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标准法计量规则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标准法计量规则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标准法计量规则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标准法计量规则

市场风险标准法计量规则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的债券(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券、央行票据、可转让存单、不可转换优先股及按照债券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可转换债券)、利率及债券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利率风险的资本要求包括特定市场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两部分。

(一)特定市场风险

类别发行主体外部评级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计提比率

政府证券

AA-以上(含AA-)0%

A+ 至 BBB-

(含BBB-)

% (剩余期限不超过6个月)

% (剩余期限为6至24个月)

% (剩余期限为24个月以上) BB+ 至 B-(含B-)%

B-以下%

未评级%

合格证券BB+以上(不含BB+)

% (剩余期限不超过6个月) % (剩余期限为6至24个月) % (剩余期限为24个月以上)

其它

外部评级为BB+以下(含)的证券以及未评级证券的资本计提比率为

证券主体所适用的信用风险权重除以,风险权重见本办法附件2。

1.政府证券包含各国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的各类债券和短期融资工具。

我国中央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的资

本计提比率均为0%。

2.合格证券包括:

(1)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的债券。

(2)我国公共部门实体和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

(3)被至少两家合格外部评级机构评为投资级别(BB+以上)的发行主体发行的债券。

3.对于其他发行主体发行的债券,其资本计提比率为证券发行主体所对应的信用风险权重除以,具体风险权重根据本办法附件2确定。

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根据本办法附件9确定。

(二)一般市场风险

1.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包含以下三部分:

(1)每时段内加权多头和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所对应的垂直资本要求。

(2)不同时段间加权多头和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所对应的横向资本要求。

(3)整个交易账户的加权净多头或净空头头寸所对应的资本要求。

2.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到期日法或久期法计算利率风险的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3.商业银行采用到期日法计算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应先对各头寸划分时区和时段,时段的划分和匹配的风险权重见表2,时区的划分和匹配的风险权重见表3。到期日法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各时段的头寸乘以相应的风险权重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头

寸。

(2)各时段的加权多头、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10%得出垂直资本要求。

(3)各时段的加权多头头寸和加权空头头寸进行抵消得出各个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将在各时区内各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之间的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表3所列的同一区内的权重得出各个时区内的横向资本要求。

(4)各时区内各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进行抵消,得出各时区加权头寸净额;每两个时区加权头寸净额之间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表3所列的相邻区内以及1区和3区之间的权重得出时区间的横向资本要求。

(5)各时区加权头寸净额进行抵消,得出整个交易账户的加权净多头或净空头头寸所对应的资本要求。

票面利率不小于3%票面利率小于3%风险权重假定收益率变化不长于1个月不长于1个月%

1至3个月1至3个月%

3至6个月3至6个月%

6至12个月6至12个月%

1至2年至年%

2至3年至年%

3至4年至年%

4至5年至年%

5至7年至年%

7至10年至年%

10至15年至年%

票面利率不小于3%票面利率小于3%风险权重假定收益率变化15至20年至年%

20年以上至12年%

12至20年%

20年以上%

时区时段同一区内相邻区之间1区和3区之间

1区

0-1个月

40%

40%100%1至3个月

3至6个月

6至12个月

2区1至2年

30%2至3年

3至4年

3区

4至5年

30%

5到7年

7至10年

10至15年

15至20年

20年以上

3.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可以使用久期法计量一般市场风

险资本要求。一旦选择使用久期法,应持续使用该方法,如变更方法需经银监会认可。久期法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在表4中找出每笔头寸期限对应的收益率变化,逐笔计算该收益率变化下的价格敏感性。

(2)将价格敏感性对应到表4的15级久期时段中。

(3)每个时段中的多头和空头头寸分别计提5%的垂直资本要求,以覆盖基差风险。

(4)按照到期日法的要求,计算横向资本要求。

(5)按照到期日法的规定,将各区加权头寸净额进行抵消,得出整个交易账户的加权净多头或净空头所对应的资本要求。

假定收益率变化假定收益率变化1区3区

0-1月年

1-3月年

3-6月年

6-12月年

2区年

年12-20年

年20年以上

(三)利率及债券衍生工具

1.利率衍生工具包括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期货、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及交叉货币互换合约、利率期权及远期外汇头寸。

债券衍生工具包括债券的远期、期货和债券期权。

2.衍生工具应转换为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特定市场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利率和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利率期货及利率指数期货不必计算特

定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如果期货合约的基础工具是债券或代表债券组合的指数,则应根据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计算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二、股票风险

股票风险是指交易账户中股票及股票衍生金融工具头寸的风险。其中股票是指按照股票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所有金融工具,包括普通股(不考虑是否具有投票权)、可转换债券和买卖股票的承诺。

(一)特定市场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

特定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等于各不同市场中各类股票多头头寸绝对值及空头头寸绝对值之和乘以8%后所得各项数值之和。一般市场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等于各不同市场中各类多头及空头头寸抵消后股票净头寸的绝对值乘以8%后所得各项数值之和。

(二)股票衍生工具

股票衍生工具包括股票和股票指数的远期、期货及互换合约。

衍生工具应转换为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特定市场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

三、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外汇(包括黄金)及外汇衍生金融工具头寸的风险。

(一)结构性外汇风险暴露

结构性外汇风险暴露是指结构性资产或负债形成的非交易性的外汇风险暴露。结构性资产或负债指经营上难以避免的策略性外币资产或负债,可包括:

1.经扣除折旧后的固定资产和物业。

2.与记账本位币所属货币不同的资本(营运资金)和法定储备。

3.对海外附属公司和关联公司的投资。

4.为维持资本充足率稳定而持有的头寸。

(二)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

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等于净风险暴露头寸总额乘以8%。

净风险暴露头寸总额等于以下两项之和:

1.外币资产组合(不包括黄金)的净多头头寸之和(净头寸为多头的所有币种的净头寸之和)与净空头头寸之和(净头寸为空头的所有币种的净头寸之和的绝对值)中的较大者。

2.黄金的净头寸。

(三)外汇衍生工具

外汇衍生工具应转换为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的方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四、商品风险

适用于商品、商品远期、商品期货、商品互换。

此处的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的实物产品,如:贵金属(不包括黄金)、农产品和矿物(包括石油)等。

(一)商品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等于以下两项之和:

1.各项商品净头寸的绝对值之和乘以15%。

2.各项商品总头寸(多头头寸加上空头头寸的绝对值)之和乘以3%。

(二)商品衍生工具应转换为名义商品,并按上述方法计算资本要求。

五、期权风险

(一)仅购买期权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简易的计算方法。

1.银行如持有现货多头和看跌期权多头,或持有现货空头和看涨期权多头, 资本要求等于期权合约对应的基础工具的市场价值乘以特定市场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比率之和,再减去期权溢价。资本要求最低为零。

2.银行如持有看涨期权多头或看跌期权多头, 资本要求等于基础工具的市场价值乘以该基础工具的特定市场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比率之和与期权的市场价值两者中的较小者。

(二)同时卖出期权的商业银行应使用得尔塔+ (Delta-plus)方法。

得尔塔+方法计算的资本要求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期权基础工具的市值乘以该期权的得尔塔值得到得尔塔加权期权头寸,然后将得尔塔加权头寸加入到基础工具的头寸中计算资本要求。

2.伽马(Gamma)风险的资本要求。

伽马效应值=×Gamma×(VU)2

VU为期权基础工具的变动。

其中:

(1)对于利率期权,当基础工具为债券时:VU=基础工具市值×表1中相应时段的风险权重。

(2)当基础工具为利率时:VU=基础工具市值×表1中相应时段的假定收益率变化。

(3)当基础工具为股票、股指、外汇与黄金时:VU=基础工具市值×8%。

(4)当基础工具为商品时:VU=基础工具市值×15%。

同一基础工具每项期权对应的伽马效应值相加得出每一基础工具的净伽马效应值。仅当基础工具的净伽马效应值为负值时,才须计算相应的资本要求,且资本要求总额等于这些净伽马效应值之和的绝对值。

3.维加(vega)风险的资本要求。

基础工具维加风险的资本要求

=25%×该基础工具波动率×|该基础工具的各项期权的维加值之和|

维加风险的资本要求总额,等于各项基础工具维加风险的资本要求之和。

六、承销

商业银行采取包销方式承销债券等工具时,应使用下述方法计提相应的市场风险资本。

1.商业银行按以下方式确定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的承销业务风险暴露额:

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的承销业务风险暴露额=每日日终承销余额×转换系数

2.自确定承销债券的金额和价格之日起,转换系数为50%;自缴款日起,将转换系数调为100%,直至债券全部出售。

3.每日计算得出的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承销业务风险暴露作为交易账户头寸,根据所承销债券的类型和发行主体,计算相应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包括一般市场风险和特定市场风险。

七、交易账户信用衍生产品

商业银行应将交易账户信用衍生产品转换为相关信用参考实体的本金头寸,并使用其当前市值计算利率风险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多头/ 信用保护卖方空头/ 信用保护买方

信用违约互换一般市

场风险

如有任何费用或利息的支

付,则视为持有无特定市场

风险债券多头

如有任何费用或利息的支

付,则视为卖出无特定市场

风险债券空头

特定市

场风险

视为持有信用参考实体多

头,如为合格证券的情况,

则视为持有互换风险暴露

视为持有信用参考实体空

头,如为合格证券的情况,

则视为卖出互换空头

总收益互换一般市

场风险

如有任何费用或利息的支

付,则视为持有信用参考实

体多头,及卖出无特定市场

风险债券空头

如有任何费用或利息的支

付,则视为卖出信用参考实

体,及持有无特定市场风险

债券多头

特定市

场风险

视为持有信用参考实体多头视为卖出信用参考实体空头

信用联系票据一般市

场风险

视为持有票据发行方多头视为卖出票据发行方空头

特定市

场风险

视为持有票据发行方以及信

用参考实体多头,如为合格

证券的情况,则视为持有票

据发行方多头

视为卖出信用参考实体空

头,如为合格证券的情况,

则视为卖出票据发行方空头

首次违约信用互换一般市

场风险

如有任何费用或利息的支

付,则视为持有无特定市场

风险债券多头

如有任何费用或利息的支

付,则视为卖出无特定市场

风险债券空头

多头/ 信用保护卖方空头/ 信用保护买方

特定市场风险视为持有所有参考实体多

头,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以可能的最大支出作为上

限,如为合格证券的情况,

则视为持有信用衍生品多头

视为卖出特定市场风险资本

要求最高的参考实体空头

(针对风险暴露),或视为卖

出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最

低的信用参考实体空头(针

对对冲头寸)

第二次违约信用互换一般市

场风险

如有任何费用或利息的支

付,则视为持有无特定市场

风险债券多头

如有任何费用或利息的支

付,则视为卖出无特定市场

风险债券空头

特定市

场风险

视为持有所有参考实体多

头,但不包括特定市场风险

资本要求最低的信用参考实

体多头,特定市场风险资本

要求以可能的最大支出作为

上限,如为合格证券的情况,

则视为持有信用衍生品多头

视为卖出特定市场风险资本

要求最高的参考实体空头

(针对风险暴露),当存在首

次违约保护的情况下,视为

卖出第二个特定市场风险资

本要求最低的信用参考实体

空头,或当特定市场风险资

本要求最低的信用参考实体

已发生违约的情况下,视为

卖出信用参考实体空头(针

对对冲头寸)

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新思路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度量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进行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新思路。笔者在借鉴国外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建模思想的基础上,采用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反映信用风险的指标,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尝试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实现对不良贷款率的信用价值计算。关键词:信用风险蒙特卡洛模拟银行不良贷款率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风险,如何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全世界银行界面临的难题,更是我国银行业加入WTO之后的最大难题。我国各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强调的是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审贷分离”原则等。而在风险识别和度量方面不精确,定量分析不足,缺乏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银行在信用风险度量方面关注的仅是某一笔贷款的信用风险,并没有从组合管理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与管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度量信用风险高级模型主要有四个,分别为:由美国J•P•Morgan公司开发的CreditMetrics模型,该模型的基础是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估计贷款及债券产品资产组合将来价值变化的分布状况;以计算预期违约概率而见长的KMV模型,对所有股权公开交易的主要公司和银行的违约可能性做出预测并实时更新;由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CSFP)开发的CreditRisk+模型,采用保险精算学的分析框架来推导信贷组合的损失分布,模型具有非常规整的数学形式;麦肯锡公司开发研制的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提出了联系宏观经济变量和违约及转移概率的方法。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不可能建立类似于CreditMetrics模型的高级银行内部风险度量模型。由于高级信用风险模型的建立需要进行大量的风险因子数据,例如违约概率、违约回收率等,这些参数的估计是以历史经验数据为基础的。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都不能提供此类数据,也没有统一可信的外部评级机构提供相关数据。所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利用现有模型或建立自己的高级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条件还未成熟,还需等待数据的积累和内部体制的建立。蒙特卡洛模拟在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的应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方法又名随机模拟法或统计试验法,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构造与描述该类问题有相似性的概率分布模型,使分布模型的某些特征(如随机事件或随机变量的均值等)与问题的解答联系起来,然后通过对分布模型进行随机模拟或抽样实验来计算这些特征的统计值,最后给出所求解的近似值。这种方法具有思想新颖、直观性强、简便易行的优点,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而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作为一种计算方法,在对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对应模型实施的三个阶段:首先,产生风险因子的随机估计,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其次,模拟组合损失的分布与计算VaR(信用风险价值),作为模型的输出。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则可以进一步估计资产的价值分布,计算VaR,其输出结果可应用于经济资本计算、业绩评估、限额设定以及风险对冲等,也可以由蒙特卡洛模拟生成宏观经济变量的取值,来模拟宏观经济状态,进而得到调整后的违约概率。最后,用蒙特卡洛模拟检验由参数化方法得到的模型的有效性。[!--empirenews.page--]由于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备、各种历史数据的缺乏等原因,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和实施高级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客观条件。本文选择了一个可行的切入点来展开研究,由于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不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且灵活而强有力,因此本文从蒙特卡洛模拟这一计算方法的角度对信用风险度量问题展开研究。度量银行不良贷款率的VaR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商业银行一年中贷款这一金融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 一年) 的最大可能损失,可以用一年后的不良贷款率在这一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值来衡量。根据不良贷款率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值就可以估计合理的信贷风险准备金和经济资本。本文的实证内容是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市场正常波动情形下,商业银行在未来(下一年末)不良贷款率的最大可能值,即在给定置信水平下计算不良贷款率的VaR,并分析关键变量选取不同的随机过程时是如何影响VaR的。 (一) 模型的设定本文假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较高,贷款业务分散,未集中于某一行业或特定关系客户,这样不良贷款率就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标准法

风险管理之市场风险和计量 1市场风险定义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2交易账户分类 市场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 具体解释如下: 1.利率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的债券(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券、可转让存款证、不可转换优先股及按照债 券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可转换债券)、利率及债券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利率风险的资本要求包括特定风 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两部分。 2.股票风险,是指交易账户中股票及股票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其中股票是指按照股票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 所有金融工具,包括普通股(不考虑是否具有投票权)、可转换债券和买卖股票的承诺。 3.外汇风险,是指外汇(包括黄金)及外汇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 4.商品风险,商品是指在或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的实物产品,如:贵金属(不包括黄金)、农产品和矿物(包 括石油)等。适用于商品、商品远期、商品期货、商品掉期。 3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 3.1定义 银行的表内外资产可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资产两大类。银行账户、交易账户是监管方面对银行资产的一种分类方式,主要是从监管角度出发对账户头寸进行的划分。 1.交易账户 a)又称交易组合(Trading Portfolio),简单而言,就是指能够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被迅速买卖且持有时间较 短的资产、负债和衍生产品头寸,包括债券、股票、外汇、某些商品以及与这些头寸相关联的衍生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短期收益。 b)针对交易账户,新巴塞尔协议规定:交易账户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或以规避交易账户其它项目的风险为目的而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案例

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案例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成功上市后,不良贷款处置主要通过动用自身拨备核销、批量打包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保全、现金清收等途径来实现。 2012年末,某国有银行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不良贷款债权。这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首次尝试。 一、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案例 B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主营房地产开发及商品房销售。注册资金1500万元。截至2004年6月末。B公司在A银行贷款余额1900万元,抵押物为天津市某区80套房产。2004年6月,B公司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同年9月,B公司总经理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强行羁押,公司资产被人民法院查封;2005年6月,停止经营;2008年12月29日,B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2006年3月,A银行以B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为由,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A银行胜诉。在该案执行过程中,由于被执行人曾擅自出售抵押房产,造成多名案外人提出异议,法院拍卖处置抵押物困难重重,致使该案始终未能完成执行程序。截至2012年3月8日,B公司拖欠A银行贷款本金1900万元,利息1172.79万元。鉴于该案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未能完成法律执行程序,A银行尝试通过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方式实现不良贷款的处置。 一是寻求新途径,制定债权转让方案。鉴于该笔不良贷款处置的难度、特点以及抵押物房产的各类瑕疵等情况。A银行开拓思路,探讨运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债权的新途径。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A总行《做好2012年度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2年初,A银行依法拟定了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某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方案。 二是探索新模式,严格执行总行批复。2012年4月28日,A银行就该笔不良贷款债权转让价格、受让方资格条件、交易保证金、交易价款支付方式、转让交易价款处置等事宜向A总行报送请示。2012年5月11日,A总行批准同意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对外公开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并规定了该笔债权挂牌交易价格及下浮幅度。 三是尝试新方式;公开透明债权转让程序。根据A总行批复要求。2012年6月7日,A银行将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处置。在挂牌过程中,A银行按照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规则确定的审批程序和公示时间,对不良贷款债权信息、买受人受让条件以及相关重大事项等情况进行公开披露。按照A总行批复文件要求,以2012年6月8日该笔不良贷款本金、利息及产生的全部费用合计数为依据,第一次挂牌转让价格确定为3200万元,在无人竞买的情况下,先后依次20%、10%两次降价,挂牌价调整为2350万元,最终只有一家意向受让方进行受让登记。并交纳了挂牌价格30%的保证金。2012年7月26日,A银行与受让方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2012年10月31日,A银行向受让人交割与该案债权有关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抵押他项权证书及相关法律文书,并将债权转让事宜通知B公司。至此,A银行完成全部债权转让程序,B公司不良贷款本息合计3200万元,该行垫付的诉讼费、拍卖费、评估费、债权转让交易佣金、交易手续费、交易鉴证手续费共计46.48万元、律师费47万元。本息及可计量费用成本共计3293.48万元,债权最终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在归还全部贷款本金1900万元后,实际应收未收利息损失943.48万元。 四是反映新成果,及时报备债权转让事项。按照《天津银监局转发<关于商业银行向社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标准法 2005年3月1日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开始执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下简称“指引”),“指引”是监管部门第一次提出关于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指引”从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管理层开始,对制度的设计以及计量风险手段的监控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通过内、外部审计以及银监局自身的监管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根据“指引”的规定,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但其中也明确地“鼓励业务复杂程度和市场风险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逐步开发和使用内部模型计量风险价值”。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从标准法逐步过渡到内部模型法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所谓标准法是指巴塞尔银行委员会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文件内规定的标准方法。该方法用分块的方式将市场风险分割成五块(分别是利率、股本、外汇、商品与期权),然后将各个部分的风险资本要求进行加总得出最终的总资本要求。 1、利率风险 此部分涵盖了所有的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产品、零息债券、不包含期权的利率衍生工具、不可转换优先股等,对于一些复合工具如可转换债券则根据其交易性质分别作为债券或股本处理。 在标准法下,利率风险的资本要求是涵盖范围最广的一个类别,因此其计算也相对复杂。其计算需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计算单一工具的特定风险,即计算其净头寸;二是根据组合中可以相互抵消的多、空头寸计算一般风险。 ⑴、特定风险 本项资本要求主要用于抵御单一工具受发行人相关因素影响而出现价格上的不利变动,其冲销条件仅限于同一证券,即使发行人相同,但到期日或赎回条件不同也不能冲销。下表为各类债券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 债券种类剩余期限资本要求(%) 政府债券无资料0。00 合格债券6个月及以下0。25 6—24个月1。00 2年以上1。60 其他债券无资料8。00 当衍生工具之标的资产受特定风险影响时,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就适用于交易账户中的衍生工具合约。例如一个以LIBOR为基础的利率互换就不需要做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但是以企业债券为资产标的的期权合同就需要受其约束。 ⑵、一般风险

探究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doc

探究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标志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同样遭受重创。在历经冲击之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识别能力开始让人质疑。中国经济尚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初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在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并不显著,但由于中国不断与国际经济接轨,开放条件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然会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 实践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多侧重于事后弥补和经验总结,但是相对来说更为重要和紧迫的事先管理却未能得到足够的认识和实施。要实现对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根据现有的指标数据对短期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是事先管理的一种切实可行方法。本文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并从近期数据给出了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评价及实证检验。 一、相关领域文献回顾 国际上对于银行业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种种成果也存在诸多问题,并且多数方法与中国的实际有着很大的差距。 1979年由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建立的CAMEL评级制度经过1997年的修改后,成为美国主要监管机构统一使用的CAMELS(骆驼)制度。伴随银行业务的拓展,部分国家监管当局引入美国CAMEL评级制度,同时结合本

国监管情况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主观判断评价体系。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结构分析法,根据选定的某几项财务指标作为分类的标准,运用二分法,通过建立二元分类数来分析被考查对象状态。Logit模型主要采用了logistic函数,该模型的问题在于当样本点存在完全分离时,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可能不存在,模型的有效性存在问题,另外该方法对临界区域的判别敏感性过度,容易导致相近样本评估结果之间差别过大。 Altman等人(1994)利用神经网络对意大利公司进行失败预测。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自适应的非参数方法,并不严格要求样本数据的分布,不仅具有非线性映射和泛化能力,而且神经网络模型的分布自由,较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对实际问题更加适用。 信用度量技术(Credit Metrics,1997)运用VaR 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风险的评价和计量。但是Credit Metrics模型的违约模型和相关系数的度量是以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的,这对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以及数据的真实性都有极高的限制要求,因而可操作性有所降低。 麦肯锡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1998) 是在Credit Metrics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周期性因素予以考虑,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技术(Astructur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改变趋势并进行度量[9],但是由此给模型增加了相当的复杂程度。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囿于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稀缺等原因,致使当下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十分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一直落后于市场风险,这主要因为:首先,信用风险比市场风险复杂得多;第二,许多信用风险模型起源于市场风险领域研究,例如C-VaR技术;第三,许多银行自认为了解信用风险,而把更多资源都投到了市场风险领域。但历史经验表明,信用风险控制不好,最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本文基于国内外银行的实践,着重讨论针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技术和经验,这将对国内银行目前正在推行但却不够扎实的经济资本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基本状况 为信用风险而配臵的经济资本,应该基于信用损失的概率密度函数。对“信用损失”的准确定义,各银行之间存在差异。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风险的资产组合说明概率密度函数有相对长的厚尾,即存在较大的可能性损失会高于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分配要达到的目标是非预期损失耗尽经济资本的概率(即破产概率)低于目标水平。在操作过程中,目标破产概率的选取往往与银行本身的信用评级一致。例如,银行理想的信用评级是AA,那么非预期损失超过其经济资本的概率就等于AA级公司债券一年期违约率,约为O.03%。 配臵经济资本的关键在于确定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配臵体系通常假设准备金涵盖预期损失,而账面资本涵盖非预期损失。在此框架下,如果风险敞口所要求的经济资本超过了实际可用资本,银行就面临资本不足。贷款损失准备金一般分为专项准备金和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是按照贷款预期损失,对贷款账面价值的调整,专项准备金不能吸收非预期损失,不作为权益或经济资本的一种形式。一般准备金可用来吸收非预期损失,因此可以作为经济资本的供给。 大多数银行分配经济资本不仅抵御整个资产组合损失,而且抵御专门活动的损失。理论上讲,分配给一项交易的经济资本应该被度量为考虑这项活动和银行其他活动分散化效应后,这项活动对整个资产组合经济资本要求的贡献。在实际操作中,边际贡献为整个资产组合分配的经济资本减去排除这项业务以后资产组合分配的经济资本。 国外银行经济资本配臵体系的另一特征是,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别的风险分配经济资本。也就是说,对每种风险分别估计概率密度函数,银行总经济资本分配是对每种风险资本分配的加总,通常不考虑各种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度问题。 二、总体模式 经济资本计量的方法论和操作线路集中地反映在风险计量的总体模式上。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调查,国际先进银行在对信用风险进行经济资本计量时,通常分为两种模式——集合模式(Aggregative Models)和结构模式(Structural Models)。 1.集合模式 集合模式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使用聚类分析(peer analysis)或历史现金流分析(historical cash flow analysis)推断出业务或产品类别的总风险。 历史现金流分析是从历史现金流的波动中估计一项活动总的风险。历史现金流的波动假设等于将来的波动。为了使银行的实施成本最小化,基本现金流的估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

八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 一、信用风险 1.定义: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2.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3.应对措施: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较新的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 二、市场风险 1.定义: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

2.形成原因: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则会引起逆向选择,它是引起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重要根源。 3.应对措施:①构建独立、高效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②营造良好的市场风险管理文化 ③实现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操作风险 1.定义:操作风险遭受潜在损失的可能,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准则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标准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 2.形成原因: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代理人监督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三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四是内部控制能力逐级衰减。 ②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XX大学 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信 用风险管理 XXX论文 XXX 2012/12/23

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反思。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 管理者尤为关注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信 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 理和基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管理有所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风险传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度量,信用风险管理 一.引言 从单一的信贷市场风波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破坏力一再升级,房地美和房利美被美国政府强行“国有化”,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史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关键是信用风险的大爆发,动摇了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此次危机是因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引发的,但其基础却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导火索和根源都是贷款这个基础资产的风险集中爆发。 首先,信用社会的基础要求当事人有足够的动力来履约,但这一基础被削弱了。第二,信贷消费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特征,加深了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第三,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的过快增长和信贷标准降低,导致信用风险过快积累并最终爆发。仅有上述两项还不足以形成全面的信用风险,信贷过快膨胀和信贷条件不断降低才造就了引爆危机的充分条件。 信用风险传染可能会导致大面积的信用风险违约,引发严重的金融事件。目前美国次级债券市场危机既可以看做一种信用风险传统的结果:房屋贷款者违约使得贷款回收困难,导致以贷款为基础的衍生品包括各种产品价格下降进而导致投资基金亏损甚至破产,市场信心也可能被破坏。 因此可见,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者尤为关注的问题。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详解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标准法 2005年3月1日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开始执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下简称“指引”),“指引”是监管部门第一次提出关于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指引”从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管理层开始,对制度的设计以及计量风险手段的监控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通过内、外部审计以及银监局自身的监管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根据“指引”的规定,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但其中也明确地“鼓励业务复杂程度和市场风险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逐步开发和使用内部模型计量风险价值”。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从标准法逐步过渡到内部模型法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所谓标准法是指巴塞尔银行委员会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文件内规定的标准方法。该方法用分块的方式将市场风险分割成五块(分别是利率、股本、外汇、商品与期权),然后将各个部分的风险资本要求进行加总得出最终的总资本要求。 1、利率风险 此部分涵盖了所有的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产品、零息债券、不包含期权的利率衍生工具、不可转换优先股等,对于一些复合工具如可转换债券则根据其交易性质分别作为债券或股本处理。 在标准法下,利率风险的资本要求是涵盖范围最广的一个类别,因此其计算也相对复杂。其计算需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计算单一工具的特定风险,即计算其

净头寸;二是根据组合中可以相互抵消的多、空头寸计算一般风险。 ⑴、特定风险 本项资本要求主要用于抵御单一工具受发行人相关因素影响而出现价格上的不利变动,其冲销条件仅限于同一证券,即使发行人相同,但到期日或赎回条件不同也不能冲销。下表为各类债券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 债券种类剩余期限资本要求(% 政府债券无资料0。00 合格债券6个月及以下0。25 6—24 个月1。00 2年以上1。60 其他债券无资料& 00 当衍生工具之标的资产受特定风险影响时,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就适用于交易账户中的衍生工具合约。例如一个以LIBOR为基础的利率互换就不需要做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但是以企业债券为资产标的的期权合同就需要受其约束。 ⑵、一般风险 本项资本要求是为了抵御市场利率变动产生损失的风险。有两种可选择的计算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doc 6页)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doc 6页)

【字体:】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二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五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进行水平分析、同组比较分析及检查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核心指标 第六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 (三)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第十条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

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一)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二)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银监会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有关操作风险的指标值。 第十二条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一)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二)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2012 届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学生姓名:古丽 所在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专业:金融学(金融1班) 学号: 40900124 指导教师:黄菊 2012 年12月

摘要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从银行业自身看.尚未从制度、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的不良资产产生问题,信用风险依然很大。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比差距很大,信用风险管理计量还刚刚起步。因此,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对策

ABSTRACT Risk management is th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problem, and credit risk is commercial bank's main one risk.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ave long running state are at increased risk, from banking itself look. From the system, the mechanism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solved new bad assets question still has a big credit risk. And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level of credit risk with the big Banks than differenc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measurement has just begun. Therefore, fo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mprove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is to solve the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Key word: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countermeasures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完整版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八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 一、信用风险 1.定义: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2.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3.应对措施: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较新的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 二、市场风险 1.定义: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

2.形成原因: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则会引起逆向选择,它是引起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重要根源。 3.应对措施:①构建独立、高效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②营造良好的市场风险管理文化 ③实现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操作风险 1.定义:操作风险遭受潜在损失的可能,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准则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标准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 2.形成原因: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代理人监督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三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四是内部控制能力逐级衰减。 ②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三是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核审计职能和权威性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第二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第三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第四条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第五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进行水平分析、同组比较分析及检查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取监管措施。第二章核心指标第六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第七条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第八条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一)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二)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三)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第九条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一)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三)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第十条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信用风险地经济资本计量方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一直落后于市场风险,这主要因为:首先,信用风险比市场风险复杂得多;第二,许多信用风险模型起源于市场风险领域研究,例如C-VaR技术;第三,许多银行自认为了解信用风险,而把更多资源都投到了市场风险领域。但历史经验表明,信用风险控制不好,最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本文基于国内外银行的实践,着重讨论针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技术和经验,这将对国内银行目前正在推行但却不够扎实的经济资本管理提供一些 有益的参考。 一、基本状况 为信用风险而配置的经济资本,应该基于信用损失的概率密度函数。对“信用损失”的准确定义,各银行之间存在差异。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风险的资产组合说明概率密度函数有相对长的厚尾,即存在较大的可能性损失会高于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分配要达到的目标是非预期损失耗尽经济资本的概率(即破产概率)低于目标水平。在操作过程中,目标破产概率的选取往往与银行本身的信用评级一致。例如,银行理想的信用评级是AA,那么非预期损失超过其经济资本的概率就等于AA级公司债券一年期违约率,约为O.03%。 配置经济资本的关键在于确定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配置体系通常假设准备金涵盖预期损失,而账面资本涵盖非预期损失。在此框架下,如果风险敞口所要求的经济资本超过了实际可用资本,银行就

面临资本不足。贷款损失准备金一般分为专项准备金和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是按照贷款预期损失,对贷款账面价值的调整,专项准备金不能吸收非预期损失,不作为权益或经济资本的一种形式。一般准备金可用来吸收非预期损失,因此可以作为经济资本的供给。 大多数银行分配经济资本不仅抵御整个资产组合损失,而且抵御专门活动的损失。理论上讲,分配给一项交易的经济资本应该被度量为考虑这项活动和银行其他活动分散化效应后,这项活动对整个资产组合经济资本要求的贡献。在实际操作中,边际贡献为整个资产组合分配的经济资本减去排除这项业务以后资产组合分配的经济资本。 国外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体系的另一特征是,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别的风险分配经济资本。也就是说,对每种风险分别估计概率密度函数,银行总经济资本分配是对每种风险资本分配的加总,通常不考虑各种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度问题。 二、总体模式 经济资本计量的方法论和操作线路集中地反映在风险计量的总体模式上。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调查,国际先进银行在对信用风险进行经济资本计量时,通常分为两种模式——集合模式(Aggregative Models)和结构模式(Structural Models)。 1.集合模式 集合模式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使用聚类分析(peer analysis)或历史现金流分析(historical cash flow analysis)推断出业务或产品类别的总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 - 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前款所称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水平和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监管。中国银监会应当督促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如下基本要素:(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完善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附件5_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6: 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一、总体要求 (一)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的,专业贷款内部评级体系应满足本办法关于内部评级法的要求。 在估计违约风险暴露时,还应充分考虑债务人违约后,为促使贷款所形成的资产投入运营而继续发放贷款的影响,以确保风险估计的审慎性。 在估计违约概率时,还应注意项目不同阶段违约概率的变化,并谨慎处理违约概率与风险暴露相关性对风险加权资产计算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对专业贷款采用监管映射法的,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风险权重和预期损失比例计算专业贷款的风险加权资产和预期损失。 (三)商业银行采用监管映射法的,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专业贷款采用一维评级,评级应同时考虑债务人的特征和债项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直接反映预期损失。 2.按照本办法的要求设置非违约级别和违约级别。 (四)商业银行可以对专业贷款中的一个或多个子类采用监管映射法,对其他子类采用内部评级法,但不得同时对同一子类的风险暴露采用不同的方法。 (五)商业银行采用监管映射法的,若专业贷款的内部评级标准与监管评级标准不一致,应记录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向银监会解释差异存在的原因和合理性,证明内部评级与监管评级的映

射关系,确保两者的主要特征相一致。商业银行应保证其内部评级推翻,不会使映射过程失效。 二、采用监管映射法的主要考虑因素 商业银行采用监管映射法的,专业贷款评级应考虑以下因素:(一)项目融资评级应考虑财务状况、政治和法律环境、交易特点、项目发起人或债务人实力和担保安排等5方面因素。项目融资监管评级标准详见表1。 (二)物品融资评级应考虑财务状况、政治和法律环境、交易特点、操作风险、资产特征、项目发起人实力和担保安排等7方面因素。物品融资的监管评级标准详见表2。 (三)商品融资评级应考虑财务状况、政治和法律环境、资产特征、项目发起人实力和担保安排等5方面因素。商品融资监管评级标准详见表3。 (四)产生收入的房地产评级应考虑财务状况、资产特征、项目发起人或开发商实力和担保安排等4方面因素。产生收入的房地产监管评级标准详见表4。 三、监管评级与外部评级的映射关系 商业银行采用监管映射法的,应将专业贷款的内部评级结果映射到“优”、“良”、“中”、“差”和“违约”5个监管评级。商业银行应参照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映射关系、监管评级与外部评级的映射关系,确保内部评级与监管评级映射关系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一)监管评级“优”,对应外部评级BBB-(含)以上。指贷款所形成的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充足且稳定,市场竞争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