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II )卷

山西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II )卷

山西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II )卷
山西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II )卷

山西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II )卷

一、积累运用 (共5题;共20分)

1. (6分)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的是劳动的艰辛,白居易的《观刈麦》与之类似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5)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虽然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盖竹柏影也”三句。但虚实相生,给人以空灵明净之感。

2. (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他并不jí dù________他们,他怎么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②让我们远离xuān xiāo________去倾听,去沉思吧。

③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ú xiè zhì biàn________的神气。

④在一场tū rú qí lái________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

3. (2分)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因为看见父亲孤单离去的略带臃肿的背影,站台上的朱自清潸然泪下。

B . 武汉电视台新近推出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传奇故事》,深受市民欢迎。

C . 湖北省图书馆为营造“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良好阅读氛围,向全市征集“市民阅读好建议”。

D . 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垃圾处理、空气污染等。

4. (4分)下面是圆明园中“武陵春色遗址”景观说明牌上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武陵春色,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自康熙朝后叶,是一处摹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该景园

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①石为胜,可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②”。该景群四周环山,山外东临巨池,余皆清溪环绕。园林主体部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1)给划线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摹(mú)“巨”字的笔顺是:

B . 摹(mú)“巨”字的笔顺是:

C . 摹(mó)“巨”字的笔顺是:

D . 摹(mó)“巨”字的笔顺是:

(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汉字和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叠②世外桃源

B . ①迭②洞天胜境

C . ①迭②世外桃源

D . ①叠②洞天胜境

5. (4分)仿照画线句,另写两个句子,使之和画线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亲必是那夜幕里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地为我亮着,照亮我迟疑的脚步;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倘若我是自暴自弃的流浪者,母亲必是那天涯边一棵参天的古木,笔直地为我站着,支撑我疲倦的身躯。

二、阅读理解 (共4题;共90分)

6. (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

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③,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谓郭隗曰________ ②岂远千里哉________

③士争趋燕________ ④湣王出亡于外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①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请选出下列与“以雪先王之耻”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马之千里者

B . 虽有千里之能

C . 无丝竹之乱耳

D . 何陋之有

(4)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5)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7. (22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相关问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 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

(1)解释下列画线点的词语。

①会天大雨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援谓之曰④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 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5)陈胜和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8. (22分)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文后的题。

向字典鞠躬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i。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 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宇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的“纶”(guān),唱戒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佛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投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1)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第③、④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第⑤段主要论述了

(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 . ②③之间

B . ③④之间

C . ④⑤之间

D . ⑤⑥之间

(5)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①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名词②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①公布,宣布(文告等)。②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公布(事情的结果)。

9. (25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l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 (11)

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

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⑾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⑿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

(1)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2)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塾?

(3)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三、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把“那天,我”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 (共5题;共20分)

1-1、

1-2、

1-3、

1-4、

1-5、

2-1、

3-1、

4-1、

4-2、

5-1、

二、阅读理解 (共4题;共90分)

6-1、

6-2、

6-3、

6-4、

6-5、

7-1、

7-2、

7-3、

7-4、

7-5、

8-1、

8-2、

8-3、

8-4、

8-5、

9-1、

9-2、

9-3、

9-4、

9-5、

三、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