eating well-deserved for human life)、“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联系。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自清代以来,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中西餐餐桌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二、分配方式的演进 中国最早实行“分餐制”(the individual serving),到了北宋后期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制的历史远远长于合餐制。由于早期食物相对匮乏,“按人均分”是比较合适的分配原则。无法满足人们的口味、习惯的不同是分餐制的缺陷。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食物逐渐充足起来,种类越来越丰盛,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于是合餐制便逐渐取代了分餐制。 合餐是历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其演进过程的本身,也体现在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上。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养成了对他人关心照顾以及我们民族廉让的美德,也使中国人变得温良和善,进而增加了家人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创造了沟通场所,增加了合作机会;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以及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养成了中国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 三、宴席座次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人自古崇尚礼仪,而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及、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在中国宴会繁溽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 次之礼——“安席”。宴席上的贵客或主人应坐“上座”。我国古代一般“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然而由于器具、几案、餐桌椅形和时代、地域的不同,“上座”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两汉以前,“席南向并向,以西方为上”(《史记·项羽本纪》),既以而朝东坐为上。而在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为东向。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形、矩形餐桌均已齐备,座次利益也随之有了新新的变化。清中叶后圆桌出现,一般取向阳或向门之位为首位。 现代较为流行的座次礼仪是在继承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借西方宴会上以右为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 四、餐具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代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现代中国常用的餐具有:筷子(chopsticks)、勺子(ladle)、盘子(plate)等,它们分别与西方的刀叉(knives and forks)、铁匙(spoon)及碗(bowl)相对应。它们的使用,亦有讲究。 五、餐桌礼仪与宗教、迷信、节日的关系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人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的发生。每年农历12月24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事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而许多节日亦与饮食息息相关。如春节吃年夜饭、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团圆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